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是人类所能选择的最丰富的精神宝藏,课外阅读教学不仅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素养,培养审美观念,提高精神素养和认识能力。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为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课外阅读课势在必行。
一、实验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90万字,应会背诵160篇优秀作品,现在大家正在讨论的中、高考改革要增加语文的考试分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读整本书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事情。
二、理论依据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体现的新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课外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实验目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小抓起,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
四、实验原则
本次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五、实验内容
我校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了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学模式流程:
“三步阅读法”教学模式
课前预读→ 激活知识储备,引领学生入门
借助教师的提示,学生自由阅读。
课上点拨 → 语言激励表扬,引导学生坚持
(一)独立学习,初感人物形象
(二)合作学习,清晰人物形象
(三)集体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课后升华→延续学生激情,养成阅读习惯 ①深情朗读激趣法。②精彩语段激趣法。③影视媒体激趣法。④设计问题激趣法。
教学模式解读:
一、课前预读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那么在学习古典名著选文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的这种已有经验,在学习时要适时挖掘,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一是在学期初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本学期课文里所涉及到的文学原著;例如我先现在教的是五年级,在开学初我就布置学生购买了《爱的教育》、《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昆虫记》,布置学生每天阅读15页,这样学生在课前有了阅读,课上学习时就有话可说。二是可以在学课文前几周布置学生找到选文所在的章节,把相关的章节读一读,或是查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从而对选文的故事情节有个了解;三是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名著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让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有效途径收集资料,并形成一种共享知识的习惯。
通过课前的预读原著,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解读,最主要的是点燃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二、课上点拨
通过课前的预读全书,在课上学习相关课文就容易很多,这是就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在学习名著选文时,我通常采用下面的方法:
(一)独立学习,初感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指导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重点词句,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听读等方式来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二)合作学习,清晰人物形象
学生对课文有了感知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活动中,教师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比如对人物形象作调查、人物自述、记者采访等等,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人物形象在小组成员的述说中、补充中、争议中逐渐清晰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共进。
(三)集体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它绝不同于“快餐式”流行阅读的经典价值;经典阅读无止境,只有反复品尝、咀嚼、玩味,才能汲取其更多的精神营养。
首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写批注:可以批人物,体验作品的情境和形象;可以批语言,品味作品的精妙语言;可以批情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批写法,揣摩作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思考、突显个性。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批注是帮助自己梳理思想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问题带给我们的触动、想法、收获。在交流中题解文本,在交流中品析人物形象。
最后,用不同形式的美读,感受作品的魅力。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可以通过故事表演等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孩子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后升华
延伸课外阅读选文同课前预习一样,要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当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就会对原著有了一份阅读的期盼、有了一份阅读的激情,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激情化作长久的动力,以一篇课文带动其他名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文学名著中久久驻足呢?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策略,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①深情朗读激趣法。通过教师深情地、如痴如醉地片段朗读,将阅读名著的热情传染给学生,使他们也爱上阅读。
②精彩语段激趣法。讲名著的精彩之处,学生急切地想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那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读原著了。教师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③影视媒体激趣法。用多媒体播放名著的片段或全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的作用。
④设计问题激趣法。针对名著的故事情节,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基本
上也把原著读了一遍。
总之,对于课外阅读选文,以选文教学为阅读契机,构建了“课前预读——课上点拨——课后升华”的基本模式:“课前邂逅名著,一见倾心;课上相约名著,刻骨铭心;课后热恋名著,一往情深”。这样,为学生课外阅读打下厚实的基础,为学生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
六、实验团队
我乡共有八所村小,为保证每所学校都能有人参与研究,八所村小各派一名骨干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加上中心校的一名教师,我们的团队共九人,团队成员名单如下:
中心校:刘海深 六马校:李景文
兴隆校:罗淑华
大青校:曲秀丽
东明校:沈建斌
向阳校:岳丽颖
东方红:夏柏翠
红旗校:李丽娜
火石校:赵新华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课前预热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
→
课上加温
→
课后续读
借助到读卡,自由阅读
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阅读推测,借助导读卡,自由阅读。
