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5篇

时间:2019-05-12 11:2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

第一篇: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

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1)要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即教师要有敬业精神;(2)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3)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 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②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 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 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2)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力表现在它明确区分教育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辨别哪些教育观念是正确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观念是错误的、违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的、应该做的,哪些教育行为是不利的、不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低级庸俗的等。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在向教师阐明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预测,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运用一定的师德观念、师德规范和准则去分析、评价自身与他人的教育行为。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2)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一般职业的示范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作为小王老师,我会既注重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重视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我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内部转化的过程,我会加强对小王的思想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我会对小王的思想的变化加以长期的关注,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教师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道德观、价值观、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2)授业解惑者角色: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解除学习困惑,启发智慧;(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管理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5)朋友角色:与学生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教师在教学中有哪几方面的职责?(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2)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4)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确定学生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般分为三种: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 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带动全班同学。秩序一旦建立,就不要轻易改变。(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有日常性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类,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的高度上,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教师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3)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6)设计情境性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4)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简述教师的观察力特征?客观性,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学生的行为。敏锐性,要求教师能从人们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细性,要求教师能洞察秋毫,从笼统的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需要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和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的各种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通过对本人或者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观察。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目的?答: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集体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以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讲演,学会交往,学会适应环境。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主展活动的最好载体。创造性与智力是简单的线性这种观点不正确。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表明,高智商者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正确,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试述

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制定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答:教育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计划和安排的。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活动的确立,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有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所决定,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所制约。确定教育目的还有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意义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试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 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案例分析(1)①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义务(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标准,保证教育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向社会公开依法确定的收费项目及标准;(6)接受主管的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督导和审计。课堂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则;(5)开放性原则。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的特点有:(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满足学生的需要;(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3)教师有效地教学。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论述题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旧课程价值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传统课程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在第一位,培养夺取高分的考生,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高低,以升学率定输赢至今仍为学校教育的顽疾。新课程要把传统课程价值的扭曲修正过来,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1)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2)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3)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 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 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论述题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1.(1)优等生的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2)中等生分三类: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 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教育: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极的方向转化。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二类学生,主要解决动力问题;对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最后,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后进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 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论述题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1)言语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记忆是在头脑中识记、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烈的情会加强记忆效果(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有回忆和再认。论述题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 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①权威型。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4)早期童年经验。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需要做到:(1)有效的说服。通过信息传播或者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就是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榜样是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来进行的一种社会学习,如在课堂中教师表扬人格完善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像优秀者学习,从而完善其他学生的人格就是一种很好的 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方法。树立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榜样的类似性、认同性、针对性和一致性。(3)利用群体约定。群体约定对改变学生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建立积极的规范,避免形成消极的规范。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1)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2)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3)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4)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什么是复述策略?试阐述常用的复述策略。(1)复述策略的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论述题.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简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论述题.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可看成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1)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2)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3)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对独生子女的教育:(1)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2)特别重视家庭教育。(3)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1)去个体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 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2)去个体化的原因:①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不易被识别时,个体被湮没了,被匿名了。②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 自我意识。无法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反应。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指导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2)开展调查研究,分类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3)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4)拓宽联系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5)开展科学研究,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和理论指导。论述题1.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 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 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2)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1.[答案要点](1)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2)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 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尔顿的遗产法定论?答: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素质所决定。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些先天的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的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表露,不会改变本质。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这种说法不正确,负强化似乎通过厌恶刺激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构建了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内容,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史上首次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在马克思主意历史唯物主意下形成的。马克思主意唯物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的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的生产、生活,有目的的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意志的特征有自觉的目的,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能有意识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人的意识一方面表现在确立行动的目的,另一方面有表现在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动。与客服困难相联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都可称为意志行动,复杂的意志过程经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衡量意志坚强与否的重要标志。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的学习倾向;(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外部条件看,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其学习的能力范围之内。内部条件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答:现代教学是非常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以马克思主意全面发展为指导,协调人的知识、兴趣、智力、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最求教学与教育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合作精神。经验的保持是变化的,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保持内容在数量上是变化的,随着时间,保持量呈减少趋势。其次保持内容在质量上也是有变化的,原识记中的某些细节,特别是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保持中内容通常比原内容某些特点夸张,突出,使之更具特色。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与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体质,完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归属于原有观念,这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训练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第二篇: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校长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各级干部,校长是学校的首要管理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而教导处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职能机构,行使学校管理的部分职能,校长通过教导处实施管理和指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侧重于决策和指挥,教导主任则侧重于组织实施和协调,从而明确教导主任是在校长的领导下起助手参谋作用,并参与和执行决策。这个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但如果教导主任思想不端正就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或损失。例如:对教师的校务分工、评优选模、职称评定、选拔重用等等实质性问题上,不见得校长和教导主任在认识上没有分歧,最终还是由校长主持定案。这是工作中常有的事,教导主任就应尊重、拥护、理解执行。但因教导主任看问题角度不同,与教师的疏密关系不同,往往在会后自觉不自觉地对某一位或几位教师说什么我赞同你,校长不同意一类的话,这样,势必给上下级的关系带来紧张,给工作带来损失。事实上校务工作会议上或碰头会中领导间的意见分歧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导主任一定要维护班子的威信,维护学校整体利益,切不可做出拆台的傻事来。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太阳很好,但是太炫目了。月亮就刚刚好,它可以让我们优美地仰望,而且可以凝视。发光吧,但是,请注意你的光芒。”记住:工作干好了威胁领导,工作干不好领导威胁,工作干少了同事气愤,工作不干了自己倒霉。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有的校长不善于走群众路线,缺乏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思想,遇事常常个人说了算,或者偏听偏信,以个人感情代替党的政策,这样势必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作为教导主任绝对不可熟视无睹,要积极协调教师与校长的关系;采取妥善的方法,提醒领导注意,帮助分清是非,并要有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因教导主任在学校中具有中介性,获得基层信息比校长自然要多,如有的教师对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表示不满,甚至在教师中或学生面前发牢骚。当学校领导批评教育他们时,他们就有情绪、有意见,影响工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导主任,就应默默地帮助有关教师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切不可在校长面前“添油加醋”讲教师的坏话,那样,很容易把事情搞糟。

