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WebQuest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WebQuest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本研究讨论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WebQuest教学法,总结现行WebQuest教学评价的不足,并对WebQuest教学评价的目标、方式和具体指标进行合理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WebQuest 医学生物化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27-01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化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其与和临床联系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解决膨胀的学科知识与不断提高的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1]。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它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让学生开展以研究型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2]。
目前,国外高校的许多教师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开展教学实践。国内兴起的网络探究学习更是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观念推向学校与社会。WebQuest可操作性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3]。
1.现行WebQuest教学模式评价中的不足
1.1 评价目标不明确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而有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陈述不明确、不具体。有的未考虑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未设计指导性意见。
1.2 评价方式不成熟
许多WebQuest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仅仅通过测量学习者的行为来评价其学习,不注重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未细化
大多数的WebQuest学习评价指标是比较笼统的,没有具体的细化指标,如没有说明达到什么效果给出什么等级,这样的指标较易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WebQuest学习评价的构建策略
2.1 明确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具应达到如下目的:检查教学工作进行是否顺利,通过教学评价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师生提供及时、科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确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内容要丰富,既要关注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及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身、教师、家长、同学等,以评价立体网络。
2.3 量化评价指标
量化的评价指标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检验教学设计成败的重要依据。评价指标应该运用具体、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来描述,以规避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过程产生干扰。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应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要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圣地亚哥州立大学Webquest研究中心提出评价要素,我们结合团队自身教学经验,对Webquest教学评价做出量化指标。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列举其中的教学资源指标作简单介绍:
参考文献:
[1]Bernie Dodge,WebQuest Taskonomy: Taxonomy of Tasks [DB/OL].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2007-1-16.[2]粟敏,杨金莲,黄春霞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86-288.[3]刘晓丽.Web Quest模式在生化工程设备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0,33(6):135-137.
第二篇:《医学生物化学》中的PBL教学探讨
《医学生物化学》中的PBL教学探讨
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PBL教学法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目前,国内医学高校的PBL教学现状为:学生自学能力较国外医学高校差、教师临床实践能力不高、教学过程受课时约束等。PBL教学的实施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有效地组织学习、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PBL教学;医学生物化学;现状;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322-01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被誉为国外教学改革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革新”。PBL教学模式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医学高校的实践证明,PBL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1]。该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再现,来探讨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中的重点问题。它是通过教师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点复杂难懂,与临床实际联系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需要适当运用PBL方法。现就PBL教学模式如何运用于《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探讨。1.国内医学高校PBL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国外医学高校差
国外,学生往往都要先在综合性大学学习四年后, 才能通过考试进入医科院校学习,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2]。而我国,学生高中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毕业后高考成绩达到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医学院校,他们比国外医学生年龄小,且多年来接受中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积累也较少。1.2 教师自身临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国内许多医学高校的教师,尤其是从事《医学生物化学》这样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并非医学专业出身,或是多年未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临床实践能力不强,讲授课程时较少联系临床实践。
1.3 PBL教学受课时的约束
目前,国内各高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物化学》课时相对较多,而影像、护理、康复等专业该课程课时较少,因而这些课时较少的专业PBL教学开展得相对要少,或有的也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了,效果并不好。2.实施PBL教学的注意事项 2.1合理地设计问题
既然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那么首先需要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太容易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太复杂的问题会徒增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或是根本完成不了,学习效果也不好。如,可以选择糖代谢中血糖调节的相关问题,核苷酸代谢中痛风的问题等。2.2有效地组织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是PBL的一个重要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小组的分组要合理,要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尽量使各小组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和小组长协商,对小组各成员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检查各成员参与情况,并对小组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3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能用到的参考资料,形式包括书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提供这些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学习资源的范围不要太广,内容不能泰索,要充分考虑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资源总量不超过在这些时间内能完成的量。如,湖南省精品课程网站上《医学生物化学》的主页、丁香园网站等。2.4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又是协调者,同时还是参与者,在这多种角色之间切换。教师通过协调和管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和作用,不能混日子、“打酱油”。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标准,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包括: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综合性评价整个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 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1-2.[2] 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3):85-86.[3] 周艳辉.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13-114.[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556)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第四篇: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体会。
