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4:0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

第一篇: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

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

永修县白槎镇复联小学 : 张琼

摘要:

生活是瞬息万变,从经历到熟知是漫长且富有意义的。我是一位学生也是一位老师;我学习无穷无尽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关键词: 学生 老师 转换 正文: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不再是那个坐在教室等待上课的学生啦,反之,我成为曾经作为我所等的那个人!

一、角色转换

作为学生时期的我,总感觉,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好!对于,严厉的老师,总是呲之以鼻!而温柔的老师,开心不已,自我松懈!而现如今的我,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一开始的迷茫不已,到现如今的调适中,我是成长的!

记得,九月一号开学前夕,我是慌乱不已,总想着,怎么办,该怎么上课,该怎么面对学生,面对家长,第一堂课,又该怎么上才好呢!等等。那时的我是食不甘味,昼夜难眠,等到终于来临的那晚,反到是半个月来,睡得最舒服的一次。或许只有经历过,才能缓解心中的所有不安!

在教师的路上,是一个源源不断学习之路。当我踏上讲台,开始教师工作时,我依然在问自己:“我能做好这份工作吗?我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而面对孩子们那欢乐的笑脸和那一声甜甜的“老师好”我的担忧却烟消云散啦!虽然,只是一个笑脸和叫声老师好对于学生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却拨动着我的心,给我一种既兴奋又忐忑,有夹杂着不适应。

更记得是刚上班跟其他老师打招呼时脱口而出的“老师好!”,还没说完自己的声音都低下去啦,好像该称“某某老师好!”,我们是同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明知是这样,却还是在经历了好几次之后的称呼才改过来的,称呼的变换其实也就是角色的转换。

二、心态的转换

在大学的生活相对开放自由,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种紧张感扑面而来。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虽然在大学里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在课堂上听和在课堂上讲完全是两码事。很多知识我是懂,但要让学生懂,才是主要。我还是教一年级的,也兼当班主任,许多老老师,跟我说,“一年级是最能考验一个新老师的”。

确实如此,面对我的一年级,我一改以往的急躁对于懵懂的他们更有耐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也是看透、吃透,不再是学生时的一知半解。这也是为什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了。与他们的相处也是亦师亦友,严慈相济!刚和孩子们见面的时候,他们还有些害羞,童真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我这老师的好奇。经过短短的问候和交流,我们渐渐熟络起来,我们可以愉快地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无忧无虑地一起玩闹。不过太熟悉的关系也让我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少了些威严,有些淘气的孩子甚至不听我们的管教,为了让课程顺利开展和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我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学会理解老师的处境和承担学生的责任。

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发现,我班有许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不爱说话,有的调皮,有的胆小;我觉得那都是他们对于抵抗陌生人的外衣,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了解了他们每个人,他们就像我的弟弟一样,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有时又会对他们调皮捣蛋“咬牙切齿”。

教师是百变的,时而严厉、时而慈爱、时而充满孩子般的语言,做一个“万能、百变”的老师,我是在前进的道路中摸索着。

第二篇:从学生到教师(本站推荐)

从学生到教师

我的国家检察官许愿情结

白驹过隙,时间荏苒,当历史的长河迈入了2011年的时候,伴随着我国检察教育培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已经走过了20载春秋,从幼年走向了成年。我曾多次到这里学习、考试和讲学。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国家检察官学院使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我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

