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4:2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

第一篇: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

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

摘要: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语言康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聋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发音方法,克服语言障碍,为其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在对聋生语言康复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认为做好听障学生的各项功能评估是聋生教育康复的基础;聋儿语言康复师的培养是开展聋儿医教结合康复教学的关键;构建多种模式的语训是康复教育的重要手段;创设优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只有把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语训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

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语言康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聋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发音方法,克服语言障碍,为其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医教结合”理念已经逐渐深入特殊教育领域,是国际上聋儿康复的主导理念。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聋童教育学》中关于聋童语言一章指出:聋童因为有听觉缺陷,引出语言发展的障碍,使其在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故研究聋童语言,发展聋童的语言。因此通过实验,宣传、推广和树立“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育理念,探索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教育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使特殊儿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2013年申报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获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以来成立研究小组认真研究,初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做好听障学生的各项功能评估是聋生教育康复的基础。

1.进行听觉功能评估听觉功能评估能为制定聋生康复计划、听障程度的进一步诊断和助听器的调试等提供依据。听觉功能评估由我校专业教师进行,它是全面了解聋生听力状况的基础上对聋生的听力状况所作的评定与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听觉功能状况和听觉障碍的程度、导致听觉障碍的原因、语言康复潜力,并估计康复的效果,以此作为拟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计划的依据。一是,做好聋生的听力检测。我校与新罗区人民医院合作免费为我校有残余听力的聋生进行纯音测听,了解了聋生的残余听力情况。二是,对有残余听力的聋生进行听觉功能评估,即对听觉察知能力、听觉分辨能力、听觉识别能力、听觉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2.进行语言评估语言评估能为聋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我校对聋生的声母识别、韵母识别、数字识别、单音节声调识别、双音节声调识别、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短句识别等方面进行了测试。

3.进行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指为了搞好教育教学,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方面的资料(如医学检查、个人的生长发育史、个人病史、个人受教育的经历等),对被评估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做出判断、解释的过程。通过心理评估,教师可以了解聋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聋生的鉴别、诊断和安置提供依据,也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依据。

二、积极构建多种模式的语训是康复教育的重要手段

康复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聋儿的残存听力及助听设备的补偿功能、注重发挥环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在聋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教育和家庭康复教育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康复教学手段。

1.结合课程安排,创设丰富多彩的集体课教学活动在组织集体康复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创设相应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使聋儿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引导他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超市购物》一课时,我们把聋儿带到设有超市模型的情景教室,里面摆放各式各样的物品,让聋儿扮演自己在超市购物,老师扮演超市服务员进行对话,这样听障儿童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很快被激发起来,思维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因人施教,打造针对性的单训课堂个别化康复是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后,由教师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的过程。由于不同听障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单训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呆板,注重与听障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契合,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听障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在课程设置上,我校给每一位有听力的聋儿安排一节的单训课由专业教师进行个训。同时为了丰富语训课堂,我们把游戏活动与语训结合在一起,促进医教结合康复教学活动。

3.密切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在语训康复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聋儿除了几个小时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的。学校规定语训教师每天把在学校每天训练的内容、掌握情况、存在问题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好家庭训练建议。家长根据教师记录的情况继续对聋生进行巩固训练,并把在家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聋生第二天到学校时把在家康复记录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家长在家训练的情况,调整方案和内容。这样通过家校同步训练,双方共同努力形教育合力,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聋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康复教育模式中,集体康复是基础、个别化康复是手段、家庭康复是关键,三者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三、创设优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实现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

环境优化原则是指在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过程中,需要创设一种随时随地使聋生受到影响,习得语言的语言学习环境。它是实现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在聋校,语言学习环境对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尤为重要。在语训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帮助聋儿“尽量避免隔离,尽早回归主流”是特殊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因此决不能把聋儿束缚在学校、家庭这个狭窄的花围内,要让聋儿参与社会某些方面的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如外校结对的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到校开展活动时,我们会把聋儿带到操场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尽量创设语言环境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聋儿在社会交往中深感学好语言对自身需要的重要性,达到自我促进的效果。久而久之耳聋学生的自卑心理就会慢慢消除,随之他们逐步树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达到听力语言康复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聋生语言康复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只有把以上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语训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房军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康复与训练实用方案[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4:3.[2]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周红省,刘巧云,宋永宁。等。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5):39.[4]李淑英,亓祥正,贾秀云。聋儿康复训练实用方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5]王宏杰。创设情境,激发聋儿说话兴趣[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4):41-42.(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364000)

第二篇:试论聋生语言康复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试论聋生语言康复及实施途径

杨兴元

【摘 要】聋生语言康复是指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障碍的聋生用功能补偿与代偿的办法和教育训练的手段,使其克服障碍,学得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基础。是根据聋儿听力损伤的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具有康复作用的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语言康复是聋生开发智力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语言康复是聋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语言康复对聋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表达欲望;其次要抓住课堂阵地,致力发展语言:最后要增加实践机会,巩固积累语言。【关键词】语言 康复 方法 途径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是运用特殊的方法和专门的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教育。按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理解、特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用的是狭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和缺陷儿童的教育。[1]康复教育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是聋哑儿童特殊教育的基础,其价值体现于将来,它必须为聋儿的终身着想。聋生语言康复是指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障碍的聋生用功能补偿与代偿的办法和教育训练的手段,使其克服障碍,学得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基础。是根据聋儿听力损伤的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具有康复作用的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2]因为康复教育能不能真正造福社会,要由教育对象在步入社会后所发挥的社会效益与水平来决定的。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的做法,都不能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的。因此,语言康复是对聋生进行道德养成、智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聋生语言的现状

聋生语言表达训练的现状是:大部分聋校由于受条件限制,语言康复训练工作没能认真扎实开展,尤其是对聋生早期康复训练不够,丧失了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在被调查的聋生中,75%的聋生承认自己没有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学生喜欢运用手语和别人交流,喜欢老师上课以手语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也是多数同学。在问题调查中70%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简单的日常问题,语序颠倒、句意混乱现象严重。教师问卷中认为聋生的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占75%,认为聋生的阅读能力与正常学生的差距很大的占100%。90%的教师教学中采用手语为主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表面,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80%的教师没有针对聋生的特殊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聋生 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聋生语言康复的迫切性

