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

第一篇: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

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索集体心理治疗对提高自闭症患儿发育商(DQ)的效果。方法 12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进行正常项目治疗+开展集体心理治疗)和对照组(进行正常项目治疗),各60例。训练治疗10个月后,采用Gesell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自闭症患儿训练前Gese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及 2年后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体心理治疗对提高自闭症患儿的发育商水平效果显著,有利于自闭症患儿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集体;心理治疗;自闭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9.204

自闭症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发育商比正常儿童表现低下,本研究观察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患儿发育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2013年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1]的自闭症患儿120例,年龄2 ~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发育商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观察组与家长签订训练协议。要求自闭症患儿年内必须在医院训练满10个月,每日训练0.5 d,融入社会0.5 d。将每10例自闭症患儿分为一组,除进行正常项目治疗外,由1~2名老师负责集体心理治疗。治疗方法:每节课30 min,分3~4个环节,训练5次/周。通过教师与自闭症患儿之间,自闭症患儿与自闭症患儿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游戏方式营造一种儿童集体游乐的氛围,促进自闭症患儿之间相互模仿、促进其认知、交往、触觉、视觉等能力[2]。

对照组要求自闭症患儿年内必须在医院训练满10个月,每日0.5 d训练,0.5 d融入社会。将每10例自闭症患儿分为一组,进行正常项目治疗。

1.3 评定标准[3] Gesell发育诊断法适用于0~6岁儿童,用发育商、发育年龄表示测试结果,量表内容包括5大领域:①适应行为;②大运动;③精细动作;④语言;⑤个人-社交。将测试结果输入Gesell软件,得出DQ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自闭症患儿训练前Gese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及2年后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生活节奏改变等,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自闭症患病率:国内1995年报道1~2人/千,美国2009年报道1/110,2012年报道1/88,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北大六院贾教授研究: 0~14岁儿童按照1%的自闭症发病率,我国应有300万患儿[4],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家庭的幸福,自闭症患儿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残疾,减轻社会负担,国家提倡3~6岁对本病患儿抢救性强制治疗10个月,使其早日融入社会,进入正常的学校就读。

目前,国内治疗自闭症处于探索阶段,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矫正疗法、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地板时光、特殊教育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自闭症患儿的3大主征是: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性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国家残联、卫计委对自闭症患儿训练的要求目的是融入社会[5]。

对自闭症患儿的心理治疗工作很少有专业人员研究、关注和参与,所以导致自闭症患儿的心理治疗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状,使自闭症患儿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不理想。

集体心理治疗是对一组经过选择的患儿,由1~2名经过训练的治疗者主持,利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与治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自闭症患儿集体心理治疗是对经过选择的自闭症患儿利用集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达到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改变注意力、提高语言能力、改善交往障碍、矫正不良行为、调整不良情绪、提高智商、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

本研究发现,自闭症患儿集体心理治疗10个月后,患儿发育商有明显改善。2年后随访,经过集体心理治疗的自闭症患儿发育商有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 赵中.应用行为分析的维度对孤独症行为矫正的提示.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49-51.[2] 尤娜,杨广学.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7(73):26-31.[3] 曾淑萍,周翔,李京,等.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咨询矫治模式及其效果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8.[4] 李建华,钟建民,蔡兰云,等.三种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临床应用比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59-62.[5] 徐琴美,丁晓攀,傅根跃.孤独症儿童及其矫治方法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6):59-64.[收稿日期:2015-06-04]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目录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从理论研究、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问题。本文从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和康复教育困境出发,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建议,以期社会广泛参与,为自闭症儿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自闭症康复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一)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儿童自闭症的学名叫儿童孤独症,孤独症是它的书面语言,现在也把这类疾病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也叫心理发育障碍,也被称为大脑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出生前,他的大脑因为种种原因,其发育或者某一个领域的发育就受到了影响,导致出生以后,他的各种发育的进程,他的语言,他的社会交往,他的运动等各种能力发育受到迟缓受到阻滞,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的障碍。

(二)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于三岁前起病,其中约2/3的孩子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孩子经历了1-2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交往的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质的缺陷,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典型的表现是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缺少与人交往的兴趣等。

第二、交流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儿童语言发育方面和非语言交流方面均存在着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语言交流障碍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语调语速异常、言语运动明显受损。

第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行为常常比较刻板、重复,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去应付日常的生活。另外,其他方面伴随的症状,情绪以及行为的异常。

第四、智力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三)儿童自闭症的诱因

第一、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自闭症在同卵双胞胎中的共患病率较高,在60%-90%;对于异卵双胞胎则比较少见。在兄弟姐妹之间自闭症再患率仅4.5%,尽管比例少,但也表明存在遗传倾向。

第二、感染与免疫因素。据研究表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自闭症,当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腹中孩子,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第三、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如果孕妇怀孕时有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情况,也会增加孩子自闭症的机率。

除此之外,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压抑、药物或饮食不适应也会诱发儿童自闭症。

(四)儿童自闭症的不利影响

1、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闭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是在人幼儿时期开始发作。如果忽略该疾病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不光会影响到病人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精神危害。该疾病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同时还容易出现精神封闭等状况。

第二、影响智力。幼儿时期发作的自闭症还会影响到人的智力发育。

第三、不能和人正常沟通。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日常生活当中的逻辑以及形式和正常人并不相同。可能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的丰富,但正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普通人不能理喻的行为。

第四、影响神经功能。一旦在人幼年时期发作自闭症,就会导致人的神经功能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对自闭症儿童患者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经济压力

主要是自闭症患者在康复训练与教育上的花费。根据调查,月收入低于3000的自闭症家庭约占50%,而康复教育费用在低于3000元的家庭只占比约9%,康复费用普遍高于家庭收入。

(2)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长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历从否认到迷茫到愤怒到内疚到痛苦再到逐渐接纳的过程。而在育儿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父母由于缺乏照顾自闭症儿童的技巧,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得不到情感的正向回馈,不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在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中,自闭症患者父母还会面临就医、康复、教育、就业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都会使自闭症患者父母感受到社会排斥,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3)自闭症儿童父母身体压力

据调查发现, 自闭症家人患上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致死性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10倍以上。同时,自闭症儿童到来的打击与缺乏相关经历与知识造成的无措,承受能力较弱的父母甚至会萌生弃养的念头。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

