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2 14:0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以前曾经听过许敏峰老师的课,很欣赏她清新的语言,悦耳的嗓音。特别是她对语文教学独特的见解,每每听来总受益很多。最近获悉,她评为了省特级教师,再次坐在她的课堂里,实在也无其他词汇来形容,只有“享受”二字。写到这里,只觉自己语汇贫乏,不如将许老师的课呈现出来,与各位共同分享。

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在12岁时,也就是比你们大不了一两岁的年纪,就患上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关节都使得她疼痛难忍,甚至拿起铅笔写字都觉得很困难。因此,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很正常地生活、学习,很多时候只能在轮椅或病榻上度过。尽管这样,她却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富有,她先后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深受读者的喜爱。她还拖着自己病痛的身体,四处奔走,一手创办了“一点”社会基金会,专门帮助支持弱势群体,她还经常走近广播电台,用自己的真情给那些失去生活信心带去勇气和鼓励,她就是杏林子,一位受人尊敬的台湾女作家。好,同学们,为什么杏林子能在她那样多病多痛多苦的日子里,依然活得如此精彩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请同学们拿起课本,用心地听,用心地感受。师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飞蛾这小小的生命力为什么让我震惊?你的问题非常好!

师:尽管同学们的发言不够热烈,但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一种东西,这就是思考。的确,我们人这一辈子,有些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比如生命。尽管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杏林子,随着这篇课文一起来学习思考生命。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读完了要想想,文中,作者思考的是生命的哪些问题?听明白了吗?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还要想想。这些生字去了拼音都能读准吗?

读生词:糟蹋 动弹震撼有限无限,糟蹋的意思是什么?震撼课文有个近义词找到吗?无限的反义词? 师:作者想的是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什么?

师: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人一生中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师:是啊,生命该怎样对待它呢?的确,课文中作者就在思考这两个问题。那么生命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话题其实写了三个事例,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到底写的是哪三个事例?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写的是哪三个事例呢? 生: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对啊,这就是挣扎着的飞蛾 生:香瓜子非常有生命力

师:其他同学能不能模仿第一标题,说说是什么样的香瓜子? 生:在没有生长条件的香瓜子 师:钻缝中的香瓜子,第三件呢? 生:我觉得是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师:是的,同学们,作者常常在想生命是什么?因此,那挣扎着的飞蛾让作者感到的是(生齐读生命),钻缝中生存的香瓜子让作者看到的是(生命),而作者在听自己的心跳时,想到的还是(生命)。尽管生命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作者面对生命时总是一种心态和心情,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感受。生读课文。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什么心态? 声:震惊

师:为什么作者在面对着这挣扎的飞蛾,钻缝中的香瓜子以及自己的心跳会那样震惊震撼?请同学再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再好好读一读,好好地体会,把有关的关键语句画出来,读读课文,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师:谁愿意先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但他挣扎着。。放了它”它非常地想要自由,所以他要为自己的生命挣扎。

生:飞蛾海那样挣扎,可能处于生活的本能,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过 师:虽然他的力量是没坐着大的,但是求生的欲望 师:的确,飞蛾的生命是很弱小,目的只有一个,而且求生的欲望时,面对这样一个小生命的时候,作者会怎么想呢? 师:飞蛾刚刚蜕变过来,作者被这股力量感动 师:谁可以把作者的震惊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生读课文

师:还有哪些?为什么

第二篇:特级教师《燕子》课堂教学实录集

祝禧执教《燕子》课堂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祝禧

师: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让大家一下子就听清楚,你姓什么,叫什么?你来!

生:我叫赵诚诚。

师:诚诚,很好听的名字。你呢? 生:我叫迟毅恒。

师:迟毅恒,让我联想到很有恒,很有信念的那样的感觉。小朋友们,一般介绍自己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能记住自己,一般都会介绍自己的特点!祝老师,特别喜欢穿红颜色衣服,下次说到祝老师的时候,就说一个特别喜欢穿红色衣服的老师,就是祝老师。你能说说自己的特点吗? 生:我喜欢读书。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璐瑶。

师: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时,找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子,叫刘璐瑶。爱读书就是你的特点。我请班长来说说你们班级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他们看书很投入。

师:小书迷班。如果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我要找个小书迷班,就是四(3)班。你们班级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活泼,有活动时很活跃。

师:下次,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我说找个特别爱读书,特别活泼,活动时很活跃的班级,他们就会告诉我——四(3)班。我发现四(3)班同学很活跃,都很聪明,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个象形字,还记得不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字?(板书:燕的象形字)

生:燕子的“燕”,因为那个头像燕子的头。师:还有什么像?

生:它的尾巴像一吧剪刀。

师:看上去像一只燕子。你看,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神奇呀!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古人写汉字时,有头有嘴,有翅有尾,很俱全!你们见过燕子吗?在哪里见过?啥样的?

