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

时间:2019-05-12 13: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

第一篇: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

浅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 要]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教育信息资源利用从静态的“单一获取”到动态的“利用、建设”;教师资源配置从“实地挂职支教”到“异地网络支教”;在职教师培养从“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到“异地网络教研互动”;网络教学从“基于资源的网络教学”到网络“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终身学习从固定时间地点的“在线学习”到脱离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培养;网络教学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的“革命性影响”,应该理解为颠覆性的变革,就像文字的出现虽然只改变了信息记录方式,却颠覆了“口耳相传”式的知识传承模式,电影、电视的出现只是改变了信息呈现方式,却颠覆“咬文嚼字”式的知识理解策略一样,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彻底变革现行教育。本文拟从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信息技术变革教师资源配置模式与在职教师培养模式、信息技术变革网络教学方式与学习策略几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正在革命现行教育,而我们正处在教育变革进程之中,并正自觉、不自觉的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导者、实施者。

一、信息技术引领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变革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信息资源作支撑,学校资源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和数量的差异直接导致学习者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异。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大学比建图书馆,中小学比建信息资源库”现象。究其原因,以印刷术和视听教学技术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单向传播特性和独占性: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张光盘等,只能在一个地方供一位学习者使用。这就决定了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只能以学校为单位建设,供本校学生使用。并且,根据学校学习者人数的多寡,同一信息资源需要购置多套以满足众多学习者在同一时间的学习需要。

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信息资源不再具备独占性和排他性。在网络带宽和信息流量许可的情况下,同一教育信息资源完全可以供多人在线同步使用而互不影响,学校已没有必要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在Web2.0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而且可以及时反馈和补充资源。用户将由单一被动的信息资源获取者,转变为既是信息资源的获取者,又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

(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

以印刷术和视听教学技术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信息资源,用户和资源之间是接触式的一一对应关系,决定了资源建设只能采用“校校建信息资源库”模式: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在校生人数等因素划拨教育资源建设经费,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学习者在本校内接触教育信息资源。这样无论学校的资源拥有量如何,同一所学校内的所有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起点上是公平的,但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同类别的不同学校获取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一样,必然造成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因此,只要“校校建信息资源库”资源建设模式存在,校与校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必然存在,不同学校学习者获取资源的起点是不公平的。

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和资源之间是非接触式的一对多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单一教育信息资源无论存储在何地,只要网络通达,无数异地终端用户均可同步在线使用而互不影响。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学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以笔者的研究为例,综合考虑我国“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主体和地方特色教育信息资源等因素,我们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见图1)。这里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资源投资和建设的主体,直接搭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换服务平台,不再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划拨到辖区内的各个学校,集中财力订购商业级的教育信息资源,组建本辖区的大型教育信息资源库,辖区内所有学校用户共享该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至于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从谁投资谁受益和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协商网络信息资源购买计费方式,购买互换,差额结算,实现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相对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资源建设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革命性。第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一个资源,只需要建设一份即可通过网络实现共享,避免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第二,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对单一学校资源库而言,集中辖区内众多学校的资源建设经费而组建的大型教育资源库,资源数量倍增。委托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商业级教育信息资源,其质量也与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不可同日而语。第三,实现了辖区内所有用户教育信息资源获取的起点公平。网络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从传统的“校内公平”跨越到“区域内公平”,破解了校与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的难题。而区域之间的共享互换机制,也缩小了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二)教育信息资源利用:从静态的“单一获取”到动态的“利用、建设” 以印刷术和视听教学技术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因其单向传播特性,资源使用者只是单纯获取信息资源,难以反馈和补充资源。资源建设者和资源使用者相对分离,缺少互动,资源建设质量与资源开发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资源的扩充和丰富,完全依靠资源建设者独立建设,资源使用者只是被动地使用资源。属于建设者只管建设,使用者只管使用的“静态资源”。

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了反馈功能:资源使用者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可以通过Web2.0平台对该资源进行评论和补充,形成新的再生资源。后续资源使用者不断补充新的再生资源,信息资源在数量上更加丰富,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从而极大的丰富了资源素材。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提升了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见图2)

