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2: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第一篇: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摘要: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以促进幼儿制动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强调幼儿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关键词:时间活动;模式;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及理论依据。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背景是,本世纪40-50年代为福利事业阶段,让幼儿学会生活;60-70年代是智力开发的主要时期,强调幼儿充分活动,学会学习;80年代到现在,提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强调幼儿要学会关心。这一时期的“终身教育”概念,更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终身教育”始于生命之初,止于生命之末,终身教育认为,由社会整体提供教育机会。这一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1990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一下简称《规程》),是以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的。《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制动互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意幼儿的实践活动,以充分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幼儿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规程》精神,为实践活动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时间活动教育模式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影视教育提出来的。幼儿园虽然没有考试制度,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也出现了违背素质教育的种种现象。不少幼儿园(班)追求读写算,甚至留作业,打百分。把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提前教给孩子,剥夺了幼儿自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在教学形式上,只重视全班上课(集中教育活动),对其他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并不认真计划和研究;上课的过程,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如何示范、讲解和演示,而不重视幼儿如何学,不理会幼儿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只重视发展较好的个别幼儿,而忽视其他大部分幼儿,教师讲得多,表现的多,幼儿表现少,甚至大部分幼儿根本没有表现得机会„„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一部分幼儿生活在缺乏成人尊重和爱抚的环境中。他们的一切活动全由教师统一安排和指挥,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主动交往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是被动的,这等于剥夺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主动精神很难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的观点,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动手操作和物体、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事物操作活动是幼儿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重要形式。交往活动是以认为对象的时间活动,幼儿仕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幼儿禹城人,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实践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和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是“八五”教改实验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为了贯彻《规程》精神,我们在辽宁省教委和辽宁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曾于1990年12月1993年12月,在沈阳市和辽阳市的6个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实验紧紧围绕着《规程》精神进行,将规程的思想观念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变分科教学为综合教育课程模式。具体的框架是:打破学科界限,之一纵向系统性和横向综合性的结合,以一定的社会问题、自然现象和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为中心将包罗万象的体智德美教育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主题单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6个幼儿园的30多名实验,千辛万苦,潜心研究,摸索出一条贯彻《规程》精神的幼儿园综合教育之路。此项研究通过验收并获得省教委三等奖。

“八五”实验和全省的幼教改革,奠定了贯彻《规程》的全面基础,广大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学到了《规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推广“八五”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突破几个主要问题,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拟定了这一课题。

二、实验假说及要突破的难题

(一)实验假说,假设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在“八五”幼儿园整体改革基础上,创建一种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恰到好处的将幼儿动手操作和相互交往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幼儿的素质迅速提高,使全体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要突破的难题。(1)时间活动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2)时间活动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3)时间活动与规则意识同时发展,解决教育教学中活而不乱的问题;(4)时间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

三、实验过程

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是辽宁教育学院“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的子课题之一,是“九五”立项于省教委的实验课题。参加这一课题的有沈阳、大连、锦州、阜新、朝阳、本溪、营口、葫芦岛等8个市的16个幼儿园 实验采取分级管理和指导的办法。在省教委的管理和省教育学院领导下。课题负责人负责本课题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各市教研人员分别隞本市的课题组织与指导,县区教研员和各实验单位的领导与教师负责本单位具体的实验工作,实验周期5年。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人员学习了有关理论和资料,研究课题模式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分析幼教改革状况,拟定了3个教育模式子课题。这是其中之一。分工后,重点研究了这一课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做好了开题的准备工作。之后,召开了“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开题会”。会议组织教研、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做了6个学术报告。其内容有:①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理论;②关于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幼教子课题的开题报告;③关于幼儿园实验研究的测试工作;④关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实验研究;⑤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⑥关于幼儿园分层次教育教学研究。这6个报告的提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开题,二是结合世纪培训实验人员。会议组织了研讨活动,会后签订了课题议定书。

从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实验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指导,阶段总结与评价,对成果进行研讨等。1999年实验进入结题验收阶段。

几年来,各实验幼儿园在省、市、课题负责人的组织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实验工作,主要有:(1)组建实验队伍,确定实验银子,制定计划,方案;(2)对教师、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3)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和后侧及横向纵向发展状态的分析研究;(4)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日常观察、测试、记录、统计、评估、分析研究。

