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2 14: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第一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韩 旭 东

(中国石油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青岛 266580)[摘摇 要] 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疾病,而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易发群体。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情感枯萎、人格异化、处事消极、自我效能感低等。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

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查找。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

倦怠,可采取以下对策: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

压力,高校应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等。[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092-04 摇 摇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期待高 等原因,极易导致职业倦怠。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 席麦克古瑞所说: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

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 — —教师们已在 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 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诸多研究表明,高 校教师是一个最具职业压力的群体,也是容易导致 职业倦怠的群体。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 究显示:在全国72 所高校中,有94郾 6% 的教师表示 有心理压力,其中压力很大的占 35郾 6%[1];在全国 个行业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高居第三[2]。由

此可见,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严重危害 到其身心健康,需要社会、高校等切实加以重视。

一、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衰竭冶、“职业过劳冶等, 是一种个体因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或合理地 缓解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特 征的综合性反应。美国作家 Green 于 1961 年在他 的小说《一个倦怠的个案》中,首先对职业倦怠进行 了描述,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精神病学家 Freudenbemer 于 1974 年首次正式提出职业倦怠的 概念,他指出了助人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情 绪和身体的耗竭现象,并认为职业倦怠会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到助人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及其身心的健 康[3]。一般来讲,人们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在静态与动态交替情境下长期细微演变的过程,最初它都以

应激的方式出现,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会时不时地体 验到这种应激状态的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逐 渐感到情感上的枯竭和疲惫,进而就会改变工作态 度和行为,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职业倦怠冶一词自诞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

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其中 Harrison 的社 会胜任模式认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 的知觉有关。这种胜任感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任务的挑战性、个体所具备的才能以及个体能力的 发挥程度。如果个体感觉到工作能力能够改变服务 对象的生活,便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情感,反之,若未 能够达到助人的目的,则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感[4]。Maslach 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是 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三个维度分别为 情绪衰竭、情感淡漠和成就感的降低[5]。而 Crens 等组织学家的观点认为,倦怠是对颇具压力、单调乏 味工作的一种应对方式,导致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 是个体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包括个体 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面对太多的学生)及 在有限的刺激情境中个体感到缺少挑战(如教师常 年教同一门课程),该观点尤其重视组织和社会文 化背景是如何来影响个人对工作的反应的。近20 多年来,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延

伸到教学领域并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西方学者最初关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教师职

业倦怠的界定、表现及应对上。1986 年,Maslach 提 出了评估教师职业倦怠的可操作化的工具— — —职业 倦怠问卷的教育版本,使得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走向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国从20 世纪90 年代 开始,部分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进入 21 世纪后,这一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领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 境。教师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 高的教学、科研任务,长时间的加班以及学校、社会 的过高期望,就极容易由于各种挫折而产生不断加 剧的挫败感,最终表现出精疲力竭、精神疲劳和焦虑 紧张的状态,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本质上来讲是 心理上的一种疾病。种种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 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也将普遍存在。中国高校教师当下职业倦怠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出现情感枯萎的现象 在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情感枯萎的现

象,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也是最容易发现 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征。高校教师如果长期处在 教学、科研压力和管理考评的压力之下,就会对工作 丧失热情、缺乏活力,总觉得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 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还表现为萎靡不 振、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事业丧失兴趣、对任何事情

都觉得无聊、总有强烈的危机感并缺少归属感等。(二)出现人格异化的现象 高校教师一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症状,就易产

生人格异化的现象,其表现是刻意保持自身与学生、同事之间的距离,拒绝与学生接触,很少参与集体行 动,对同事以及环境都采取消极的评价态度,行为比 较怪异,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危机的出现,陷入力不 从心的恶性循环之中。(三)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就会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 就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同事、学生和工 作。具体而言,表现为上课敷衍了事,教学鲜有创 新,个人工作能力下降,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 的态度面对教书育人的事业。(四)自我效能感低

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就会使自我效能感 降低,具体表现是自己从教学工作中几乎得不到任

何的成就感,对教学工作感到无力及自卑,自我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工作热情降低,从而慢慢习惯以类

似于“习得性无助冶的状态面对日常的教学、科研工 作及生活。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是对某一特定事 件的即时反应,而是一个逐步递进发展的过程。引 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 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理论