聋生语言康复教育是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聋生只能进入聋校就读,尤其是那些听力丧失、助听效果差或父母是聋哑人的聋生,很难进入普小、普幼随班就读。对于这部分聋生,采用单纯的补偿教育方法难以收到理想的康复效果。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听力语言康复是培养的需要,也是聋生接受终生教育的需要。要使聋生适应未来社会信息交换既频繁又快速的需要,这就要求特教工作者具有符合时代社会进步的现代教育观,踏实地按科学规律去搞康复教育,这样才能产生一个时代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将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纳入聋校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并做为首要任务来完成,正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

聋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聋生教育的规律,改革教学方法,以使康复效果达到预期目的。但聋生九年级毕业后仍达不到正常儿童三、四年级水平,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的训练与康复。掌握了语言的聋生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所以我们必须使聋生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才能为现代化的发展做好智力准备。

聋生只有通过听力语言康复才能使其克服障碍、学得语言。只有学得语言才能开发智力,才能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语言康复是聋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终生教育与受益的需要。因此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工作势在必行。

三、聋生语言康复的重要性

(一)语言康复是聋生开发智力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

聋生虽然也有本能的信息获得能力,但是自幼听觉机能破坏后,丰富的自然信息无法通过听的通道进入他们的头脑,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表象。没有语言也就无法进行信息反馈。人有了语言才可以分层次地包装很多信息,然后用语言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进而去认识事物。因此,我校将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做为康复教育的首要任务,采取多种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聋生的听觉技能及言语能力,使聋生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能人”。(二)语言康复是聋生形成能力的基础

学习实际上就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也就是用旧的知识建立起与新 2 的知识的关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死的概念信息变成活的知识,以达到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目的。因此,知识的获得,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获得,首先要突破语言关。而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聋生在学习书面语言时因为没有口头语言做为基础,所以必须听和说同时进行。只有将聋生的听觉能力培养和语言训练贯穿在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切机会强化听和写的训练才能使聋生突破语言关。(三)语言康复对聋生发展的主导作用

聋生听力语言的康复,不只是听觉技能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提高,而是影响协调其它与聋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智育方面,由于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与思维、智力同步进行的,所以记忆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随着言语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使聋生具有了想象、联想和创造力,为聋生以后学习文化知识及各种才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体育方面,言语的训练促进了呼气功能入肺活量的增加。由此可见,听力语言康复对聋生发展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聋生达到某种程度的康复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促进其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为其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听力语言的康复既是指导聋生获取语言信息的基础又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四、语言康复教育的方法

聋生与正常儿童比有其共同性,也有特殊性。聋生“特”在听力障碍所引发的语言障碍,但我们对他们能力的认识不应是固定的、机械的,随着他们的语言的康复,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也是发展的,他们的其他机能的发展和正常儿童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他们视为儿童,然后把他们看作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德国的杰出聋教育家黑尔强调“正常儿童学语之路即聋儿学语之路”。提倡母亲教授正常儿童的方法教授聋儿语言,把这种方法称为“母亲式教学法”。“母亲式教学法”,我理解是在生活中见到什么教什么,干什么教什么。母亲一般都有爱心和细心,而且因为爱也会耐心和恒心。称职的母亲可以做到“六勤”——眼勤、脑勤、耳勤、手勤、脚勤、嘴勤。只要孩子的眼睛没有闭上,母亲的嘴巴就不停止教。其次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停顿,持之以恒。定时间、定内容,有长计划,短安排,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停顿,持之以恒,必将获得训练的丰硕果实。

2、语训要有趣味性,尽量选择聋生感兴趣的事和物,针对聋生特点、爱好、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正在做什么?只有当孩子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时,学习效 3 果才明显。

3、直观教学法。正常人说话是本能,聋孩子说话是技巧。老师教发音时示范要准确,包括口型、气流的长短急缓和发音器官的运动过程。

4、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短句到长句,从直观容易理解到抽象思维。

5、注重语言的复习和巩固,积累和运用。聋生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因对语音听不清楚,记得慢,忘得快,在教学中,遵循记忆曲线规律,不断复习,温故知新。

6、因材施教。聋生的残余听力不同,年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因此教学方法应从聋儿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7、先求数量,再求质量。先要求聋生尽可能认知和理解事物,发展语言,促进聋儿思维发展。不能为一个音发不出来让孩子的学习停滞不前,阻滞他认知和思维发展。而且你总说他不对,他会有信心和兴趣吗?

8、多给聋生一些信心和力量。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幻想聋生一朝一夕说话和正常孩子一样。如果期望值过高,就会责骂孩子笨,要正视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正是朝着有声世界在迈进!所以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时时刻刻给孩子信心和力量。

教聋儿语言没有万能的统一的方法,需要运用别人成功的方法时,根据每个聋儿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和环境灵活运用,并可以创造适合具体人和条件的新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好的教学方法是在同孩子的接触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三、聋生语言康复教育的实施途径(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任何人都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聋哑学生也不例外,只是他们由于生理的残疾,又不知如何表达,往往放弃了说话的权利。他们需要有人帮助引导,建立起语言表达的信心,产生说话的欲望,从而表达口头语言。

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在上课时要细心观察,熟知学生喜欢哪些活动,了解学生有哪些要求,然后围绕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主题谈话。不管他是语无伦次,还是答非所问,都要耐心倾听,肯定他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当学生参与了话题之后,再逐步引导 4 他组织语句,学习有针对性地和他人对话。聋生一旦能正确地表达意思,就会对自己的发言和谈话感到满足,就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看了电影《不能没有你》,你会感受到聋人周婷婷强烈的说话欲望,正是这种想表达的欲望使她从一个聋哑孩子成为今日的周婷婷。所以,积极营造和谐的语言氛围,启发学生开口,激他们的说话欲望,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工作。(二)抓住课堂阵地,致力发展语言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我们不仅在语文、数学课教学中坚持聋生的康复教育,而且在其它课程中也支持语言训练,培养聋生的语言发展。(1)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听力语言训练