四、实践活动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实验原则及要求。(1)实验研究与日常教育改革工作紧紧结合;(2)目标在先,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和组织活动;(3)体智德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的自选活动;(5)面向全体,因人施教;(6)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背景为教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构建模式的宗旨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宗旨:一有二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整体的涵义指全体幼儿这个整体和个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整体。具体讲,意识强调幼儿主动(积极)发展,二是强调幼儿全面的内在和谐发展,三是强调全体幼儿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式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问题。一要解决以幼儿为主体而不是以教材为主体的文艺;二是要解决幼儿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的问题。要具体解决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的关系、重教育结果与重教育过程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关系和活而不乱的问题等等。

(三)多层面立体化时间活动教育化式的构建。(1)总体描述:我们一改过去分科教学模式,构建现阶段我省综合教育模式——幼儿园多层面主体化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因地制宜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背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泉,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提供和创设教育环境(包括提供材料),解放时间和空间,解放幼儿的大脑、身体、双手和物管,设计和组织多种多样的,五彩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2)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构建模式:在教育领域方面,包括语言活动、数学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性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和综合性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安排上,包括早晨入园活动、幼儿自选活动、集中教育活动、自由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包括盥洗、餐饮、入厕、午睡活动)和幼儿离园活动等等;在空间范围上,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班内活动和班外活动、园内活动和园外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此外还包括主题性活动、学科性活动以及非主题非科学性活动。(3)具体的模式教育:在实验活动中,实验单位各自创建了具体的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模式。概括的讲,有多重玩玩做做模式、做做玩玩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动手操作——手脑联盟——以动益智”模式、主体性区域活动模式、“以动为起点,体验为过程,发展为目的”模式等等,还有多种多样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了构建模式,实验人员因地制宜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春天在哪里、放风筝、踏青、爬山、春游、捡贝壳、玩大海、游泳、制作昆虫标本、五彩的夏季、有趣的蚂蚱、拾麦穗、秋收活动、到军营参观、郊游、玩沙、下雨了、看彩虹、有趣的小雪花、堆雪人、踩脚印、冰——水——气的变化,拾落叶、数落叶、种子粘贴、剪雪花、冻冰花、种植活动、饲养小动物活动、观察记录活动、布置活动室、园田劳动、河边投石子、草地上滚爬、马路边看交通、参观邮局、商店、医院、拔草、捉虫、玩风车、燃烧的蜡烛、三元色、灯泡亮了、磁铁、参观小学、与小学生共上一节课活动等等。

教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不断变化着的室内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玩具、学具和材料。活动室的墙面、角落、窗台的每一块空地都被利用来创设活动区和活动角。寝室用上了抽拉床,空出大块面积供幼儿活动,走廊的一角搭起娃娃家,暖气亮搭起了玩具架,幼儿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商量、交谈和相互一轮。他们在合作,他们在竞争,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中,沉浸在自己的“活动王国”里。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改变了教师示范、讲解、演示的模式,注重了全体幼儿多说、多做、多问、多议论和参与。教师讲的少了,幼儿活动多了,幼儿规模意识反而增强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他们活动有序,活而不乱。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缤纷的内容开阔了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多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大量的总结材料和统计表明,这一教育模式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大大增强了;幼儿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幼儿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得到了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小动物、爱他人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主动精神。自控能力、积极进取、敢说敢问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吃苦能力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皮亚杰说:“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专家埃里克森认为:“学前期是主动感或罪恶感时期,是好奇、主动探索、预备去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经过对环境做出种种反应的机会来表现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如果他们的主动探索活动被看做是顽皮,儿童就无法发展主动感,而由罪恶感取代”。我们认为,幼儿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大道进步和需要的满足,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主动活动的动机,形成一种良性的更高级的活动需求,使他们巨大潜能得到发挥和表现。我们以有关理论和《规程》精神作指导,从辽宁实际出发,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构建和完善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虽然课题只是从一个侧面踢了出来,却解决了幼教改革中不同层面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选择的突破口是正确的,解决的问题是根本性的,也是全方位的。

