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4: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群文科

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其中,推进社会信息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数字化学习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一、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背景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方式。实现数字化学习必须有三个要素,即必须有数字化设施和场所,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字化学习手段,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提供相应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和资源,能够让学习者时时处处获取相应知识。

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中指出:所谓数字化学习社区是指能够在社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展社区教育学习的新型社区。《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关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也提到,推进上海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建设,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民智能搜索、个性化学习推荐、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等。因此,数字化学习社区不同于在社区教育中开展的数字化学习,只有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支撑一定规模的社区居民,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方式,进行持续学习的社区,才能称为数字化学习社区。数字化学习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教育与学习贯穿任何时候、任何空间和任何过程的社会,强调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人人、时时、处处”为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民的素质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能够为市民素质提升搭建服务平台。此外,传统的学习方式因为存在受教育群体狭窄,学习资源不足,学习机会不均,学习途径不便等局限,已经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拓展市民学习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开放、平等、共享的学习机会,为市民终身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二、洋泾街道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探索实践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位于陆家嘴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是交通发达、功能成熟、宜居益商的大型社区,也是全是较早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街道之一,曾创建成2012、2014年度上海市学习型社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近年来,街道探索建立“数字化学习1+2运行模式”,即以“洋泾学习港”为主体,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和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为支撑,通过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实现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和学习激励等方面数字化技术的整合,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提高居民学习能力,促进社区的跨越式发展。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创建过程中,把数字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着重在构建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团队和拓展数字化学习内容资源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的环境、资源和方法。

(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夯实数字化学习的支撑基础 数字化学习需要相应的硬件和技术支撑,基本组成大致由基础设施、系统软件、学习网站组成,同时也需要一个活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团队,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1、着力硬件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街道在市政府实事项目支持下,2013年先后投入四百余万元,完成建设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智能化社区图书馆”、38个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等硬件设施,着力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

2、着力队伍建设,保障数字化学习的组织动员持续有效。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工作细则,编印了《洋泾学习港操作手册》,指导居民学习。加强对社区学校老师以及38个居民区办学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推进员,发挥了骨干作用。

3、着力资源整合,发挥教育科研单位数字化“智库”作用。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表现为数字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以文本、图像的形式出现)、课件学习资源(既包括教学视频,也包括电子文稿)、视频学习资源(如影像、动画)等等。市民学习方式的推广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这也正是数字化学习的核心。因此,街道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开办各类信息技术类课程,共享网络学习课程,使之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支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建立数字化学习运行服务体系 数字化学习的“1+2”运行模式,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搭建了工作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

1、以“洋泾学习港”为枢纽,构建开放式的学习大基地。“洋泾学习港”对外具有学习、查询、展示、互动等多项功能,成为集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科普、图书等信息为一体的在线学习的平台,截止目前,“洋泾学习港”共发布更新信息6000多条,实名制注册学员8000余人。洋泾学习港浏览量已达310万人次,日浏览量达2000人次,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学习港”对内实现了学员注册、课程信息、教务、学分等内容的标准化管理,通过构建课程识别、教师学员信息库、课程关联等,成为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重要载体。并有近4000多名学员获上海市学分银行学分,总计达3万学分。

2、建立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打造数字化学习的大本营。一是营造数字化学习教学环境。建成了社区(老年)教育专用教室,实现学校数字化教学功能,营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学习与实践环境,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二是贯通教学应用的全过程。实现“班班通、一卡通、可视通、查询通”等功能,从环境、资源到应用、教学、管理、查询的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务过程的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

三是形成课程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数字教学空间。开发30多个数字学习课件、推荐了20多门优秀数字课程;并尝试开设了远程课堂,形成60多个网上学习圈,有20万人次参与各类网上互动学习活动,深受居民及学员的欢迎。

3、建立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实现数字化学习的服务辐射。一方面充分开发应用“学习站点管理模块”,提升了居委学习站点的办学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以项目化推进“移动教室”应用,通过“移动教室”推行“千名老人学上网”的项目设置,提高各个居民区的学习效果。

(三)围绕热点、注重互动,丰富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和指导,建设开放的学习的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参与网上互动,营造社区共享、共建、共荣的氛围。

1、数字化学习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洋泾学习港”不仅有社区信息发布、居委工作展示(“学习地图”)、学习信息查询、网上学习课程等内容,还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发布学习成果、创作作品的展示平台。学校通过“网上学习节”、“学员成果展示”等系列主题活动,把学习展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能普及结合起来,让社区居民都能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及学习体会,为市民搭建一个“实现自我学习”的网络展示平台。