三、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导主任应是教师的朋友与贴心人。既要了解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特点,又要了解思想和愿望,对生活有困难的教师,要协同有关方面尽力解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教师谈心要有分寸,既要坦诚,又要讲究方法,切忌空许愿和损伤教师自尊心之类的谈话。教导主任在监督下属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师生的指正批评,应持诚恳、虚心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此系教导主任能否在师生中建立威信,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人站在山顶上,有的人站在山脚下,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一个人之所以能对别人指指点点,通常不是因为他比别人高明,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所处的位置不同)。

四、正确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教导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因工作上的问题引起的教师之间的矛盾是常见的事,教导主任一旦发现这种矛头,尽力争取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不要等到冰冻三尺再去解决,那样必将积怨深重,不仅影响团结,也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损失。如果是教导处分配工作不当而引起的,教导主任就应态度诚挚地承担责任,努力改进工作,促使矛盾转化。(发生争吵和埋怨,是因为平等的人们没有分到平等的东西,或者不平等的人们分到了平等的东西)。(检验两只鸡的友谊,要等出现一条虫子的时候)。(在一个单位,你的朋友和敌人越多,你就越缺乏安全感)。

由此可见,做好人际关系工作是教导主任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教导主任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修养。这就要求教导主任以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个大目标,心怀坦荡,对周围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态度要端正,处理要公道,作风要朴实,要实事求是,既要善于自我批评,又要讲究方法,敢于同不良习气作斗争。教导主任要有十种“意识”

一、要有榜样意识: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二、要有法规意识:市场经济更要讲法规意识,要抵制教育产业化。(问: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校长为了寻求学校的尽快发展,不得不经常和外界打交道,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校长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的时候需要进行“两难”选择,正如人们常说的“违法的事不干,违心的事常干”。你遇到此种情况怎么办?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让领导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切不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酿成祸患,给学校带来损失,也给上级领导添了麻烦)。(预防诱惑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胆小);(要想在21世纪立足的人一定要学好三个技能,这样才能够在21世纪立足:电脑、外语、开车。有人说还要懂得“法律”!)