(一)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

90年代到21世纪之前,我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正式进入全面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陶国泰教授在国内首次发现和诊断出4例自闭症儿童,并发表了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这是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初次探讨。1984年,陶国泰教授创立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共收治12例自闭症儿童。1987年陶教授在美国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婴儿的自闭症”的研究报告。1989年,我国开始有了“儿童自闭症”的诊断。1990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才开始分析1986年以来所有确诊的自闭症患儿。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步入迅速发展时期。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2001年,中国残联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和不典型性自闭症成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自闭症康复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的工作计划中。

2010年,以自闭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公园》在全国公映,为观众直观呈现了自闭症家庭的真实面貌。央视还曾在“新闻联播”中推出自闭症专题节目“自闭症儿童”,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为了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使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中国残联据此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每年人均12000元标准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给予补助。

2016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首次将关注聚焦于自闭症儿童,主题为“关注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2016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定为“包容及神经多样性”,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美国自闭症之声联合北大、浙江工大等各大单位,齐聚央视塔下,共同为自闭症儿童点亮蓝灯。

2015年以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等编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了三部,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研究干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自闭症发病的严峻形势,给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自闭症领域里的科学研究进展,帮助自闭症患儿和家庭重获幸福;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普及科学干预方法,促进行业规范;培养自闭症干预领域的专业人才,敦促高等院校尽快建立相关专业。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估计约1/68,自闭症人数超过1000万,0-14岁的儿童超过200万,并且每年以20万的数据增长。

根据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发布的数据,自闭症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中国目前有超过1300万自闭症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数可能就超过400万。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按1%来算,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数字递增,可见情势严重,触目惊心。

三、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方法

(一)儿童自闭症一般治疗办法

1、心理疗法

自闭症本质上就是心理障碍疾病,因此心理治疗也很受重视,他们大多寄希望于这种疗法,期待在该疗法的作用下能真正挖出患儿心理上的“病根”,但是因为心理治疗持续的时间很久,需要患者能持之以恒。

2、饮食疗法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3、高频音乐疗法

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调整身体状况,大大改进孤僻的生活状态。这种疗法能把孤僻的症状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4、药物疗法

实际上,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像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且这样的疗法往往要持续很长的过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药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自闭症所带来的困扰,可能在药物的作用下会形成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国际先进教育康复理念

1、要正确规划自闭症儿童的人生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把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作为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略对其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内心幸福感的涵育。其实,上学无非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因此,要不要上学和怎样上学,都应服务于实现孩子的人生大目标。基于自闭症的特殊性,自闭症儿童无论功能高低都应当确立的人生目标主要是:一,解决生活自理问题;二,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三,培养一技之长。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独立生存于社会。至于具体目标的制定,则需考虑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功能水平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很多家长过于关注自己孩子的缺陷和问题,一旦有什么不适当行为,就倍感焦虑和恐慌,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发展规律,也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想方设法使之巩固和光大。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越多、鼓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会越大,这是许许多多家长的共同经验。如果看到的只是问题,这问题就会被更加放大。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遭遇太多挫折,需要我们加倍呵护。

3、要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独立学习能力

爱孩子的正确方法不是包办,不能什么都替孩子想、替孩子做。有些家长习惯于以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孩子,甚至课堂上来个客人回头看一下的自然反应也要矫正,结果把孩子训练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这种方式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而在结果上则只能加深加重他们对于家长的依赖。爱孩子就要用正确的方法使之不断受到锻炼,让他能尽早独立。

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困境

(一)治疗费用高

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贴。过去,孤独症儿童家庭想要领取补贴需要提供残疾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放开政策,只要家庭能够提供正规三甲医院诊断证明,就可以拿到政府提供的康复训练补贴。“国家明确规定,各城市每年应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每户一定的补贴,各地残联如果有资金可以再补充一部分。”

然而,在高收费的康复机构面前,“可观”的补助似乎也显得杯水车薪,更让孤独症儿童家长揪心的,还是自己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去了康复机构,仍得不到规范化的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患者中,只有不到2%的孩子能够进入专门的机构接受专业康复。

(二)行业无标准

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众机构共同向行业标准看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能力,最终促进行业整体建立好的口碑,将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如果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老师和医生,就可能出现机构以盈利为主,高收费而治疗收效甚微的情况。

(三)缺少专业人才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看,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儿童康复老师所修专业基本上属于师范类、康复类、学前教育类、心理类、体育类,这些专业很大程度上跟儿童康复专业领域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专业门槛高,机构很难从社会上找到成熟的儿童康复人才,很多都得从零开始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很长时间。非“科班”的人从进入孤独症儿童康复行业到成为此行业比较专业的人才,成长周期一般是1~3年。

(四)父母抱团取暖

很多患者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或对治疗机构不信任, 会采取“抱团取暖”, 他们自己创办机构, 或独自在家庭开展教育康复活动, 但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取得成效。

五、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建议

(一)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对0-16岁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报销。为每一位自闭症儿童设立一定数额的受教育基金、特殊强化干预以及就业辅助基金,提高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进行补贴的标准及补贴的受惠面,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学习、提升。设立自闭症儿童公交出行免费、看病绿色通道制度。

(二)建立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体系

建议多部门联合行动,根据自闭症患者患病程度不同,提供包括竞争性岗位、辅助性工作、专门供养及看护机构等不同的支持保障。对于认知和行为能力接近正常、生活可以自理和安全出行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竞争性岗位就业培训;对于认知能力低于常人、无明显情绪问题、经过辅导和培训能掌握一定工作技能的自闭症患者,提供辅助就业的场所,如企业内专门设立辅助性工作岗位;对于认知能力远低于常人、偶尔会有情绪问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在专业人员干预与带领下可以慢慢提高生活技能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自闭症患者,鼓励其参与部分社区的简单手工活动。

(三)建立自闭症社会生活与养护中心以及看护机构

目前,世界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的榉之乡,中国台湾的肯纳园等。建议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制定这类机构的标准和管理认证办法,对该类机构给予营运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培训以及看护费用分拨到每个中心。逐步建立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建立自闭症示范康复训练基地,培养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为居家养护和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自闭症患者提供服务。