一是资源保存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投入 的资源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时,就会本能地产生 懈怠情绪,从而产生保存自己珍贵资源的行为。同 时,需求的不满足就会造成个人情感的枯萎。二是社会胜任模式。该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 中进行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 相匹配的行为,当个人能力与社会要求达不到一致 时(比如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时),个人在社会工 作中就难以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产生职业倦怠。三是生态学模式。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认为职业倦怠本质上是一种 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衡现象。个人的身心健康、教育 状况、处世方式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运作流程 等因素都会对个人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由此成为 职业倦怠的因素。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主要包

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特性、自我 期望等;外部因素则包含教育对象、工作特性、宏观 政策、客观条件、人文环境等。1.教师的自身特性

教师的自身特性包括本人的职业技能、心理素

质、精神状态、个人素养等,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的主要内部因素之一。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的 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心理素质不过硬、精神 状态不佳的教师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往往会 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进而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 与否定,从而影响工作情绪;有的教师在人生观、价 值观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坦然对待名利得失,容易产 生负面情绪;部分教师存在人格缺陷,不能采用科学 的方式进行压力的缓解和释放,这都易导致职业 倦怠。

2.教师的自我期望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 这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很多教师,使他们对自己的职

业赋予较大的期望。如许多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教师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

作抱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期望能够在工作岗 位上最大化地展现自身的能力,获得社会认可,发誓 要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这 种理想和抱负由于自己职前的“社会化冶和专业准 备不足而与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出现 脱节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尊和抱负感受到伤害,就会 对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从而产生职业倦怠。3.教师的工作特性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 因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中学生人数大幅度 提升,教师的工作量必然大量增加,有的教师的工作 量甚至达到了繁重的程度。高校教师的压力更多的 是源于学校多方面的考评机制和量化指标,如有的 学校有硬性指标,要求教师一年必须有多少科研项 目,必须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这就使 教师的精神时刻紧绷,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工作。这 种过高的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使教师身心俱疲,导 致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由此 也会导致职业倦怠。4.教育对象的影响

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

师的身心状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 阶段,其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因素 会促使高校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满足大学生的求 知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教师感到有压力。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要求,如要求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迅速转化为

能够为其获得利益的知识,而对于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学习兴趣不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消极对待课

堂学习。高校教师面对教育对象的质疑和学习热情 的衰退,常会对自我职业胜任感产生怀疑,导致挫败 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5.社会压力的影响

当前,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比较难,因而,就使不

少学生刚进入高校就考虑就业问题。在此形势下, 社会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或学生出 现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承担责任,认为这是高校教育 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这种不合适的责任归因下, 就很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委屈心理和失落感,进 而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产生怀疑。6.精神荣誉和客观实际的反差

社会观念认为高校教师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

位,但实际上高校教师并非如此。就客观实际而言, 高校教师同样要面对价格居高不下的住房、越来越

难的职称评定以及子女教育、老人抚养等诸多困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冶的崇高地位,并不能完 全与教师的经济地位相一致,这种精神荣誉和客观 实际的反差,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心理落差的加剧和 内心失衡,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由于高校教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

表,他们重真理、重自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工作 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交关系狭隘,人文环境 单一,社会角色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长期单调的工 作和生活方式容易引发心理疲惫感,诱发职业倦怠。

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师 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在更宏观 多元化的背景下,实施多维度的应对策略。(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虽然较高,但其心理健康 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事实证明,高校教师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甚至心理危机的事件时有

发生,这已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质 量。因此,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其建 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办心理讲座等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使教师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应对 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同时,高校教师 也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坦 然面对各种名利得失,并掌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的能力,营造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在专业素质方 面,高校教师也需要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 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减少工 作和生活中的挫败感。

(二)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 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教师的一己之力,学生 所在社会大环境对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 是学生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 师需要有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在自己努力工作后, 不能因学生的发展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产生耗竭 感和幻灭感。教师也不必把过多的对学生教育的责 任统统由自身承担起来,经常在心理上承受理想与 现实的落差压力。教师只有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与 定位,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打到,如此 才能减少职业倦怠感出现的几率。

(三)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生及家长应正确评价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要理解和尊重高校教师,不应盲目对教师施加过大的压力。解,应维

护教师的合法权利,纠正学生就业与教师的工作直 接挂钩的过激观念,应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以 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尊重教 师个体的专业地位,尊重蕴含于专业地位中的个性;尽量减少一些急功近利方面的量化考核,努力为之 构建一个能向社会证实教师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平台和评价机制。

(四)高校应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

高校应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扶助工作,如应定 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教师提供参与不同层次的 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和基本需求,尽量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 面对教师进行压力的释放,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五)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

