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中学建校于··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级规范化学校。近年来,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人文,惟真,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培养目标。以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推开全员导师制、百名教师访千家、家长委员会建设等系列举措,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分层走班教学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我校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发展不均衡,平行分班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中间学生“吃不好”,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分快慢班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两种方式都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严重脱节。在此前提下我们充分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搭建分层次走班教学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发展趋向,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层次班级,重新组建教学班级。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一般的学生,C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好的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基础情况、发展趋向,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教学班类别和教学班层次。
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在“分层教学”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加强学生学情分析,实行分层施备;开展自学交流,实行分层施教;实施“导师工程”,实行分层施辅;采用个性试卷模式,实行分类施考;学分分类记载,实行
分类施评。实施一年多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
分层次走班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挖掘不同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适合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我校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引起媒体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我校的分层次走班教学课题赢得**市教育局的高度认可,在**市“双十行动”中我校被评为“**市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示范校”,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我校的教育教学。我校多次接待新疆、内蒙古、四川等教育考察团。
指导每一个学生,全员导师制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关爱
**中学现有近4000名学生。多年来,老师们都习惯将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明确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健康成长”的口号,实行全员导师制,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
学校出台《**中学实施“全员导师制”方案》,建立了配套制度。每学期学校组织进行一次导师选聘。以教学部为单位,以教学班为单元,面向全校教职工选聘导师。领导干部带头包靠,亲自担任导师;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每人担任10名左右学生的导师。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导师每月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至少一次,每次谈心和辅导必须认真备课。学生至少每周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
会关系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思想动态等,学生每学期考试成绩记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认定情况。
为更好的对症下药,我们还建立了学情会商制度。以教学部、教学班为单位,召开导师例会。教学部每学期组织召开2次,导师们对受导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进行具体“会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学生情况,制定学生指导方案,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的推行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全面发展,也为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进行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三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在有了导师之后,有些问题可以主动找自己的导师进行咨询,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作为高三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导师定期对我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让我心理上放松了,学习上抓紧了。”··成绩优秀,唯有语文成绩稍显薄弱,因此他选择了语文老师做自己的导师。··的导师不仅仅在语文的学习上给了他很多帮助,更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他无私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全员导师制的推行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导师,要从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为了处理好每一个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各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老师们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为帮助学生。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全面发展,导师们必须时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全员导师制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照顾,让关爱包围着每个学生,用智慧引导每位学子。这不仅需要平日里与结对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还要多看书,多积累资料,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效果。”作为导师的孙老师说。
走进每一个家庭,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当今形势下,学校办学将更加开放。教育要想人民满意,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家长的满意,这必须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把握准家长的脉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来,让家长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推行家访制,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为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校从2010年起,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家访主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的能力态度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期望要求等,以及普及家教知识,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的科学措施。活动开展以来,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家长、学生一起深入探讨教育方法和发展规划。目前已基本实现“100%的教师走进100%的家庭”这一目标。家访活动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有的家长激动地说:“家访这种多年不见的交流方式又出现了!我们家长很需要与老师的交流。”
一次小小的家访活动,会使学生和家长得到一种尊重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对家长来说,通过交流,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全面情况,也接受了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老师更好的指导学生,密切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从中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家访活动中如涓涓流水,滋润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水平。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为了尊重家长意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家校合作的平台,我们在家校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了家校合作的模式,丰富了合作的渠道,让家长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建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上,学校与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学校的管理问题、校园安全等问题。家长委员们要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措施有建议权,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状况等进行评议投票,在学校开放日可以随机走进课堂听课,检查餐厅、宿舍卫生状况,对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工作。
创新家长会模式,实行多样化家长会。形成了“微型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分类家长会”,“导师制家长会”,导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谈”家长会等系列家长会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举行不同的家长会,从单一的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反馈给家长变为现在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与家长沟通。