健康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对聋生进行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精力充沛,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还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让聋生做操、跑步、跳绳、翻滚、钻爬、纵跳、平衡等运动,结合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如: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儿歌:“跑跑跑,跳跳跳,做早操,身体好。”加深了聋生对这些动作词汇的理解。可以提高耳的功能。有的聋生在家被溺爱,百依百顺,较任性,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体育活动时经常不能坚持训练,老师要鼓励和督促其完成动作,持之以恒,使聋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2)在游戏中进行听力语言训练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聋生喜爱的活动。它集创造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它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注意力。在游戏《小蝌蚪》中,让被捉到的“小蝌蚪”学习老师说一句话并纠正,如:“小鱼游来了”,学生说成“小蝌蚪跑来了”。这时老师把“游”和“跑”字用动作演示,通过演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游来”和“跑来”的意思,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动词的用法。在游戏中学习语言,聋生的积极性较高,也易于接受和理解知识。在情境游戏中学习语言,聋生的积极性较高,也易于接受和理解知识。在情境游戏中,如带孩子们观察、散步、参观时可以根据直观实物来学习语言,问:“这是什么?那是什 5 么?如他们回答这是花,那是树”。“春天来了,什么花开了”等。像这样直观形象的实物出现在聋生日常生活便于记忆。通过各种游戏来提高聋生的听力语言水平,的确是一种语言训练的好方法。总之,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任务,它也渗透在思想教育中,渗透在各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每一个特教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三)增加实践机会,巩固积累语言

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不能通过听觉随时随地地聆听语言、检验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经常会不自觉地依赖于手势语,用表演的方式进行交流,语言很容易遗忘。所以,要设法增加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巩固积累聋生的语言。我们学校的做法是:

1.感受语言氛围。在校园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张贴名人名句、课文中的佳句,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语言。2.丰富日常语言。早晨上班时,可常与学生打招呼问候。平时,常问些诸如“你吃午饭了吗?吃了什么菜?”„下一节是什么课?谁给你们上课,准备工作做好了吗?”“你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上你学到了什么?借助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逐步发展聋生的语言。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用语,我校开展了“每日一语”训练,并定时对学生进行测评。经过训练,学生的日常用语丰富了,听(看)话的能力提高了。

3.鼓励与人交流。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普通学校开展“手拉手,结深情”活动。本班学生就常与实验小学学生笔谈、书信往来。调查结果表明,耳聋学生在与年龄相仿的健听学生交往时,100%采用笔谈形式。经过交往,多数学生的书面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解和运用句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肯定聋生第一语言

聋生手语没达到充分发展之前学习汉语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接受语言信息的通道──听觉受损,而聋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靠听觉模仿,手语能丰富聋儿的语言信息,发展聋儿的思维。因此,当使用口语、书面语讲解都不能使学生听(看)明白时,可以使用生活中的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生理解词句和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给同学们讲(表演)故事。比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表演)故事;再请几名学生评价他们讲(表演)的优劣并加以补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会一无所获;最后“请同学们 6 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犯过和小猴子同样的毛病,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打算怎么做”并展开讨论。

以手语为交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得聋生在无障碍的环境中学习和交流,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在理解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自己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学习过程呈现出想说、敢说、喜欢说的、人人有机会说的氛围。同时由于人人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有效调动,内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康复教育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聋生的康复教育,采用多种有效的措施,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表达欲望,抓住课堂阵地,致力发展语言,增加实践机会,巩固积累语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肯定聋生第一语言从而促进聋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其成为残而不废的人。

注释: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第78页.1990版

2.李宇明:《聋儿语言康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页.1990版 参考文献资料:

1、程痊基.赵锡安.雪汀明著:《聋教育入门》.华夏出版社.1995版

2、吉林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编《聋校教育学》

3、李宇明.《聋儿语言康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4、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周兢.李绍珠.郭熙.《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附录 后记

第三篇:医教结合材料

含义

1、最初, 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注: 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并非仅用于特教。在知网上按年排序搜“医教结合”可发现05年以前大部分都说的是医学人才培养。

2、后来,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 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3、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职业康复(残疾人不可能一直呆在教育系统中,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结束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社会。又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阂,残疾学生毕业后经常被很多岗位拒之门外。职业康复是负责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他们未来的成功。职业康复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心理康复等。如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言语病理和听力学)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 聋生的医学康复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教育康复如对聋生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

4、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他们认为其中的“医”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特殊学校中主要涉及的康复教育内容也应包括七大板块,即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情绪行为和运动能力评估训练.,在实施时都应包括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评估诊断,其主要手段是主观评价、客观测量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实施训练,其主要过程是制订计划、实施训练和动态监控;第三层级是绩效评价,其主要形式是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特教学校现状

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障碍程度严重;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 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多重残疾儿童增多

历史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既非中国人发明,也非近几年才提出。从特殊教育的历史看,特殊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不少是医生。如被称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的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Cardano Girolamo,1501- 1576)在1550 年出版的《论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他还指出,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对 莱佩(法国人,18世纪创立了第一所公立聋校)手语教学体系和海尼克口语教学体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人阿曼也是学医出身[4]。

