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询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支持和经费投入8个方面构建初中生物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提高初中生物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关键词 甘南藏区 初中生物 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甘南藏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自建州以来经历了5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科教兴州”战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得到巩固,随着党和政府“二期义教”“危房改造”“援藏项目”“农村寄校”等项目工程的实施,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基础教育形成了规模,民族教育有了突破性发展。甘南藏区的中小学教育具有民族成分多、实行寄宿制、藏汉双语教学、受宗教影响等特点。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进而构建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南藏区境内所有设置初级中学。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导主任等)、生物教师、学生(初一和初二年级)以及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与有效问卷收回情况见表1。此外也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初中生物教育现状
2.1 教育观念
在被调查的教育管理者中,85.53%的认为在初中开设生物课重要,其中31.58%的认为很重要;81.58%的关心教师的生物课教学质量,其中17.11%的是特别关心;90.79%的关心学生的生物课学习成绩,其中32.89%的是特别关心;67.11%的在教师晋升职称时考虑生物方面的教学业绩。可见初中生物教育得到了各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90.70%的被调查的初中生物教师中能踏实工作,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其中10.47%的还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85.16%的认为在初中开设生物课重要;69.78%的会询问孩子的生物课学习情况,其中15.38%的是经常询问;62.09%的会询问孩子的生物课教学情况,其中13.74%的是经常询问;53.30%的会询问孩子的生物课任课老师的情况,其中13.74%的是经常询问;82.42%的认为孩子在上完初中生物后有必要再上有关生物学内容课,其中14.84%的认为是很有必要。这些数据表明家长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很高。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8.63%的认为生物课重要,其中25.27%的认为是很重要;81.23%的喜欢上生物课,其中16.06%的是特别喜欢;63.72%的在课外喜欢看生物学方面的书,其中14.26%的是特别喜欢;69.86%的在课外喜欢看生物学方面的电视节目,其中24.37%的是特别喜欢。这说明生物课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并受到很大的欢迎。
总之,初中生物教育在甘南藏区不管是从教育管理者、教师,还是家长或学生的角度来说,都到得了很大程度的重视,这为初中生物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2 教师队伍
在被调查的初中生物教师中,74.42%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69.77%的为师范专业毕业;37.21%的为专职生物教师;79.07%的教龄在3年以上,但任教初中生物的时间为3年以上的只有56.98%;66.28%的所教初中生物的班级个数在3个以上;39.53%的参加过初中生物新课程培训;91.86%的在上完课后有反思,但只有40.70%有记录;66.28%的在学生对自己的课不感兴趣时能及时反思调整;在评价学生时喜欢从“发展是否全面”的有46.51%,喜欢从“思维是否灵活”有29.07%;51.1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最大因素是缺少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在交流讨论时,87.21%的教师经常的行为是观察,并且有53.49%还能倾听并参与。
48.68%的教育管理者认为许多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当问到喜欢什么样的生物老师时,有高达56.32%的学生喜欢讲课生动有趣的,而只有32.67%的学生回答是生物知识丰富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师的学历还没有完全达到合格标准;他们的教龄较长,但任教初中生物的时间却不长;具有一定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初中生物教育任务。
2.3 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研究表明,83.57%的认为生物课本有趣,其中27.26%的认为特别有趣;46.39%的回答有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75.63%的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课堂内容的讨论,其中24.91%的是特别喜欢;61.91%的愿意展示自己的作业并且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其中13.00%的是特别愿意;87.91%的对完成生物课作业有信心,其中50.72%的是很有信心;82.13%的完成作业后会感觉到高兴,其中36.10%的是很高兴;90.43%的在作业落后时感到着急,其中54.33%的是很着急;在小学只有60.65%的喜欢上有关生物学内容的课,现在则为81.23%,并且还有67.51%的认为自己在上完初中生物后还喜欢再上有关生物学内容的课。可见,从总体上来说,甘南藏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成功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都有所提高。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被广泛使用。调查表明,高达44.19%的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嘴,38.37%的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使用教学挂图或其他教具,只有17.44%的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使用投影仪、录像机、语音设备、教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另有生物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不大(高达53.61%的学生回答没有开展)。目前造成学生学习初中生物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学习生物的习惯没养成(24.42%)和学习方法不当(13.95%)。还有教师不讲课,让学生看电视或自由活动的情况(24.55%)。当问到贵校的教学设备能否满足生物教学需求时,30.26%的教育管理者的回答是有点缺口,6.58%的回答是严重不足,只有15.79%的回答是完全满足。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设计范例和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这些因素制约着甘南藏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并开放自主去设计实验步骤,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实验步骤是否能准确的达成实验目的。当然这些准备都应在实验课前准备好。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调节准焦螺旋,先从侧面观察向下调节镜筒到载玻片上方两毫米处,再从目镜向下观察并缓慢调节镜筒向上运动,直至看到物像。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一)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二)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4]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中国基础教育,2005
况康 2015-10-19
第三篇: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七年级生物组
杨岩岩崔淑华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研究课题的设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七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健康地生活”,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
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课题设计如下:
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肺癌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现河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
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人合作、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研究步骤
应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由教师确定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己也可独立确定研究课题,我们经实
践确定研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历时1个月)