2、数字化学习开辟市民学习的新途径。

洋泾社区的数字化学习,形成了:班有“网上学习圈”、教有“远程课堂”、学有“乐学网吧”、评有“学习论坛”、展有“网上学习节”、看有“微课、微信、微视频”等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新途径。至2014年底,已踊跃了近50多个“学习圈”,学员运用QQ的“视频会话”功能,自发开展了“PPT制作”、“音化制作”等远程课堂。同时,“中老年学习视频”、“洋泾浜诗文社”、“网上学习小组”、“音画制作”这4个网上学习圈成为了上海市老年人学习团队,使之成为社区学校的第二课堂。

3、数字化学习引领社区教育的新突破。

通过数字化学习,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和学习激励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了“数字课程”开发应用小组,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设备使用方法等培训,提高各类数字化应用能力,使这支“数字课程”开发应用小组可以完成数字化多媒体系统应用到数字课程制作的全过程。积极培育了“洋泾绒绣”等特色课程、品牌课程等教育培训项目。引导居民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互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思考

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网络信息手段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它改变的不仅是社区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带来了居民学习的新理念和社区服务治理的新手段,是实现学习型社区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学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规划。第一,要实现“洋泾学习港”功能升级更新。实现网站对外的四大功能:一是学习信息传播功能。使得居民能方便轻松地获得各类社区通知、活动信息,同时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平台。二是学习互动展示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虚拟化的网络展示、沟通平台。三是学习资源聚集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网络课程、微课程、视频课程等 “数字化”网络学习课程资源,形成学习资源聚集基地。四是学习信息查询功能。建立平台查询系统,实现学习者的学分查询、上课查询等各类学习信息查询功能。同步开发微信平台,让学习资源进一步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二,加强社区学校信息化建设,创新三大学习模式。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数字化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传媒已经深入人心,有必要不断创新学习模式。一是课程在线学习模式。开展数字课程的建设,将课堂从学校拓展到各类终端。二是网上学习圈互动学习模式,使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更好地开展沟通与交流,成为“第二课堂”。三是“移动教室”远程学习模式。进一步推进38个居民区“移动教室”管理使用,使各个小区可以实现同步学习、远程学习等现代化的社区教育学习方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会数字化所带来的成效。

第三,提高社区学校分校、居民区办学点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继续开展居民区信息技术设施和应用能力调研,完成社区学校分校的功能配置和环境改造,通过培训、指导和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能力,使之与社区整体的数字化学习推广相适应。同时,通过项目化运作形式加强居民区教学点的培训、服务能力。

创建数字化学习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思考,不断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数字化学习的科学发展。

(编辑:俞晓波)

第二篇:借力“互联网+”战略——探索《数字化学习“1+2”_模式》(洋泾社区学校)(小编推荐)

借力“互联网+”战略 探索《数字化学习“1+2” 模式》

目前,在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两大矛盾,一是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下如何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二是传统的社区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多元化的形式转变。

同时,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战略,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校历年来一直进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打造富有洋泾特色的品牌项目——洋泾社区数字化学习“1+2” 模式,积极开展建设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的背景及目标

社区教育的“品牌项目”是一个循序推进的过程,我校于2010年起就着手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进行了《信息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洋泾学习港”应用与拓展的探索实验》、《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等方面的实验,为数字化学习“1+2” 模式这一品牌项目的打造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学习“1+2”模式,是指以“洋泾学习港”平台为枢纽,加入社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和居委学习站点的“移动教室”。通过“网络”、“学校”、“居委”三位一体的环境和资源建设,达到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和学习激励等方面数字化技术的整合。

1、以“洋泾学习港”为枢纽,构建开放式的数字学习大平台。

2、以社区学校“数字化校园”为基础,打造数字化学习大本营。

3、以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为基地,实现数字化学习大辐射。

二、基本做法

1、着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及软件建设,通过“移动体验室”、“微课制作室”等硬件建设以及“网吧培训”、“在线课程录制”等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2、着力“移动教室”的服务支持,通过居委学习推进员开展“在线课程直播、转播、在线讨论”等数字学习,激发市民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居委学习站点的学习能力。

3、着力“洋泾社区学习港”资源整合,通过开发学校本土特色在线课程以及整合辖区教育科研单位优质的数字学习内容,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

4、着力“数字化学习推进员”队伍建设,通过发挥学校“数字化学习优秀骨干”以及居委“数字化学习推进员”的培养,保障数字化学习的组织动员持续有效,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推动效率。

