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来源:评建办搜集整理
录入日期:2006-2-12
(本文由评建办搜集整理,主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秘书处“评估问题答疑”、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在线答疑、陈德祺教授等专家评估讲座。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学校类别
原则上按校名,特殊情况下可按学生比例,由专家决定(陈德骐教授解释)。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能判定学校类别的,应以当年建校批文为准来判定是综合类、工科类、还是财经类学校。
2、学院规模
学院规模一般分为自然规模和折算规模,自然规模是指各类别及层次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相加所得的学生总人数。折算规模是按各类学生当量数计算的规模。
各类学生的当量数折算办法为:普通专科生为1,成人脱产班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0.5,一年以上非学历教育(含进修生、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为1,中专生为1。计算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3、学院规划
学院规划一般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
4、教育观念
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5、学院的定位
是指在一定时期学院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院的位置。
6、教育思想
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7、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中心地位应该体现在:
①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②教学经费比重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稳定来源;
③非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服务的程度;
④学校有哪些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如何;
⑤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得如何。
8、产学结合教育的界定
①干部、教师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②产学合作的有关组织和协议对合作内容的描述;
③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培训等服务状况与成果;
④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研究、教学过程、学生就业等状况;
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合作协议,而且还要有整套实际的教学及实训工作过程记载及对学生的评价。
9、生师比
生师比按不含评估学期的前一个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3)
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
教师数=专任教师+校内“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兼职教师+返聘教师。
这里的“兼职教师”包括主要观测点2.1.3特指的兼职教师、外校或社会兼课教师(临聘)。“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指任课的校、处领导及非教师编制的教学行政人员。系、部正副主任属专任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和返聘教师计入专任教师。
计算生师比时,兼任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双肩挑”、返聘教师)的折算人数:
兼任教师数=兼任教师总学时数÷240
(绿皮书P277之22)
(学时数按学年计算,一学期120学时折算1人;一学年240学时折算1人。实践教学1周=15学时。双肩挑人员也要折算,见绿皮书P249)
本校与外校联办学生在外校(联办校)学习,但招生指标,学籍,毕业证的颁发在本校的学生不计入学生总数,联办学校的师资,校舍,场地等办学资源也不计入相关项目。(绿皮书P276之12)
非专任教师按是否任教并规范管理、相对稳定计算,不是按学校外聘教师信息库计算。(绿皮书P277之27)
10、兼职教师
主要观测点2.1.3的兼职教师不是指学校内兼课的“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返聘教师以及外校的兼课教师,而是特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11、青年教师
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年龄计算截止到评估学期的前一学期末。
12、在读研究生
计算青年教师学历结构时,良好、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省教育厅人事处举办的高等学校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制2年)结业或在读,优秀标准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13、高级职称
一般指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良好、合格标准中,原中等专业学校批准改建高职6年内,原中专的高级讲师也可计入高级职称人数,改制超过6年的高级讲师不再计入。
14、专任教师
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和专门从事实践项目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的实验或专业技术人员。
评估强调教师在岗而不是在编,因此,计算专任教师时,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均可计入“专任教师”。
既从事行政工作又从事教学工作的具有高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双肩挑人员可以作为专任教师,在进行统计和分类时这类双肩挑人员可同时出现在专任教师名册和行政人员名册中。(与第9点解释有矛盾)
“专任教师结构”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包含“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可计入专任教师,否则不计。(绿皮书P277之17)
专任教师的周学时≤12按不含评估当学期的上一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0、28)
相近专业的教师可以交叉使用,如某老师既是甲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是乙专业的教师,但分析专业教师状况时不能交叉统计。(邢永昌2006-3-3在教育部高教教学评估网的答疑)
15、教学和科研成果
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必须是在本校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是与所任课程有关的,专兼职教师有这样的成果都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0)
16、双师素质教师
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有教师资格证书并符合上述所列条件。列为专任教师的企业专家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由校领导组织校内专家作定性分析,专家组进校后也要作定性分析。
17、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应根据指导项目的技术含量区别对待。纯技术操作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技师职称,至少是高级工技术等级的能工巧匠。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则应具备所指导专业技术的中级以上职称。
“评估问题答疑”中的解释是:由学校规定,学校对实训指导教师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专家组进校后要作定性分析。
18、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必须是专任教师。(绿皮书P277之30)
19、教学行政用房
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不包括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校舍的面积按建筑面积而不是实际面积计算。有时一个大楼内既有图书馆,又有计算机房,甚至行政办公室,这种综合性建筑可按各自占有的建筑面积计算。
