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 山村教育 素质教育 洋稠片小学 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回顾了偏僻山村小学——洋稠片小学发展的过程,展示了山村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就。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6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jzm总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政策的指引下,有许多高校,中学以及小学进行了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可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是否也能够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我的母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洋稠片小学,了解了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到了偏僻山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成果,也看见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强村”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 地理位置和人文特点概况
洋稠村是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这里群山连绵,高耸入云,峰峦叠嶂,交通不便,翻山越岭到镇上要五个小时。虽说有一条黄泥巴窄路,可一下雨,就连龙马车也不愿意走,更不用说摩托车 或是自行车了。这里没有象样的学堂,更没有外地老师愿意来教书,所以,这里是一个公认的教育死角。
但在过去也出过几个老学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中读书人。集体化时代,对初中以上学生采取“满工分”制以示优待。这几个老学究在村里还是比较有影响的,他们经常到各家各户去闯门,逢年过节还为村民们写对联,所以有不少家庭是受到一点文化教养的,至少在这几个老学究家庭。但老学究毕竟是老学究,他们的思想相当的落后,相当的陈腐,用他们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是很不适当的,所以这个村庄必须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必须学一些新的知识。因此,“教育强村”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可是,即使这个村庄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存在许多困难,继续教育还是无法正常实施。
2、开展教育活动一度存在的困难
该村有xxxx小自然村(类似与居民区),31xxxx人家,240xxxx人,平均每家约有xxxx,平均每家都有xxxx孩子处于上学年龄。该村教育无法正常实施的重要原因就是村落散,人口多,孩子多,所以读书难。同样,这也是该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校舍,只能借用别人不用了的牛栏猪圈,所以条件特别差。全镇中小学校比较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都用在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的建设上了,至于这些偏僻的小村庄所投的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在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盖再好的校舍,孩子们也出不起学费,所以还不如就这样将就了。的确,当时我在母校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学费很便宜,但学生还是很少,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混编小学(如果可以将这种地方叫做学校的话),三个年级在一个班上课,一个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为一年级组、二年级组和三年级组,每一节课都要给不同的年级上不同的课程。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其他各课如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劳动、实践、道德等课程都不上,更不用说英语了(老师自己对英语都一窍不通)。就是语文和数学也就只有教科书各一本,根本就没有练习册什么的。而且每节课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天上几节课也不固定。下雨时,学校就停课,因为屋子会漏雨。屋子里的黑板是用几块木版钉起来后用墨水刷的,效果相当不好。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念完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
这样恶劣的环境,自然没有教师愿意干,所以只能聘请那些素质低,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所谓的老师来教书。所以,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只要求学会几个很简单的日常字就行了,至于“继续深造”就要靠四年级到别的学校去后自己的努力了。
曾经一度造成这样恶劣的教学环境,除了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和关心程度有关外,还和山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教育意识有关。在我读书那个时候,山民们家里非常穷,而且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有许多女孩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而被迫出外去打工。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女孩拯救了这个村庄。她们不仅带回来了供弟弟妹妹读书的钱,还带回来了大城市文明的气息,带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富裕,教育要先行”的先进的思想。她们没有读过教科书,但她们却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她们给这个村庄带回了无限生机。
3、山民思想大转变,小学教育走正轨
现在,山民们的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他们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该村村长在村委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件事,之后村长带着几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到镇政府提交了《关于筹建洋稠片小学的报告》并请求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几经周折“洋稠片小学”终于于1993年建成并开始上课。从次,与洋稠村毗邻的大源、石笋两村的孩子们都到这所学校来上学了。教育局还派了三位师范生到学校任教以前那位连小学都还没有毕业的老师就下岗了。这样,有了正规的校舍,有了素质较高的教师,孩子们的数量也就多起来了,从此,该村的小学教育走进了正轨,严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再也不会出现孩子们没有教科书,学校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学校没有统一的上课时间等情况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民们的热心帮助下,该校的教学设施在不断地完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
4、教学成绩斐然
洋稠片小学自1993年建校以来,到目前已送走了几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有8位考上了重点大学,有13位考上了普通大学,还有很多省专的同学,虽说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们的成绩跟小学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洋稠片小学还没有建立之前,该村就只考上了一位大学生。听该校校长李永培老师透露,该校目前正在接受县教委等上级领导机关进行优秀评价,评价结果要12月份才能出来,但是从校长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优秀评价是必胜的。
三、逐步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但必须要有几条原则:第一,有利于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第二,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第三,就是要使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人才不能流失,就是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谈到素质教育问题,李永培校长说,我们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搞好素质教育就不能急,急了就搞不好,毕竟中国人熟悉了的中国传统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在一时之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要一步一步地来。学校新增了“社会实践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成立了音乐、绘画、小制作等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等等措施就是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