相对与传统的“静态资源”,Web2.0支持下的教育资源应用具有革命性变化。第一,资源使用者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源使用者从单一的资源用户转变成了既是资源使用者又是资源建设者双重身份。第二,网络动态资源对后续资源用户的思维产生重要影响。后期资源用户不仅获取原始资源,更可以获取大量前期用户评论和补充的再生资源。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大量的再生资源可能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后续资源用户对原始资源的理解,这对资源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第三,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可能从此改变教育资源的建设思维和模式。网络面前,人人都是资源建设者,资源可以生生不息。而过去的资源建设者,可能转变为网络资源的管理者。用户参与建设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将更加关注学习的泛在性、情境性、社会性、个性化、非正式性等[1],可能更全面,更有代表性;当然也可能更极端,产生更多的垃圾资源。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与在职教师培养模式变革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之一。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严重的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棘手问题。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目前,解决优秀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支教”、“轮岗”等途径,将优秀教师直接派往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或地区,缓解薄弱学校的当务之急。二是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提高薄弱学校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差异。依据现有国情,只要城市化倾向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存在,城市里的优秀教师不会主动迁移到乡村去,乡村学校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也必然会想办法向条件相对优越的富裕区域和城市学校迁移。在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公共资源配置理论如帕累托最优和林达尔均衡等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换一种思维,则困扰教育界多年的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优秀教师可以不离开本校,直接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对异地学生教学;区域内教师按专业组成教师联盟,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网络教研互动,让重点学校优秀教师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技能。

(一)教师资源配置:从“实地挂职支教”到“异地网络支教” “实地挂职支教”是当前缓解薄弱学校优质教师资源配置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派城市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直接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乡村学校去承担一定时期的教学工作,并起到帮、领、带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实地挂职支教”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实地挂职支教并非都是出自教师本意,如将挂职支教经历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等。对于教师“定期流动制”, 城市教师反对者远多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持赞成态度的则更少[2]。二是挂职支教多属于短期行为,城里教师和乡下学生之间的配合刚刚默契,就可能又要更换教师,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等。

网络技术完全可以让教师足不出户的对异地学生实施“面对面”的授课: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师、生异地之间声画同步的即时互动。笔者设计、实证并正在推广“异地网络支教”模式(见图3)。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组建安装有异地同步互动教学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专用教室,重点学校教师授课、提问或解答问题的视频,通过网络同步投影在薄弱学校教室前端大屏幕,而薄弱学校学生听课、提问或回答问题的视频,则通过网络同步投影在重点学校教室的后端大屏幕。异地两个教室之间音频同步,声画同步。这样,重点学校教师在对本班学生实施面对面授课的同时,就可以通过异地同步互动教学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对薄弱学校学生的同步视频“面对面”授课。在教师授课端,教师俯视面对的是真实的本班学生,平视面对的是投影在大屏幕上“虚拟的”异地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课桌上的台签,随心点名本地或异地学生回答问题。在薄弱学校学生听课端,通过寻声系统自动跟拍的教师授课形象始终投影在教室前面的大屏幕,听课学生通过网络与异地教师完成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全部教学环节,从而实现“异地网络支教”。

相对于“实地挂职支教”,“异地网络支教”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激发了支教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重点学校支教教师不用背井离乡,也不用丢下自己正在教授的本地学生,这将大大提高教师支教的积极性。同时,“异地网络支教”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新思维,是一种新生事物,这将激发支教教师的创新思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可能探索出网络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学校教师同时给知识背景各异的城乡两个班学生上课,会很自然地通过Web2.0平台将这两个班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表面上是偶尔的共同上课,实质上这两个班的学生随时进行的协商学习,更有利于他们开拓视野,增进友谊,互通有无,实现协同发展。网络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个因为支教而产生的附带产品,其意义和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异地网络支教”本身。第三,真正提高了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薄弱学校并不缺教师,缺的是优质教师。传统的“实地挂职支教”,让挂职支教教师直接取代薄弱学校的原有教师,可能会引起薄弱学校教师的反感。而“异地网络支教”,是薄弱学校教师所授课程中,自我感觉讲授的确有难度的内容,提前申请重点学校教师“空中支援”。并且在“异地网络支教”的整个过程中,薄弱学校该任课教师始终是现场学习者和观摩者;通过一学期或一年内10次左右的“异地网络支教”,薄弱学校该任课教师可能会迅速成长为一名优质教师。

