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5:3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篇: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下学期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期中一个班级是高二艺术班,跨年级教学,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开学期初针对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作了详细的讨论,几天的时间,通过讨论、学习,对中图版《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详细的理解和介绍,科学合理的安排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从而保证5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第二篇: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组

本学期我担任了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寒期参加了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从而保证34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两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一、二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第三篇:地理必修2

人口问题: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等问题;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城市: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

中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年龄构成轻,人口增长潜力大(目前青壮年年龄比重较大。虽然低年龄组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还会受到潜在人口增长的余波影响)(3)人口结构不合理(资源等人均占有量小、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4)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5)出现老龄化趋势。

城市影响城市形成于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水,噪声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教育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治理措施:

1、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规划交通,加强道路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加快住宅建设,合理调控房价等。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绿化建设,做好城市的合理规划等。

4、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气候:类型及特征,太阳辐射,热量,光照,昼夜温差等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④水源(河流,湖泊,水库等)充足⑤耕地面积广;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④市场广阔,或接近市场。⑤ 工业比较发达。⑥科技水平高,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⑧国家政策扶持。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自然因素:

1、地形有利:地形平坦开阔。不利:地形崎岖。

2、气候有利: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

不利:热量不足,降水稀少,多旱涝,低温,霜冻,寒潮等灾害。

3、土壤有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多。不利: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有机质少。

4、水源有利:河流,湖泊等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灌溉用水少。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有利:市场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不利:市场狭小,产品供大于求。

2、交通有利:交通便利。不利:交通落后。

3、科技有利:劳动科技(育种施肥等)发达。不利:农业科技落后。

4、劳动力有利:劳动力数量多且素质高。不利:劳动力不足且素质低。

区分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等自然灾害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区位条件:提取材料中的相关地理信息,分析具体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评价区位因素的优劣,其又可分为有利条件(优势条件)、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山区可走立体农业道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如我国南方可改良红壤)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或封山育林、育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⑦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⑧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生态问题① 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② 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③ 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④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⑤ 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⑥ 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⑦ 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⑧ 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工业区位分析:

① 地理位置② 自然因素:水源(河湖)充足,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③ 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社会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

工业治理的措施:

①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促进产业升级。

② 加强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如建污水处理厂,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植树造林等)。③ 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 调整产业布局,治理环境问题(如治理三废,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开拓市场(国内和国际),走产业化之路。

⑥注重专业分工,构建功能齐全的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⑦发展民族工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创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品牌效应。

⑧鼓励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② 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③ 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④ 资源条件(丰富),旅游条件;⑤ 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⑥ 市场条件(广阔);⑦ 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⑧ 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能源利用非常紧张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能源利用的调整措施:①加强区域合作,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即石油进口路线多元化,石油供给的源头多元化);拓宽能源供应渠道。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能源调配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发展核电;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研究和开发,寻求替代常规能源的方法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通过经济杠杆引导能源产业的方向,通过价格因素等调整能源消费的方向等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

粮食问题:

1.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① 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②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③ 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2.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① 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②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③ 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a. 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①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② 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③ 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④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⑤ 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 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面向市场。④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

1.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因素等方面。

⑪区位条件;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⑫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①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②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可修盘山公路或隧道。③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⑬资源条件⑭社会经济条件⑮科学技术因素

意义:①完善交通网,激活各条交通线,加快各地之间联系;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和贸易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国防的巩固;⑤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⑥加强区际联系,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⑦提高人们生活质量。⑧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简述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西南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① 地跨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②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③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排列、山高水深;④ 四川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⑤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⑥ 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寒潮.(华北平原:春旱,洪涝,风沙,土壤盐碱化,寒潮)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雹灾、冻害、地震.、草原病虫害与鼠害

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地震、草原虫害与鼠害。

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合理利用土地,恢复植被,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有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等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

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等

几种荒漠化对比分析

土地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石质荒漠化(又称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随着时间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脱盐。土壤脱盐的方法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低湿地和盐碱地的不同治理:华北平原地势低平,特别是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 m左右,并且起伏和缓,在岗间形成许多浅平封闭的洼地;每到雨季,洼地积水,河水倒灌人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洼底沼泽化,洼缘盐碱化。

