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 周长的认识”案例教学分析与总结
小学数学 “周长的认识”案例教学分析与总结
谢海麒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堂教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小学数学课程中典型的案例“周长的认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总结
一、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1、主要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上次活动拍的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吗?同学们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想把它放到我们的黑板上,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的周围用彩带给围上,那多漂亮啊!那我们需要多长的彩带呢? 生:大约需要6 厘米长的彩带,但是有4个边,需要四六二十四厘米的彩带。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上下两条边是6 厘米,左右两边是3 厘米,一共是18 厘米。师:要想知道这条彩带有多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周长。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活动上的照片,通过美化照片入手。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在“认识周长”这一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识周长,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什么是周长,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构建周长的概念,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有关这一概念的原型。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道:“课后有的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是周长我不懂,而且,在第二节课上让学生画图形的周长时,学生是给图形画了个大框,根本就不是周长,尽管上课摸了,而学生却不会画,为什么呢?”可见,教师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的低效的,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
我们说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 分钟,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同学讨论时间为4 分钟)
师:将你讨论好的汇报一下,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对话交流与反馈中学习,给学生沟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对话中学习,获得一种交往式学习的快乐。环节四:测量物体的周长
师:我们下面来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数,采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用直尺测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指导,并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方法写到黑板上。两种方法分别是:2×2=4cm 1×2=2cm 4+2=6cm;1+1+2+2=6cm 这时下课铃声已响)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投入,教学产出越多越好。但是,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渴望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之际还在讲授“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每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很短,教师在铃声响起后还在讲解,以下的学习效果将是低下的。因为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整节课没有给学生留下巩固练习的时间,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课后反思中也曾提到:“学生在第一节课上动手画的活动几乎没有,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练习,一定的感性认识。看来,在学习一节新知识时,要大量的让学生充分感知,尝试。”
2、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教材呈现了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境,一位学生正在用绳子围一片树叶,其他两个学生则用直尺分别量数学课本封面和三角形的边长。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而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给学生呈现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对周长含义中的生僻词汇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师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周长的内涵。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是首先给学生一个上位概念,然后让学生在了解了概念后再重新回到生活,再去感受周长的概念,这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显然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其次,在探索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在交往和互动中掌握了用尺或者细绳测量规则或者不规则图形的方法。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够对于学生用细绳量物体周长的方法给与恰当的指导,给学生指出在选择细绳时应该尽量选择没有弹性的细绳,在围图形时应该尽量让细绳紧靠物体以便减少在测量中的误差。如果能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就更加合理了。最后,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环节,加大了本节课的教学难度,应该拿到下一节课去处理。这样就能节省时间用来做巩固练习,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感受周长的含义,应用周长的测量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及分析
1、课堂教学时间分析
从总的教学时间来看,本节课共用了45′03″,比正常的课堂多用了5分钟,教师关注的是完成自己的预设的课程内容,把课堂教学时间延长,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这节课是低效的。从教师教学设计的层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周长的含义,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教师在认识周长这个教学环节来看用了6′45″,占整个课堂的14.96%,时间分配比较合理,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周长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策略,在本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38.6%,突出了教学难点,同时也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说明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师生问答所用时间占整节课的53.7%,说明学生是在和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中学习的,师生问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流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给于及时的反馈,课堂气氛比较宽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本节课内容含量很大,没有给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巩固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借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但是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过多,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的时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提问分析
将教师的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列入“教师提问水平检核表”,对“教师提问水平检核表”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得出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从提问的类别来看:记忆性问题所占的比例为43.5%,在整节课的课堂提问中比例较大,类似于“可不可以?”“同意吗?”“你赞同吗?”这样的问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说明教师提问的水平比较低,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从提问的方式来看:让学生齐答或者让举手的同学来回答在这节课的提问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1.6%和59.2%,几乎占了整个课堂提问的90%,说明任课教师的本意是在课堂教
学中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是让学生齐答得问题往往是一些没有过多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过多的对举手的学生进行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没有考虑差生的情况,忽视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从提问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提问对学习能力水平差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