(二)在职教师培养:从“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到“异地网络教研互动” 全面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解决偏远乡村薄弱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根本途径。令人满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3]。在大多数教师不能脱岗参加继续教育的前提下,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全区教师分学科开展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以期提升在职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一般每个学科每学期组织2-4次,每次指派一名有经验的教学名师现场讲授1节公开课,辖区内各个学校抽调1-2名该学科教师前来学习观摩。课后有该授课教师说课、专家点评、观摩教师提问等环节。在长期跟踪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观摩课活动过于慎重,名师在上公开课之前有预演,以至于观摩者感觉教学过程完美到“不真实”,有作秀之嫌。又如在点评阶段,点评专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授课者、点评专家和观摩者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研讨沦为专家说教。再有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受制于交通、经费、调课等条件的限制,参加人数有限,活动次数有限,许多教师几年难得参加一次活动。

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授课教师、点评专家和无数观摩者终端之间的异地同步视频交流、研讨。我们设计、实证并正在推广“异地网络互动”在职教师培养模式(见图4),授课教师在现场无观摩者存在的自然状态下的授课视频,同步单向传递到异地点评终端和无数个异地观摩终端(授权的个人电脑用户即可),异地点评专家即时点评的音频信号不传递到授课教室,却随同授课视频信号同步单向传递到各个异地观摩终端。参与“异地网络互动”的在职教师不用离开本校,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终端观摩优秀教师授课,聆听专家同步点评。授课活动结束后,立即开通授课教室、点评终端和所有观摩终端的双向视频,所有观摩终端的教师都可以与授课教师、点评专家互动研讨交流。

“异地网络教研互动”从变革了传统的“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第一,授课教师真实授课,专家即时点评,活动效果好。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没有感受到现场他人围观的压力,授课过程回归自然。与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的最大不同是,观摩者在异地同步视频观摩教学过程,有专家同步点评,能让学习者领悟到教学细节取胜的真谛。第二,在职教师参与活动范围广,受益面大,参与程度深。不用调课,不用离开本校,参与活动的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屏幕前轻松完成“异地网络教研互动”活动。由于不存在集中观摩课教研现场人多而出现的怯场和缺少发言机会,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观摩教师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热情度更高,参与度更深。第三,与传统的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相比,网络教研活动降低了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成本,增加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容易操作,完全可以让“网络教研互动”成为常态。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比较齐全,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广,绝大部分学校或教师个人已经具有了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硬件设施,可以很便利地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信息技术触发网络教学模式与在线学习方式变革

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教育研究亘古不变的话题。班级授课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人才培养,却难逃缺乏个性化教学的诟病。目前,网络学习资源日趋丰富,如网络精品课程满足了学习者高效获取资源、自我控制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却又因为缺乏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即时交流和互动,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而饱受争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模式正从学习者单纯的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探究式学习,转化为通过网络实现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泛在学习也正从理想转变成现实,学习者从传统的在课堂向教师学习,转变为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和视频互动学习的平台,随时随地向教师学习,与同伴交流。

(一)网络教学:从“基于资源的网络探究教学”到“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在职学习者数量与日俱增,“工学矛盾”日益尖锐,终身学习为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追捧。“上网查查”已经成为网络自主学习的代名词,不仅在职学习者如此,在校生也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观看网络教学视频,阅读网络素材,自主完成学习活动。这种“基于资源”的网络探究式教学,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重视知识材料的多媒体呈现,能提供多感官刺激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缺乏即时有效的互动交流,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习者处于孤立状态,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加大,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诸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均证实,学习不是简单的资源获取,而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争鸣。班级授课饱受诟病而经久不衰,精髓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却只提供了简单的异步文字互动,这无疑是主末倒置。对于浅显易懂的知识,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没有问题。但对于高深晦涩的知识,没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没有学习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学习者个体是很难通过自学而理解透彻的。

随着网络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存在的只有资源,没有互动的问题即将得到彻底解决。利用“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跨越空间距离,实现异地网络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网络课程资源模块,即现行的基于资源的网络教学模块,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供学习者随时随地网络自主学习。二是手机短信播报模块,通过手机播报传递浓缩的碎片式教学信息,帮助学习者理清知识脉络,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学组织者通过手机教学平台即时发布教学信息,方便异地在职学习者及时掌握教学活动动态,并通过手机终端与教学组织者沟通交流。三是“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模块,这是“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的最大亮点。身在异地的教师和学生,登录各自的网络视频教学终端,教师通过视频可以同步看到全部终端学生;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同步看到教师,也可以同步看到其他端点的学习者。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同步视频授课,完成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节。“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弥补了现有网络教学只有资源、没有互动的不足,通过多终端同步视频,让异地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类似于课堂授课的教学氛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习者如同身在教室,“面对面”的同步聆听异地教师视频授课,并与其他学习者视频互动交流探讨,感同身受。学生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师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可以预测,随着网络视频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习者通过手持终端随时随地聆听教师授课、与学习者视频研讨的场景为期不远。信息时代,异地教学成为必然,“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让网络教学回归“师生互动”,必将成为异地网络教学的又一春天。