三、案例实践

构建数字化学习1+2模式,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是我校品牌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为此,我校进行了多项“数字化学习”的实践,现就其中4个实践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洋泾社区学校“网上学习圈”实践活动

案例过程:

洋泾社区学校“网上学习圈”是指依托洋泾社区学习港这一网络学习的平台,以班为单位,运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为学员的数字学习提供的一个新的学习模式:“网络数字学习”与“读书文本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合为一体的数字教学空间,提升学习效果,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1)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网上学习圈”。学员可凭“学习卡”登入“互动社区”,进入各自所在“网络班级”,开展相关网上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共进。

(2)以“网络培训”为导向,制作“网上学习圈”指导手册。同时,学校把每周二下午定为“乐学网吧”;把每周三下午定为“教师网吧”,组对教师及学员进行数字学习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数字化运用能力。

(3)以“网上学习小组”为引导,以点带面,提升参与面。建立“网上学习核心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在各班级进行“网上学习圈”操作培训及“网上学习体会”讲解,以“点”带“面”,以“网上学习热门班级”带动“新开班级”,推进“网络学习圈”。

(4)以表彰“优秀学习团队”为手段,树立典型,营造“数字学习”氛围。

案例成效:

至2015年,经过学校的不断培训及宣传,已踊跃了50多个 “网上学习圈”,主题讨论6000多帖,点击率达50多万人次。

教师与学员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及沟通交流,学习效果更突出,成为社区学校的第二课 堂。

同时,通过培训与指导,我校的“中老年学习视频”、“洋泾浜诗文社”、“网上学习小组”、“音画制作”这4个网上学习圈成为了上海市老年人学习团队,为社区学员的数字化学习普及起到了带头作用。

【案例二】洋泾学习港 “网上学习节”活动 案例过程:

在社区的教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也应实现居民的展示欲望,为此,我校结合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开展“永不落幕”的网上学习节,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学习的平台。

(1)确定“网上学习节”各项主题内容及网页构架。

在每年的学习节期间,以“网上学习成果展示”为主题,开展网上学习节活动,并制定其展示内容。例:在2014年的网上学习节活动中通过:通过智慧社区——科普环保知识竞赛;精彩瞬间——学员数码摄影作品展;指尖技艺——学员手工业作品展;书画人生——学员书画、书法作品展;舞出青春——学员舞蹈视频展;优美旋律——学员钢琴视频展;幸福回忆——我身边的故事征文征集等主题活动,引导学员网上交流、讨论、展示和互动,为市民搭建一个“实现自我学习”的网络展示平台。

(2)通过“宣传”、“引领”、“发动”,提高“网上学习节”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宣传:在每年的社区学习节开幕式上发放“宣传折页”,并通过“洋泾报”、“社区学校”、“居委学习站点”以及“洋泾学习港”网站首页链接的方式,宣传各项主题活动,扩大网上学习节的知晓率。

引领:以社区学校为主阵地,发挥学校引领、示范的作用,积极组织 每个班级学员参加活动。以书画、剪纸、摄影、舞蹈等班级为主要抓手,积极参与“洋泾学习港”各项展示活动。

发动:以38个居委为基点,通过多次居委学习站点工作会议及网络培训,布置“网上学习节”中心工作内容,以各居委为单位,组织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扩大“网上学习节”的知晓率及参与率。

案例成效

学习节暨网上学习节活动每年可以吸引近万人次的居民参与,每年点击量可近10万。

“网上学习节”活动体现了“学习港”的多功能性及实用性,同时以“应用”为主线,把“网上学习”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展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能结合起来,为市民搭建一个“实现自我学习”的网络展示平台,发挥了“学习港”的引导、服务、展示功能。

【案例三】洋泾社区学习港——在线学习的平台的建设 案例过程:

自“数字化校园”建成以后,如何把学校制作的“数字课程”统一的放到网上供学员学习是学校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依托“洋泾社区学习港”,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学习记录、学习奖励,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交流“场地”,为推进数字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1)确定栏目内容,制作课程

在线课程:学校的优质课程(每次报名需大于求的课程),通过学校录播教室时时拍摄后上传与洋泾社区学习港,社区居民可在线直播或点 播。

微课程:制作、上传江南丝竹、剪纸等具有洋泾特色的课程 专题讲座:挑选部分优质教师的讲座类课程 转载课程:市、区推荐的优秀课程

(2)完成在线学习的平台页面建设,上传学习内容

学校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开发商合作制作学习网页,并通过多次调试,逐步完善网页内容,最终完成“在线学习”的页面制作,并逐步把前期制作好的数字课程上传与网上,供学员学习。