生:在工厂的屋檐下。师:啥样的?

生:乌黑的身子、剪刀一样的尾巴。师:漂亮吗? 生:漂亮!师:还有谁见过? 生:在电线杆上。师:啥样的?

生:它有乌黑光亮的羽毛,肚子下面是黑白分明,有剪刀一样的尾巴!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配乐配图)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们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如果让你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小燕子的感觉? 生:喜欢。因为它活泼可爱。

生:小燕子活泼可爱,它会飞,它不怕任何艰难。

师:小时侯,我们家的屋檐下也有一个燕子窝。每年春天都会有小燕子飞来,人们说谁家屋檐下飞来小燕子就会带来幸福。于是,每年春天,我都盼着,盼着,盼着小燕子飞来,小燕子筑窝了。我就会唱起一首儿歌《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你们看,小燕子都跑到我们的儿歌里来了,你们除了在儿歌中听到过小燕子,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听到过小燕子的身影呢? 生:名字中,有燕子的“燕”字。师:是啊!尤其是小姑娘的名字。生:诗句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是啊!我也读过一些诗,看过一些画,听过一些曲,发现诗中文中画中曲中,乃至小朋友的名字中都会有“燕”这个字。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国画,来看看,燕子是怎么跑到画里去的?为什么诗人、文人、画家、作家,乃至普通老百姓都对小燕子情有独衷。这堂课,我们就走进燕子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写下它美丽的名字。

师板书,提醒“廿”字头,不是草字头;生书空。

师:叫一叫它;轻轻地叫一声;读出你对它的喜欢;读出它活泼机灵的燕子,真好!课前,读过课文了吗? 生:读过。师:这是从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文章中节选下来的。打开课文,请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挨着来,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等会请你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她的声音很清脆!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想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时:读错一个字。“各色”读成“各种”。师: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能读错,再给你一次机会!生再读。

师:形成——“了”,少了一个“了”。读课文时不能添字、漏字、读错字。再来一次。生读。

师:有进步!谁接着读? 生读。

师:最后半句再读一下。同学们,老师提醒大家一个字,“沾”,他刚才读对了,是“zhan”;还有一个多音字,读“yun”,在这儿,读第四声,我们把这句生字较多的话再读一下。生读。

师:(范读最后一句话)不用急,慢慢来,有进步!读语气词时不一样,再试一下!(生读)

师:评价一下四位同学。

生:我觉得他们有些人读时没有感情,要连贯些!

师:不能一开始那么高要求,是吗?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看清每一个字,读的时候读正确,不读错字,不读破句!相信下次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小朋友,课前,老师也读了课文,哎呀,我发现啊,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读着读着,我就读出一幅画来,多读读,画面就比较深刻了。那这篇文章,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读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来,会读出一只只怎样的燕子来?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文字,去读图,读画,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小燕子长得怎么样?我们来看,请看大屏幕,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读得真好!小朋友,你们说小燕子长得怎样啊?你说!生:小燕子长得活泼可爱!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活泼可爱? 生: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师:从翅膀上读出来的,是吧?告诉小朋友,“俊俏”什么意思? 生:美丽。

师:“俊俏”一般用在谁身上? 生:好看的人身上。

师:一般好看的人就用俊俏?我觉得你长得很好看,我就说你长得俊俏,是不是? 生:是。

师:这里谁俊俏? 生:燕子。

师:燕子的什么俊俏? 生:翅膀。

师:小燕子的翅膀长得很俊俏。小燕子的翅膀长得好看,这样的翅膀,它飞的时候怎样?

生:很轻快!很漂亮!

师:这小燕子不仅长得可爱,还长得很秀气,就像小姑娘小伙子一样,说说小燕子还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小燕子很活泼很机灵。师:它的羽毛怎样? 生:乌黑光亮的。

师:有没有用潘婷?有没有用海飞丝!它天生就有——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乌黑光亮的羽毛!漂亮吧!小燕子还长得怎样呢?(师引读)生:一对剪刀似的尾巴。生: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你们有没有看见小伙子穿过燕尾服啊?好不好看?帅气不帅气?这时候的小燕子就是一个帅气的——? 生:小伙子!

师:一看就知道这是小燕子,不是小麻雀。小朋友,你看,这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可爱,读出它那活泼机灵样儿!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翅膀用一个字怎么说? 生:翼。师:两只翅膀呢? 生:双翼。

师:对!双翼或叫双翅!翼的尖端叫翼尖!(师书写“翼”,提醒“羽”下面没有勾。)读“翼”,“双翼”、“翼尖”!这剪刀似的尾巴,我们还可以叫什么? 生:剪尾。

师:小朋友,你们看,作者只写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一只活泼泼、机灵灵的小燕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为什么呢?它没有写它的头啊?没有写它的嘴啊!就写这些? 生:写了它的特点。师:写了它什么特点? 生:活泼机灵的特点。

师:对!在我们看来,小燕子是活泼机灵的。(板书:活泼 机灵)让我们再次读第一自然段!