三、要有管理意识:校长是领导者,是决策层——“做正确的事情”,教导主任是管理者,是执行层——“正确地做事情”。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等是落实层——“正确地做事情”。要建立常规管理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检查机制和奖惩机制。(“做正确的事情” 与“正确地做事情”哪个更重要?)

四、要有角色意识:从学校层面讲,教导主任处于中层,是协助校长执行决策的具体操作者,因此必须具有正确的角色认知,要明确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怎样干。到位而不越位,通常是你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到位是指工作中要想得周全,干得认真;不越位则是要坚决贯彻执行校长的决策,不怀疑当然更不能凌驾于校长的位置之上。成功了,是决策的成功,是大家的成功,功劳归功与集体,归功于成功的决策;失误了,首先要反思自己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检查自己在细节和用人中是否有漏洞,做主动的自我批评,并将反思的结果经过思考讨论筛子,然后把问题直接的或间接的呈给校长。要知道邀功是愚蠢的,揽过是聪明的。钓来的荣誉不是鲜花,而是荆棘。经验也说明,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用心了,当一份荣誉到来的时候,校长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群众首先想到的也是你。因此,作为教导主任,找准位置,增强角色意识,对工作对自己的发展都很重要。

五、要有协调意识: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自己与校长的关系、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人际关系学——不是厚黑学)(联系“方圆艺术”)

六、要有合作意识:教导主任的责任说通俗点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要正确认识自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靠顾全大局、融合群体的豁达胸怀,多学他人长处,择善而从,才能将精彩的个体组织起来,在管理中形成合力。

七、要有学习意识:“学习”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备能力,是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联系自己的经历:已经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当年在大学老师要求我们努力学习,遗憾的是没有听劝告;小的时候可以背古文,而现在不行了);(一个人成长的快捷方式,是周围有很多比他更聪明的人。也就是说在你的朋友圈中,如果你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你就不会更成功了。记住:永远要跟比你更成功的人在一起)。

八、要有前瞻意识:主动了解吸收前卫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实践,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规划。教导主任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在思想观念、做事方略、行动步伐等各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如果总是等待现成的指令,我想你的职位生涯已经结束。面对新课程,教导主任应首先走在前面。教导主任是作战团队最基层的首领,这个团队不但要有大的行动纲领,还要具有小步子行进的指南,要引领教师熟知把握学校的近远期行动,自觉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教法同”!(联系对“与时俱进”的理解。联系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我们在变化面前有三种人:被社会所淘汰的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人,走在社会发展前面的人)。愚蠢的人总是要等事后才能明白,聪明的人却能在事前预见。做大事的人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更不必和凡人商议。

九、要有服务意识: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导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而小学的管理结构又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要处处以大局出发,时时为教师着想,常常带着思考深入到师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捕捉他们的意愿,从而使得各项决策和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和大家的要求。

十、要有教研(科研)意识:管理是科学,教学管理不等同于行政事务。管理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研究。的确,要想与时俱新,管理创新,必须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管理中,要捕捉研究专题。首先,以听课、调研为杠杆,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解题策略;对于典型问题,就将其上升为“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完善教研制度,培养教研骨干,组织教研网络。(观念变校、品德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专家助校、人心聚校);(在一些教师看来,科研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主要需求。现实中的教师,或是忙得无暇顾及科研,或是觉得科研要求太专业而难以胜任,或是认为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持他们完本职工作,科研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额外任务。为了评职称,为了做“骨干”,教师需要“科研一下”。有了职称,有了骨干头衔之后,“科研不如教研,教研不如考研”的认识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需求欲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复杂性、新颖性、易变性、冲动性、多维性、异化性、边缘性、朦胧性。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探讨其规律和特点,正确处理以下14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1、“博”与“专”,相得益彰