治理低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因洼制宜”,实行“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气候的旱涝变化大,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含盐的水分迁移。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脱盐。土壤脱盐的方法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第四篇:地理教学工作总结2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边村中学:刘伟

时光飞逝,工作继续;一份春华,一份秋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做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一、目标达成

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气温与纬度的关系是:“高低低高”,七大洲按大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通过不断操练,提高了大家的记忆能力。

二、困惑问题

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这次闭卷考试该记忆的没有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练习太少,对学生个体辅导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中等以下的学生调动的学习积极性不够。教师对教学难点克服不到位,对难点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措施

1、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在课堂上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4、落实好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

5、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

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努力方向

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培养读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并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2010——2011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年级:八年级 学科:地理 姓名:刘伟 日期:2011年7月

第五篇:必修2 地理 作业本(答案)

必修2

地 理 高一下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SHUXUE GAOYISHANG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A 2.C 3.C 4.D 5.A 6.A 7.B 8.D 9.C 10.C 11.D 12.B 13.A4.C 15.B 6.(1)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2)上海市“三低”特征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呈下降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3)B7.(1)A B(2)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经济、社会环境、就业带来压力 劳动力缺乏,社会保障压力大8.(1)略(2)由解放初的“高—高—低”模式转为“高—低—高”模式,到 21 世纪初逐渐转变为“低—低—低”模式(3)1965~1975 年 1949(或1952)~1957 年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1)近万年 100 年 30 年 15 年 12 年 12 年(2)越来越短 加快

2.D 3.C.B 5.B 6.C.(1)左:资源、环境 右: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自然资源,它的现有总数并不确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导致人口容量的变化。这决定了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的特点.C 9.A0.(1)揭示了各种资源所决定的环境承载力,其中最小环境承载力决定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2)警戒性(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第三节 人口迁移

1.C 2.B 3.D 4.C 5.D 6.C 7.C.(1)华北、华东、华南或沪宁杭 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2)中西部 东部 自发(3)D(4)B(5)三峡工程大移民(6)政治 可持续 环境承载力(7)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C 2.(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巴西足球在长时期演化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技巧娴熟、配合默契、脚法细腻的足球风格。因此,巴西足球文化属于地域文化。(2)拉丁美洲主要受天主教的影响,在这种宗教的影响下,人们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长,因此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3.B 4.B 5.D 6.A 7.C8.A 9.D 10.略 单元练习

1.C 2.D 3.D 4.D 5.A 6.C 7.C 8.B 9.B 10.C11.D 12.B 13.A14.B 15.D 16.C 17.C 18.B 19.A 20.A 21.B 22.B23.D 24.C 25.B26.(1)1850 年 1.8%(2)③ 高 出 生 率、低 死 亡 率 和 高 自 然 增 长率(3)A(4)A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一直为正值,但数值减小27.(1)人口老龄化 D(2)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 到发达地区(3)国际美国经济发达28.(1)A 国:人口老龄化 B国:青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A 国: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重,兵源不足等)B 国:教育及就业等压力大(3)A国:适度鼓励生育(移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B 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9.(1)沪 苏 津 粤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年轻人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2)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加剧(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在增加,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变化)。原因: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并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依然很多;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造成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A 2.C 3.D 4.D 5.D 6.C 7.D 8.A 9.C 10.C 11.B 12.C13.D14.B 15.D 16.B 17.D 18.A 19.D 20.C 21.A22.(1)A C C的服务范围半径最小(2)R2R3R1R3R2R1(3)核心 主导管理 服务 区域经济的增长23.(1)垂直(2)商业的付租能力最强,且底层租金最贵;办公室付租能力弱,居高层;住宅区付租能力最差,因此在最高层。(3)离市中心越近,建筑高度越高,土地利用率越高。24.(1)商业 住宅 工业(2)外滩 陆家嘴(3)ABC(4)住宅 工业 长黄浦(5)D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B 2.C 3.D 4.A 5.D 6.A 7.B 8.B 9.A 10.D11.C 12.A 13.B14.D 15.D 16.B 17.B 18.B 19.(1)a b(2)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社会经济 20.(1)A(2)C(3)B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D 2.C 3.A 4.A 5.A 6.D 7.D 8.C 9.B 10.D 11.A 12.B 13.C14.D 15.B 16.A 17.D 18.A 19.(1)应选 D处。原因:①在季风区应建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可以减少粉尘、有害气体对居民区的污染;②在河流的下游,既减少污染,又有充足的水源;③离铁路和公路、河流近,交通便利。(2)产生废渣、废水、废气。(3)①利用该厂的废渣在附近建一个矿渣水泥厂或砖厂,变废为宝;②建一个废水处理厂;③在厂区多种一些夹竹桃、月季、丁香等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20.(1)C(2)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绿化面积少。(3)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放出的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水域污染。

