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根西部教育胡喜根
扎根基层教育
江西省修水县石坳乡青源小学
胡喜根
多年前的今天,怀着好奇与对梦想的追求,我从风景秀美的贵州回到美丽的家乡—修水。那个时候,除了对象牙塔的美丽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别无它顾。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努力的去发展并提高自己,从小班委成员到学生会干部,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渐渐地成长为一名实习教师……,不仅如此,多年的基层生活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片原本只是觉得神秘的土地,这里不仅有富饶的矿产资源,更有怡人的气候和质朴的人群,特别是那些特色的风土民情,更是让我这个外来人大开眼界,然而。在不断的认识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落后的文化与闭塞的外部信息使得许多山村地区仍然处于十分的贫困当中,很多地方依旧是牛耕马拉,很多家户仍然是住着漏天破屋。大四时候,几次深入山区的支教更是让我体会审慎。作为在祖国大花园里长大的新青年,我猛然间有种澎湃的激情在心头,于是我为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扎根基层,为基层的教育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虽然不是所谓的宏伟蓝图,更不是什么致富梦想,虽然只是一个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生目标,但我仍然为此感觉由衷的高兴,并充满了对这份美好事业的无限遐想。自那以后,我更加频繁的到贵州许多的西部小学去体验生活,在凯里,在毕节,在六枝……几次的体验让我对于这份事业的意义更是深信不疑。于是毕业后我义无返顾的选择了留在祖国的基层做一名人民教师。
扎根山村的我,面对家人来说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去解释和说服他们支持我,我相信:每一次的选择越是艰难越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现而今不知不觉的,我在基层教学已近一年光阴,在这过去的二百多天里,我拥有了无数的微笑和孩子们对于我的赞许,家人也因为我的努力工作而为我高兴。我们的学校叫青源小学,是九江市修水县石坳乡的一所极为普通的山村中学。面积虽然不大,但基本的教学设备还算齐全。在设备有些简陋的教室里,我慷慨激昂的为学生们讲述着我的所学并竭力为孩子们带去中东部的教学新花样。我不得不相信,这里的孩子们远比我以前想象的要积极,他们对于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更是如久旱待甘霖一样。经过我用心的引导和启发,许多的孩子对于美术乃至艺术渐渐的也有了深入了解,他们开始学会用画笔去描绘家乡的别样风情,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贫瘠与破落。同时在学习课外知识的同时,在学习成绩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家长和领导的认可。
学校的各个老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工作无不兢兢业业,这种氛围更是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上级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经常就地区教育的种种问题进行寻找并努力的研讨解决的方法,对于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总是不辞辛苦的努力培养,想尽办法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和个人修养。
经过了解,我知道这里也有许多老师是外地过来教学的,而且每年也会有一些青年志愿者来这边的各个学校支教,有的甚至一呆就是几十年。对于这些人,我真是由衷的敬佩,我觉得他们确实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实干家,并坚信自己也会
成为这样的人。然而扎根基层,扎根山村教育,并不像说说笑笑那么轻松了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我无不感到身上的担子更大更重。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与发展脚步的加快,在这个急速变化着的多元的大环境中,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有着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有些人甚至因为生活的种种遭遇与处境痛苦不已,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也给现在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每当站在讲台上,面对数百渴望的眼神,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尽量将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带给他们,在努力学习和借鉴外面好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更要尽力寻找更为合适于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我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因为学生们需要我。
扎根基层,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它也需要实干家的精神和实践者的魄力。在这里;我可以充分的展现自己,学有所用,在这里;我可以充分的释放自己,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并为别人带去渴望已久的知识,在这里;我可以大声的告诉自己,我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与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他人不曾有过的快乐和幸福,拥有了更大的精神财富。
而我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出色的青年人能够同我一样,加入这个神圣的行业,为基层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最后祝愿修水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第二篇:胡立根《登高》
《登高》教学实录
执教:胡立根
班级:红岭中学高一(11)班 时间: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第一个环节:《登高》的基本解读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杜甫的《登高》。我们上课的程序还是这样,先请大家将研究情况展示一下。先给时一分钟,交流研究本。(学生分组交流研究本)
老师:我们分两步展示。第一步,在基础方面,你整理了什么?第二步,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或者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1:我整理的基础是两各方面。第一方面是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第二方面是基础:“鸟飞回”的“回”是盘旋,“落木”指落叶。“艰难苦恨”的“苦恨”是“甚恨”。
(老师在黑板左侧选择板书“诗史”“诗圣”)老师:“苦恨”你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呢?
生1:因为这个地方很容易引起误解,把“艰难苦恨”看做并列结构,这里的“恨”是动词,“艰难”是形容词。这里是因艰难而生出恨。
老师:很好。在整理时,既注意了诗人,对诗人的介绍,强调了“诗史”和“诗圣”;又注意了一些疑难字词。这里有一副对联就是对诗人的“诗史”和“诗圣”的概括(投影):“世上苍夷,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老师:接下来请交流一下你们在鉴赏这首诗时的所得。你觉得在鉴赏这首诗方面,有哪些东西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者说你在研究的时候,有什么亮点要跟大家说一说?
