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14:3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第一篇: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呈现出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的特点。但是尚存在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等问题。现阶段,乡村教师政策处于重要调整转折期,要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改进;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等,引导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教师政策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政策是保障。乡村教师政策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乡村是表述我国行政区域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精准定位政策对象、科学把握政策文本信息、明晰政策落实的方向和脉络。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家政策文本还是实际统计应用,对乡村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都存在混淆,未达成统一。为了较全面地把握乡村教师政策的历史脉络,本文界定的“乡村”教师政策范围较为宽泛,既包含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农村”教师相关政策,也包括不同历史阶段与教师相关的重要教育政策文本。

一、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

政策环境变化是政策行动产生的根源,会影响和传输给整个政策系统。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演变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阶段的影响。1978年至今,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由最初的调整恢复逐步转变为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文革后,中国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国家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78)等文件,开始对整个教师教育及教师队伍的恢复和管理进行紧急恢复和调整。到80年代,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该时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等,较为侧重教师基本政策体系的建立。21世纪初,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理念,各级部门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政策快速发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现阶段,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乡村教师政策也随之不断深化,政策聚焦更为全面具体,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

2.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

与政策变迁阶段相对应,乡村教师政策整体取向表现为从独立单一向综合灵活日趋完善。自1978年始,每个阶段的乡村教师政策基本都有各自单一侧重点,从追求教师队伍稳定、学历合格发展到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1981年,国家颁布《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补充教师数量,努力维持教师队伍稳定。1999年,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标志,教师政策关注重点转变为推进继续教育,保证教师学历合格。2000年出台的《实施办法》以及随后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引导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聘任制,将政策推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轨道。2006年至今,在极为强调教师质量提升的同时,乡村教师政策也更为注意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改革调整,采取城乡师资交流、扩大补充渠道、开展培养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师资质量,如《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6)、《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2010)等。

3.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

纵观整个政策发展历程,乡村教师作为独立群体专门成为政策对象,经历了由“隐性”(隐含于农村教育、教师政策之中)到“显性”(专门制定乡村教师政策)的漫长过程,反映了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日益关注以及乡村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1994年国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针对全体教师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世纪初,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城乡教师的差别化对待渐渐显现,如2001年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城市1∶

19、县镇1∶

21、农村1∶23。近十年,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大量涌现,且分类多、覆盖面广,受关注度持续升温。政策不仅涉及源头培养、就业引导、交流支援三个师资补充环节,覆盖职前准入、职中培训、职后管理三层教师质量提升,还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一城乡编制、职称评聘倾斜等多角度、多措并举努力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

首先,“乡村”和“农村”概念使用模糊不清,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目前我国政策文本对城乡界定未能达成统一,如《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9个部分43张表格涉及城乡内容,但其划分口径几乎各不相同,[1]因此,大多数教师政策文本中都不会涉及对乡村范围的准确定义,并由此影响了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准确解读和有效执行。此外,文革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政策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关注整个教师队伍的恢复与建设,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并没有专门制定乡村教师类政策。20世纪初,乡村教师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最具代表性的要属2006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但此时政策文本还是使用“农村教师”一词。一直到2010年后,伴随“乡村教师”的明文使用,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对象才更加聚焦,如《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

其次,政策文本制定模糊不清,实施操作泛而不精。伴随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出台,乡村教师看似迎来了春天,但是实际上政策内容在操作层面普遍泛而不精,大条框有,细则的制定落实要靠“地方”。这种决策模式是符合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差别大的实际国情的,即党和国家层面制定全国统一的、宏观性的政策,侧重把握“方向性”,而实施操作细节则交给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在实际中,受各地实际情况和政策执行者素质等多方面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时,往往对政策执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全,未能充分评估政策实施环境、不利因素,预测实施效果等,导致政策实施走样。例如城乡交流政策在操作中就出现选派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辐射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差,个别学校将之作为贬抑教师手段;宣传不到位,被选派教师缺失动力等问题。[2]

2.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

首先,政策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和科学性。纵观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各阶段政策杂乱繁多,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多是从一时需要出发。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官员不定期调整等原因,乡村教师政策的延续性、科学性问题也相对突出。经验型政策制定造成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前后雷同”“不定期间断”“自动消失”等问题。以“前后雷同”为例,仅在1981、1983、1986年短短5年间,就下发了三个重复性很强的《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3]