20、建筑面积计算
学校租赁的其他单位的房舍,有长期合同且属自己独立使用的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6)
21、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生均仪器设备值,工科、农林院校,合格标准为≥4000元/生,优秀标准为≥5000元/生
22、教学设备利用率
教学设备利用率不作定量指标,作为定性指标考察,由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因为计算很复杂。但是若发现利用率太低或设备没有使用痕迹的专项,必要时就需计算。
23、图书馆藏册数
图书馆藏册数=纸质图书+折算后电子图书
总册数:理工农医类,合格为15万册,优秀为25万册。
生均册数:工科、农、林院校,合格为60册/生,综合院校,合格为80册/生。生均册数是指纸质图书,不含电子图书和电子光盘等折算。(有一种说法是生均册数包括电子图书,总册数不包括电子图书)
图书馆藏首先是生均册数要达到高职(专科)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标准,其次是总册数要符合要求。
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书册数,开放时间达到有关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在蓝皮书的文件及图工委均有规定,可参见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绿皮书P277之32)
24、藏书量
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并入藏为读者可以利用的。
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为:
期刊、报纸每一合订本算为1册;
缩微胶卷1卷为1册;
缩微平片10片为1册;
幻灯片每50片为1册;
视听资料(含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影碟等)每盘为1册;
光盘未注明册数的每片按1册计;
软盘每个软件包为1册;
电子图书按所订购的种(册)相应为1册;
电子期刊以每种的一个年度为1册;
未注明册数的数据库按1GB为200册计。
25、按专业要求藏书
藏书的分类方法,应由学校图书馆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要求分类。
26、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指近三年年度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
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
图书资料购置费
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
教学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
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
教学改革经费
课时补贴费
教学成果奖励(绿皮书P257)
教学交流活动经费(绿皮书P257)
校本教材编写(绿皮书P257)
等等
生均值按各年度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绿皮书P257)
27、教学目标
也称为教学任务,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
28、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至少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及指导书、教学日历等。“基本齐全”指文件的齐全率不低于95%。
29、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执行情况是否吻合;教学计划变动是否频繁;必须调整时是否有规范的申报和审批手续。
30、英语等级考试要求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均算。
31、累计通过率
是指(考试通过学生数/应届全部学生数)的比率。
32、专业剖析
由专家组抽取一个强项专业和弱项专业剖析,或称为主体专业和新建专业。但已经由上级立项或鉴定的改革试点、精品或示范性专业不再检查。一般不剖析尚无毕业生的专业(但也不一定)。对较弱或较新的专业主要查基本条件(专业论证、教学计划、设备、师资等方面)。
专家解释:专业剖析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来进行的。专业剖析不搞另一套打分,而是从纵向上来采集信息,与面上采集的信息结合起来作综合判断。2006年版广东省评估指南绿皮书提供了专业剖析要点和专业剖析指标体系,有些学院按这个体系准备专业剖析。
33、新办专业
是指毕业生超过一届不足三届的专业。
34、主体专业
是指代表学院水平的专业。
35、试点专业、教学成果的时限
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必是在三年以内的。
36、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是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这样培养)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37、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7个”是指两者加起来共7个。
38、学生期末考试卷
包括所有考试课程期末试卷和主干课程的考查试卷。邢永昌教授答疑:有些学校有一些课程(包括选修课)是采取考查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统一的试卷,有的采取的是小论文、学习小结等,学校也规定了各专业统一考试课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种情况下应实事求是对待,向专家组说清楚。
39、专业(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的划分
许多学校的教改实践已打破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各校情况不一样,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课有的称为“技术课”、有的称为“专业技术课”、有的称为“职业课”,很难统一,因此,沿用“老三段”的称法,统一暂用“专业课”提法。各校自行归类,其内涵各专业应是明确的。
40、实践性教学
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41、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
是指每门课实际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的课时数与每门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验、实训课时数之比。
42、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
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44、录取新生报到率计算
看两项指标:
1、报到人数÷招生计划数;
2、报到人数÷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数。
还要根据省内对报到率的统一解释,观察学校在省内所处位置。
45、毕业生就业率
包括签约率、上岗待签约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46、近二、三年
评估时间所在学期不计入。
47、大多数
评估方案中提到的“大多数”,可按2/3左右来掌握。
48、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
从学校获得的各种奖励、受到的各种表彰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统计等方面来判断其在省内处于什么水平。(绿皮书P276之11)
49、特色
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50、创新
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51.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不提供样卷(评估材料汇编蓝皮本供参考)。问卷调查应该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取样。
52.“学生评教”原始材料的归档位置
多个指标中要求提供学生评教材料,该材料主要归档在质量控制材料中。
53.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分专业列出,标明实训项目和利用率,利用率按专业分学期统计,应统计一个学年的。学校应提供实训指导书。(绿皮书P276之38)
54.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
该表中“分年级学生数”是指目前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数,而不是专业开设以来各年级学生数。(绿皮书P238之41)
56.文科类专科学校的实验、实训如何考核?