师:听了小朋友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画!请小朋友闭上自己的眼睛!让这小燕子的形象飞进我们的脑海!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你们瞧,它有一身()的羽毛,有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这就是()。睁开眼睛,小朋友的脑海里有没有小燕子?小时候,我奶奶告诉我,这春天,这就是小燕子用剪尾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师生共诵)

是呀!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飞到了这美丽的春天,它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我们看看课文中作者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二自然段,在你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美景?

师:是不是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你仿佛看到什么?看看,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红的花,黄色的嫩叶和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哦,你看到草儿,芽儿了,是吧?它们都来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师:除了这些,你们从文字中还看到什么?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的嫩叶。

师:看到柔柳了吗?什么样的柔柳?柳枝在干什么? 生:在伸懒腰!师:哦,春天来了!你看,多有意思的画面呀!老师读了这段文字,就好象真的看到了这幅画面。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在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吗? 生:生机勃勃。

师:如果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景色,是什么? 生:美。

师:美啊!是要我们仔细揣摩,细细品位的!这春天的美景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仔细去品味!接着看课文,这样的美景究竟美在哪儿?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春天很美!师:美在哪儿?

生:美在春天的美景和燕子融合在一起,师:你从哪里体会到?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超市,是集市,谁去赶集? 生:小燕子。

师:那时侯,农村里的人去赶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去赶集?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师:拿这些去干什么? 生:去卖!师:那不用赶啊?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师:那该怎么去? 生:赶快去!

师:去迟了要卖不掉的!那时候,农村人就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那时的景象就叫“赶集”,谁去赶集? 生:小燕子、花、草、柳树。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是那些花草树木,我们一起起赶集,你演谁?你呢? 生:草儿、红花„„

师:桃花、桃花,你急急忙忙去赶集,看你那脸红扑扑的!你带什么来赶集? 生:红色。

师:红艳艳的颜色吗?这么美的颜色,真善良还带了什么? 生:花香。

师:清清的花香,这芬芳的花香也是你带来的吗?你带来了清清的花香,带来了红红的色彩,还带来了妖艳的舞姿。所以,这桃花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你们说,好不好?

师:柳树,柳树,你是怎么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师:你带什么来? 生:我带„„

师:这动人的舞姿是你带来的吗?这动人的色彩是你带来的吗?为什么带这些来?

生:因为这里很美。

师:你看,树儿来了,花儿来了,草儿来了。你看,它们都来了!它们都像()形成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这么美的春天来了!小燕子看到我们,它会怎么说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份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这个行列中去,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瞧,这柳枝摇曳,细雨洒落,这微风轻拂,桃花盛开,再加上这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到来,这春光真的是烂漫无比。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读出这春天的风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这春天的美就美在如诗如画,美在诗情画意。老师把这段文字印成诗歌的模样,读出诗歌的诗情画意。生读改写成诗后的文字(配乐)师:生趣是什么意思? 生:快乐。

师:从哪个字感觉到快乐? 生:趣。

师:趣指带来快乐。生趣还是什么意思? 生:生机勃勃的趣味。

师:充满生气,充满趣味!那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精心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读完之后,你还可以说说当时的情形,还可以做做动作!边读还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你的感想写来来就更好了!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认真!“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可以想想当时的情形,再读读课文,把你认为小燕子给春光带来生趣的句子划出来了。有些小朋友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呢,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这种学习的方法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荡漾开去。师:你是想告诉大家? 生:燕子很活泼。师:它什么时候和活泼? 生:它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那叫“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生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师:“掠”和“飞”从速度来说,哪个比较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掠过去了 师:从哪里看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不觉得小燕子飞得怎么样? 生:飞得轻快!

师:你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生:老鹰。师:老鹰可没有这样飞,不够轻,不够快,不够美。生:喜鹊。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飞行读出来,它是飞得既轻又快,美极了!生读。

师:读是读得很好,老师觉得趣味不够!要有生气、要有趣!你的眼睛在读,你的眉毛在读,让我感受到你的表情也在读,那就能读得更好了!师:真好!那小圆晕是怎么回事? 生:一个东西碰不到水。师:什么东西碰不到水? 生:燕子的剪尾和翼尖。师:是碰到水吗? 生:是沾。

师:沾是怎么做的?(请生表演)小燕子沾了一下水面,就像画了一幅画,那小圆晕就()。(生接读)

小燕子多么有情调!它一沾,就出现了小圆晕!在读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味呀?还觉得很奇妙啊!谁来读好?(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师:可以放慢语速,再来一次?生读。

师:一起读,读出情味!前面部分读得快点,后面部分读得慢点儿,形成对比。生读。

师:读到这里呀,我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 微风燕子斜!是啊!小燕子飞行的时候有趣味儿,它停歇的时候也是很有趣味儿的,在停歇时,趣味在哪儿?