高校应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为教师提供必要

高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与理 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一些高校教师表示,可以接 受工资相对低一些的待遇,但是需要保证自己有足 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晋升和专业方面的发展和 提升。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晋升机制,在年 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加大透明度,真正做到公 正、公平、公开。

此外,高校还应给教师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尽

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 教师,其精神需求层次往往比较高,因而,需要对他

们给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宽松、竞争、积极的校园氛围, 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为其提供充分发挥其兴趣、特长的舞台。例如,应实行开放平等的民主管理模 式,拓宽教师在办学方面的参与、监督和决策的渠 道等。

综上所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其职业

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部的原因,也 有来自于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的外部原 因。职业倦怠对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也 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防治高校教师职 业倦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解决不仅需 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只有这三方面积极合作采取行动,高校教师职业倦 怠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才会有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 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参考文献] [1] 刘晓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10:40鄄41.[2] 李兆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 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60鄄62.

第二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克服对策

摘 要: 高校是广大知识型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克服对策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认为,职业倦怠,就是指由于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对于工作的厌倦情绪。本文就从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克服对策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期望。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际背景影响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大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变化。现在正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这就使得教师不仅在专业要求上要表现出一定压力,同时,必须及时“充电”以维持终身学习的信条也给他们带来了外在的压力或者是内心的冲突。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给予教师诸多权利,但同时也使其担负着各式各样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工作量的标准要求、科研任务的安排设臵以及学生情况的全面把握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所依存的环境中,涉及到一些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如职称的评定和考核,工资分配方式的变革,住房情况的改革以及其他关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等等。这些新举措与新变化虽然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在社会大变革的氛围下,在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的同时应采取适应性的策略调整,诸如提倡综合运用个别教学、全新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等策略转变。事实证明,教学方式的变革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进一步积累,教师身心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这极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除此之外,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影响着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高校当中的诸多变革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方法也往往会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3、教师自身因素(1)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的各项重要并较为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合,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合。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在处理压力事件的状态和应激心理。相关研究表明个性上呈现出争强好胜、急躁、喜怒无常、攻击性强、抗挫力弱、易忧虑等特点的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那些将行为归因于外在,如运气、任务等的教师也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理想与信念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对理想和信念的要求很高。人们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与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就叫信念。教师理应坚信其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教育事业坚定的拥护者和守卫者,也只有如此才能对自身的职业形成良好的认同感。这样,在个体从自我经历中逐渐发展并确认了自己的教师角色, 从而避免了角色混乱与角色冲突的问题。总之,理想与信念是教师行为的内在主动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是个体认为某种事物重要与否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教师的价值观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受制于社会的变革。现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度运行的时期,这种背景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带来了如金钱崇拜等负面的效应冲击着教师的心灵世界,教师敬业乐群的精神出现波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变革使一些教师弃教从商或是不专心从教,兼职多种事业活动,使得教育、教学效率降低,效果较差。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反应,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生理及行为表现。

(一)心理方面

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感觉自己的工作毫无实际意义,十分无聊,甚至厌恶自己的工作,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困难就躲,受挫能力差。

(二)生理方面

经常产生疲倦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痛,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

(三)行为方面

生理、心理的改变直接导致教师的行为改变,最主要的是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容易与同事、家人发生冲突,并且与同事交往减少,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通过抽烟、酗酒,追逐异性等方式来回避现实。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的及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具体分析,发现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的难控性是教师产生倦怠的最主要原因

控制感是保持工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控制权,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控制感会直接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控制感会让人不经意间产生强烈的满足感。高校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创造,其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是教师所关注的,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易为教师所控制,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来影响的。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在大幅度的增长,而扩招后的生源质量却在明显下降。教师不论如何努力,却很难解决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这种不易控制的工作性质常常会使教师感到压力,产生厌倦感。

(二)欠科学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众多的研究发现,较少参与决策的人具有较高的倦怠感。纵观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很少参与学校针对教师的管理及考评制度。对学校出台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教师总是被动地去执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大大减弱,内在的积极性被削弱,倦怠感自然而然就产生。

学校对教师欠科学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尤其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过分强调数字量化,不仅加重了工作负担,而且也干扰了教师的工作目标,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使急功近利之风在校园盛行。教师之间由于利益的驱动,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正常的合作交流明显减少。教师间正常交往的减少,工作压力的加大,同事间的相互猜忌,容易使教师个体产生压抑、孤独、焦虑的情绪,加大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

