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多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策略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多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策略
大寺中学 高学刚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本文将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习指导.一、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有排斥倾向,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并促其实现,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二、对原认知结构相对欠完善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对比其异同点,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记或有疑点,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三、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第二,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可选用例题:判断函数g(x)=x3-1+1-x3的奇偶性,许多学生会认这个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其实,先考虑定义域:{x∣x=1},则当x=1时,g(x)=0,但x=-1时,g(-x)无意义,所以函数g(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第三,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四、对有思维惰性的学生,帮助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就是“嚼烂”知识,再灌给他们,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就怕繁,“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从而获得成功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五、对有一定基础,但缺乏观察、联想意识的学生可通过“MM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六、对优生,让他们保持兴趣,发挥创新的激情,课堂上常让他们讲解思路,课后让他们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并鼓励他们寻找新解法,这样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议学习中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浅议学习中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据调查,有70%的高中学生认为数学课“难”。
难在哪里?
首先,难在“运算”。尤其是初中没有掌握好运算习惯和技巧的同学,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计算环节上,因为运算能力的欠缺制约了其能力的展现,打断了他们的思路,致使题目无法完整解决。例如在《数列》中常常遇到错位相减法,学生不会减或不会整理,等等。加之很多教高一的老师大部分是从高三退下来的,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很难一下子降下来,不太在意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这段时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那当然很难取得好成绩。
第二,“感不感兴趣”。许多人认为“成绩要靠时间,反复练习,才能积累出来”。难道这个能力和成绩真的是这样教出来的吗?怎样在知识面拓宽的过程中,本身就能形成能力呢?陕西2011年高考数学卷给出了答案。一道“余弦定理的叙述与证明”就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数学教学太功利化,没有给学生展现数学最优美的一面。定理、定律等都是严密的,而我们的眼睛只看见了高考,没有看见数学本身,所以让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反复训练,学生怎能不厌恶数学呢?所以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就是我们要解决的。
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须整体把握课程。就是要吃透教材,突出重点并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重点,细枝末节等非本质内容不必苛求。抓住教材特色,构建内容间合理的逻辑关系,重视解题方法,在例题和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注重引导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可引导学生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新旧知识有机融合。
其次,要优化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只起协助,引导和点拨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再生产,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探求新知当中去。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目前,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这只不过是认识和操作上的差异而已。教师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把传统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路子。我们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大力提倡独自思考、敢于提问、合作探究、对抗质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明显地调动了起来。重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坚持举一反三。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认真上课、复习和总结”的习惯非常重要。它们环环相扣,周而复始,缺一不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三篇:浅谈高中数学学习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的策略
数学是科学的女皇,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说,数学也是学好物理、化学、生物等其它学科的基础。当下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感到数学学习非常吃力,很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自信心也跟着下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学好高中数学谈一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数学语言更抽象
学生刚进高中就接触集合、映射等概念,很多学生反映概念难以理解,很抽象,不具体,觉得离生活很远,似懂非懂,似乎很“玄”。的确,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具体、通俗、直接的语言方式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接触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等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立体几何,甚至还有理科的空间立体几何等等。从接受程度上来说的确需要一个过程。2.思维方法更理性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相径庭。初中阶段.大多数老师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比较难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学生在学习时只要套用这个思路即可。因此,初中时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而且是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而高中数学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自信心也下降。所以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要逐步形成辩证型的思维方式。3.知识内容的数量更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知识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很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牢记大量的知识,如立体几何中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的 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等,要求学生要牢牢记住;(2)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在原有知识结构之中;(3)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个到一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4)善于多作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4.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更高
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多、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域的求法,数列的相关问题,实根分布与参数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应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及实际应用题等等。还有的内容是初中教材从不讲授的脱节内容,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查漏补缺,这样不懂的知识会越积越多,也就肯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数学成绩肯定不会好。
二、学好高中数学策略
高中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只有提高学习的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也才能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我认为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听课效率最关键