(3)通过培训,组织居民参与

如何吸引居民在“在线学习的平台”上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的关键,为此,学校专门制作了在线学习手册,并通过开展多次的专题讲座及电脑培训课程,普及居民的电脑应用能力及数字化学习概念,循序渐进的引导居民学习,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居民参与,我们把“数字学习”这一概念融入到学习节、学员成果展示等各项主题活动中,一步步营造数字化学习氛围,提升参与面

案例成效:

形成课程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数字教学空间,至2015年,制作20门在线课程、8门微课程、转载课程30多门,有10多万人次点击学习。

【案例四】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的建设 案例过程:

在目前社区学校课程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居委学习站点的办 学能力,拓展居委学习站点的学习形式,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为此,我校凭借上海市市府实事工程,为各居委学习站的配备“移动教室”设备,开展数字化学习。

(1)配置“移动教室”硬件设备,注重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依托上海市市府实事工程,为38个居委学习站点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网线等数字化学习设备,搭建“移动教室”,明确了以居委书记为责任人、居委文教为操作员的管理队伍,并制定相关管理使用条例,确保“移动教室”使用有序。

(2)依托在线学习栏目,开展丰富网上学习活动。

学校通过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制作各类数字课程并上传于洋泾社区学习港,依托洋泾社区学习港在线学习栏目,组织居民开展在线学习活动,同时通过网上展示、点赞、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员学习内容。

(3)培育网络学习推进员队伍,开展在线学习活动。

在38个学习站点中建立网络学习推进员队伍,并制定相关职责及奖励机制,要求学习站点每次活动有记录,并开展相关培训,提升网络学习推进员数字化应用能力。

案例成效

目前已基本完善了居委学习站点“移动教室”教学设备,确定了网上学习框架,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年,学校还将在居委学习站点建立6个实验基地,进一步推动数字学习的应用与拓展。

四、展望及思考

目前,洋泾社区“品牌项目”《数字化学习“1+2” 模式》还处于实施阶段,如何扩大居民数字学习的参与率、如何提高学校在线课程的质量,如何完善数字校园的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我们去解决,为此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实践,最终希望达成以下3个目标成效:

1、能够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1+2”模式的推广应用,改变的不仅社区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带来了居民学习的新理念和社区服务治理的新手段。

2、努力开辟市民学习的新途径。形成班有“网上学习圈”、教有“远程课堂”、学有“乐学网吧”、评有“学习论坛”、展有“网上学习节”、看有“微课、微信、微视频”等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新途径。

3、积极引领社区教育的新突破。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和学习激励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居民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互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学习的效应。

洋泾街道社区学校 2015/11

第三篇: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思考

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思考

摘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在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发展。本文以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对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校园网探索思考管理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我校于2005年8月新建落成。学校建有广播、电视、投影、计算机网络等系统组成的多媒体教育教学系统,校园网络基本覆盖了学校的所有教学科研场所、办公场所及其它场所。2006年学校启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已基本实现网上教务管理、网上办公、网络资源管理、网络电视、设备管理、电子图书馆等。并于2006年底被评为市首批“数字化校园”称号,学校还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学校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中;当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涉及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根据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思考,通过这些思考,能加深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认识,使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少走弯路,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探索思考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将围绕着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展开。所以在建设规划上要牢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宗旨: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 “数字化校园”系统,构建学校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1、思想规划:学校领导及师生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学校主要领导将直接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有关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同时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信息人员的职责;进一步做好学校信息技术的培训及普及工作,深层次地全面提高学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使用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应用真正发挥实效。

2、建设规划: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分步走的目标。长期目标是一个趋势,是方向,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不懈的追求。在这个方向上,需要一些分步目标,在分步目标的实现中壮大自己。我校在建设规划时,根据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二个层次上,并对照四星级学校的信息化要求,立足本校,借鉴高校在这方面的规划,制定出适合学校校情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的探索思考

