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功教师的 15条特征1
成功教师的 15条特征
一所学校要想拥有高质量的教学,教师是最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不断提高教学,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助于学校发展。一位成功的教师具备的特征表现有:
饱满的教学热情。
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可以感染他人,使课堂内外都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娴熟的专业知识。
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假如您是幼儿教师,请定购一种幼儿杂志;假如您是化学教师,请积极主动参加 当地大学的相关研讨会。有组织的教学。
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资料,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这样不仅能保证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同时为教师和学生赢得充裕的学习和娱乐时间。有活力的教学。
成功的教师对教学是投入性的。课堂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教室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良好的态度。
伏尔泰说过:“人们每天所作的最勇敢决定,莫过于决定拥有一份好心情。”学生不喜欢情绪低落的教师。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教师。关注您对学生说的内容,倾听您对学生说话的语调。教师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挂念和尊重。同样,学校管理者也应当向教师、学生和社区表现出良好的态度。成功地管理课堂。
有纪律、有秩序的班级环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建立、执行课堂管理制度,教师须遵循持之以恒和公平的原则。开学伊始,教师就应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应避免建立规则,而又不执行。这容易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所说的话无关紧要。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有效的学习是与学习机会密切相联。有效的学习是“做中学”,而非仅让学生看与听。提供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在开学初计划好整个教学进程,安排好各类教学活动。如果学期快结束时却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是很糟糕的。拥有成功的人际交往技巧。
教育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举足轻重。教师需要与他人合作,如果人们不喜欢您的行为,会远离您,更不愿帮助您!与同事、学生父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清晰的表达。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这需要教师清晰表达,简洁示范、讲解教学内容,清楚解释学习目的。有效的提问。
问题(直接向全班或个别学生的提问)是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向学生提问时,要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刻请学生回答。一种无效的提问方式:“小明,你认为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当你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时,其他学生就会松懈,不参与思考问题。相反,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停顿3—5秒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因材施教。
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学生有着巨大差异性,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有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个性和不同学习态度。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和动手技巧组织教学。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带给班级成功感。
成功率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一直从事艰难的学习任务,易产生挫折感,缺乏自信。研究表明: 80%的成功率是最佳状态。假如学生难以取得成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辅导或降低任务难度。保持高期望。
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期望,保持对学生的期望能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学生们希望教师对他们持续抱有期望。创造愉悦的氛围。
单调和沉闷的教室气氛会使学习成功率下降,相反,愉悦的教室气氛能刺激学习。教师不是要创造有魔力的学习环境,而是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燃烧剂。有弹性的教学。
教学需要弹性,您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而不是呆板地遵循教学计划吗 ?您能敏锐地感觉到学生需要,从而不断改变惯例和规则以帮助学生吗?您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控制您的情绪,情况变化时,会调整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吗?当然,“弹性不能偏离得弯曲了形状。”
教育不是僵化的科学,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目的,对教师有不同的要求。而本文提出的15条特征是成功教师的普适性特征。
第二篇:《信息及其特征》参考教案1
信息及其特征 参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特征等内容。了解性的知识较多,比如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②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 6
重点难点:
重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
1、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
2、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的定义以及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PPT、纸片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猜词游戏】
利用上课前的一两分钟,分发小纸条给学生,请学生各自写下一个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词语。收集起来,挑选其中的20个词分成4组,班里每组同学派出两个代表上台玩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语,A同学背对黑板,B面对黑板,并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队黑板上的词语做出描述,注意,不可说出黑板上的任一个字,否则无效,A根据B的描述猜出词语。每一组有5个词,时间为1分钟。1分钟内答对个数最多的为胜利的一组)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过猜词游戏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游戏(游戏进行……)
/ 6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同学A和同学B是如何合作的(同学自由发表,教师从中提取主要观点)
师:A根据B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获取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得出答案。这里我们提到一个词——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的例子?请举例说一说。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早晨的闹钟向你传递起床的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等等。(请同学们观看PPT中的图片、声音,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请同学回答)
通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事物及其变化,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师:回顾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究竟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
师: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没有一个十分确切而简明的说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