(1)公布课题:阐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公布小课题题目、选题原则,欢迎家长作指导教师;并宣布把小课题研究评价纳入期末成绩评定。(2)小组划分:每班划分2—4人小组,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上报于生物科代表处,由科代表负责统计、打印成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情况一览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给老师,一份科代表保留。(3)开题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的填写指导。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研究方法,因此,在选题结束,利用课堂时间辅导,讲明研究方法(即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的选择及使用。(4)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见附录一。布置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形式上报,也可发送到老师电子信箱修改指导,这样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结果紧密结合便于交流与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5)开题报告:课堂公布各小组的开题报告。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便于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2.研究阶段(历时2个月)
开题报告公示之后,各班、各小组开始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
中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协作,让每一个课题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一步的负责人将自己负责研究的内容处理好,由小组长加以协调,出现问题先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与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商,探讨解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现象个别解决,普遍现象集中解决。像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全年组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走近科学,特从大学聘请教授和博士来校作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报告,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植物、干细胞研究进展、基因芯片的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
3.总结阶段(历时1个月)
各小组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经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请学生及时修改,以达到更加规范、科学。
各班将合格的研究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班文件夹中,如果对所做的电子演示文稿不满意,还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组形式利
用课堂时间开始论文答辩。每节课进行5组,每组陈述和展示时间5分钟,提问时间3分钟。
答辩会设置在生物实验室,各班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出乎预料的是,学生的答辩非常精彩而成功,每个小组的答辩手将本组的研究结果公布于众,评审组成员是全体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其他同学也可做评委,如有同学对他们的研究结果有不同见解或问题当场提出来,由答辩手来解答,其他组内成员可以协助解答。答辩场面非常激烈,颇有点学术探讨的味道。当场由任课教师组织填写课题成果评审表。当全班论文答辩结束时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综合成绩评价表。
第四篇: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2015-03-04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这些成功经验发人深省,本文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诉求出发,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关键词: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质量标准,自我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11JZD038;课题负责人:周志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在德国教育科学领域,质量和质量保障仍是两个未知的概念。但是,2000年德国在PISA①项目中铩羽而归后,“学校质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展开激烈讨论,从关注输入控制转向输出质量。从此,德国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已历经1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1],政府、社会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立足我国职业学校长期有效发展的现实诉求,关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举措,参考和汲取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方面的有益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中的精髓不无裨益。基于此,外观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有益经验,内联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情况,建构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可行框架。
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
德国在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尤其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质、法律制度、质量标准、自我管理、组织监控等方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1.质量保障的实质:持续性评价和发展,改善学校质量
保障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必要的管理职能,在德国,“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可解释为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和比较后所得结果的反馈行为,目标旨在改善学校系统运行的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2]。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基于一定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取向,保障主体依据学校发展目标、质量标准、学校资源和工作程序,采取一定的工具与技术,对教育质量实施制度性、体制性的支持、监控和评价措施,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借助于评价工具才能进行,质量保障体系被看作是“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系统”。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持续性评价活动,是一种教育管理的实体化方法。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客观存在,并具有差异性。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组织或机构,依据设定的质量目标和使命,采取相应的流程保障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体现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职业学校,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会有所差异。其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标准化文本。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文件,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性的实施方法,规定质量管理的分工与责任,该标准化文件就是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审核职业学校运行情况的依据。其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注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从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到外部质量评价和认证,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员参与性。职业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等,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彰显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原则,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其五,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性。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促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随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诉求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须改变相应的过程和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学校的质量缺陷,实现职业学校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质量保障的基础: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确保质量保障有序运行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教育领域内的立法权和管辖权属于各州的权力范围,各州文化教育部(简称文教部)是各州教育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发布命令和指示以及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参与学校监督。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职业学校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各州文教部为各类职业学校颁布学校章程,对学校的建制、教学组织工作和课时安排、成绩评定和考试事务等做出明确规定。《州学校法》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涵盖学校的使命与任务、举办者和法律地位、学校教育分类及其学校类型结构、学校各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学校人事和财务以及国家对学校的监督等。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全面设计其战略目标和使命,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教学目标,涉及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办学特色、学生的发展、参与学校生活的所有人之间的合作等。