我曾先后三次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培训。聆听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王振川、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戴玉忠、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等领导和樊崇义教授、陈瑞华教授等知名法学家的讲课。在这里我学到了法学前沿理论,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为我今后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多所著名法学院校聘为兼职教授,被吉林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走上这些大学的讲堂,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都与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学习培训有关,国家检察官学院的书记、院长石少侠、副院长胡卫列、教授徐鹤喃与我而言可谓是良师益友,给了我隆重的礼遇:一些中层干部,包括《中国检察官》杂志社、《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的编辑也都成了我的朋友。每逢春节时,都发短信问候。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很多同学,其中有的是两届同学,如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雁林、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专职检委会委员孙厚祥,有的既是过去的高级法官班同学,又是现在的高级检察官班同学,如上海市浦陀区检察长周骏如。骏如谈吐高雅、思维敏捷、站位高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我们志趣相投,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和理念。原昌图县检察长、现任辽宁省铁岭市司法局局长赵险峰。辽宁省营口市检察长梅树清、浙江省东阳市检察长徐仲军和我一直都有往来。2008年12月,我第三次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培训,有幸聆听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知名学者陈瑞华教授的讲课。以前我都是从著作上、报刊上看到陈瑞华的大名,以为是一名老者,这次听陈教授讲课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而且才华横溢。陈老师在讲课中讲到辽源市检察院检察长很有魄力,很有胆识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中欧遏制刑讯逼供试点而且很成功。后来又纠正说,不是辽源市而是松原市,课间休息时我告诉他是辽源而不是松原。以后。我们又成为了好朋友。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天津分院举办了实证研究方法培训班请陈瑞华教授讲课,我有幸第二次听陈瑞华教授讲课。陈瑞华和张智辉两人的讲课都非常精彩,我对他们说:“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听了你们的讲课。胜读50年书。因为我从小学开始读书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整整读了50年书,你们的讲课对我确实启发很大,受益匪浅。”陈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而且是樊崇义老师指导的法学硕士,我们既是校友又是同门。这次陈老师将他带来的唯一的一本新著《实证方法研究》一书亲笔签名赠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讲课

从去年以来,我先后两次应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石少侠的邀请到国家检察官学院讲课,实现了由国家检察官学院学员到教师的转变。把我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这也是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对我培养的一种回报。我非常感谢石院长和国家检察官学院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这两次讲课都是面向西部地区检察官的培训,这其中有西藏自治区的检察官,由于去年9月我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委托,带领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赴西藏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巡讲,对西藏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对这两个班的学员感到很亲切。我讲座的题目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形式政策也能走出十九个误区》。这两个班的学员听的非常认真,课堂秩序良好,大家认真听、认真记,课间休息时和讲座结束后,大家围前围后向我探讨各种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耐心地进行讲解、答复。同时深深感到检察教育培训的重要,自己责任的重大。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

2006年,我和周庆峰同志合写的文章《三书制度:纠防超期羁押的有效尝试》发表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上。2007年,我还分别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刘佑生、石少侠主编的《中国高级检察官论坛》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上发表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应当走出十个误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觉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两篇文章。2006年2月,我荣获全国首批检察业务专家称号后。还接受了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检察官》杂志社编辑吴红梅的采访,题目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对这篇文章我非常满意。因为她披露了我20年来从事法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和读书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惬意和乐趣。这篇文章至今仍可在百度网上搜索到,并且在兰州大学“榜样”的栏目张贴。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天下无巧不成书,2008年12月我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参加市州分院检察长培训班培训。时值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在此间举行。我只有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准备答辩。恰巧在答辩前赶上一个大礼拜,此时我心里充满了压力,犹如一个高考前的中学生。我获知答辩会主席系曾担任过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同志。我知道孙谦副检察长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检察长,才华横溢,又担任过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既有高深的法学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担任答辩会主席,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虽是检察官学院的学员,但与孙谦副检察长没有过一面之缘,我暗自担心这次答辩要比以往其他的博士论文答辩难度要大得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极力稳定自己的情绪认真准备。第二天早早起床洗漱,望着窗外叽叽喳喳的喜鹊,心想“喜鹊登枝头,喜事要来临”,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一定能圆满通过。答辩委员会阵容非常强大。除孙谦外。还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陈国庆、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教授。答辩十分严格,委员们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我凭着平时积累的业务知识、办案经验。认真研究课题的资料沉着应对。最后,比较圆满地通过了论文答辩,于2009年1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实现了我获得中国最高学位――法学博士学位的梦想。孙谦副检察长虽然职位高、知识渊博,但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答辩结束后,孙谦副检察长还将他亲笔签名的两本专著派秘书送给我以资鼓励。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不仅以陈兴良教授为我的硕士生导师、以樊崇义教授为我的博士生导师为荣、也以曾经担任过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主席为荣。