按教学计划规定考核。(绿皮书P238之44)
5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已体现在其他的一、二级指标中,这里指的是其他三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① “两课”教改及成效;
② 课内外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状况。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 五个学科的定位状况;
③ 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状况;
④ 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陈德祺教授)
58.职业能力考核
要注意三个问题:
(1)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即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或其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对有些专业还要有一个争取和等待的过程。因为还要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暂时可以考取中级技能证书,但必须争取尽早匹配。
(2)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通过率达到标准。
①通过率不是取证率。通过率按人算,不是按证算,1个学生取得几个证书,但只能算1人通过。
②通过率应在毕业班统计。
③通过率要与该省、市、自治区的最高、最低及平均通过率进行对比。
(陈德祺教授)
第二篇:人工成本主要指标和计算分析(定稿)
人工成本主要指标和计算分析
一、人均人工成本
1. 人均人工成本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单位雇用一名职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一个企业,也可以用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工成本水平。即行业平均人工成本或社会平均人工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表的各国人工成本指标,就是按行业分类的平均人工成本额。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通过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
2. 人工成本指数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在不同投向上的变化、权衡其利弊得失、进而按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竞争需要,规划今后人工成本的重点投向。
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本期(人均)人工成本额-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100%/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二、人工成本比重
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所以,一些有经营意识的企业家都把人工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决定企业盈亏的主要指标来抓。行业和地区也是如此。
计算公式为:
(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三、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值是由折旧、税收净额、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等四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劳动分配率指标一般只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劳动分配率这一指标的弱点是增加值统计的难度比较大。现在折旧率的主动权由企业自己掌握,所以它只能作为辅助分析指标使用。
四、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人事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经营)收入总额 ×100%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人工成本效益的相对指标,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但是,销售收入中包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受企业有机构成,产品的结构影响很大,用于横向比较不如劳动分配率能说明问题。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两者都是价值指标,受价格涨落干扰较大,影响纵向比较的直观性(除非使用不变价格)。二是都是相对指标,不能反映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分配水平,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显示其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重视人工成本的核算,将各个指标加以组合,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核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全面掌握人工成本的过去和现状,比较其投入和产出,规划好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战略。
五、人工成本利润率
人工成本管理是为了强化宏观工资分配调控,也是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和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所以,需要一个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相对指标,这就是人工成本的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利润率=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对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来讲,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赶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系数 在社会平均人工成本费用的考核比较工作中,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差别很大,仅用一两个指标是很难说明相互的人工成本利润关系及差距,所以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复合财务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成本系数作为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社会人工成本比较的参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系数=(人工成本指数×相应权数)+(人工成本比重×相应权数)+(人事费用率×相应权数)+(劳动分配率×相应权数)
公式中:
(1)合成人工成本系数的主要构成是上述指标中的四个主要相对数指标。(2)“相应权数”在综合测算基础上给定,权数之和等于1。
在同一地区或行业内,如果某一个企业的人工成本系数排位发生较大的变动,则说明该企业的整个经营管量状况一定发生了大变化;如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居高不下,则说明该企业经营状况一定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七、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是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它说明工资成本占人工成本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 ×100%/人工成本总额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只能说明工资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第三篇:金融机构银行主要指标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x100% 总资产回报率=税后利润/平均资产。平均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2 净资产回报率=税后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净利差=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减平均计息负债付息率。净利息收益率=利息净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成本收入比=总营业费用÷(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手续费佣金净收入+汇兑收益)/营业收入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除以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拆入人民币资金比例=拆入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余额除以人民币存款余额。拆出人民币资金比例=拆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净额(扣除准备金后)除以人民币存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期末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除以总贷款余额。贷款含票据贴现,为拨备前余额。信用成本=当期计提准备金/贷款平均余额 毛不良贷款形成率=新增不良贷款/年初贷款余额 净不良贷款形成率=(NPL年末余额-年初余额+核销)/年初贷款余额 拨备覆盖率=期末贷款减值损失准备总额除以期末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总额。拨贷比=期末贷款减值损失准备总额除以贷款总额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除以资本净额。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余额除以资本净额。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100%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净稳定资产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100%.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权重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权重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它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各项税款、附加及福利等 存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其中:
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x360)/主营业务成本
第四篇:satwe计算指标控制
PKPM中SATWE计算需满足条件
1、振型组合数应不大于结构自由度数(结构层数的3倍),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见《周期 振型 地震力》WZQ.OUT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
2、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除以第一平动周期(A级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高规》P25的4.3.5条
3、位移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水平位移/平均水平位移):A级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P25的4.3.5条。
4、最大层间位移角(楼层层间最大位移/层高△u/h,△u=层剪力ΣVi/层刚度ΣDi)小于规范限值要求,见《高规》P30的4.6.3条(例如框架结构1/550),在《结构位移输出文件》中(WDISP.OUT)查看。P185、刚度比:相邻层侧移刚度比在《结构设计信息》(WMASS.OUT)查看,注意:
(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例如一层框支);(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例如二层以上框支);(3)通常工程都采用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执行《抗震规范》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P156、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在《结构设计信息》(WMASS.OUT)查看,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值(A级高层建筑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层建筑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高规》P28的4.4.3条。P157、刚重比(结构刚度/重力荷载)在《结构设计信息》(WMASS.OUT)查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X向刚重比 EJd/GH**2;Y向刚重比 EJd/GH**2。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高规》(5.4.1)
8、剪重比在《周期 振型 地震力》WZQ.OUT中查看,WZQ.OUT中按照《抗震规范》
5.2.5规定已得出最小剪重比数值。(如剪重比不满足要求,说明该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需要进行调整)。P39
第五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