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实内涵树特色
充实内涵树特色,立足创新谋发展
下堡中心小学
三年间,我们紧跟市教育科技局和北师大项目组的步伐,通过专家的实地指导、聆听专家的讲座、观看专家视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外出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我校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现将三年来的具体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校园文化建设
(一)名人教育的提出
我校地处下堡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曾路居此处,是孝义县政府成立地,依此拓深,确立了“名人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旨在让学生学名人,学伟人,争做名人。
(二)读好书,学名人,立大志活动的开展 1.前期筹划
学校领导在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高海英校长的指导下,形成了名人教育读书活动方案,并把每年3月、10月定为读书月
2.征集百位名人
学校发动教师开展征集百位名人活动,通过筛选,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成五部分:一年级,中外著名文学、童话作家及体育名人;二年级,中外科学名人;三年级,中外艺术名人;四年级,中外文学名人;五年级,中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思想政治军事名人;六年级,则综合学习整理展示五年学习完的百位名人作为校本课程去开发。
3.构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教学楼门厅顶矗立着“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校训,门口电子屏显示“培养有志气的中国人”的校园口号,教学楼每层都分类悬挂古今中外、地方名人画像。学校图书馆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开放,每个教室设立图书角,各班还将名人设定为自己的班名,这些名人将作为师生前进的榜样和力量。这些环境建设的开展,使我校师生仿佛置身于名人世界,一进入学校,就能感受到名人、伟人的气息,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4.多种形式开展学名人活动
名人教育进课堂、讲名人故事、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评选、读名人名言警句、读名人书籍交流体会、做名人手抄报、举行好书推荐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升旗活动、十星级学生评比。
(三)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研发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学科研课题的确立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二、聚焦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即设法提高学生在每个40分钟内的学习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一)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参加了“国培计划”、高级研修、开展了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回城跟师、市教研员蹲校视导、共同体活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教材教法培训等教研活动来实现。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为辅——引、学生为主——学”的一个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为辅——引
要上一节精彩的课,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的前言及课程目标,明确必修、选修模块及每个模块包含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模块活动建议。这些基本理念的明确对于课前教学准备及课堂组织教学都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1)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施教更是如此。同时要注意新课改教材突出的“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①研读教材,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科目基本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把握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回放、及课后测评及学习延伸题;把握教材的课课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这些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
②掌握学情,关注学生。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虽浅显但也比较广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掌握学情,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充分地考虑进去,设计好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问题、提问时机及问题答案的多样化的预测,以提高课堂教学机智。(2)转变方式,营造课堂气氛
一节课要上好,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将备课内容落到实处上,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①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我们的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授课语言、表情、动作要富于激情和感染力,能使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心理上对知识的接受和渴求达成共鸣。
②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要突显出“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提问题,学会探究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课堂授课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详略得当。对于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掌握。为此,我们在新课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侧重点、难点的突破,精讲精练,使用正确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去归纳。
(3)巧设问题,放飞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犹如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兴趣,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上,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材内容,巧设问题,让学生紧扣问题展开思路。
2.学生为主——学 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参与学习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同样是我们身为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1)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加强学具操作,可发展思维,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操作中,通过观察、动脑、动口、动手,体验其过程,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发展其思维,激发求知的愿望。
(2)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而好奇又是兴趣之源。在教学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的练习训练,使学生掌握宽广的知识,必而形成技巧。(3)在质疑、探讨中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疑问中、问题中学习,不仅能在质疑、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质疑等方式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于更好地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往往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学生受用一生,想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寻找得当的方法。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落实社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需要,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提升办学品味的需要。为此,我校积极行动,按照市局要求,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教师观看刘永胜、赵德成、朱福建等专家的培训视频;组织学习市局下发资料;组织外出学习培训。