在国家检察官学院赠书

我第二次在全国检察官学院学习,在结业典礼的头一天下午。时逢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刘佑生上课。刘书记是我的老朋友,在任检察日报社社长期间,曾邀请我参加“2004年秋季检察长论坛”并亲笔签名赠送我好几本专著。刘书记讲课时讲着讲着突然向大家介绍辽源市王文生检察长有较高的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当着大家的面说,文生检察长,你把你的大作赠送给在场的每个学员一本吧。这下可把我“害惨了”,此言一出,弄的我被动异常、非常尴尬,心想:明天上午就举行结业典礼,大家就要各奔他乡,时间这么紧张,去哪弄来这80本书,我苦思冥想,终于急中生智向本书编辑人民法院出版社杜澎同志求援,请他救急。杜澎当即表态没问题,马上向书库调来100本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专著《强奸罪判解研究》,派车送来学院。这下可解决了燃眉之急。我连夜为每本书签名,有的写错了,还要重写。忙了大半夜,终于将80本书签完名。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在结业典礼前,我将所赠图书按照每位学员的桌牌对号入座,摆放在学院的书桌上,终于完成了刘佑生书记交给我的一件“历史使命”。学习结束后,西藏自治区等地的同学还就本地发生的疑难强奸案件通过电话与我沟通探讨。此后每逢遇到刘佑生书记,我都和他开玩笑抱怨说:“刘书记,你在课堂上把我‘出卖’了,可把我害惨了,弄的我措手不及。”其实说心里话,我深知,这种善意的“出卖”是刘书记对我的一种尊重和肯定的评价。

为了使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始终坚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和讲究实效的原则、学术交流与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专题讲授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展望未来,我坚信,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国家检察官学院必将成为全国检察官学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学术殿堂,成为我国检察教育培训事业中的龙头和最为重要的中间力量。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检察教育培训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经历分享)

不知不觉,走出金色的象牙塔,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三年了。回想刚走出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情景,我想用“青涩和懵懂”这两个词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还记得初登讲台时的束手无策,还记得面对学生一脸茫然时的忐忑不安,还记得准备备课和上课时的困难重重,而这一切都告诉我,我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而是要成为独当一面,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的人民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尽快适应教师这个新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接下来我将会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 思想方面 1.热爱

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你必须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关心学生。记得有人说过,事业上的成功源自于梦想和追求,而梦想和追求都是可以改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热爱。事业的成功需要激情,而激情是源自于热爱;事业的成功需要坚持,而坚持也源自于热爱。在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对我们新毕业的大学生说:你们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心,你们是真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热爱这份职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劝你尽快转行,因为教师个是特殊的职业,没有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请大家下定决心把自己热爱的职业做到极致。在座的新大学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想必定对这份职业充满了热爱。

2.坚持

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热爱,还需要坚持。追求成功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会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这需要我们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著名的教育家于猗老师说过,教育是个长期的事情,要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自己的职业。她老人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行动方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星湾成长历程。关键词:1.榜样力量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刚进星湾的两个镜头,说不定也是大家日后会经历的。镜头一

我带着大大的熊猫眼唯唯诺诺的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30双好奇而又期盼的眼睛,我开始慌乱,昨日奋力印在脑袋里的教案渐渐模糊了。于是,那些原本我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起来,无论我怎样解释,学生仍然投以疑惑的眼光。一节课下来,我早已汗流浃背。

镜头二

我坐在会议室里,胆战心惊的听着对面老教师对我的点评,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我顷刻淹没在所有人的口水中,让我感觉一节课下来真的是一无是处。为了准备今天的课,昨晚我又熬到很晚,可是没想到我倾注的心血最后换来的却是一无是处。委屈的我只能强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拼命记笔记,真恨不得能把这些建议刻在自己的心里。

每一位星湾人都知道,星湾的课堂特点是:立足“减负增效”,追求课堂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但是对于初登讲台、毫无讲课经验的我来说根本无法同时兼顾这三个特点。那段时间,我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白天一批完作业,脑子里就想着如何设计明天的教案,晚上脑子里就思索着第二天上课的环节。我的大脑就像机器一样紧张的工作着,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把大脑的开关关了,但它却停止不了思考,我失眠了„巨大的压力让我心力憔悴。但我庆幸的是,我有一群重视栽培青年教师的好领导和一批关心支持我的好同事,从干劲十足的曲校到“打了鸡血”的组内同事,他们个个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为追求共同的教育理想而不懈努力,在我心目中,他们就是一面指引我前行的旗帜,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我努力追求的梦想。虽然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是每当我抬头看到这些旗帜从我眼前飘过,我就顿时勇气十足,斗志昂扬。