生2:我读这首诗觉得诗中的景象非常阔大,你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人想起“大江东去”这样的句子;但是,虽然阔大,有总觉得没有大江东去那样的句子那样豪壮。
老师: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2:可能是一种悲壮吧? 老师:怎么会是一种悲壮呢?
生2:你看是落木,而且是无边落木,有一种萧索的感觉;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很浩大,但与落木联系在一起,好像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老师:这分析非常精彩。他能抓住落叶这个意象的特点。我尤其欣赏她的这种善于联想和比较,将这联诗和“大江东去”一比较,就发现它的特点了。看来联想和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了。
生3:我发现这首诗的形象的选择很有特点,它的首联是风急、猿啸哀,是渚清、沙白,而且鸟在那里盘旋。这个画面给人很凄清的感觉。
老师:谁能再在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生4:我甚至觉得是凄厉。我的感觉是画面的背景是冷色调,你看河洲是青色的,沙是白色的,都是冷的。而活动的东呢,一是猿在那里哀鸣,鸟,我觉得不是盘旋,可能更是在急风中挣扎吧?这使我想起了好像那位诗人,就是杜甫吧,有一句诗,叫什么天地一沙鸥,这鸟可能有点儿象征意义吧?象征作者的漂泊?
老师:这研究,出味道了啊,还读了不少古诗啊,他刚才引的就是杜甫的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还读出了鸟飞回的那种漂泊的象征意义。
老师:同学们的研究有意思,都注意了形象,读诗,就是要从形象入手,所以古人说“披文以入情”,这个文啊,既指文字,也可以说指形象。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5: 我感觉诗人这里好像是在对比。周围的景物是这样的壮阔,而自己却显得很渺小。再 加上秋天的落木和不尽长江的流逝,韶光飞逝,而自己却无所成,所以他显得很悲。
老师:一个壮阔的意象,时间意象,两点引起诗人的悲怆。总结得不错。还有什么发现吗?„„大家注意了前两联的景,那么后两联呢?
部分生:在抒情。
老师:不错的确在抒情,但不仅仅是抒情,好像也还有形象在。生6: 好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老师:那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谁能描绘一下诗人? 生7: 老弱病残。(众生笑)
老师:“老弱病残”的弱不是指虚弱,而是指弱小,指小孩。
生7: 百病缠身,百年多病嘛。年龄也不小,是老病。是常作客,是漂流在外;还有很苦闷,已经潦倒到不能喝酒,买不起酒了。(一生插 话:还有可能是病得不能喝酒了)
老师:这颈联太有特色了。写了诗人的哪些方面? 众生:五个方面,六个方面。老师:好像还不止。
生8: 好像写了七八个方面。“万里”,远吧?秋,时光之惨;作客,漂流在外头,不仅是作客,而且是常作客。这就有四个方面了。然后是百年多病,是既老又病,六个方面了,登高台,而且是一个人登台,很孤独。写了八个方面。
老师:诗人太厉害了,14个字,写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情景。诗歌的语言精炼啊。王伦同学也太厉害了,他从这14个字里面看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内容。
老师:好。我们看这首诗,前两联是景,阔大而凄厉;后面的是情,后两联是情,不仅是情,更有诗人自我的形象。诗人就把自己老、病、忧愁、孤独的自我形象,他就把这样的形象放在了凄厉、哀戚的这样壮阔的背景里面。好。我们读一下全诗。前两联,第一联读得凄厉一点,哀戚一点;颔联呢在壮阔中还应有点其他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颔联怎么形容?(众生:宏大)是宏大,但,仅说宏大不够,引不出下文的老病忧愁孤独啊。(生,还悲)那用一个词?
部分学生:悲壮。
老师:悲壮。既壮且悲。很好。后面写诗人自己,主要是什么,是忧伤。但这忧伤是忧伤什么呢?为什么忧伤呢?作客?为自己做客?为自己多病?多病?
生9: 艰难。老师:艰难?你从艰难发现了什么?