(展示PPT内容)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师:简单一点理解,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书是不是信息?(同学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比如从历史书上得到一些名人事迹的信息。这里,书本身不是信息,我们只是从书中得到信息,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
/ 6
反映了信息的第一个特征——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注意:(1)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用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第二个特征:可加工处理性
考考大家:有一辆汽车,车主叫小明,司机叫小强,what is the name ot the car.请问车的名字是什么?(同学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给出提示和肯定)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第三个特征:可存储性
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呢?当我们翻开以前的日记,以前发生的事情又会重新回忆起来。这里,我们通过文字和笔记本存储信息。正是因为信息的可存储性,我们通过书籍、录音、影响可以看见或听到以前发生的事物,而不需要把以前的真实事物保存下来的原因。第四个特性:传递性和共享性 典型实例:萧伯纳名言。
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分析: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交换之后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产生出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师: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上的节目只有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 学生:不是。
/ 6
师:由此可见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 第五个特征:时效性
师: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 学生:不行,过期了
师:哦,对哦。已经过期了,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能力识别信息,能够判定哪些是最新的信息,哪些是过期的信息。
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练一练:
“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要签订书面协议。(载体依附性)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传递性和共享性)
小明将喜欢的电影刻成光盘(可存储性)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时效性)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定义,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时效性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可加工处理性
3、可存储性
/ 6
4、传递性和共享性共享性
5、时效性
其它特征: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附带课件:猜词游戏
教学课件
/ 6
第三篇:学习者特征分析1
学习者特征分析(1)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乌美娜,《教学设计》1994年版)尤其是在目前强调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教学的大气候下,要想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应该首先去了解学生,即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在主体性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着重从那些方面入手呢?究竟应该怎样去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呢?要明白这些问题,有必要搞清楚在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亦即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极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乌美娜,《教学设计》1994年版)
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是新的教学的出发点。
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作为个体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的学习风格,源于学习者的个性,是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学习风格,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风格是学生个别差异的集中表现。测定学习风格的目的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前提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使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所以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根本。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
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说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特征,二是初始能力。
1、一般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2、初始能力
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技能是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包括:①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学习的基础。②目标技能分析,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了解学生对目标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工作就是目标技能分析。③学习态度分析,如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对这门学科是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都是学习态度分析的内容。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学习风格一经提出,便引起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学习风格的定义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学习风格的本质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都强调学生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在学习风格中的核心地位;都强调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都认为学习风格具有个别差异和独特性。
1、关于学习风格的要素
目前关于学习风格的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1)Dun的观点
Dun将学习风格要素分为五大类:一是环境类,包括对学习环境静闹、光线强弱、温度高低、坐姿正规或随便等的偏爱;二是情绪类,包括动机、学习坚持性、学习责任性等;三是社会类,包括独立学习、结伴学习、喜欢与成人或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等;四是生理类,包括对听觉、视觉等刺激的爱好,学习时吃零食,时间节律等;五是心理类,包括分析与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偏爱、沉思与冲动等。
(2)凯夫的观点
凯夫把学习风格要素划分为三大类:一是认知风格,包括接受风格、概念化风格与保持风格等;二是情感风格,包括注意风格、期望与动机风格;三是生理风格,包括男性---女性行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时间节律、活动性、环境因素等。
(3)我国学者谭顶良的观点
谭顶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他的分类:一是生理要素,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如声、光、温等)对一天内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道的偏爱。二是心理要素,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动的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又包括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与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沉思与冲动;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学习兴趣与好奇、成就动机、控制点、抱负水准、焦虑水平等;意动方面包括坚持性、言语表达、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等。三是社会性要素,包括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4)胡斌武的观点