还有开创对因环境剥夺(?本应该得到的环境却被剥夺了)和疾病导致的智力残疾者感觉训练教育的伊塔得(Jean Marc Itard,1775 - 1838)、塞甘(Eduoard Seguin,1812 - 1880)、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 - 1952)均是医生。他(她)们之所以关注并投身于特殊教育的实践,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寻找通过教育训练改变残疾者的行为,使之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在尝试“医教结合”。如伊塔得将基于听觉治疗效果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对“阿维龙野孩”(他从小被抛弃在森林中,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以为他已经丧命,殊不知他竟被大自然救活了。他赤身裸体,孤单地在荒野中幸存11年,直到被猎人抓住,才开始进入巴黎的文明生活。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说明了他曾和野兽搏斗、跌落悬崖的悲惨遭遇。野孩已经成了哑巴,从不说话。看到暴风雨突临,或云层中的太阳突现光芒照耀大地,他就会大笑不止,欣喜若狂。这个野孩子不懂得文明生活中走路的步态,只知道跑。据精神科的皮奈尔医生(伊塔德的老师)诊断,他的智力如同白痴,而且几乎永远不能再接受智力教育了。伊塔德是名聋哑医生,它采用已部分适用于治疗听力缺陷的方法对这个孩子着手进行教育,用了8年时间照料他,《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其著名的教育论文)其它感觉的训练长达八年之久。蒙台梭利称他“是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用于观察学生的教育家。[5]”伊塔德的学生塞甘(在教育所谓的白痴儿童方面非常有名)是“一如既往,用手牵着孩子,领着他们训练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其教育方法的基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6]。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最初接触关在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时也把注意力转到对儿童疾病的研究,同时学习和向其他医生推介伊塔得、塞甘发明的教育治疗的经验。她说: “在治疗过程中教育学必须和医学相结合这样一种事实,便是当时思想的一种实践结论。由于这种趋向,使以体育治疗疾病的方法变得普及了。然而有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同的,就是我觉得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后来,蒙台梭利在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工作了两年,培训教师用特殊教育和观察方法教育智残儿童,而且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和智力残疾孩子在一起,或直接教他们。世纪,德国、匈牙利等国特殊教育界出现“治疗教育学”(又称“医疗教育学”)的名称,是“医教结合”的最早概念。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 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1817 年, 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Hartford)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1839 年, 豪(Howe)建立了帕金斯与马萨诸塞盲人养育院,这一时期,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医学为特点, 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 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著名学者Winzer文策尔 指出: 这一阶段医疗干预与慈善、养护是主要目标, 教育只是副产品而已, 特殊教育是一个医疗化的过程(Me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医生而非教师扮演了特殊教育的主要角色。

随着20 世纪的来临, 西方多数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养护机构转变为公立的特殊教育日校(亦称走读学校);隔离的、自足式的特殊教育班越来越成为教育者们愿意接受的残疾儿童教育服务模式, 并于20 世纪50-60 年代达到顶峰。公立的特殊教育走读学校与特殊班的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隔离的、寄宿制的特殊教育机构及其慈善、养护的模式产生了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义务教育观念已经深得人心, 残疾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公众所接受。许多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将养护机构(Asylum或者Institution)更名为学校(School), 以适应公立性质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隔离的特殊班随之出现, 它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 不分等级教室(Ungraded class)、机会教室(Opportunity class)、辅助教室(Auxiliaryclass)等。以慈善、医疗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特殊教育机构逐渐向教育模式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班)体系转变, 显示人们对于以环境限制、带有惩罚性质的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养护机构的摈弃。尽管如此, 医疗模式的影响并未减弱, 特殊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医学色彩, 换言之, 医教结合似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欧洲出现的医疗教育学(Therapeutic pedagogy)就是对医学治疗与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在美国也出现了remedial education一词, 表明对特殊教育中运用医疗补偿的重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保留着以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为名的特殊教育核心学术期刊,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内容早已摆脱了医教结合的桎梏。

二战后,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建构主义逐渐取代实证主义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建构主义者认为, 残疾的产生与境遇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特点的影响, 残疾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在特定社会群体身上的复制。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心理-医学转向社会学模式;从重视学生的缺陷鉴定与干预转向重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注重通过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 主张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班)逐渐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美国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民权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这一阶段出现的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全纳教育理论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 消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隔离的二元体制, 通过学校改革与资源重组, 建立公平的学校体制。正是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而组织学、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医教结合的方式开始服务于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医教结合的人很少,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纳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主要发生在聋教育界。1954 年《健康报》报道沈阳铁西区针灸门诊部医生吴之升、张知学采用针灸治疗200 余例聋哑人,其中70%以上的病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可以讲话。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天门县医院杨辅之针刺患者哑门穴治疗聋哑的事情。其中有的患者是在校聋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医教结合”的首次高潮在聋校掀起。起因是1968 年《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某部卫生员赵普羽用针灸刺哑门穴使辽源市聋哑学校学生王雅琴听到声音和会说话的事情。之后,解放军医疗队纷纷进驻各地聋校。一时间,针灸以及一些其他中医疗法在聋校广泛开展。针灸治聋的效果也被夸大,最典型的是1971 年《人民画报》宣传北京某聋校针灸治聋效果为百分之百,聋生不仅能听见、说话和唱歌,有的还参了军。同时,聋校教师对聋生进行大量的发音、说话强化训练。但最终这次高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悄然退去。针灸耳聋几次起伏的根本原因是其疗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得不到相同的验证,特别是针灸不可能治愈内耳永久性损害。自上世纪90 年代重起,目前渐成气候的“医教结 合”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在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 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

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理结合”[2]。华东师大实验基地——宝华门诊(?一所在康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基地)

2009年,在《上海市特殊教 育 三 年 行 动 计 划(2009—2011年)》 中,“医教结合” 正式提出,从此关于这一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

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承担“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项目。

为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现象,国家提出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2013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是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我国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 具体说, 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 60个学分的课程, 前156 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 后60 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 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 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 实施7 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 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 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在教育康复学学科下逐步分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特殊儿童物理治疗(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特殊儿童作业治疗(?)、特殊儿童心理干预、教育康复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

。以期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争论:⑴必经之路;⑵ 炒冷饭, 是历史的倒退(通过争论来更好的了解医教结合)

海派与学院派

海派

沈晓明(?)从特殊教育对象是病童、生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医学康复在特殊学校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论述其对医教结合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他说,特殊教育“特殊”在哪里?在我看来,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教育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各种各样的残疾儿童或者说是病童。谁对这些病童最了解?当然是医生。遗憾的是,目前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独立存在,体系相对封闭,医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其教育效果也自然尚有提升的空间。

然后又探讨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医教结合的必要性

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在于其教学设计;特殊儿童不等于病童;学习能力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要明确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的关系。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说教育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与特殊儿童之间是一个合唱的关系,那么医学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则是伴奏的工作,更多 的是在幕后起作用。而沈晓明教授所提的康复,更多指代的是医学康复,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指代对疾病或生理缺陷的治疗,明显更关注医学康复的成分,将其他康复的位置弱化了。(傅王倩 肖非针对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应正视残疾的病理学根源,关注遗传对学习潜力的影响;医教结合的抓手是基于学校需求实施的教育康复(医教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杜志强针对傅王倩 肖非,替沈晓明讲话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 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 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 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倒退)、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