(二)集思广益,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学校章程的制订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领导组,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初稿,然后经过班子成员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学校章程草案,最后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章程。
2.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 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两位退下来校长走村入户等方法,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学校的优劣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订和完善各口、各年度的重心工作,经过多次研究,形成共识,编写成文。
3.发扬民主,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成立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校务会议(2)健全教职工大会制度,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3)设置信息公告栏,公开校务信息,确保教职工、学生、相关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
(4)落实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保证每天有一位校领导值班,设立校长信箱,努力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5)发挥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并参与学校的管理。(6)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成育人合力。
(7)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社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4.广泛征集,结合实际,完善与学校《章程》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学校制度建设上,我校采取的是结合实际,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增删结合,通过扎实工作,制定了各项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第二篇: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本文就试图以校园文化的功能、目标为前提,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课堂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思路。
我们讲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立足点,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剑桥、哈佛、北大浓厚的校园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竖立了丰碑,成了多少著名学子一生的难以忘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①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容。
②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③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④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思路
(一)校园精神文化
1、加强党政班子在绿色校园文化中的领路人的作用。
(1)学校领导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的过程,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开拓者、感染者,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2)在工作中班子成员还要继续做到表率的作用。继续发挥自己旗帜的作用,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2、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人,我校的教师正用自己的行为去铺垫着学生的未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校积极规范教师行为。
①教师要衣着得体,要大方而又富有生气。
②要加大对教师行为的规范,通过领导者的引领,典型教师的示范,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
③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不良心态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心态平和、健康,富有绿色的生机。
④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并把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如我校就每期举行了“美文背诵”和“好书伴我行”等读书活动。
⑤我们的教师就要有一项正当的爱好,努力成为一个音乐的爱好者,一个体育健将,一个业余的作家……。从而通过教师的影响,使我们的学生个个具有才艺。
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和协、自主、协作的引领。这样使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2)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者,对学生注入人文关爱,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成为一个健全人格、完整 人格的人。
(3)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把学生真正做为一个有理想、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在单一的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我们的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春风般抚平有问题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惑,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家园。
(5)校园建设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校园文化下的校园建设就是要使我们校园的每一处要有人文的内涵,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陶,充分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所在。
(二)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流的学习教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应该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大事。
1、在教学楼内,进一步体现“让每一面墙说话”的理念,在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条幅,对每个班级的布置,发挥学生献计献策,即能体现本班的特色,又能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在教学保障上,要力争做到陈旧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器材要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的需要,使学生的能力不仅依赖于书本,更来源于实践。
3、加强校园网的兴建和完善。让我们的学生在远离网吧的同时,能够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同时也使我们的办公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
(三)课堂文化
