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

时间:2019-05-12 12: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

第一篇: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

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剑阁县武连职中

王群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笔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和运用阅读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做法是:

1.学会理书,找出联系。理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点,按照不同的纲目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找出各层次之间的必然联系,然后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纳入统一的系统整体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之时:

1)、读懂课题、领悟要意。课题是全课的知识概括,是每课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贯穿全文的主线,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课题能展示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例如,将七年级《思想品德》(山东版)第4单元的内容压缩概括为“我能行”三个字,属下的第七、八、九、十课的主要知识压缩出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面对挫折、磨炼意志”十六个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一个明晰的轮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读通框题、理清层意。教师指导学生要从结构层次上理书,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能理出教材上共讲了几个问题,先讲的是哪些问题,后讲的是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来阐述的?要使学生能达到复述段意、层意的要求,比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山东)――“自尊无价”的理解,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理解,其一,阐述了自尊的人积极向上。其二,阐述了自尊的赢得他人的尊重。其三,阐述了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这样能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3)、读顺教材、整合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自学提要和学习目标,带问题通读,对本课内容要有一个整体了解,掌握总体框架。其次指导学生依据提要进行细读,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找出提要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有关知识内容。最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精读,或圈字、或加点、或画横线、或加框,对重难点句段以及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八年级在第2课第一节《我爱你,中国》(山东版)教学中,让学生通读,把握基本框架,再细读理清二个知识点,一是可爱的祖国、二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理书不仅适用于复习课,而且也适用于新课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结构,驾驭教材整体,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2.学会扩书,充实教材。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很细、很深,列举的事例也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多动脑,勤思考,从教材中一事例能联想到其它事例,并且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1)、拓宽材料、完整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恰当地搜集选择新颖、典型的材料辅助教学,和全班师生共享。如第7课第一节《做人要自尊――用行动赢得自尊》(山东版),学生搜集材料:以前有一只旅行队,当一切置办齐全时,队长发现还缺少两样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到:“我们还缺少一个犹太人和一只狗。”一个中国人听到了,便回敬道:我和你一起,不就!齐全了吗!

2)、联系实际、丰富教材。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缩短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用社会问题去和思想品德课知识对接,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用学习的知识阐释现实社会问题。如为什么我国要搞好与日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并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来思考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如世界的核危机问题,教育学生从问题的本质上着手,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着眼寻找答案。

3)、学科渗透、知识贯通。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主要阵地,它与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这些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加深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增加有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引进已学的它科知识,帮助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学习陶冶高雅情趣的内容后,可指导学生从思想品德课的角度去赏析生活中的美、透析其中的哲理、思考社会问题等。

3.学会压书,浓缩精华。所谓压书就是精炼教材,揭示主干,把握要领。把课本中的知识归纳为几句话几个关键词或字,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其方法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压书的准确与有效性。

1)、寻找主轴,抓住主线。主轴、主线就是要围绕中心词语、中心句子而展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不同层次知识的辐射发源点,是特定政治教材知识范围内(或全书、或一课、或一节),从中心知识出发逻辑地开展的、相互作用的和各层次知识的集合点。例如,高中《政治生活》,由“政治”这一中心展开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集合线就有这样三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很明显,这里“政治”具有向全书辐射的性质。

2)、图表结构,彰现纲要。先简要指出教材相互间的联系,然后把学习内容用结构图表列出来,再对照结构图表自已阅读,弄清教材,通过列出“纲要信号”图表,促使学生扼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要点,帮助记忆或者用于突破教学难点。表格有时可以由教师设计并填好,在教学时展示,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则可由教师设计,而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填写,成为一种促使自学的工具,有时教师可以只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填写、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手段。

3)、抓住主干、划分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下定义的方法分解定义,通过分析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被下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进一步用语文课学过的语法知识来分析理解概念,通过抓住主干,划句成分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我国的国家制度”,先分别找出这个概念的主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谓语(是)、宾语(社会主义国家)、定语(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然后,抓住三个定语,逐个思考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制度”便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抓住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分析句子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明晰概念,压缩主线,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地理综合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常州市新桥中学地理教研组