陆 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医教结合不是医学模式的单纯再现:虽然医教结合有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医学模式。医教结合与医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特殊教育领域医学的重要性的强调。毫无疑问, 在特殊教育中,医学是避不过去的。它在对儿童差异的积极支持, 满足个别需要和实施干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医教结合承认导致残疾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医学角度关注致残的生理因素并采用药物、手术等医疗康复方案以改善其功能,同时也强调语言康复、作业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 远远超出了医疗康复的范畴;同时从教育角度关注到儿童的发展。

2、医教结合不是对全纳的违背而是促进:要促进全纳的发展, 需要尽可能提供相关的、有效的服务使特殊儿童能融入普通教育, 发展其潜能。通过医教结合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治疗、干预和康复等,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全纳环境, 而不会因其生理病理因素被转移到有更多限制的环境中(如特殊教育学校), 这恰恰是实施全纳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之一。

3、医教结合必须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傅王倩 肖非针对陆 莎)

张伟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针对陆 莎的观点提出了医教结合的优点

1、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①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 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 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 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 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 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 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 逐渐采用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②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 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 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 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 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2、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PPT中插入仪器图片)

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 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 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 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 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 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 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 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 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 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 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3、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 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 并进行1 年的随访评估, 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 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 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而自2001 年起开展医教结合试验, 探索一种更科学、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 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哈尔滨燎原学校以能生存、会生活为办学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 使他们树立信心, 融入社会,事迹感人。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证明: 多年来, 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医教结合探索, 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顾定倩 刘颖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认为:

1、“医教结合”多源于医生或其他非教育专业的人士对狭义特殊教育对象的实践,但“医教结合”实践的结局重在采用教育训练。当现实证明特殊学生的器质性损伤尚不能根治,改变特殊学生命运的主要途径不是医学,而是教育.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柯克说出“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的开始。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医教结合”是一个过时的名词。特殊教育需要医学的参与,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特殊教育学科早已是一个交叉学科,特殊教育的实践早已朝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沿用“医教结合”的名称来阐述当今特殊教育学科和特殊教育工作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势必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误解和误导,倒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概念更为准确。

2、不能将特殊学生一概论为“医教结合”的实验对象。“医教结合”并非贯穿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一是阶段性特征,当某种功能缺陷对特殊学生活动与参与产生障碍的时候,需要进行功能矫正训练。如有的脑瘫学生控制膝关节的肌群力弱(?),特别是膝屈肌肌力不足,导致膝反张,即在行走或站立时患侧下肢在支撑期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二是个别性特征,每个特殊学生可能达到的康复程度因人而异,不宜泛化要求。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训练,个性的问题就需个别训练。例如,对聋生的听觉和发音说话训练,最终康复的程度千差万别,有的聋生终身发不清音。如果将康复的目标定在让所有的聋生都能清楚地说话,势必要占用大量教学时间。

邓 猛、卢 茜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 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 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沉寂多年的话题在中国突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话题, 固然有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 但是, 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尤为需要。

1、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 其外围则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养分,近代的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的研究也被特殊教育所利用。特殊教育学接纳并包容来自包括医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领域实践与理论范式, 但其核心逻辑仍然是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 如果要强调医教结合的话, 是否也同时需要强调心理学-特教结合或者社会学-特教结合? 显然, 脱离特殊教育多学科的特征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容易使我们偏离特殊教育是一门教育学科的本质。许多其他社会科学, 例如, 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样会吸收医学、哲学、遗传学等其他不同学科的营养成分, 但并不意味着非要刻意去强调或提倡它们与医学或者其他某个学科的结合。其原因是这些不同的学科的成分被有机地融合进这些学科领域中去了, 它们共同构成某特定学科的学科基础与平台, 但并非这一学科的最主要属性。它们是无名英雄, 并不喧宾夺主。

2、事实上, 在各类确定无疑的残疾类型中, 能够明确找到医疗原因并通过医学的手段进行干预的日趋减少;少数的严重或者综合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他们可能需要到医院接受各种医疗服务或者医疗人员到特殊教育学校来进行服务。其实这也没有改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本质, 因为特殊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质工作, 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本质工作与职业专长, 特殊教师不能非法进行。即使医院并不在乎教师抢夺他们的饭碗, 但遗憾的是特殊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医疗康复的资质与训练。

3、特殊教育教师既从事医疗干预, 又能进行教学服务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且不切实际的奢望。特殊教育需要多学科、跨专业人员与资源的支持, 这是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所要求的。但是, 特殊教育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并非意味着自己去做各方面的 事情。特殊教育需要医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要从事医学工作;需要社会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师自己要成为社会工作者。这正是术业有专攻的需求, 也是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反映。同样地, 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来自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资源与人员的支持。但这并非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成为医疗性质的机构, 甚至于对残疾学生进行具有资质的医院才能从事的医学治疗或者康复工作。

黄昭鸣认为,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劣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把聋儿康复作为翘动对象,将聋儿的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作为杠杆,以教育康复为动力,支撑物就是医学康复

黄昭鸣 教授 华东;研究方向 言语病理和听力学

理性对待: 三种倾向

(一)盲目追捧,以医代教

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医”的作用,把学生 部分功能的康复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加大“医”的比重,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输入。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对“医教结合”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广这一办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们在把新理念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 程中出现了盲从心态。

(二)消极回避,教而不医

固守原有观念,认为学校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而医疗康复则是医院应该做的事,对“医教结合”理念不以为然。甚至还有部分听障教师,认为学生的听力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听障课堂上坚持只进行知识的传授,对“医教结合”理念持回避态度。

(三)机械复制,形而上学

机械照搬其他学校已经成型的经验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着意模仿,忽略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课堂上也不在少数。这实际上是广大教师们在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少走弯路而进行的探索尝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过度地依赖 已有经验,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社会和家长由于视角问题,难免对 “医教结合” 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过分神化 “医” 的功能,教师也去受医疗训练,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医学的治疗与干预。例如, 有的学校让教师学针灸、按摩。教师首先与专业医生的学历训练不符, 另外, 也不符合医学规律。虽然让教师学习些 医学康复知识是有益的, 但是让教师拿起针、穿上白大褂、教室成病房是何其可怕!