四、对山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偏僻山村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界教育系统里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山村教育改革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我们一直在提要进行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又是否考虑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情况实施不同的策略,而不是来一个一刀切,对每位同学都实施统一标准呢?我觉得,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还是应该着力于探索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途径,这也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马长冰.爱我中华爱我福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杨 震.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N].中国专利报.1998-6-10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教室的门是木质的,而且还有“补丁”。窗户上没有玻璃,是用塑料糊的。教室里光线非常的差,桌椅板凳更是就得没办法看。校长给我们介绍说,现在的学校不好办,学校不能收钱,国家补助的钱到学校里面就没多少了。这样的学校让我对农村小学的教育非常的担忧,一、家长方面
当代农村中,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利用较少,从科学文化知识中受益较少,那么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肯定也不会高。在他们看来,学生接受教育是对金钱的一种浪费,孩子也只能听之、任之,放下书本,离开校园,走上打工之路。当代农村家长的思想素质制约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公办学校的教师都要有编制,教师的工资由国家出,学校不可能也没有资金去聘任教师,但是那些有了编制,端上铁饭碗的教师又嫌弃农村的学校,想方设法的逃离农村。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生活条件的简陋,导致农村的这片土地成为被人冷落的穷乡僻壤,就像餐桌上一道难吃的菜,无人问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那些有文化的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酬越来越重视。商品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吃苦耐劳的能力降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城市挤了。但是这样势必会造成农村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农村的优秀教师是少之又少,到农村小学教学的大都是中专毕业,甚至初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种形式下农村的教育水平会高得了吗?
三、硬件设施
被我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个乡镇隶属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对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方面不许增收任何费用。听起来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所到的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对这项政策“恨之入骨”。以前学校可以收钱,多多少少可以贴补学校的日常开销。但是现在不同了,学校没有收入,国家的补贴发放的基层学校就已经不知道被削减了多少。学校的任何开销都要报批,没有经费,有些学生甚至在危房中上课。年久失修的教室、残缺不全的桌椅、坑坑洼洼的黑板,这就是农村的小学校园。
四、生源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机构的逐步开放,个人办学、私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层出不穷,大量的非公办学校的涌现,使农村这个区域的教育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非公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收入最大化在广告宣传上吊人胃口,吸引大量学生入学,而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却差强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家长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他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为了孩子的发展,他们只好选择私立的寄宿学校。
五、总述
在我国,广大农村是经济弱势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观念的陈旧,以及教育事业管理中的疏漏,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缺失的最基本因素。现在国家正在全力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能为农村经济乃至民族的崛起提供较为长远且强大的智力支持。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性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先现代化还是先普及基础教育的艰难抉择中,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于社会与民族的重要性。至此,笔者相信,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提到的种种关于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得到解决。
第二篇: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山区教育 成绩斐然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治理发愣功031)
[关键词] 山村教育 素质教育 洋稠片小学 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回顾了偏僻山村小学——洋稠片小学发展的过程,展示了山村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就。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6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政策的指引下,有许多高校,中学以及小学进行了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可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是否也能够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我的母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洋稠片小学,了解了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到了偏僻山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成果,也看见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强村”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地理位置和人文特点概况
洋稠村是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这里群山连绵,高耸入云,峰峦叠嶂,交通不便,翻山越岭到镇上要五个小时。虽说有一条黄泥巴窄路,可一下雨,就连龙马车也不愿意走,更不用说摩托车或是自行车了。这里没有象样的学堂,更没有外地老师愿意来教书,所以,这里是一个公认的教育死角。
但在过去也出过几个老学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中读书人。集体化时代,对初中以上学生采取“满工分”制以示优待。这几个老学究在村里还是比较有影响的,他们经常到各家各户去闯门,逢年过节还为村民们写对联,所以有不少家庭是受到一点文化教养的,至少在这几个老学究家庭。但老学究毕竟是老学究,他们的思想相当的落后,相当的陈腐,用他们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是很不适当的,所以这个村庄必须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必须学一些新的知识。因此,“教育强村”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可是,即使这个村庄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存在许多困难,继续教育还是无法正常实施。
2、开展教育活动一度存在的困难