(二)终身学习:从固定时间地点的“在线学习”到脱离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理想的终身学习,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的观点,可以看成是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有人翻译为“普适学习”或“无缝学习”)的思想雏形[4]。泛在学习是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能够根据需要获得任何信息(Anything)的学习方式[5]。限于当时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泛在学习只是一个美好愿景,是人类追求学习无所不在的理想王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学习资源日趋丰富,学习者特别是在职人员在不脱岗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参加诸如职业技能培训之类的“在线学习”,异地在线获取网络学习资源,终身学习步入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不脱产异地“在线学习”时代。相对于“在校学习”,“在线学习”有明显的优势:学习时间自由,学习者不脱离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在线学习,可以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工作。学习地点灵活,可以是单位的在职培训教室,也可以是自己的办公室,甚至是自己家里等,只要网络通达即可。学习内容宽泛,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有选择的获取学习内容,做到根据需求学习和爱好学习,学习兴趣浓厚。

进入21世纪,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迅速发展,让终身学习迅速步入任何学习者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边的移动通信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真正“泛在学习”时代。泛在学习涵盖了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等各种可能的学习形式[6]。泛在学习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原生资源,还包括资源利用者产生的再生资源。泛在学习的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和同步,如果学习过程因故中断,则下一次学习时可以直接续接;泛在学习的平台还可以根据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记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为学习者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决策与指导。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加方便,更具有可持续性。这给人类学习带来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在家里和在教室里一样的学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现实中的论文、实验室设备或教科书一样的资源;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实验室通过操纵远程传感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离开课堂,学习者能顺畅的使用廉价的移动技术将学校资源和家庭作业连接起来;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者与同伴可以继续进行社会性的交互而丰富他们的联系。就泛在学习的本质特点而言,它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主体的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而不是外围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

因为网络通讯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的发展,让泛在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但学习不仅仅是向网络资源学习,更主要的是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最有效的师生互动仍旧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但在信息时代,师生异地互动在所难免。为方便研究,我们以师生互动途径为依据,将不同的网络通讯媒介归类,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及互动强度和受益面的变化,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模型,即:将师生互动途径分为同步互动、同步异步共存互动和异步互动三大类共八个层次;越在正梯形的底层,师生主要是视频、同步互动,其互动强度越大,但互动受益面越小;越在正梯形的顶层,师生互动主要是文字、异步互动,其互动强度越弱,但互动受益面越广[7]。网络通讯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师生互动实质性的变化是:互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同主导;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成为可能;师生互动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途径多元;师生互动的受益面变得宽泛,但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度有所减弱。如图6所示。

结论

信息技术让我们身处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变化;从静态的“单一获取”到动态的“利用、建设”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变化;从“实地挂职支教”到“异地网络支教”的教师资源配置变化;从“集中观摩课教研活动”到“异地网络教研互动”的在职教师培养变化;从“基于资源的网络探究教学”到“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的网络教学变化;从固定时间地点的“在线学习”到脱离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的终身学习变化;等等。上述列举虽然是管中窥豹,但我们仍然可以预见:“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伴随网络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普及,受教育者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者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起点公平问题即将迎刃而解。基于Web2.0的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模式,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者和教育信息资源利用者合二为一,必将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产生深远影响。“网络教研互动”和“网络支教”,让城乡教师足不出户实现大范围内的交流合作,整体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教研水平,变削峰填谷的“输血式”支教为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的“造血式”支教,从本源上找到了解决薄弱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匮乏问题的新途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让学习者从孤立的向静态的网络资源学习回归到向教师请教、找同学研讨的多终端异地同步视频互动教学,师生虽然身在异地,但教学效果堪比集中式的班级授课。网络通讯技术让大学变成“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解决成人工学矛盾方面意义非凡,无可替代。网络通讯技术让学习无所不在的“泛在学习”成为现实,可能从此颠覆我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也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诸如此类的变革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也更应该坚信“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技术,从不同角度,积极主动的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

[2]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J].教育研究,2011,(1).[4]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5]杨淑君.泛在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6]王民,顾小清,李雪,肖君.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9,(1).[7]吴安艳,熊才平,黄勃.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