胡斌武认为,学习活动的进行,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状况,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景选择某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学习风格,所以,他把学习风格分成两大类,一类为生理性的,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光、声、温)的选择倾向、对学习时间的偏爱;另一类是心理性的,包括由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信息加工风格等组成的认知要素,由成就动机、抱负水平、焦虑程度等组成的情感要素,由学习信念、意志心理准备、学习积极性等组成的意志品质要素。
比较各家的观点,我们倾向于接受谭顶良先生关于学习风格划分的观点,即把学习风格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在心理层面中又包括认知部分、情感部分和意动部分。
2、学习风格分析的内容:
1)有人提出应从学习的条件、认知方式、人格因素和生理类型等几个方面介绍学习风格的内容。学习的条件是指影响学生注意力以及接收、记忆信息能力的一组内外因素。学习的条件包括:感知或接受刺激的感觉通道、学生在感情方面的需要、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学生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来自于学生情绪的要求等。
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过程中所偏爱的态度和方式,它表现出学生在组织和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反映了学生在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人格因素有关人格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在教学设计中,对人格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控制点和焦虑水平这两种因素上。
生理类型由于学生的生理类型存在着差异,所以有的学生在心理能力上表现为左脑半球优势,有的是右脑半球优势,还有的是两个半球的脑功能和谐发展。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虽然大脑左右半球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在功能上却有所不同。
2)我们认为,在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时,应从学习风格的组成要素出发,进行分析。我们采纳谭顶良的观点,从五个方面去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即学习风格的认知部分、学习风格的情感部分、学习风格的意动部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部分,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部分这五个方面。
第四篇:1、1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会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教材中有必要让学生对以往已有的感性经验有一个提炼、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学生认识信息的含义将起到积极的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2.理解信息的定义;
3.能够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提问,培养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探究,启发学在学习中生勤于思考和乐于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价值,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说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四.说教学难点:(1)信息的具体含义。(2)实例的理解与运用。五.说教法和学法
任务驱动 案例学习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交流讨论 六.说教学时间: 1课时 七.说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八.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然后顺势引导: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息多么珍贵,一字值千金。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信息及其特征。(板书)
(二)讲授“信息的定义”。
信息的定义(板书)
1、当今世界是充满信息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当我们看报纸时,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事件,当我们观看运动会时,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知道该上课了等,这些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任务:
1、请同学们先阅读书本2页案例“刘翔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和3页文字
2、请同学查阅词典查一下信息的概念
请两三位同学发言后,教师运用媒体进行总结。出示信息的三种比较有名的定义。说明:
(1)不同角度不层次对信息有不同的认识与描述。(2)信息定义至今没有共识; 介绍教材引用的三个定义 ①香农的定义 ②维纳的定义 ③钟义信的定义
(三)通过对事例分析,从信息传播的过程,理解信息的含义
1、任务: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任务”中的例1、2、3,认真分析与思考每个事例中记载的内容、载体形式、传播途径、接收方式、产生作用,并参照例1填写表1-1“事例信息分析表”
2、交流:从信息的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见教材图1-4)来分析考试传小抄的传播过程
(四)、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板书)
1、任务:邻近座位两人一小组,认真阅读教材中第5页的例子,分析、概括出信息的主要特征。
2、交流: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教师运用媒体出示每一个实例,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析信息的特征。除了教材中的五个例子外还可添加下面的例子:武侠小说里经常说到武功秘籍,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请问大家令狐冲学到独孤九剑是从那学来的?学生回答:思过崖,如果当时发生大地震或者海啸之类的他还能学到武功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结论: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
(五)探究练习(第六页)
学生根据选题,分组探究信息的特征问题。现有每组一个代表总结回答其中一个选题的答案。最后有教师投影全部正确答案。
(六)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社会,深刻理解信息的含义,特别是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为我们在信息社会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九 教学反思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2.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第五篇:《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课堂教学
1、导入: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①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设计过程及目的】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 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可锻炼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①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②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作业: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五、说板书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中涉及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概念术语很多,有些说明文字因为没有图例参考不容易读懂。因此,我鼓励学生多查找一些图片资料,如网上图片、书中图片、有 关中国民居建筑的邮票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寻访一些就近的名胜古迹,做一些实地考察,加强感性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提供有关中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网站,开拓学生的视野。
中国建筑的独特文化和建筑方式,在与西方建筑的对比中会凸显地更为明确。因此我提供了一个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能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