首先,听课要全身关注,要全身心的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学生若能做到上面“五到”,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所有内容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课效率才能提高;其次,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一个问题出来不要急着动笔去做,而应该根据给的条件分析所能得出的信息,一步一步向结论靠近,这要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语言提示;最后,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不是抄黑板上所有内容,而是将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简明扼要的记录,以便思考、消化、复习及再利用。2.复习和总结不可少(1)做好及时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方法: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以边想边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尽可能想得具体些、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本与书本比较一下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使当天上课的内容巩固下来。这样同时也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为提高听课方法与提高听课效率提出必要的措施;(2)做好每章小结。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本章的知识网络;本章的基本思想方法(应以典型例题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要有所记载,分析出错原因,记录下本章内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和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及时今后将其补上。3.根据实际情况做练习题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准确,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反而会固化缺欠。因此在准确地把握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习题才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学生一定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会有多大的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都要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把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数学的要点。同时我认为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虽然现在学习不讲究题海战术,但是想要学好数学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在做题目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如何,才能提醒自己及时把没掌握的内容给巩固好。
4.数学学习资源利用要充分
学习资源利用的前提在于开发,学生可以备四个笔记本。(1)笔记本,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来,带着疑问去听课;把听课中理解不透彻的、没有听懂的、老师留下的问题,还有听课时其他同学的独到见解记下来,带着问题出课堂;把阅读教辅资料时觉得学习过程中自己容易忽视的问题,还有作者的独到见解记下来,带着心得体会去阅读。另外,为了能 够说明问题,对后面学习有启发、帮助,还可以记下例题;(2)典型题本,把那些具有典型性、基础性、广泛性的问题记下来,给出自己最初的解法和后来陆续得来的解法,其中包括来自同学、老师、资料中的解法,并记下在解题过程中提炼、形成的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和心得体会,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3)订正本,把平时练习中做错的题目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记下来,然后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记录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心得体会,提醒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要再犯;(4)信息本,把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领悟、灵感记下来,把在数学学习中受到同学、老师的启发、感悟记下来,并能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三、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兴趣”和“信心”是学好任一学科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不是说将来要去研究数学,做数学家的意思,而主要指的是不反感,不把数学学习当作负担,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功感。“伟大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有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倍增,也就不会因为某一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甚至厌学,不自信。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总之,教师对学生数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传授方法与转变思想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数学,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益的。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较难也较枯燥的学科.而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泉,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17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时空环境,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情境.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特别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发展、创造中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重大.下面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引入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地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趁机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分组相互合作猜小明同学刚买的一部介于1000~2000元的新手机价格,每组只允许猜5次,看哪一组在限定的次数内猜出的价格最接近手机的实际价格.通过各组成员的讨论,得出了将区间一分为二的竞猜方法是最能接近手机的真实价格的方法,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结合历史典故、数学文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在古代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国王对发明者说:“作为对你的奖赏,我可以满足你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吧!”国王和群臣都以为他会要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可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下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下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下4颗麦粒,第四个格子放下8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心想,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便欣然同意.请同学们想想,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
原来,发明者所需的麦粒总数为:1+21+22+23+…+263=264-1=
***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米,宽10米,那么仓库的长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国王非常富有,但要这么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通过历史典故创设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二、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特点之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建构的.1.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解题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高度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已知f(x)=ax2+bx+3a为偶函数且定义域为[a-1,a+3],求f(x).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偶函数的定义,由f(-x)=f(x)得到,而对于如何求a,学生则一筹莫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还是铺设好台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教师设问:函数y=x2,x∈[0,1]是偶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函数图像不关于y轴对称.教师:导致不对称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因为x的值不关于原点对称.教师:偶函数定义域有何特点?