1、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育教学要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处使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因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经历”和心灵化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了解,懂得对生命的珍惜,学会生存、生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2、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体现新课程的价值、意义。如此,我们要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世界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在自我优化中实现理笥构建和个体价值。
3、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
新课程改革强调,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视为生活实践、生命发展的过程,体验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的道理,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产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内化成内在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四)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环境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我的思路是将制度建设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我认为,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们的一项措施,更是让师生在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的一中措施。但应力求让师生在用制度来规范自己时,没有压抑的感觉,只是为了在更好的机制环境下学习和工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而不能使学生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还须体现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发挥。
2、在此后,我们还要制定更能激发学生热情,关注学生感受的一系列制度以更好地服务学生、锻炼学生。
3、我们要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在教职工管理中,在职务晋升、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评优奖励中创造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好的竞争机制,让教职工在竞争和合作中体会教育的乐趣。
4、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比制度,我们特别主张培养学生个性,在各项活动中张扬学生,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5、在活动方面,应该制定每学年校园文化实施细则,让师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构建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制定教育教学评价细则,认真进行良好的教学评价和反思,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有实践之乐,又有创造之功。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第三篇:特色创新 引领内涵发展
特色创新 引领内涵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强国富民之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驱动内力发展;只有强有力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创新的后动力。沂源县荆山路小学高度重视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书香文化滋润教育发展之根
沂源县荆山路小学师生们在《高山流水》古筝乐曲声中,端坐于桌旁,开始“天天练字十分钟”。有的手执铅笔、有的手执钢笔(圆珠笔)、有的手执毛笔书写梦想、描绘未来;书写内容是我校创新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它包含了经典古诗词、故事、名言箴句等三大类四百余首(则、句)。2300余名师生在墨香中凝神聚力地推动我校特色品牌扬帆远航。
2008年我校增设书法课,配备了专职书法教师,中、高年级成立“书法小组”,学校成立“书法社团”,书香校园已初步形成;2010年又在低年级增设硬笔书法课。但是书写内容杂乱无章,书写纸张参差不齐,面对问题,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历时三个月搜集整理经典诗词120首,励志故事80则,寓言故事30则,孝道故事40则,英雄故事30则,成语故事60则,名言箴句50条,编印成“荆山路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2100余册,并统一印制练字本,实现书法习作三统一,创成书法教育特色品牌,先后被淄博市教育局,山东省教育厅命名为“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对学校的创新发展发挥有力推进作用。一是师生素质显著提高。师生们练习书法的同时,默诵了古诗词,记住了励志故事、成语故事、英雄故事、名言箴句等。校园内说脏话,甩时髦词的人少了,出口成章、古香古韵的话语多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同学之间团结了;服务他人、感恩他人的人多了。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县、市级师德标兵,学校也被评为县级师德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连续4年荣获省级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优秀组织奖,王太海老师连续2年荣获省级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白志同同学荣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大赛银奖,伊嫚瑜同学荣获山东省百杰小书画家称号,陈佳琳、马文瑞、白宇华等荣获2012年淄博市纪念建团90周年书画展一等奖;学校志愿服务队由原来不足百人猛增到600余人。
二是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书法练习实践,校园内浮躁之人减少,沉稳之人增多;善于学习之人增多,不思进取之人减少。学习优秀率由原来的83.5%提高到91.1%;姜艺晨曦等6名学生荣获全国奥林匹克英语作文大赛一等奖,6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8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1人次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师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勤思善学氛围的形成,学校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先后被评为省、市平安和谐校园,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并在全市创新教育大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学校被评为市级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校创立的《关于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研究》研究课题,2013年被确立为山东省重点课题。
我校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扎实推进,不仅纠正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锻炼了耐心毅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质量日益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铺路,为学校素质教育增色积淀。
传承孝道文化 强壮知恩感恩筋骨
十年前,沂源县荆山路小学创建了以“孝道”为主题的校园孝道文化,在楼道顶部、室内外墙壁悬挂了名言箴句、经典孝道故事为主线的图文并茂的匾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孝道”文化。
传承、光大校园孝道文化,是学校重要职责之一。我校启动师生“十佳孝星评选”活动,制定了十佳孝星评选标准、评选办法及表彰奖励办法等。
“十佳孝道“之星成为师生学习标杆,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会,刊出孝道教育手抄报,建立孝道教育专栏;学校成立 “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志愿服务活动; “常与爸妈拉拉呱、常帮爸妈做家务”活动; “尊师爱生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创成省、市平安和谐校园。