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实践包括了: 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指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大幅度增加特殊教育专业中医学课程比例、通过继续教育对在职特教教师进行医学课程的培训, 培养双学位硕士和博士生, 为医教结合提供人才等方面展开。建立医教结合的工作制度, 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 主要包括建立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信息共享、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整合等。

出现的难题

1、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整合成为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重、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的不同,往往需要把学生分几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医教结合”理念引入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制定学生的康复目标,而康复目标和教学目标又不能各行其道,要彼此融合,这就使得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制定成为考验每个教师的难题。

2、“医”与“教”的关系不好确定 “医教结合”中的“医”是手段,“教”是目的,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手段和目的往往调换了角色。很多学校为了突出自己在“医教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成果,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大了“医”的比重,而忽略了“教”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像是康复训练,知识的传承显得苍白无力。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特教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工作与职业专长,特殊教师不能进行。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们。

3、医教结合实施中忽视教学设备与材料的配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医学康复设备, 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的医学康复设备, 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 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

给老师带来的冲击。

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产生迷茫。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可划分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教师都具备基本的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知识,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教师还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锻炼,基本上都能了解残疾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般问题,能够胜任正常的教学任务。“医教结合” 理念的产生,使得教师们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崭新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 “双师型”。

四、“医教结合”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原则

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不要神化,不要漠视,不要望文生义,要尊重,要学习,要适度开发,简单概括,四个字———过犹不及。在用这一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一)适当原则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的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是经过医学验证有效的。尽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完全治愈残障的可能不大,但是只要通过“医教结合”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就会使他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因此,康复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医教结合”理念得以贯彻的保障。

(二)适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采取的康复措施要契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有效促进个体的缺陷补偿。每个残疾孩子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与他们的残疾成因和生理基础相关,由于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机制不一,残障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这些残疾及其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适度原则

这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与时间的长度。“医教结合”理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对康复和教育选择顾此失彼的矛盾,而这恰恰又会产生另一个矛盾,即家长的大力支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暗示,那就是康复方式和手段的介入应该多多益善。这就要求教师们把握好“医教结合”的度,在康复方式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强度,避免造成学生的劳累,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也要把握好时间的长度,以免达不到“教”的目标,造成学校教学的本末倒置。

第四篇:凯展听力语言康复研究 提高聋生平等参与能力

凯展听力语言康复研究 提高聋生平等参与能力

时间:2006年4月25日14:54

出处:东城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周海兵

开展听力语言康复研究

提高聋生平等参与能力

周 晔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验的效果,从而说明语言的习得可以提高聋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和能力。这一技能的形成又在聋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聋人与社会融合这一目标,通过对聋生进行早期干预、康复训练途径、学习语言模式的探讨及应遵循的原则、必备的条件等试验过程,使听力语言康复理论进一步完善并有效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缩短了聋生与社会之间距离,丰富和提高了他们自身生活和质量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聋生;听力语言;康复;参与;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04)_ _06 一. 成果形成背景

(一)听力语言康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聋校教育要为提高聋人——社会中一个困难群体的素质而努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聋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聋儿入学年龄降低、残疾状况加重、生源明显减少。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家庭对聋人的期望值逐步提高,聋生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但是他们与社会融合、平等参与社会的最大困难是由听力语言障碍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诸多的矛盾之中,总存在着一种制约影响其他矛盾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即可迎刃而解。对于聋生来讲,由于听力残疾导致的语言障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成为了聋生身心健康、道德养成、智力发展的首要任务。

听力语言康复是指对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的语言障碍的聋生用功能补偿与代偿办法和教育训练的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障碍的影响,习得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可能的。虽然聋生存在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的,大多数聋生还保留不同程度的可利用的残存听力。他们的发音器官发育也是正常的,只因各种环境的影响制约了这部分生理机能开发的进程,但这并不表明发音器官的损坏。有很多聋而不哑的听障学生通过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后已能流利的进行口语交流。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通过实践检验都已验证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是有生理基础的。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助听和听力检测设备的引进,为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可能性又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二)教育科研成果为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专业理论依据 我校市级《聋校康复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科研三等奖。课题研究提出的康复教育是聋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康复教育是指:采用教育的手段使残疾学生缺陷得到补偿,潜能得到开发,优势得到发挥,个体得到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康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听力语言康复。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中的分类教学、课堂教学中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形式是语言教学活动以及建立以助听设备为主要内容的电化教育系统。除课堂教学外,听力语言康复还有组别活动、个别教学等形式。这些观点和实践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同。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更有效的发挥研究成果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以承担全国实验聋校为契机,推进聋生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1998年底,我校成为了由香港英华渔人协会赞助,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支持的全国五所实验聋校之一。实验聋校承担的任务是:进行聋生听力语言康复为内容的师资培训;开展助听检测设备的使用与研究;优化教育过程,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开展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接受了香港专家、国家教育部领导以及广州、上海、南京、武汉四所实验聋校的领导及同行的指导与帮助,并于2000年5月对我校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和验收。承办实验聋校对我校正在开展的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实践与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实验研究过程

听力语言康复研究经历了学习理论—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再研究和再实践的过程。学习理论阶段主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实践阶段主要是对聋生进行早期干预,学习语言模式的研究;总结提高阶段主要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必备的条件等;再研究和再实践的过程主要是用总结出来的听力语言康复理论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纵深发展。

(一)加强学习、开展培训,提高认识

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力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始终把培养造就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开展听力语言康复研究,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师资培训的总目标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技术全面的新型教师群体。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树立了一种意识、开辟了两条途径、坚持了三条原则。

一种意识: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教育方法传授给老师,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康复教育思想,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两条途径:学习与实践。学习是指为教师创造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含大部分的普通教育)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教师提供充足的专业理论书籍;实践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专题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

三条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启动内部动力的原则。

(二)捕捉最佳时期

开展早期干预

国家对残疾儿童制定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训练”的“三早”方针。这一方针对于确保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根据国家办学方针、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学校开办了聋童学前康复训练中心。在开展训练和研究之前,我们对在校就读的聋生进行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个别训练计划,采取了有效的训练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康复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语言交往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早期训练为基础

全面推进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引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障碍聋生的教育需要再认识。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提出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我校的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从学前康复训练、义务教育试点班级最后推广到了全校。我们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组别训练和个别训练为辅助,从补偿、认知、心理、交往等方面多渠道多层面的开展研究。要求教育教学过程要明确制定出语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提高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掌握、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言教学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组别训练、个别教学的基本形式。