该村有8个小自然村(类似与居民区),310户人家,2400余人,平均每家约有8人,平均每家都有4个孩子处于上学年龄。该村教育无法正常实施的重要原因就是村落散,人口多,孩子多,所以读书难。同样,这也是该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校舍,只能借用别人不用了的牛栏猪圈,所以条件特别差。全镇中小学校比较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都用在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的建设上了,至于这些偏僻的小村庄所投的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在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盖再好的校舍,孩子们也出不起学费,所以还不如就这样将就了。的确,当时我在母校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学费很便宜,但学生还是很少,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混编小学(如果可以将这种地方叫做学校的话),三个年级在一个班上课,一个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为一年级组、二年级组和三年级组,每一节课都要给不同的年级上不同的课程。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其他各课如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劳动、实践、道德等课程都不上,更不用说英语了(老师自己对英语都一窍不通)。就是语文和数学也就只有教科书各一本,根本就没有练习册什么的。而且每节课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天上几节课也不固定。下雨时,学校就停课,因为屋子会漏雨。屋子里的黑板是用几块木版钉起来后用墨水刷的,效果相当不好。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念完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
这样恶劣的环境,自然没有教师愿意干,所以只能聘请那些素质低,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所谓的老师来教书。所以,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只要求学会几个很简单的日常字就行了,至于“继续深造”就要靠四年级到别的学校去后自己的努力了。
曾经一度造成这样恶劣的教学环境,除了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和关心程度有关外,还和山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教育意识有关。在我读书那个时候,山民们家里非常穷,而且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有许多女孩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而被迫出外去打工。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女孩拯救了这个村庄。她们不仅带回来了供弟弟妹妹读书的钱,还带回来了大城市文明的气息,带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富裕,教育要先行”的先进的思想。她们没有读过教科书,但她们却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她们给这个村庄带回了无限生机。
3、山民思想大转变,小学教育走正轨
现在,山民们的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他们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该村村长在村委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件事,之后村长带着几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到镇政府提交了《关于筹建洋稠片小学的报告》并请求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几经周折“洋稠片小学”终于于1993年建成并开始上课。从次,与洋稠村毗邻的大源、石笋两村的孩子们都到这所学校来上学了。教育局还派了三位师范生到学校任教以前那位连小学都还没有毕业的老师就下岗了。这样,有了正规的校舍,有了素质较高的教师,孩子们的数量也就多起来
第三篇: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山区教育成绩斐然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山村教育素质教育洋稠片小学教学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回顾了偏僻山村小学——洋稠片小学发展的过程,展示了山村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就。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6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政策的指引下,有许多高校,中学以及小学进行了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可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是否也能够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我的母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洋稠片小学,了解了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到了偏僻山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成果,也看见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强村”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地理位置和人文特点概况
洋稠村是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这里群山连绵,高耸入云,峰峦叠嶂,交通不便,翻山越岭到镇上要五个小时。虽说有一条黄泥巴窄路,可一下雨,就连龙马车也不愿意走,更不用说摩托车或是自行车了。这里没有象样的学堂,更没有外地老师愿意来教书,所以,这里是一个公认的教育死角。
但在过去也出过几个老学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中读书人。集体化时代,对初中以上学生采取“满工分”制以示优待。这几个老学究在村里还是比较有影响的,他们经常到各家各户去闯门,逢年过节还为村民们写对联,所以有不少家庭是受到一点文化教养的,至少在这几个老学究家庭。但老学究毕竟是老学究,他们的思想相当的落后,相当的陈腐,用他们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是很不适当的,所以这个村庄必须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必须学一些新的知识。因此,“教育强村”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可是,即使这个村庄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存在许多困难,继续教育还是无法正常实施。
2、开展教育活动一度存在的困难
该村有8个小自然村(类似与居民区),310户人家,2400余人,平均每家约有8人,平均每家都有4个孩子处于上学年龄。该村教育无法正常实施的重要原因就是村落散,人口多,孩子多,所以读书难。同样,这也是该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校舍,只能借用别人不用了的牛栏猪圈,所以条件特别差。全镇中小学校比较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都用在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的建设上了,至于这些偏僻的小村庄所投的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在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盖再好的校舍,孩子们也出不起学费,所以还不如就这样将就了。的确,当时我在母校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学费很便宜,但学生还是很少,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混编小学(如果可以将这种地方叫做学校的话),三个年级在一个班上课,一个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为一年级组、二年级组和三年级组,每一节课都要给不同的年级上不同的课程。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其他各课如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劳动、实践、道德等课程都不上,更不用说英语了(老师自己对英语都一窍不通)。就是语文和数学也就只有教科书各一本,根本就没有练习册什么的。而且每节课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天上几节课也不固定。下雨时,学校就停课,因为屋子会漏雨。屋子里的黑板是用几块木版钉起来后用墨水刷的,效果相当不好。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念完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