同时,我校在教职工师德考核、优秀学生评选中,增加了“孝道”考核内容及权重,进一步激发师生“崇尚孝道教育,传承孝道文化”意识,提升师生的思想素质,促进校园孝道文化的繁荣发展。
实践作业 提升能力 我校倡导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勤于动手动脑,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逐步建立起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因此,我校足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学科融合。以“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以健康为底色,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创建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取知识的机遇,在体验中得到新知,在应用中提高认识,在训练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创造。
实践性作业从不同层面锻炼学生,启发潜能。分为九大类,十几个小项:一是“体能锻炼、技艺修养”,包括体能训练、绘画技能和书法技能,翟欣宇同学用文字、漫画相结合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提升了绘画技能;二是“亲身体验、感悟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恩于心,知恩于行;三是“观察社会、记录感动”主要记录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集结成册;四是“阅读书籍、开阔视野”,阅读2-4本书,制作阅读记录卡,撰写读书体会;五是“诵读经典、奠基人生”,包括新经典日日诵、古诗词以及传统的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篇章;六是“环境保护,我在行动”,主要针对环保热点进行调查,如雾霾成因、水资源污染调查,开展低碳生活、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美化环境;七是“养殖种植、观察研究”,进行一次种植或养殖活动,详细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活动情况,写成《我的种(养)殖研究报告》;八是“主题手抄报”,主要有书法、诵读、英语、家乡风情等主题;九是“数学日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情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感受、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
我校制定《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方案》,针对学期特点和社会实际,精心设计每个实践性作业要求,打印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作业要求,通过班级QQ群、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作业管理和指导模式。
我校建立实践作业展评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固定的实践性作业展评时间,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把优秀作业集结成册进行展览。展评制度从深层次上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实践性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学习技能,锻炼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一是自立自理能力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作业标准,制定活动计划,将活动合理的分配到每周中,每天的学习和活动有计划、有安排,在自我要求和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完成实践作业。
二是审美情趣得到激发。绘画、书法、手抄报制作、建立阅读记录卡、作业的封面设计等都彰显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版面和色彩相互映衬,设计情趣横生,处处体现出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是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今天我当家、我是理财小能手、压岁钱的使用、尽一份孝心等活动,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家务体验生活,提高学生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四是学习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实践性作业摒弃作业单调性,创设多彩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学习和实践。观察日记、调研报告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手抄报、阅读记录卡、读书体会等培养了学生观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养殖和种植报告,彰显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探究能力;数学日记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场景,提高了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五是情感素养明显提升。练字本映射出学生细心勤勉的身影;走向田野的实践活动,培育了感恩大自然的情感;观察日记、低碳生活在身边等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沂源风情、节日习俗等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孝行在家中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孝就是知恩感恩,一句话、一个微笑都装满了浓浓的爱。
让作业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习,学习丰富生活。家长和学生一起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考察、去访问、去发现、去探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性作业激励着每一届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积蓄能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为素质教育积淀增色。
沂源县荆山路小学校长 白先录
第四篇:深化内涵 培育特色 科学发展
深化内涵 培育特色 科学发展
近年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教学成果:获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1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7项、―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2项;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项目400多人次,其中包括―2008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等国家级一等奖项目3项。
我校能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取得上述办学成果,得益于学校一贯以来坚持的―深化内涵、培育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及相应的办法举措。总结起来,我校的主要体会如下:
一、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从高职院的成立到新校区办学,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凝聚了各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血。2007年学校通过评估以来,市委举全市之力优先发展教育,不断从经费投入、制度环境、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对我校的支持力度。市长亲自担任我校迎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与市长还多次亲临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助解决在迎评、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我校的评建、创建专项经费达9000万元,多次追加编制支持学校引进人才。