关键词2 亲身实践

我的初出茅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与脆弱,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要想进步必须要弥补缺陷、强壮自己。就如茧,在蜕变前最脆弱的时候,需要用一层又一层坚硬的外壳来包裹保护自己,也紧紧牢牢的束缚着自己。而此时,我需要的就是一层坚硬的外壳。我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学,参考领导和同事的建议之后,便行动起来:

备课

要登上讲台讲好每一堂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而备课则是一切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备课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备态度。接受和对待教学任务的态度应该主动、积极,充满自信。上课时教态要自然,仪表要端庄,言行举止应做学生的表率。二是备教材。在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逐步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三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关爱、亲近、教育的对象。教师应该是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必须熟悉所教学生的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照本宣科,对学生不闻不问的教师,只能叫做教书匠。四是备方法。教无定法,但确有法,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中强调“少而精,启发式”,重点在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在课堂所学的基础上,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年轻教师要善于把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可以少走弯路。但想不付出艰苦劳动,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也是不可能的。要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学习,投入主要的精力和心智,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上课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星湾是个高手如云的地方,我们身边的很多老教师都经验丰富,本领高强。而他们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资源。“注重集体研讨,团体作战”已经成为星湾人的工作习惯。在星湾的两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搀扶。我的蹒跚起步就是从组内听课开始的,都说新教师就像一张白纸,可以轻松在上面绘出最美的图画,可是这也同时说明了新教师缺乏的是教学经验。所以新教师要想尽快成长必须要多听课,多试着评课。这是组内教师给我的建议。每天,只要其他老师和我的课不冲突,我都尽量去听,学习王老师的激情四射,巧妙设计;学习全老师的亲切和蔼,别出心裁;学习陈老师耐心细致,独特方法„在老教师的课堂上,每次我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从七年级第2学期开始,数学组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组内教研活动,通过每周安排一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参与听课、研讨、评课,并生成电子期刊。这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之前随堂听课,有时候不知道讲课人的课题,所以,带着空空的脑子去听,听到的全是别人的想法。现在,提前安排好上课教师和课题,这样,我就可以提前把要开的课自己备一下,这样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课堂,自己的思路必定会和讲课人的思路互相碰撞,进而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我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

二 躬体力行 事半功倍

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新教师首先要学会模仿优秀的教师上课,在模仿的基础上才能更快的形成自己的风格。听了那么多课,吸取了那么多老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如果在教学中不使用的话,那真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我开始把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入别人的优秀之处。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慢慢找到了上一节好课的感觉,对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有也开始得心应手了。而此时的我站在讲台上也更加自信起来。

三 开拓创新 别具一格 一个成熟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更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品尝收获的甜头之后,我变得越发“贪婪”。我开始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查缺补漏,实施完善。力求在今后的日子中,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所谓“内”“外”兼修,“内”指的是教学设计,一节好课一定是设计恰当的课,课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重在课前。而“外”指的是课堂的生成,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激情的、霸气的,更应该是灵活的,智慧的。

所谓“刚”“柔”并济,“刚”指的是课堂纪律和规范,一切课堂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堂的有秩有序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控班能力。在我的课堂上,伏桌铃响过之后,每个同学课桌上必须有三样东西:课本、草稿本、笔记本,这是规范;当练习结束,开始讲解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停笔抬头,这时学生必须放下笔,抬头听讲。哪怕这时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抬头看黑板,我也要等他,这也是规范。好的课堂规范一定会促进课堂的有效达成。“柔”指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柔”。我认为,不同的课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题目讲解也要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比如,新课中的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初步应用,应该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的,所以,我会详细讲解并认真板书,以作示范。之后的配套练习一定是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由学生讲解过程。再比如,习题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会带领学生把题目按照知识点归类,但是每道错题的讲解我会留给会做的学生来讲,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解,会让不会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会做的同学在享受到一定的荣誉感的同时加深解题方法印象,避免其无事可做。

去年4月份,我参加了江苏省“杏坛杯 苏派教学”展评课赛课,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得到肯定,同时也给了我奋勇直前的动力。之后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今年6月份,我所任教的毕业班在中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以上是我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一点小小的经验,希望对马上要登上讲台的新大学生有点帮助。角色转变的过程是个摸索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同,但是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打家,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学习就是真理,坚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才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我相信充满热情的你们经历过大学生活的历练一定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韧劲,真心的希望你们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能够多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向同行们学习,多听课,多反思,相信你们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华丽转身。谢谢大家!

