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初中信息_专题_2016《搜索引擎》评课报告
《搜索引擎》评课报告
听了北京市十四中徐建华老师的这次示范课,感觉徐老师上课严谨,一丝不苟,讲授简明扼要,学生互动到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和谐、探究、活泼、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将简单的做一些阐述。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轻松的探究。在整个设计中,思路连贯,典型新颖,体现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无穷智慧。教案条理清晰,对于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这节课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搜索引擎肯定有不同种类和特点,那么展开的有关相同点不同点的思考油然而生。对于这些不同点相同点教师始终是“引路”的过程,学生在摸搜中体验搜索带来的便捷。任务设置过程中,徐老师共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搜索‘日本大地震”,用百度和谷歌搜索比较。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看看结果是不是不同,探索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这时候,先前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可以体验了。第二个任务,“周日去首都博物馆,应该准备什么”,这也是设计的最巧妙的任务。从这个任务中学生自己提炼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关键词”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搜索结果。真正做到了“关键”。第三个任务是“要买一台电脑,应该先怎样做”,让学生体会目录型和索引型的区别,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三个任务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层层递进,将搜索内容统统一网打尽。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时候,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对搜索引擎的认识,顺利的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做到了自主学习,这让老师轻松的不少。合理设置的任务是信息课的关键,任务驱动效果非常显著。统观整节课,徐老师使用了多种教授手段,因为信息课的缘故,采用更多的教具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适当的反而更好。本节课提问和任务的配合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
第二篇:2016长春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通识--听评课导课的实用策略
题目1关于评课的功能,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评课是对执教教师的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题目2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是
c.通过学生的参与状态看教师的教学
题目3对于教师间相互听课,正确的理解是
a.相互听课,切磋教艺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题目4学校领导听课的主要目的是
b.了解教学现状,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题目5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课程目标
题目6以下不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是
a.测智商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
题目7对于听评课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听评课是一门科学,因为从听到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题目8评课时,以下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所有教师都应以一个标准来严格要求
题目9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b.创造性
题目10听评课是学校最经常的活动,它有着检查、指导、督促、评估等作用,因此说听评课是有
b.教学管理功能
题目1
1听评课有教学诊断功能,其正确的做法是 c.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毛病,课后进行综合分析
题目1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a.学生要与教师教的统一
题目13一个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b.健康的心理
题目14对于听评课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具有沟通协调的作用
题目15听评课有教科研功能,其正确的认识是
c.听评课活动能在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题目1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情感意识,是因为
a.学生学习存在两个过程,一是认知过程,二是情感过程
题目17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因材施教
题目18要想让评课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做到
a.给出一个研究目标,引导教师进步
题目19对听评课的作用,正确的看法是
a.领导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的活动
题目20一位评课者评价一节课时,说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气氛和谐融洽;②注重兴趣激发、习惯培养;③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是在评价
选择一项: a.情感体验
题目21听评课有激励发展功能,是因为
c.参与听评课活动能够开阔教师视野,激励上进 题目22听评课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沟通,融冾感情的作用,因此说听评课具有b.沟通协调功能
题目23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
b.策略性知识
题目24评课时,评价执教者的语言简洁、规范,生动形象,教态亲切自然,这是在评价的执教者的
c.教学技能
题目25在评课时,下面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b.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判断与主张
题目26有人说,听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听课既要做好学识准备,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题目27从判定效果以果溯因,总结规律,这是运用
a.揭示规律法
题目2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b.启发性原则
题目29校长听课时,正确的做法是
a.避开教师最忙乱的时候
题目30评课时,对一节课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这是运用
a.综合评价法
题目31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起到
b.主导作用
题目32在听课时要关注教师的训练意识,是因为
b.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过程
题目33”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b.巩固性原则
题目34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c.①②④
题目35对于个性化教学的正确理解是
a.学生是有差异的,是客观存在的,要根据差异施教
题目36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注意的
c.分配
题目37听课评课时,要树立特色意识,就是要
a.引导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题目38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c.创造性特点
题目39一位评课者评价一节课时,说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面向全体,关注差异;②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③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是在评价
c.学生学习
题目40教学要树立主体意识,所以在听评课中要做到
c.既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
题目41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你认为正确的标准是
c.目标是否全面、明确、具体,符合课标、教学、学生实际
题目42教研员带着研究目的或事先确定好的课题,下基层听课,通过研究改进教学,达到指导教学的目的,这种听课类型是
c.研究性听课
题目43树立目标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a重视由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
题目44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c.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
题目45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育工作要有
b.针对性
题目46对于听课的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听课要做到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也并非是件易事
题目47评课时,评价执教者的教学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是在评价执教者的
b.教学个性
题目48评课时,评价执教者的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是在评价执教者的
b.教学技能
题目49评课时,以下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关注评价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型,对于传统的东西给予否定
题目50一位评课者评价一节课时,说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思路清楚,结构严谨;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方法灵活多样。这是在评价:
b.教学过程
第三篇:长春市中小学继续教育初中数学二作业
1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标准》为何要设立核心概念?