第二篇:浅谈信仰缺失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1

浅谈信仰缺失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一、信仰的内涵及我国企业信仰状况分析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崇。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是宁愿相信其正确,而不在乎其是否真实。所以,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是一种价值,因为坚持这种信仰是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超越物质需求,信仰就会对一切是加力量。信仰是一个精神体系,它起源于敬畏,并由敬畏建立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而通过心灵的对象显示出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既是支撑人类精神的信仰。著名社会学家周学止曾用四句话概括了信仰的真谛: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

中国人似乎天生不爱试着去相信某些事情。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历史上很少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而爆发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以至于到现在,一个庞大的国家,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三十年以前,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虔诚和信奉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我们也姑且把它当做一种信仰吧。吃顿饭也要三叩九拜,高呼万岁,唯恐被伟大领袖发觉自己不忠不敬,唯恐被左邻右舍看出自己不诚。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国度的人几乎人人相信,超英赶美就是眼门前的事,实现共产主义绝不是遥不可及。人们那精神头别提多高了,都是十个不忿,一百个不服,都相信咱中国才是最强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哪怕砸锅卖铁也在所不辞;无论多艰险的关口,只要“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什么刀山火海都敢上敢闯!而当今所有制多元、思想文化多元、需求多元社会转型期,人们似乎很难淡定心境,变得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缺乏崇高的坚定信仰,被物质利益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前进中显得比较茫然迷失。

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这表现的更加强烈和突出。从业人员再没有了思想的“禁锢”,再没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天老大,我老二,甚至老子天下第一,我做什么事,只要能混下去绝不求精,遇到难题绝不是知难而进,而是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完全没有了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给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二、信仰缺失对企业的影响

(一)严重制约企业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许多企业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比较放松,职工队伍的精神家园比较荒芜苍凉。笔者走访了多家企业,反映出的问题几乎大相径庭。老板、领导在与不在,个人利益影响多寡才是左右员工“积极性”的关键。至于企业的远景,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在员工心里都无关紧要。管理人员感叹人难管,老板叫苦找不到可信赖的人。上班时间做私活、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比比皆是……没有其他活动,很少集体学习思想灌输,思想阵地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坚强占领,于是在形形色色真假是非面前,没有判别力、鉴定力。

我认识的一个企业老板,近期一直在整理,应该说是梳理企业文化,在员工手册“总经理致辞”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字句:我们有教徒一样的信念;我们有军队一样铁的纪律;在这里,你会享受到家庭一样的挚爱与温馨;在这里,你会得到学校一样的友谊和知识……从中,我看到了企业家在员工管理上的困惑与思考,看到了走在前列的企业家对信仰的追求和渴望。论咱中国人的智慧,本来可以和犹太人有一拼,但在信仰方面却是差了一大截,所以在发挥人的才智积极性上就输掉了一大截。

(二)信仰缺失严重阻止了企业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中西文化的交流,各种思想的交汇,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思想上的准备,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茫然疲于应付,市场竞争激烈,职业不定、岗位不定、单位不定时常事。城市人到农村去,农村人往城市涌,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强烈的物欲急迫难挡。分配上的巨大差异,贫富的巨大差异,催生着人的欲利之心和不平心态。信仰或追求真理似乎成了奢侈,敬而远之,追求现实的利益和利益的现实成为一种潮流。一些职工因利益的引导,职工道德尽失,一些管物的、管钱的机关人员,不顾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大量吃回扣,做假账。物资采购尽得灰色收入;利丰工程分包亲友;质量隐患深埋,豆腐渣工程遍布,给企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百姓的生命带来危害。

没有信仰,以至于当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失去原则,以及在拥有或失去财富后而苦恼……信仰的缺失,使许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也是许多企业家自身陷入困境。楮时健带领玉溪烟厂经理18年,造就了红塔帝国,却最终折戟最终身陷囹圄;牟其中曾经“首富”沦为“首骗”,英雄黄昏;禹作敏目无法纪,以言代法、以身试法,最终未能善终;资本枭雄唐万新以命豪赌,霸业随风飘逝;一代标王胡志标,人生潮起潮落最终无言;国美帝王黄光裕,内幕交易终至锒铛入狱;国企掌门人王效金,贪婪无毒终酿古井腐败大案,这些事例都提醒我们信仰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企业的信仰真空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奶业巨头三鹿因三聚氰胺倒闭;肯德基苏丹红影响消费者健康;4S店扣押合格证抵押牟利;锦湖轮胎超量掺加“返炼胶”,安全性难保;保洁纸业用脱墨纸制造餐巾纸;国美天津店骗取以旧换新补贴;双汇因瘦肉精面临巨大挑战;上海染色馒头危及百姓民生……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信仰的企业,不但无法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危及工感情及健康。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往往需要几代人吃苦奉献殚尽竭虑,付出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怕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死而无憾,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信共产主义的胜利。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坚定信仰的人,追求真理的人。同样,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坚定信仰人的引领,需要坚定信仰的职工队伍支撑。