从教师理答的方式来看,教师比较注重鼓励学生,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所占的比例也很大,过多的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该适当的控制自己的理答方式。从课堂提问的频度来看,教师提问76 次,课堂教学的时间为45′03″,平均每分钟要提问1.68 次,说明教师提问的频率比较适当,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讨论中学习,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来看: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中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的提问占63.2%,说明提问的等候时间较短,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回答仓促。
四、教者反思及其分析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现在应该不断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进取心的教师自然会要求自己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上不断的发展和成长,这种自身的需求会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不满,对自身有很高的期望,因此会刻苦钻研,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于是,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策略。
“周长的认识”一课的授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并没有将自己的教学画上句号,而是主动地认真的写下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从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两个层面分析了自己的整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首先,该老师能够在课后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合理,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不仅仅追求教学内容的数量,而应该在讲授新知识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练习的平台;另外,教师能够认真反思自己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利弊,能够意识到自己改变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对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环节,关于没有对学生用绳子测量时要减少误差进行合适的指导进行反思,说明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而是教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教师的职业追求、信仰、需要、职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增强,难于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本质性的更新。所以,教师如能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分析,从长远来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课堂教学整体分析
1、教师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本节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1)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并感受周长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策略。(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教学目标的定位基本合理,教师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目标,基本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师设定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这就有一些牵强,在周长的认识这一教学中体会数学的美这一目标形同虚设,教师设立的情感目标是无效的。
2、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学环节贯穿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周长,最后让学生归纳出测量物体形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堂教学的导入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用一张班会的照片,是因为在上周的班会上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迁移到周长的认识这一节课中,导入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教材结构。本节课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给出一个界定,首先解释“封闭”一词的含义,让学生在掌握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去了解各种图形的周长,并且学会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而教材恰好相反,教材首先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再概括出周长的定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到底效果如何呢?据老师反映课后很多孩子去问老师:“什么是物体周长的周长呢?”可见教师对教材的改
变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并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而周长的认识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改变影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较好的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并未想到学生会用红领巾测量圆形的周长,教师比较自然的将学生的这种想法转化到了用绳子来测量,实现了自己与设的目标。但是,在处理用绳子来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时候,教师给与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她没有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绳子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周长。我们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但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一种最优的方法,以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一种归纳的思想。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周长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归纳出测量周长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提升。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呈现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有一个提升,培养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
[1] 祝新宇.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07).[2] 华诚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3,(09).[3] 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研究(上)[J]全球教育展望, 1997,(01).
第二篇: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精选)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总目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校的“法规”课堂,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运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法规”课堂,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懂得方法,习得规律”,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课堂实录】 „„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同学叫小明,他的身体不太好,爸爸给他给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要围着操场跑一圈,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跑的。第一天,出发了,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课件演示:第一天小明在操场里面跑了一圈。)师: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说说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没沿着操场的边跑。
师:好!请你道上面指一指,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生演示)对,应该沿着黑色的这个线来跑,我们说它是操场的“边线”,什么线? 生:边线
师:对,小明应该沿着操场的边线来跑,他跑到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爸爸的意思。
(课件演示:第二天小明沿着操场的边跑,但没跑到起点处就停下了。)师: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次是围着操场的边线跑吗? 生:是。
师: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没跑完。师:你觉着他应该跑到哪儿?过去指一指。(学生演示)师:同意吗?孩子们。生:同意!
师:对,虽然沿着边线跑,但是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对吗? 生:对!
师:第三天看他做到爸爸的要求没有。如果做到了,大家就给他鼓鼓掌!(课件演示:第三天小明沿着操场跑一圈。)是沿着边线跑吗? 生:对了!
师:对,不仅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真好!孩子们,这一圈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一周!(课件变“一周”为蓝色)那谁给大家指一指,操场的一周是哪儿啊?(学生演示指一指,教师示范指一指)
师: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你们说?一共多长? 生:400米!
师:也就说明小明一天要跑多远? 生:400米!
师:这400米是不是操场一周的长度?真好!那这400米也叫做操场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图形的周长”,好吗? 生:好!