(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2)这些概念是实实在在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或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并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4)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的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三、培养及时检查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要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否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的?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有关系的各种因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其次,在参与探究中,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最后,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
第四篇:2018年长春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高中信息作业)
作业
一、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您如何结合自身的特长与经验,在校园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某些特长,推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设置活动项目,统一安排活动的开展,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1小时)开展社团活动。各社团活动要求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步骤、有总结;活动内容切实可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特色建设情况,结合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校本课程,开设舞蹈、合唱、扇子舞、快板、绘画、手工制作、足球、武术、国学诵读、书法等18个校级社团,让学有所选,学有所长。二――六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在学习中把爱好逐步变成特长。
作业
二、简述什么是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示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代理执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时代人才的神圣使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倡导学生思想的自主选择表达,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它能有效地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生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不仅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相契合,而且是新时代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信息素养,而且将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明确界定设计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在分析各个阶段设计思维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构建设计思维的心理操作过程模 型。以设计思维心理操作过程模型为依据,提炼出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包括增加表象积累、促进思维发散、强化联想和想象力以及加强决策能力。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优势条件,针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并实践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授课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提供直接的指导。作业
三、什么是算法,算法的特性,如何评价一个算法的优劣? 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算法必须满足如下5个特性。
(1)有穷性。一个算法在执行有限步骤后,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就称该算法具有有穷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个步骤的表述都应该是确定的、没有歧义的语句。算法的每一步都要有确定的含义。
(3)有零个或多个输入。程序中的算法和数据是相互联系的。算法中,需要输入的是数据的量值。输入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零个。
(4)有一个输出或多个输出。输出就是算法实现所得到的结果,是算法经过数据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5)可行性。算法的可行性就是指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有效地执行,并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且能够用来方便地解决一类问题。
由于针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去解决,不同的算法思路不同,有的执行起来会很慢,效率很低,有的执行起来会很快,效率自然会很高。这样,就出现了算法的“好”与“坏”之分,如何衡量一个算法的好坏,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正确性。算法能满足具体问题的需求,即对任何合法的输入,算法都会得出正确的结果。
(2)可读性。算法创建后由人来阅读、理解、使用以及修改,所以可读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算法的好坏。
(3)健壮性。一个程序编译完成后,运行该程序的用户对程序的理解各有不同,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要求进行输入。
(4)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简单地说就是算法运行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运行所需的存储空间的多少,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空间复杂度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作业四如何进行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微课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问题在微课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问题导入型和问题探究型。下面分析两种类型微课的设计过程。
(一)问题导入型
问题导入型微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学要探究的规律和结论,而是借助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探寻学生想知道的答案的过程中,引出新概念、新原理的学习。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掌握了教师要求学习的新内容。
(二)问题探究型
问题探究型微课,教师提出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本课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原理,或者说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转化本课所要求探讨的问题。学生为了接受挑战,必然自觉地跟着老师庖丁解牛,剥茧抽丝,直捣黄龙,深入问题的核心。最后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新原理,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拓展。
在问题导学式微课中,“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式微课设计的核心。问题设计好了,问题导学式微课的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七大原则:
原则一: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要善于将学习目标转化为探究的问题。原则二: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及关键点。
原则三: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原则四: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是那种不动脑子就能答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则五:关联性原则。其问题情境创设很重要,由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情境引出问题。同时,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与具体的问题背景发生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和解决。
原则六:挑战性原则。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原则七:明确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表述问题所使用的语言既要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作业五简述三维建模的操作流程。(1)前期准备。在作图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用的单位是毫米,然后用Shift+I将CAD导入3DMAX中。将导入的CAD图形移动到世界坐标(0,0,0),然后全选导入的线将其群组为底图,冻结底图。接着调入其他的CAD平面。打开二维捕捉,将捕捉点设置为垂直和中点,这样便于前期绘图操作。将导入的图层外轮廓叠放在一起,然后将上面图层在TOP图中沿Y轴移动作为参考。
(2)生成实体。有了底图的帮衬,在上面拉墙体就极为容易了,这时候重要的是要保证新建的墙体的面最少,计算量尽可能的少。最好是重新用线妙出平面墙的形状,这样画出来的线才是各整体。此时,注意要将“StartNewShape”后面的对号勾掉,画出的线才可能是整体的。然后给墙体体线添加”Extrude”命令,设置建筑的外墙宽度370mm或240mm.同时为了节省面,立面的窗框也作为整体处理。这时候给强体赋上材质。
3D建模过程中有很多的细小构件,一定要在每建完一个模型后都即使的给它赋上材质,同时每个材质在材质球上最好都标上名字,将来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就可以选择材质球,将使用同一材质的物体选出来,通过Alt+W键来对单独视窗里的物体进行编辑。在确定修改之后,对使用同一材质的物体添加editablemesh命令,进行塌陷处理为同一物体,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面与线的运算,提高效率。但是塌陷命令是不可逆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摄像机。在完成塌陷后就可以对物体追加目标聚光灯了。在任一视窗内按C键,就将其切换成摄像机窗口了。然后调整摄像机及目标点的高度,一般是在前视图种将其向Y方向移动1600mm即可。此时为了便于观察,一般都会对窗口版面做一调整。我一般会在ViewportConfiguration/layout中选择左右平铺的方式,它能保证你有最大的视窗和最实用的操作界面。
作业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有哪些?