随着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继被提出,这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不同专业和学科而言,教学模式应呈现出多样性。如何在网络教学媒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集各教学方式之长,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以优质的导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开放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笔者自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唤醒学生潜能为出发点,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采用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的方式,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连续几轮教改的总体思路
开放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变为现代教育中的“主导”,这种转换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适应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笔者在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刚开始接受这一工作起,就有意识地将这门课的教学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在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图1是实施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示意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的操作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母体教育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象布鲁纳的“结构一发展”理论中的启发原则、反馈原则;巴斑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中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原则等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和潜能开发。通过“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三)自我评价的内容设计
课程模式的改革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从总体上对改革进程了解,笔者还运用了“自我评价”机制,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课程的认识;
2、对教师导学方式的评价;
3、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4、对教学环节及媒体的要求。
通过这一方式,来对教学改革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既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活动,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既有分量和总量核算,也有存量和流量核算;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对学习者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而且,该课程属于宏观经济核算范畴,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从教学对象来看,会计学本科的学生微观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少,但对宏观经济基本概念知之甚少,这些都使课程初学者或多或少感到这门课一般知识枯燥乏味,关键问题又深奥难懂,并且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给本课程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笔者在对本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环境
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好各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1、资源和环节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设课程,中央电大已提供了主教材、辅助教材、IP课件等较丰富的教学媒体和网上课程资源。笔者一方面指导学生用好已有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去,先后录制了19讲的直播课堂。在网上资源安排上,除保持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常规栏目外,增设了一体化方案、往届试题、方法指导、知识拓展、试卷分析、在线自测等多个栏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满足每个学生的自学要求。
丰富的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这些媒体还必须在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来实现,而合理的教学环节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优化。
由于学习者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在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课程资源的使用上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课程初学者对教材内容和各媒体资源都比较陌生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氛围
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时,学生常常觉得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烦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对按应试教育理念所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面授教学进行剖析,让学生自觉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减轻畏难情绪,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门课所介绍的SNA核算体系原本就是一个新兴的宏观核算体系,关键指标正式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不过几年时间。及时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学期开学的导学课上,在介绍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同时,立刻引入一些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概念,如GDP(国民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等,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安徽和其他省份具体数字差异,点明本课程就是侧重讲解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学生对这些在众多媒体中频频出现、而又解释不清的概念立刻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在随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不时地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涉及的宏观经济指标,指导学生去点击诸如“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网站,站中对此指标的解释以及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在这些指标上的真实数据,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息息相关。
(二)优化面授
开放教育条件下,网上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面授的地位极易被忽视,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易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减少面授教学,而且面授也不一定是上大课一种形式。只有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设计和优化面授过程,才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弥补网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电子教案是面授课的主要载体,设计好电子教案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在体系顺序上基本尊重教材的安排,这样有利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笔记,避免“课上丰富多彩,课后两手空空”的现象发生。其次教案的表现方式直观化,通过图形、箭头、色彩等多种形式突出课程重难点,每张教案力求文字简洁明了,内容直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能最大限度地对各知识点的精髓留下深刻印象。自学方法的传授,自学过程的引导也应贯彻于整个面授过程。笔者一方面抓住每次面授机会,精心准备,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讲重点、理逻辑、顺思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在授课伊始就帮助学生理出课程主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主线为链条,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经常帐户核算、积累核算、对外核算、其他核算四个板块,对每一板块,提出具体的自主学习要求,点明自学难点和常见问题,对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和媒体使用提出参考建议,让学生在学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
(三)强化交流
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教师作为辅导者,要积极利用各种环节和媒体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仿佛就在身边。
远程教育模式中媒体多、信息畅,师生不但能充分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交流,而且能深化交流。这为应用反馈原则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笔者将求“实”与求“新”相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采用实际步骤,多种形式地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双管齐下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法就是,在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时,将平时作业、网上交流、小组讨论、期中测验等环节的成绩均以一定的百分比纳入形成性考核成绩。通过平时交流观察、作业评分、网上答疑提问次数和质量评价等办法对每位学生专业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随时评价,分别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在实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业是反应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对学生平时作业除了按时批改记分外,给予个性化评语也是笔者一直坚持做的,虽然只是寥寥数语,让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教师对他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进一步努力的建议。
