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城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盐城市中职与普通本科 “3+4”分段培养管理办法(试行)
为积极构建具有盐城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及《江苏省职业学校管理规范》、《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管理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盐城市教育局牵头,成立盐城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见附件2),负责研究确定试点项目的有关政策和意见,决定试点项目工作中各重要事项,组织协调教学考核、教学视导等工作。各试点中职学校成立“3+4”分段培养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由牵头院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转段考核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部门,负责转段考核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各校转段升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名单报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和市教育局备案。
2.推进校际合作交流。牵头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或学科专业所在学院,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对中职学校项目实施的指导、管理和联络,把分段培养项目纳入学院教务平台统
一管理;本科院校举办的大规模重要活动,可根据情况与中职学校联系,组织中职阶段“3+4”试点项目学生参加,以增强学生对本科院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由市教科院牵头,协调市内举办“3+4”项目的中高职学校组建教育教学联盟,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行联考机制,提高试点项目教育教学质量。
3.努力落实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落实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全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专业设置调研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试点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课题研究、试点学校教学质量的专项评估、教学考核的组织、“3+4”分段培养项目班学生的专项奖励等。
二、教学管理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牵头本科院校与中职试点学校要共同研究制定“3+4”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七年贯通一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和特点。中职阶段培养标准及课程计划由试点中职学校制定并征求和吸收本科院校的论证意见;本科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本科院校制定,征求并吸收中职学校的意见。
“3+4”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发挥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各自优势,其中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中职学校与牵头本科院校共同确定,既要突出中职阶段文化基础知
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培养,又要体现后段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在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体现试点项目学生在专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2.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3+4”分段培养项目中职阶段教学工作应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的各项规定,体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共同研究制定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牵头本科院校应积极与中职试点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作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完善实践育人环境与教学条件,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不断丰富合作培养项目的建设内涵。
3.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与考核。牵头本科院校要与中职试点学校共同明确课程考核的合格标准,确定技能考核的达标要求,强化分段培养项目的达标性、过程性、阶段性考核。积极实施教考分离,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信息公开,优化过程管理,切实保障转段升学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市教育局联合本科院校,每学年对中职学校分段培养项目教学工作开展专项视导。市教科院在与相关本科院校、中职试点学校会商的基础上,统一中职学校试点项目所涉专业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
材、课时和质量考核标准,便于统一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4.明确学生转段升学考核内容与要求。
(1)课程考试。由牵头本科院校和中职试点学校共同商定前段部分核心课程作为考试课程,重点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要求应及早公开。在盐城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每学年由市教科院会同相关本科院校组织命题和阅卷,抽测1门文化基础课、1门专业理论课,学生应在抽测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2)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由牵头本科院校指导参与试点的中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重点考核学生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参加全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学校组织的自主检测,各门课程均需取得合格以上成绩,部分核心课程要达到良好要求,并获得较高绩点。
课程考试、过程考核不合格者,由牵头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在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共同组织补考;补考仍不合格的,需在中职毕业前补考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3)综合评价。分段培养在前段学习结束后、转入后续阶段学习前,必须对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均合格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形式由试点院校双方共同商定,主要评价学生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评价合格的学生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中职阶段德育成绩或操行等第需达合格以上,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一级证书、全国
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笔试合格证书、职业资格中级工证书。
转段升学考核方案应在学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向学生公布,并由牵头院校报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在第5学期由中职学校安排参加对口单招报名和体检,符合条件的由牵头本科院校直接录取,并纳入普通本科高校管理。若学生放弃转段录取,符合条件的可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已被试点院校转段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对口单招录取。
分段培养项目学生在中职阶段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并获奖,或参加人社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或执业)资格鉴定获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在其对应的1门专业课抽测、考核成绩中予以加分。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获国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及以上),且德育成绩合格者,直接转段升学;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或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对应的1门专业课考核成绩加20分;获省技能大赛三等奖的,其对应的1门专业课考核成绩加15分;获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其对应的1门专业课考核成绩加10分。省、市级技能大赛获奖加分取最高者计入考核成绩,不重复加分。
三、学籍管理