第二篇: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由韩立福教授创立的,其模式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该模式是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教学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此模式运行要求课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是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二是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三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型。在课型研究方面,对现行的“自习课”、“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了创新和调整,提出了“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课型调整不能影响学校现有教学制度,调整权利放给任科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与安排。对于“复习课”我们将其定性为这四种课中的“问题综合解决课”,对这种类型课的主要任务和流程描述如下: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解决课”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现个性问题,经过小组交流生成小组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各组学习活动,对重点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训练,全面提升能力,对共性问题进行规范指导;最后是教师归纳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生成意义,拓展视野。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 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使用《问题生成单》)(5-10分钟);
3.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使用《问题训练单》);
4、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
5、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教师、学生均可实施)(3-5分钟)。
具体介绍如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
【操作】 教师以谈话或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说上节课复习的内容,让学术助理就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做通报。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目的】 让学生认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积极汇报配合学术助理做好反思,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和要求。
【好处】
①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②由于学习目的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回顾与思考,明确了复习目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提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准确地制定学习目的,既不降低也不拔高的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的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使用《问题生成—评价单》)(5-10分钟)
【操作】学术助理发放《问题生成—评价单》,分配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深入组内聆听或参与学习,学生自我评价或学科长做好小组评价。
3、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使用《问题训练—评价单》)
【操作】合理利用《问题训练单—评价单》,对文本内容进行一个再温习与巩固教师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规范指导。【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回顾,挖掘每个学生潜力。
【好处】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理解复习内容,就会自觉而认真地深化解题思路和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端正自学态度,确保人人的能力得以提升。
4、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操作】学科长带领组员采取合理的方法在小组里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循环巡视指导。
【目的】发挥集体力量,力争将问题研究透彻。将有发散性的问题多角度拓展,有新的“发现”。
5、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教师、学生均可实施)。3-5分钟)
【操作】学术助理组织总结复习内容,畅谈复习收获;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反思,明确课后任务;公正客观的评选最佳学习小组。【目的】学生能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成笔记。
这种新型课型是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有效教学实际需要而逐步完善的。至于选择什么课型,没有严格的规定,学科教师要根据年级特征、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习任务来选择和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型,衡量创新的标准就是要看课堂教学效益是否得到明显提高。
第四篇: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模式研究
老歌新唱之授之以渔
——关于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的一点浅见
教初中语文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课文前标有*号,这意味着它是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课时完成。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这些课文完全被忽略不讲,因为多数老师认为自读课文在考纲之外,学不学都可以,让学生回家看看就得了,至于学生们回家到底看不看就看他们的自觉性了。二是把它当做讲读课细讲,而且一讲到底,至于什么是讲读篇目什么是自读篇目根本不做区分。
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因为这些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读课文在初中人教版六册语文书中共有78课,86篇,占全部篇目的49%。题材各异,体裁多样,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演讲稿、文言文等,而且其中名家作品居多,中国的有冰心、席慕容、余秋雨、罗贯中、曹雪芹等,外国的有泰戈尔、普希金、纪伯伦、雨果、杰克伦敦等。可以说上好自读课和上好讲读课一样重要。
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其内涵非常丰富,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我认为讲读课和自读课好比一个是输入系统,一个是输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自读课的效果。自读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又是对讲读课的检验。学生在讲读课上学习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到自读课上去运用、去实践,关键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日前,笔者听了我校语文老师出的一轮公开课,主题是“探讨语文自读课 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和《土地的誓言》,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老师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可嘉,他们力图针对不同文体,研究出不同的自读步骤,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问、学生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权利,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关于问答