做“硬眼子”“常有理”的人的思想工作时常“卡壳”。究其原因,多是自己学识浅薄、寡识陋闻,言之无物、语不感人,自然也就无法使人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博览群书,采撷众长,做到“学富五车,才储八斗”;另一方面要精于专业特长,达到造诣精深,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样才能面对庞杂的社会群体,舛互多变的人生世故,把握住被教育者的思想脉搏,酌古参今,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应对自如。

2、“软”与“硬”,珠联璧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往往引起人们的反感,称之“政工,政工讲起来空,用起来松”。这与“硬”的工作实际当然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硬”作为基础,深入工作生产第一线,弄清人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磨练出切合思想实际的“软”功夫,来解决“硬”任务中遇到的思想认识等问题,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这样“软”“硬”相互促进,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空”“松”。

3、“虚”与“实”,兼收并蓄

有人对利用公共传媒,广造舆论,不以为然,认为是“花拳绣腿,摆样子”。只有促膝谈心“解疙瘩”才奏效。事实上,采用公共传媒,反复强大的宣传攻势,能使人们的思想在日积月累、长期以往的宣传中潜移默化,实现心理移位,形成新的思维定势。而针对特定对象的面对面的“实体情感交流法”,利于挖掘思想潜流,以“心”换“心”,沟通思想感情,达到教育目的。“虚”与“实”两者相互结合,兼收并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4、“此”与“彼”,角色互换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更加注意“个性”意识的强化与发展。过分追求“自我”、体现“自我”的结果,更容易在以“我”为轴心的心理撞击中迸发出矛盾的火花。双方从“自我利益”出发,互不服气,争吵不休。在这种情况下,可劝双方互调一下角色,“如果你是他,此情此景你该怎么办?”。这样,他们互换为对方的角色,替对方想一想,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就容易获得相互理解,释怨和好。

5、“言”与“行”,立木为信

有人以为自己“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有声有色,头头是道”,讲后即能使人茅塞顿开,付之于行。因其自己只说不做,即便你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被人嗤之以鼻。古时,商鞅“立木而信”而法令畅行,曹操“削发代首”而威服天下。当代人,识多见广,观察细微,善于从“言”与“行”中探求事理本源。因此,言行不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6、“大”与“小”,浑然天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由于人们政治信仰、人生目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在三者不断发生现实和潜在利益冲突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强以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令其“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紧急状态下未必不可,但在常态环境中并非理想的方式。重要的是把大小道理融会贯通,“大”中含“小”,“小”中有“大”,使其悟透“国家不兴,企业焉富,家庭焉旺?”。这样,可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悦诚服。

7、“深”与“浅”,循循善诱

人们有一种封闭在潜意识深层的隐秘,对行动起着潜在作用。但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浅表的行动中。我们要善于细微观察、分析,从外在的浅层表象中,挖掘其潜在意识的真实本目。进而采取细致的工作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8、“入”与“出”,巧辟蹊径

瞬息多变的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常使被教育者感到迷茫惶惑,陷入乱序如麻的事理中。教育者要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科学的方法,循着被教育者的思想轨迹,“入”进弯子里,弄清症结。然后,巧辟蹊径,将其引出“迷宫”。

9、“结”与“结”,探幽索微

“冤家宜解不宜结”。但积怨甚深的双方,并非三言两语的劝解就能“解”。适当的方法,应背对背地让其自述端详,从中找出双方积怨的“关节点”。然后为双方“竖梯子”“搭台阶”,分别劝说。待情绪稳定,心意转动后,陈述利弊,阐明道理,把“结”解开,重归于好。