地理教学中,“题海战”的教学策略,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收效却是不明显的。题目千变万化,怎样以不变应万变?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很关键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经常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解答地理选择题的策略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按照题干的要求,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信息,揭示命题的前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运用有关地理知识,立足于多角度、多思维地对题目所提供的答案选项进行定性的分析、全面的对比、正误的鉴别、科学的筛选,捕捉信息,从而把正确答案合理而迅速地全部选出,力求做到选之有理。

解答选择题的步骤有:第一步是审题立意,拿到题目时,要认真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考什么”“问什么”才能做到“选出什么”。第二步是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是解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拓宽思路,辨析正误,得出正确答案。第三步为最后复查核对程序。对所选出的答案再次作鉴别、比较,进行最后的完善确定,以保证选出的答案准确无误 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

1、直选法

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

[例1]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理概念、原理等类型知识的题目,主要靠平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考试时重现知识予以解答,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答案为D

2、排除法

先淘汰和题干要求不相干的或选择项本身叙述就有错误的,然后根据条件再作正确选择。

[例2]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应全流域综合考虑,这样就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故答案为D。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说法,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转换视角。

[例3] 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

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解析:看起来,题干与选项无必然联系,如果把题干“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转换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那么,就可以判断A、B、C为错误选项。因为我国冬季只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在夏秋季节;非洲热带草原既有在北半球,又有在南半球,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北半球冬季)南迁到热带雨林边缘及湿季的热带草原(南半球)去栖息,湿季返回。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南半球冬季)北迁,湿季返回,所以C选择项以偏概全;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小麦为冬小麦,夏季收割。D为正确选项。

4、图像法

把题干的要求转换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来辅助答题。

[例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解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成示意图。故答案为C。

5、读图法

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有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读出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后,③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答案为C。

6、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6] 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解析: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答案为C

二、指导学生解答区域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1、重视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能否正确进行空间定位,是能否准确解答区域类综合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或误入歧途,解题也就难以深入或出现偏差。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重视对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能否通过题干获取有效的信息就取决于学生提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注重对地图的分析。首先要注重分析图幅本身提供的各种信息,其次还要分析包括图例、注记、方向标在内的辅助信息;要注重对提出问题的分析。只有弄清楚了题目问什么,我们才能知道答什么,从什么角度作答,该答几个方面。

3、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高考考查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之外,也要将知识向生活中延伸。

4、重视对学生文字表述的培养

“进行文字准确、条例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答案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在复习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得分。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审题要做到: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认定和处理好(剖析)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并且有些题干叙述较长,情景、前提、层次较多,可能给学生的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问题的落脚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当无法用记忆中的知识答题时,不妨像对待作文一样来对待该问题。对于题干叙述过长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这样会让自己有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同时还能节省考试时间。

2、.其次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思考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答,也即 4 是理清答题的思路,罗列简易提纲,明确这个问题要从什么角度去说?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多维角度考虑解答,尽可能多角度,尽可能全面,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第三是答题时具体该怎么说?以提纲为依据,内容充实、要点精确,规范地、条理清晰地答题,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关于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从根源上答,层层递进。

3、关于发生规律、过程的描述,一定要注意先后的顺序。⑴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⑵多与少的技巧: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⑶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⑷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4、复查检验

有无错别字;表述正确,无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或要点丢失;表述符合逻辑,前后无相互抵触,无自相矛盾。

三、指导学生解答人文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人文地理是目前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但不少同学感到解答时无从下手,不太容易把握住答题要点,有时自己感觉答得还不错,而得分却很有限,出现莫明其妙地丢分现象。事实上只要我们在解题时能充分利用题目呈现的各种条件,仔细思考出题者的本意,揣摩出命题者主要想通过该题 5 考查课本上的什么知识点,应选择课本上的什么原理来进行解答,然后再辅以严密、工整的书写,一般就会得到高分。因此在答人文地理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解题方法和策略:

1.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总量较多的文字,也应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答案的。