五、实验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即搜于模式的研究》和《幼儿园半日活动的设计与评估标准》,主编了幼儿教材36册,幼儿只能训练6册;撰写了《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包括实验计划方案、问卷调查实体、测查统计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随笔、观察记录、家长问卷和幼儿作品等

5年的实验工作,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掌握了大量实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共发表论文947篇,获荣誉称号377人次。积累模式实验的活动设计5789个,接待教学观摩767人次

这次模式实验研究,为进一步贯彻《规程》提供了经验,培养和梳理了典型教师的幼儿园,为幼儿园素质教育和全省教改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王颖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其基本的活动模式一般可以表现为由教师预设为主的模式,师幼共同参与学习的模式和儿童自主生成的学习活动模式。具体有:

1、探究式学习:一种以学生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位置的学习方式。该方法能满足儿童探究的本能,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儿童经验出发,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条件,如当教师在带领幼儿秋游回来后,发现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不仅自发收集了有关风筝的大量图片,还萌发了想亲手制作风筝基本材料;纸,竹签和线,更在幼儿亲手尝试探索风筝的制作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及时调整和提供材料。幼儿在制作风筝的过程汇总中能深入的思考其中存在的联系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式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建立依据教学策略体系、”该方法有利于促进儿童形成合作的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促进儿童自学,乐学,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可分为师幼互动为主和幼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具体实施步骤为:把儿童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空间布置应更为自由,更开放式的“田字格”,“扇形区”或“灵动组合型”,在空间上缩短儿童之间的距离,便于小组间的交流和走动;投放材料,注重材料的合作性,互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作为教师,在运用合作式学习模式与策略的过程中,不仅应当为儿童提供促进其小组合作和积极互动的环境与条件,更应当鼓励儿童的互赖行为,包括儿童在小组中的角色分工,相互协商以及一定的妥协于调整等等。

3、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时间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时间过程中获得新的,技能,态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情境性和亲历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还应当为儿童创设一个能够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和分享的学习情境,而不是纯粹个体的探索行为和体验活动;在学习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意内容的适宜性,意义性和挑战性,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能够引发儿童思考,探索并积极求证的内容,促进儿童处于最佳挑战水平上。如老师可组织儿童进行购物的游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积累和分享与对应,分类,比较和钱币计算相关经验,学习和总结相应的数概念。

4、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该方法能够使儿童通过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有意义加工和积极思考中,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并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接受式学习比较偏向以认知为基础的艺术,语言等学科领域内容,实施中应注意:把握十一点学习材料和内容,如,幼儿接受音乐活动时,就要以儿童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歌曲筛选;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和形式,如通过让幼儿观看多媒体录像,情境游戏,动作及绘画手段来帮助儿童理解,适可加深其记忆。

各种幼儿教育活动模式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选择运用。此外,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有效地师幼互动不但能使师幼关系融洽,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思考积极性,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感染,语言催化,情感分享,耐心等待,及时反思等多种手段形成游戏的师幼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的师幼氛围,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者.⑧⑦

第三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心理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其形成良好品德的科学根基。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其三,反之,个体如果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辅导,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为此本学期我们对德育工作着提出了将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规律、方法、效应等运用到德育工作中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拓宽德育的途径。

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播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都要有心育意识,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⑴面谈。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与辅导老师谈心交流。⑵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⑶音乐欣赏。我们在谈心室放置一台录音机,当学生心情矛盾又不愿诉说时,让他听听音乐,调节紧张不悦的情绪。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建立一份心里个案分析记录本。班主任教师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找到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巧和策略。

4、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据调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二、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德育的方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他们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存在巨大反差。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法。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为这个行为。我们采用的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的,如学习用品、书籍、奖学金;精神的,如老师表现出高兴的体态语,对学生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活动的,如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带学生开展各种参观、郊游等活动。

2、负强化法。当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撤去某个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刺激物,或让其离开一个情境,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方法,叫做负强化法。负强化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逃避条件反射或回避条件反射。如当学生行为习惯不良或犯了错误时,老师给予批评教育,该生认识了缺点与错误并表示要改正时,老师就停止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运用负强化法时做到就事论事,不从整体上否定学生,避免因厌恶刺激撤销不及时造成师生情绪对立。