生:燕子停在电线上,电线成了五线谱,燕子就成了音符!师:这小燕子很有意思,很有趣味儿!为什么小燕子要两只

《燕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于永正(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喜欢燕子吗? 生:(齐)喜欢。

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经了解,该班有两个女生的名字中有“燕”字)

师:男同学有用“燕”字做名字的吗?(男生摇头,笑)其实,“燕”字并非女的专利,古今有不少男的用“燕”字做名字的,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一下?(指名读全文,随时纠正读错的)

师:读了一遍课文,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师: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生聚精会神读课文)

生:燕子的外形很美,飞得很轻快,这两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生: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看上去像五线谱,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看,这不读懂了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读第1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读,指名读,然后指名说)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师:还没变成自己的话。------谁再说? 生:(动情地)小燕子的羽毛乌黑发亮,一对翅膀轻快漂亮,一条尾巴像把剪刀,多么活泼可爱呀!

师:说得真漂亮!你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朗读第1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一生朗读,师生作画,老师板画)

师:同位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同位互相说)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我画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燕子)看,这只燕子多么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翅膀与众不同,(师插话:的确和别的鸟的翅膀不一样。)飞起来又轻又快。尾巴像把剪刀。画得栩栩如生!

师:你说得比我画的好!(笑声)

师: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无人举手)

师: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生:翠鸟的尾巴短,秃秃的,所以作者没有写。

生:燕子的嘴、眼睛的特点不像尾巴、翅膀那么突出,所以没写。

师:我看是这样。这告诉我们,描景状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大家再读读第3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读第3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的情景。读了之后,我知道燕子飞得很快,很轻。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读)(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之下。(师板书:斜,掠过,唧)

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师:“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很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生: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生:“唧”是燕子的叫声。只短短的一声,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飞得快极了。

生:从燕子用尾尖或翼尖沾水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很轻快,不然会一头扎进水里去的。师:(高兴地)这就叫读书!这就叫读出味来了!

大家把第3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生练读,指名读)

师:“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下?(一生读,师范读,齐读)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

师:但是,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同学习惯性地摸出字典来查)

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齐读)

生:请问于老师,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要用尾尖或翼尖沾水?

师:本来我也不懂。一位生物老师告诉我,燕子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点一下水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因速度快而一头扎进水中。

生:于老师,您说错了,我在书中看过,在乡下也见过,燕子不吃鱼虾,而是吃落在水面上的虫子。

师:是吗?课后我把你的意见转告那位生物老师,如果他搞错了,我再纠正过来。现在休息10分钟。

(事后,师查阅了有关资料,证明学生说的是对的,师向全班学生做了纠正。这位同学叫张健。)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学习《燕子》。读了第3段,我们知道燕子飞行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4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生读第4段)

生:这节写的是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师: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画画。(生读、画)

生:“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指的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生:“这”指的是落在电线上的燕子。生:还包括电线。

师:同意吗?是这样。曲谱有两种。这是什么曲谱? 生:这里指的是五线谱。

师:对,大家看,我这里有一段五线谱。(出示五线谱)

师: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生:像!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联想能力!尤其是“正待演奏”这四个字,更富有启发性。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呢?

生:这一定是赞美燕子的曲谱,是那首----《小燕子》!

师:我想是的。同学们,教室里有架钢琴,谁能把这首美妙动听的曲子演奏一下?(生哗然)不好意思?我来演奏,同学们唱,好吗?要唱得甜甜的,美美的。(师弹奏《小燕子》,生和唱。教室里回荡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歌声,充满了遐想的气氛。)

师:同学们唱得很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生:(读)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师:体会得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还要补充一句。生:------师: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许多同学举手要求说)

师:我们相信她会把意思说完整的。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说得多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教室里充满了愉悦的气氛)还有吗?请看那个“嫩”字。作者形容天空为什么不用“蔚蓝”,而用“嫩蓝”?(一时无人举手)师:妙不可言,是不是? 生:“嫩”是不是说颜色浅?