第四篇:从马扎浅谈桌椅文化发展历程

从马扎浅谈桌椅文化发展历程

摘 要:本文抓住了桌椅这个从国外传来的舶来品在中国本土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着笔,刻画桌椅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气质特点,折射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马扎 桌椅 文化 家具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文化史研究成为国内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大致与此同时,西方史学界也掀起一股“新文化史热”。所谓“新文化史”,说白了就是“俗”文化史。与以往严肃刻板的传统历史课题相比,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大多视角独特,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展开历史的演绎。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马扎”传入中国与本土“床、榻”融合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家具,包括桌椅文化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大约有三千多年。从刀耕火种、蛮荒的远古到商周,人们都在地面上铺上草席或坐、或躺、或睡觉,这些统称为“床具”。自战国到汉代,出现了床、或者榻的低矮家具,这个时期的所谓“床”,就是人上去躺卧或坐的台子。规模矮小者称其为“榻”,安有四条腿。

到了汉代晚期,出现了高脚家具。当时称为“胡床”,就是带有折叠的凳子,就是今天所说的“马扎”。它是西北马背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从而床和榻的腿变高,为了上床的需要,尚需要预备脚蹬台。经三国时代到晋代,这期间坐具或床具无多大变化。

南北朝以后坐具发生较大变化。即北方的北魏建立北朝,坐具被正式化。到了统一南北朝的隋代,坐具的普及率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唐代,坐具得以广泛应用,出现规格化的家具。桌子也出现了高档次的,即出现了圆桌。宴会用的长条餐桌。椅子也出现了扶手椅、靠背椅、椭圆形凳和绣墩等。

二、隋唐――“胡床”以座椅的概念取替了床的属性

前面提到的“胡床”,典型属于桌椅家具的一种,它的由来前面已经简单的说明了,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马扎”或“折叠凳”。我们在公园常常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手拎的那种凳子。

1.唐诗中的“胡床”的诗句

谈到“胡床”,多年来,人们为诗人李白一首《静夜思》中的“床”而争论不休。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释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的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在诸多专家学者中,马未都先生已作详细而精辟地分析:首先诗人躺在“床”上,不可能抬头望明月,也谈不到能低头思故乡。这是一般人的动作习惯所达不到的,只能说坐“床”而望月。所谓“坐”,按中华民族的习惯,则用“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形容。两千年来,亚洲地区基本上是“席地而坐”。比如日本、朝鲜、印度、尼泊尔一些东亚人,尤其是蒙古人和我国西北各民族。这一点与气候湿冷的欧洲地区不同,欧洲人受气候制约,迫使他们垂足而坐。而亚洲,特别是我国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人们坐在地上完全可以忍受。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西北各民族仍保留席地而坐的习惯。我们常在电视上见到无论哈萨克人或是蒙古人都是如此。

当今,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在街旁、公园、广场… …人们在遛弯,或晒太阳、或乘凉,总是拎着一只马扎聊天、侃大山等,最方便不过了。其次,李白诗中“床”之所以不是现代所说的床,也可以从唐代建筑说起:唐代建筑门窗特别小,门是板门不透光,这一点从现今仅存的唐代四座建筑物便可知晓。月光几乎是进不到室内的,因此,诗人不可能在又闷又黑的屋子赏月的,而是坐在“胡床”上在外面赏月的。