生9: 他自己的艰难,也应该还有世事的艰难,应该有两个方面。他不仅忧伤自己,还忧国忧民。就像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
老师: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一起背那几句,最后几句。
众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师:很好。我们从这里不仅看出了诗人的衰老、多病,漂泊,穷愁,还看出了诗人的什么?还看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请大家本着这样的理解,齐读全诗。
(众生齐读全诗。)
老师:(投影诗人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老师:好的。我们从形象入手,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到诗人的形象,由此把握诗歌的情感。这种解读诗歌的方法,相当不错。我想大家读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就基本理解了这一首诗?那我们还能不能往下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呢?怎么深入解读或者鉴赏呢?还能不能发现一些更新的东西呢?下面有一个任务,给大家六首诗,请大家研究一下这六首诗,病与这一首《登高》作个比较。
第二个环节: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把握杜甫“诗史”、“诗圣”的特点和内涵。
(老师下发《〈登高〉补充资料》:共六首诗 第一首: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第二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三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四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第五首: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第六首: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资料有简单的字词或背景注释)
老师:我们分个任务,每个组研究一首诗。第一组研究第一首,第二组第二首。依此类推。先给大家三分钟。研究什么?刚才我们读杜甫的《登高》是从哪儿入手的还记不记得?我们先从形象入手,由景物而诗人的自身形象,由形象再把握情感。我们重点研究这几首,它们的形象,它们的物象以及诗中表现出的诗人的形象,与《登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诗人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寻找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物象、诗人形象,所抒发的情感。第二个要求,如果你是这几首诗中的某一个诗人,你愿意选择哪一首诗所描写的那个诗人?愿意选择哪一个形象?也就是说,每首诗中都会有一个诗人形象,那你愿意选择谁作为你的形象?三分钟研究完之后,每个组交流两分钟。请严格控制时间。研究中有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举手示意,与老师交流。研究的时候要动手写一写。(学生研究诗歌三分半钟)
老师:各小组选出发言人,发言人控制时间两分钟,其他同学可以有一分钟的补充。
老师:先请大家齐读王勃的《山中》。
众生: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第一小组生1:两首诗都写到了“高风”,秋天;不过《登高》应该是白天,而《山中》应该是傍晚。两首诗都写到了落叶,一首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首是“山山黄叶飞”,都是很壮观的落叶景象。不过两首诗站的位置可能不同,《登高》,站得高一些,所以是“萧萧下”;《山中》可能站的低一些,所以是“山山黄叶飞”,可能是平视,看到的是黄叶飘舞的情景。
第一小组生2:《山中》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应该是用来衬映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登高》中杜甫既是老病悲愁,更是忧国忧民。两首诗的景象都阔大,两首诗都写愁。但是,王勃的只是一种乡愁吧?杜甫也有乡愁,但除了乡愁外,更有国家百姓之愁。
老师:第一组对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握得很好,尤其是两首诗的情感的同和异。我们看第二组。
第二组生1:我读《登幽州台歌》的感觉是,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好像感觉到时空的无限渺茫,在一个苍茫的宇宙中,诗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觉得无人了解,无人欣赏,于是怆然涕下。
老师:这理解很到位啊。
第二组生1:如果要比较这首诗与《登高》,我们觉得两首诗景象都很宏大,而且都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你看,《登高》是不尽长江的空间,万里悲秋的空间,百年多病的时间。而《登幽州台歌》,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天地之悠悠的空间。《登幽州台歌》的时间更加广阔。诗人也更加孤独。
第二组生2:我来补充诗人的情感。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孤独的,但是陈子昂更孤独,不过杜甫更痛苦,他是老病悲愁,还要忧国忧民。老师:对,两人都是悲愁。不过为谁而悲?
第二组生2:陈子昂是为无人能理解,没有知音,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杜甫,可能也有这个意思,不过他不止这个意思,他为自己,更为国为民。
老师:好,这比较,很精彩了。我们一起读一读陈子昂,来感受一下他的孤独。众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老师:刚才第二组的解读很到位,这对第三组是个挑战啊。
第三组生1:我觉得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第一句有点像崔颢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颔联提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有点伤古的感觉,颈联的写景与登高就有点相似,也是很大。尾联“长安不见使人愁”,有点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老师:长安这个意象,在唐代,常表示什么呢?
第三组生2:是不是京城?是不是皇帝?那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有些失落,自己见不到皇帝,或者没有能受重用,可能是怀才不遇了。
老师:好的,这首诗难以理解一些。谁能归纳一下这一首与杜甫的登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组生3:我觉得两首诗的景都是登高所见,都时空远大,都有点悲壮的感觉。诗人的形象,都是伤感的,不过李白是为历史而伤感,是为历史的变迁而伤感,也可能是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伤感。杜甫的伤感,好像不是为历史的变迁,可能是为当时的百姓伤感吧。(一生插话:也为自己)。不过,我更喜欢李白的这首诗,他更有历史的深邃感。
老师:历史的深邃感,这评价很好,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这首诗登金陵凤凰台比前面两首要难,但第三组读出味到来了,尤其是刚才熊瑛同学所做的情感比较,有味道。好,能不能请谁来朗诵一下这首诗?
第三组生4朗诵:《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四组生1:我来比较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登高》。首先是相同点。从结构上看,首联和颔联都是写景,后两联写的都是情。
老师:先景后情是许多古诗的基本结构。
第四组生1:手法上,“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和《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用的都是白描。景物的特点是场面都很宏大,作者的情感上都是有所求,有抱负,有忧愁。不同点是孟浩然还用了比喻,如“欲济无舟楫”,用了典故,如“徒有羡鱼情”。另外一个不同点,相比之下,孟浩然只是发牢骚,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杜甫则是由个人的遭遇而上升到国家百姓。相比而言,孟浩然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老师:邓翠仪读出了孟浩然有点小家子气,大家的掌声说明了大家对她的理解非常赞同。的确是这样,孟浩然的前两联气象博大,但是后两联,确实面对这样博大的景象,却来了几句,我想当官,请您引荐引荐。其景很大,其情似乎显得小了些,景大情小,似乎有些不相称。而杜甫的则是景大情也大。翠仪分析得很精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众生齐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五组生1:这两首诗都是杜甫的,写法也很相似。这首《登岳阳楼》,写的是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看到气势浩瀚的洞庭湖,想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自己,再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与他的《登高》太像了,你看都是些博大的景象,都是用博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老病孤愁,景跟《登高》一样,诗人的形象,抒发的情感也跟《登高》一样,由自身遭遇而忧国忧民。
老师:对,是很相像。有不有不同呢?