10、“明”与“暗”,灵犀相通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激烈的人生竞争中,人们大都希望成为强者。有了成绩,企望褒扬;有了贡献,希求晋升。但是,褒扬过频,效用递减;擢升任用,又不能违背组织原则随便许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教育其正确对待成绩,把“企求”变成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11、“直”与“曲”,恰如其分

激烈的矛盾冲突既起,一时平息又难。这时,除特殊情况外,不宜直接处理。可采取“迂回战略”,与双方的亲朋好友共寻解决途径。俗说“知己者,披肝沥胆为义也”。只要知己者出面,常可迎刃而解。

12、“真”与“伪”,明察秋毫

人格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私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同社会中装饰过的“自我”,常不一致,有时迥然不同。区分“真”“伪”,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因人而宜,据情观察、分析,研究其行为动机的真实内涵,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内”与“外”,因人而宜

现代科学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外向型”两大类。“内向”者,含蓄沉稳,周密细致;“外向”者,耿直豪爽,不拘小节。对“内向型”,理需精,语要简,点到为止,对方即可自醒而自悟。对“外向型”,应采用“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先肯定平时成绩,待其冷静后,即可直陈利害,直言相劝,切不可绕弯子、兜圈子,造成不信任感,使工作难以进行。

14、“热”与“冷”,张弛有度

遇到一触即发的矛盾“热点”,切不可在双方矛盾“白炽化”状态下,未弄清事情的原委即草率处理。恰当的方法,先把双方劝开,暂时避开不接触,使他们反思是非曲直。待双方“冷”下来以后,再靠上去做工作,矛盾就较易化解。

总之,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辩证地分析和恰当地处理其内在关系,就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长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任何时代的文明,都是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消极、迷信、愚昧的东西。对此,我们不能无条件地继承传统文化,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二、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国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日益突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在中西文化有碰撞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不同,价值标准和文化形态各异,外来文化中也有许多文化垃圾。所以对外来文化,应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洋为中用。学习和吸收并不意味着顶礼膜拜,照抄照搬、“全盘西化”的态度决不可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走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

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两为”方针的集中体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文化建设要进一步面向人民大众,面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此,文化建设要面向人民大众,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相结合,对通俗文化积极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文化产品的判别尺度。

四、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指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纪律,它带有明显的“软件”特征。而文化建设则带有明显的“硬件”特征。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建设对思想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思想建设对文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思想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学习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振奋人们搞好文化事业的拼搏精神。

(《宣传导报》1999年第4期 张玉田等/文)

第五篇: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方面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方面的人际关系

魏书生在他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这本书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没有班主任,没有班主任的卓越工作,就谈不上21世纪的教育。” 这充分说明了班主任及其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影响学校工作的质量,影响着未来人才的素质。班主任除了要面对学生,同时也要处理好多方面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做一个受欢迎的班主任呢?

一、处理好与学生的——爱你的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人农民,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工作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所谓的爱学生,并不是说成天把“爱”字挂在嘴上,而是从心里爱学生,是处理学生问题时的不假思索的爱的本能,而不是刻意地去做。陈宇教师在他参加的一次班主任沙龙时,曾提到一件事:有一天,他收到一位高三艺术生家长的短信,内容是说学生在外培训,不能参加文化课。陈宇老师对学生在校外上课培训有点不放心,担心家长的一意孤行把孩子的学习耽误了,一着急就拿起手机回了一条信息说,你要对我加丫头负责,否则我饶不了你!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就糊涂了,到底谁才是家长啊!陈宇老师情急之下发的这条短信,说明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这正是我们做班主任要努力去做到的,把你的学生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怀、爱护他们。

爱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有两层的含义:一是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