这样恶劣的环境,自然没有教师愿意干,所以只能聘请那些素质低,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所谓的老师来教书。所以,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只要求学会几个很简单的日常字就行了,至于“继续深造”就要靠四年级到别的学校去后自己的努力了。
曾经一度造成这样恶劣的教学环境,除了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和关心程度有关外,还和山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教育意识有关。在我读书那个时候,山民们家里非常穷,而且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有许多女孩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而被迫出外去打工。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女孩拯救了这个村庄。她们不仅带回来了供弟弟妹妹读书的钱,还带回来了大城市文明的气息,带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富裕,教育要先行”的先进的思想。她们没有读过教科书,但她们却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她们给这个村庄带回了无限生机。
3、山民思想大转变,小学教育走正轨
现在,山民们的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他们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该村村长在村委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件事,之后村长带着几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到镇政府提交了《关于筹建洋稠片小学的报告》并请求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几经周折“洋稠片小学”终于于1993年建成并开始上课。从次,与洋稠村毗邻的大源、石笋两
村的孩子们都到这所学校来上学了。教育局还派了三位师范生到学校任教以前那位连小学都还没有毕业的老师就下岗了。这样,有了正规的校舍,有了素质较高的教师,孩子们的数量也就多起来了,从此,该村的小学教育走进了正轨,严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再也不会出现孩子们没有教科书,学校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学校没有统一的上课时间等情况了。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民们的热心帮助下,该校的教学设施在不断地完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
4、教学成绩斐然
洋稠片小学自1993年建校以来,到目前已送走了几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有8位考上了重点大学,有13位考上了普通大学,还有很多省专的同学,虽说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们的成绩跟小学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洋稠片小学还没有建立之前,该村就只考上了一位大学生。听该校校长李永培老师透露,该校目前正在接受县教委等上级领导机关进行优秀评价,评价结果要12月份才能出来,但是从校长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优秀评价是必胜的。
三、逐步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但必须要有几条原则:第一,有利于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第二,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第三,就是要使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人才不能流失,就是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谈到素质教育问题,李永培校长说,我们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搞好素质教育就不能急,急了就搞不好,毕竟中国人熟悉了的中国传统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在一时之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要一步一步地来。学校新增了“社会实践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成立了音乐、绘画、小制作等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等等措施就是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
四、对山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偏僻山村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界教育系统里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山村教育改革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我们一直在提要进行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又是否考虑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情况实施不同的策略,而不是来一个一刀切,对每位同学都实施统一标准呢?我觉得,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还是应该着力于探索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途径,这也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马长冰.爱我中华爱我福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杨震.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N].中国专利报.1998-6-10
第四篇: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4:16: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2)山区教育成绩斐然(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关键词]山村教育素质教育洋稠片小学教学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回顾了偏僻山村小学——洋稠片小学发展的过程,展示了山村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就。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6月中旬,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政策的指引下,有许多高校,中学以及小学进行了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可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是否也能够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我的母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洋稠片小学,了解了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到了偏僻山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成果,也看见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强村”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1、地理位置和人文特点概况
洋稠村是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这里群山连绵,高耸入云,峰峦叠嶂,交通不便,翻山越岭到镇上要五个小时。虽说有一条黄泥巴窄路,可一下雨,就连龙马车也不愿意走,更不用说摩托车或是自行车了。这里没有象样的学堂,更没有外地老师愿意来教
书,所以,这里是一个公认的教育死角。但在过去也出过几个老学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中读书人。集体化时代,对初中以上学生采取“满工分”制以示优待。这几个老学究在村里还是比较有影响的,他们经常到各家各户去闯门,逢年过节还为村民们写对联,所以有不少家庭是受到一点文化教养的,至少在这几个老学究家庭。但老学究毕竟是老学究,他们的思想相当的落后,相当的陈腐,用他们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是很不适当的,所以这个村庄必须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必须学一些新的知识。因此,“教育强村”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可是,即使这个村庄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存在许多困难,继续教育还是无法正常实施。
2、开展教育活动一度存在的困难 该村有8个小自然村(类似与居民区),310户人家,2400余人,平均每家约有8人,平均每家都有4个孩子处于上学年龄。该村教育无法正常实施的重要原因