聋生的课堂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支撑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是以补偿缺陷为内容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更多的时候是将学科教学活动和语言教学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复式结构交替运动的形态。既让学生个体在领悟知识中学习语言,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因为这种教育活动是从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获取语言材料,所以感知、理解、掌握这种语言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具体内容,正是学科教学的内容。语言教学活动质量越高,学科教学的任务完成得越好,实际上学科教学过程就是聋生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活动遵循针对性、导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原则,采取模仿、诱导、模拟、迁移、创造等形式,他们可以互相转化,交叉进行,是综合性的活动。

组别训练活动是针对聋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语言基础方面的不同,打乱班级重新组合,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组别活动一周两次,每次20分钟,由主副两位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组别训练活动遵循全员性、实践性、趣味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在活动中以游戏、模拟、竞赛等为主要形式进行,同时要根据训练内容、时间、场所的变化采取组中组等辅助形式开展。

个别教学是聋校在分类的前提下进行的个别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组织模式是针对聋生的个体内在差异而采取的,它易于照顾聋生的个别需要,尽量减轻和消除因听力障碍给聋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倾向,充分发挥每个聋生的潜能,弥补集体、组别教学的不足。个别教学应遵循针对性、统一性、灵活性和互补性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组别活动中的个别教学和集体中的个别教学等形式。同时根据听力及听力补偿情况设计听力语言康复的训练重点。对于没有配戴助听器的聋生采取以看口训练为主,对于配戴助听器的聋生采取看、听并举,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聋生采取以开发听功能训练为主,最大限度的挖掘聋生的潜质,提高聋生的听力、语言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聋生在听力语言康复过程中仅靠课堂教学、组别训练和个别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聋生增加语言再现机会,加强外部刺激,为聋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要求所有教职工在与聋生交往过程中运用规范语言,教室、楼道、厕所等公共场所以及设备、设施均有书面语言提示,创设最小受限制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为聋生习得和发展语言提供条件。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质量的有利保障。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建立了助听器晨检制度、五音测试制度等。备课重点提出分析研究聋生的听力、语言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及教育对策;要求教师要掌握语音发音部位,会矫正聋生发错的语音,课上要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言问题,观察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应。各学科教师在备课与上课中,要教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各科学习效果的考察也要有语言学习的内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突出了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

三.实验效果

(一)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近几年,我们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先后选派60余人次28名干部和教师分别赴香港、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干部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市、区级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

师资培训转变了干部、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了教师自身价值。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以提高聋生听力语言康复水平为目标,重视缺陷补偿,能力培养、潜能开发;以培养聋生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以形成聋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最终提高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研究取得的成效 1. 聋生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听力语言康复的研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为其获得信息、接受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几年来,学生先后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大风车》、《艺苑风景线》等栏目的演出和与健听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部分学生还参加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无声的河》的拍摄,在剧中担任了较主要的角色;与北京市55中等中外学生举办了《同在蓝天下》主题教育;学生到王府井、西单文化广场参加“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筹备中展示才华,在参与中享受平等,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能力,在交往中敞开心扉、在活动中塑造人格。(参加电视台活动照片)2. 口语教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口语教学是我校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特色,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研究使这一教学特色更为突出,更加完善,全国各兄弟聋校前来参观学习,对我校口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赞誉和肯定;口语教学成为了学校众多教学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手段,各学科教学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活动都将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和学科语言的学习做为教学和学校活动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之一,并纳入了备课、上课、说课、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过程之中,做到活动有板书、设施有词卡、日常工作有口语提示,初步形成了以语言环境营造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组别训练活动为辅助,以个别训练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形成了学校语言教学的风格和特色;口语教学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精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的同时,加强学生主体性活动的设计,形成了自主型学习、探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实践型学习四个新的教学模式。聋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缺陷得到补偿,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3. 人工耳蜗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在开展对配戴助听器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研究过程中,拓宽研究范围,探索教育规律,让教育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本校承担了全国第一例年龄最小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的听力语言训练研究工作以来,共接收了来自校内外年龄在3---15岁的7名聋童的术后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研究工作,此项研究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训练的第一例聋童已经进入普通小学读书,语言康复效果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肯定,她还多次接受电视媒体的报道和采访,参加了东城区窗口校验收现场会的展示,其它的聋童分别在各自学校学习,语言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工耳蜗研究在我校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校又接受了一名在171中学就读的植入人工耳蜗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学校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和契机将该项研究推向深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聋童提供优质的服务。四. 突破性成绩

(一)学生方面:

1.聋生的诗朗诵《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语言》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出,并获全国“晨光杯”全国童诗朗诵大赛特等奖。

2.经过我校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20余

名聋生进入了普通小学和中学随班就读。今年学校在区教委指导和协助下实行了学生双学籍管理,本学期又送出了1名在校学生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该生在聋校学习期间听力语言的基础比较扎实,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较好,因此,在普通小学学习期间各科学习均名列前茅。“双学籍”管理的研究为随班就读工作和聋童的教育安置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途径,这是我校十五期间的又一个新的探索和尝试。

3.李响等同学作为聋生代表参加中青网

《儿童参与论坛》主题活动。赵宏同学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并在颁奖大会上讲话,李响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随团到2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以他为主演的舞蹈《黄土地》得到了高度赞扬。北京电视台还对他进行了专访,在采访过程中李响与记者运用口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是学生听力语言的康复效果以及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世界注入的活力与希望。他们在这种常人看似平常的参与中增强了自信,在交往中感受了平等,在融合中体味了尊重,在竞争中体验成功,也正是在康复教育思想指导下,聋生在不幸的命运中挑战极限,重塑自己的人生之路。4.从我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已经走出大学

校园,进入北京市残联、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的还成为了聋协的主席,以自己的尊严和实力实现了融入社会的目标。

(一)教师方面

5.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几年来,有6

位教师在市、区级做课中获奖,做市、区级观摩课、研究课10节,一名教师被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聘为特教专业教学实践导师。6. 有5位教师被评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

称、3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教师; 7. 多名教师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中接受

采访和以专访形式面向全国及北京台播出。8. 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论 文评选中获奖、入书和刊物上发表。

(三)学校方面:

9. 成功的完成了香港英华渔人协会攒助

实验聋校的各项任务,听力语言康复研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获得东城区首批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北京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尊重教育实验校等荣誉。

10. 1998年7月在亚太地区第三届耳聋工作会议大会上以《康复教育与聋校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应坚持的五条原则》为题做大会发言,向与会的中外来宾介绍了学校关于听力语言康复的研究成果;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学校,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11. 全国“面向二十一世纪聋校改革

与发展方向研讨会”上发言,向与会的专家及全国兄弟聋校介绍了学校创办实验聋校的研究成果,得到好评。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与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同时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了领导、社会及家庭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学校将以此成果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 单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2] 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海洋出版社,[3] 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 [4]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1994.