生:因为刚下过雨,天空有透明的感觉。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着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段,由你们自己去体会。(生自由读第4段,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很有味,这就行了。第1段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第3段写的是燕子的飞行,第4段写的是燕子歇息。第2段写的什么?(生默读第2段)

生:第2段写的是燕子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师:意思没说完,再看看书。要相信自己。

生:(看书后说)第2段写的是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师:说得多准确呀!这不读懂了吗?----还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师:你再读读整个句子,准能看出来。

生:(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师:再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该生再读)生:“黄绿眉眼”是不是指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你应该把疑问句改为肯定句。生:“黄绿眉眼”指的是柳枝上刚发的芽。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明白了吗?(随手板画)

师:(指着画上的芽)“黄绿眉眼”指的就是这个。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 生:这样写就活了。

师:有眼就活了?能说话能走路了?(笑声)怎么活了?接着说下去。生: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师:像刚刚睁开的睡眼,理解得不错。------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

生:(读)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我在农村赶过集,就是到市场上买东西。

师:有去买的,还有去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或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也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第2段写得也很美。大家读一读,要读出感情来。(生自由朗读第2段)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谁来把全文读一遍?(指名读全文)

师: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燕子》。确切地讲,是读了两节课。我想,有些部分、有些句子一定有人会背诵了。建议大家利用早自习时间,把全文背下来,把燕子、把春天,留在自己的心里。

课堂观察

一、紧扣学段目标 依据文体特点 突出一个“准”字

《燕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课文,中年段主要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在低年段对课文在内容整体把握、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要能够“体验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了。

该文又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教学此类文章主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首要的就是品析感悟理解能力。其次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最后是优美语言的积累运用。

整体把握文本的什么?一是文本的主旨情感(价值观)、主要人物形象的初步感受、包含的主要关系(如人物和事件、整体和局部等)。二是文本的篇章结构,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思路等。如于老师将1、3、4节整合在一个板块中读,在看似简单的一节一节读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是从外形、飞行(活动)、休息三个方面写小燕子的,为学生将来写动物类习作做了认知上的铺垫。三是文本描述的细节、重点片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等等。如教学伊始,于老师让孩子们说说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的印象比较笼统概括如“美好”时,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此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向文本描述的细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中对文本语言细腻的感受力。

品析什么?最能体现作者主旨情感的“关键词句”。教学中,于老师就是主要抓住“横掠、小圆晕、黄绿眉眼”等几个词语的品味,感受作者内心情感。怎样品?就是看这些词句怎样准确生动表达情意的。“关键词句”的品析,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在积累词汇时将文意转换为语义。”(王宁语)如何“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进行还原。还原成画面、言语库中相匹配的言语、相似情感体验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对文本语言的顺应与同化,在品析诵读中,完成自我内在言语结构的再升级。

二、顺应儿童心理 紧贴语言地面 着力一个“让”字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联接,引发学生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对教材的顺应,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语感图式,或引发语感图式变异。”(韩雪屏语)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着力一个“让”字:文让学生自己去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话让学生自己去说。我们来看看于老师课堂中最常用的话语就是“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话题取代问题,更具开放性,给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话语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理性。”(王宁语)细细揣摩于老师每一个话题的设计都不是随意的,有其严格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整体教学结构: 读了一遍课文,郑振铎笔下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具体一点,哪些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再读一遍课文——分节品读——谁来把全文读一遍;把全文背下来。这样的教学结构大体上是遵循“初读整体把握——部分细读内化——回归整体欣赏(探究)”儿童阅读心理的。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3节的品读教学:自由读,说说从这一段话中知道什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品味“斜、掠、唧、小圆晕”等词语。这一节的教学,于老师紧贴文本语言的地面“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层层推进。这一环节的教学,于老师的学习资源以文本语言为本位,让学生在读中亲近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会阅读为本位,“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受并定位关键词句。教学手段以语文的方法为本位,如“掠过”一词的教学就由“轻轻擦过”的理解过渡到“燕子飞得轻快”文意的感受,进而真切感受到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再如通过“小圆晕”和“小圆圈”的比较,学生真切感受到字里行间都满含着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整节的教学方法就是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清晰简洁。总之,于老师借助语文的材料,通过语文的方法,达成语文的目标,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三、言语实践充分 语言积累丰富 强调一个“用”字

有人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反复地、不断提升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过程。”(韩雪屏语)因此,评价一节阅读教学有效乃至高效与否,首要就是看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评等言语实践活动是否充分,言语表达是否主动,言语能力是否得以提升。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确切地讲,是读了两节课。”自主读、品读等等,方式多种多样。

如果说“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和言语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韩雪屏语)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一篇篇“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于老师的第1节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阅读教学只是停留在通过读的感悟理解还不行,还要通过“说”,将文本真正“用”起来。首先如于老师教学第1节时,用上文本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将文本语言提供的“事实”(燕子的外形)“变成自己的话说”。在指导“说”的过程中,于老师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还原文字描述的画面,达到有效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二是用文本提供的言语结构去说,低年级侧重于句式,中年级侧重于段式,高年级侧重于篇章结构。三是用文本运用的表达方法去说。四是用文本内涵的主旨情感、价值取向去说。在指导学生“使用文本语言”学习“语言使用”中,要能够巧妙地创设交际情境,与学生生活链接,激发学生言语表达欲望,克服为说而说的机械训练。