一、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目标细分,确立总目标,并制定、分成多个小阶段目标。以此合理地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目标作明确制定,使其不脱离大纲的前提下融入更多新方向。同时,在课堂学习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知识整体结构,制定自己的阶段学习内容。并通过制定的每阶段学习内容确立合适的目标,阶段性地去完成,不断地进步。
二、重视信息意识的培养
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优势十分巨大,且其经济价值、实用价值方面也极为重要。在实际生活当中,如果具备信息意识、对于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就可以创造出不少的社会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塑造学生的意识价值。教师帮助学生塑造信息意识,可以以重要的信息案例为教育题材,以此达到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有个明确的理解。
三、教学组织方式
高中阶段,新的一轮深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仅仅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组织方式可以是项目情境创设法、应需法和探究法三种方法。①项目情境创设法:要求通过对有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情境创设,并采取、组织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数字化等知识的学习,从而领悟整个信息网络环境对个人、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②应需法:教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根据其学习需求分别设立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分配独特的学习任务,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③探究法:则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探究学习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进行交互摸索及创新。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生活在信息时代,教师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在教授《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这一课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威胁网络安全的不良因素之外,还需要向学生展示信息泄露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概念明确,并了解其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危害性,以此规范学生计算机使用并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承担信息社会责任。
五、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计算思维培养过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学生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事先充分的备课,围绕着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按照计划进行开展教学工作。
作业七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所在。
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设计和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知识的逻辑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涌现出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编程、多媒体软件、网页设计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参加过电脑作品比赛或者信息學奥赛,通常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知识面广,逻辑思维突出,通过竞赛活动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
第五篇:2017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初中物理答案
谈谈你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策略。
物理规律的教学大体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4个阶段。
1、对于提出问题的教学,要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
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也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等,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电流、磁场等基本的概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获得如下感性认识:当导线在磁极间作某种运动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产生;当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闭合电路中也有电流产生等等。于是,通常学生脑海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导线和线圈要运动?如果导线和线圈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电路中还会有电流吗?为何线圈和导线之间一定得有相对运动?其中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等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既要能提供探索物理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对于探索规律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建立规律
在中学阶段,探索并建立规律主要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来进行。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规律的教学中,通常使用以下3种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即实验探究法、验证实验法以及演示实验法。
①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实验器材、步骤,然后提示学生在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用铅笔标出二倍焦距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能对物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要求学生每做好一步实验都要将实验结果填到对应的表格中,填好后再做下一步的实验。实验完毕后,让学生总结出3点成像规律,画出对应的3个光路图。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验时,可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再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和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③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这种实验要求老师事先要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2)理想规律的教学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合理推理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想象:“如果推理得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指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常用的理论推导法和数学表达式法教学。例如电学中电流、电压分配规律的推导问题。
3、对于讨论规律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许多物理规律通常是用公式来表示的,因此,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公式的基础。例如,欧姆定律R=U/I反映的是导体两端电压U与通过导体电流I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二者的比值用一个常数R来表示,它代表导体的电阻。
(2)规律表述式中的关键词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
规律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正确理解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加以强调。例如,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这里的“相对运动趋势”中的“相对”二字就十分重要。否则,学生会得出传送带上传送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的错误结论。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物理量都有单位和物理意义,不同的单位对应不同的数量。教师要在教学中强调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将物理量中数量与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习惯。
(4)规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由于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因此,如果不考虑公式的适用范围而胡乱套用,就会导致错误。例如,运用库仑定律解题的适用条件是电荷为点电荷。
4、对于运用规律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因此,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典型例题选讲和习题练习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规律,并且还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练习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精选练习题。对于习题的选择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练习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次,所选题目要有典型的代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最后,由于物理规律教学一般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切不可随意对知识加深和扩展,从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最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意义是什么? 物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的需要,物理新课程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中之重。
在光学中,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
实像:物体上某点发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经过面镜、透镜的反射,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我们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实像点.与物体上各物点相对应的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就是实像.(2)虚像:由面镜成透镜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就是虚像点.所有虚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一般面镜或透镜都能成虚像.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比物体大,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凹透镜和凸面镜所成的虚像比物体小.凸透镜和凹面镜既能成虚像,也能成实像.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在凸透镜成像中,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2)承接方式不同: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人看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们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
什么是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就是在探究过程中,在获得实证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方法,将探究结果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解释,形成超越自己原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
什么是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指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有效的结果,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第二、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有效学习的定义是什么?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应该是非常有效地布置作业,它不应该是让学生做题海,而应该是做尽可能少的题就能掌握尽可能丰富和牢靠的知识,它应该是“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在知识快速变化21世纪的挑战中成为“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