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中的0
浅谈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我在通读了整个新课标之后,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
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4、另外,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区分好坏,辨别良莠。如对待外来词,有的是能够融入到汉语中来的,这样的我们接受;有的则是和生硬的拿来,生搬硬套,对于这样的词汇,我们要坚决抵制,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诚然,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它可以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以上几个方面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否则,“语文素养”只能成为一个假、大、空的口号而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第二篇:新课标中素质教育总结范文
新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方向。而对于课程本身,素质教育不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价值取向,而且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的素质教育: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整体素质。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时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统一。下面就新课程标准的三大教学目标,我谈谈自己的详细看法。
一、知识与技能
创新教育和实践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两者成为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创新教育就是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根据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还应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培养。首先学习能力即要学会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阶段的集中学习,而应是一辈子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教授的重点不是教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即教师要将“授之以鱼”的传统观念转换为“授之以渔”的新观念。其次合作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中共同进步,享受合作的力量与快乐。最后竞争能力就是优胜劣汰,21世纪的到来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竞争。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二、过程与方法: 从素质教育特性来看,教学在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下面五大重要方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虽然高层次的人才是社会与经济的一大需要,但是教育培养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相信人人能成才。其次,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新型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与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身,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应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或指导的作用。最后,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更新教学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教学设备和互联网,让课堂教学由枯燥的“小课堂”变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素质教育来看,这两者应归纳为心理因素的健康培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常的交往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观念。而对于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情商的投入,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热爱、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小学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青云中心小学
李士珍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青云中心小学 李士珍
[关键词] 体验生活 合作交流 优化教学 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 勇于创新
[摘要] 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但是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磨砺学生的意志,拓展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结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使用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之时,那么怎样才能紧跟教育新风,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由此,在英语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注重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1、多变的教学方法:
(1)随机应变,适当删除添补,提前推后。“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说,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再比如说添补,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主题“我的小树林”。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a、当“小老师”、“模仿秀”
比如说“Taik about it ”。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p up” “very good ”,“Sit donw ,piease”.b、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c、表演法
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如:—— Hi,Jim.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And you ? I am fine ,too.另外,在巩固新课时,我经常采用竞赛法,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尤其自我表现力强,得到老师表扬的,甭提有多神气了。此外,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d、儿歌说唱法
针对孩子们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爱表演,所以我给每首儿歌都编了简单的动作。例如“Dog, dog ,what can you do ?I can run after you.Panda ,panda ,what can you do ? I can eat so much bamboo.(动作 示范)等等,尽管有些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学生却很乐于参与。
有一次学生关于颜色的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 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孩子更是喜欢,有些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动作编得比我还要好。
2、多样的教学手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1)多出示事物,贴近学生生活
如我教一节复习课,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复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apple, pear,banana......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
(2)幽默——课堂的“增鲜剂”
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对于女老师来说,这似乎比较难做到。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在教“sweet,sour,yummy,yukky”这几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前台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同学回家以后,感到特别的thirsty,于是他去找water,可惜water已经没有了,这时小朋发现家里厨房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哇,so yukky, 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sour 的醋。”这时,班里哄堂大笑,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已经掌握了这几个词。
(3)动静结合,提高效率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标准在哪里?是不是说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地跟老师读,一遍接一遍,到最后读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标准吗?当然不是。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得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得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1、日积月累化教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当学生了解了“词”,在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Let's—Let's go.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2、动作、表演化教学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用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的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在耳后,学生就心领神会。同样,以双手平摊,向上一抬,学生就知道是齐读。这样接生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生活、英语化教学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手先解决常用的一些句子: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Sit donw ,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使用,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语言环境化教学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boy ,How are you ?”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采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们肩负的担子是沉重的,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所以更需要不断地鼓励自己“English ,I can do.”(教好英语我能行。),同时也要不断地鼓励我们的学生“English ,I can do ”(学好英语我能行。)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广东教育》《福建教育》《英语教育辅导报小学英语教师版》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摘要: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主动学习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化成为理解化学、进行化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几点教学心得,简介如下: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走进化学世界》时,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神秘,领会化学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科学史实,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问题、激发思维的教学情景,使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世界,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水的电解》时,为了把微观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出来,我让六个同学(两男四女)站到讲台上,男同学代表氧原子,女同学代表氢原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水分子。然后提示大家;“如果通电后,他们将怎样组合呢?”六个同学相互看了一眼后,两个男同学迅速走到了一起,四个女生组合在了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指出其错,而是继续引导: “两个男生在一起,代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你们四个女生在一起代表什么?” 四个女生一想,赶紧分开然后两两组合。“这就对了。因为氢气和氧气都是由双原子构成的分子。这说明电解水过程中生成一个氧分子的同时,生成两个氢分子,所以水电解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 :2。”“哦”,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许多探究实验都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历实验过程,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推断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同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最后再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如何防锈。整个过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探究,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探究能力。