由于对信息技术存在认识误区和数字化校园整体应用水平的低下,所以在中学校园网建设的初期,普遍带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由于中学学校的特殊性,在硬件投入这一块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辅以一定的资金。我们这里所说的建设模式主要是软件建设的模式,使得现有的硬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软件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要点:一是让软件系统来适应我们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二是先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就目前软件建设模式而言,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自建模式,这种模式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学校的资金,所搭建的数字化平台适用性强。但这种模式也有其致命伤:平台开发的深度与可扩性受到学校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就其中学而言,这一条路只适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地区和学校,对中学校园网络建设模式没有其推广价值。我校地处苏北,虽然是新建学校,硬件较好,但软件资源及人力资源还是无法达到自建模式的要求。二是拿来模式,利用市场上现有软件平台直接使用,这种平台一般价格都不菲。这种模式虽能快捷,方便建成数字化校园平台,但使用时间一长,就是发现该软件平台许多方面不能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要让学校的管理模式去适应它,且没有学校自己的特色,不能将学校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三是合作模式。所谓合作是指利用一些高校或其它单位的信息技术资源,由学校和对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由他们帮着我们使用完成原始软件平台(多模块、多接口式)的开发,由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学校利用此二次开发平台为对方提供第一手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数据以及其它基础研究数据。然后对方根据提供的数据对平台再次更新。经过几次这样的螺旋式上升,最终达到双方满意。这一模式的要点就是要找到一个目标一致、有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我校在开发软件平台时,与市电教站和红日软件开发公司达成一个三方的合同,利用市电教在数字校园建

设方面的经验和软件开发公司开发能力及我校本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开发出一套适合我校校情,且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软件平台。

三、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探索思考

“超前意识”和“应用导向”要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中的必备要素。数字化校园建设既要有超前意识,也要以应用为导向,应用始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建用并举。笔者认为,中学数字化校园应用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典型与特色应用共存

典型应用常指一些基于网络、应用面广和技术相对成熟的服务系统,它会随着时间和技术发展而变化。中学校园网的典型应用有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和电子公告牌服务等;现在的数字化校园逐步加入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系统等。那么中学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应注意在确保典型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园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一套适应自己学校校情,有着自己特色的应用体系。如我校在完成市数字化校园标准和应用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设备网上报修、网络平台教研、课件平台等等。

2、倡导师生共建

师生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师生的数字化应用水平也体现了一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师生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课件制作、软件开发等。通过参加数字化校园建设,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3、加强数字化应用培训,让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的水平。青年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数字化的方法,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7%,针对这种情况,校教研室和信息中心组织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和参与国家级子课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培训负责部门。把培训形成一种的制度,把培训当作一项考核。使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大增强,使教师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方式转变为重点的阶段。同时也加强对教师网络化的人文教育,最终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方式全面引入各学科教学,建成实效的数学化学校。

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我校青年教师大多能比较熟练地自制多媒体课件,用于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目前,学校任课教师100%会使用数字化进行教学和办公、35周岁以下任课教师都能独立开发本学科的教学软件、行政人员都可以运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教师和学校各部门进行管理。许多教师在网上设立专业网站、博客,开拓学生视野,弘扬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

四、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探索思考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管理问题和制度问题。有人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中也发现,数字化校园建设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束缚。因此,管理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中学数字化校园管理首要问题是借鉴高等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我校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体实施和协调都由信息中心负责。专门出台了《宜中数字化校园管理办法暂行条例》。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督导小组,由校督导室牵头,联合信息中心、政教处和教务处经常性的对学校的各部门及教师在应用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核查,并纳入年终考核。真正做到有做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究,长期全面的进行督导。真正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效果。

通过学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与使用,我们认为,要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系统,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从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应用在不断拓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也会不断修正。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 雷宾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够建数字化校园

[2] 田昌鹏,钟增胜,曾理数字校园重在管理

[3] 史宝虹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的思考

[4] 李茂国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四篇: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意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概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所以就引伸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概念。那么,数字校园的含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第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二、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光纤网覆盖了学校的168座楼,铺设光纤100多公里。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宿舍。现在全校校园网的范围内共有30000个信息点,联网的计算机是24500台,另有1900户电话入网用户。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1000兆以太网和622兆ATM的混合)、区域交换、楼宇交换(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进桌面)。上图是北京大学校园网逻辑图。

作为有线校园网的补充,我们于2002年6月以校园内有线局域网为依托,全面开通了校园无线网,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无线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络延伸到不易部署网线而移动用户又较多的公共区域,如会议大厅、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校园内一些开阔区域,如未明湖边、草坪周边等地方,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连机上网的要求,改善我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无线网采用的协议是802.11B,带宽11M,接入点250个,无线网全面开通以后,在北大校园内又增加了3000-4000个入网的信息点。

当然校园网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如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网上流量的增加,主干网还要升级,网络接入范围也要扩大;建立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校园网上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2、数字图书馆

有了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后,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讲,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我们传统图书业务,管理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数字性文献索引数据库覆盖全校相关的专业,全文期刊近2万种,已经投入运行多年。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如还要建立有较大规模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充实文献资源库;优化图书信息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Sirsi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的更新及扩展,满足数字图书馆业务扩充的需要等。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它除了对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以外,校园网上的许多应用都依赖它提供信息。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已经有17个系统:

1)校内信息服务系统 2)办公自动化系统

3)本(专)科生教务系统 4)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5)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6)学工部管理信息系统 7)外事管理信息系统 8)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

9)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10)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1)成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2)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3)保卫部管理信息系统 14)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15)研究生网上招生系统 16)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系统

17)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络计费系统 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前9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经有40多所兄弟院校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我们这些系统,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上这些系统我们有多种版本,尤其是教务系统,现在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的,也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转化模式的,还可以适用于全学分制模式。

我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有几点体会: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3、对于学校在校园网上搞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下图是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

4、开放式的教学实验环境

现在除了计算中心有600台机器供学生上机以外,各院系还有机房,整个学校大约有1000多台微机供学生上机实习

5、科学计算

任何高校都有大量的科学计算题目,学校引进了一台IBM RS6000 SP高性能的并行处理机,它由64个主频为375兆的CPU组成,构成了4个高结点,每个结点有16个CPU,这16个CPU共享16兆内存,每一个结点内置34G的硬盘,4个结点之间是通过1000兆的以太网进行数据交换,另外还外接有1000G的磁盘。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入试运行,现在CPU的利用率基本上在50—80%。这也是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高性能计算的硬、软件资源要进一步扩充,网格计算的研究已在开展,要形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开放的格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远程教育

现在校内有70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室,近8000个座位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数字教学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2000年开始通过教育卫星(因为现在的教育网带宽不够)开通了部分专业的远程教育招生,这个发展速度很快,第一年招生700人,第二年招生1200人,目前的在校生人数已近20000人。目前我们的远程办学点遍及全国,已有31个办学点。

VOD课件点播系统提供了300多个课件的点播。

7、移动教育

我们研究开发了基于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目前已经完成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并且在该成果上开发了大规模分布式的并行移动处理系统LDPM。

LDPM为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不间断的访问LDPM的信息。

基于LDPM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北大校园的移动管理,教师、学生、服务人员可方便的交互和数据访问。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

8、教育资源建设

我们研制的教学资源系统ERSON,是一个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支持和服务。该系统的特点是:

1、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校内教学也支持远程教学);

2、支持流媒体的播放也支持交互式教学资源;

3、有效地对教育资源的版权进行保护;

4、课程课件内容完全代码化,课程课件的空间小,大大减少对网络带

宽的压力;

5、课件制作完全基于基本素材库,实现素材完全、细密度共享;

6、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种媒体,方便灵活多样,制作时间短;

7、学生可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便地使用课件、数字图书馆和

英特网等多种资源。

9、网络教学

这里的“网络教学”是指在校师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点播或同步实时地网上课程(学术报告)直播,基于校园网的答疑系统和小组讨论(实时),通过校园网的作业提交以及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等。这些不仅是传统学校教学的补充,更是打破传统灌

输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良好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大学许多院、系都在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名师名课的网络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0、其他应用系统

除了上述主要的应用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应用系统如:

1、档案系统已经开始使用,和各应用系统的接口已基本完成,北京大

学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已经开始起步;

2、社区服务系统已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投入使用;

3、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指北京大学地下的网管系统,前几年 就投入了运行,可以查到北京大学地下铺设的电、气、水、暖和电讯通讯线路等资源信息。该系统需要进一步网络化;

4、校园卡系统目前处于调研阶段,近期将会正式启动;

1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设各种信息资源库

根据北大的学科建设特点,我们在校园网上不断地丰富资源,包括: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北大法律信息网、生物库检索系统、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络科学数据库、化学信息网站、北大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检索系统、《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等等。其中《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把美国Science杂志电子版在中国建的一个电子网站,这个网站就设在北大,每周五Science杂志的最新期 刊一出,我们的电子版马上就能得到,这样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查到最新Science杂志的内容;在生物库检索系统中有一个欧洲分子生物信息网中国节点,这是该信息网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节点,该节点就建在北京大学,把欧共体在生物领域里所进行的一些科研成果放到它的库里,然后移植到我们这边来,现在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个与生物信息有关的数据库,再加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自己的一些成果进去,这样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生物库。这对生命科学、农学、环境、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首先要抓基础建设,即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我们数字校园建设要做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十多年来,在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继续抓基础建设,如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性能优化;各应用系统的进 一步完善、优化;扩展网络的应用领域,启动一些新的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真正实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第一部分工作的同时,要开展第二部分工作,即要对校园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校园网的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用不同的设备,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1)、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

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2)、信息系统建设起来以后,原来的有车无路的问题解决了,但又带 来新的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混乱。所以这就急需要建立网络秩序,要建立政策法规。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