○1流水问:有位老师让学生对课题发问,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把这些问题都写在了黑板上,密密麻麻,五花八门,有很多问题问得很浅,没有什么价值。其实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取舍、整合、归纳、删减,区分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有个学生问:我想知道丑小鸭到底有多丑?老师说:“哦,你说的是丑小鸭真的丑吗?”这两句话表达的不同内容我想大家都明白,老师的重复和学生的问题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只问不答:既然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的是解决问题了,可是老师把这些问题晾在黑板上之后,还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讲课,先讲字词,然后作者简介---那么刚才提问的那一步显然没什么必要了。一直到整节课结束,学生们的问题还在黑板上,答案只在老师心里。在课堂上学生们说的多,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说的不准确,老师要关注学生,不能只顾提问,而忽视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3固定答:在同学们回答老师的提问“丑小鸭经受了哪些歧视和虐待?”以后,有个学生回答:它在雁群中获得同情。老师说:“是在雁群中死里逃生。”看样子这是她教学设计里的词语,所以板书必须这样写。
○4自问自答:做老师时间久了,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主宰别人的思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认为描写不细致的地方或许学生认为那是“简洁”,所以,老师切不可妄下断言,尤其是不能把结果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没
有享受阅读过程,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印象往往不深刻。还有的老师愿意把结果说出来,让学生去找理由,实际上是本末倒臵。
老师抢答的原因是缺乏耐心和等待,老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或者在听完朗诵示范以后,要求马上起立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反味的时间。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着急的结果只会让事情向更尴尬的局面发展,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思考的不够透,回答的不够准,不成熟的想法会引来别人的耻笑,所以就不敢举手。长此以往,课堂沉默成为常态,学生的自读课又变成老师的讲读课,学生们依然没有自由,只是课堂上的傀儡和奴隶。
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有时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可能是老师们经常容易忽略的。例如《那树》一课,有学生问:为什么那树倒下后,只有清道妇和一个老妇人发现了?这个问题直接揭示了中心:人们忙于在繁华的都市里忙碌,精神麻木,对自然界和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习以为常,麻木不仁。
2、关于朗读
老师们习惯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互相干扰,有大声朗读的同桌在,那个默读的学生能读得下去吗?再说,这样,读的速度也不好把握。长的课文就应该默读,例如《丑小鸭》,有的文章就应该大声朗读,例如《土地的誓言》
好的文章读就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内容,细碎的分析往往冲淡了初次见面的喜悦,讲《土地的誓言》一课的老师,课前的情境引路做得非常好,尤其是播放了一段极好的范读带,又找了几个朗读能力特强的学生读课文,课堂里静静的,只能听见那慷慨激昂的朗诵和孩子们火热的心跳,连听课的老师
都要激动地流泪了,可是老师没有顺势浇油,反而泼了一盆冷水,她老师问:“谁听出她哪个音读错了?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周围死一样的寂静,没有生气,接下来只有一步一步的分析、归纳、是比喻还是拟人,没有意思,我只想逃到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去,这样的自读课比三味书屋还枯燥,怪不得鲁迅要在书上画画呢!可惜现在的孩子连画画都不会,因为他们没上过几节美术课,都被语数外老师占了!
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所以不能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模式的,流水线似的。我认为自读课上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例如: 一看标题
很多时候,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线索,或直接点明主题,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抓手,所以特别重要。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提示文章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再比如《土地的誓言》一课,老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发誓?为什么发誓?发了什么誓?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会很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心情,对课文有更深层的理解。二看导读
课前导读里有很多提示性的语言,可以提炼出学习目标,例如《孔乙己》的导读中这样说“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世风,给他造成什么样的毒害?”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目标吗? 三看课后习题
教科书是集很多专家智慧为一体的,所以课后习题的设臵往往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丑小鸭》一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这样问的:丑小鸭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歧视和打击面前,它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使用表格 的形式把丑小鸭流浪的过程遭受的歧视和打击输理出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把握重点:在这些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从而快速地切入主题,把握中心。四加强背诵
面对初中孩子,背东西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老师说的应该少一些,让孩子们多背些东西,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课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应该让学生多背背。所以与其把自读课上的大量时间用来讲解,不如做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地学习——背诵。
以上内容是我对自读课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海涵。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 周莉
第五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名著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提出的现实意义:
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难点。当前中考指挥棒下的语文名著教学几乎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不但学生对名著阅读困惑很多,而且教师名著教学上也感到困难重重。再加上近年来河北中考语文名著分值不断增加,难度也在上升,以往的背背主要人物形象、浏览主要故事情节等机械式的“伪阅读”早已落伍。2017年的河北中考名著得分率极低,不要说没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就是读过这两部作品的学生得分率也不高,我调查了一下原因:
1、没完整读完
2、缺乏概括能力,表述不清。
3、印象不深,故事情节混乱。
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教师对待名著,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笼统的讲讲,效果基本为零。所以亟待探究出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内容
1、调查我校各年级名著阅读的现状。
2、我校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3、将微课程模式广泛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总容量。
4、读书、观影、参观”构成“立体式阅读模式”,即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
5、将“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评价中,有过程性评价及考试评价,促进学生阅读。
三、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观察调查法
四、步骤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五、最终成果
1、整合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真正带入课堂
2、建立课题组集体备课机构,利用课堂赏名著人物析名著形象
3、完成微课教学设计若干,撰写教学案例
4、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形成
5、青少年读本与原著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