例1:2004年上海地理卷的第53小题(题略)。该题要求考生: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实际答题时,不少考生就把课本中鲁尔区针对衰落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原封不动地“背”上去,认为这样回答才万无一失。实际上这些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材料及本题要求与课本有所不同,没有根据材料来答题,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到题中的材料,使题目的材料成了摆设,这种死记硬背课本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命题者所希望看到的,因此这种答法虽和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但得分肯定不会理想。解题时,只要我们能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从所给材料的倒数第二段中找出“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一标准答案。

用命题者所给的材料,回答命题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要害。因此我们一定要能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并对其归纳、总结,找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2.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或隐含信息:

虽然题中的每个字都有其作用,但我们可从中找出对我们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解题必须信息,这才是我们正确解题的关键。如:

例2:(2004年上海地理卷)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本题考查了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但题中的“必然”就是要求考生找出城市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也就是题中的关键 6 字。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些有相当的迷惑性,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常常是伴随着城市过程而出现的,不少粗心的考生会从这两者中选择,而忽视了“必然”这两个字,实际上我们不难理解,上述这两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结果,从而出现了城市化的一些负作用,然而这些现象并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就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也会逐步消失。3.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

对于题目所给出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以及其它信息,搞清楚哪些是我们解题所必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转化为哪些内容,或是相当于课本中的哪一段教材。

例3:2003年江苏地理卷第34题(题略)。该题要求描述该镇服装工业的特点;并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服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本题提供了明显的图像信息,只需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即可。服装企业的特点在图中全部都反映出来了,只要我们按照图中的箭头分别描述它的“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服务;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及本地销售。”这一过程即可。而对于我国服装企业的地位也可从坐标图中得出: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很显然,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今后的发展策略是: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图表,认真分析其内涵,明白图中坐标、点、直线、曲线的含义,然后将之转化为相应的文字即可。4.根据表格数字,认真分析、计算:

对于以表格形式提供数据的人文地理题,表格里的数据切不可掉以轻心去忽 7 视它,而应认真分析这些数据反映出了什么样的规律、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还有一些数据是要我们根据提供的(或应记住的)算式,分别进行计算,再去逐一判断各种叙述的正误。

例4:2004年文综Ⅱ7-9题(题略)。题中提供了一些数据,只简单地凭这些数据是不能做出判断的,应先计算出铁路和公路在2002年的平均运距:铁路平均运距=4969/10.56≈470.55,公路平均运距=7806/111.63≈69.93,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铁路运输在长途运输中占有优势,而公路运输在短途客运上占有优势,铁路的平均运距约为公路的6.7倍。其余各项的推算方法同此,略。5.进行发散性思维:

不少人文地理题为了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往往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维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方法,去分析题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分,因为人文地理的评分规则往往是要求答到几点后可给满分。如要求分析某地工业发展的条件时,可从自然(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经济(近原料、近燃料、近市场、交通便利等)、社会(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国防等)和环境等方面去分析。

例5:2004年上海地理第55题(题略)。要求回答: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影响工业基地的基本因素入手,逐一列举出可能会产生影响的措施,再从中选择较为理想的措施即可,如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等。

四、指导学生解答比较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地理考试中,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型,通过比较找差异,如2006年四川高考文综卷36题第(3)小题:图中甲、乙两阴影区均是著名工业区。乙工业区与甲工业区相比,工业发展的条件有何差异?这是最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第二类型,通过比较找相同点,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4题(1)小题:图20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第三类型,通过比较找异同点,如成 8 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主要异同点。第四类型,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7题第(2)小题:比较甲、乙两地≥10℃积温有何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根据四种比较类型试题的具体要求和考察的知识考点不同,为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增加考试的有效分数,比较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应从下面的要诀去落实: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一规范。