第五组生2:《登高》的忧国忧民显得比较含蓄,只说“艰难苦恨繁霜鬓”,《登岳阳楼》则明显是从自身而想到国家,颈联是写自身,尾联明显是写国家。这后两联的写法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我们刚才背诵的那几句,由自身的屋漏想到了天下的寒士。
老师:这个细微差别看出来了。好。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下这首《登》阳楼岳与孟浩然的那一首。
第五组生2:孟浩然那一首就明显小气一些。
第五组生3:那是因为孟浩然的时代不同,不像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孟浩然可能就是生在盛世。
老师:这个发现不错。的确,孟浩然是生在开元盛世,所以他没有杜甫那么多的忧国忧民。谁愿意读读这首《登岳阳楼》?
第五组生4:我来吧。《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老师:有请第六组的同学,看看他们的压轴戏。
第六组生1:这首诗(《九日齐山登高》)跟《登高》不同的是,应该是一种旷达的心境,可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人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不妨多登高,多饮酒,开开心心过日子。再看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在诗人看来,人生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伤感呢?所以诗人很看得开。
第六组生2:其实这首诗也是乐中含悲。诗人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就是人世是痛苦的,是不开心的,甚至有很多不开心,他说的是“尘世难逢开口笑”,既然难逢,那你不如洒脱点,否则你只能悲伤到死。所以,我说这首诗本质上还是在写人世的悲伤,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开一点。
老师:很好。大家读诗的本领很高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基本把握这六首诗的内涵,并且能将其与《登高》作深入的对比。
老师:那现在我们将这六首诗,包括《登高》这七首诗总结一下。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于什么有关?
众生:登高。
老师:好,都是登高。那它们的景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对,都比较宏大。为什么宏大?因为是登高,登高则望远。因为视野的广阔,所以所写景都是比较阔大,不仅阔大,而且似乎都在大的同时还带点什么?对,悲。所以几乎都是悲壮的景。所有的登高诗几乎都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一个字,什么字?对,愁。即使杜牧的表现豁达的心怀的《九日齐山登高》,同学们都看出了他是以愁为前提的,他劝你不要愁,实际上还是写愁。那么这七首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应该是在这愁的内容。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七首诗,杜甫两首,与其他诗人的五首,其情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其他五位诗人的诗的愁,都是写自己,写自己的不得意,写自己的乡愁;而杜甫的除了写自己外,还写了他对国家对百姓的担忧。
老师:对。我们从其他五位诗人的诗,只看到了诗人自己。而杜甫的这两首,无论是《登岳阳楼》还是《登高》,你除了看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还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过的不好。
老师:准确一点,就是能看出唐朝,看出安史之乱的那个时代。所以杜甫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生众:诗史。
老师:什么叫诗史?对,它能让我们了解那一个时代。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而其他诗人的诗,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诗人自己。杜甫的诗,我们既看出了诗人自己,更看出了那个时代。
老师:好。我们在研究这六首诗之前,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大家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这几首诗中的某一个诗人,你愿意选择哪一首诗所描写的那个诗人?愿意选择哪一个形象?请注意,我们强调的是诗中描写的诗人形象,不管其背景怎样,也不管这个诗人原来 你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你只管现在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愿意选择哪一位?我们来统计一下。
选择《山中》的有不有?2个。
选择《登幽州台歌》的有不有?1位。选择《登金陵凤凰台》的呢?4个。
选择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呢?2个。
选择杜甫的《登岳阳楼》或者《登高》的呢?没有一个?
选择杜牧的呢?《九日齐山登高》的呢?剩下45个全选杜牧? 看看我们的选择,主要是选择杜牧诗中的形象,也有个别选李白诗中的,陈子昂诗中的,王勃诗中的,孟浩然诗中的。但是竟然没有一个选择杜甫诗中的诗人形象的。那来问题了。你们为什么不选择杜甫?这么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不选择他?来说说看。
学生:活得太累了,人生太艰难了。
老师:是的,杜甫太累了。但是,同学啊,你们觉得不愿意做,但杜甫愿意做呢?这表现了什么呢?为什么呢?这才是境界啊,同学。我们说,什么是圣人?道德修养极高者称为“圣”。我们把杜甫称为诗圣,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他完美的人格。我们不愿人生太艰难,总想看开一点,但是杜甫,在那样的时代,不仅自己活得艰难,还要想那个国家,想那个时代,想那些国民,想这个民族。同学,人格崇高啊,圣者啊。
我们到这里为止,解决了一个字,“圣”,但没有解决“诗圣”这两个字。为什么是诗圣呢?那他在诗方面应该还有他特殊的造诣。我们说“诗圣”包括,一方面是他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是诗歌的造诣。仅仅诗歌写得好也可以叫做圣,但是中国写诗写得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为什么独有杜甫叫做圣?因为其人格。但是仅有人格,那也不行,周公是圣人,但他不是诗圣。因此我们下一个环节要研究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了。
第三环节:研究《登高》的艺术特色。
老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觉得是不是?为什么?还记得我们必修一学诗歌的时候学到的诗歌艺术的鉴赏角度吗?