1.“3+4”分段培养项目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其学习形式、修业年限、成绩考核、奖励与处分等,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升入牵头本科院校后,其学籍管理
按照高校有关规定执行。
2.学生因病休学,须向中职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及县级以上医院证明,休学时间最长为一年。休学期满符合复学条件的学生,如学校下一届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试点班,可转入下一届试点班学习。
3.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专业是既定的,且各专业在录取时分数线不一,学习中途不得转专业。学生如因个人原因提出转专业、转学或其它学籍变动,一律视为自动放弃“3+4”分段培养班学籍,可以转入到相应中职专业班或综合高中班参加对口高考。
4.学生未能正常通过转段升学,可选择在下一届开设相同项目试点班上复读一年;下一届未设相同项目试点的,应作为转段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
四、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2013年起试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
2.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3.各分段培养项目参与院校可根据本办法要求,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4.本办法由盐城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附件2:
盐城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
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殷副组长:郑英舜
成 员:倪自银
勇邹必俊 方海林戴斌荣汤克明茆艾磊邵卫民 郑步春 孙晓明 陈乃军 马 松 虞静东
盐城市教育局局长 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共盐城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盐城工学院副院长 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 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处长 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盐城市教育局职社处处长盐城市招生考试中心主任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盐城市教育局职社处副处长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第二篇: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报告 参考
XXXXX学院
苏州XXXXXX职业技术学院
实行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
可 行 性 论 证 报 告
二O一二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章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结论
附件: 1.分段培养联合办学协议书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自动化专业)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软件工程专业)
第一章
项目概述
一、项目的由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研究编制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10月13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汇报,丁晓昌副厅长、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
鲁昕副部长指出,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专项规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9年是梳理问题,理清思路的阶段。2010年是问题入手,研究措施的阶段。2011年是重在行动,探索体系建设的阶段。为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报请苏州市教育局同意,XXXXX学院与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项目。
二、项目基本设计
1.合作学校:XXXXX学院、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2.分段模式:“3+2”学制。
3.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系统化整体设计。
4.“衔接”规则:学生在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学习3年,经过资格审查,直接转入XXXXX学院接受本科教育,学习2年。
5.招生与就业:分段培养班学生由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以XXXXX学院的本科专业负责招生,单独组班实施教学,学生本科毕业后由XXXXX学院负责实习与就业。
6.收费与管理:分段培养班学生前三年由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按本校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并负责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后两年由XXXXX学院按本校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并负责学生的培养与管理。
7.技能鉴定:(1)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本科段完成工业自动化技术综合训练课程后,可申请参加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的全国工业自动化人才初级工程师(PLC应用工程师)认证,或参加西门子公司PLC应用技能认证。(2)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相关课程。
三、项目的政策依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
4.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论证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有较大需求 苏州“十二五”规划对苏州经济转型做出明确部署,即“鼓励制造业分离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在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同时,保持生产型经济的基础地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注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产业升级,是苏州未来保持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的保证。”这一宏伟战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是实现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人才结构如果得不到优先调整,产业升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令人堪忧的是,苏州目前的人才结构现状还不能适应这一趋势。就苏州人才资源处于相对优势的XXXXX来说,以园区工业经济的两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产业为例,其产业人才结构尚处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过程中,从业人员以低层次人才为主,高层次人才聚集度低,资源分散,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就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和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依靠人才引领使得制造业由原来产业链附加值最底端向 5 研发和销售两端延伸,实现产业升级。这种高端人才既了解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又具备项目研发或者开拓市场等能力,这样的高端人才数量越多,产业转型的步伐就会越快。但目前,这样的人才数量偏少、结构水平偏低,低端人才比例偏大,高端人才比例偏小,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苏州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数量、质量等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10年年底,苏州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连续8年保持15%以上。“十一五”以来,苏州为招才引智先后出台了30多个政策文件,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方面,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专项投入增长近10倍,人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但是,虽然苏州人才总量比较大,但是人才结构水平不高,比例不合理。在100万的人才总量中,高层次人才不足6万人,推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匮乏,亟需加快培养。