二、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 按照―紧跟产业转移步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坚持跟踪河源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如:依据河源市―工业立市‖战略,先后开设了模具、数控、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根据河源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河源市被确定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设立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等。同时,为了保证专业群共享公共技术平台的相对稳定,实现教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学校将现有的34专业(方向)整合成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商管理、艺术与设计、人文5个专业群,并确定了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形成了以核心专业带动相应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体系,大大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搭建校企全面合作的专业建设平台
按照―社会全员参与、工学全程渗透、校企全面合作‖的开放式办学思路,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平台,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金、人才、标准、技术、设备等资源,突破教学资源瓶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与丰达电子(河源)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河源市万绿湖旅行社等合作建设了电容制造生产实训车间、注塑及改模车间、快速制造中心、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学校致力于引领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地介入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文化等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学校与龙记集团、万绿湖旅行社、福新国际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的以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校企双链,嵌入培养‖模式——针对先进制造类专业突出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训练的要求,通过校企共建对应专业核心技能的校内生产线,将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标准相链接,将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学校的项目教学相链接(校企双链),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组成教学团队,以真实产品的开发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以产品的指标、参数及工厂管理制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流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嵌入培养)。
―内外交替、全岗培养‖模式——针对现代服务类专业突出职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提供的全岗位真实训练环境为平台,实施内外交替进行的―认岗、习岗、顶岗‖实践教学体系。
―5-5-3‖模式——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突出设计、制作、展示营销能力的要求,通过校内外5个训练基地,即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设计工作室(研发中心)、设计制作中心(生产中心),展示中心、顶岗实习基地;完成5组教学任务(零部件设计、单件产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展示与营销);培养3种职业能力(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展示营销能力)。―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针对师范类专业突出―一专多能‖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的要求,采取实习学生顶替小学教师工作岗位(顶岗支教),置换出小学教师就地培训及暑期集中培训(置换培训)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训水平。
四、推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一是按照―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渗透‖(2渗透)的要求,推进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打破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各自独立的局面,以来源于真实职业工作任务的项目为主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二是按照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掌握方法(掌握按照6+2原则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方法)–单一课程设计(从单元设计到整体方案)–相关课程改革–课程体系重构这样5个步骤,从易到难、由点到面地逐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沟通。
五、打造―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按照专家指导–能力培训(暑期技能培训、企业锻炼、境外训练等)–骨干培养–校、院两级评委遴选–指导教师与测评对象一对一指导–测评的工作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全面提升教师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获取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与教师签订培养合同,要求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前,除承担相应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任务外,必须到企业锻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承担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同时制定《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重能力、重实绩的分配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分批组织全体教师到实训中心参加金工普训,要求新进教师到实训中心挂职锻炼1年,鼓励教师参与
学校实训室、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改造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实际动手能力。
四是以轮训性质派教师到企事业一线单位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学习。至目前为止,学校已派出4批73人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学习进修。四是聘请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保持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及前沿的技术与工艺的紧密联系。
六、搭建政、企、校合作的社会服务平台
一是在河源市高新区建立河职院夜校,在各县区设立职教培训点,支持各专业结合自身优势,面向企业在职人员、农村中小学师资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例如,2008年学校实施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计划,置换培训我市农村小学师资200多人次,暑期集中到我校免费培训英语教师1 000多人。此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师范司的充分肯定,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报导并收录在教育部师范司的网站上。2009年除继续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外,集中到学校免费培训艺术和体育教师300人。今年学校继续在六个县区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二是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发研制新产品,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为河源市委市政府开发了河源市公仆信箱系统,为万绿谷风景区设计了整套开发方案,为河源富马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开发了硬质合金刀片专用精密磨床系统使其生产效率提高20倍,与河源粤兴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型LED照明灯获得河源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河源市清大华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蓄电池电量指示器获国家专利等。
