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权威与专制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解读
权威与专制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父亲参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 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
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
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
专制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
(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把碗弄翻;睡觉时,在床上跑来跑去;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
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在宽容、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与民主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
三
建立良好家庭教养的策略方式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一种固定、良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可能硬将孩子套入特定的模式。不过,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要教养出一个好孩子——爽朗而不任性,有主见而不顽固,父母在实行时要遵守以下几方面: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
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
(二)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三)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曰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四)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五)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母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老师,老师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又要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学习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科学发展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道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实施,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试着讨论早教对幼儿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出发,分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自己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 “早期教育” “重要性 “ “ 影响” “实例” “思考”
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从幼儿的发展特点上来说,幼儿的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强。在0~3岁这个年龄段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适时的且需要的。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完全是由于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着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
而蒙特梭利也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加强感官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的是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蒙特梭利在心理与医学上都有过学习,对幼儿的特点十分了解,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上还发明了各种蒙氏教具
在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颜之推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家教最好是从胎教开始,普通家庭如果无法进行胎教,夜莺从婴儿开始教育。他指出,早期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
二、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起过的真实影响
卡尔。威特出生时被认为是痴呆婴儿,但是他的父亲依靠自己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使之成为19世纪德国公认的天才。卡尔。威特出生于1800年7月,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着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维尼夫雷特在司特娜夫人的教育下,不到1岁半就能够看书,3岁起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说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这个时期,他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水平已达到了初中毕业生的水平。
三、个人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身为父母一定要捉住孩了生命之初的敏感期,找到培养天才的秘密!挖掘孩子的潜能,锁定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培养出天才儿童不是梦!孩子出生伊始,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他的一切都等待着父母往开发、往引导、往培养。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为了让小树苗茁壮成长,辛勤的园丁在栽种之初便精心照料,直到小树成长得郁郁葱葱。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要学会应用科学、严谨的早期教育,适时地给予孩子能量的补给,让孩子茁壮成长!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他的未来就牵扯着父母的心,而孩子的教育题目,更是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重点。0~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孩子,如同饥渴的海绵,努力吸收着一切他们所能接触的事物。捉住这一时期,给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们世代流传这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决定于童年”的结论,实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在孩子0~6岁的阶段里,花费了比平凡人多几倍的心血来抚育孩子――当然是由于留意到了早期教育。
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早期教育更以其不可替换性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困扰很多年轻父母的题目。尤其是80后的父母们,“宝宝的发育水平不同,所需的能力培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市面上多数早教图书太笼统,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标称年龄的孩子有较大偏差,根本不具有针对性”。这样的顾虑,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有多年幼教经验的林老师就提醒家长,孩子的成永日新月异,以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研发基础,这样的早教产品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做到教育内容与宝宝的成长同步,才能既捉住早教时机又避免超前教育、揠苗助长。
是不是全面培养,是不是因时施教,是当前家长选择早教产品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早期教育不可忽视的,在选择早教产品时也要重视亲子互动内容的设计。父母一定要记住,早教也是行百里路半九十,而亲子互动就恰正是那分量极重的“最后十公里”,珍惜天天与孩子接触的宝贵时间,按照教材的指导,充分投进,便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享受对孩子的早教过程。