另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端制造业要转移到苏北和中西部地区,全市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因此,《纲要》提出“十二五”末全市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必须达到15.5年,平均达到本科层次。如果象目前这样将高等职业教育严格限制在专科层次,成为变相的“断头教育”和“终结性教育”,导致专科生后劲不足;而本科段的培养,往往又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导致本科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一切 必然不能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苏州市尝试举办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分段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2.学生(家长)对本科教育有较大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家长)对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的“断头”教育提出异议,虽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情有独钟,但同时也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在高职没有本科上升通道的前提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潜在生源或目标生源不得不放弃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同时,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逐步提升了人才招聘的学历要求,客观上倒逼学生(家长)需要接受本科教育。
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反映到招生上,便形成了“专科受冷、本三热追”的现象。江苏素有教育大省、教育强省之称,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高职教育的强势发展更令很多其他省市难以望其项背,曾在全国率先出现考生“宁读好的专一,不上较差本三”的喜人局面,全省多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甚至一度远超本三院校的平均线,凸显了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和较好声誉。然而,时至2010年,今年江苏全省高招二阶段各批次的省控线却出现了惊人的逆转,本三与专一之间竟然相差了整整70分,2011年,这一差距更是扩大到了百分以上,成为民意的“风向标”。
3.高职院校有提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需求
为解决高职的“断头”教育问题,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学历上升 通道,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教育套餐”,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类“套餐”均属于“分段”模式,专科学段与本科学段缺乏系统性,往往存在着专业名称不衔接、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既降低了育人质量,又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与此同时,在这种“套餐”模式下,学生进入专科院校学习的较大目标变成了应付“升本”考试,没有精力,也没有激情学习职业技能,客观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信誉。为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3+2” 五年一贯制系统化整体设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再者,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看,“3+2”模式的专本衔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4.本科院校有提升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长期存在,很多本科院校在就业问题上不具备高职院校的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及产业的匹配度不太理想,就业过程中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所以,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手,从生源源头上锁定具有较强专业潜能和一技之长高职学生,再加以本科教育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和就业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有举办“双专科”和与其他本科高校联办“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的经验
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是为配合中新合作苏州XXXXX开发建 设,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由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先生提议,于1997年12月批准建立的一所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园区外资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院自2005年起经省教育厅批准创新举办“双专科”,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同时,学院自2003年起先后与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办“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教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本科办学经验、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为稳步推行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2.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有较好的办学信誉和生源保障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在外企就业、40%的工科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80%的工科毕业生成为外资企业生产线技术骨干;学院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品质铸就品牌,信誉换来声誉,近几年,在全国高等教育生源普遍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学院却一直保有充裕的生源、较高的质量,为实行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源头保障。
3.XXXXX学院办学实力雄厚,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合紧密 XXXXX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47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有省优秀学科梯队、省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实验基地、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有包括江苏首家IBM-ETP实训中心、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江苏首家光伏科技学院等校企(地)合作教育项目。
4.苏州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区三城”的总体目标,苏州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全市职业教育呈创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职教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全市高职院校达到1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高专院校2所、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4所,省示范培育单位2所,高职在校生8.2万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强后盾。苏州市相继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苏州市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这一平台下,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高技能刑型人才项目必能得到苏州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三章
人才培养方案
(见附件)
第四章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现有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本项目是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倡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也都要求各地各学校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各种“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培养模式保障
与传统的“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不同,本项目的人才培养实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避免了培养目标的单纯性本科化倾向,同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进校 之前就已确认了五年一贯制的本科身份,从而能够安心学习,而不受“升学”考试的干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项目的可持续实施奠定基础。