从法律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约定,德国职业学校职责清晰,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发的手册中包含了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指示,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该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灵活适应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不断克服工作环境、社会及欧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培养学生参加继续培训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及社会生活的能力”[3]。职业学校作为学习的独立场所,意味着“能够使有资格的人完成专业任务,共同塑造商业世界和充满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社会”[4]。德国职业学校的学习基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与各种思想活动,是一种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注重反馈所发生的行动,包括行动计划、实施及行动结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通过对职业工作的深入思考,学生将具备运用学过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量保障的前提: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推动职教质量稳步提升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不能照搬普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特色,进行全新的建构。德国陆续制定与实施职业学校相关领域的标准,尤其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教师教育标准”和“学校质量标准”,有助于保障职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标准,1973年,为了给职业教育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基础和最低的标准,KMK为职业学校中各职业科目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框架。1995年又对该框架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各联邦州的师范教育课程都必须遵循这些结构性的条件。KMK精确描述了教师的能力范畴,除了专业科目知识、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外,教师们还需要具备进行诊断、评价、合作及素质发展的元胜任力(Meta-competence)[5]。教师职业资格框架在保证各个联邦州、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学校质量标准是人们期望职业教育满足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行动标准。学校质量标准是评价职业学校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标准的分解。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可分为:输入质量(Input quality)、过程质量(Process quality)、输出质量(Output quality)、成果质量(Outcome quality)等四个质量领域。柏林(Berlin)[6]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th Rhine-Westphalia)[7]的职业学校对其质量行为框架中的学校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个性发展、质量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等6个质量领域和25个质量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最终形成评价报告。下萨克森州(Lower-Saxony)职业学校基于EFQM(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模式,依据过程质量的5个指标(领导、教师、目标与战略、伙伴关系与资源、过程)及结果质量的4个指标(教师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效益、主要结果)[8]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简称巴符州)依据Q2E(Qualität durch Evaluation und Entwicklung,通过评价和发展的质量)模式,具体包括“课程领域质量”、“个别反馈”、“学校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和质量过程的控制”4个质量领域[9],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并形成“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非常达标”4种学校发展阶段,充分体现出评价指标的发展性,而不是等级性。
4.质量保障的关键: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增强管理内驱力 学校是发展的主体,在保障其自身教育质量中起主体作用,无论是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还是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学校自我评价处于基础地位。德国重视职业学校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它们在学校内部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具有专门的内部评价专员,负责学校自我评价。依据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如被评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收集被评职业学校的数据资料,包括教学报告和对教职工、学生采访收集的资料,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内部评价,形成一个以职业学校自我目标达成程度为基础的自评报告。自我评价目的不仅是为同行专家的外部评价做准备,更是为了提高职业学校管理过程的透明度,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勇于提供自身观点,发起对学校现存缺陷和问题的讨论,引发从主观与客观范畴对原因的追寻,进而引发对改进措施的讨论,促进学生、教师等参与者的交流,透过这种经验式的学习与改进,有助于学校通过对实然—应然的差距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因此,德国职业学校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校逐步成为一个自我超越的学习型校园。
5.质量保障的动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实现内外部机制的互通 德国普遍重视学校内外机制的相结合,强调外部质量保障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德国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实践凸显评价活动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机构的专业性。德国各州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职业学校进行评价和干预,而是委托专门的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职业学校进行监控,如巴符州的L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ntwicklung,即学校发展研究所)、巴伐利亚州的ISB(Stäts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und Bildungsforschung,即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ISQ(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der Länder Berlin und Brandenburg,即学校质量研究所)、不莱梅的LI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 der Freien Hansestadt Bremen,即不莱梅学校研究所)、汉堡的HIBB(Hamburger Institut für Berufliche Bildung,即汉堡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为所在州的学校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主要职能是负
[10]责各州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评价工作。各个研究所财政上由所在州文教部提供资金保障,但又是独立于州政府和学校管制的非政府机构。