总之,任何一节高效、富有美感的阅读教学课,都是预设与生成、过程与节奏、教和学等方方面面的高度和谐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所作的评析,只是从教学的某些细节出发,以管窥豹,试图探究阅读教学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无法涵盖于老师用一生醉心于“五重”教学的博大内涵。

薛法根教学实录——《燕子》

【过程勾勒】

一、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晕、杆”;分组出现“乌黑光亮的羽毛”等一连串结构相同的词组,重点指导读出词组的重音、节奏,感受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二、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就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先逐句朗读,确定主要意思,理解“赶集”;再归纳出两个方面的意思:春天的景物、燕子归来;最后概括出这段的主要意思: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

三、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外形之美、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之美)描写出来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细致地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外形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其他段落,要求“用心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片段回放】

师:谁能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连起来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燕子的外形,然后写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它在赶来的路上飞行的样子和它飞倦了休息的姿态。

师:如果老师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因为太简单了。

生:不喜欢,因为不生动。小燕子飞行很生动的。

生:太单调了。

师:这篇课文把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飞行及停歇时的姿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很有情趣。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乌黑光亮。

师:黑得光亮了,你觉得它黑得美吗?

生:好像有点美。

师:外形美!那春天的景色呢?

生:迷人。

生:美!

师:飞行的姿态?

生:美!

师:停歇时的姿态?

生:美!

师:你心里的滋味?

生:美!(众笑)

师:你看,多美啊!外形美的,春光美的,飞行姿态美的,休息时的姿态也是美的。如果就用一个“美”来概括,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的外形之美。

生:(齐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他是怎么写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特别优美。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对啦!这就是抓住特点。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比如说薛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用了四个词,“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

生:(大笑)

师:抓住了几个特点啊?

生:四个。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美吗?

生:不美。(众大笑)

师:怎么就不美呢?

生:写得很有趣。

师:不美但是很有趣。谢谢。(生笑)这叫抓住特点。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我们来读读,怎么形容它的羽毛啊,翅膀啊,尾巴啊。(师出示词组,生跟读。)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

生:(摇头)不美了!

师: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剪刀似的尾巴”美的,“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笑)不美!

师:所以你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用词优美。

师:同样写薛老师,如果这样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

生(大笑)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所以,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所描写的燕子。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是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背背看。(生练习背诵,师巡视。)

师:能背的同学举举手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师示范背诵,故意漏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

师:你看,课文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燕子的外形之美的。课文中还有这样优美的词语,请你轻轻地读一读第二、三、四自然段。你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它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用笔把它划下来,体会一下。

【教者感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阅读课,则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绝大部分的阅读课,重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试图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带动语文能力的培养,走的是“带着学生感悟课文”的路子。尽管“感悟课文”的过程中也涉及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基本上徘徊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的问题上,仍未走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于是,阅读课教着教着就变成了课文内容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一会儿上成了科普课,一会儿上成了品德课,一会儿又上成了“四不像”的课,从模模糊糊变成了糊里糊涂。

我以为必须“让语文课清晰起来”,把阅读课的重心转移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语文知识,包含四个方面,借用皮连生教授关于知识维度的分类,可以表述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学习语文的诸多方法和运用策略的知识,如阅读散文的方法、概括文意的方法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在编入教材时经过了编者的改动,缺少了原著独有的文学韵味。这样的经典作品,往往蕴藏着“语言的秘密”,即语文知识、语言规律,也蕴藏着“情意的魅力”,即思想的力量、情感的熏陶。教学这样的经典作品,究竟重在语言学习,还是重在文学阅读?抑或两者兼顾?而一堂语文课的时间却是一个常数,不允许我们面面俱到,也不允许我们就一篇课文教几个轮回。我以为,经典的作品,花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的语文课,从不同的角度教出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至少比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要有效得多。而在目前教学的常态下,我以为小学阅读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首要的还是应该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在此过程中,适时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教得丰富一些,灵动一些,精彩一些,乃是一种境界。

基于上述观点,我将《燕子》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四项: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生活或课文语境理解意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关键字词所表达的特定情意。2.练习概括段意,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受燕子的优美形象及优美的词句。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对应这四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活动: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词及多音字“晕、杆”;指导朗读6个定中词组,把握重音及体会节奏之美,为学生朗读课文定下轻快的基调。2.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准确概括第2自然段的意思,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朗读,初步感受燕子的外形之美、春光之美、飞行及停歇之美;围绕“作者是怎么写出外形之美”,引导学生从“抓住特点、用词优美”两个角度理解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通过“置换比较”、“对比朗读”感受4个定中词组的排列结构及节奏音韵之美,通过“故漏法”领会“小”字的独特意蕴及表达规律。4.从“怎么写”的角度,探究其他段落语言形式的表达规律,加深对“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与体会,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关键词”记忆法练习背诵课文段落。实际教学中,我所教的和学生所学的基本一致,集中在:认读生字词;练习概括;发现“抓住事物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描述”的表达方法;朗读背诵,积累语言素材。而这些教学内容,正切合了语文课程标准3—4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源于教材文本,又经过教师的提炼与重组,适合该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