(四)倡导全行业实施科学救助,全社会给与接纳和关爱

倡导全行业对自闭症人群采取“科学干预、主动参与”的态度,以科学的理念认识自闭症,采取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进行干预,积极主动参与救助,改善自闭症人群的社会境遇。引导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干预观”,对孩子进行早期抢救性干预、训练,不错失挽救孩子的黄金时期。以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为视角,以科学干预为手段,支持自闭症人群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社会公众也应当去聆听、欣赏、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了解、理解、关爱他们。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在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仍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自闭症知识,共同传播科学理念,正确认识自闭症,包容和接纳自闭症人群,共同探讨与推进对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发展的保障计划,增进自闭症人群家庭的福祉。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

摘要

自1943年来,自闭症(autism)的研究已走过了近70 年的历史,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 我国有关文献报道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病例逐见增多, 引起社会的关注。发达国家的政府、基金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攻克自闭症的研究和诊疗中。儿童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 它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基本心理发育障碍, 是起病于婴幼儿期严重的慢神经精神障碍。本文主要综合介绍自闭症的三大理论模式,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对这些研究给我们留下的未决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自闭症 认知发展 认知语言障碍 心理理论 情感认知障碍 1.前言

1.1自闭症的界定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的代表性疾病。它以社会交往、言语及行为(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活动)三种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 很难参与需要共同注意的活动,往往也表现出刻板及重复的行为, 并且可能抗拒变化, 喜欢一些看起来无意义的惯例和形式。他们会出现口头和非口头交流的障碍, 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自闭症个体在非语言能力的任务上有优势, 而在以语言为中介的任务上则表现很差。他们的认知能力可能也受到损害, 75% ~ 80%的自闭症患者符合智力落后的诊断标准, 其他20%~ 25%的自闭症患者, 其认知风格也是特异的。某些自闭症个体可能拥有某些领域的超常能力, 比如音乐或绘画的能力, 或者计算日历的能力。自闭症在表现型上有很多不同, 即使都是自闭症儿童, 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 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自闭症儿童缺失很多种技能, 有很多方面的障碍;同时还伴随很高比例的相关行为障碍和精神健康问题;常常还有潜在的学习困难。因此自闭症的诊断评估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一般来说, 自闭症儿童至少要在3 岁之后才能被比较准确地诊断。1.2 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的症状极为广泛, 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等多方面异常。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轻症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都不明显, 有时很难被认为是疾病, 更像是性格问题。重症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损害, 但一般不出现妄想、幻觉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自闭症患者与他人(包括父母)不够亲密, 对人情温暖,甚至是母爱, 反应冷漠。患者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低下。缺乏语言表达能力, 常有模仿性言语且语意不清, 不能正确理解词性, 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严重者语言能力发育明显迟滞, 甚至不发育, 语义形成能力低下, 有的患者甚至会制造只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行为举止方面, 常出现仪式样动作、刻板行为、奇异行为及自伤、自残性行为等。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物体表现出特殊依恋, 不许他人触及。患者通常情感淡漠, 但有时也会情绪反应过度, 特别是在别人动了他不许动的东西时, 情绪会异常冲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抽象能力、衔接概念及整合能力的损害。患者还常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 如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异常, 以及视觉或听觉加工能力的发育不全。有15%~ 50%的自闭症患儿伴有癫发作。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商都很低, 但有些患者却在绘画、音乐或计算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表现能力,此类患者被称作“高功能自闭症患者”。1.3 对自闭症的认识过程

临床上首次描述自闭症是在20世纪40 年代。1943 年, 美国医生Kanner 报道了11 例患者, 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 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 Kanner 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 年代, 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 报道相似的病例, 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 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自闭症的发生。Kanner 将自闭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 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世纪60~ 70 年代, Rutter 的研究指出, 自闭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 逐渐把自闭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 Lotter 发表了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 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 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 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自闭症发病率4~ 5/ 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世纪80 年代, 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 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 从生物学领域探索自闭症的病因, 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 的研究表明, 自闭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 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 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自闭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 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深入, 逐步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 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 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自闭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 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病因。

2.理论解释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无效的治疗个案,唤起了研究者对Kanner 理论的怀疑;在对多个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后,研究者们发现自闭症的病因可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的父母。Rutter的研究为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从认知上探究其发展的特征。从此而引发出的研究,波及了医学、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上,从神经医学、神经化学医学的角度以及对脑电波进行分析等手段,探索自闭症的成因;而在心理学上,则对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心理特征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其中,“认知语言障碍论”、“心理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论”都具有深远影响,以下对这些理论和主要研究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2.1 认知语言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一)认知语言障碍论

Rutter 等研究者们对1950 年至1958 年在英国的莫土莱医院的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 年的追踪调查。这些儿童的临床表现与Kanner 表述的早期幼儿自闭症极其相似。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有以下这些特征:(1)自闭,即社会性发展障碍;(2)言语发展迟缓和异常;(3)总埋头于同样的行为,对变化性动作有抵触。

根据以上的结果,以及对众多的文献进行回顾,Rutter 等提出了“认知语言障碍论”。他们认为,由于先天性器质病变而产生的语言障碍为自闭症的首因性认知语言障碍,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性交流语言障碍为次因性障碍。Rutter 等研究者提出的诊断标准虽然与Kanner 的大致相同,但他们的“认知语言障碍论”所提出的观点却恰好相反。Kanner 认为是由于与人缺乏交往而引起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而Rutter 等却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因为他们有认知语言障碍,才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认知语言障碍论”提出后,引发了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的一系列研究,其中也包括Kanner(1971)本人对自己的11 个病例进行的追踪调查。一系列的研究,基本支持了Rutter 等人的理论。Kanner 对11 例中的9 例(因2 例无法追踪)病例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病例都不可否认地与先天性器质性障碍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养育态度和其他儿童的母亲的养育态度相比较,也无明显的问题。

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作为一个轴心进行的大量研究,对自闭症儿童的理解提供了有力工具,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自闭症,是“与某些器质病变有关的特殊发展障碍”。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是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为支柱,对“自闭症”下定义的。这个理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和认知所作的研究

在“认知语言障碍论”的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从言语、注意和记忆三个方面进行。1.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能力的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言语的意义论”和“言语的语用论”两个侧面,来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能力进行研究的。

“言语的意义论”,是在语言学中,专门研究根据语言的形态等特征来传递语言意义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交流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唐氏综合症的儿童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词汇发展和对语言的理解都显得更为逊色。自闭症儿童在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时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在会话中,所使用的词汇很有限,学过的词汇不能全部使用;(2)使用代名词时总是搞反,如把“你”说成“我”等。