四、注重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溶液》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不理解。于是,我就用他们平时喜欢喝的可乐为教具,问他们为什么在开盖之前摸起来是硬邦邦的,开盖时汽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是与压强有关,有的说是与温度有关,有的则是沉默不语,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之后会打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并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的方法,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象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对于氧气的三种状态,学生不易理解,我便搜集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在化学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对学生的感观产生了强烈刺激,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第五篇: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陈薇儿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实验,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实践新课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翻开化学史册,我们会发现,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他们的问题意识,他们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于是他们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一个个感叹号。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凯库勒受梦的启迪,建立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等,于是,问题意识被写入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 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其目的就是唤醒教者对问题意识的重视,对学者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包括化学教学在内的中学教学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之淡薄、提出问题能力之低下令人忧心忡忡。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策略一:创设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 2 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的源泉,而兴趣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才能走入学习之中,进行愉快学习。化学作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学科特征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如下这些方面入手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创设问题”教学,能引导学生多思。例如:“盐类水解”一节的教学,先让学生猜想有何方法可测试,CH3COOHNa、NaCl、NH4Cl等的酸碱性,讨论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老师再提出问题:①同是盐溶液,为什么酸碱性不一样?②上述盐本身能否电离出H+或OH-?③盐的电离和水的电离是否孤立存在?④盐类水解的 实质是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即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物质的量”时,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买到1000粒盐来”,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话锋一转,“盐粒实在太小,我们买时不可能数它的粒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更小,更不可能数它的个数”,引入“物质的量”,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探究的氛围,这样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快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
(3)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即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图表、数据、视频等媒体,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化学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高考化学实验大全》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4)通过谚语、故事等设置问题情境
即选讲紧扣授课内容有关,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一些谚语如“雷雨发庄稼”、“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故事如在教学“原电池”内容时,我 以“格林太太的假牙”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她身体健康,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疾病,但她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专家绞尽脑汁,动用了几乎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且日趋严重„„一天,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探望格林太太,他详阅了格林太太的病历,出于化学家的本能,他目光注视着格林太太的假牙„„化学家神游于“车祸─假牙─病症”之间.突然,他大叫:假牙,假牙,这奇怪的假牙„„最后化学家在桌子上摆了一台灵敏电流 计,并用一片金片和一块不锈钢片联结两断,含于口中,令人惊奇的事终于发生了。格林太太的病因也被揭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开这谜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利用实例创设情境
即结合授课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动实例如汽车为什么能喝酒?煤矿为什么会发生瓦斯爆炸?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鞭炮、烟火中含有什么成分?市场上出售的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作用?加碘食盐中是加的什么碘化合物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问题,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策略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源于问”,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问题,以至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学习中常遇见的问题或困惑。问题意识强的学生,能够全面、清晰地感知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能够正确定位,知道问题的节点所在,使问题清晰可见,而不是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往往只能感知问题情境中的个别问题,或根本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些内容我不懂”,“这道题我不会做”等。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可分三个层次:常规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⑴常规性问题,是求是性与求索性问题,如观看实验Fe3+与KSCN 后提出问题:Fe3+与SCN-能否大量共存?⑵发展性问题,是指具有发散性、综合性、规律性的问题,如在上述问题继续问:与Fe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还有哪些?⑶创造性问题,是打破常规定势思维的束缚,具有独特性、新颖性、预见性。如常温下,Fe遇浓硫酸发生钝化,Cu在常温下也不跟浓硫酸反应,是否也发生了钝化?教师应鼓动学生多提出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3+另外,对于问题意识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老师提问方法,如老师课前给的预习提纲和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或者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要做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学阅读中自主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其实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苯酚性质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实验C6H5OH加少量水,观察;加热后观察;冷却后观察;加NaOH溶液观察;通CO2观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①为什么C6H5OH加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后又转澄清冷却又变浑浊?②继续加NaOH溶液振荡为什么又转澄清?③通入CO2为什么又变浑浊?学生通过阅读可知道①与溶解度和温度有关;②与C6H5OH结构中羟基和苯环的结构有关;③C6H5OH的酸性跟碳酸的酸性有关。但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们的实验没有观察 到浊液?这时老师老师要赞赏他们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再补充适当的实验并引导所有的学生进一步观察,使学生明白C6H5OH溶于水的浊液实际上是乳浊液,指导学生看课本苯酚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生成C6H5OH时没标沉淀符号,这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如何分离所C6H5OH和水溶液?此时学生可得出正确结论:用分液漏斗分离,操作名称称为分液而不是过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
策略三:根据知识板块内容,提高学生提问的技巧
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遇到的素材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提出问题,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能从“有问题意识”向“善于提问”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铝锅或铁锅为可用来加热的原理是什么?可不可以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②归类对比找规律或特例。如卤素的氧化性从氟到碘依次减弱,但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等。
③透过现象,分析实质。如氯气、二氧化硫、过氧化钠、活性炭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否一样?