我们以前对《静夜思》中的“床”的误解为今天睡觉的床,是因为我们起居方式的彻底改变。千年之后,我们大多数人知道我们民族已经彻底告别了席地而坐。古代很多名词是一词多用的,而今天很少有这种现象了。今天由于文化的进步,各词都尽可能分类,一个事物就是一个名词,说的很清楚,不清楚的就用上附加词。古代一个名词可能代表多种事物。我们再举一首李白的小诗《寄上吴王三首》中:“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意思就是把马扎折叠起来,挂在墙上。

2.史书中有关“胡床”的政令

其实,早在隋朝,胡床的名字早就发生了变化。《贞观政要》有这样一段记载:唐二祖说:“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谓黄瓜,筑长城以避胡”。隋炀帝有鲜卑人血统,反而特别忌讳胡人,他下令把“胡床”改为“交床”因为“胡床”的腿部交叉,所以改为“交床”。同时也下令改“胡桃”为“核桃”、“胡豆”为“蚕豆”、“胡羊”为“绵羊”等等。

但是,政府下令以后,能适用于民间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由此可见,若是要把一个习惯词汇改过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到了唐代,甚至更晚一些时间,虽然政府已将马扎的学名改成了“交床”了,但老百姓一直还习惯叫作“胡床”。比如今天在山西、河北一带的小凳子、小马扎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称谓,称之为“小床”。

3.工具书中有关“胡床”的解释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说得非常清楚,“床”以坐为它的重要功能。至于胡床如何演变成交椅,我们还可以从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得知:“交床以木交午为足… …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以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 “交午”,这里的“午”指中午,交午指中间交叉,那么“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的位置。

唐代是中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时期。从东汉开始,“胡床”就有文字记载了。从东汉一直到唐朝,是完成中国起居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唐代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为什么呢?作为魏晋南北朝后再一次大统一的隋唐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导致汉族文化的多源性,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开放包容的政治环境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这就导致了“胡床”在中国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加速发展。

三、宋代――中国座椅文化定型的时期

因此胡床到了宋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坐的马扎是临时性坐具。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据历史记载,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们希望胡床能更舒服一些,这时的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在《清明上河图》可以见到。由于可以有倚靠了,所以这时代的名字又改作“交椅”。所以称为椅,就必须有倚靠。

现在不妨对比一下唐代和宋代的诗词作品,就可以看出胡床功能上的变化。比如刘禹锡的《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李颀的《赠张旭》:露顶踞胡床,长吟三五声。这其中的“对”和“踞”就是盘踞之意。宋人秦观在诗《纳凉》中说: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这里请注意:这时开始有“倚”这个动作了。有倚必然得有靠。那么此时的胡床可以称之为椅子了。

还有一位同杨万里同时期的非常著名的诗人范成大,其诗《北窗偶书》:胡床憩午暑,窗影久徘徊。其中“憩”是小憩;“憩午暑”就是睡午觉。既然能在其上睡午觉,就肯定能依靠。诗歌中这种细微表现,能够明显看出来胡床改作交床,交床改作交椅在功能性上的进化。

宋代的桌椅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从此中国的椅子设计基础形成规模。作为宋代时期的代表性的椅子“拷椅”(用柳条或竹篾编制而成的坐具),是用一根带有棱角弯曲木棒连接靠背和扶手,日本人称之为“曲录”。因为这种椅子,大量出口日本,广受日本青睐,伴随靠背椅的普及同时,又生产出材料高级、装饰精巧的奢侈豪华的椅子。在古代《东京梦华录》、《东巡礼记》等书中可以看到有金交椅、银交椅、白木御椅、竹椅、黄罗珠蹙椅、朱髹金饰的椅子,以及檀香椅等等名目繁多的椅子。桌子除高腿桌外还有长条桌、短腿桌等。由此可见,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空前发达时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时期。一些桌椅板凳已经进入市井黎民家中,说明坐具之形式从此被固定下来。当然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不同场所有不同型的桌椅,这里不再重复叙述。总之,这个时期家具品种有床、榻、桌、椅、案、凳、墩等等。其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仅桌子一项就有: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长条桌、圆桌、还有较矮的炕桌、炕案等。凳子有方形、长方形、长条凳、月牙凳等形式。椅子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这个时期还发明的“燕几”,曾轰动一时。这些家具不同规格,用于不同阶层人士。