Schuler & Priznt(1985)在研究中还发现,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中有85 % ,是通过反响语言(Echolalia),即反复说那些听到的单词或曾经听到过的话,来获得语言的。反响语言还可分为“即时”和“延迟”两种。总而言之,自闭症儿童在理解语言时,只是从字面上生硬地照搬,很难从意义上加以捕捉。

“言语的语用论”,是在语言学中,专门研究社会交流中,通过对语言的选择,给谈话对方所带来的语言效果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的社会性功能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同样也发现了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现象。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在会话中,好拘泥于某一细微处;(2)在会话中,会对某一话题作无数次的重复;(3)一个人独占话题,随意打断或改变对方的话题。

TgerCohen 于1985 年为说明自闭症儿童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认识特征而提出的一个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将对他人的理解视为一种能力,即知道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信念、欲望和兴趣。Baron4 岁时已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则很难培育出这种能力。在1980 年以后的10 年中,这个理论已成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一个主流。

(二)相关研究

Baron-Cohen et al.(1986)还采用图片排序任务来检验自闭症者对不同类型事件的理解。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对涉及心理状态归因的事件图片排序时,操作成绩显著差于正常儿童和心理年龄较低的唐氏综合症个体。这说明,在理解包含某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情景时,需要考虑某人知道什么和有什么预期,对自闭症个体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Baron-Cohen等(2001)让Asperger综合症、高功能自闭症和正常成人被试观看一副人眼睛部位的照片,判断其中所包含的心理状态,并在两个表示心理状态的词中作出选择。对照任务是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中人的性别。结果发现前两组被试在对心理状态进行判断时,成绩显著差于正常成人。他们认为这种测验是考察了被试的较高级的心理理论能力。

后来,Ruther—ford & Baron-Cohen等(2002)又以Asperger综合症、高功能自闭症以及正常成人为被试,测验他们通过声音“读心”(mind-reading)的能力,即从特写的声音中抽取出其中的心理状态。给被试用录音机呈现一个简短句子或词组的录音,让被试从两个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描述录音所含心理状态的词。对应的控制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录音中说话人的年龄。结果发现,Asperger综合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被试在判断心理状态时成绩显著低于正常成人,而在对年龄进行判断时他们的成绩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较细致的研究说明,Asperger综合症和高功能自闭症心理理论能力也是有一定缺损的,而且可能如Baron-Cohen等(1985)所说的那样,自闭症的这种心理理论损伤是独立于一般的认知能力的。

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缺乏心理理论,即如Baron—Cohen所说的“心盲”(mindblindness),但是,他们的研究也遭致一些批评,比如测量心理理论所用的误念任务和其他类似的任务,对言语的要求很高。也许是因为自闭症的言语能力受损,才导致他们在心理理论能力测试中失败。所以有些研究进一步从言语能力对自闭症心理理论表现影响的角度进行了重点探讨。2.3 情感认知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一)情感认知障碍论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与“心理理论”同时成为领导研究潮流的理论就是“情感认知障碍论”。这一理论是由Hobson 提出的。

Hobson 在对那些基于“认知语言障碍”论而进行的研究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他认为:所谓的“首因性障碍”和“次因性障碍”并没在实验中体现出来。因此,他在实验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变量,一是有情感认知参与的,而另一个则是没有情感认知参与的。他分别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Hobson 认为,Kanner(1943)所提出的自闭症是“情绪接触的先天性障碍”之说不无道理,他所提出的“情感认知障碍论”便是兼容的产物。Hobson 批判了“心理理论”,他指出,不可能让自闭症儿童自己去发展理解他人内心的“理论”,而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积累了一定的与人接触的经验,他们才会获得对他人理解的知识,Hobson 的“情感认知障碍论”强调的是把自闭症儿童的情感认知障碍放到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

(二)相关研究

以Hobson 为代表的“情感认知障碍论”研究者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发展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Hobson(1992)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人的带有情感的声音没有能力辨别;在自身的情感表现上,也显得无法控制。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嬉笑和哭泣,还会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与现场氛围大相径庭的表现。

Loveland(1994)在研究中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很难根据指示,自己作出相应的表情。虽然他们能模仿别人的表情,但如果没有范例在眼前,则无法根据要求来表现出适当的情感。

3.研究展望

正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这种在对信息的意义加工上存在着显著障碍,导致了他们对他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困难。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信息加工模型来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记忆特征以及尝试建立医学发现与心理理论结合的研究模式,并开拓自闭症儿童情感认知研究的新领域。

尽管目前还未发现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自闭症,但各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自闭症的症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对于全面认识这种综合症,认知理论似乎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有助于行为干预(诊断、管理和教育)和探寻脑基础,也可能有助于确认自闭症及相关病症的遗传机制。

在认知功能和认知缺损的定位研究方面,最新的进展来自于大脑成像技术的发展。PET,SPECT和功能性MRI等技术,使我们可更好地测绘各种活体脑活动状况。目前这些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自闭症研究。

自闭症具有脑神经基础,只有了解自闭症的生物基础,我们才可能确切地了解自闭症。但我们对自闭症这种发展障碍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它的脑神经生物基础。不过,认知神经发展研究,为探究脑异常和自闭症症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富于前景的道路。我们相信,认知理论的发展,结合脑功能成像和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有巨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Courchesne , E., Townsend , J.P, Akshoomoff , N.A 1994 A new finding: Impairment in shifting attention in autistic and cerebella patients.In H.Broman &J.Graf man(Eds.)Atypical cognitive deficits in develop mental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brain function(pp.101184.3.3. Kanner , L 1943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Nervous Child 2 , pp.217up study of infantile psychosis :Description of sample.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Vol.113, pp.1169184).New York: Plenum.7.Tager2Flusberg , H.1993 What language revel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mind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In S.Baron157).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Happe,F.Wechsler IQ Profile and Theory 0f Mind in Autism:a Research Note.Journal 0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4.35:146l一1471. 9.Frith,U.&,F.Alltism."beyond‘Theory 0fMind’.Coglition,1994,5o:115—132.

10.Kjelgaard,M.&Tager—Flusberg,H.An Investigation 0f Language Impairment in Autism: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subgroup.