3、订立公约法。订立公约法就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同意,以提条件、订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老师就满足学生的什么条件。订立公约以书面为主。教育过程中我校各个班级都根据班级实际制订若干条目,张贴于班内墙上。实践证明,这种订立公约的方法,既规范了学生,也规范了教师,而且建立起师生之间一种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以及遵从正确教导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将使学生的很多坏毛病,诸如任性、固执、懒惰、自己管不住自己等都可

以迎刃而解。

4、代币法。代币法,是在行为矫正时所使用的契约程序中,用代币来强化矫正效果的方法。代币是一种间接强化物,在用直接强化物进行强化之后,过渡到比直接强化更高级的强化手段:代币法。它不是即时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持久的良好行为。具体方法:记分,如给学生穿戴、个人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等情

况给予分项量化打分;奖励,给学习优秀者及时奖励;在班级记事簿上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事实说明,德育心理学化是学校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找到一条符合德育内化规律的高质量、高效的实施途径。

第四篇: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范文模版)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忽视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而这种美德为何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身上缺失了呢?综观西方的感恩节,通过每年节日活动让人从小懂得感恩的必要性。而中国传统教育中主张“施恩不图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爱的失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关爱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对中小学实施的两纲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指出“要学习先学会做人”的理念。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来弥补并实施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1.感恩在工具书中的概念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356.)2.中外历史中“感恩”一词的起源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 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南方论刊,2006,6)感恩一词源于外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是早期欧洲移民为感谢和纪念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而设。

(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教学与管理.20070520)3.当代学者对感恩的定义

感恩是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张桂全.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l4)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任何事物的一种感激和回报。感恩意识是作为人性根基存在的。感恩以人共有之“人性”作为基点,以互敬互爱作为载体,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弱化了强迫、命令、训话,强化了主动、自觉、情义,避免了人际的伪诈、刻薄、势利,突出了真诚、宽容、彼此尊重的美好品质,使得和睦交往与和谐共存成为一种矢量,却又无工具主义之弊。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其原理正是这种同构守恒的感恩意识。再者,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行为,它意味着感恩者对对方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会强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反之,做好事者的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会弱化他的类似动机。感恩意识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循环的幸福感,进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共享社会。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江苏高教.200701)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三、来源:高密市康成小学 作者:郝其福 时间:2009-03-04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1058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然而,受当今社会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风气侵蚀,以及当今时代 “四位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421” 家庭模式中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很多孩子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回报,“五爱”意识淡薄。有些孩子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么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要别人尊重自己,不知关爱师长;只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

为此,国家、社会近年开始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年年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张仁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感恩中国网站,注册会员达3亿多人,可见国人对感恩回归的渴望。

康成小学自2007年春天起,针对孩子感恩缺失的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的感恩倡导,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大了对学生优良传统道德的培养力度,开始实施感祖国培育之恩、感社会关爱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他人帮助之恩、感自然赐予之恩六个方面系列主题化的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感祖国培育之恩

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树立感恩祖国意识。(1)、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出一期班报;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2)、以“感谢祖国”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征文和感恩歌曲大赛等活动,每天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飘满校园。

(3)、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2、感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在寒暑假、各种节日,组织学生纷纷走进社区、敬老院和博物馆等,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课堂中学会感恩。利用“六一”节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有利契机,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3、感父母养育之恩

为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学校开展了以下活动:(1)、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帮助家里做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家务。

(3)、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的计算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孝心。(4)、为父母过节。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4、感老师教诲之恩

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1)、利用教师节之际,举行“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组织“感谢师恩”贺卡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等。

(3)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5、感他人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或诗歌朗诵会,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和每年开展的贫困生救助工作,发动学生为同学和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相促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感恩他人意识,激发报答他人之恩行动。

6、感自然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校联手,师长共同做出榜样。家长、教师以自己的感恩行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处处用感恩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2、讲求方法。老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3、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一是在低年级开展自创并背诵感恩诗歌活动,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她)们先学会感动。二是在中高年级开展讲感恩故事比赛活动。三是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感恩影片。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格言收集活动。五是结合“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六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自然”活动,通过开展养一盆花,节约一滴水、一粒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私给予之情。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有关负责人参与的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对全校感恩教育的规划、计划、师生评价等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建立以德育处牵头、各级部为主的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成果的收集等。