1、四步审题是关键。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由于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是多方面的,审题时一方面要能获取所有信息,避免因忽略某方面信息而影响解题;另一方面要对每一条信息有准确的把握,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误解了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进而使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针对比较类型试题的难度较大的特点,审题要作四步走:一步审比较对象,要求审准对象,这在极大程度上可避免偏题,以免答题时张冠李戴。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是找相同点还是找差异,还是异同点都找,还是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这步可避免跑题。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步可避免漏掉题设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接受题目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景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知识点。当然,这需要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即学生应有相应的知识网络。再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这一点,由于标准化考试的性质决定,有所体现,但不是很充分。当学生实在回忆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学 9 生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还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这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我倾向于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4、一规范是指规范表达,美观书写。

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学好地理的拐杖。地图中蕴含着众多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

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爱看图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并积极主动地在地图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兴趣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人不容易疲倦。

教师在上课时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看地图的习惯。通过一些填图比赛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要求养成“左图右书”和利用空余时间翻地图册的习惯。请一些地理成绩较好,喜欢看地图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用事实来证明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拐杖。

2、重视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图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评试卷时要强调按“读图名、读图例、读地图”的顺序去阅读地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读地图时首先要定位,确定是哪个区域。在主要经、纬线上下功夫:①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②经线:0゜、180゜、90゜E、90゜W、120゜E等经线,然后由此构建各种重要图形。然后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地理图像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3、通过多种填图练习,让学生能填图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把空白图发给学生,先让学生看,然后通过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空间概念自然就增强了。绘图能力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进行“绘制图表、缺图补图”的训练,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使地图植根于学生脑海中,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

4、强化读图思维训练,让学生巧解图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信息看图说话,也可以把地理信息转换成地图,进行图文的相互转换。

图图转换,如剖面图转换成地形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整体图转换成局部图等等。

一图多思,读图的目的是要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在地图教学中,一图多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地理问题,从一个思维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等值线地图,可以假设是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图分析

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然后再叠加五带分布图,同学们易得出:耕地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再投影出降水状况分布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投影地形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地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第三篇:关于针对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常州市新桥中学地理教研组

地理教学中,“题海战”的教学策略,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收效却是不明显的。题目千变万化,怎样以不变应万变?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很关键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经常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解答地理选择题的策略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按照题干的要求,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信息,揭示命题的前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运用有关地理知识,立足于多角度、多思维地对题目所提供的答案选项进行定性的分析、全面的对比、正误的鉴别、科学的筛选,捕捉信息,从而把正确答案合理而迅速地全部选出,力求做到选之有理。

解答选择题的步骤有:第一步是审题立意,拿到题目时,要认真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考什么”“问什么”才能做到“选出什么”。第二步是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是解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拓宽思路,辨析正误,得出正确答案。第三步为最后复查核对程序。对所选出的答案再次作鉴别、比较,进行最后的完善确定,以保证选出的答案准确无误 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

1、直选法

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例1]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理概念、原理等类型知识的题目,主要靠平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考试时重现知识予以解答,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答案为D

2、排除法

先淘汰和题干要求不相干的或选择项本身叙述就有错误的,然后根据条件再作正确选择。

[例2]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应全流域综合考虑,这样就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故答案为D。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说法,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转换视角。

[例3] 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

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解析:看起来,题干与选项无必然联系,如果把题干“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转换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那么,就可以判断A、B、C为错误选项。因为我国冬季只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在夏秋季节;非洲热带草原既有在北半球,又有在南半球,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北半球冬季)南迁到热带雨林边缘及湿季的热带草原(南半球)去栖息,湿季返回。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南半球冬季)北迁,湿季返回,所以C选择项以偏概全;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小麦为冬小麦,夏季收割。D为正确选项。

4、图像法

把题干的要求转换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来辅助答题。

[例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解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成示意图。故答案为C。

5、读图法

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有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读出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后,③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答案为C。

6、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6] 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解析: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答案为C

二、指导学生解答区域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1、重视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能否正确进行空间定位,是能否准确解答区域类综合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或误入歧途,解题也就难以深入或出现偏差。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重视对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能否通过题干获取有效的信息就取决于学生提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注重对地图的分析。首先要注重分析图幅本身提供的各种信息,其次还要分析包括图例、注记、方向标在内的辅助信息;要注重对提出问题的分析。只有弄清楚了题目问什么,我们才能知道答什么,从什么角度作答,该答几个方面。