11.Langdell T.Face perception: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utism.1981 12.Dawson G.& Adams A.Imit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veness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2.1984 13.Duchan J.Clinical interaction with autistic children: The role of theory.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4。1984 14.Happe F.Autism: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ical theory.UCL Press,1 994 15.蔡蓓英、孔克勤《: 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0 ,23卷,第3 期,269477

第四篇: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和与其他群体的比较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就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方面,与上述刻板行为表现一致,许多研究者也倾向于根据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程度不同,将其分成自我刺激性的刻板行为和自伤性的刻板行为(zirpoli,2004)。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Demchak&Halle,1985)。基于此,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根据获得的感觉刺激的不同,如痛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动觉等,表现为相应的形式。如方俊明(2004)认为感官的刻板行为表现在可能反复地听同一种声音或同一首歌曲,注视、抚摩同一样的东西,认定某一种颜色或是同样的衣服。就自闭症儿童与其他群体在刻板行为表现的比较研究方面,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表现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如Bodish等人(2000)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发生率也更加高些。Freman等人(1981)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的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碍个体,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1.3.2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原因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原因的理解依旧不够全面。概括看来,研究者主要从强化、感觉唤起和生理因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分析行为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寻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原因(Guss&Carr,1991)。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由一系列的强化过程所维持的,包括感觉性正强化、感觉性负强化、社会性正强化和社会性负强化。通过分析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功能来探究其行为发生的原因,已成为当今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方式。部分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Bellfiore&Dattilio,1990)。有理论指出,表现出刻板行为的自闭症个体更需要在某些感官方面获得神经刺激,如痛觉、视觉、听觉等,而这些行为正好满足了个体的这一要求。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为了减少厌恶刺激,如患有中耳炎的儿童会借助于撞头的行为来减少或替代由于耳朵发炎而引起的疼痛(Demehak&Halle,198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与生理因素有关,如基因异常或者生物化学上的不平衡等。有研究表明莱希一尼亨(Lesch一N沙an)综合征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患有该综合征的自闭症个体会表现出重复性地损伤手指、嘴唇及舌头等行为(Bellfiore&Dattilio,1990).1.3.3.1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Koegel&covert,1972:Koegel,Firestone,冷amme&Dunlap,一974)、电击(Risle又1968)、隔离(Ha币S&w61ehik,1979)、矫枉过正(Azrinetal.,x973)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Fellner,Laroche,&SulzerAsaroff,1984;H如ng,Breen,pittseonw盯&Gaylord一Ross,1986:Harris&WOlehik,1979)。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刻板行为,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惩罚只是一味地抑制刻板行为的产生,既不能将刻板行为根除,又不能塑造恰当行为,因此,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另外,强化其他行为的方法并不能在所有情境中实现,隔离的方法也很容易导致刻板行为的增加,而矫枉过正的方法费时较长,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很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产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认识到若仅仅使用某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于是,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结合起来使用。如D记den等人(1997)使用了多种方法共同干预自闭症的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另外,有研究者认为,相对其它问题行为而言,刻板行为最易通过基于行为管理的干预措施来改变(C而。&Reid,1989;Day,Homer&o'Nell,1994)。也有研究者通过采用教学并提供可选择的活动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Schopler&olley,1982),如通过教授恰当的应答方式(Durand&Cri~ns,1991;oliver,1995)、在活动改变前给予提示(s”ons&Davis,一994)、使用活动表(Mae加ff,丸antz&MeClaxmahan,1993:Pieree&Schreibman,1994)等都可以减少刻板行为。另外,通过传授社交技能来增加互动技巧,也可以减少刻板行为(Durand&carr,1987)。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黄伟合,2003)。另外,研究者亦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的改变,更加尊重儿童的需要,而不单单是考虑儿童的行为。他们认为,在直接减少儿童的行为之前,应先努力改造环境,增加环境中的刺激性活动或材料,增强环境的丰富程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这些行为(Frankd,Freeman,Ritvo&Pardo,1978)。同时,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体提示促使学生的自我刺激行为转化为其他不相容的行为,然后可以强化这些适当的行为(Repp,singh,1990;Kerr,Nelson,1995),从而促进刻板行为的减少。以功能性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技术己成为当前公认的干预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然而,在刻板行为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提出将神经生物学模式和行为模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干预方式,这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该观点的提出基于以下考虑:传统行为模式的数据主要源于对问题行为的直接观察,然而,通常存在样本较少(1一5个)、干预效果的持久性及跨情境性难以保障等问题;而神经生物学模式的数据源于对问题行为的间接评量,通常样本较大,且干预效果较易维持和推广(R叩p&voHmer,2004)。因此,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相辅相成。一方面,行为模式的直接观察可以提高神经生物学模式的干预效果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将评定量表与直接观察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干预效果的社会效度。可以看出,该方法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总之,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今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替代刻板行为,成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趋势。

二是干预方法趋向于不同干预模式的融合和相互补充。

三是干预中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干预越来越具有人文主义关怀。

Bishop等人认为,年幼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刻板行为较为简单,多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自我刺激行为,而大龄自闭症者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更为高级和复杂,如固着一致性行为。

刻板行为会对个体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nn Hylton总结这些影响表现为下几方面[7]:干扰个体技能的习得,如阻碍个体观察学习、游戏及特定学业技能的掌握;制止个体进行刻板行为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反抗;有刻板行为的个体容易受社会歧视,从而不利于进行社会互动;某些刻板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自伤行为,如重复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会造成自伤。以上这些负面影响均会给家庭及相关人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教师及家长带来很多挑战,如何干预刻板行为问题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普通教师很难理解和接纳自闭症儿童的这种行为模式,这也给自闭症儿童有效地融入普通幼儿园、学校及社会造成很大障碍,如毛颖梅曾提到,普通幼儿园中的教师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接受和理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导致无法对他们进行适当教育,而普通幼儿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不理解则进一步给有效融合带来困难[8]。虽然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但针对刻板行为的研究仍很匮乏,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刻板行为不及自伤及攻击行为严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研究者对刻板行为的误解,认为刻板行为的功能只是获得感官刺激,因此没有很大必要去干预和矫正。与此相反,近几年国外关于刻板行为的研究却越来越多,涉及发生机制的探讨、评估方法的确定、干预策略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并得出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有不少研究证明,可以通过反应中断及转移方法有效干预刻板行为的发生[9]。本研究立足于实践需要,从刻板行为干预的角度出发,对国外有关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方法及思路,总结干预研究的结果,分析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刻板行为有更好的理解和重视,为教育实践者有效应对刻板行为以及研究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1997年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关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但以上研究大多数是从特殊教育角度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的,因此几乎很少把社会工作介入到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中。国外对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