4)、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人们观念的变化、素

质的提高。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5)、由于数字校园建设,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对

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

6)、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技术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尽管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这些技术问题不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以上六个问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采取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办法,以克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要想把数字校园建设好,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2、高等学校要建立CIO体系

所谓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可以叫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官或信息总监。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事业、企业单位都要有CIO这个岗位,负

责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所谓CIO体系,就是不仅国家要有从上到下一系列的CIO岗位,高校内部的各部处、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位置。以CIO体系为核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认为:

1)、设置学校一级的“信息主管”

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兼任此职,以信息主管为主任,成立“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学校的各主要职能部门如发展规划部、大学办公室、计算中心、图书馆、现代教 育技术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校内主要职能部门(人事、财务、研究生、教务)的“信息主管”组成,还可以吸收校内的计算机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教授、专家参加。这个管理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经费的分配等。

2)、设置日常办公机构

大学办公室有一项职责必须明确,即“协助主管校长组织和领导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大学办公室信息科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工

作人员专职负责这一工作,信息科就可以成为“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

3)、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处)、院系有一名负责人任本单位的“信息主管”,配一名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

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4)、有了组织保障,由大学办公室牵头,每年召开一次到二次全校性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逐渐建立激励机制,表扬鼓励先进,促进各级干部的观念转变,形成大家都来重视数字校园建设的

局面。计算中心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培训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即使有再好的方案、规划,也难以落实。

第五篇: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2005-08-27 作者(来源): 闵行区教育信息中心办公室编选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黄达武 宋式斌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意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概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所以就引伸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概念。那么,数字校园的含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第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二、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光纤网覆盖了学校的168座楼,铺设光纤100多公里。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宿舍。现在全校校园网的范围内共有30000个信息点,联网的计算机是24500台,另有1900户电话入网用户。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1000兆以太网和622兆ATM的混合)、区域交换、楼宇交换(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进桌面)。

作为有线校园网的补充,我们于2002年6月以校园内有线局域网为依托,全面开通了校园无线网,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无线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络延伸到不易部署网线而移动用户又较多的公共区域,如会议大厅、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校园内一些开阔区域,如未明湖边、草坪周边等地方,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连机上网的要求,改善我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无线网采用的协议是802.11B,带宽11M,接入点250个,无线网全面开通以后,在北大校园内又增加了3000-4000个入网的信息点。

当然校园网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如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网上流量的增加,主干网还要升级,网络接入范围也要扩大;建立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校园网上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2、数字图书馆

有了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后,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讲,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我们传统图书业务,管理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数字性文献索引数据库覆盖全校相关的专业,全文期刊近2万种,已经投入运行多年。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如还要建立有较大规模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充实文献资源库;优化图书信息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的更新及扩展,满足数字图书馆业务扩充的需要等。

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它除了对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以外,校园网上的许多应用都依赖它提供信息。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已经有17个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本(专)科生教务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工部管理信息系统,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成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保卫部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网上招生系统,新一代图书馆信息系统,基于用户的园区网络计费系统。

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前9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经有40多所兄弟院校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我们这些系统,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上这些系统我们有多种版本,尤其是教务系统,现在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的,也可以适用于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转化模式的,还可以适用于全学分制模式。

我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有几点体会: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3、对于学校在校园网上搞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4、开放式的教学实验环境

现在除了计算中心有600台机器供学生上机以外,各院系还有机房,整个学校大约有1000多台微机供学生上机实习

5、科学计算

任何高校都有大量的科学计算题目,学校引进了一台IBM RS6000 SP高性能的并行处理机,它由64个主频为375兆的CPU组成,构成了4个高结点,每个结点有16个CPU,这16个CPU共享16兆内存,每一个结点内置34G的硬盘,4个结点之间是通过1000兆的以太网进行数据交换,另外还外接有1000G的磁盘。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入试运行,现在CPU的利用率基本上在50—80%。这也是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高性能计算的硬、软件资源要进一步扩充,网格计算的研究已在开展,要形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开放的格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远程教育 现在校内有70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室,近8000个座位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数字教学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2000年开始通过教育卫星(因为现在的教育网带宽不够)开通了部分专业的远程教育招生,这个发展速度很快,第一年招生700人,第二年招生1200人,目前的在校生人数已近20000人。目前我们的远程办学点遍及全国,已有31个办学点。

VOD课件点播系统提供了300多个课件的点播。

7、移动教育

我们研究开发了基于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目前已经完成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并且在该成果上开发了大规模分布式的并行移动处理系统LDPM。