四、明清――中国座椅文化由鼎盛走向衰弱的时期

从家具发展史来看,明朝初乃至接近明朝中期是趋于鼎盛时代,之所以如此,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没有宋代家具艺术的发展水平,就不会出现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换言之,对于明式家具来说,则是在宋代家具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因而家具事业进入了科学化的阶段。

家具艺术在明代初期到中期也有很大发展。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专门书籍,也逐渐增多。这里举一本《鲁班经匠家境》为例,其详细分类对明代家具的发展和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明代中期过后,由于社会腐败的出现,大小统治阶级层层兼?v土地,农民流亡,暴发起义。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家具行业受到强烈的冲击。虽然,清代中期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政治稳定、社会富庶,家具制造出现短暂的兴旺局面。但是到了晚期,自道光至清末,中国的家具业开始走向衰落。从传世实物可见,大约自嘉庆后期开始,家具制造虽近似乾隆盛世时的风格,但其工料已经不够精良。进入道光年间,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日趋腐败,国力空虚、材料匮乏。这一时期家具的做工粗陋、上乘之作少见。中华传统家具朴实典雅或庄重富丽的格调渐趋消失。

中华民族曾经的唐宗宋祖、曾经的一代天骄辉煌于世的繁荣壮景见不到了。创造了世界上先进文明和灿烂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华夏,到清末八国联军瓜分中华几乎濒临亡国的地步。

五、清末民初――近代西方座椅文化的代表“沙发”舶入中国

而恰恰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走到文明前面去了。他们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精湛的产品取代我们落后产品,并且更上了一个档次。现举一个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例子――沙发。千余年的马扎未在中国演变成沙发,其专利权却在西洋。这一点好像同火箭、火药的发明后走向同样命运,令人深感遗憾。

沙发,是一个外来词。其实物也是舶来品。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本人未做过调查。它坐起来的确优于硬板凳,并且有躺、睡的功能。所谓沙发:据有关工具书介绍,它是西洋家具,有背靠和左右扶手的长椅子。靠背和扶手都是用布或者皮革类物品包裹着一些填充物。一般可做2――3人,也有向后倾倒作为床用之功能。沙发的演变历程是这样的:现今的沙发并非由长椅和带扶手的长椅演变而来。它是鉴于十七世纪后半业(1690年)在法国一种用于休息的床,和土耳其宫殿座椅的启迪,历经多年逐渐将形状与应用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家具。它的一侧直立或是斜立,有靠背,一侧或双侧有扶手。这种亦床亦椅的家具当时在法国很盛行。后来用沙发这词代替了这种两用功能的家具。这时期已经到了十八世纪初,正式臻于完备。其实当时这种两用椅与今天的沙发就是同义词。但是有单侧扶手的,应当称两用椅,不能称沙发。由于沙发这词语源自阿拉伯语。从这角度来看,无背靠的长椅也称沙发。国外人士认为这可以便于今后在创造新家具上自由发挥设计。据资料记载,从十七世纪有沙发以来,沙发床就同时出现了。我想如果我国家具业按明初鼎盛时期延续发展,那么这个专利权肯定属于中国的。也就顺理成章的由“马扎”演变成“沙发”了。那么包括其它行业在内,我们落后于欧洲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社会腐败带来经济衰退外,另外一个原因,应当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国人固有的纵向承袭惯性思维,即制约着工艺发展。首先,我们向前人看齐,不习惯超过前人。就其马扎、桌椅、木制品来说,至少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发展,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真可谓千年一贯制、千年一张脸。而此时的欧洲想到的是:在长椅上做文章、如何坐卧舒适、坐躺随意。有时,科学就如同一张纸,捅破了很简单,就如牛顿发现万有定律就在一瞬间。这就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以合乎前人的水平为坐标点,一味地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为自满。鲁迅先生当年曾概括: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另外一个原因是创造意识淡薄,鲜见图变求新。人们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工艺方法也是无穷的。因此,工艺创作(包括设计)已经合乎逻辑,便会走向多样性,从而意味着匠师们进入各显其能的时代。应当说在美学里,美是不可能重复的。因为原创性的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工艺家、匠师都以重复为耻,应追求独创。如今,世界呈现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地球村”已经进入“多声部”的时代,只是我们需要的是和谐的乐音。

参考文献:

[1]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万卷出版公司,2007,7.[2]清前历史文化.辽大出版社,1998,11.[3]马未都说收藏.中华书局,2008,3.