在以上成功的案例里,家长均是给幼儿进行了早期教育。尽管如此,在进行早期教育时,还是有很多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教育的时间上,越早越好,有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进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即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育原则。第三,对于幼儿的能力,需要全面加以训练,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第四,家长或者执教老师的教育方法必须科学,寓教于乐。第五,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
四、现代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当做到。
吃喝拉撒,很平常的一些事件往往包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早教契机,怎样发现这些契机,如何把握这些契机,并利用这些契机拓展,给宝宝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也才是真正的早教。真正成功的早教是给瞌睡的宝宝塞一个枕头,而不是拴一根绳子,牵着他跟着我们亦步亦趋地前行。早教效能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发现早教契机,把握早教契机去创造环境,拓展宝宝兴趣,以及如何实施早教的水平的高低。变通与辐射,是成功早教的灵魂。至于如何变通与辐射,就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宝宝的状况来决定了。
通过宝宝早期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和一些信手拈来的游戏实施早教,我们就可以从智商、情商、品德、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等多方面帮助宝宝全面发展,让宝宝尽早变得更独立、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适应环境,甚至从小就培养起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早一天达到不教的早教目标。这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早教理念。
早教的意识,许多父母都已经有了,早教的先进理念,大家也都掌握了不少,但是光有意识和理念还是不够的,理念的东西是死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可能是过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包括这句话本身。灵活地运用,以突破常规的方式去运用,理念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更需要具备一双观察孩子、透视孩子的慧眼,外加极大的耐心与高涨的热情,以及平和的心态,并且在某些时候,我们还需要跳出理念之外来看待、处理孩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早教效能,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与引导。
五、家庭早教与专业早教的不同。
早教机构比较专业,但问题是精力和金钱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建议可以选择不定期去早教班上节课,其实早教更多的是对家长的教育。一般正规的早教机构课是小时课程,可选课节,金宝贝不错的,从那里的的方式中学到自己适合的,在家里
也
可
以
进
行
教
育。
早教中心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过不能完全依靠早教班早教,家庭早教才是最重要的。推荐参考一下贝瓦淘奇包之类产品,多和孩子游戏和交流,同时带孩子多到户外走动,参加一些小朋友多的集体游戏活动就比较全面了。家庭早教,即在家里由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实施的早期教育。家庭早教长期实施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的树立,也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让孩子充分地汲取各种知识养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三篇: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动画片在儿童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动画片的特性以及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阐述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介绍运用动画片来正确引导儿童的方法。帮助家长正确的引导儿童的发展。关键词:动画片;儿童发展;影响;方法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动画在儿童的成长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很多家长仍不能理解动画与儿童的关系,以至于不关心儿童所选择的动画,有的抑制儿童看动画的欲望。那么动画片和儿童是怎样的关系?动画片对儿童又有什么影响?该为儿童选择怎样的动画片?又怎么应用动画片引导儿童?以上这些问题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动画片的特性
(一)教育性,教育功能是动画作品的一个基本功能,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和主题,借动画的艺术性表现,促进幼儿德智美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知识性,幼儿动画的知识性侧重的是对幼儿智力方面的教育 在幼儿文学中存在丰富的知识题材作品,把其中蕴含的知识,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加以表达。
(三)形象性,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使得幼儿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具有形象性。
(四)简明性,幼儿动画具备简明性的特点,除了众所周知的角色要少外,主要体现在情节和结构的简明上。
(五)天真性,幼儿动画的天真性特点包括万物有灵的观念 幻想和夸张的特点,以及由此要求的平等尊重的去成人化。
二、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
动画片和儿童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在汉语词典里,“伙伴”泛指“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伙”多含有共同、联合的意思,“伴”多含有陪伴、陪同的意思。
由伴看来现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动画片是形影不离的。一方面,电视的大范围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空前丰富。城市人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以及家长工作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动画片在家庭中成了一个事实上的badysiter陪伴儿童渡过在家的股东时间。而且现代儿童无时无刻不与动画形象面对面,数量、获取途径以及内容的极大丰富,保证了动画片作为儿童的伴的角色的存在。伴是一方为主角一方为配角的,动画片是配角,儿童是主角
伙是共同、联合的意思,在这层意义上,动画片与幼儿的关系是对等的,是同样层次的,在双方的交往中是有来有回、相互配合的。例如,儿童经常自己扮演角色,我是孙悟空,你是超人,我比你厉害之类的。这使虚拟的动画人物在特殊的场景下幻化成儿童生活中真实的伙伴。
三、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动画片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
能扩展儿童的词汇量。动画片为儿童词汇的扩张提供了一个语音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这有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往往好于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教育方式。
能为儿童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儿童的认知思维特点决定了动画片中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对他们有极大的魅力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述个人和周围的一切。
能向儿童展示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动画片是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个性特征的创作者创作的。儿童通过观看动画片不仅可以学到本民族语言的特殊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这对发展儿童儿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能锻练儿童倾听的技能动画片给儿童提供了有意识地倾听并在实践中训练倾听技能的机会。在动画情境下,儿童通常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 ,形成有意识倾听的技能。(二)动画片有利于儿童思维发展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儿童的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动画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儿童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感官训练是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动画片在艺术形式上确实能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儿童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