学生:看结构,看写景,看情景关系,看语言。
老师:很好,还记得。不过,关于律诗,还要加一点,就是看格律。我们理解的律诗的格律是什么?
学生:讲究平仄,中间两联要对仗。
老师:平仄问题,可能太难了,我们暂时不要理会,但对仗要考虑。所以是五点:结构,景物描写,情景关系,对仗,语言。给大家三分钟交流。
(学生研究交流)
学生:我觉得这首诗的写景,我们刚才实际上分析了很多了,诗人实在是写得太好了,你看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有声音,有色彩;而且是冷色调。冷色调的色与凄厉的袁鸣、漂泊的飞鸟,配合得很好。
学生:其实,颔联是一个大背景,首联是背景里面的景物。在阔大的时空中的,猿,鸟,都显得很孤独。
学生:情景关系我们刚也都研究了,前两联的景是为诗人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很协调。悲壮的景与孤独忧愁的人,情景交融啊。
学生:语言也很美啊,你看第三联,老师刚才说,14个字写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情景,语言好简练啊。
老师:也许用凝炼更好。格律呢?那请大家寻找诗中的对仗吧。学生:诗歌前三联好像都对仗。
老师:尾联呢?其实也是对仗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关键是注意“苦恨”是动词,跟“新停”是对得上的。
学生:老师,资料上还说,首联内部也是对仗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老师:律诗要求那几联对仗?中间两联。可是这首诗联联对仗,而且还有句内也对仗。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首诗在艺术也是非常精彩的吧?看来这首诗是不是古今律诗之冠,我们没法评价,因为我们读的诗还不多,但这首诗艺术造诣很高,这是肯定的。
老师:我们今天的课,既解读了登高的内容,更通过六首诗的比较,初步掌握了从形象入手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明白了杜甫的是为什么叫“诗史”,为什么杜甫是“诗圣”。那么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随笔,题目是,我心中的杜甫。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三篇:西部教育
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一份清贫已是可贵,坚持奉献更是难得。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尽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烛照深山,十九年的坚持,难能可贵。
补充回答: 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那天,我观看了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事迹,并被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着。细数十九年来,他们付出的又是什么:数十年如一日攀爬悬崖绝壁的艰辛。进出二坪村的唯一通道是5架木制的云梯,仅攀爬到山顶就要花四个多小时的时间,村民一年都难得下绝壁一次,而他们每星期都要攀爬这座“天梯”接送学生上下山一次,风雨无阻,其中艰辛常人是无法体会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辛酸。来到这座高到天上的贫苦学校,他们无法照顾自己的双亲,也让自己的孩子尝到了别样的童年;甘守清贫的从容淡定。
感动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我们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村子?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生活在这样环境的孩子们?二坪村啊,如果不是感动中国,那么两位老师的事迹以及那里的情况又有谁去注意,又有谁知道呢? 付出必有回报,尤其是这种艰辛与困苦的付出。他们收获了人世间最好的感情,他们的学生也从天边的孤立王国走进了繁华都市,二坪村的面貌因为融入了他们洒下的汗水正在发生着巨变,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十九年足以证明,他们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教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第四篇:谈谈扎根教育
谈谈扎根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教育当成一件重要任务来抓。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提出了“举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论,把教育放在了最前面。事实上,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不分贫贱富贵都可享受教育。
我们把历史再往前推,来看看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帝尧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她的子民的,相传帝尧是继黄帝后的第三位首领,传说他“办事公正,体恤人民,严于律己,勤俭朴素,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中国通史》第一卷。当他得知国内有一位历山耕田二十岁就以孝闻名的舜,人们就都爱他的感化,他在立山耕种没多久,历山的农人都让起天界来,他到雷泽去打渔雷泽的渔夫都争着让他起渔场来,他又到河滨去作陶器,没多久,这里的陶器做的既美观又耐用了时,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经多次考验终于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既仁又孝的舜,尧此举恐长子丹朱不服,将其放逐于南方,后丹朱举兵反叛,尧亲自率兵平叛,处死丹朱,这一案例树立了一位远古时期,不徇私情的严父,立党为公的帝王,以身作则的教育家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
舜是一个大孝子,他能孝到什么程度呢?舜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另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弟子叫象,及一个女儿,他的父亲宠爱后妻的儿女,而把他看作眼中钉,曾多次遭父母与弟弟的变相杀害,然而对弟仍然和颜悦色的说话,最后他的孝感动了他妹妹而与他和好,象最终也被孝感动,而哭的死去活来。舜以孝治家,家得和蔼,以仁对亲亲得转变,以孝治天下,则天下太平的事实,实现了孝治天下尧舜这种尽善尽美的教育是很高明、很伟大的,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两个案例,是什么 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呢,答案是伦理道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什么?简单讲就是自然规律,老子的《道德经》中有“道法自法”的论述,“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法则。就像“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就是道的体现。及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人类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道,是人为不可改变的。生我的和我生的,这一事实谁也不会改变,这就是道。你承认这一事实,并遵循这一事实处理好亲情关系(如父慈子孝)那就是有德,即顺道而行为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道德准则就叫做伦理。