自闭症的核心表现之一是刻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所产生的原因明确。国外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现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表现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如在2000年Bodish等人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发生率也更加高些。在1981年Freman等人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的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碍个体,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但国外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比较多,研究多是语言方面的刻板行为,其次是对实际生活学习中操作物体方面的刻板行为,而对于刻板动作方面研究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1997年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我国对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

我国对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2005年姜文厚、王艳华尝试运用截取穴位法治疗自闭症刻板行为,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是失败的例子。在2009年李艳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对两名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根据行为的功能,选取前事的控制,替代性行为强化和功能性沟通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0年潘巧丽运用转移、同伴引领、适时提醒的方式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也使得刻板行为减少。在2011年丁方玉发现感觉统合对于具有感觉刺激功能的刻板行为有明显的改善。在2013年孟成成通过分析刻板行为的原因,从转移注意的结构、对狭窄兴趣的恰当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方面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

1] 李艳.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积极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2] 左秋芳,胡晓毅.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J].中 国特殊教育, 2012.王梅以3-15岁的47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法、结构式观察法等对其生活自理、运动、感知与注意、语言、思维与想象、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并与同年龄段的400名正常儿童、70名智力残疾儿童做比较。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为表现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社会交往行为、同一性行为和言语沟通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一研究为诊断和教育训练提供了较科学、客观的依据。

丁芳玉以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对刻板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定义、分类、评估、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感觉统合能力和刻板行为的发生之间存在联系,寻求感觉刺激可能是刻板行为发生的内因之一,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情绪焦虑也会增强刻板行为发生频率。

左秋芳、胡晓毅研究表明,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他们通过试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

燕冬以处于青年的自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刻板行为的论述及分析,从社会工作介入视角提出了纠正自闭症患者刻板行为的干预策略

孟成成认为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刻板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学习,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莫大的干扰。因此,选择恰当合适的干预方法是改善自闭症患儿自我刺激行为的必由之路。研究表明,运用的结构转换法,感觉统合训练法对改善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刻板行为的诊断

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则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最多,中功能自闭症儿童次之,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最少。可能说明刻板行为更多的是在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身上出现。这一结论与Zirpoli(2004)的观点一致。刻板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有研究者报道年幼的自闭症孩子会表现出简单的动作和感觉刺激方面的刻板行为,而年龄越长则更多地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语言上的刻板。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之一,几乎所有的自闭症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刻板行为。但是在具体的行为上还是表现出不同的发生率。国外有研究者用重复性行为量表(修订版)(Repe:1t1VeBehaviorSeale一Revised)对307名自闭症儿童进行施测,发现表现出感官上刻板的自闭症儿童占80.4%,如嗅、尝物体等;表现出手指运动刻板的自闭症儿童为74.2%,如频繁地弹指;而诸如物体的使用和运动等方面的刻板分别占54.9%和52.9%;另外,撞身体(41.20/0)和抓皮肤(33.3%)等刻板行为相对较少(Lam,K.5.,etal.,2007)。李艳(2009)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果显示不同功能水平的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刻板行为则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最多,中功能自闭症儿童次之,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最少。可能说明刻板行为更多的是在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身上出现。这一结论与Zirpoli(2004)的观点一致。刻板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有研究者报道年幼的自闭症孩子会表现出简单的动作和感觉刺激方面的刻板行为,而年龄越长则更多地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语言上的刻板。

刻板行为的评估现状

目前关于刻板行为的评估标准报告较少,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使用自闭症诊断检核表-一修订版(A。tisoDiagn。StiCInterview一Re、:ised,ADI一R)来对儿童的刻板行为进行评估(Mooney,E.L.,e:al.,2009)。学者Mooney等(2009)综合了其他研究者们所使用AD工一中的14条行为项目,将其和Turner学者对刻板行为的分类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AD工一R量表中的项目能较好地评估儿童的刻板行为。也有研究者们使用重复性行为量表(修订版)(RePetitiveBehaviorSeale一Revised,RBS一R)进行研究。学者Kristen和MIChael(Lam,K.5.,etal.,2007)对重复性行为量表进行了有效性分析,该量表共有五个子量表,38个项目,子量表的维度分别为坚持同一性;自伤性;刻板性;冲动性;兴趣的有限性。通过对量表的因素分析、项目相关系数分析、内在信效度、外在信效度等等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后得出结论:RBS一R可以有效地评估刻板重复行为的多重性,对刻板重复行为的子类型有良好的辨认度。同时,研究表明RBS一R也可以成为评价干预的一个好工具。

(3)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社工介入研究,学者们也有涉猎。

学者王卓群以社工视角就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进行互助系统构建,促进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社会融入(王卓群,2011)。学者王庆凯从儿童社会工作角度,将脑、自闭症儿童康复引入社工介入培训,巩固、加强儿童社工理论的实务性,提高儿童康复效果(王庆凯,2011)。另外,学者董清和张弘等,以医院康复治疗的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模式针对案主动机、行为展开介入研究,帮助案主群体实现互动,提高认同感和社会适应性(董清和张弘等,2010)。此外,还有学者刘志红从研究方法层面探索特殊儿童服务,主张用行动研究来开展特殊儿童社会工作(刘志红,2003)。学者曾凡林和何彩平(2011)则从“社区康复策略”层面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研究。此外,学者张福娟和江琴娥等从社区干预层面对残障群体也展 了相关研究。

董清,张弘,刘文慧.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自闭症社会康复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 65-67 刘志红.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趋势一行动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7-18 王卓群.社会工作理论新探[J].社会工作,2011: 28-31 王庆凯.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社会工作介入培训[J].社会工作,2010: 49-52 曾凡林,何彩平?孤残儿童社区康复策略[J].社会福利,2011(4)张福娟,江琴娥,陈福霞.上海市残障人士社区干预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 23-27