第五篇: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一)、听力训练 织梦好,好织梦 听力训练有:唤醒听觉;建立声音的节律感;分辨各种细微声音;欣赏音色;分辨语言五个阶段。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倒置or跳跃进行。

1.唤醒听觉,是聋儿不注意时,用鼓锣音叉等不同频率的强声orhigh声呼唤,刺激聋儿听觉系统,以使聋儿能突然转头、注目or停止玩耍为度。通过训练,使聋儿残余的听力(听神经)由常年的废用状态,重新活跃、兴奋而发挥功能。2.建立节律感,细微声音分辨、音色的欣赏训练,提高耳的注意力、分辨率和持久力,即提高耳的精细功能。建立节律感,可与聋儿做击鼓、拔珠算等游戏or聋儿根据鼓点的快慢走步。

3.分辨细微声音,可让聋儿用心听钟表的滴答声,分辨来自噪声环境中的某种细小声音。

4.培养聋儿对音色的欣赏力,由无选择的单纯声音训练,向有选择的语言训练过渡,可让聋儿欣赏悦耳的乐曲。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语言分辨训练是听力唤醒(声音刺激)的基础上,耳朵对感知的声音能够综合、分析后再进行,是听力训练的高级阶段,要让聋儿多听,特别要把情景场合、发生的事情和听结合起来,使聋儿把视、触、听多种感觉结合起来,扩大聋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在语言训练的后期,要培养聋儿在闹市中听语能力(即涉交指数),可给聋儿进行来自嘈杂环境中的语言辨别训练,提高聋儿的语言接受率、语言辨别率、和语言的可懂度。(二)、语言的康复

聋儿康复语言的前提是:能灵活的运用口舌,做出各种口型舌位,要有随意性良好的发音器官和共鸣腔共鸣,有充沛的肺活量。笔者把这些因素有关的训练,称为语言康复的辅助训练。

1、辅助训练:

(1)口操、舌操:目的是锻炼舌唇和口部周围肌肉的随意性、灵活性,舌操可以做上挑、下伸、外展、环口、卷舌打响等。口操可以双侧鼓腮or左右交替鼓腮。

(2)训练声带和共鸣腔:聋儿发音器结构是相对正常的,而长期废用致使功能协调性、随意性不正常。由于废用,声带薄弱,故常发尖音,易嘶哑or失音。让聋儿连续地、用不同强度发a、o、等元音,提高声带的活动性和随意性。为使聋哑儿发出语言更加逼真悦耳,可教聋儿自如的使用类似录音机上音箱作用的共鸣腔,让聋儿把手放在嘴上,一合一离打喔喔or运用口腔鄂部肌肉调节共鸣作用。

2、教说话:教说话要把学习的词分门别类,分类施教。

第一类,易学词,要先教。康复的患者多是感觉-神经性聋。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而低频词易听到,偶们称低频词为易学词要先教,含有z、ch、s、j、g、x高频音素的词难学,要后教,十分严重的聋儿大部分也会喊“爸爸”,因为“爸爸”是典型的低频词,易于提高音量。

第二类,相同音的词,要集中教,数学“8”和“爸爸”的音是相同的,学会“8”后,要赶紧学说“爸爸”,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第三类,流利上口的词,要联系起来教,聋哑儿学语,最大的困难是易忘,因此要尽量把各种有必然联系,又易上口的词,连在一起,成串学习,使聋哑儿形成完整的概念,能举一反三,易记易说。如大小多少、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拿小米喂小鸡等。

第四类急用词,要逼着学。如喝水、喝喝、水等,只要说清意思即可。第五类玩耍词(动词),要在游艺中学,;聋儿具有童性,喜欢活动,加之聋哑儿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极差,一些动词,在游艺中、在实干中易学。如跑、跳就要聋儿在跑跳中学会。

第六类,鼻音词,要摸着鼻子学,含有“m”和“n”因素的词称鼻音词,聋儿不易掌握发音要领,很难体会,在发音时让聋儿触摸语训员的鼻部感到振动,就容易模仿。第七类,爆破音,含“p”,“t”的词,发音时可取一张纸条放在示范者的口上,发音时,纸片被吹动了,这样聋儿很快能学会这种发音的特点。

下载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研究初探(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聋儿康复语言训练简易辅助工具

    聋儿康复语言训练简易辅助工具语言训练需要一定的辅助工具,现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而且便宜的一些简易工具。只要使用方法得当,依然可以起到“高档”产品的作用,希望对家庭语言......

    针对聋生心理特点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针对聋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作者: 邵 晶 工作单位:南宁市盲聋哑学校 (530001) 联系方式:*** — 1 —2011.11 心理特点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内容摘要:英语教学......

    脑瘫康复医教结合项目资料交袁主任(图)

    脑瘫康复医教结合工作情况汇报 国际上,小儿脑瘫的康复模式有多种。较为公认的是综合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引导式教育。许多发达国家应用引导式教育,全日全程疗育脑瘫儿童,效果......

    艺术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艺术生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 私立青岛天龙中学 高三数学 戴建海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课......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

    《聋儿言语康复教学工作探究》(储昭生)

    2013年度安庆市聋儿康复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聋儿言语康复教学工作探究 潜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储昭生 摘 要:聋儿言语康复训练一直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让聋儿能听......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 【字体:小 大】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作者:赵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众所周知,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语......

    县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

    县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县特别教化医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我县特别教化事业发展,全面实行《x省特别教化其次期提升安排实施方案》,大力提升特别教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