3.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大多数动画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情节按主题层层展开,既单纯,又富于层次感。这对于儿童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有益的。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儿童的心里,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
4.情感色彩浓厚。动画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情感特质在动画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在儿童期,由于理智发展不充分,儿童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人来得迅速、强烈,也更容易沉溺于其中。动画片情感色彩浓厚,能引导孩子体验别人的情感,同时加深自己的内在体验。5.儿童化。动画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的人物形象有着夸张的变形,举止、言谈表现出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进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
(三)动画片有利于对儿童智力发展
首先,动画片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动态播放,活泼有趣,寓教于乐,儿童乐学;动画片形象直观,言辞简短,易于理解避免说教,娱乐身心,营造自然轻松活泼的氛围,儿童易学。由于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无意记忆为主,因此,如果能把识记的内容和儿童感兴趣的动画节目联系在一起,并指导儿童积极想象,记忆效果会更好。
其次,动画片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动画片里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利于儿童想象,从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化,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对儿童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经常看动画片的孩子比不看或偶尔看动画片的孩子思维更敏捷。
(四)动画片有利于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现今3~6岁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大部分家长又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又担心孩子自己到外面玩儿会有危险。因此,儿童最多的娱乐活动莫过于在家自己看动画片。动画片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来源之一。
积极健康的动画片能让孩子学会怎样去关心帮助他人,怎样与人交流合作,学会懂得谦让,富有同情心,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得出,幼儿能清楚理解动画片的内容并能把从动画片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动画片利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动画是儿童生活主要的一部分,儿童喜欢模仿动画中的行为。
当儿童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出现良好的行为表现,并获得成功、表扬或奖励时,就为儿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 当主人公做错了,受到权威的动画里权威的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后,主人公知错就改也为儿童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些儿童就会明白是非美丑,知晓哪些是适宜的行为,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长期坚持,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动画片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幼儿期是自觉的行为目的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意志、独立品格的形成与否以及程度的高低,主要依赖于成人的外界的教育指导。而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将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时,儿童会伴随主人公的行动、语言去理解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的方法,以及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时的乐观精神,遇到挫折不气馁的态度及百折不挠的意志,都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从而使儿童能从容面对他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困难,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动画片《海尔兄弟》 则教育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惧困难,并且要想方设法地解决困难。
四、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 使得儿童缺乏群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将儿童在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的单调,儿童只能整天坐着观看动画片,长期如此容易形成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容易养成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二儿童理解能力不足,易受动画片的影响儿童看电视主要观看的是动画片类,而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少儿动画片中却充斥着械斗,杀人,流血等各种各样的暴力镜头,很多儿童在观看了动画片后很容易会模仿动画暴力动作,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电视对儿童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在电视里,暴力行为有时很少受到惩罚;在动画片中,受害者有时并未受到真正的伤害,相反受伤害的角色总是能九死一生甚至是死而复生,这使得儿童认为暴力并不会对人造成真实的伤害,从而认识不到暴力伤害的严重性有些动画片中某个人物被杀死后,其他人物并不在意,甚至会笑,这种影响会使得幼儿变得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甚至不能认识到尊重生命的意义。
(三)长时间看动画片,对儿童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有高频辐射,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减少了儿童眼球运动的机会,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很多儿童都是边看动画片边吃饭,这种习惯会使儿童的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四)因为现在的动画片良莠不齐,对儿童的影响好坏兼有。难以把握其对儿童的影响。
五、善用动画 促幼儿和谐发展
(一)把动画片作为一种教育途径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儿童接触动画的途径已经大大扩展,因此,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卡通动画的时候可以跳出电视光碟的局限,尝试引导儿童看卡通漫画书,这既满足了幼儿看卡通动画的欲望,又可以把儿童从电视中解放出来,增加幼儿思考的机会
(二)正确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动画片。在挑选动画片的时候,家长或教师应事先对选择的动画片有一定了解,适合幼儿观看的卡通动画片应具有以下特点:主题单一明确,具有教育性;情节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可爱,性格鲜明,动作夸张,幅度大;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篇幅短小。
(三)严格控制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长时间观看动画片的儿童由于长时间的不运动,肢体活动减少,造成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儿童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后,可以逃避到动画片中去,在无休无止的观看中,危机感消失了,儿童重又变得 充实和 满足,忘记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建议家长应该严格控制幼儿观看卡通动画片的时间