三、企业走出信仰危机的根本途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互相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的精神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途径也面临多重选择。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这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这就给企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道德共同进步的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即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与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吸引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无论采用何种途径,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1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通过与孩子的接触,使我们对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觉到孩子间的个别差异。同时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家长的教养方式,应该说也是各有不同。

想问问家长,你们接孩子回家时会跟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有的家长可能说:“问什么,没什么好问的。”对,这是一种类型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少,对孩子比较放任。也有的家长会问自己的孩子“今天有人打你吗?”这类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生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也有的家长会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东西吗?你识吗?”每天都会问,这类家长是十分关注型。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会满意的点头,若是孩子摇摇头,说“没有”会立即责怪。“上幼儿园啥也学不到,老师在干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园有作息制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生理特征,科学的安排,每天有作业活动两节,上下午各一节,以及游戏活动。孩子的学习成长不仅仅在作业活动,还在游戏时间得到发展。老师每天都在教,教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有语言活动(讲故事、儿歌、看图讲述等)、数学活动、美术活动等。有新授的也有复习巩固的。关注《家园之窗》的家长都知道,我们每个月的教学安排都有。孩子有时会说:“会说”没教。因为他忘了,或是对家长的这种太成人化的提问方式不感兴趣,在设法逃避回答。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语言表达方式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有的孩子带来玩具说“我奶奶说玩具不能给别人玩。”有的孩子平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告诉我爸爸,叫我爸爸打你”家长听了这话可能要为之一笑,确实孩子就是这样,家长越关注孩子是否会被人欺负,孩子似乎越会“受欺负”,其实孩子一天在幼儿园都是好好的,及时与同伴有不高兴,那也早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可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有人欺负你吗?孩子会说:“**打我”,做出被打疼的样子。其实,孩子所谓的“打”有时就是拍了一下,碰了一下、撞了一下,家长应该宽容大度些。孩子在交往中难免磕磕碰碰,老师引导孩子要宽容,但我们也绝对不会让孩子无辜受欺负。我们首先会了解纠纷发生的原因,若一方孩子是无意的,则会劝另一位孩子宽容对方,原谅对方。若是因为某位孩子故意惹事,那我们会对其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孩子有时发生纠纷,争执,推推挤挤,打起架来,作为家长我们期望也能先了解情况,随后能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教育孩子知错就该,礼貌待人。

第四篇:论如何对标1

浅论如何对标

2008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中,对央企业绩考核新规定首次引入“行业对标”原则,引导企业以同行业先进企业的指标为标杆,通过持续改进,逐步达到标杆企业的先进水平。

为完成“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主要任务,国家局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通过全面开展对标工作,查找企业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配方、包装、能源、物流等环节成本费用的控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实现节约发展。要把控制成本费用作为保增长、上水平的重要措施,作为加强管理的主要任务突出抓好。

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行对标管理已经成为烟草行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如何对标,已成为行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对标?

俗话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标简单的说就是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在现代管理学中,我们通常把这种做法叫做对标,就是通过“比(行业比对)、学(标杆学习)、赶(寻找差距、追赶目标)、帮(对标伙伴)、超(追求卓越)”,以帮助企业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全新的竞争优势的工作方法。

对标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及指标信息,进行规范、连续的比较分析,帮助企业寻找、确认、跟踪、学习并超越自己的竞争目标,它是对标杆管理的内部工作结果指标的应用管理,管理的过程主要是把本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标准对比,并比照标准持续改进。找出自己比标杆企业的差距,从而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成本控制和费用控制的意识,挖掘企业管理潜能。从而完善本企业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开展对标工作,不仅是完成全年主要任务的一个抓手,也是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二、为什么要对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新的竞争机遇和挑战,各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都需在构建竞争优势中作出选择。如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强生产稳定性、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来保持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企业对标管理工作正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得到长足发展。

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开展对标管理,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服务、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与行业内或行业外的标杆企业作比较,借鉴和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追赶或超越标杆企业,创造更优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推行对标管理的好处集中体现在: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发展,以竞争保增长;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效能,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有助于推动企业的节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准确地确定考核目标和考核方式。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09年在行业内开展对标工作以来,在改善基础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对标管理既是烟草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行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对标?