3、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高考考查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之外,也要将知识向生活中延伸。

4、重视对学生文字表述的培养

“进行文字准确、条例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答案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在复习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得分。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审题要做到: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认定和处理好(剖析)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并且有些题干叙述较长,情景、前提、层次较多,可能给学生的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问题的落脚 4 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当无法用记忆中的知识答题时,不妨像对待作文一样来对待该问题。对于题干叙述过长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这样会让自己有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同时还能节省考试时间。

2、.其次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思考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答,也即是理清答题的思路,罗列简易提纲,明确这个问题要从什么角度去说?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多维角度考虑解答,尽可能多角度,尽可能全面,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第三是答题时具体该怎么说?以提纲为依据,内容充实、要点精确,规范地、条理清晰地答题,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关于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从根源上答,层层递进。

3、关于发生规律、过程的描述,一定要注意先后的顺序。⑴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⑵多与少的技巧: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⑶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⑷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4、复查检验

有无错别字;表述正确,无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或要点丢失;表述符合逻辑,前后无相互抵触,无自相矛盾。

三、指导学生解答人文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人文地理是目前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但不少同学感到解答时无从下手,不太容易把握住答题要点,有时自己感觉答得还不错,而得分却很有限,出现莫明其妙地丢分现象。事实上只要我们在解题时能充分利用题目呈现的各种条件,仔细思考出题者的本意,揣摩出命题者主要想通过该题考查课本上的什么知识点,应选择课本上的什么原理来进行解答,然后再辅以严密、工整的书写,一般就会得到高分。因此在答人文地理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解题方法和策略:

1.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总量较多的文字,也应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答案的。

例1:2004年上海地理卷的第53小题(题略)。该题要求考生: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实际答题时,不少考生就把课本中鲁尔区针对衰落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原封不动地“背”上去,认为这样回答才万无一失。实际上这些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材料及本题要求与课本有所不同,没有根据材料来答题,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到题中的材料,使题目的材料成了摆设,这种死记硬背课本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命题者所希望看到的,因此这种答法虽和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但得分肯定不会理想。解题时,只要我们能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从所给材料的倒数第二段中找出“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一标准答案。

用命题者所给的材料,回答命题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要害。因此我们一定要能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并对其归纳、总结,找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2.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或隐含信息:

虽然题中的每个字都有其作用,但我们可从中找出对我们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解题必须信息,这才是我们正确解题的关键。

如:

例2:(2004年上海地理卷)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本题考查了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但题中的“必然”就是要求考生找出城市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也就是题中的关键字。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些有相当的迷惑性,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常常是伴随着城市过程而出现的,不少粗心的考生会从这两者中选择,而忽视了“必然”这两个字,实际上我们不难理解,上述这两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结果,从而出现了城市化的一些负作用,然而这些现象并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就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也会逐步消失。3.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

对于题目所给出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以及其它信息,搞清楚哪些是我们解题所必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转化为哪些内容,或是相当于课本中的哪一段教材。

例3:2003年江苏地理卷第34题(题略)。该题要求描述该镇服装工业的特点;并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服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本题提供了明显的图像信息,只需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即可。服装企业的特点在图中全部都反映出来了,只要我们按照图中的箭头分别描述它的“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服务;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及本地销售。”这一过程即可。而对于我国服装企业的地位也可从坐标图中得出: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很显然,针对这一特点我 7 们今后的发展策略是: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图表,认真分析其内涵,明白图中坐标、点、直线、曲线的含义,然后将之转化为相应的文字即可。4.根据表格数字,认真分析、计算:

对于以表格形式提供数据的人文地理题,表格里的数据切不可掉以轻心去忽视它,而应认真分析这些数据反映出了什么样的规律、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还有一些数据是要我们根据提供的(或应记住的)算式,分别进行计算,再去逐一判断各种叙述的正误。