学生是跟我们一样的独立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尊人者,人尊之。鲁迅先生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当怎样对待别人”。对学生也是这样,尊重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尊重学生的教师也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当然,由于教师的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扮演多重角色,比如谆谆善诱的良师,心理咨询师,严肃的长辈,甚至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淘气的伙伴的角色。教师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尊重,还应该表现在教师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多和学生商量。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不但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师,当然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对那些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是当做掌上明珠。爱这些学生是应该的,爱护他们,鼓舞他们,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爱如果存在偏见,教师只对优等生亲亲热热,而对中差生很冷淡,这实际上就是不能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会使中差生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特别是思想表现后进的同学,如果在家里失去父母的爱,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给予的的温暖,就有“破罐子破摔”的可能,这样,班主任就难管理好自己所带的班级。

二、处理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除了要做好管理学生的工作,还经常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

家长、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有些班主任把这三种压力形容为压在班主任头上的三座大山。确实,班主任如果处理得不好,这三种压力就会影响甚至阻碍工作的顺利进展。所以妥善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或者做法,把“三座大山”变成“三座靠山”。不仅不要害怕压力,也不要只想着搬走(对付)这三座大山,而是要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帮助自己做教育的有用的资源。

(一)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班主任应争取赢得全班家长的鼎力支持。要想赢得家长的支持,要让家长感到孩子在你的班里能幸福、健康地成长,孩子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就可以了。所以首先要对孩子好一点。孩子是传声筒,回家会和家长说学校、班级和老师,这其中还经常有夸大、偏颇之词。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应该保持常态的联系。信息的沟通非常重要。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了解家长。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时,要尊重家长、注意礼貌。不能一见面就言辞激烈的批评孩子或者拿出处分方案。较好的做法是,班主任先不要直奔主题,先闲聊几句,缓和一下气氛,再开始转入正题。另外,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除了与家长沟通信息之外,也要给予他们一些人文关怀。我们要利用手上一切资源,经常向家长表露我们的心迹,既让家长感到温暖,也让家长了解做老师的不容易。

(二)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班主任平时要和领导多沟通。要让领导知道你带班的思路和困惑,要让领导对你班上的一些重点人物有所了解。班级出了问题,特别是涉及一些原则性的、政策性的问题时,班主任要学会请示,学会请求帮助。在制定一些班级管理的规定时,要注意和学校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下发的任务要持理解、支持的态度。

(三)处理好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多交流沟通。可以定期的,不定期的谈谈生活,聊聊工作,说说学生的情况等等范围可以不限。这样一来,班主任可以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有的事情可能你没留意到活着没了解,科任老师却可能知道。同时,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了解的信息传递给科任教师,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要力所能及的帮助科任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帮助科任教师扫清工作上的障碍,减轻工作之外的烦恼。遇到问题时,可以和他们商量对策,听取他们的建议。比如,在制定班级的规定、教育策略时,不妨多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

下载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美术编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谈美术编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美术编辑;报刊;责任编辑;关系 在编辑报刊过程中,主编的主要助手和伙伴是美术编辑。美术编辑除了要处理好与主编的关系外,还必须要处理......

    浅谈安全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浅谈安全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十个关系作者:杨建军编辑:studa20【摘 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中不能孤立的开展工作,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

    小班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范文大全

    小班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作者:桂林市第一中学:蒋燕 应该说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第二届的班主任就带了一个小班。......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最终定稿)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安全文化是在企业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煤矿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

    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5篇材料)

    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昨晚,刘主任将本级部所有男教师邀到家中,大家欢聚一堂,畅叙昨天的友情与工作,瞻望明天的工作与友情,讨论亲切热烈,气氛融洽和谐。大家对下一步的教学工......

    河道治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河道治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摘要:由于连山区境内山多,临海,故而独立水系较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河道的各种功能,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连......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笔者注:进入高中以后,有学生乃至家长特留恋过去(校园生活),经常将孩子高中老师等情况跟过去(小学、初中)比较,时时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有的甚至采取抵制的态度。结果,许多孩子瞧不起老......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学校发挥着特殊作用,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