燕冬

综上所述,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伴随着自闭症患者始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长期的重复性行为使他无法赋予这个行动任何意义,只是纯粹的机械性行为’由于自闭症患者轻易不接受对环境和习惯的任何改变,所以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需要提前对服务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 和记录,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案主行为习惯的"案主可接受的服务方案,让案主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逐步减少自身刻板行为的发生并尝试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新的行为方式’本文在对自闭症刻板行为进行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自闭症行为的特点和对刻板行为的干预策略’随着国内外先进服务理念的不断引进,笔者期待此类探究能够从理论到实务上被不断创新,为自闭症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知识,形成独有的干预治疗体系,然而社会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对孤独症青少年儿童的干预发展只处在初级阶段,而且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以行为和心理干预为主,并不提倡使用药物治疗。社会工作者对孤独症患者的工作方法主要是个案工作,通过接案、建档、介入、评估、结案的过程,在介入过程中运用实务方法矫正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目前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游戏治疗等方法对孤独症青少年儿童的干预有效果。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能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它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孤独症青少年儿童由于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难以察觉他们自身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例如有些孤独症患儿对数字的记忆力超乎常人,还有的对艺术创作有超常天分,但是都被埋没在孤独症病症中,不被人重视。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针对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一套通过发展患者的特长,使之与人交流沟通,最终缓解其孤独症病症的干预方法。优势视角理论通常与行为疗法结合使用。游戏治疗方法是指社会工作者主要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干预孤独症患者,在游戏中促使他们锻炼学习新的能力,矫正自己的行为,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游戏治疗是最为常用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儿童的方式之一,游戏是青少年儿童时期最容易接受的行为方法,在游戏中青少年儿童能够获得欢乐,收获友谊,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游戏治疗方法在于社会工作者根据预期目标设计安排一系列的游戏项目,引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游戏治疗的受众较为广泛,投入成本比较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笔者在 D 社区的实习中主要运用游戏治疗方法干预治疗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相关的学科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再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所用的主要方法是个案工作,通过接案、对问题进行评估、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结案的整个一个完整的过程。目前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这会支持、游戏治疗等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有效果。本研究主要运用的是个案工作的方法,通过接案对案主所处的各个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与案主的父母和老师一起讨论商量制定符合案主的服务计划,进行介入干预。

接案

2013 年 3 月,笔者与另一位同学一同入驻 D 社区服务中心,D 社区服务中心一共有 6 名成员,1 名督导兼社区主任,1 名社区辅助人员,4 名社会工作者。D 社区位于深圳市罗湖区,面积较小,约为 2.5平方公里,拥有十几个住宅小区,总人口两万多人,由于 D 社区属于深圳市发展时间较长的老区,所以总体经济水平较高,社区居民对物质生活需求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比较强烈。D 社区居民以中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为主,因此我们 D 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群体也主要是这两个人群,笔者在 D 社区的实践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小林是笔者在社区居民调查中发现的,因为小林的孤独症情况,小林一家除了生活必需以外不怎么出门,社区居民与他们的关系也比较单一,仅仅了解他家的基本情况,没有密切的联系。D 社区居委会也多次走访小林家庭,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但是对小林的具体治疗并没有太大帮助。在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后,笔者所在的服务中心开展了社区居民需求调查,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询问居民 D 社区残疾人情况,有居民向我们反映了小林家庭的状况。随后笔者走访了小林的父母,通过与小林的父母交谈得知,小林现在在家,由他们教育小林,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林的总体行为在改善,孤独症症状也有所缓解,但是社会交往障碍阻碍了小林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社区中的青少年不愿意跟小林一起玩耍,小林的社交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和提升,使小林父母非常着急。笔者听完之后表示希望以社会工作方法干预小林的孤独症,引导小林与同龄青少年玩耍,训练他的社会交际能力,缓解孤独症症状,因为小林的父母没有接受过此类服务,所以对社会工作方法干预孤独症表示怀疑,但是在听完我们的解说之后才同意接受服务。接案面谈中,笔者与同工询问小林一些问题,小林并不回答,在小林妈妈的鼓励下才说出自己的名字,同工拿出玩具给小林,小林看了看,并没有用手去接,也没有与同工的眼神接触。

由于专业要求我选择了某机构进行实习,机构主要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教育、宣传、帮扶、心理救助等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家庭支援公益服务,致力于搭建一个完整的、公益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倡导关爱社会、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与爱同行为宗旨,以帮助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扶助特殊人群及家庭幸福生活,共建和谐社会为发展愿景。机构设行政部、社工部、财务部三个部门。目前有工作人员7人:专职人员5名,兼职人员2名。固定志愿者10名。从事的服务领域为: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笔者在机构第一次接触到了自闭症儿童,这些孩子不但没有任何的肢体残疾,而且个个都长得很漂亮,如果你不深入了解时很难把他们和自闭症联系起来。儿童Y是笔者在机构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他在全日制班上课,长的很可爱的一个男孩,但是总是一个人呆呆的看着某个地方,不知道他在看什么或者想什么,开心的时候或者是其他任何时候他会拍手,而且会把伴随着上下蹦跳,很多时候会影响到老师上课或者其他的儿童学习。当笔者陪儿童Y一起玩的时候发现他很少主动去理人,即使和他说话,他也不会有反应,除非笔者拿着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一、案例介绍

案主是一位六岁的小男孩,名字叫做于某(Y),他的父母亲以及直系亲属都没有精神病史,父母都是本科班毕业,父亲是上班族,母亲辞职在家照顾儿童Y,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也没有服用过任何药,儿童是经过剖腹产手术出生的,生下来的时候儿童身体各个部位都很健康,和正常的小孩没有任何不一样。在出生一年之后,母亲发现自己在叫他的名字的时候居然没有反应,故意逗他时,他也不会理你。刚开始母亲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儿童Y两岁的时候,母亲开始着急起来,带着儿童四处求医,最后经过多家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儿童Y属于典型的自闭症儿童,语言极少,有比较严重的刻板行为,可以自己使用调羹吃饭,自己上厕所,但需要其他人帮他穿衣服、裤子等。他平常喜欢玩手机,在一家康复机构学习,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一直都在进步。现在白天全日制在机构学习,晚上由母亲接回家照顾,父亲是个上班族,是整个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夫妻双方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孩子,两人的感情还不错。爷爷奶奶对儿童Y非常溺爱,凡事都随着儿童自己,每周都会过来看望儿童Y,带一些儿童Y喜欢吃的东西。儿童Y居住的社区,有花园,也有健身器材,家人偶尔也会带他去社区的花园玩,母亲有时候也会带儿童Y到邻居家串门。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需要会去了解该社区居民的相关信息,平时见面的次数不是很多。(已改)