单元练习

1.C 2.D 3.B 4.B 5.A 6.B 7.C 8.D 9.D 10.D 11.A 12.B 13.D14.B 15.D 16.D 17.C 18.B19.D 20.B 21.C 22.B 23.D 24.B 25.C 26.(1)铁矿石、煤、石灰石。(2)钢铁工业。(3)资源丰富,交通方便。27.(1)香港(2)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并且方便交通。(3)位于珠江三角洲,南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交通方便;科学技术力量强。28.(1)城市化 乙 乙(2)受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影响。(3)中心商业 房租较低,生活费用支出少(4)城市人口多,接近消费市场。(5)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D 2.C 3.B 4.A 5.D 6.A 7.D 8.D 9.C 10.A 11.B 12.C 13.A 14.B 15.D 16.B 17.我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销售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我国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零售商所获取。今后的发展策略: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言之有理即可)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C 2.B 3.B 4.C 5.C 6.C 7.D 8.A 9.B 10.D 11.A 12.C 13.A 14.D 15.A 16.D 17.(1)小麦 种植小麦需要土地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值低;远离城镇可降低成本(2)花卉 鲜花要及时运到消费市场,应靠近公路;单位面积产值较高,可选用地价较高的土地

(3)乳牛 单位面积产值高,应选择面积最小的土地;需水量大,应靠近河流;应接近消费市场

18.(1)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2)地少人少,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应用科技,表现为高度机械化,重视生物技术(3)科学技术(4)D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C 2.(1)D(2)C(3)A 3.B 4.A 5.D 6.B 7.A 8.D 9.A 10.C 11.B 12.C 13.A 14.B 15.(1)A.③④⑧⑩ B.⑤⑦■ C.①②⑥⑨(2)B A(3)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炼相同数量的钢铁所需的铁矿石和煤越来越少;②由于运输矿石的巨型船舶出现,大幅度地降低了运输费用,使得在沿海建立钢铁厂既接近了原料、燃料地,又接近消费市场。所以,近几十年来钢铁厂向沿海发展。

16.(1)①B 接近科技文化区,技术力量强 ②E 靠近铁矿区,接近交通线,地处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③C 靠近燃料地,地处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④D 靠近旅游区,风景秀丽,环境好 ⑤A 在城市与矿区、铁路之间建绿化带,减少对城市的污染,保护城市环境(2)东北部(3)相对合理 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位于河流的下游,可减少对城市水源的污染,工业布局相对合理

17.(1)与音响制造厂有联系的工厂有:电器和电子元件厂(如:线路板、机芯、电容、唱盘机、扬声器、开关等)、塑料制品厂(如外壳)、外包装厂(如纸箱)。(2)音响零件供应比重与零件供应商距厂家的距离成反比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C 2.D 3.B 4.B 5.A 6.(1)② ⑤ ②地在两河的交汇处,⑤地在河流的入海处,水运便利,商贸活动频繁

(2)便于铁矿石和煤的运输,促进铁矿产地和煤炭产地的经济发展

7.(1)甲 乙 道路 河流(2)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 河网密度大,聚落沿河道分布