(三)教师个人因素也是诱发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原因

如果将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因素视为外在因素,那么个人因素为内部因素,外因一般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症也不例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过高期望、过低的能力素质、过强的压力感受力及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是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最主要的诱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危害

(一)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虽然不能被认定为一种心理问题,但事实上,它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比某些心理疾病更为强烈。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后,其各项生理健康指标都会受到影响,整天处在焦虑、失眠、多疑等情绪当中。如果此种状态不能及时被控制,长期下去,将不同程度诱发心理、生理等疾病。

(二)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高校教师一般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低下。由于有倦怠症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热情,因而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明显减少,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态度冷漠。将原本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变得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引导和对其求知欲的刺激。具有倦怠症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经常“知难而退”,而且责任心下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

职业倦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具有倦怠症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将这种职业倦怠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在家的家庭生活,在校的集体生活及工作后的社会活动将会使此症进一步蔓延、扩大,最终成为全社会的“通病”。一旦某个行业、某个地区,甚至某个机构从整体上被职业倦怠所击中,整个行业、地区或者是组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陷入瘫痪状态。

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举措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对高校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治病要治本”,要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综合治理,教师的职业倦怠症有望得到预防和缓解。

(一)个人方面

1、改变工作态度,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本职工作为荣,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

2、妥善管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睡眠和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进修学习,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就感,而且还有助于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乐趣。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控制感增强,不仅可以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也有助于减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4、寻求支持,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自然组成的社会系统当中,通常情况下,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我们的家人、师友、同学,以及同事。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情感反应的一个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当其它威胁健康的因素发生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经常有朋友交往,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

(二)学校方面

1、利用工会、社团等正式、非正式组织建立有效的横向和纵向沟通链。横向沟通链可使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纵向沟通链可使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校领导,也可以使校领导更好地了解下属,使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横向沟通的加强,有助于教师之间知识、信息相互传递,不仅能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在相互交流中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纵向沟通使教师能充分参与决策,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难怪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

2、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变管理方式,允许教师参与决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在确立这些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允许教师自主参与决策,充分发挥民主。高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直接与教师发生关系的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风格,对教师要充分尊重,以柔性管理为主。

3、为教师建立健康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学校应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适合广大教师参与的体育活动,为教师建立体育锻炼的固定场所,使广大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能彻底放松。另外,学校还应提供校内外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三)社会方面

1、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而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面。要切实地让教师感觉到,无论在哪里做教师都很有吸引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2、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证,而专业自主权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政治保证。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一些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可见,教育专业自主权是法律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权利。但在现阶段,教师的许多权利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因此,充分保证教师专业自主权,对于消除倦怠、提高教育效能将有一定的作用。

3、正确实行改革。教育改革总是力求推动教育发展,但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近几年,教育内部的改革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教师多而繁杂的限制和要求,致使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并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热情,有的甚至遭到教师强烈抵触。因此,教育改革,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包括请教师提供建议,参与策划,逐步进行改革,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等。

五、结束语

高校是广大知识型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关注教师,也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只有认识到职业倦怠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才有望得到预防和缓解。健康的高校教师将会为社会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才,为社会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间接推动社会飞速发展。参考文献:

[1] 刘祥亚.职业倦怠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作俭.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1-201 [3]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7 [4] 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8(3):123-128

[5] 周彦良.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克服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

第三篇:浅谈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龙头中心小学 李艳林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据某教科院公布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该市500多名一线教师中,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了‘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国内其它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师的压力因执教学校、班级、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专家调查显示,班主任老师比科任老师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压力大。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执业的主导心态,用了“麻木”、“焦虑”、“郁闷”、“无可奈何”等消极词语。在面临工作重压和遭遇较大打击后,表现出“烦躁”、“焦虑”、“消极”、“退缩”、“绝望”等情绪。

作为教师,心里都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教育蓝图: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土壤,为我们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领导、同事、学生,为我们营造和睦的工作环境;学生是我们精神的“粉丝”,时刻追随我们的思想之光……在这迷人的画卷中,我们积极进取,大胆探索,辛苦但不疲惫,忙碌却也快乐!然而,事与愿违,在社会现实的洪流中,部分教师正走进一种情绪衰竭、热情减退和成就感低落的职业倦怠的怪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学校还未实现小班教学,班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主观原因

1.职业艰辛。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们可算是绞尽脑汁。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如今,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教师行业,“竞争上岗” “末位淘汰”等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并且,与同地区公务员相比,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3.工作压力的加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转变为对教师的高企盼、高索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4.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说破嘴皮打爆电话,学生行为仍不见起色。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职业倦怠。