我们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延续五千年而更兴旺发达,就是因为伦理道德在起作用,就是因为懂得道德,就是因为能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违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顺者昌,逆者亡”,就是警示人们不可违背道德而行事。为什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还完整地保留其原貌,(指文字、文物、语言等)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道德,懂得让道德延续的法则——教育。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懂得早期教育。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这种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育即道德教育,即围绕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存环境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这一教育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安定团结,把其放在首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人是有思想的 动物,思想思想,时时在想,想什么,固然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意识形态和拥有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这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与启蒙的环境,俗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一个人从小的耳闻目睹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一生的言行举止,尽管不是不可改变的,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要付出及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比如一个人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很容易形成看书的习惯。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商者的家庭,则比较更会经商,父母如果是演艺界人士,则后代更擅长歌舞。当然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从早期教育开始,就对自己的后代做好育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能从一
接触时间就知道,尊重大自然,热爱一切,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小就养成孝(孝养父母),悌(尊敬手足),忠(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办好事),怒(遇到事情就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解决),礼(遵循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则),义(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誉)廉(知道做人的最基本条件是廉洁)耻(知道做人不可违背人伦关系,不可贪,不可干有辱长辈、有辱社会、有辱民族、有辱大自然的蠢事)。如果能从小培养成不;乱吐一口痰、不乱扔一张废纸、不说一句脏话等的习惯,这就达到了育人的根本。这个根本扎牢了,家庭就和谐了,社会问题就解决了,这样的教育可谓扎根教育也。
由此可见,这样的扎根教育是先于智育教育的教育,就是退一万步说,也是等同于智育教育的教育,现在很多人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放在知识的教育上,其实是一种错误,从人脑的发展规律看,不同的发育时期对如音乐、美术、语言、计算、等等的理解,掌握是不同的,违背他本身的规律,就是违背道德,这种错误是一种“逆则亡”的错误,不可等闲视之。况且,德与智比较孰重孰轻,大家从社会现象中比较一下,就可看个究竟,为什么现在媒体时有学生或青年人杀死其亲人的报道。这就是人伦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前不久,媒体曝光一具有一定电脑水平的青年,为了“孔方兄”将银行软件破译后进入软件系统,窃取了大笔人民币,最终被绳之以法。这种见利忘法的人不是应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句话,知识越多起反动的话了吗?从中也反映了,在德育与智育中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小就开始,从丫丫学语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父母的身教,言教,环境的耳闻目睹,甚至在母胎中就遗传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进入幼儿园后,形成日常行为规范的育人教育就显得更不可低估,下而引用一篇《读诵经典的好处与成效》一文的观点。加以说明这种教育的好处。(该文摘自道德教育读本《弟子规》)全文如下: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试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诵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个星期的读诵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教起来也变的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都名列前茅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学生也懂得自我的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家长也反映,小朋友不只语文成绩进步了,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提高了,在家里比较听话孝顺。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出人意料。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来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诵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在我们所采样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六十名小朋友经过两个月的诵读训练后,用国际量表来测试小朋友的注意力和识字,全部都有明显的进步。既然诵读的好处有这么多,那么让儿童诵读简单歌谣也可以,美诗美文也不错,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的经典文章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没事一些光辉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精品。诵读经典时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三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此时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所以我只鼓励儿童背诵,不强求理解,是符合儿童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相反,如果一定要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儿童所能吸收的只是就很有限了。那么儿童能否理解,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所学的经典呢?其实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并不是大人所能想象的。我们收集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来信,他们对于小朋友们把诵读进去的内容举一反三的用于现实生活,都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所以大人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就不去教他。儿童的潜力是超出成人想象的,我们越去教育开发它,越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智能潜能。
以上的文章,是一个试验报告,它告诉了我们,对儿童做好育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智育发展,反而有促进作用,这种既有利身心,又可以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使孩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呢?现在人人都在痛骂,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不良现象,而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早教育自己,教育自己的后代和身边的人,为不良风气的转变坐一份贡献呢?