(四)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儿童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 ,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儿童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儿童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 ,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 ,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 ,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 ,这样 ,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
(五)许多家长与教师在儿童看完动画片之后 ,急于让儿童回答一些问题或复述故事,当儿童讲不出来时 ,便十分着急。其实 ,这也大可不必。动画片有不同的类型 ,有一类为抒情型 ,有一类为叙事型。对儿童而言 ,这两类动画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抒情型的动画片时 ,只要让儿童得到某种情感体验便可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儿童观看叙事型的动画片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要求儿童有序、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上从而达到训练其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目的。
(五)对同一动画片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理解与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要求能体会动画中的气氛,能够调动情绪,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因为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 ,因此可让他们在观看后再用言语与肢体语言 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想像 ,表述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愉快,也可适当地培养想像力与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六、结语
动画对于儿童是很重要的存在,在了解了儿童和动画的关系,动画对儿童的影响,希望能让家长了解动画的重要性,关心动画教育,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儿童,使儿童可以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吴振尘.幼儿动画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9.5(47-49)
[2]唐晓娟.关于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寻.[J].教育教学研究.2004.4(19-21)[3]刘杰.电视动画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及其反思.[J].人文科学.2005.6(170-171)[4]曾智.动画片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作用.[J].幼儿教育.2001.2(13)[5]黄进.卡通片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1998.7 [6]龙明慧.电视动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科技教育.2011.8(181-182)[7]侯朝宇.动画电影与儿童的道德教育.[J].电影文学.2010.5(146-147)[8]赵慧君 母远珍.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9.3(89-90)
[9]高超.暴力卡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49-50)[10]魏霞.动画暴力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2010.11(76)[11]陆琴芳.善用动画,促幼儿和谐发展.[J].考试周刊2009.11(231)[12]郑红伟.如何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J].研究与探索.2002.6(16-17)
第四篇: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提 要:当今社会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动画片成为了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以鲜艳的色彩,夸张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幼儿必不可少的成长伙伴。动画片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娱乐愿望而且使儿童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学习的认知能力,同时为儿童提供了关于社会和自我方面的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同时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型理论与儿童观看动画的心理相结合,总结出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的观察学习心理过程。在分析动画片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采取正确指导儿童观看动画片;严格控制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选择合适儿童年龄阶段的动画片和确保动画片的质量四个方面的措施发挥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为引导儿童观看动画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动画片;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
动画片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也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片通过把人或物的动作、表情、变化等分划成许多画幅;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的感觉;再利用夸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法;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突然的显示变化大大地吸引着幼儿的眼球。
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形象,突然出现的声音和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恰巧符合幼儿注意的特点,成为儿童注意力集中的焦点,给儿童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儿童不离不弃的童年伴侣。目前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精神生活得一部分,被他们所喜爱。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动画片日益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以精彩的故事情节、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多变的绘画色彩和风格等倍受幼儿们的喜爱。
一、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性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研究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习得行为: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行为操作。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首先,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行为。其次,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使用语言编码记住这些信息。再次,观察学习的复制过程。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最后是动机过程,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二)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的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首先,儿童把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注意在动画片中所要学习的模仿对象上,感知模仿对象的社会行为。其次,儿童会把他所感知的模仿对象的行为示范信息进行编码,并作为表象储存在他们的记忆系统中。
再次,儿童会把在动画片中看到的模仿对象的行为转化成恰当的行为。