5.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导履见报端,因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事事小心翼翼,害怕出半点差错,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教情绪。

6.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不够理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时间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7、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8、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三是社会要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学校关怀。一是学校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二是学校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四是学校要多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走出亚健康状态。

3、个体努力。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2)教师要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缓解压力,走出自我封闭状态。(3)丰富文化生活。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忙里偷闲、品味生活。平时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放松自己。

(4)加强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抵抗一切不良思想的保障,教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运用多种方式,适时调整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说看书上网散步聊天等,也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心理功能.(6)学会与他人和社会沟通,使自己融入整个社会。当受到压力时,不妨与家人朋友进行讨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对压力环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增强乐观因素,减少无助感,这对舒缓个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很有帮助.(7).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争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业务上,要善于专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4、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领导对教师要关心、尊重、信任,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要及时肯定、赞许、表扬,维护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获得自尊、荣誉和成就感。要与教师交朋友,了解教师的工作、家庭、生活、身体等情况,倾听他们的反映,及时化解矛盾和潜在问题,帮助教师减压。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到教师的性格特点,近期情绪状况及与相关科目教师的关系,注意教师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避免人为的制造矛盾。

5、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要研究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规律性问题,找出共同点和常见、多发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把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融入学校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一起抓。要开办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讲座,创造条件建立为教师服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场所。要在师德和教育讲座中加入预防职业倦怠的内容,做好教师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工作,为其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对教师心理问题要及时预防,尽早发现,有效干预。注意用文体活动、文化生活、心理知识的宣讲等方式合理渲泄和转移负面因素的影响。

走出职业倦怠的怪圈,快乐地工作,是全体教师的梦想;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是全社会的责任。愿社会能给教师一方睛空,让教师健康成长;愿所有的教师能解放思想,调整心态,拥有幸福的教育人生!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人师时信心满满的状态,而更趋向于一种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在乡镇初级中学特别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在农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既没有担任学校领导、承担相应的事务,所教科目也不是所谓的重点科目,多年工作得不到肯定,也认为自己一事所成,这辈子也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得过且过,因而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产生倦怠。

2.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倦怠。在农村,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主课教师普遍加班加点,早晚监督学生背诵学习,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容易使老师身心疲惫。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赛教,组织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生活,有大批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导致一些农村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困难,学生的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对教师一些做法不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频频受挫,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教师要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工作态度向上的同事探讨探讨。

(2)给自己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3)仔细分析“自我倦怠”的成因,寻找克服方法。是人为造成的,寻找对策。如“问题学生”的出现,家长的不解等,这就正视现实,不回避、不自怨。多一份耐心、爱心就会解决。有的是社会原因,如“购房”“赡养老人”等,这是每个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有韧性和毅力,不将生活压力带进职业压力中。

第五篇: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在进行着变革,课程体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的变化,课程建设和组织变革出现难题,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作为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构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授课方式和与时俱进的课堂模式,还要提升本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64-0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十八大”政治报告。如何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哪些方面认识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怎样预防倦怠感与提升幸福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生涯发展循环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描述,进行论述分析。以职业压力为切入点,分析职业压力的来源、职业倦怠的特征;通过分析职业倦怠的社会现实反应、职业倦怠的社会交往状态、职业倦怠的工作行为症状,提出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提高自身复原力,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来缓解职业倦怠。另外,校园多发事件,谈到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分析关于心理与健康、心理与情绪的关系,提出提升幸福感、职业认同感。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危害

职业倦怠的普遍状态是身心疲惫、有抑郁的偏向、创新思维迟钝、自我认同感降低、社会交往能力下降、敌对意识泛滥等精神状态和个人行为转变特征。高校教师是一个与青年学生接触较多的职业,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当高校教师对自己不再信心满满,对本职工作不再热情澎湃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日积月累的,是在高校日常事务中的失败、抑郁、丧失信息中逐渐形成的。职业倦怠的爆发情况和职业性质、职业要求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高校普通教师则是因为职业性质以服从任务为主,自我选择性差,即使自己有不同的见解和建议,也要服从上级安排,长久之后,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职业价值感就会降低。再加上职业上升只能靠上层领导推荐,并且上升的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人难以获得理想职位,这种上升理想职位的方式也导致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危害不但会直接影响员工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能,甚至还会使他们厌弃自己的职业,最终会对自己、家庭及单位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危害极大。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容易对领导和同事的言行做负面的理解;(2)容易发生不该发生的社会关系矛盾,甚至打破与周边同事的和谐关系;(3)为青年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会明显下降;(4)职业态度的消极会影响和导致气势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能;(5)将会严重导致高校教师的跳槽,严重到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一)职业压力