3.资源保障
XXXXX学院与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虽分属专科和本科不同层次,但在办学上各具特色,都具有较强的优势,XXXXX学院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经两校协商,在此项目中,两校之间的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将相互免费开放,实现高效共享,从而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
4.管理保障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XXXXX学院与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将对试点招生的学员实施共同管理,以XXXXX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依据,把好教学质量关;以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成功做法,将质量体系等职业要素导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的顺利实现。
5.组织保障
此项目是XXXXX学院和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的项目,在最终目标上互利双赢,两校领导层经过多次会谈、协商,已达成共识,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签有联合办学协议,以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未来政策需求 1.招生计划 一是由于本专科专业无法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招生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混乱,二是为了保证项目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申请试点项目采用单列的追加计划,在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后再考虑并轨管理。
2.证书发放
考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在证书发放上申请:完成五年一贯制的学习,可以授予一专一本的毕业证书;完成五年一贯制专科段的学习,可以授予专科毕业证书(可以由专科院校根据所学专业内容,授予相近专业的专科文凭)。
第五章
结论
本项目的试点符合当前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本项目的探索实践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制度,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加试点的两校均对本项目的实施抱有积极态度和必胜信心,诚望省教育厅对此项目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
二○一二年三月十一日
附件1:
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协 议 书
甲方:XXXXX学院
乙方: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
为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2011年10月13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简称《通知》),开始实施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报请苏州市教育局同意,XXXXX学院与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项目。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1.分段模式:“3+2”学制。
2.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系统化整体设计。
3.“衔接”规则:学生在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学习3年,经 14 过资格审查,直接转入XXXXX学院接受本科教育,学习2年。
4.招生与就业:分段培养班学生由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XXXXX学院在当年招生简章上注明招生计划。
5.收费与管理:按照《江苏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分段培养班学生前三年由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收取学费并负责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后两年由XXXXX学院收取学费并负责学生的培养与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其他费用,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6.协议期间,双方开放各自拥有的教育、培训、实践、图书、科研等资源,为软件、自动化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执行。非经省教育厅同意,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中止协作。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或另行约定。
8.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乙方、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教育局各执一份。
甲方:XXXXX学院
乙方:苏州XXXXX职业技术学院 代表:
代表:
日期:
****年**月**日
日期:
****年**月**日
第三篇: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盐规[2011] 28号
机关各处室,各分局,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省、市近期出台的有关文件,结合盐城规划管理实际,我局组织制订了《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规划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创优服务发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建房〔2010〕155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精神,《江苏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盐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第三条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前,规划部门应当严格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和其他规划条件。
第四条 规划部门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应保持容积率指标规划管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对同一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核实,核定的容积率指标应前后一致。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土地出让规划条件中核定的容积率指标进行开发建设,原则上不得调整。分期开发建设的用地,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不得突破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第五条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土地的约定条件,其中容积率指标是规划条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内容依法应当先经其他主管部门同意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变更的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应按法定程序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外,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提高容积率、改变使用性质、降低绿地率、减少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变更规划许可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土地出让后,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确需调整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城市总体(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3、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程序商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提出容积率调整指标的意见后报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容积率指标调整程序
1、调整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应当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说明调整理由。