第五篇:从学生转变到教师的感受(最终版)

适应新教师角色有感

迈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刻,我不断地问自己:“你做好准备去换一个身份去面对这个社会了么?”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解答的问题,因为在未来我们不知道会遇上什么样的荆棘与坎坷。当我踏上讲台,开始教师工作时,我依然在问自己:“我能做好这份工作吗?我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

刚开始自己也做了入职前的准备,可是进入学校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觉得所学与从事的岗位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自己将事情看得简单化理想化,在跨出校门之前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我不能适应新环境。按照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岗位,现实的岗位实践使我发现似乎所学与所用不是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处处不如意。

通过比较,我发现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身份有很大区别:

一、目的不同: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是学到知识,考个好成绩;而教师的目的是教书育人;

二、两者所需的技能不一样。学生所需的技能是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作为教师要想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需要更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工作方法不同:学生的工作方法是个人的独立行为,每位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负责;而教师更强调的是团队合作。既然步入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每一次失误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及了解“我该做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岗位的具体的工作内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第一,必须积极主动。第二,要树立目标。第三,重要事情先做。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先做。

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周围的同事们或多或少的关注你,首先要自律,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像上班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类事要避免,这些事会使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最初印象。

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书的老师,这其中不只是身份的变化,更多的是要去承担一份责任,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成长之路。面对新的人生阶段我们都会充满了未知与惶恐,这时停下脚步来,读读书,试着与人沟通,我想这会更有利于我们继续向前走下去。读了《新教师角色适应与专业发展》一书,对于新教师的成长我又多了些体会与了解。书中提到了新教师角色的几种转变,其中“从‘学生人’变为‘教师人’”的转变最令我印象深刻。算下来做学生已经16年,16年的时光却在如今只能成为历史,突然的角色转变多少让人有些难以适应。作者谈道:“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掌握学校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行为规范、仪态仪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方法等。”当然单单的这些基础内容辅以在学校、书本中所学的教育理论依然还是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如何进一步成长,我想多读、多听、多看、多问便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有效途径。

上大学时曾不断憧憬着未来的人生,但如今却发现现实与预想存在着落差,我想这种落差也是我们成长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吧。书中指出,新教师需要正确进行角色定位,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正学着去成长,相信只要我们抱定奉献教育事业的理想,我想我们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下载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历程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

    浅谈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 作者:王培源 许建胜 王士贞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伦理关系 论文摘要:时于刚毕业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手”来说,如......

    从学生作文看教师专业化建设

    从学生作文看教师专业化建设作者:成都市龙泉中学 叶昭|时间:2005-8-24 22:22:18来源:会员原创人气:1115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关注学生的创作活动。学生作文中灵动的气势,不凡......

    从《人事工作文件选编》看人事工作30年历程

    从《人事工作文件选编》看人事工作30年的历程 《人事工作文件选编》是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十年**”对人事工作的冲击,加强对各级人事工作业务建设的指导而编撰的工具书。......

    从《美的历程》窥探美之末梢

    扬枹驰鹜迤逦之域,抚品賿锵琳琅之韵 ——从《美的历程》窥探美之末梢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开篇提到:“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然的青铜......

    从心理实验看我的成长历程

    从心理实验看我的成长历程 在心理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两个心理实验,一个是气质类型的实验,当时做完了老师便问,哪些同学是超过20分的?我刚想举起手,老师便说超过20分的便是这种类......

    从党反腐倡廉的历程看党性

    从党反腐倡廉的历程看党性石家庄实验中学刘玉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特岗教师成长历程(范文大全)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南部县铁鞭乡小学特岗教师成长历程 2009年,学校第一次面临发展中的最大困难——师资的严重缺乏,几经周折,在最后的补录中分配来了七位特岗教师。因此,......

    教师入党历程感悟发言

    教师入党历程感悟发言说起我的入党故事,和我的父亲有很大的渊源。父亲退休前是水利系统的一名职工。那个时候通讯技术不发达,各大水库之间都是靠老式手摇式电话通信,因此线路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