最后,儿童认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某些行为会有得到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出现时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动画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长期的行为。动画片中有很多角色和情节和儿童生活比较贴近,被儿童所喜爱。所以,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在榜样的模仿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性行为。但是,动画片中所
包含的侵犯性的语言和动作也成为了儿童观察学习的对象。儿童在观看此类动画片后,无疑增加了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的习得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现象或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有研究也表明,即使以一些卡通人物作为榜样,儿童也会模仿所看动画片断中的榜样行为。由此可见,观察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幼儿期的儿童的学习中更加显得重要,因为儿童正处在道德的“他律”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虽然有限,但模仿力极强,仅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家长,老师,同伴等一切影响因素都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动画片也逐渐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儿童观察学习的一个重要来源。班杜拉非常注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一种理念的价值,最终是根据他在改变时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评判的。所以,他在分析榜样作用的影响时很重视那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大众媒体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大家都有理由关注电视尤其是动画节目中日益增多的暴力,色情和颓废厌世的影片,这对塑造儿童的行为将产生很大影响。
二、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社会性发展包含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交往三大方面的内也容。所以,研究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应从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情感的影响,社会交往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
(一)儿童社会认知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儿童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儿童对社会规则以及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理
解。这对儿童做什么事、思考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思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受经验与年龄的限制,再加上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导致儿童行为的认知体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而动画片画面直观、形象,故事性情节性极强,角色夸张丰富且拟人化,为儿童创造一个直观的、立体的认知情境。
1动画片对儿童社会认知的积极影响
首先,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这些判断促使儿童更好地了解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接受它们。其次,大部分动画片中都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狮子王辛巴》,《小鲤鱼历险记》等反映出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成功。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培养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和不怕挫折的精神。第三,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儿童蹒跚学步的同时他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在不断增长。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于儿童接受并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观看《海尔兄弟》,不仅扩宽了儿童的知识面,同时还增长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得掌握了知识。
2动画片对儿童社会认知的消极影响
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又往往是生活经验的夸大,由于儿童受理解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容易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信息理解。如在动画片中,公主总是美丽善良的,王子总是英俊勇敢的,坏人总是丑陋、有阴谋的。对此,儿童可能会形成不恰当的形象认知,使他
们只是简单地通过外貌而对他人品行进行直接判断,这对人的形象认知发展和品德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儿童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个体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个体对人际行为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简言之,是个体对社会、生活、人际接触和思考所引起的情感活动”。
1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情感的积极影响
首先,动画片以其特有的电教媒体为媒介,通过视听感官的传递,刺激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特别是观赏一些娱乐抒情类的动画片,往往能使幼儿得到一种情感、情绪上的放松,儿童可以借此来发泄不良的情绪情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中那优美恬淡的画风,悠扬委婉的二胡、竹笛合奏,给了儿童宁静温馨的愉悦感。另外,在动画片中的父子情、朋友情、兄妹情等感情描写随处可见,如《三只蝴蝶》中的姐妹情,《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父子情、朋友情,《萤火虫之墓》中的兄妹情等都对儿童的情感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会使他们表现出与所喜爱的动画形象相应的语言、动作,并且还会把这个积极情绪带入生活之中,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情感的发展。
2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情感的消极影响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动画片在满足儿童社会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当儿童观看到紧张的故事情节或攻击性的画面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儿童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产生。如宣扬复仇行为、英雄主义的动画片故事情节
相对紧张,6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理解其故事情节中,观看之后会受故事情节的影响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境他们会产生逃避心理,这样不利于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同时有研究证明,观看此类动画片所产生的紧张情绪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青少年期。
(三)儿童社会性交往都
社会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
1动画片对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影响
首先,兴趣主导儿童的人际交往行为,交往对象的变化性很大,兴趣感相同的动画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使他们有可以共同交流的话题和感兴趣的爱好,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其次,动画片中人物间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儿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儿童也能够通过模仿动画中的助人为乐行为、合作行为和共享行为促进社会行为的积极养成。
2动画片对儿童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