2、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调整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和组织听证。经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应提出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等相关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3、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抄告国土等有关部门,告知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4、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必须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补交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规划部门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协议、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补交手续及市政府审批的意见,办理相关规划手续。
第七条 容积率计算规则
1、容积率系指某一基地范围内地面以上各类建筑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与基地总面积的比值。建筑面积计算按照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2、住宅层高不应低于2.8米,且不应高于3.0米。当住宅建筑套型内局部层高大于4.9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住宅建筑 层高大于7.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3、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办公建筑层高大于8.8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4、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5、设置于屋顶的露台、空中花园无封闭顶盖的不计算建筑面积,设封闭顶盖的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其它层设置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须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住宅建筑因设置中央空调等设施需要设置的与室内相通的室外设备平台,其进深不得大于1.1米,长度不得大于2.0米,其建筑面积应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计算含阳台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阳台部分建筑面积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其中住宅阳台最宽处净深不应大于1.8米(不规则的阳台,按其净深的平均值控制),超过1.8米以上部分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每套住宅阳台、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设备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总和不得大于该套住宅套型计算建筑面积 的10%,超出10%的以上部分按其水平投影全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6、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1.5米以上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1.5米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建筑周边20米范围内室外地坪设计平均标高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规定核准。
7、计算含底层车库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层高小于2.2米的底层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由于相关规范的净高要求等因素影响,车库层高不大于2.45米,车库建筑面积也不计入容积率。
8、底层架空层建筑层高须大于3.0米,其架空部分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地块容积率,但电梯井、门厅、过道等围合部应按建筑面积计算等相关规定计算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架空部分应满足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无特定功能,只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如作为停车空间等利用应按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中间层不宜设置架空层,架空层应计入建筑层次。
9、办公、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屋顶,特殊用途的大型商业用房,工业建筑、影剧院、大型会议厅、体育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类建筑暂不按本办法计算容积率,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10、新建的地上三层及以上独立公共停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1、住宅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面,坡屋面的排水坡度不得大于1:2.5.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面不得开设窗洞、门洞、上人孔。其檐口高度不得高于0.6米。设计利用的坡屋面空间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并计算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率。因建筑造型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顶屋脊高度不得大于2.5米。
12、窗台比相近室内楼、地面高出0.45米的飘窗不计算建筑面积,不大于0.45米窗台高度的飘窗应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飘窗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7米。
13、设计单位应在总平面图上分别注明建筑使用性质、层次、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
第八条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容积率的管理措施。规划部门应严格依据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的实施,采用倒扣控制建筑面积的方法,即在规定的建筑面积上限指标基础上核减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一旦达到建筑面积上限值,则不得批准剩余未实施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 规划核实容积率的管理措施。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实。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经核实计容建筑面积超土地出让容积率指标时,须按照现场实测面积数据结合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计算计容建筑面积。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 证面积比值不大于1%时,须将超容积率的面积数据函告国土部门完善相关国土手续。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证面积比值大于1%时,须将相关超容积率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超容积率的项目,必须待相关规划、国土部门等政府审批手续全到位后方可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重新核实。
第十条 本办法由盐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已取得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权的项目容积率管理办法按市政府批准同意的城市规划有关文件执行。
第四篇:盐城市规划局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盐城市规划局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5-20 阅读:114次 【字体:大 中 小】
盐规[2011] 28号
机关各处室,各分局,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省、市近期出台的有关文件,结合盐城规划管理实际,我局组织制订了《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规划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创优服务发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建房〔2010〕155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精神,《江苏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盐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第三条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前,规划部门应当严格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和其他规划条件。
第四条 规划部门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应保持容积率指标规划管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对同一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核实,核定的容积率指标应前后一致。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土地出让规划条件中核定的容积率指标进行开发建设,原则上不得调整。分期开发建设的用地,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不得突破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