需要作学理探究的是:1.所教的这些语文内容是否科学?比如“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这个知识点,表述是否科学?究竟属于写作学的知识,还是词汇学的知识,或者是语音学、朗读学的知识?2.所教的这些语文内容是否为学生所需?比如“抓住句与句的联系”的概括法是否已经在这之前学习过?为何一定要在这篇课文中学习?依据是什么?如果需要学习,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3.所教的这些语文内容在一个小时(或两个课时)之内完成,是否显得庞杂?有否精简的必要?……对教学内容的不断追问,可以让我们教得更清晰一点,也更有底气一点!

第三篇:特级教师《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王文丽:《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机评价。略)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师:你读书真细心。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生:飞得快。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学生练习读)

生:(继续汇报 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 惊:吃惊 失:失去 色:颜色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生:千军万马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教师唱给学生听 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风 筝——致溪桥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书写飞翔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放一放,你远了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 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学生默读,教师巡视)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学生配乐写话,,大约 10 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生:可以。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实录

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前准备:拿出一只你最喜欢的笔,需要用橡皮、直尺的带好,草稿本有的带好,提问:最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交流:搭积木、斗鸡、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搭电路图……

一、玩游戏

谈话:现在分男生女生队进行套圈游戏,老师想用这样的方法统计图 左边统计男生,右边统计女生,这里有两个箭头,朝上的箭头表示套中的个数,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套中5个。

问:朝右的箭头可能表示什么? 生:人数

请学生做裁判,比赛开始

出示统计图1,请学生观察:男生4人,为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4人。出示男生队套圈成绩,发现: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问:男生队的成绩如何(还不错)

引导:男生队成绩都是7个,他们的水平都一样,4个人的整体水平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7 出示女生套圈成绩,发现女生整体水平是6 第一轮游戏结束,男生赢

第二轮:男生:6、9、7、6 女生:10、4、7、5 请各位裁判判断,现在那个队赢了? 交流:男生28 女生26 板书:6+9+7+6=28 10+4+7+5=26 第二轮结束,男生赢

第三轮:男生:7、7、7、7 女生 6、6、6、6 女生:6、6、6、6、6 问:哪一个队赢? 学生产生质疑:不好确定。

通过直观图观察发现:男生的整体水平是7,女生的整体水平是6

第三轮结束,男生赢。

决赛:男生:7、9、7、6 女生:10、4、7、5、4 问:同学们看,哪一队赢? 交流:生1:男生,凭感觉来比。

生2:不好判断,女生有最高的也有最低的。

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板书:平均 问: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分成2分,每份都相同。板书:平均数

追问:还有谁知道平均数?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平均数应该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数?

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

二、建构新知

1、探索平均数

问:谁能把它变平均了?

生1:把9各分两个1出来拿给2个6,这样变成了4个7。这样就平均了。发现:7就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同学们是怎么得到平均数的? 指出: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生2:总个数除以总人数 指出:可以先求和再平分。学生独立计算女生的平均成绩。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移,把10拿出4平均分给刘同学和沈同学。、生:总分数除以总人数

哪种方法哪种好? 交流发现:求和平分

2、理解平均数

(1)初步交流:你觉得平均数是一种怎么样的数? 生1:中间数

生2:平均分出的数

(2)在求平均数的时候,用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你觉得平均数在哪个范围之间?

交流发现:平均数在最大和最小之间。问:什么时候用移多补少方便?求和平分方便?

三、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

练习1: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取长补短。在数学上就是移多补少。练习2: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平均数是18。追问:用什么方法?

生:先把24其中4厘米分给粉红色,再把2厘米分给黄色。

生:把黄色中1厘米分给粉红色,在把紫色的9厘米平均分成3份,1份黄色1份粉红色,1份自己。

2、拓展练习

练习3: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生:苹果和橘子星期一卖的少,星期五卖的多。如果你是经理,你准备什么手段? 星期一卖的便宜点,星期五卖的贵一点。星期一和星期五都卖的便宜点。

利用周末进货,进货要注意点什么?橘子和苹果进的货一样多吗? 交流:生:苹果多一些,感觉苹果星期一和星期五的-苹果数量多一些

用数据说话,同桌两人合作算出苹果和橘子的数据 苹果40 橘子35 也可以从平均数来看出多买哪种? 练习4:篮球比赛

平均身高是160cm,篮球队中有身高是155cm的吗? 生:有,160只是平均数

提问:现在的平均数比160要高,那进来的那个人的身高会是多少? 是高一点点吗?