第一,有些暴力动画会对儿童的交往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儿童爱模仿加之尚未懂得怎样交往,动画中的暴力语言及暴力行为便成为儿童模仿的样本。长期或过多的观看此类动画片可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第二,幼儿过多地看动画片,占去其他时间,不利于同伴交往的发展。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同游戏是儿童交往能力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再加之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交往。因此,当动
画片占据儿童的大量时间后,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
三、发挥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动画片本身作为一种文化没有对错之分作,但是儿童受经验与年龄限制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因此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发挥动画片的优点,避免动画中的缺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合理控制观看时时间;确保动画片的质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动画片,最大程度的发挥动画片的积极作用。
(一)进行正确指导
第一,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找准时机对儿童进行讲解,让儿童理清现实与动画内容的差异,这样可以减低儿童对一些暴力、血腥、动画作品的认同。
第二,在观看前向儿童提出一些与要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儿童对所观看动画进行有目的的观看。
最后,观看后可以组织儿童通过角色游戏、辩论会等形式来体验动画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控制观看时间
要合理控制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一般情况, 325分钟, 530分钟为宜。
(三)确保动画片质量
首先,动画片要具有教育性,优秀的动画片向儿童宣扬真、善、美的品德,给儿童提供模仿的优秀榜样,教给儿童群体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这为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奠基作用。例如国产传统《 孔融让梨》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道
德品质的形成富有重要教育意义。
第二,为儿童选择动画片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自身的接受能力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内容和难度不同的动画节目,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行为,从而促进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发展。
第三,选择动画节目时不仅要有娱乐性,注意思想性和知识性,使儿童在玩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在娱乐的过程中获益。
(四)选择合适的动画片
各个时期的儿童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选择合适的动画片。
首先,幼儿期儿童,孩子的感知能力还比较差,无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可以选择些主题鲜明、情节简单的动画片,画面色彩要鲜艳,配乐要优美,时间不宜过长。此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兼顾上述特点的同时为幼儿选择一些有助于语言开发的动画片。
其次,学龄前期儿童随着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的机能也逐渐增强,言语开始真正形成,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开始留意周围的事物,动画片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教师或家长应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寓言、有关动植物的故事,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学前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喜欢具有娱乐性趣味性、人物形象和情节简化、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这一时期的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得较好,可以为他们选择给看一
些带有科普知识性质的动画片,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开发儿童智力。
儿童的认知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将幼儿内心里第二世界的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再现。由此可见,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充分发挥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晨.动画片对儿童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3、郑海斌.教育心理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新银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第五篇: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生长的环境所造就的。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便一天天开始形成。趋于定型逐渐达到成熟,而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差异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调整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力求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性格。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间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乃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的行为素质。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发表。相反的,日本的孩子比较被动,沉静。此乃因日本孩子在小时侯跟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比较依附。研究发现假使从小就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养,这孩子比较美国化。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孩提时候就应该给他一种固定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孩子良好的性格呢?根据我们对各个家长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
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这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十分重要。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称赞,他们的心情自然回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充满争吵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教大。
2、教廷教育,方面应线教育
方面必须首先树立良好性格典范,所谓“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行”,“学高为师,声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师范,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此,为人父母应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着重他人,坚强毅力、乐观开朗,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模仿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联合性格的人。方面要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从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及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并影响终生,而能力许多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 的架子切不可抱着“树大自然直”、“性格是天生遗传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思想,对孩子的不良性格采取听之任之,放纵不关的态度,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