第五条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土地的约定条件,其中容积率指标是规划条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内容依法应当先经其他主管部门同意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变更的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应按法定程序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外,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提高容积率、改变使用性质、降低绿地率、减少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变更规划许可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土地出让后,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确需调整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城市总体(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3、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程序商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容积率调整指标的意见后报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容积率指标调整程序
1、调整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应当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说明调整理由。
2、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调整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和组织听证。经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应提出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等相关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3、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抄告国土等有关部门,告知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4、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必须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补交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规划部门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协议、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补交手续及市政府审批的意见,办理相关规划手续。
第七条 容积率计算规则
1、容积率系指某一基地范围内地面以上各类建筑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与基地总面积的比值。建筑面积计算按照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2、住宅层高不应低于2.8米,且不应高于3.0米。当住宅建筑套型内局部层高大于4.9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7.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3、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办公建筑层高大于8.8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4、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5、设置于屋顶的露台、空中花园无封闭顶盖的不计算建筑面积,设封闭顶盖的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其它层设置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须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住宅建筑因设置中央空调等设施需要设置的与室内相通的室外设备平台,其进深不得大于1.1米,长度不得大于2.0米,其建筑面积应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计算含阳台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阳台部分建筑面积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其中住宅阳台最宽处净深不应大于1.8米(不规则的阳台,按其净深的平均值控制),超过1.8米以上部分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每套住宅阳台、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设备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总和不得大于该套住宅套型计算建筑面积的10%,超出10%的以上部分按其水平投影全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6、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1.5米以上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1.5米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建筑周边20米范围内室外地坪设计平均标高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规定核准。
7、计算含底层车库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层高小于2.2米的底层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由于相关规范的净高要求等因素影响,车库层高不大于2.45米,车库建筑面积也不计入容积率。
8、底层架空层建筑层高须大于3.0米,其架空部分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地块容积率,但电梯井、门厅、过道等围合部应按建筑面积计算等相关规定计算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架空部分应满足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无特定功能,只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如作为停车空间等利用应按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中间层不宜设置架空层,架空层应计入建筑层次。
9、办公、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屋顶,特殊用途的大型商业用房,工业建筑、影剧院、大型会议厅、体育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类建筑暂不按本办法计算容积率,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10、新建的地上三层及以上独立公共停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1、住宅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面,坡屋面的排水坡度不得大于1:2.5.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面不得开设窗洞、门洞、上人孔。其檐口高度不得高于0.6米。设计利用的坡屋面空间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并计算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率。因建筑造型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顶屋脊高度不得大于2.5米。
12、窗台比相近室内楼、地面高出0.45米的飘窗不计算建筑面积,不大于0.45米窗台高度的飘窗应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飘窗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7米。
13、设计单位应在总平面图上分别注明建筑使用性质、层次、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
第八条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容积率的管理措施。
规划部门应严格依据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的实施,采用倒扣控制建筑面积的方法,即在规定的建筑面积上限指标基础上核减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一旦达到建筑面积上限值,则不得批准剩余未实施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 规划核实容积率的管理措施。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实。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经核实计容建筑面积超土地出让容积率指标时,须按照现场实测面积数据结合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计算计容建筑面积。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证面积比值不大于1%时,须将超容积率的面积数据函告国土部门完善相关国土手续。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证面积比值大于1%时,须将相关超容积率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超容积率的项目,必须待相关规划、国土部门等政府审批手续全到位后方可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重新核实。