七、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成就职业人生的好习惯》、《职业通识》、《职业情商》、《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读本》等教材;构建―思教学工队伍联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俱乐部式公体课教学改革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送教下乡、扶困助贫、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我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基本覆盖了河源市五个县的中心乡镇。中国新华社网站和共青团中央网站分别报导了我校去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情况。三是加强组建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建有电子协会、新芽文学社、心理协会等,以及体育类协会共45个学生社团,会员覆盖全校全部万余学生。四是倡导比技术、比实操、比本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其中,―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比赛我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200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选手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河职院获得了跨越发展,已经由2001年升格时全日制在校生不足3000人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万人规模的职业教育高校。目前学校有34个专业(方向),校内实训室9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到25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9%。
八、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河源地处广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对我校而言,师资力量较弱及办学经费不足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希望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强对地方高职教育的扶持,争取早日实现生均拨款,推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我校也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努力开创山区地方高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篇:加强特色建设 促进内涵发展
加强特色建设 促进内涵发展
——白帝小学特色创建
纪实
一、学校基本情况
奉节县白帝镇白帝小学位于全国特色景观旅游镇白帝镇场镇,学校占地11270㎡,建筑面积8133㎡,现有28个教学班,学生1196余人,教职工63人。近年来,我校坚持“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博、雅、乐”核心文化理念,重点做好“行为规范、质量过硬、管理精细、师资精良、特色鲜明、校园美丽、发展均衡、文化厚重”八项工作。学校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葫芦丝),连续五年被评为奉节县小学”综合考评先进单位”。
二、领雁工程项目推进情况
在全面推进领雁工程项目建设中,学校建立“四步三环三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全体教师认真领悟“四三三”模式内涵,基本做到人人学模,用模成为常态。骨干教师坚持上示范课、研究课,逐步实现“一模多法”。不少年轻教师积极探索“四三三”教学模式在艺体学科的运用,努力实行全员全程推进课改模式。教研活动采取集体备课、同课同模等方式开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立足校情,编写《白
帝小学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坚持强化训练,开展“弯腰行动”、“您好行动”等十个专项行动,每个行动有方案、有启动仪式、有过程督查、有考核。每个行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反复训练,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三、学校特色创建情况 1.立足校情
设计课程
学校历受白帝城历史文化、杜甫草堂文化、民间文化熏陶,文化底蕴厚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为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学校品牌。结合社区、家长、校情开设以葫芦丝为主的民乐校本课程,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人手一册。每个班每周开设1-2节葫芦丝课,纳入地方辅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葫芦丝社团每周进行两次集中训练。
2.制定方案
明确思路
为扎实推进民乐特色教育,实现“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目标。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了“1592”创建思路,一“定位”即围绕学校“合格+特长”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学生艺术特长(以葫芦丝为主的民族文化艺术),并进行课程开发;五“重视”即领导重视、教师重视、学生重视、家长重视、社会重视;九“有”即有教材、教师、课时、活动、课题、考评、奖惩、保障、档案;二“高”即参与率高,达95%,掌握基本演奏技能学生比例高,达90%。
3.多措并举 保障有力
(1)组织保障。为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及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检查、考核等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工作,定期培训、专题研讨,每期进行成果展示,严格过程督导。每期学校对特色教育进行专项考评。考核结论与教师的考核和绩效考核挂钩。
(2)师资保障。安排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13人,从事艺术特色教育。加强特色教育师资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请专业人士到校指导,结合学校课改和《农村小学民乐特色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民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民乐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3)条件保障。学校有130平方米室内训练场所,安排专项资金添置投影、视频、电脑等设备、制作演出服120套,为教师购置了教学设备设施,印发了3000余本葫芦丝校本教材,免费发放给学生。实行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每期在学生中评选一批民乐之星,予以表彰;对特色教师进行考核,对有贡献的教师予以物质奖励。
4.活动引领
张扬个性
学校坚持开展特色项目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有专人负责。每个班都成立不少于6个葫芦丝兴趣小组,班级每期举行一次展示活动,要求90%的学生参与活动,学校每期举办一次体艺节,每班才艺展示参与率都在92%以上,每年举办一次“葫芦丝达人秀”活动,班级竞赛产生达人参加校级达人秀,积极参加各
级举办的才艺展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机会。学校腰鼓、葫芦丝、二胡参加重庆市体育艺术科技“2+2”班级展示活动获一等奖。葫芦丝社团参加重庆市第六届、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小学甲组、器乐类)获二等奖参加重庆市课堂乐器教学成果班级展评获二等奖,参加奉节县中小学生才艺展示获一等奖。葫芦丝团队多次参加白帝镇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多次参加周边学校文艺晚会。部分优秀队员还参加社区文艺活动,深得群众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办了奉节县“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工程”、奉节县体育艺术特色创建现场会。
5.领导关怀 成效显著 学校特色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市教委、市教科院、奉节县四大家领导、领雁工程专家、县教委领导多次到校指导调研特色教育工作。奉节电视台、人民网、《重庆日报》先后报道学校特色教育开展情况。2014年学校被县教委命名为葫芦丝特色学校,2015年11月学校获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生才艺展演风貌奖,2016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葫芦丝),2016年9月学校葫芦丝参加重庆市乡村少年宫特色项目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