(师出示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生准备同样的学具。)师:刘老师这有一个图形,你们认识吗? 生:三角形
师: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指名学生在前面演示。师:再换一个起点指一指。生换一个起点再指。
师:圆的一周和三角形的一周到底长多少?测量一下。
生分组动手测量,汇报。三角形一周长48厘米,圆形一周长44厘米。
师:48厘米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44厘米是圆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圆形的周长。接下来,我请每位同学都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在那儿?然后用你的小手估一估你自己的图形它的一周有多长。(师指导学生指一指,量一量,并跟大家交流自己的图形有多长,最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图形各种各样“叶子,心、五角星……)师:那么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生1:图形的一周。生2:一周的长度。生3:整个一周的长度。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周是一周,长是长度,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成功和启示】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围着这个操场跑一圈锻炼身体”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谈论怎样测量像圆形、树叶、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三、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自己准备的图形(硬币、书本等)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的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含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估计和运用合适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腰的周长)、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相框边线解决刚上课提出的相框镶边“该买多长彩带”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具体测量和交流测量方法、体会,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不足之处。
1、我感觉这节课最遗憾的小组活动,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旧是几个优等生在活动,其他学生只有看或做做样子,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2、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掌握的测量能力不熟悉。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三篇:《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68-02
案例背景
为了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2011版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学期开学不久,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教学“观、评、研”活动,笔者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第一课时。
由于三年级是周长意义的初步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基于他们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举例解释等直观途径来展开。在这些直观学习活动中,笔者预期学生的外显表现会是积极而多样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之初,笔者就在思考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的内容结构,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契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回放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和周长
1.认识边线和周长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秋天到了,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爬到树叶上,这只小蚂蚁特别爱运动,你看,它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开始运动了。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多媒体展示)。
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
小蚂蚁又运动了一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吗?(生:沿着树叶边沿爬了一圈。)
师:树叶边沿的这条线叫做边线。小蚂蚁爬过的红色的边线的长度,大家知道叫什么吗?(周长)我们来听听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和周长
看完了精彩的动画,老师还有精美的图片,同学们想要去欣赏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上来指一下,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儿?
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周长的,请你指一指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和周长。(小组讨论后多媒体展示)
除了这些,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教室里,你再找找,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指一指)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和周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学生自己描,师巡视指导,多媒体演示。
看来呀,同学们对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多媒体出示题目,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4.总结周长的含义
做完这两道题目,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能完整的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二、测量图形的周长
我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找出图形的周长了,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你可以用什么办法得到他们的周长呢?(用尺子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P61试一试)。
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图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
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请你口算出它们的周长。
2.你能算出房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3.师:好,同学们,学习这么长时间,我们来放松一些,看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干什么了呢?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你能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腰围和大树树干的周长吗?
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完成了“认识周长”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一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所得:
一、教学中的欣慰
首先就师生关系而言,虽然是借班教学,但学生能够勇敢地在陌生的教师面前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抓住他们对问题看法中的闪光点作以引导,从而将其想法导入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身感悟下,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进而成为学生的内知。
其次就教学目标而言,从本节课最后的练习和学生的成果展示看,知识目标落实得清楚得当,强化了对周长的感知。
最后就教师的评价而言,笔者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挖掘他们对问题的内悟。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没有让孩子轻易从我嘴中得到表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同学和老师真诚的赞扬。这样他们才会体味到真正的成功。
二、教学中的成功
1.尊重和深挖教材,没有对教材点评做过多的改变。
2.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和挑战性表情的展现较好。
3.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顺其自然,没有说教痕迹。
三、教学中的遗憾
1.对周长意义的夯实做得不够,没有让孩子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有更深的感悟。
2.在认识和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时,如果能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具体的物体,比如不同形状的树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这样学生可能会容易理解些。
3.在巩固练习中,“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学生回答了多种方法,这是我在教学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教学中没能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来加强对孩子创造性的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研究方式的培养。
第四篇:周长教学案例分析
《周长》教学案例分析
随县小林镇中心小学 李秀金
【教学片断】
1、建立“周长”概念
A.今天咱们课堂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朋友——周长。(板书:周长)
“周长”朋友的名字里面体现了他的特点。谁认识这样朋友?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看看书本怎么介绍的,翻开课本41页,读一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通过书本和同学的介绍你了解“周长”这个朋友了吗? B.质疑“封闭”(学生解答:头尾相接)小结:所有线段、曲线首尾相接才是封闭图形。
2、感知身边的周长
A.“周长”朋友就在我们身边 a.钟面的周长在哪?指一指,摸一摸。
b.圆柱盒底面的周长在哪?„„(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
c.树叶的叶面 B.活动“找周长”
从身边找“周长”朋友,并摸一摸,和同组的伙伴说一说。„„ 【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是概念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概括起来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
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周长不是一无所知,所以上课伊始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出学生脑中对周长这个概念的潜在印象,然后根据同学们的认识,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等直观手段,体验什么是周长,由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提供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我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为孩子们不仅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准备了其他多种图形,五角星,三角形,树叶„„等图形周长的测量,整个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实际是让学生主体真正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使其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化”的过程。
(三)倾听同学的发言,欣赏每一个孩子
整节课中,老师很少讲解,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欣赏每一个孩子,用心灵和同学对话。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笑着当老师,蹲着看同学,乐着对同伴”,童心回归,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文化。
2016年11月18日
第五篇:《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余文芳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地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
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一片灿烂。停了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是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双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以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针对这个教学案例,我想做以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