网上答疑是最方便,最广泛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及时、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每学期中央电大对本课程都组织相应的网上教学活动,笔者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平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及时与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EMAIL联系,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此外,每月组织一次网上答疑,面向全省电大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一对一指导,平时对学生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及时回答,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这种多方面、多手段、多媒体、多环节综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快速入门、深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降低自学难度,提高自学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四)催化能力
我们的学生来自社会,通过电大教育,最终将服务和回报社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在教学中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案例教学法”如何成功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本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最大的体会就是“精、点、收”相结合。
所谓“精”就是精选案例,案例不应远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兴趣,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内容。随着自主学习的深入,学生提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案例来组织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次有位同学在网上问“宏微观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启发了我,学生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大都比较熟悉,但对同样属于资产负债核算工具的宏观表了解甚微,尽管教材也讲得比较详细,但学生还是对关键知识点理解不深。后来在设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讨论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先自学宏微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再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比较资料,然后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时,大家互相评论,都没讲到的教师最后补充并在讨论后总结成文挂在电大在线课程页面下,学生对此兴趣很大,最后这个知识点未经面授课讲述,不仅在小组讨论中迎刃而解,而且还带动其他章节的如固定资产消耗等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点”是指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适时地点拨,点出问题所在,把学生的思维往研究的关键问题上靠,避免学生走弯路。
“收”是对学生的讨论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总结评述。
由于统计案例的精选,适时的引导,加上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在小组讨论时,气氛活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切实提高。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自我评价及完善
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全方位的教学反馈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推动和完善改革,连续几届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这些调查来从总体上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只有将教学各要素进行最佳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改革深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认为课时安排合适、希望有多种媒体助学和认为作业难度适中的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希望面授课面面俱到、认为课程自学较难和从未上网查询过课程资料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是认同的,能够并且愿意主动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环节安排与教师课程一体化设计正逐渐吻合。所有这些都在积极推动着一种新型的、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完善,这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媒体为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面授、自学、辅导、讨论、作业、测验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充分体现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从历次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自主化学习方式不仅没有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强化了自学能力。一个教学相长、互为推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正逐步形成。
四、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逐步进行了《国民经济核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教育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新兴事物,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笔者在这方面只是做了些初步的尝试。这些改革实践也给我深深的启迪,就是作为工作在开放教育第一线的课程责任教师,只要立足于本学科,树立创新意识,抓紧现代开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从课程改革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必将走出一条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之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第五篇: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English-exclusive Circuit Teaching
吴素平王旭红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留学生的《电路》课程进行全英语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引发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学的思考,大胆提出对中国学生开展《电路》的全英文教学模式,依托这种积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电路
作者简介:吴素平(1975-),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旭红(196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本文受长沙理工大学电机学精品课程资助。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电路》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我校历来重视电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的精品课程。电路一般在大二阶段开设,而这个时间学生也正在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两种学习英语方式的对比,可以让学生英语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笔者借鉴对留学生采用的全英文教学业模式中取得的成绩,提出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英语应该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学生资格的正确选定及教材的合理使用是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对所授课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即:不仅要能读懂英语文献、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还要能够用英语讨论和回答专业问题,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开设用全英文教学的《电路》教学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英语基础水平好的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该班进行学习。当然,为使学生完全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学生有好的英语基础之外,老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