就是村落散,人口多,孩子多,所以读书难。同样,这也是该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校舍,只能借用别人不用了的牛栏猪圈,所以条件特别差。全镇中小学校比较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都用在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的建设上了,至于这些偏僻的小村庄所投的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在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盖再好的校舍,孩子们也出不起学费,所以还不如就这样将就了。的确,当时我在母校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学费很便宜,但学生还是很少,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混编小学(如果可以将这种地方叫做学校的话),三个年级在一个班上课,一个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为一年级组、二年级组和三年级组,每一节课都要给不同的年级上不同的课程。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其他各课如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劳动、实践、道德等课程都不上,更不用说英语了(老师自己对英语都一窍不通)。就是语文和数
学也就只有教科书各一本,根本就没有练习册什么的。而且每节课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天上几节课也不固定。下雨时,学校就停课,因为屋子会漏雨。屋子里的黑板是用几块木版钉起来后用墨水刷的,效果相当不好。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念完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这样恶劣的环境,自然没有教师愿意干,所以只能聘请那些素质低,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所谓的老师来教书。所以,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只要求学会几个很简单的日常字就行了,至于“继续深造”就要靠四年级到别的学校去后自己的努力了。
曾经一度造成这样恶劣的教学环境,除了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和关心程度有关外,还和山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教育意识有关。在我读书那个时候,山民们家里非常穷,而且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有许多女孩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而被迫出外去打工。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这些外出打工的女孩拯救
了这个村庄。她们不仅带回来了供弟弟妹妹读书的钱,还带回来了大城市文明的气息,带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富裕,教育要先行”的先进的思想。她们没有读过教科书,但她们却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她们给这个村庄带回了无限生机。
3、山民思想大转变,小学教育走正轨 现在,山民们的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他们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该村村长在村委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件事,之后村长带着几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到镇政府提交了《关于筹建洋稠片小学的报告》并请求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几经周折“洋稠片小学”终于于1993年建成并开始上课。从次,与洋稠村毗邻的大源、石笋
对偏僻山村小学的调研报告
第五篇:大营村委会后山村调研报告
大营村委会后山村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四群”工作队员 邹世贵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实现全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的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我局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各级干部深入乡村,访民情、察民困、帮民富。我作为大营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队员,主要对大营村委会较为贫困的后山村进行了调研。
一、村情概况
大营村委会属永定街道办事处管辖,下辖17个村民小组,其中大营上村7个小组,大营下村7个小组,另外还有城器墩村、何官营村和后山村。整个村委会有1000余户3500余人。
后山村位于大营后山约15公里,全村共20户人家73口人,其中苗族8家,汉族12家。进出村庄的道路为砂石路或土路,摩托车或农用车可以通行,交通基本便利。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村现有党员2名,村外务工人员7人。由于受气候、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户居住在山顶和半山腰一带,不适应种植水稻,养殖业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核桃、桉树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绝大多数村民仅仅依种植几亩地、几棵核桃树,养几头猪、几只鸡来维持生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该村村民居住在山腰半山腰,自然环境较差,加上这几年雨水明显减少,种植业受到较大影响,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从经济收入来源看,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经济收入来源较单一。从收入水平看,人均毛收入5000元左右,难以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看病、就学等需求,生活比较困难。
二是全村生产资料少,林果地少,耕地面积少,现有人均旱地面积仅为1.5亩左右,没有可耕种的水田。加强发展种植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管理能力,全村的养殖业发展态势不明显,只有副村长杨德光家养殖山羊数量还比较多,达到100只左右,收入也比较可观。
三是进村路面为土路或砂石路,有些地段崎岖不平,骑行摩托车比较危险,需要进行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有待加强整治,适当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自然灾害重,缺乏水资源,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尤其现在的生活用水也成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重点扶持种植业。建议林业、农业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核桃、桉树等树苗的供应和扶持力度。作为“四群”教育挂钩单位,我们也根据后山村各户土地和劳动力情况,统计了种植核桃、桉树、板栗树苗的数量,尽量满足群众的种植需求,并提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力争后山村的种植业能够得到较大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力度。结合实际,加强农村低保工作调研,适当增加享受农村低保名额,提高保障标准,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又缺少劳动力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改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四群”工作的重点。后山村水资源少,干旱少雨,难畜水,生产条件依然较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改善生存环境为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把解决水源问题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加强以水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要重视文化扶贫。从调研联系户的文化程度便可以看出,均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均为贫困户,说明文化水平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养,增加收入。在贫困地区安排特色农业项目,引导农民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以项目带动来促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助农增收致富。
(五)密切联系农户,贴心帮扶。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就要到群众中去,多关心群众疾苦,更要为民服务。要对挂钩村组和联系户在技术指导上给予帮扶,做到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技术问题。面对当前旱情持续的严峻形势,挂钩村组要充分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身到抗旱保生产工作中,千方百计全力打赢“抗旱”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