2、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系列的感恩教育三年规划及每学期的具体计划,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并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为契机,由德育处制定活动指导意见,班级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落实。

3、评价落实

(1)、班内评选感恩之星。学校规定周一的主题班队会都要拿出时间对学生上一周的感恩实施情况进行评议。采取个人申报、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推选感恩之星。

(2)、学校每月一次通过《家校联系单》,调查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表现。老师、家长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3)、举办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举行感恩教育经验交流会,对一些成功做法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并由德育处编辑成册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教师感恩教育工作成果纳入期末绩效考核。

(4)、举行“百名感恩之星”评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们人人争当“孝星”,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的班主任和班干部,上门为“感恩之星”家庭挂牌,以加强舆论效应,激发家长和学生的争星之心,营造和谐的家庭、社区氛围。

五、实施感恩教育的成效

康成小学通过大力开展系统化的感恩教育,构架起了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道德支点,促进了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了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长们百般关爱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回报与感恩,加强感恩教育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关键词】感恩缺失;感恩教育;传统道德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半年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走了,但他那句:“我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很多孩子因他的资助而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被资助的孩子理应感激丛飞。然而,即使是在丛飞病危期间,也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的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在这里我们无意指责这些孩子和家长,但他们不懂得“感恩”,则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这不但需要青少年反省,更需要家长、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反思。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只会无休止地向社会索取,又如何能指望他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在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礼义之邦,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淡薄了感恩意识,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

首先,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首要目标,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加大了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但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学习怎样适应社会,学会感恩,回报他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待人处世、感恩助人等人格人品修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与人交往不忘感恩。其次,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对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很多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做;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回报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轻易地予以满足,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而根本不懂得回报,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再有,缺乏交流,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光明日报》载:来自张家口市,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不要让孩子独享生活的优裕,而让自己独自承担家庭的苦难与不幸。一个习惯了“独享”的孩子,一个不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孩子,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意识”,以净化与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笔者也在思索,感恩教育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有这样两个成功的感恩案例启迪着我们:在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上海市民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大恩大德,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经常教育本国公民学会感恩。在韩国,学校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相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促人深思。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伟人、名人都具有感恩之心:满怀感激的毛泽东写了《给徐特立的一封信》,满怀感激的朱德写了《我的母亲》,满怀感激的朱自清写了《背影》,满怀感激的海伦·凯勒写了《我的老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会感恩,要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意大利教育家蒙台利梭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他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过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所以,在平时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算一笔感恩账,每名学生将自己一年的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每名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父母,双方交流心声、增进感情;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利用今年寒假,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敬一杯感恩酒,说一句感恩话等,将感恩付诸行动。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

近日,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第三版,其中的第六条增添了“学会感恩”的要求,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对不少的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试问一个虐待老人的家庭,又如何能教育出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呢?

学会感恩,不仅仅是要求孩子知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让孩子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祖国。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

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就是使孩子真正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就是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的人生道理。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我们的孩子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本。懂得感恩,于是懂得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民族,不可能是真正强大的民族。让我们用行动唤醒人们的爱心和责任,共同塑造一个充满信仰、慈悲和感恩的社会吧

第五篇: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模式

双语教育概念本身就包含英汉活动的整合,但一直以来,许多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将英汉活动人为地分离,将英语活动仅仅看作是与汉语活动关系不大而只是教英语的活动。近年来,在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开始从实践层面探讨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一文对国内幼儿园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几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作了理论梳理,提出了目前幼儿园面临的英汉活动整合的现实困难或挑战。《幼儿园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一文介绍了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对英汉活动整合第二种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以整合的理念引领主题背景下的双语活动》一文则介绍了英汉活动整合第三种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希望这些文章的观点能给已经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中提到的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可能成为大家后续研究的方向或重要内容。相关理论文章已刊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5期,请参阅。