好的高楼大厦,需要有牢固的根基,茂盛的植物,其根必定是扎在良好的土壤中,自己的后一代要想让成材,做好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头等大事,古时之“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中国启蒙教育《三字经》上的教诲,在提醒我们搞好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影响教育的重要性,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模仿环境,效而仿之,就是很好的学习,我们的好言行举止就是很好的育人教育,而且是行为规范的最好教育。
三娘教子的“断机杼”则有断去一家三口人生活(因织布是三人维持生存,即经济的唯一来源),经济命脉的大事,断机杼,是在警告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因此而使全家人的生活来源断绝,言外之意就是要饿肚子,说的在严重点就是断绝经济来源而不能生存。把学习与生存并存的高度认识,从而使孩子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也是很高明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三字经》是很好的启蒙的教材,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既谈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从为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学什么,中国历史教育做了比较详细的概说,从诵读到背诵,可以学到祖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汉语言知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
《弟子规》则从做人行为规范(生活规范)的角度谈了做一个学生,徒弟应该如何为人。该文在总序中提出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六条标准分别从在 中为何善事父母,走出家门,到了社会上如何顺从长上奉事兄长,自己的行为要如何谨慎做人,在语音上如何言而有信。在对人方面如何相处,(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向人学习时要选择好自己的老师,(即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然后才是学好其他知识。这些顺应道理伦理的东西,如果从小就在其心目中形成,言行举止都有道,何愁孩子不好教育,何愁学生不好好学习,何愁不良风气不会扭转。
现代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教育方法,但都不外乎是育人与益智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它是符合教育之道的那就是顺之昌相反的就是逆则亡。今天的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环境中,如果一味的表扬,赞赏,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其形成只知成绩,只想好,经不起挫折而走向反面,这是应当谨慎的。在前一段的《文摘报》上有一篇名为《美丽的于丹》的文章该
人的根是很重要的,人的根,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形成的理念,方法,行为习惯等等,它决定了一生的荣辱成败,(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决定了一生的世界观。比如人的行为习惯很重要。比如一个人随便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这都是违背环保之道的,如果让一个常做违背环保之道的人习以为常,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一定不会把乱采乱伐放在重要位置来解决,因为在他的根底中环境之道就不重要,即使是上级三令五声要求做好,他也会,衍应付,而不去认真对待,而欧洲很多国家把环保之道放在了重要位置,正因为这一问题在人们心目中扎了根,所以人家的环境就很优美。这就看出了这种在人心目扎根的早期教育很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今年前半年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新闻,两个地道的中国人,一个西医大夫。一个保险公司人士,联名在网上提出了取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四条理由就有因国医处方是一人一个样,一人一个剂量,一次一个剂量,是不科学的,无法量化管理为由将以否定,祖国医学真的是如此一文不值到被淘汰取消的地位?是人无知,还是国医药不科学?是非曲直是会水落石出,从这两个事例中就可对人有一定启发,也更扎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 题。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到了非引起全体国人重视的时候了,试想具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会独具 力而几千年一枝独秀到今,为什么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上世纪末联合声明而推荐中国文化,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博士断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学,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重要。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家长,给自己的子女,在早期教育中扎什么根,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我相信是肯定的,谁也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去颠覆自己,去做自掘坟墓之事,但如果你的教育是违反道德规范的,那结果是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从道德规范,伦常、行为,国法人心等方面认识问题,推己及人教育后代,教育学生使人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的前途将不可限量,我们的教育将会变的很轻松,何须”防盗门进万家,万家欢乐多“(广告语)何愁坏人当道。跟不拾遣,夜不闭户也会随之而来。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会为期不远。这个教育是早期教育,一个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教育——扎根教育。
第五篇:扎根山区教育
扎根山区教育、只因为爱而坚守
——纳雍县水东乡以则孔小学张杰先进事迹材料
7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短暂而又那么漫长,7年的教学生活,我历经了7个春夏秋冬更迭交替的寒来暑往,经历了2555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兼程;对我而言,7年又是短暂的,它仅仅是从一至六年级的一个周期轮回,是山里孩子求学成长的第一步。7年来,我以山里人的拼搏和实干,用真心、倾真情换来了“羊角山下”的朗朗书声。
困惑中任然坚守着信念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是2007年8月31日,早上从省城贵阳收拾行李匆匆地踏返回纳雍的列车,当时的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以则孔是一个涉毒深重的村寨,村子里吸毒贩毒的人比较多,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使我不敢闭上眼睛去想,以则孔小学会是什么样子,我也无法预料那个地方会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
来到以则孔小学,眼前的景象佐证了我最初的判断,3间低矮的教室,二三十个稀稀拉拉的学生和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自今也还清楚的记得,我作为人师的开堂第一课,那堂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全班只有6张桌椅,11个学生,也许是我作为非师范专业从或
许是面对沧桑现实产生伤感之慨,整堂课我上得不知所云,只记得学生们一直都在下面“咯咯”的笑。
说句实话,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纸削飘飞的校园会是我的理想播撒之地?这个只有二三十个学生的“战场”能把我的“盖世神功”发挥得淋漓尽致?慢慢的我打了退堂鼓。好不容易熬到国庆,我瞒着家人偷偷跑回贵阳,惶恐的心似乎得以一些时日的平静,但是学生及家长此起彼伏的一个个追问的电话,让逍遥于贵阳街头的我如坐针毡,我发现我舍弃不了以则孔小学的一草一木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汗水浇灌出收获和喜悦