其次,同一时期各类乡村教师政策有时顾此失彼,不能整体推进。教师政策受到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每个历史阶段政策取向各有侧重点,这一定程度上符合新事物由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规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各阶段政策间的断层。如20世纪80年代侧重补充教师数量,90年代主攻教师学历合格,进入21世纪更为强调提升教师质量。现阶段虽然强调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全方位打造优质乡村教师队伍,但教师政策以促进教师“下得去”和“教得好”为重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而对涉利多、操作难的“留得住”环节关注较少。

3.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尤其缺少第三方机构的客观追踪评估,造成政策问题频发,政策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严重阻碍了政策的适时调整。我国政策评估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才从西方“引入”,目前存在评估主体单

一、评估领域较局限、评估程序有待完善、评估方法不标准、评估结果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等多方面问题。[4]在实际中,因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政策评估而导致的政策问题状况百出,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如免费师范生政策,而有的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论证,如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问题等等。在现行以政府评估为主导、第三方追踪评估缺乏的背景下,政策执行与政策结果反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不利于政策及时调整和改进,也无法适应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三、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建议

1.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

加大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明确权责、细化分工,确保实施操作有效可行,协同推进乡村教师政策的贯彻落实。考虑到我国地区、城乡、省际之间乡村教师队伍情况大不相同,国家政策难以制定统一具体规定,建议国家层面一方面以把握政策整体方向为主,密切关注政策实施动态,及时制定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为地方政府落实乡村教师政策提供航标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需要大力完善政策实施监管与问责制度,以督导地方制定并落实细则,从而有力确保乡村教师政策实施操作的执行力度。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实施操作的主体,在中央指导、督查之下,总结以往乡村教师政策经验和问题,借鉴其他地方典型经验,克服敷衍制定政策的弊端。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抓手,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在新时期着力从生活待遇、城乡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乡村教师予以倾斜,进一步稳定优质乡村教师队伍。

2.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

为了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持续稳定建设与发展,政策作为改革发展的导向,应在非重复的基础上保持一定延续性,并在新时期改革过程中综合乡村教师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切忌政策间的断层。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从散落于教育类、教师类大政策到发展成为专门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虽取得一定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单条腿”走路的政策方式,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有效缩小城乡师资差异,需要“多方齐抓共管”,才能促使乡村教师的贯彻落实更加全面、有效。例如,要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完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地位,努力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3.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是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完善的必要环节,是及时、有效促进政策调整改进的关键。第一,推动评估主体多样化。突破以往政府内部政策评估的自闭性和非正式性,增加第三方机构等进行专业、科学的外部政策评估,促进政策评估主体的多样化,集思广益为政策调整改进建言献策。第二,探索评估方法多元化。我国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方法,既重视事实描述又重视价值评估,关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并举,做到准确、规范,有效收集基层政策实施第一手资料,为改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第三,注重评估对象广泛性。以评估政策影响为主,辅以对政策产出的评估,特别关注乡村教师个体、团体等不同对象在该政策制定、执行中的“声音”,以及这些观点看法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使政策改进更“接地气”。第四,确保评估过程全面性。从乡村教师相关政策颁布之初即开始进行研究跟进,对政策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长期追踪评估,改变以往评估只做事后评估的弊端,提高评估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全面性。

4.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

大数据时代,应将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分析逐步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决策中。经过多年的试点监测,我国已于2015年正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而为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提供了有力支撑。应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技术、数据和结果,为乡村教师政策规划、制定和评估,提供专业、科学、有效的依据,完善政策环节,提升政策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冠生.城市、城镇、农村、乡村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曹如军,叶泽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19).[3] 毛永正,王丽红.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反思与前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4] 潘毅,高岭.中美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比较及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5).【责任编辑 郭振玲】

第二篇: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一)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坚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立法保护;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底子”从禁止烟花炮竹燃放、秸秆焚烧抓起;建立“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发展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四联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三篇: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缩写版)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一五”以来以年均递增24.9%的高速发展,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842.9亿元(现行价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约占全国GDP的4%,进出口贸易额达42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6.6%,已初步形成了具有20多个细分子行业、4万多个(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氮肥、烧碱、合成纤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过全行业企业及职工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14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精细化工门类约225个,产品种类达30000个。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区;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钾肥生产基地;余姚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园区。

科技创新取得良好进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化工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如:500万吨级炼油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验收,全钢子午线巨型工程机械轮胎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通过鉴定,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等等。