家长委员会、百名教师访千家、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创新做法,形成了一张紧密的大网,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家校沟通的良好平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真正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学校发展能更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正是因为学校采取的一些列举措摸准了群众的需求,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2011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家长随机调查访谈中,我校获得了名列同类学校第一的好成绩,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有了较大提高。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坚持德育为先,注重生活教育
一个人终生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学校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学校非常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了生活教育主题活动。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指导,从生活教育抓起,用生活来教育。
为此,学校制定了生活教育活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等。要求老师育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和细节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在一件件平凡事、简单事中,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提升道德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形式上采取辩论会、演讲、组织竞赛、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亲近自然,服务社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逐渐达到育人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如水一般温柔,如水一般随物就形,润物无声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灵。
生活教育实施一年多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的一些新变化:校园的垃圾有人捡了;餐厅排队更有秩序了,宿舍的内务更加整洁了,教室里更安静了,主动问候的多了。学生自觉成立义工队伍,开展公益活动;李彤等同学组织到敬老院进行演出;汶川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十六万余元;云南旱灾,学生组织义卖活动;自觉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发出倡议书;积极组织参加“唱红歌”活动······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好的习惯会成就好的人生,学生们从生活中受到的启迪和感悟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从习惯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重塑自我、提升自我的金钥匙,成为孩子受用不尽的财富,伴随着学生一辈子的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
适合的教育。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第二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我校自2000年成为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在市协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及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我们以“一支队伍”、“二个板块”、“三大阵地”、“四点结合”,积极探索城郊结合型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学校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五线并进”的德育工作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五线”的基线。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同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部署、协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与计划。学校请上海市心理协会会长吴增强教授来学校为教师作报告,请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为班主任开设讲座,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理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建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并对心理辅导室进行装备,配置了电脑及应用软件等心理室需要的教学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协会主办的心理辅导培训班,这些同志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并开展自培工程,为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我们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在课程建设中 :
1、“专业”课程的设置。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二周一节,教材使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手册,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选编一些教材,邀请了区内颇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同志来校作系列性择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正确的从业心理,提前预防不良心理情况的出现。
2、“辅助”课程的设置。倡导“人人都是心理辅导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渗透到班会课,不仅丰富了班会课的内容,而且改进了班会课的形式,形成了系列性的教育活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学校特意设立了“咨询老师热线”。每月一期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小报。致力于形成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与体系。
第三篇: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德化县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结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我校在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注重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教育观、学生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以班级集体教育和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为主渠道,以有利于学生心理沟通、宣泄和健康发展的其它学校服务手段和形式为辅助手段,积极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04年月日11月,学校被聘为全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现就我校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经验小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心理教育健康发展
目前,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多为第一线的教师,无论在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认识上均显薄弱。因此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抓好教师的培训。在目前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我校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学校培训一般教师,班主任培训家长,在教师、家长中掀起学习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热潮。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保证学生心理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非常重要。目前中小学教师甚至家长了解学生多是凭观察,因此主观臆断的成分居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通过培训班主任,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多项心理测试,帮助辅导教师及班主任掌握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及其他心理资料,从而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提供依据。
三、开设心理辅导课,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为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单靠(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要探索集体辅
导的教育模式。为此,我校通过班会、班队活动,以及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运用集体辅导的综合形式,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一~二周一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设计的。在专门组织活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进行组织管理,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教学中
“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语)学校心理教育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簿力单。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的大量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而这些心理困扰也是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解决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因此,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计划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控学生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形式等活动,达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五、营造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结合班队课及课外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把心理辅导与班队活动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学校成立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消除学生心理负担;举办艺术节、“书香满园”读书活动、体育节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展示创造才能和个性特长提供机会与条件;少先队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让节约伴随我们成长”、“素质拓展训练”、“永远跟党走”等少先队传统系列活动,在校报《瓷都少年》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让学生从更多的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自律自强、团结合作、诚实勇敢等良好性格。