8.C 9.C 10.B 11.D 12.D 13.B 14.A 15.C 16.(1)铁路(2)北京 石家庄 天津 铁路枢纽(3)石家庄

17.(1)南疆铁路线沿天山山麓修建,这里水源较丰富,沿线多绿洲分布,地形平坦,修建铁路的自然条件较好(2)沿线的经济较发达,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重要的棉花产地;城镇多,有利于把沿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与边疆地区,铁路建成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单元练习

1.B 2.B 3.A 4.C 5.A 6.D 7.D 8.C 9.A 10.A 11.B 12.A 13.A 14.B 15.D 16.C 17.A 18.C 19.A 20.C 21.A 22.D 23.D 24.A 25.B 26.(1)③ ④ ① ②

(2)两者都是种植业 A为商品农业,B为自给农业 27.(1)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2)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3)交通便利;省会城市,科技力量雄厚(言之有理即可)(4)旅游业

28.(1)热带亚热带季风区(2)稻米(3)蔬菜 花卉

29.(1)市场信息封闭,交通不便等。

(2)学校是农村人才集中地。(言之有理即可)30.(1)见右图(2)劳动力价格低廉。(3)技术导向。

(提示:近年来台湾以高素质人材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向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这与近年政府的大力提倡及民间产业的积极投入有关,使之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B 2.D 3.D 4.A 5.A 6.A 7.C 8.D 9.A 10.C 11.D 12.D 13.A 14.C 15.C 16.B 17.(1)生物体 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物种的数量(2)加快 速度加快(3)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和滥捕滥猎、建立休渔制度等。(举例略)18.(1)D B H C(C、H可以对调)F E A G

(2)生态破坏

(3)控制人口增长

19.(1)从左向右:C A B(2)毁林开荒(3)水土保持 植树种草 修建梯田 20.(1)刚果盆地、亚马孙河流域等(2)A(3)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

(4)不购买贺卡,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做好保护森林的宣传工作等。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A 2.D 3.C 4.B 5.C 6.A 7.B 8.C 9.C 10.D 11.B 12.(1)C(2)B(3)D(4)略(例如使用一次性用品者以为是一种时髦,其实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它破坏森林,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它污染环境,助长了不合理消费,对未来人类的发展不负责。要注意回收,尽量减少或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转变观念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A 2.D 3.C 4.D 5.D 6.D 7.D 8.C 9.D 10.C 11.D 12.B 13.D 14.(1)环境 环境 生态

(2)人口增长 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

(3)略(如,火电厂附近建水泥厂;钢铁厂附近建硫酸厂等)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A 2.B 3.C 4.B 5.D 6.A 7.A 8.B 9.C 10.A 11.A 12.C 13.A 14.C 15.B 16.D 17.B 18.(1)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2)变坏(恶化)死亡 减少(3)C(4)C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A 7.B 8.C 9.B 10.C 11.D 12.A 13.C 14.C 15.D 16.C 17.D 18 D 19.A 20.C 21.A 22.A 23.D 24.D 25.D

二、非选择题

26.(1)(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 全球性(2)臭氧层平流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等设备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经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3)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等。

27.(1)C(2)水体 土壤(3)略(例如,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等电子产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等)

28.(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C A D B E(2)冷锋 风沙、暴风雪(3)木材加工 造纸 畜产品加工 食品加工

29.(1)林 种植 家禽、家畜饲养(2)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②促进林业发展,减轻水土流失;③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水和土壤的污染;④解决了能源问题,改良了土壤;⑤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加收入等。

30.(1)A(2)水体质量总体不断下降(水污染状况不断加剧)该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废弃物排入湖泊(3)水质 东 东岸(东南岸)水质优于西岸、西南岸(4)加快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缩短太湖换水周期等。

下载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题

    安顺行知京华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高一地理必修2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

    必修2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陈娇明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2)、(23)、(25)三个班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

    地理必修Ⅰ综合检测题2

    地理必修Ⅰ综合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

    高一地理必修2总结5篇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2015—2016年度上学期高一地理工作总结 教师:xxx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于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时间飞快,这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

    地理必修III___2_4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II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5.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设计说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