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中学
廖学杰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来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活化,能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适当调整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现行的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法,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前提下,可适当对教材进行重组或增删来活化教材。
⒈对教材进行重组,过去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分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实际上对教材就进行了重组,而新授中只是偶然进行一些在倡导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既要把握好重组的原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探求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大对教材重组的力度,使我们每位教师变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如《酸的通性》与学生实验《酸的性质》原本需3课时,通过重组变为2课时,即每1课时讲酸的通性,第2课时讲酸的分类,命名为PH值,而且酸的通性这一课时在重点讲清盐酸、硫酸的性质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了质量,空出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⒉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选增删。教材上的练习题,绝大多数.是针对知识的巩固来设计的,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的题很少,因此为学生提供养成创新思维的空间就有必要对部分练习题进行增删,适当增加变式题和开放题等。利用变式题和开放题型的灵活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和答案的不定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在进行着高度综合,各学科音质界限日益模糊,形成了一个大科学网络结构,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要适应这一要求进行渗透和交叉就必须将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做法有:①翻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全面分析,看哪些地方存在交叉,哪些地方可以渗透;②将交叉的内容列成问题交学生讨论;③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各学科间知识交叉的最佳结合点,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课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大网络,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引导“内化领悟”,培养创新思维
“内化领悟”是来自思维者的一种即时觉悟,是靠自己的努力从事物或现象中悟出的一些发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种思维创造,以活化书本知识,从而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如倾倒液体试剂时,要“标签对手心”,其原因是万一瓶口残液流下会腐蚀标签。假设未流下残液标签不受损是不是可以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操作领悟,结果发现在取药后放回原处时,标签向里,还要转一下标签才能朝外,使下回找药方便。这样,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这个操作,而且还将道理拓展了。
四、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它反映出来的知识是认知结构,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加强“过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让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将现成的定律、定理、公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证明。要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其教学程序为:教师可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去观察材料或实验,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再去证明或验证。
二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知识的应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是要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这就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验证和批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展示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能使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更加鲜活起来,教学质量也必定有相应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方面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
⒈加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如除水壶中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怎样用排水法收集因煤气泄漏可能达到爆炸极限的室内空气等。对开展应用领域的化学教育很有好处。
⒉加强化学教学与现代科技社会的联系,使化学知识尽可能地去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要将有关科技成果灵活地融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渠道充实自己,以获取大量的科技成果信息,并将其融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之中。
要引导学生收集、交流科技信息。根据教学内容,将其有机地安排到课堂中,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第二篇: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表演创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生动形象,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和艺术性。我在教学中,利用儿童天真活泼爱表演的天性,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即兴表演,这样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还能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表情等进行仔细的揣摩,然后将这些经过自己的再加工表演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灵活多样地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有的是整篇课文内容的表演,如《田忌赛马》《鱼市场的快乐》;有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如《军神》中动手术的段落,《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情节;学了《神奇的玻璃家族》,开新型玻璃博览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营销活动表演;学习《迷人的九寨沟》,让学生当小导游进行课堂表演。
二、想象创新
当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课文最后写人们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人们的态度没有进行描写,文中是个空白,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前后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人们看到小女孩冻死后的表情、动作、语言。教学《三峡情》时,让学生根据书中描写想象牧童口吹竹笛赶羊群和船夫行船的情景。教学《凡卡》后,让学生想象假如凡卡得信被爷爷收到后的故事。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描写,课文中的空白,课文的结尾等多方面指导学生想象,让想象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改写创新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一切创新活动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例如,教学《白鲸》一文中,在学生了解鲸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以鲸的自述方式将文中段落改写成介绍鲸的知识的童话。学习《神奇的玻璃家族》一文后时,让学生根据某一新型玻璃的特点,给新型玻璃写产品说明书,设计广告语。学习《牧场之国》时,让学生写导游词,学习古诗《村居》后,将诗改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将快板词、写小诗、写相声、写课本剧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写,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实践创新
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实践开始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我和学生一起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知识。教学《风筝》一文后,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风筝,举行放风筝比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鲸》一文后,指导学生制作鲸的动画片,学生在绘画、写解说词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学习《五彩池》一文时,在充分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的五彩池。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课文,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参加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主动探索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编辑王团兰
第三篇: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了“情”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但都借助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或世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培育、提升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在情感的接纳中,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之上,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到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感受和体验,首先是在情感领域、情感的接纳之中。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斓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哲理,这其间都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价值观。秀美的自然风光(如《三亚落日》《火烧云》)、壮丽的祖国山河(如《西湖》《长城和运河》)、日夜严峻的环保形势(如《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革命先辈、英模人物为正义事业的牺牲、为社会进步的勤劳与奉献(如《军神》《孔繁森》)、科学家为国争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如《钱学森》《第一朵杏花》)等等,都能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精神上的启迪。教材中的这些情感一旦被学生的情感所认可、所接纳,作者的价值观便会随之被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移情于景,移情于物,以情育情,以情异情,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理交融的情界中去,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使他们在接纳课文情感的过程之中,懂得“为什么要创新”“为谁而创新”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二、在情感的碰撞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语言、思想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思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思想、情感的产生,同时也孕育着语言的产生。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生成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理解语言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联想,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创设特定的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感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第7、第8两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非这样做不可”的理解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理解无不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自我情感。不人云亦云,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这不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吗?
(二)以情育景,引起共鸣,驱动学生运用语言
教学时,我们要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位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广远的意境中。“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成保持着”,表象的快速组合,必然会带动词语的组合,强烈的表达欲望便会迅速形成。此时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就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受思维的定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灵性、一种思维的跳跃。这种灵性,这种思维的跳跃,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内核。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外所增加的一些别的内容,而恰恰是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的,情感在其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品格。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语文学科因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纵观每册教材中的课文,从题材上可以说广泛多样、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人生哲理、生活趣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文坛掌故、科技轶闻。这些题材让学生犹如进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当学生游历其间,无形之中也在受着课文情感的感染。英雄的壮举、科学家的艰苦探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到崇高的美;祖国的壮丽山河,飞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落后的惨痛教训、屈辱的历史,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的熏陶,就像绵绵春雨滋润花草,清清水渠灌溉禾苗,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科学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创新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的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创造活动。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能,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潜能,所以才不可能“救”出来,只能够通过培养、激发为之。而学生的情感如同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利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丰富的内源。
第四篇: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然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所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用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改掉不爱动手,不爱说话等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呢?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能消除胆怯以及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从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究,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
三、尽力增加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问题探讨、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对于“绪论”、“生物的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结
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经历、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突发的念头,都是他们身临其境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流露,有些问题完全超越教师的思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这些问题有时能拓宽思路,引导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究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珍视学生的“奇谈怪论”,要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的差异,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宋代张陆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
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注重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
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让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由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优化生物教学,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用教师 “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 生“学”的创新火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既得到知识,又发展个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