节能减排成绩斐然,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推广,石油和化工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源单耗连续下降,全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的旺盛,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带动国内外企业投资。“十一五”三年来国内石化行业投资年均增长达30.3%,2008年完成投资额8964.5亿元。世界500强中的石化企业全部在华设厂,外商投资的重点几乎涵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各个大的领域。同时,我国石化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对外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钾盐、油砂等资源为辅的海外矿 1

产资源开发格局。截至2008年,海外项目已达143个,中石油等4家企业的海外权益原油23466.9万吨、权益天然气224.7亿m3,缓解了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石化行业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石油、天然胶和硫磺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或超过50%、70%和90%。同时,石化行业也是污染排放大户,“三废”排放量位居全国工业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也愈发严峻。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一是盲目投资仍未有效遏制,部分产能趋于过剩。“十一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不少新建项目缺乏全国性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行业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低,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品和高档产品所占比例低,产品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行业科研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75%,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差距很大。二是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主管部门的撤销导致行业科技组织协调工作出现真空,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有待加强。四是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五是原始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少。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化工领域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地带。仅2009年上半年,国外对华石油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就有4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案件有5 起。

二、行业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行业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企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库存激增,效益骤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行业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随着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系列措施的实施以及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和资金的到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发展空间较大。我国石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石化产业的转移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优质油气资源、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学肥料的保障程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产业合理增长;加快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生产分散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选择生产布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原料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全行业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重大装备实现本地化。

(三)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装备国产化程度。建议国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组织专项经费,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公关;对传统化工领域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改造;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二是开发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建议国家设立石化技术改造专项,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预评审,帮助政府从行业把关;由协会组织筛选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端石化产品,国家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是支持企业并购,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鼓励过剩产能企业之间的重组;对涉案金额在一定额度上的并购,充分征求行业协会的专业意见,以防止恶意并购;对金额重大的海外并购行为建立后评估制定,由行业协会全面评估并购行为的成败影响,以总结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建议加快能源发展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和调节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及早遏制能源浪费现象;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推广重大减排技术,从源头遏制污染超标排放。

五是建议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组织制定落后产能目录,并适时或定期更新;设立落后产能退出专项基金,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行业准入条件。

六是把握时机“走出去”。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外资源的勘探开发;扩大权益投资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过剩和高耗能产品转移到国外生产。

七是调整外贸政策,稳定海外市场。建议国家将石化产品出口退税率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减少对于优势产品和精细化工品的加工贸易的限制,从而引导企业适当出口。

八是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协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议政府给与政策及资金扶持行业协会

和企业创建预警系统;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九是加大国际石化产业研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委托协会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国外石化产业,尤其是中东石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于国外贸易法规和技术壁垒的关注和研究。

(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协会组织将努力协助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完成全球布局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大力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此,协会将制订并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

四是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五是总结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六是以产品质量和责任关怀为基础,加大品牌创制和培育力度,逐步培育起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提升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七是加强与重点企业和上下游行业协会的沟通,及时掌握石化及相关行业的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组织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

八是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分析研究,积极与海外石化产业界进行对话和磋商,减少贸易摩擦,对国外产品的低价倾销,组织企业提出反倾销。

第四篇: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政策

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旅发〔2007〕14号)

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已成立“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具体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承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统筹安排,加强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生态和村容村貌改善,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

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3.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

局,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

4.抓紧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

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5.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要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条

件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乡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6.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

产品走向市场。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7.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对各地涌现出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要注意总结共性和个性化发展规律,推动各种模式间的优势互补。

8.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将出台乡村旅游县、乡、村示范性标准。

第五篇: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

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

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

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

*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制胜。

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

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在规划引领方面,把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跨越式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建立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将农业产业做到等建设做到全覆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政府财力充足了,环境更优美了,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古城村红三十军部旧址和红星村旧址的影响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产业基础较好,猕猴桃、花生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产业创牌和包装创新,打出*品牌。三是抓好景区管理提升,依托*古镇AAAA景区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人气、商机。

下载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建议(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引起了各地较大的反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拟就如何......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姓 名:陈乡 镇:上营乡单 位:上营学校座位号: 宝 224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我校地处迁西县北部山区,地理位臵偏远,因地域、资源配臵......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

    县民营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当今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在县域经......

    县民营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当今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在县域经......

    浅谈乡村教师待遇问题

    浅谈乡村教师待遇问题 【摘要】近年来,为了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对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内容单调档次不高 乡村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目前村医以及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