二、介入前评估

笔者在介入之前对案主的正式系统(社区、机构)和非正式系统(自身、家庭、邻里)进行了评估。

正式系统的评估:案主的家在兰州市城关区某小区,小区有个小花园,有简单的几样健身器材,老人和小孩经常会去花园晒太阳或者聊天,是属于比较老式七层的楼房,居住的社区是比较老的物业管理式的社区,社区是那种比较典型的物业社区,彼此之间的支持比较少,社区的工作人员只会因为工作的需要去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因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对自闭症没有很多的了解,只能建议“多带孩子出去走”,没有更多的帮助。案主的父母很少带案主去花园散心,因为他们不敢很明确的告诉别人自己孩子的真实的情况,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去看案主,害怕他被贴上一些不利于案主成长的标签。他们以前也尝试着带案主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总是受欺负,甚至比他小很多的孩子都敢凶他、推他,最终其父母放弃了。父母选择更多的时间都是让案主呆在家里。

每个自闭症儿童都离不开康复训练的机构,对于案主来说,机构就是学校,他每一天都得按时到机构,在机构里完成一天的康复训练课程,然后按时放学回家。机构可以说是除了家以外对案主影响最大的,案主所在的康复机构是一家专门针对自闭症、智力落后等儿童的康复机构,对这些儿童进行筛查、评估以及早期干预训练,机构的老师都具有相关的教学资格证,老师们会定期参加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技能培训课程,与其他自闭症儿童机构的老师们进行自闭症儿童方面的研讨会,还会请一些专家来机构进行专业的指导。机构内有大量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书籍供老师及家长进行阅读,机构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技能培训,协助家长心理成长,同时致力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机构与各个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之间都建立着长期合作,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会到机构里面去学习。所以从机构这个正式系统来看,机构能为案主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及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技能指导与培训,机构内的实习社工也可以为案主和其家长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帮助及支持。

非正式系统的评估:案主的父母都是本科学历,比起普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他们更多的把心思和时间都花在案主的康复上,他们会经常从网上、实体书店去买一些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书籍,一有空闲时间就会翻阅这些书籍。案主的母亲辞职在家专门照顾案主,她有更多的时间和案主在一起做康复方面的训练,给案主读童话故事、教识字、教数数、教刷牙等,案主每一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母亲耐心的教导。由于案主的父亲是个上班族,他是整个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和案主在一起的时间也没有母亲多,案主的爷爷奶奶离案主家比较近,他们会周末过来帮助案主的母亲照顾案主。从家庭这个系统来看,案主具有较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同时父母在自闭症儿童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案主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

案主的邻居是六十岁的两位老人,老人的女儿一家有时间会来看望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家里只有两位老人,母亲有时候会带案主去串门,有时候案主的父母有急事时,会把案主托付给两位老人照顾,他们都非常的乐意帮忙,也非常疼爱案主,把案主看作是自己的孙子。从邻里这个系统来看,案主可以得到邻里的帮助和支持。(以上已改)

第五篇:论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发育的影响

论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易读宝浙江杭州鹤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键谈早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于是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教育模式,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其巨大。本文主要讲述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模式一:你好,我好,大家好

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有耐心,重视孩子,尊重孩子。遇事与孩子耐心的沟通,举例,以身作则,讲道理。

对孩子的影响:我很重要,我很好,父母也很好,大家都很好-----这样的孩子性格上很积极,很容易成才。

模式二:我好,你不好,大家都不好,就我好

家庭环境:例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父母与爷爷奶奶关系不好。爸爸对孩子说,你妈妈怎么怎么地不好;妈妈对孩子说,你爸爸怎么怎么的不好。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都不好,就我是好人。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人,很难真正的长大,成熟。

模式三:你好,她好,我不好(少见的模式)

家庭环境:例如,家庭环境不好,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孩子遭到歧视,嘲笑,内心创伤巨大。

对孩子的影响:这样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自卑,自负等多种不良的情况。

模式四:你不好,我不好,大家都不好。(极端模式)

家庭环境:例如,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经常打孩子。(或者再加之整个家庭在社会环境中负面评价也较多)

对孩子的影响:我不好,我老犯错,所以老挨打。你也不好,老打我,老骂我,你也不好。这样的孩子最终很容易偏离人生轨道。

附题记:孩子在3岁以后,具备了基本的主观行为意识,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还缺乏明确的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事错的,这个时候的孩子行为还主要以好玩为导向,只要他觉得好玩,她就会去做。

这个时候,也正是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还小就像小树苗一样,歪一点,斜一点,扶一下,正一下就好了,一旦长成大树,那就谁也无可奈何。这也就是所谓“七岁看老”的来源。

一个简单的不良行为,引导一下就好了,如果听之任之,结果经过两三年的不断重复,那就不是行为了,而是习惯,一个习惯经过无限次的演练后,逐渐也会改变孩子的心智模式,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这就是大教育家林格说的“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下载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体心理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发育商影响的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影响

    浅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10403 黄晨露 【摘要】今天的孩子们,一手吃着肯德基,一手拿着IPAD,Iphone,可能很少再去接触原始的课本读物。但是有一种读物肯定是他......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左半球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对孩子来说,右半球比成人占较大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优势会逐步减弱。所以,我们应该......

    浅谈写生对儿童的影响

    浅谈写生对儿童的影响 市中区罗汉镇中心小学 李容 四年级美术教材中,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事物进行写生。那什么是写生?写生对儿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写生是直接面对......

    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儿童自闭症研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摘要:这样一群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他们终日沉默,他们形影单只,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患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作为一......

    探究对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最终版)

    探究对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 【摘要】儿童语言的教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让儿童语言的认知得到了锻炼,然而自闭症儿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可以使用各种......

    浅谈万象组合项目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浅谈万象组合项目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作者 张刚 摘要 目前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干预模式,而万象组合项目是其粗大动作训练的重点科目,通过不......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推荐阅读)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8 9:37:50 点击:1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当前,跨境电商的......

    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