其二,评价者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质量发展研究所都是专业性机构,所从事的学校评价工作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对评价专家的基本知识、素质结构、实践经验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机构内建立了评价专家团队,从评价专家的来源来看,评价专家在成为专业评价人员前为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熟悉职业学校的运行状况,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从评价专家形成的路径来看,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真正的评价专家前,需要接受系统的评价培训和资质认证,专家团队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这样选拔出来的评价专家能够胜任评价者的角色,以查找问题、解决困境为旨归,保证评价的效果。其三,评价过程的专业性。外部评价主要通过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学校自我评价、文件分析、学校现场考察、座谈会议等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对学校进行整体全面的剖析。
其四,评价结果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发展研究所等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是在州政府和职业学校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和信息传递实现外部评价结果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供外部观点,作为学校旁观者的角度发掘学校的质量缺陷,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外部评价专家的改进建议帮助职业学校克服盲目性;二是能与其他职业学校比较,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三是促进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经验交流。
二、借鉴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可为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经验。由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职教法律体系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其一,法律的可操作化。根据实践的开展,将已有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成果系统化。国家要积极调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强调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具体条例或实施细则,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相互衔接的、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其二,法律的时效性。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去行政化,让市场决定需要多少、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校。在监督方法上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政策的“时滞效应”及“连带效应”。
2.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
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德国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对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对“质量标准”有了初步的探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1]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条目,严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环节。借鉴德国的经验,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标准制定的层次性。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应有各自不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需要多样化的教师质量规划及标准;第二,注重标准的时效性。社会对教师的素质需求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教师职业标准也相应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建立国家职业教师资格框架,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从而实现等值、互认。
2014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研究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设有办学思路、资源条件、专业与课程、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特色荣誉等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1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有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观测点[13]。由此可见,当前标准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外部评价停留在总结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的层面,关注重点在于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硬件的投入,就业率、技能获奖率和考试升学率等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重视不够。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级总是从“最优”开始,直到“最差”,凸显较强的等级色彩,没有表达出通过评价实践活动,发现并弥补学校质量缺陷,最终达到质量标准的蕴意。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在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须渗透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元素,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课程质量、个别反馈、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的管理质量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予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内涵式发展的评价体系,彰显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硬件指标评价向软件(即内涵、质量)指标评价转变、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转变的发展态势。同时,针对评价等级“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和“非常达标”4个由“未符合标准”到“符合标准”逐级上升的发展阶段,构建相应的质量要求,而“达标”则是最低的质量标准。
3.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
德国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过程中,强调学校自我评价是评量学校教育状况的尺度或准则。我国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行政机构外部评价的权威性,进而忽视院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自我评价机制的诊断、反馈和改进作用。只有促进职业院校自我评价的研究,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才能顺利建构和实施。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并完善职业学校内部自我评价机制,设置单独的评价机构,独立行使教育评价和监控功能;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关注学校的办学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氛围、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等凸显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指标;三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适度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多样性、地区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四是切实推动学校构建和实施常规化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对学校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保证学校明确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引导和激励学校付诸实施。
4.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德国建立学校质量保障机构,形成功能齐全的质量保障机构网络,有效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融合。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逐渐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1年5月2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16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该机构担负着教育评价研究的任务,而不是实施教育评价实践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活动仅仅依靠该研究会是不够的,从政府角度讲,应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权力下放,不再规划和控制职业学校的具体事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审和监督职能;设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对外部评价专家进行系统培训与资质认定、监督外部评价、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报告,为制订教育政策和财政预算提供参考等;通过评价学校教育成果,检验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学生质量。这种教育部资助支持的外部的、独立的公共机构,有利于提升评价的透明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允许民间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发挥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质量评价和监管职能。