完整儿童发展的观念在学前教育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观念强调教育应当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为幼儿设定情感、知识、技能、倾向性或敏感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开设英语活动的幼儿园试图摒弃“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尝试用课程整合的理念改造英语活动,克服英语教学可能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等弊端。本文探讨课程整合观念下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步骤。

一、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将英汉活动的整合界定为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过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里说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指的是用汉语或英语组织的幼儿园活动。在英语活动中,英语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的对象,而且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语言工具,英语活动的内容涉及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因此,英语活动本身就是幼儿英语学习和领域经验获得的融合体。

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相互巩固、相互补充。目标的相互巩固就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得到巩固。目标的相互补充指的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达成某一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实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目标。

英汉活动目标的整合需要通过具体的相互关联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过程来实现。在活动过程层面,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组织活动,这样英汉活动目标相互巩固才能成为可能。二是相互关联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相继组织活动,使幼儿在后一个活动中能及时运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并在后一个活动中获得与之相关的新经验。三是在两种语言活动中使用同一组织方法,特别是在英语活动中借鉴汉语活动的组织方法,使英语活动的组织更符合幼儿学习和心理发展特点,表演、操作和交往等这些汉语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同样适用于英语活动。

英汉活动的整合可以使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英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幼儿整体学习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英语活动与汉语活动的整合,还可以促使幼儿在运用英语中学习英语,使英语学习在伴随生活、领域经验学习和游戏中得以实现,使英语习得成为可能。

二、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三种模式

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英汉活动的整合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和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由于三种模式的出发点不同,幼儿分别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整合程度也不同,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第三种模式最为理想。

1、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模式从英语材料的选择入手,从该英语材料中挖掘对幼儿发展有价值并符合幼儿兴趣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选取一种适合幼儿的英文材料,选取的主要标准是内容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关,语言简单且富有节奏。

(2)分析该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仅仅分析它对幼儿学习英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与幼儿当前的兴趣和汉语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用来帮助幼儿获得哪些相关的领域学习经验。

(3)预先设想利用该材料可以开展哪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头脑风暴”设想围绕该材料可以开展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可能实现的幼儿学习目标。

(4)选取并实施部分适合幼儿的活动,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包括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英语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时间安排,确定围绕该材料开展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充分挖掘一个英语材料的价值,减轻教师寻找合适的英语材料的负担。从幼儿园整体课程设计看,在这种整合模式中,幼儿园整体课程全部是由汉语活动构成的,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只是整体课程的附加部分。虽然在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系列活动中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相互渗透,但是英语活动只是通过英语材料这个“点”向整体课程结构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方向辐射。英语活动与整体课程之间虽有关联,但这种关联是相对松散的,英语活动不能完全融合到整体课程之中。其实施效果也主要取决于选择的英语材料与幼儿当前活动之间的紧密程度。2.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借鉴主题—领域活动设计的思路,以主题—领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设计和组织活动,并用英语来组织和实施部分领域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事先设计整体课程的主题—领域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领域内容,设计具体的领域活动。这一步骤与目前幼儿园流行的课程设计过程完全一致。

(2)根据教师指导语言使用的多少与难易程度以及幼儿的英语理解水平,选择并用英语组织部分合适的领域内容和活动,也可以对活动要求和具体活动材料作适当调整。(3)具体实施活动。这种整合模式中的英语活动既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集体领域活动,也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部分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和节日活动,这样能保证幼儿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置身在英语环境之中。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英语活动被纳入整体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活动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相差无几,都是依据主题和领域的总目标以及幼儿已有的经验,不同的只是教师在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幼儿除了获得与主题和领域有关的非语言经验之外,还习得了部分英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一个整体,幼儿很难辨别哪些经验来自英语活动,哪些经验来自汉语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中的英汉活动整合仅仅发生在领域内部,幼儿在某一领域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却独立于其他领域活动获得的经验。3.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完全按照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以主题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主题发展的需要,使用英语还是汉语并不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而在活动实施阶段考虑。其主要步骤如下:(1)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各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为标准确定目标和选择内容。

(2)适当分配英语和汉语两种活动组织语言。从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幼儿园实践来看,按时间分(如半日用英语组织,半日用汉语组织)和按教师分(一个教师始终使用汉语组织活动,另一个教师始终使用英语组织活动)是分配活动组织语言的主要方式。