例4:2004年文综Ⅱ7-9题(题略)。题中提供了一些数据,只简单地凭这些数据是不能做出判断的,应先计算出铁路和公路在2002年的平均运距:铁路平均运距=4969/10.56≈470.55,公路平均运距=7806/111.63≈69.93,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铁路运输在长途运输中占有优势,而公路运输在短途客运上占有优势,铁路的平均运距约为公路的6.7倍。其余各项的推算方法同此,略。5.进行发散性思维:

不少人文地理题为了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往往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维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方法,去分析题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分,因为人文地理的评分规则往往是要求答到几点后可给满分。如要求分析某地工业发展的条件时,可从自然(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经济(近原料、近燃料、近市场、交通便利等)、社会(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国防等)和环境等方面去分析。

例5:2004年上海地理第55题(题略)。要求回答: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影响工业基地的基本因素入手,逐一列举出可能会产生影响的措施,再从中选择较为理想的措施即可,如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等。

四、指导学生解答比较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地理考试中,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型,通过比较找差异,如2006年四川高考文综卷36题第(3)小题:图中甲、乙两阴影区均是著名工业区。乙工业区与甲工业区相比,工业发展的条件有何差异?这是最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第二类型,通过比较找相同点,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4题(1)小题:图20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第三类型,通过比较找异同点,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主要异同点。第四类型,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7题第(2)小题:比较甲、乙两地≥10℃积温有何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根据四种比较类型试题的具体要求和考察的知识考点不同,为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增加考试的有效分数,比较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应从下面的要诀去落实: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一规范。

1、四步审题是关键。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由于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是多方面的,审题时一方面要能获取所有信息,避免因忽略某方面信息而影响解题;另一方面要对每一条信息有准确的把握,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误解了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进而使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针对比较类型试题的难度较大的特点,审题要作四步走:一步审比较对象,要求审准对象,这在极大程度上可避免偏题,以免答题时张冠李戴。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是找相同点还是找差异,还是异同点都找,还是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这步可避免跑题。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步可避免漏掉题设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是解决比较类问 9 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接受题目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景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知识点。当然,这需要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即学生应有相应的知识网络。再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这一点,由于标准化考试的性质决定,有所体现,但不是很充分。当学生实在回忆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学生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还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这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我倾向于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4、一规范是指规范表达,美观书写。

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学好地理的拐杖。地图中蕴含着众多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

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爱看图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并积极主动地在地图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兴趣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人不容易疲倦。

教师在上课时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看地图的习惯。通过一些填图比赛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要求养成“左图右书”和利用空余时间翻地图册的习惯。请一些地理成绩较好,喜欢看地图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用事实来证明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拐杖。

2、重视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图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评试卷时要强调按“读图名、读图例、读地图”的顺序去阅读地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读地图时首先要定位,确定是哪个区域。在主要经、纬线上下功夫: 10 ①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②经线:0゜、180゜、90゜E、90゜W、120゜E等经线,然后由此构建各种重要图形。然后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地理图像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3、通过多种填图练习,让学生能填图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把空白图发给学生,先让学生看,然后通过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空间概念自然就增强了。绘图能力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进行“绘制图表、缺图补图”的训练,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使地图植根于学生脑海中,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

4、强化读图思维训练,让学生巧解图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信息看图说话,也可以把地理信息转换成地图,进行图文的相互转换。

图图转换,如剖面图转换成地形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整体图转换成局部图等等。

一图多思,读图的目的是要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在地图教学中,一图多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地理问题,从一个思维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等值线地图,可以假设是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图分析

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然后再叠加五带分布图,同学们易得出:耕地主 11 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再投影出降水状况分布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投影地形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地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第四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4)

四、置疑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体性设疑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什么。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哪些人雨中登泰山?为什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样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带着这几个疑点去读书。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2.思考性设疑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

3.寻根性设疑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这不同在于:《绿》写于 1924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写于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不了淡淡的哀愁。

4.赏析性设疑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比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昭通市巧家县大寨中学 许天洪