注释:
①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筹划的对全世界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计划,旨在发展教育方法与成果。最早开始于2000年,每3年进行一次,该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2014-3-13/2014-3-20.[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http://files/moe/moe_42/201010/xxgk_110099.html, 2004-4-27/2013-9-10.作者: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李文静 周志刚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4期
第五篇: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河县赵本中学
韩春明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在我们平时的生物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1.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观点看待学生。关心、爱护、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1.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给重点中学输入大量的人才,我校只重视提高尖子生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生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两级分化,为了改变现状,需要对各科进行分层教学,能够使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2.为使研究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上主要对生物学科,其次语文、数学、3个学科进行研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校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培养,形成了大部分后进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让每位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学生原有不同认知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真正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最近发展区”原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让学生一伸手就够得着,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把难度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能适应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能恰当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学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我校教学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
(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方法、新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1、抽样问卷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的调查,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师生共写随笔。立足于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4、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课例、教学中的典型细节以及学生个体研究案例,从中发现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地进行推广。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课题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4、4---2014、5)准备阶段: 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14、6---2015、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目标实施,调查研究,阅读提升,总结提炼。撰写教学随笔、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以及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2015、5---2015、6)结题阶段: 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成果
1、在分层教学上研究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建立了生物分层教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再此过程中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近一年评估的尝试,七年级(1)班、(2)班,八年级(1)、(2)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改变了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素质。建立生物评价体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结果(七个班取得平均值)分析如下(见下表)。
建立生物评估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表 班级
内容 统计结果
建立前 建立后 课堂学习与作业 得A72%,得B28% 得A95% 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得A85%,得B15% 得A97%,得B3% 生物实验的参与和成效
得A82%,得B18% 得A100% 对生物与环境的关注 得A31%,得B52%得C17% 得A84%,得B16% 参与生物活动 得A68%,得B32% 得A100% 生物知识与生活 B24%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的差异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激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C层学生用名人为榜样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对于部分学习实在无法提高太多的学生,更应做好思想工作,以免因为在班级里因为成绩自卑而逃学或者自暴自弃。告诉这部分学生,成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但是前提有一个,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刻苦勤奋,所以我们仍然要努力、尽力,才能对得住自己一生一次的青春。使让学生都爱学、好学,能以积极的、快乐的、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而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自己的生物课很受学生欢迎。
得A13%,得B42%得C45% 得A76%,得
4、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5、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自己撰写的教学论文《分层教学点滴谈》获得县级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分层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提高整体,缩小差距,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差异,往往并不主要是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人也会转变,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的学生差异性永远存在,身为教师应该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由于我对本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科,研究成果向文化学科的辐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十一、参考文献
1.苏鸿;高效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2013.5 2.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3.阎承利:《教育最优化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周俊肖蝉蝉
《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教研》)2000年第6期
5.沈娅芳:《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中国教育技术网
6.李洁芳
《浅谈高中生物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3期
7.黄宇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年ZI期
8.李京诚于秀玲体育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