另外,合理使用正确的教材对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建议对中国学生应该采用中英文教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中英文教材各有特色,《电路》中文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邱关源编写《电路》(第5版),该书对于本国学生来说,阅读起来容易,它注意了概念的完整性以及在知识结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该书由美国人James W.Nilsson 和Susan A.Riedel编写,它具有地道的语言背景、富有特色的排版印刷、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反映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是中文教材所欠缺的,另外在内容设计上以概念为主,侧重工程观点和粗放模式,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重基础、重实践和重综合能力的特点比较突出。而且它在每章介绍概念和原理之后,均有贴近日常生活或者对各专业实际工程应用的举例和分析;但原版英文教材叙说过于繁烦,课后习题太多,这对于越来越少的课时教学显得不太现实,这需要老师能够在不影响课程的全面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尽管原版英文教材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其语言非常地道,易于理解,比如比较平均功率和视在功率时,原版英文教材是这样描述的:the apparent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verage power.although the average power represents the useful output of the energy-converting device,the apparent power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required to supply the average power。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弄清视在功率和平均功率的区别及其实质。对于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强烈建议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能让学生尽量多的处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而尽量减少他们对中文书籍的依赖,但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两种教材的优势,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入“沉浸法”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我校的留学生主要以巴基斯坦学生为主,而英语并非他们的本国语言,他们来我校并非是学习汉语,他们主要是电气和土木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用全英文方式进行教学。笔者所授课程《电路》分两个学期讲授,感受到一年学习过程中,他们以及自身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提高,这与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及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在英语课程开设很多,精读、泛读、听力和写作等等,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占用了大学前两年的大部分时间,最终很多学生顺利通过CET4考试,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CET6考试,并且他们的很多课程也开设了双语课程教学,按道理来说,中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应该较高。但实际情况并不太乐观,我们的很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不强,阅读和查找英文文献的能力依然很差,就连毕业设计时对英文摘要也写得差强人意,其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这种全英文的语言环境,缺少与专业很相近的全英文学习,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多教会学生几个英文单词和专业术语,外加一些翻译方法,使学生能够把英文文献译成汉语并理解,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因此,笔者主张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的学习当中,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样交错的双语教学模式。让中国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媒介,通过对英语原版教材与文献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这样就能从另一视角熟悉所学的专业学科,加深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新动态,并从中获取该领域的新信息和先进技术。而学生所拥有的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英语,如英文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校的留学生的基础普遍没有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但给留学生上课时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留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会随时打断你,和你讨论或要你解释,学习主动性很好。而中国学生一般选择默默接受,课堂不是很活跃。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拓性强的教育环境,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鼓励中国学生多问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指出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失误,难以理解的部分和听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发问语句的英语表达,克服说英语张口难的问题。此外,专门提供课堂讨论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讲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这对于初期的《电路》全英文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学生开口讲英语了,其参与全英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随之也提高了。课间休息时间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对话,对课堂中发生的一些情况表达看法,最大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及课程教学网站,有效完成课程体系的全面教学
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全英文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面让学生对电路课程有个全面学习。这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因为电路课程中图形、公式多,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听力理解现状,如果只靠采用增加黑板板书的方法来弥补,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需要重复讲解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授课进度,但教学计划又是必须要完成的,因此笔者建议使用英语教材的同时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大讲课的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否则很难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大多数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较弱,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所讲内容充分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正在讲授的大致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而不至于将《电路》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演变成英语“听力课”。
老师除精心准备英文PPT以外,也应该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网站上公布相应的教案、课件,以利于学生复习。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并提出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外文资料和信息,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提高全英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保证课程的全面教学,适当增加课时是必要的。像留学生的电路总学时是128,分两个学期上,而我校中国电气专业学生的电路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4,也是采用两个学期上完,如果是全英文的双语教学,势必需要增加一定的课时。同时,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前提下需要老师对原版英文教材中某些章节或内容有所选择。
四、尝试多种考试改革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不仅具有测评教学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受其国家教学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响,我校留学生的学习纪律不是很好,经常有迟到旷课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松懈,不希望课后布置太多作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有效跟踪学生对所授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严格考勤,经常用上课前10分钟对他们进行一个小测验。在对他们进行最后考评时,笔者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多次小测验成绩)和最后一次的考试成绩,其比例分配为:4:6,这样强调他们的平时成绩,让他们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
对中国学生在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尝试阶段,也可以像对留学生一样,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改革,对学生进行一些计算机仿真练习和课堂小测试等训练,在给他们最好考评时,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比例。当这种全英文教学日趋成熟之后,慢慢实现学校对考试课程的比例分配2:8,使课程教学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也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成功地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谭会萍.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2008)[EB/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王东云,范为福.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 James W.Nilsson,Susan A.Riedel.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王旭红,吴素平.留学生“电机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J].2011,(19).68-69
[5]徐国峰,宋卫菊,卢松玉,王玫.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科技视界[J].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