(3)实施活动。在用英语组织活动时,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材料,减少直接讲授。

例如,上海维华幼儿园采用双语设计主题课程,每个主题包括多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环境也是采用两种语言创设的。在课程实施阶段,每一个活动采用哪种组织语言取决于带班教师。外籍教师组织活动时全部使用英语,有时配班的中文教师会作少量解释;中文教师组织活动时,英文教师也会用英语参与配班。笔者曾经观察其中一个中班的半日活动,活动由英文教师(外籍教师)主班,中文教师配班。9:20 室外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回到活动室,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然后集中坐在教师前面。10:22 幼儿小便、洗手、喝水。

10:27 幼儿陆续走到另一个区域,按照规则在教师提供的纸(上面是用文字和图片组成的歌词)上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纸标记图片中的物品,给歌词中表示颜色的单词着色,签上自己的名字。

10:45 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到室外游戏。

在这个半日活动中,除了常规生活活动外,其他活动都是围绕“颜色”主题展开的。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时用自己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有关颜色的经验,如黄色和蓝色的薄塑料纸可以拼出绿颜色,蓝色和红色可以拼出紫色,黄色和红色可以合并为橙色等,学习为新歌曲的歌词着色,巩固和扩展了有关合成新颜色的经验。幼儿还在参与表演、操作等过程中理解了这首英文歌曲的歌词内容。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完全融合。因为整体课程在设计阶段完全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定,并没有单独设计英语活动,英语活动除了将组织语言和学习材料转化为英语之外,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完全一致。

三、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

在上述三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中,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幼儿在两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多的是简单相关。在第二种模式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学习领域内部实现了融合,但在不同学习领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独立。在第三种模式中,由于在一定时间内,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均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幼儿会把在前一个活动(无论是英语活动还是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运用到后一个活动中,后一个活动能提升幼儿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它是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理想模式。

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看,目前只有少数开设英语的幼儿园开始用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即使已经开始思考和实践英汉活动整合的幼儿园,多数也只是采用第一种整合模式。幼儿园在采用英汉活动整合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整合理念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存在一定的落差

近些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传统分科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师未能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核心和各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教师在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设计时人为地将各领域相关活动进行简单拼盘,但到了实施阶段各个领域的活动又各自为政,对领域之间的整合、对活动之间关系的处理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英汉活动整合的认识和英汉活动整合的实际效果。结果,在组织英语活动时,幼儿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非语言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英语单词或英语游戏经验在幼儿的经验体系中仍然是相对孤立的,很难融入幼儿整体经验之中。

2.教师对英语学习特点的认识有待提高

用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英语、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运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往,但直接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孤立教授英语单词和句子未必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幼儿学习语言(包括汉语和英语)的主要方式是习得。在用英语组织幼儿生活、游戏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幼儿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也是英汉活动整合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教师在实际组织活动时仍然以传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教授英语远远多于创设真实的交往环境。即使是在用英语组织幼儿游戏或开展领域活动时,教师也不忘停下来教给幼儿几个单词或句子。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英语单词学习的关注与幼儿对参与活动过程的兴趣有矛盾,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很难落实。3.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亟需提高

下载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

    1.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与学习观。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这是一种本能自发冲动的生命力,促进着儿童不断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是热爱秩序......

    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

    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 1.简述多元智力的含义及多元智力理论中的关键能力。2.如何进行多元智力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3.多元智力教学模式教师应有哪些新观念? 4.简述情......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总结报告(合集五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心理教育,使之心理......

    实验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肥城市实验幼儿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和肥城市委各级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按照《肥城市教育系统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2013)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科学教育专业是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我校获得省级《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按照江西省教育......

    [热点研究]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启迪

    在当前众多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中,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模式、瑞吉欧幼儿教育模式等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最近在欧洲引起热烈讨论的是“森林幼儿园” 教育模式。一、森林幼儿园的缘起......

    教育活动总结报告

    教育活动总结报告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活动总结报告》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篇一: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XXX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幼儿园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研究

    1.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与学习观。 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这是一种本能自发冲动的生命力,促进着儿童不断发展。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