从对标的形式看,主要有内部对标、竞争性对标、功能对标、程序对标等四种,目前烟草行业开展的对标主要是内部对标。推进对标行动要从总体上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㈠ 实事求是,确立适合企业为标杆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产品结构、企业生产规模等因素寻找行业中先进的可比性强的企业做为对标企业。无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要经过科学论证,符合企业实际,从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等情况出发,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评估,确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既不能把眼光放得太低,也不能一味的好高骛远。选定目标企业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对标管理。根据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将报告期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与对标企业同类同期指标完成情况绘制成表,进行比较,剔除不可比因素,找出与对标企业的差距,查找原因,明确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责成相关部门制定优化措施,限期解决;各项指标不仅横向比较外,还要进行纵向比较,检查整改效果,做为考核责任部门的一项内容,形成对标管理的有效机制,把它列入到规范化管理的体系之中。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对标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班子成员、对标工作负责人和各部门相关责任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对标工作做到常讲常新,常抓不懈,定期组织开展对标讲评(或者考评),定期召开对标工作会议交流经验,不断归纳总结好做法、做经验并做好推广提升。切实增强各级人员对对标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提升各级人员对对标工具的掌握应用能力,将重要指标对标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㈠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对标活动对公司来说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不仅要领导重视,还要全员参与。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直接承担者,开展对标行动,必须做好全员参与的工作,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由于烟草行业特殊的专卖专营体制,导致部分行业内人员对对标管理不以为然。把对标管理当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来开展,甚至是应付上级,应付检查,为对标而对标,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被动参与,执行不畅。因此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我们要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对所有员工进行理念的宣传和方法的培训,统一大家的思想,让大家懂得什么是对标管理,向哪个标杆看齐,怎样对标,应遵循什么原则和实施怎样的方法、步骤等,最终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大力宣传对标管理的重要义,提高全员对对标工作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同业对标工作。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从工资福利、晋级晋职、考核评价等方面,激励员工参与的热情,激发员工对标的紧迫感,引导他们逐项落实对标任务。只有每位员工的工作做好了,整个企业的对标工作才能取得圆满效果。

㈢全面准确地采集标杆指标数据。数据信息的收集是否准确、科学,将直接影响对标的各个环节和工作进展。对标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通过指标比较,查找差距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比学赶超的措施,狠抓落实。收集必要的数据与标杆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收集的数据和信息,了解自身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及不足,结合调研分析情况。制定对标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系统化的思想,明确对标目的和重点,落实对标工作计划,以及工作措施和时间要求。

㈣落实比学赶超的各项措施。

标杆管理的规划实施必须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实施步骤,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进度计划,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大体系,根据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责任分工,将对标指标目标值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及个人,把改善费用、效率指标的压力和动力传递到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并在工作质量、完成时限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成立专门调度考评机构,将对标指标纳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考核内容,进行评价考核,奖优罚劣。对重点指标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观摩,半年一总结,年终一总评,将任务完成情况和排名定期公布,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对标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分析制度。要根据上级确定的先进性指标,按照统一的分析模式和内容,逐级建立定期活动分析制度,重点对主要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本企业生产经营等工作中的优势和难点,并逐级上报分析,畅通上下级的沟通,管理层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单位指标完成情况。

二是逐级建立动态评估制度。重点平衡突发因素对企业及个人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估办法要充分考虑各项工作的复杂性,客观排除非人为因素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影响,以激发管理潜能为目的,制定好评估办法。对纯客观因素造成的各项指标上升或下降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正确评估。

三是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在反馈过程中,不仅仅是传达好与不好的结果,而是将重点放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上,上下级一起研究如何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提高对工作的掌控技巧。

㈤对标管理要持续改进和创新。

对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标是指标与管理的结合.对标内容广泛,涉及经营管理、技术研发、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经营理念等等。对标的范围内外兼容,点面俱全,涉及企业每个单位、每项工作、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只有遵循动态比较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对标管理向前发展。对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体现各单位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也要重视流程、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你现在怎样,而是你将来会怎样。那么如何让对标行动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持续改进和创新。企业内部对标包含许多技术措施和考核指标,有些考核指标短期内就能达到,有些指标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达到。像这种考核指标就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的标杆,制定相应的赶超措施,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与改进的目的。同时我们强调,对标光被动“补标”不行,只要发现了弱项,补上了就得比标杆强,有所进步和提高。所以,对标不仅仅是“追标”,不能仅仅补齐就算完成任务,你得有所创新。激进的创新来自于营造一种对企业命运的关注,来自于释放所有员工的想像力,并且教会员工怎样去发掘非传统创新的机会。应该大量激发多样性的战略建议,激发出千百个新创意,从中找到新的重点和方向。所以对标工作的根本点是模仿与创新并举的循环往复过程,片面理解对标工作而惰于创新,不但与同业对标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不会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