一直以来,社会对教师总是直接赋予太多的社会意义,也可以说已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形象。人们关注教师,在精神层面上把他们抬到一个无法触摸的高度。

这种社会现象对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现实而言,社会对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出了太多的要求,并且对教师提出要对学生起到感化的作用要求。然而他们的现实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无私奉献,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人,作为教育界的普通教师,只是社会存在的一员而已。

(二)职业冲突与困惑

高校教师工作是要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很高,而且期望多样化。教师要付出许多耐心和毅力来教育学生,而且还要面对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无数的讨伐声。

(三)学校管理方式不当

学校制度存在缺陷,没有根据实际调研进行适当调整。人事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优胜劣汰制度等等,要公平、公开、公正,不能存在潜规则。福利政策要制度化,不能随机而动。

(四)个人因素

一个人在一个职业做的时间长了,就熟悉了职业规则。什么事情都能圆滑处理,没有再学习或者再提炼、总结、创新的能力。思想也不提高,行动也跟不上,每天就是复制生活。生活圈子太小,信息量太少,工作消极,没有激情。

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对策

(一)调整自我,规划职业

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评价要客观、定位要准确,为自己设定的职业规划要与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付出精力相匹配。不要把每个学生的定位都定得太高,不是每一个学生毕业之后都是社会精英;要允许自己犯错误。

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期望多元化,不拘泥于学生成绩和论文发表,以至于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目标与期望应有层次。制定的目标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可行的目标与期望有助于自我检测,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作为高校教师很容易感到有压力,把本该是学生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高校教师有帮助学生进步的责任,但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许多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适当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教师亲力亲为、事事承担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高校教师要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和挑战,就要时刻进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趋?荨8咝=淌μ嵘?自身职业能力也是资源获取的过程,且自身的能力提高、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属于个体的内在目标,这种与内在目标相一致的资源获取会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远比发明容易,何必舍近求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才易有结果。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一定是具有其自身潜在的资源的。

(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

高校教师面对学生、无聊的会议时,应找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兴趣所在;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操去看世界,从细节方面入手,用微观思维去发现学生和工作中的正能量,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拥有主动向上的心态。

(四)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帮助

向领导、同事、亲朋等寻求精神上的社会支持。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抵抗倦怠的有效保障。对于学生,我们要做的是走近他们。当我们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接纳他这个人,发掘他的闪光点,无条件地爱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会像镜子一样反馈我们的爱。

(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不承认问题与困难的存在,何谈解决问题、应对困难?一味地逃避并不能抹杀问题与困难真切存在的事实,这些问题终究会积攒能量直至爆发使我们无法躲避。因而,高校教师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承认问题与困难的存在后,才能面对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避重就轻”的生活艺术。“我接受这个问题与困难的存在,我也接受?@个问题或困难带给我的紧张、焦虑!”当我们不过分关注某件事物的时候,它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微弱,我们也会变得平静,此时是应对问题与困难的最佳时机。

(六)要保持生活的平衡状态

高校教师需要增强平衡意识的培养,要学会建立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良好界限,使两者之间互为依托,以家为学之所源,以学为家之所享。高校教师不但要照顾好工作和家庭,也要照顾好自己;在职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范围之外,还要为自己留下宁静的私人空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Discussion about the job burnout and stress manage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ZHANG Pu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6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reformed curriculum system,in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changes.With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revers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system,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reform problems,employment pressure is more and more modern society.Teachers'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re high,as teachers,should improve their depth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and advancing teaching mode,but als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inking.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management

下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在这里演讲我很荣幸,因为我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

    导游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导游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导游员创造性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导游员对旅游业的促进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不对导游行业加以足够......

    物业纠纷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物业纠纷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城市住房改革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业已进入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物业服务作为一种现代房地产管理办法,以......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与危害

    2015年沿滩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材料 教师职业倦怠危害与对策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初级中学校 吴永棋 摘要:近三年我对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肯定农村教师的社会价值,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及解决对策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因素及解决对策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与安全需要受挫 1.从年龄阶段特征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心理体验不同 2.从经......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如工作量过大、学生难于管理、学校提供的支持匮乏......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与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