④改变命题方向提问。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2、对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比较法。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易混淆,可通过得失电子情况进行对比发问,发现规律,把这几组概念给串联起来。又如如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碳单质,为什么一个硬度大一个硬度小?两者之间可不可以转化?转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巩固和深化知识是一重要途径。
②联想法。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时,有些学生常对化学键与晶体类型的判断混在一起,可引导学生用联想法提出问题: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一般构成什么化学键、有什么特例;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一般构成什么化学键、有什么特例;含有共价键的物质的晶体类型有哪些;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构成的晶体类型有哪些?通过这样的联系对比,使学生能掌握和内化知识,认识到普遍性中有特殊性。联想的方法很多,如相近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加强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③从关键词上提问题。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教学中,Kw== c(H+)·c(OH-),课本只强调“只要温度一定,不仅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Kw== c(H+)·c(OH-)总是一个常数”,读起来简单但学生答起题来经常出错,且觉得很乱,教学时教师可诱发学生从关键出提问:c(H+)和c(OH-)是来自什么物质的电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酸溶液中Kw== [c(H+)酸+c(H+)水]·c(OH-)水≈c(H+)酸·c(OH-)
碱溶液中Kw== [c(OH)碱+c(OH)水]·c(H)水≈c(OH)碱·c(H+)水
关键词上提出问题,能深化理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茅塞顿开,有所思、有所得。
3、对实验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只要深层次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实验目的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实验装置是什么?能否有改进的实验方案?能否寻找实验的替代品?方案是否完整科学?如何解决实验中异常现象?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原理等。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猛制取氧气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提问,反应物可用哪些带替?催化剂可否用其他代替?效果哪个好?哪种符合绿色化学原理?
4、对计算题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
-水①问求什么?②问已知什么?③问有哪些反应?④问求什么与已知什么怎样建立联系?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不少学生就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乔治·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会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显然,这也符合一般启发式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强化原则。
策略四: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即不深入思考,也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效果一定不会好。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练习、测试很多,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那么教会学生善于进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练习或测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进行自我设问:题眼在哪里;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没有隐含条件或干扰条件或信息;条件能否减少、形式是否可变;有没有其他解法、最优解法,;有无进一步的结论;自己解题的错因是什么等。如在一次测试有这样一道题:
2006年10月16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宣布,美、俄科学家合作,用大量钙-48离子轰击人造元素锎-249,合成了3个新原子297118X,其存在时间只有0.9毫秒.下列关于
297118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造出的新的118号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子数为179,则该原子的摩尔质量为297B.该元素X应该位于元素周期表的0族元素氡之下 C.该元素X属过渡金属元素
D.118号元素的一个原子释放出一颗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阿尔法粒子后,衰变为已知的116号元素的原子,该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C。在上缴的试卷分析中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有新元素生成吗,为什么不是化学变化?”由于不是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单独为她解答:因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这里原子的种类变了吗?(变),这是核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又如在一次练习中有一道题:配制FeSO4溶液,为了防止其变质需加什么物质?给出来的参考答案既加了稀硫酸又加了铁屑。在反思分析中很多学生发问:为什么?稀硫酸和铁屑不是会反应吗?怎能同时加呢?事实上这种处理意欲防水解和防氧化。我把这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会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加入的稀硫酸和铁屑恰好完全反应,以上两个目标都不能实现。其二是稀硫酸过量,在此情况下不是防止了亚铁离子的水解,而恰是促进了亚铁离子的氧化,加快了试剂变质的速率,其反应为:
4Fe2+ + O2 + 4H+ == 4Fe3+ +2 H2O
其三是铁过量,此时倒可防止亚铁离子氧化。而既加了稀硫酸又加了铁屑应该是FeSO4已变质的处理方法,加稍过量稀硫酸使变质时产 生的Fe(OH)3溶解,后加入过量的铁屑使Fe3+和H2SO4反应掉,过滤即可得FeSO4的试剂。解题后的反思最有利于学生形成解题能力和巩固相关知识,可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思路,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
通过这样的质疑,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盲从到问一个为什么;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一元理解到多元理解等。由此知识学活了,用灵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注入了不竭的原动力。策略五:坚持不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持续性
在学生乐问、会问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就很难维持问题意识的持久性,只有学生的自主努力和教师的耐心引导才能维持提问的持久性,养成学生问的习惯。其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师权威教学转变为师生平、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无拘束地提问题,发表见解,不维上,不唯书。在课内外各种场合,有些学生提出问题可能古怪离奇,或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老师应当细心倾听,决不能取笑、批评学生,要善于从他们提出问题中挖掘闪光和靓点,恰当地加以解释或引导,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其二在教学中要留有“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问。
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科的性质和类型等,尽可能地做到少讲、精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提问的良好习惯。其三教师也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勤于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其四采用写化学反思作业等来养成学生问的习惯,如每天化学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①这节课我学到什么?②有什么收获?③还有什么问题?④还想知道什么?⑤有那些解题方法等。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面临某一化学情景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发发问,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也使学生能逐步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可怕的是“没有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优化当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方法,优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2008高考中,我校化学科成绩取得很好的成绩,列区第二名。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⑴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
⑵石磊.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⑶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2)⑷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⑸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⑹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