LDPM为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不间断的访问LDPM的信息。

基于LDPM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北大校园的移动管理,教师、学生、服务人员可方便的交互和数据访问。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

8、教育资源建设

我们研制的教学资源系统ERSON,是一个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支持和服务。该系统的特点是:

1、支持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校内教学也支持远程教学);

2、支持流媒体的播放也支持交互式教学资源;

3、有效地对教育资源的版权进行保护;

4、课程课件内容完全代码化,课程课件的空间小,大大减少对网络带宽的压力;

5、课件制作完全基于基本素材库,实现素材完全、细密度共享;

6、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种媒体,方便灵活多样,制作时间短;

7、学生可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便地使用课件、数字图书馆和英特网等多种资源。

9、网络教学

这里的“网络教学”是指在校师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点播或同步实时地网上课程(学术报告)直播,基于校园网的答疑系统和小组讨论(实时),通过校园网的作业提交以及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等。这些不仅是传统学校教学的补充,更是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良好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大学许多院、系都在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名师名课的网络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0、其他应用系统

除了上述主要的应用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应用系统如:

(1)档案系统已经开始使用,和各应用系统的接口已基本完成,北京大学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已经开始起步;

(2)社区服务系统已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投入使用;

(3)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指北京大学地下的网管系统,前几年就投入了运行,可以查到北京大学地下铺设的电、气、水、暖和电讯通讯线路等资源信息。该系统需要进一步网络化;

(4)校园卡系统目前处于调研阶段,近期将会正式启动;

1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设各种信息资源库

根据北大的学科建设特点,我们在校园网上不断地丰富资源,包括: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北大法律信息网、生物库检索系统、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络科学数据库、化学信息网站、北大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检索系统、《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等等。其中《科学》杂志在线检索系统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把美国Science杂志电子版在中国建的一个电子网站,这个网站就设在北大,每周五Science杂志的最新期刊一出,我们的电子版马上就能得到,这样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查到最新Science杂志的内容;在生物库检索系统中有一个欧洲分子生物信息网中国节点,这是该信息网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节点,该节点就建在北京大学,把欧共体在生物领域里所进行的一些科研成果放到它的库里,然后移植到我们这边来,现在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个与生物信息有关的数据库,再加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自己的一些成果进去,这样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生物库。这对生命科学、农学、环境、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首先要抓基础建设,即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我们数字校园建设要做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十多年来,在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继续抓基础建设,如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性能优化;各应用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扩展网络的应用领域,启动一些新的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真正实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第一部分工作的同时,要开展第二部分工作,即要对校园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校园网的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用不同的设备,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

1、问题的提出

(1)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2)信息系统建设起来以后,原来的有车无路的问题解决了,但又带来新的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混乱。所以这就急需要建立网络秩序,要建立政策法规。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

(4)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人们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5)由于数字校园建设,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对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

(6)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技术队伍。

数字化校园建设,尽管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这些技术问题不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以上六个问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采取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办法,以克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要想把数字校园建设好,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2、高等学校要建立CIO体系

所谓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可以叫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官或信息总监。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事业、企业单位都要有CIO这个岗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所谓CIO体系,就是不仅国家要有从上到下一系列的CIO岗位,高校内部的各部处、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位置。以CIO体系为核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认为:(1)设置学校一级的“信息主管”

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兼任此职,以信息主管为主任,成立“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学校的各主要职能部门如发展规划部、大学办公室、计算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校内主要职能部门(人事、财务、研究生、教务)的“信息主管”组成,还可以吸收校内的计算机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教授、专家参加。这个管理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经费的分配等。

(2)设置日常办公机构

大学办公室有一项职责必须明确,即“协助主管校长组织和领导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大学办公室信息科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这一工作,信息科就可以成为“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3)组织保障

学校各部(处)、院系有一名负责人任本单位的“信息主管”,配一名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4)有了组织保障,由大学办公室牵头,每年召开一次到二次全校性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逐渐建立激励机制,表扬鼓励先进,促进各级干部的观念转变,形成大家都来重视数字校园建设的局面。计算中心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培训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即使有再好的方案、规划,也难以落实。

下载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洋泾街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化社区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数字城乡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情况调研建设“数字城乡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是全面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水平的一项基础性......

    关于数字化社区建设学习材料

    一、数字化社区概念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

    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

    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

    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

    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

    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摘 要】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随着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学习对象的多元化,相应的学习支持服......

    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方案

    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解决方案 (初稿) 网络中心 2010-2-20 - ***67一、 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 1、 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 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

    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市民政局副局长黄泽江“老有所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