其次,学校腾出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调整心态、舒缓压力的辅助设施——一间名为“心灵小屋”的“渲泄室”和一面“涂鸦墙”,受到队员们的普遍欢迎。“渲泄室”的墙壁四周遍铺绿色海绵,学生在心情极度郁闷时可以进入任意捶打墙壁而不会伤及身体,也可以关上门在大声叫喊发泄不满的情绪;“涂鸦墙”设在僻静的后操场,学生可以在上面尽情地写出心中的烦恼和不快。在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施,辅导员专门作了详细的指导,教育学生当遇到心理障碍无法解脱的时候,可以去渲泄室发泄一下,发泄后,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心理辅导。很多学生表示,从渲泄室出来后,打人的冲动不知不觉中就消褪了。“涂鸦墙”这小小一块墙壁则成了孩子们倾吐心事的BBS,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写下他们的烦恼、抱怨和期望,花花绿绿的墙壁已然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一道人文景观。
六、开展家长教育知识辅导,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持系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家庭心理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通过召开家长会,辅导家长改善亲子关系,主要做到:
一、引导家长改进与子女的沟通,通过亲子沟通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表达爱心,使孩子经常保持心情愉悦,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困扰。
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纠正对孩子过度的爱、过分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孩子良好个性心理培养的不良倾向。
三、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满足孩子求知的兴趣,提高休闲活动的格调与品味。倡导“亲子阅读”读书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一起读,让家长见证孩子在读书中成长,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与感悟。正是父母的拳拳爱心,缔造了这一个个温馨无比的书香乐园,不仅拓宽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大大增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乐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目标、任务、途径、形式到支持保障,每一部分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缺一不可。对我校来说,它还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活动,处于新生时期,虽不成熟但充满希望与活力,学校将一如继往地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去研究、实践,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篇:加强法制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跨世纪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学校能否培养出在政治方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思维创新及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关系到这一历史性实践的成败。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明显,给法制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抓好学校法制教育,是贯彻小平同志“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要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重视法制教育,增强师生法律意识
要想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首先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教师对相关法律的学习,使教师能认识到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从初始阶段形成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内在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必须从孩童做起,亚里斯多德认为:“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对法律意识启蒙的最佳时期无疑应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经历着成长、学习和积累过程,即有成长的喜悦,也有理想、自尊受到伤害及心理产生变异的可能。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与社会规范是冲突的,因此,必要的疏导和教育不可或缺。当青少年开始在社会化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达到内心对法律的真正认同,认识到生存过程中公平和秩序的必要性,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生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公共权威,只有守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注重法制教育特点,科学施教。
一所小学的法制教育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教育,它没有正规的课时,但它却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而小学生又处在人生的童年时期,他们单纯活泼,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法制教育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科学施教。
1、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小学生刚刚踏上人生的成长之路,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作为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初始时期,加强平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就应该注意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如通过组织撰写守法故事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聘请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来校做报告,等等。这些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不自不觉中接受法律潜移默化的熏陶。
3、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普法的最有效方法。比如结合学习宣传税法和交通法规,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小小税务宣传员”和站好“小小民警值勤岗”,不仅向社会宣传了法律法规,而且还使小学生从小接受了法律启蒙和行为教育。4、坚持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些专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小学生们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家庭的变异,家教的不当,性格的异常等等也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运用多种渠道,了解“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地心理辅导与治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三、把民主法制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一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民主法制读书活动,组织小学生看民主法制教育画册,复述其中的内容,讲其中的故事,写心得体会等。二是营造民主法制教育的氛围。学校通过法律知识长廊、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宣传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经常向学生宣传民主法制知识。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接受法制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上街为慈善事业募捐,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四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如举行知识竞赛、辩论会、征文、文艺表演、演讲、手抄报、漫画比赛等,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素质,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五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民主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犯罪警示录》、《恶之渊》等电视片,参观《珍惜生命,拒绝毒品》图片展览,聘请法制辅导员给学生作报告,帮助学生认清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增强抵御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总之,小学生中开展的法制教育,必须是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是易于并乐于被小学生接受的。这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第五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这是在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中小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此次评价改革旨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学校看质量,评质量看学生。科学多元,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符合评价规范,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被社会誉为“绿色评价”,体现出对学生生命成长全方位的关怀。就像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着眼孩子们的长远发展。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关键性指标,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要确保评价改革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体育、艺术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省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