【摘要】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教师 学生

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中怎样恰当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让教师的范读成为一种引领,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借字抒情,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借字生情,得到共鸣,因此,朗读者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隐藏的感情披露出来,并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出来。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作为朗读者的教师善于“披文入情”,读出文章的味道,成功的朗读,可以省 去教师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的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无法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无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分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课文时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第二,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形式朗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多样,首先是个别学生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以便读后进行纠正、讲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其次是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要求整齐,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分组读也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是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加深印象。与齐读相对的是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最后是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这种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一、要学生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得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寻求愉快的智能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二、要分阶段进行训练

开始阶段: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形、音、义上,一字一顿,读起来往往断断续续,不能按词分出音节,不能连成句子,缺乏词、句和段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持续阶段:能够把词、句连贯起来读。这时又急于综合,想读的流利一些,易出现增字、减字、重复、颠倒、认错和忽高忽低、矫揉造作等毛病。巩固阶段:由于对词和句子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具有了分析和综合能力,逐渐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就能流畅准确地进行朗读了,朗读纯熟了,自然就能流利地背诵。熟读成诵,不仅有助于阅读者丰富词汇,而且有助于深入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

三、要做到“口诵心维”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之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朗读必须把握其“口诵心维”,“心维”最为要紧的特点。

四、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前人谓“凡行文字句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就是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必须把握感情发展的脉络,尔后才能根据感情的变化来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并通过语调、语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朗读《木兰诗》的头一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朗读时要表现一种不安和沉重的感情,情绪要舒缓,语调要低沉。“复”、“不闻”、“惟闻”要读得稍重,“唧唧”、“机杼声”、“女叹息”要轻些,“复”、“息”要拖长,以表示愁思之长。而朗读《木兰诗》的第六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朗读时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感情,情绪要欢愉,语调要畅快,每一句的词语都要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朗读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有时要慷慨激昂,有时要庄重沉着,有时要急促紧迫,有时要舒徐委婉,有时要低音回旋,有时要情意绵绵,等等。总之,朗读要服从于思想感情,“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又可使读者品味出文章内蓄的情感。

五、要分清不同的体裁

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具体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读诗和散文,要运用形象思维,以激荡的感情,富于变化的声调引入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小说和戏剧,句子要连贯,使人听得清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 语言应该读的朴实、自然,人物语言,要传达出说话人的腔调、口气,表现出他的身份。读议论文,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调也要有变化,号召、鼓动,语势宜高;陈述解说,语势宜平;申述、论辩,语势要有高低、曲折,以增强感染力。读说明文语调要平稳,少带感情色彩,以明晰清楚为好。

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阅读的文章中,句子是参差不齐、富有变化的,既有表达丰富内容与深沉感情的长句,也有言简意赅、表现急促节奏的短句;既有活用成语、古语及庄重凝练整齐的整句,也有行文自由疏放的散句。在朗读过程中,阅读者要流利地读出停顿、重复、强调,强调语气等等,并且不破句,不拖腔,不错字,不重复,“口有所诵,心有所思”。先说停顿,一般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较长;分号、逗号停顿较短;顿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停顿更短。这是语法停顿。有时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种感情,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这是强调停顿。再说重意,一般说,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和有些代词,常要重读,即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来强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这叫语法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进行重读,这叫强调重音或意义重音。如“刘胡兰屹立在刑场中间,像钢铁巨人。”朗读时,恰当地运用停顿和重音,使声音有大小、长短、疾徐、高低、断续之别,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动听。

七、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要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区分多音多义字。例如“拗口和执 拗”,“行列和行军”,读错了就会闹笑话。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如“买和卖”,声调念错了,就不知道是买进还是卖出。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参考文献: [1]丁莉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J]观察与思考 2011.2 [2]粟桂华、杜中梅《浅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3-04]

[3]王文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下载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论文

    摘要: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在树立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正确客观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阿成忠 一、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阅读是学习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更是人们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从根本上讲,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合集五篇)

    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 尹丽红 抚顺市第五十六中学 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 摘 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要着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倡导学生......

    高二政治复习指导方法(五篇材料)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更加强调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办”,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记忆的同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如何学习初一政治方法指导(大全五篇)

    许多学生都对学习政治兴趣不大,主要是觉得政治靠死记硬背,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得该如何学习政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初一政治方法指导,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