四、对标工作的注意事项

行业要通过推行对标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实现节约发展,结合当前整个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注意“三个反对,三个提倡”:

一是反对生搬硬套,提倡扬长避短。生搬硬套,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是必定无效的,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严格的按规律来执行。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对标时,发扬矛盾中 “扬弃”的哲学观点,对照自己,发扬标杆的长处,摈弃自己的不足,使对标活动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

二是反对亦步亦趋,提倡创新赶超。对标不能亦步亦趋,做样子,走过场,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应付差事的错误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必须大力提倡创新赶超,在创新中学习,在创新中赶超,让对标管理富有新的活力。

三是反对刻意攀比,提倡学以致用。一些人往往在对标中,不是持虚心求学的态度,而是刻意攀比,不看主流,不看大局,甚至于一叶障目。对于这种态度和做,我们一定要去严肃的批评,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思想路线上来。真正树立起谦虚谨慎的学风,认认真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提倡学以致用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对标管理活动开展下去,方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二、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发挥的作用无法估算和量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起到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力量。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了员工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景,能够凝聚人、团结人,创造巨大的超越利润;文化的激励作用,满足了员工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这正是对标创新的动力之源。文化的资源整合作用,整合了企业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这正是学习标杆企业的极致因素。文化的辐射作用更让企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形象,成就了企业。在对标过程中,充分吸收标杆企业文化的力量作用,充分挖掘形成自己的对标文化体系,对于转变“数值型对标”为“文化型对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要注重与贯标工作相结合。

注重与贯标工作相结合,在优化管理流程上下功夫。贯标、对标工作都是近年来行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两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要在贯标工作中引入对标管理理念,注重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标准,使质量体系建设在更高标准的平台上有效运行,同时要通过对标工作,深入查找管理上的短板、制度上漏洞、流程上缺陷,运用贯标这一管理工具对原有制度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以促进对标指标水平的持续提升;

总之,对标管理的实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管理方式,它与流程重组、企业再造一样,其核心是企业管理的系统优化、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我们要切实将对标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基层创优、贯标、管理创新等相结合,将对标的贯穿到企业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将成效落实到“卷烟上水平”的主要任务上来,以对标工作推动品牌持续成长,企业平稳发展。

兴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

万鸿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而在学习领域内,信息技术也起到了极大地变革作用。

我是从教育和学习这两个方面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革的影响的。

一、从教育方面来看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首先引起教育观念的革命。其中,又包括以下三种变革:

①教学观念的变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就是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转变为终身教育;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课程观念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③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的高能力、高综合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教材变革

与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第三,教学环境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校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使现实中或短期内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教育方式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二、从学习方面来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在悄然改变,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终生学习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一,实现终生学习的条件

①软件环境

主要是指要进行终生学习的社会的、人们的思想等的变革和程度。主要包含:A学习观念和学习内容;B从传统的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全方位的开放。

②硬件环境

终生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它完全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它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于教育实践,给超越时空的远程教育以发展和壮大的空间。现代远程教育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态,促进教育整体的改革。同时,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终生学习开辟了通途,为终生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第二,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①远程教育的特征

A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B多媒体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是更为个性化的设计 C远程教育更为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

②现代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A现代远程教育是每个人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B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C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D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下载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范文模版)

    努力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清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蒋东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

    论当前教育发展形势

    直面我国教育现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及改革发展方向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

    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摘要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作业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现代物流......

    论五个好支部的发展1

    论五个好支部的发展2007级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孙海 大新庄镇博乐坨村现有326户,1189口人,耕地2396亩,大棚面积600亩。现有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成员3人,交叉任职......

    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我国在7000多年前就注重营养学说,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自身的营养健康,可见从古到今营养的重......

    信息技术对幼儿园教育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幼儿园教育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渐渐地由传统的说教......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感想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感想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胡珠英 高强 李誉明 摘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条件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师地位、教学方式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