作为以则孔小学的第一位公办教师,从参加工作那一天开始,我就暗暗的发誓,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变以则孔小学的教育现状。也许是以则孔小学的学子比较争气的缘故,教书几年来,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1个学生在2008年水东乡素质教育综合测评中,语文平均成绩跃居全乡第四。改写了以则孔小学以往开始名列全乡最末的历史,有了这次突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乘势而上,给学生们一个腾飞的空间,也给我一个挑战自我的舞台。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只有一名老代课教师和我,我迫不得已送走了学习成绩刚刚转好的三年级学生。11名学生走了,我又回到一年级的起点上,所幸的是我教的一年级30名学生在2009年的水东乡期末统考中,语文和数学科平均分均名列全乡第一,其中数学科还有2个同学考了
满分。看到这样的成绩,我打心里非常高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每夜的默默付出总算看到了一丁点的回报,从我走进以则孔小学以来,我所教的学生虽然少但是不论是县、乡的各级考试我的学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慢慢的,以则孔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日渐向好的消息不胫而走,多数家长也也纷纷打来电话,主动要求送学生回笼读书。迷茫中我依稀看到以则孔明天的辉煌和希望。
死神来袭,第一反应任就惦记着学生
2011年7月,水东乡期末考试实行交叉监考,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以则孔小学的考试和交叉监考教师的生活问题。于是我充当起考点主任和司务长的职责。出事那天是7月3日,为了能让监考的老师有菜吃,一大早我就骑着摩托车从以则孔到水东街上买菜,因天雨路滑,山路崎岖,摩托车搭着我飞下百米悬崖„„昏迷之中醒来的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所幸的是得到了几位好心的路人的帮助,把我护送到纳雍县医院救治,检查结果显示:“肝已经破裂,需要马上手术。”因为一路的颠簸和流血,渐渐的我失了知觉。只恍惚的听见亲人呼唤的声音。苏醒后,我知道和死神擦肩而过已是不争的事实,守在身旁的家人、同事、学生家长告诉我,我已经持续昏迷了四天,犹如一梦惊醒的我,最担心的依然是学校的考务考试工作是否正常进行,学生们是否都安全的离开了学校„„。
住院的日子,我喜欢和医护人员聊天谈心,有一位医生告诉我,手术完成后大家都认为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他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我挺过这道难关的?我告诉他,因为心中有爱,因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孩儿,还有那些在教室里等着我的学生,我舍不得走、也根本不能走。
三个月后,身体慢慢好起来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回学校看看,我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我不能也上不了课,但是守着朝夕相伴的校园,听着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看着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在操场上嬉戏打闹,我悬着的心也便舒坦了许多。
用青春写证誓言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张老师,你刚来的时候还那么年轻,但没几年,你的额头却增添了几条深深的皱纹,白发已经在你的头上露出来了。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收获的却是那么少。有时候我们不听话,你气得双手紧紧的握住你肚子上那长长的刀口,我们该怎么报答你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欣慰我的学生懂得报恩,同时我也感激大山能赋予山里人质朴的情怀,水东是我的家乡,从小是水东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水东的山培育了我坚强不息的意志,水东的水滋养着我孜孜不倦的奋斗情怀,对于这片土地我没有理由不去爱他。自从选择扎根以则孔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崎岖,既
然选择了教书育人,我就不会担心前进道路上的风雨兼程,于是修身立德、严禁治学、乐于奉献、勇于争先成了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带好头,做表率,要求老师做到的,我身先士卒,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的,我率先垂范,提前做好。同时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以村校一体化为载体,抓好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以则孔村,是一个涉毒较重的村寨,因为多数家庭涉毒而被社会戏称为“寡妇村”,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抓好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为抓手,把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中,通过主题班会、法制示范课及“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学生认识毒品、反对毒品,自觉和毒品违法行为作斗争,7年来以则孔小学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效果日益凸显,我个人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被评为水东乡优秀教师,2012年、2013年水东乡优秀校长,2014年被司法部、中央关工委授予“优秀法制辅导员”荣誉称号,以则孔小学也先后获得了水东乡2008年教学目标三等奖,2009年德育先进工作单位,2010年教学目标先进单位,201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五好关工委”,2014年师德师风、教育目标及整脏治乱先进学校,2014年8月被国家司法部、中央关工委和国家综治委授予国家级“零犯罪”学校等奖项。我用我的青春和行动向这片土地证明了我的誓言。
在去与留间我选择了坚守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读书时的同学许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依旧在以则孔这片土地上“原地踏步”,同学和朋友也多次劝我换个环境,他们表示,只要我想走都会帮忙打点。我笑而不答,只是简单告诉他们,到时间一定请他们帮忙出谋划策。一个在外省务工的朋友也经常打电话动员我,叫我去他的公司发展,他说不要一个月为了2000多元的工资,拼命的去干,我知道同学的好意,的确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教师,我不知道我的2000多块钱能干什么。能养家糊口?能买车买房?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吗?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没有忘记那用三尺讲台抒写青春的铮铮誓言。我明白因为我的坚守会改写更多的孩子的命运,我不走出大山为的是能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山外的世界。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留下来!就这里!就这里!留下来!
选择坚守因为有爱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在以则孔小学已经生活7年,7年来,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辛酸苦痛,只是模糊的记得我的足迹闪满了以则孔的山山水水。在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中我把 “羊角山下”的孩子们一拨一拨的向山外的世界送出。
回首7年的教育教学生活,我的总体感觉是痛并快乐着,但不管是痛、是乐,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寒来暑往,因为选择,我必须坚守,因为坚守,我必须努力!
在这片土地上,我只有坚守心中的那份爱,为自己的梦想而追求,才无愧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以生长在这片土地而骄傲,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我为我的学生而感动!我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我选择这片土地,我头顶这片蓝天,脚踏这方宝地!再苦!再累!再穷!为了这里的孩子,为了山区教育的明天!为了实现中国的教育梦,我选择!我自豪!我快乐!我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