学生: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集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以及独立的评价、选择、反思、调节,再解决原问题便易如反掌,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了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愉悦,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2.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使学生在解题中打开思路,掌握规律,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图1
例如,已知AB⊥平面ACD,DE∥AB,△ACD
是正三角形,且AD=DE=2AB,求平面BCE与平面
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解法一:(射影面积公式)设面BCE与面A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则cosθ=S△ACDS△BCE,设AD=DE=2AB=2,则BE=BC=5,CE=22,S△BCE=12×22×3
=6,S△ACD=12×2×3=3,∴cosθ=22,∴θ=45°.图2
解法二:如图2,延长EB,DA交于点F,连结CF,则面BCE∩面ACD=CF.A为DF的中点,取CF的中点G,则有AG∥CD.CF⊥CD,AG⊥CF,AB⊥面ACD,AG为BG在面ACD上的射影,BG⊥CF,∴∠AGB为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BAG中,AB⊥AG,AG=12CD=12AD=12DE=
AB,∴∠AGB=45°,即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图3 解法三:如图3,取DE的中点M,CD的中点N,连结MA、MN,易证面MNA∥面ECB,∵MD⊥面ACD,又AN⊥ ND,∴ AN⊥MN,∴∠MND为面MNA与面AN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又∠MND=45°,所以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解法四:(坐标法)略.实践证明,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式多用的训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美,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以及自信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考文献]
[1]
张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4(4).[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王惠玲.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4]张俊红.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昭通市巧家县大寨中学 许天洪
【摘要】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教师 学生
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中怎样恰当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让教师的范读成为一种引领,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借字抒情,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借字生情,得到共鸣,因此,朗读者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隐藏的感情披露出来,并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出来。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作为朗读者的教师善于“披文入情”,读出文章的味道,成功的朗读,可以省 去教师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的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无法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无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分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课文时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第二,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形式朗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多样,首先是个别学生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以便读后进行纠正、讲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其次是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要求整齐,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分组读也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是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加深印象。与齐读相对的是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最后是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这种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一、要学生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得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寻求愉快的智能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二、要分阶段进行训练
开始阶段: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形、音、义上,一字一顿,读起来往往断断续续,不能按词分出音节,不能连成句子,缺乏词、句和段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持续阶段:能够把词、句连贯起来读。这时又急于综合,想读的流利一些,易出现增字、减字、重复、颠倒、认错和忽高忽低、矫揉造作等毛病。巩固阶段:由于对词和句子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具有了分析和综合能力,逐渐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就能流畅准确地进行朗读了,朗读纯熟了,自然就能流利地背诵。熟读成诵,不仅有助于阅读者丰富词汇,而且有助于深入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
三、要做到“口诵心维”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之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朗读必须把握其“口诵心维”,“心维”最为要紧的特点。
四、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前人谓“凡行文字句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就是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必须把握感情发展的脉络,尔后才能根据感情的变化来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并通过语调、语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朗读《木兰诗》的头一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朗读时要表现一种不安和沉重的感情,情绪要舒缓,语调要低沉。“复”、“不闻”、“惟闻”要读得稍重,“唧唧”、“机杼声”、“女叹息”要轻些,“复”、“息”要拖长,以表示愁思之长。而朗读《木兰诗》的第六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朗读时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感情,情绪要欢愉,语调要畅快,每一句的词语都要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朗读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有时要慷慨激昂,有时要庄重沉着,有时要急促紧迫,有时要舒徐委婉,有时要低音回旋,有时要情意绵绵,等等。总之,朗读要服从于思想感情,“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又可使读者品味出文章内蓄的情感。
五、要分清不同的体裁
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具体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读诗和散文,要运用形象思维,以激荡的感情,富于变化的声调引入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小说和戏剧,句子要连贯,使人听得清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 语言应该读的朴实、自然,人物语言,要传达出说话人的腔调、口气,表现出他的身份。读议论文,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调也要有变化,号召、鼓动,语势宜高;陈述解说,语势宜平;申述、论辩,语势要有高低、曲折,以增强感染力。读说明文语调要平稳,少带感情色彩,以明晰清楚为好。
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阅读的文章中,句子是参差不齐、富有变化的,既有表达丰富内容与深沉感情的长句,也有言简意赅、表现急促节奏的短句;既有活用成语、古语及庄重凝练整齐的整句,也有行文自由疏放的散句。在朗读过程中,阅读者要流利地读出停顿、重复、强调,强调语气等等,并且不破句,不拖腔,不错字,不重复,“口有所诵,心有所思”。先说停顿,一般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较长;分号、逗号停顿较短;顿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停顿更短。这是语法停顿。有时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种感情,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这是强调停顿。再说重意,一般说,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和有些代词,常要重读,即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来强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这叫语法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进行重读,这叫强调重音或意义重音。如“刘胡兰屹立在刑场中间,像钢铁巨人。”朗读时,恰当地运用停顿和重音,使声音有大小、长短、疾徐、高低、断续之别,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动听。
七、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要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区分多音多义字。例如“拗口和执 拗”,“行列和行军”,读错了就会闹笑话。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如“买和卖”,声调念错了,就不知道是买进还是卖出。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参考文献: [1]丁莉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J]观察与思考 2011.2 [2]粟桂华、杜中梅《浅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3-04]
[3]王文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