四、回顾反思

1、回顾思考: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

生:平均数比最高的数小一点,最小的数高一点。

2、终级PK赛:

周晓红如果套中多少个女生就能和男生打成平手?

5个人,每个人就是6个,如果再来6个,平均数就是6个,要和他们平手,每个人都要增加1个,6+6=12。

3、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均数?

第五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特级。特级教师的经验,为在职的和未来的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成功的教学范例”,“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学家在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私塾学校就创立了语文教学的“逐字句直译讲解”基本模式。最早在我国新式学堂里广泛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赫尔巴特也是最早提出课堂教学结构理论的教育家,他的四段论曾经风靡欧洲,其四段论的具体教学要求是:①明了——用讲授法和直观法分析,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②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③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并获得新结形;④方法——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我团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其“组织教学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文化大革命”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几种课堂结构的模式对我国教学影响十分深远,也大大激发了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不同学料的教学模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十分喜人,只要打开教学刊物,就可以看到新的成果出现,但理论性强,值得广泛推广的还不多,还要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求。

(二)现实背景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但是,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比较严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新理念、新方式的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环节零乱繁多,一些环节形同虚设,只是摆花架子,走过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松松垮垮,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落不到实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较好地培养,而且随着山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工作的全面规范,学科课时较以前明显减少,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难使学科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

(1)教师的言语比率

即教学时段内教师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教师言语的比率愈高。

(2)学生的言语比率

学生话语比率,即教学时段内学生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学生言语的比率愈高。

(3)课堂沉寂比率

课堂沉寂比率,即教学时段内课堂学生沉寂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学生沉寂比率愈高。

(4)技术使用比率研究。

技术使用比率研究。即教学时段内课堂教师使用技术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使用技术比率愈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相关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国外理答的研究状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2.观察法: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课堂观察:研究者首先大量观察当今课堂教学中各类理答现象,对各种现象加以记录,然后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类,最后研制出观测特级教师课堂的观察表和统计表,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依据。

3.调查研究法:用研制出的观察表去现场听研究对象的课,现场记录观察现象,统计观察结果。访谈研究对象、语文专家和普通教师: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每次访谈笔录、录音、录象相结合,并进行了多次电话访谈、手机短信访谈等,对特级教师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特征与归因的分析。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出教师课堂理答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理答的常用策略,撰写相关的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及时整理分析,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3年3月——2016年3月,共分为3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4.03——2014.09):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1.学习总课题组的有关文件,组织实验教师研究专题教研会

议,制定实施方案。

2.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

3.确定研究对象,同时启动课题的研究。

第二阶段(2014.10——2015.08):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录像,系统的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统计数据,积累课题研究的实践原始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沙龙,并撰与相应的研究心得;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研究,不断巩固提高。

2.根据总课题组研究实施方案,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开展初步的实践探索,以整合后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3.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小结研究内容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做到边研究边推广。(以研究课的形式)

5.通过深入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学理论体系,扎扎实实的改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研究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2015.09——2016.0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工作:

1.结题总结与分析。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进行研究反思并进行总结。

2.结题报告撰写工作。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经验撰写成调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情况的调查报告

2.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经典案例(文字、光盘等)

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4.课题相关论文

下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授课风采实录[定稿]

    2003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宜宾讲学 听课笔录及体会 四川荣县正紫镇学校廖立新11月6日、7日来自省内外的三千多名教师在宜宾市人民广场体育馆,现场观摩和听取了支玉恒、于永正、......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分宜二小 赵秋艳 5月16---17日我和王敏,刘清华等人到宜春参加了小语观摩活动。听了著名教师薛法根的观摩课《鞋匠的儿子》,盛新凤......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一、歌曲导入 T:Let's sing a song.The song's name is“Let's play!Let's sing!” 评析:教学热身是英语课堂TPR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采用歌曲来缓解......

    小学语文《爱如茉莉》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爱如茉莉》课堂教学实录 一、直接入题,读词语。 出示词语: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屡屡幽香 袅袅 弥漫 诗意 T:我们看一下两组词语,谁来读? T:声音响亮,如果体会一下词语的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推荐五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

    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浓重。为改不正之风,李镇西老师提出了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主张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语文特级教师《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合集5篇)

    语文特级教师《小小的船》教学实录 上传: 胡丹丹更新时间:2012-4-15 20:43:30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请大家把第19课的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小小的船(chuán)。 师......

    7.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可以上课了吗?(得到回应)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的文字) (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