第十条 本办法由盐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已取得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权的项目容积率管理办法按市政府批准同意的城市规划有关文件执行。
第五篇:盐城市本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盐城市市本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
抗旱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市本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的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有效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切实预防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建设领域腐败行为,根据《江苏省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苏财农[2006]30号)、《江苏省省级水利工程维修等经费申报指南》(苏财农[2006]31号)、《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市本级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盐都区、亭湖区、盐城经济开发区、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及其下属闸站管理所、市河道管理处、市运东船闸管理所、市通榆开发服务公司等单位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本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市本级工程项目)系指:由市水利局、财政局联合审批下达的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湖泊管理与保护、省级防汛应急、省级度汛应急、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中央和省级特大防汛抗旱、市属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及防汛岁修急办工程项目,由市水利局审批下达的船闸维修养护工程项目。
第四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市水 利局、财政局负责项目审批下达和监督管理工作;区水利、财政部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闸、站及堤防管理所等单位按照职责权限负责项目申报和具体项目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项目计划
第五条 市、区两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规范开展工程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的基础上,针对检查和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薄弱环节,按照“先急后缓排序、安全高效运行、提升管理水平”的原则,建立健全市本级工程项目库,并编制工程维修加固设计书。项目库须根据工况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计划编报须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编制说明,包括项目名称、实施缘由、工程位置、工程范围、主要工程量、经费预算等;
2、工程初步设计图及说明;
3、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量计算表、工程量及材料用量汇总表等;
4、工程维修部位照片;
5、其它资料。
第七条 区水利、财政部门和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等单位须按照《盐城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等工程项目申报指南》(盐财农[2006]41号、盐水管[2006]33号)明确的经费使用范围、申报格式和申报时间等相关要求,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分别轻重缓急,从项目库中选择上报市本级工程项目计划。船闸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计划须 在上11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财政局批准。
第八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按照下达的工程项目计划内容,编制上报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单项工程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施方案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项目、调整建设内容,确需变更或调整的,须按照项目计划原申报程序报批。
第十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实施内容;
2、项目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组织及其项目的质量、经费、安全、进度、档案管理等;
3、项目实施:工程设计、更新设备选用、主要施工方法、施工队伍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等;
4、影响评价: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运行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补救措施等;
5、项目验收:隐蔽工程与单项工程验收和自验、初验、竣工验收等时间安排;
6、项目预算: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量计算表、工程量及材料用量汇总表等。
第十一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实行市本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备案制度。1、20万元以下(含20万元)市本级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分别由区水利、财政部门审批或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审批,报市水利局、财政局备案; 2、2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报市水利局、财政局联合审批,或由市转报省审批;
3、市运东船闸管理所、市河道管理处、市通榆开发服务公司等单位的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须报市水利局审批。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后,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或调整,确需变更或调整的,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推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第十四条 原则上由闸、站及堤防管理所组建市本级工程项目项目法人,重要市本级工程项目经市水利局批准可由区水利部门或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组建项目法人。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须明确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综合协调负责人、项目安全员、质量监督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资金负责。区水利、财政部门和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须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对市本级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选择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在比较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与工期、工程报价、拟投入工程的人员及设备、类似工程经历和资信等情况后,综合比选,择优确定。
1、单项施工合同估算价在15万元以下(含15万元)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的项目,须选择3家以上单位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 确定承建单位或设备、材料供应商;
2、单项施工合同估算价在1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的项目,须通过邀请招标选择确定承建单位或设备、材料供应商;
3、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须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或设备、材料供应商;
4、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紧急项目和采用特定专利技术或特有技术的项目,经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或市水利局批准,可以不组织招标或者将公开招标变更为邀请招标。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选择确定项目施工单位时,不得肢解项目逃避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坚决防止和杜绝串标行为的发生。严禁将任何市本级工程项目承包给个人施工。
第十八条 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一个项目只能选择一个施工单位。因工期或其他方面的客观因素,同一项目确需两家及其以上施工单位实施的,需报经市水利局批准。
第十九条 所有施工单位不得分包、转包。一经发现和查实,项目建设单位须立即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中止其施工合同,并追诉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区水利部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等单位要参照《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程序、评标标准、评标办法、评标委员会组成等相关规定,分别制订完善严谨、可行、有效的工程项目建设竞争性谈判和邀请招标管理办法,报市水利局核查备 案。公开招标工程项目,须严格按照《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区水利部门和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管养分离,实行事企分开,逐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队伍,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着力增强维修养护队伍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十二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商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或委托合同。合同内容应包括:承包内容、工程(工作)量、合同金额、结算方式、工期和质量要求、违约责任等。
第二十三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推行建设监理制。20万元以上的有条件项目,应委托监理单位实施建设监理。未委托监理单位的,按照施工单位自检、项目建设单位核定的方式,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第二十四条 加强项目信息管理。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规定格式,定期统计、逐级上报工程项目进度报表。区水利部门和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及时掌握和按月向市水利局上报市本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第二十五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进度迟缓或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相关区水利部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市水利局直属的水管单位要向市水利局书面说明原因,制订上报整改方案,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
第二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要统筹负责工程项目参建各 方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市本级工程项目资料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收集、整理。工程项目资料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实施方案审批文件,项目管理卡,合同文件,设计资料,施工组织设计,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资金、进度、安全管理资料,工程施工前后影像资料,参建单位工作报告,验收资料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卡”制度。“项目管理卡”按照工程项目类别分为《水利工程维修及防汛抗旱工程项目管理卡》和《水利工程养护项目管理卡》两类。
第二十八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同级财政报账制管理,项目经费(或项目补助经费)分批核拨。市水利系统所辖船闸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经费,由财政部门凭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文件先拨付90%,其余10%待项目通过验收后拨付;其它市本级工程项目经费(或项目补助经费)原则上在计划下达时拨付90%,其余10%待项目通过验收后拨付。项目建设单位须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账核算,独立反映资金的收、支、余情况,规范经费支付程序和手续,加强合同的审查和管理,按照工程实际进度支付经费。
第二十九条 鉴于市本级工程项目工期紧、经费额度小、取费率低、建设管理费用严重不足等客观情况,在通过充分公平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市本级工程项目经费结余经市财政局、水利局批准,可适当弥补项目建设管理费、勘测设计费、监理检测费等超支。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须分部位、分阶段及时组织验收,上工程项目须在本年汛前完成验收工作。
第三十一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按照“分级负责、分别验收”的原则组织验收。1、20万元以下(含20万元)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单位自验合格的基础上,由区水利、财政部门或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同时报请市水利局、财政局派员参加; 2、2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经区水利、财政部门或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初步验收合格后,报请市水利局会同市财政局组织竣工验收,重点项目市将报请省派员参加;
3、大套船闸管理所、响水船闸管理所20万元以上项目和市运东船闸管理所、市河道管理处、市通榆开发服务公司等单位项目由市水利局组织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申请验收须具备如下条件:选择确定施工单位手续及其过程台账完备、完成批复的全部工程量、工程质量检测合格、工程资料收集齐全、工程决算已经编制且审核手续齐全、参建各单位工作报告已经完成、项目验收卡已按要求填写。
第三十三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验收组成员由水利、财政部门从事工管(防汛)、财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专家和行管人员组成。
第三十四条 验收主要内容应包括:验收条件是否符合、工程项目及具体工程量是否全部完成、工程质量是否合格、项目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规等。
第三十五条 市本级工程项目验收组应认真查看工程现 场和审阅工程资料,采取会议讨论的方式形成验收意见。对经验收认定合格的工程项目,验收组成员在签字表上签字确认,并对所验收项目负责。
第三十六条 区水利部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市运东船闸管理所、市河道管理处和市通榆开发服务公司等单位要以不断提高市本级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为目标,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技术研究工作,注重施工组织、协调、技术与经验的积累,适时做好市本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并于每年年底前报市水利局。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本级工程项目不得通过验收,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未进行充分市场竞争选择确定施工单位或将工程项目承包给个人施工的;
2、违规肢解工程项目,逃避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的;
3、抬高或降低资质资信、技术要求等条件,故意排斥或扩大相关施工单位参与邀标、招标,显失公正的;
4、工程质量检测不合格或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
5、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或实施方案的;
6、存有截留、挪用或套取项目资金行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合规的;
7、违反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和本办法要求的其它情形。第三十八条 因项目验收组成员失职,经验收合格的市 本级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或不良后果,或经举报查实在项目验收时存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应追究该项目验收组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经查实进行串标或对工程项目分包、转包的施工单位,列入市本级工程项目黑名单,取消其今后参建市本级工程项目的资格。
第四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人员参与施工单位串标,或对施工单位串标知情不查、制止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市水利系统所属船闸管理所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报批和验收等相关手续的维修工程项目,市财政局停止拨付项目经费。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试行。相关条款如与相关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有抵触的,按照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水利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盐都区、亭湖区、盐城经济开发区水利、财政部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等单位应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水利局、财政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