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课题组 戴直楷
【摘要】在知识狂轰乱炸、信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日渐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尤其是经济相对匮乏的农村区域,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外出打工人员不仅很多,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留守儿童、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家庭教育,也对新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调查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下,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给教育者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带来无尽的困惑。为真正落实教育的本质内涵,重庆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新时期中小学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研究”,以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城乡统筹”及教育均衡发展。我校结合实际,选择并开展“新时期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课题组于2016年5-6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相关调查,获得大量真实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现实而有价值的事实依据。
一、调查概况简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方法。调查对象为本校高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及有关班主任,辐射了本县部分乡镇的多所农村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课题组设计的《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
一是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二是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三是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四是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五是对相关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共有16个乡镇6个学校的58个班级的546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540份;138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32份;125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122份;25位班主任提供了38份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23人,家长20人,教师32人。
二.调查实践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课题组讨论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村中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7%,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11%,初中毕业的也仅占28%,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4%。究其原因,大多数家长自己读书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是初中毕业的家长,有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影响,学到的知识很有限,加之“知识老化”的速度又相当快。调查数据显示:当下,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90%的家长关心学生的成绩,但在学生的习惯和为人上不够重视。只知道要求学生做作业,甚至只要做作业,什么事都不让做,却以自己读书少不能辅导为由,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和数量,更不去思考学生怎么做作业。个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至于如何学习、如何表现及行为习惯等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若几次过问学生得分数较低,则心灰意冷,不管不问了。除了给钱孩子吃饱穿暖,其他全部听其自便,混完法定九年义务教育了事,高中拿个毕业证了事。若是听说有关惠民政策,则多方打听,自己孩子有不有,若没有,则务必弄过明白。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为新时期的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教育者深深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父母爱的教育缺失。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有些父母在孩子满月就离开,让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应大打折扣,不免在后天的生长环境中,出现习惯、个性及性格的偏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53.7%,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8.3%,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本来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无形就削弱了其家庭教育,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本次调查还发现: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9个百分点,起点都不重视,何来美好的终点收获!另外,在本校九年级x班,初一进校获得奖学金的人数占了整个年级12个班的1/8,初二则只有1/12。调查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7.7%,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所以,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吃的穿的及不尽合理的物质竭力满足,助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松懈,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调查还发现一种现象:不少家长以没时间、怕打扰老师、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好意思等多种理由,不与老师沟通。现在因多种原因,家庭走访的教育方式已趋于绝迹,老师与家长主要靠电话沟通,很多学生向老师报告家长电话不真实或家长换电话特别频繁,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受阻,家长不便与老师通电话沟通,学生处于管理的真空,严重制约着学生获得真正的教育。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高一某班学生黄X,家庭条件不好,还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自己少吃少用,满足孩子在学校所需。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经常骗取零花钱,学校补助的四千多元扶贫款,因迷恋上网,三个晚上就花光了。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经调查:网上虚拟游戏赚钱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老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奉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只能在电话中痛骂一顿。也许有些人或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试想我们现在的成人有多少经得起游戏的诱惑,网上赚钱、发红包等等,更何况无人监管的学生呢?说实在的,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在某些学生身上不奏效时,教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安全第一”啊!父母爱的教育是子女灵魂腐化的催化剂,是人生后天个性、性格及习惯养成的营养品。
3.隔代管理矛盾重重,家庭教育千疮百孔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在父母都外出务工的这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47.7%。很大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在心中存在一种顾虑:与孙子或外甥间又隔了一代人,对他们严格了,担心把他们得罪,与他们不好相处,子女把他们的孩子托付给自己,总得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加之社会很多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及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任由孩子我行我素,还有不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严厉后,他们背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向父母告状,所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也就体现出能放则放,没必要卖力去管教,今后也不会想到她们的福分,只要他们吃饱穿暖,有时还帮助孩子们包庇错误,放纵了家庭中对孩子们的有效教育。有些家长也希望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在场镇或城市租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带孩子读书,90%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因文化水平和教育顾虑,仅表现为放学时间要到了,要为孩子做饭或到校门口去接孩子,至于孩子的学习、为人或生活习惯等一概不关心,甚至还有少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本就有打牌的习惯,把学生送到学校里去了,自己就进茶馆娱乐去了,严重贻误了学生的教育。因此隔代教育矛盾重重,一是隔代管理监护难,过于偏重溺爱;二是隔代管理沟通难,零碎说教让孩子烦;三是教育顾虑,由孩子任性发展。仅有3.2%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关系自己的学习、知道自己的行为,能与他们和谐相处。
4.孩子教育的理解偏差,潜移默化的挫伤孩子的心灵近来不少家长观念正在不断转变,要给自己子女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双方抽出一人,在场镇或城市租屋带孩子读书。殊不知到了场镇或城市,成天就给孩子煮点饭,总感觉无所事事而无聊,总想找点事做,到超市、企业或私人摊点打工,但是拿了别人的薪水,就得为别人做事,有时时间抽不过来,就只得给孩子钱让他自己买吃的;还有些带孩子的家长,闲着无所事事,又不想打工,有打牌的习惯。孩子到学校了,自己就到茶馆赚“小快”去了,有时孩子放学回家,饭没做,给点钱让孩子买了吃后,做作业,自己仍然打牌。这些现象满以为让孩子到了场镇或城市,到了相对繁华的地方,学生就能成绩好起来,自己从来不到学校与老师沟通,学生放学后,家长还在上班或娱乐,学生是在学习还是上网,无从知晓。孩子教育理解上的偏差,潜移默化的挫伤了学生的心灵,特别值得家长们深思。
5.少数家庭过于信任孩子,单独留下子女在家,缺乏基本的家庭监督和引导。
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进了中学,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觉性了,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学生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周末要么自己独自一人在家,要么在其亲戚家中去。这种情况在某校初二年级达到6.2%,十分危险,尤其是那种父母离异,判给男方由女方代养的学生,特别棘手,学生无生活保障,无安全保障。如某校初二年级10班的李某某、王某某、沈某某、熊某某,初二9班的陶某某就是这种情况,在老师提供的材料和与学生的座谈中得知,周一至周五他们住在学校,周五下午至周日要么在自己家中,要么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家中去,但多数是独自一人在家中,也很少去亲戚家中,也有父母与亲戚家关系不是很好,所以不去的。这些学生小学时,因年龄小,无自理能力,至少委托某人照管,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进中学后无人监管,成绩由原来的全年级前50多名下降到全年级300名左右,问题十分严重。问及他们平时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时,就是通过手机通话,父母告诉他们:“我们在外打工挣钱,就是为你们,你们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孩子都是以“我知道”、“我晓得”回答他们。试想13、14岁的孩子能有如此强的自控能力吗?况且不少家长,为了与学生沟通,不惜代价给孩子购买价值不菲的手机,以方便与孩子联系,好奇心很强的中学生,家长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真实情况吗?还有老师不给他打电话,他们从来不打电话向老师过问学生学习及表现,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哪怕节约生活费,都要去购买一台手机,晚上玩、白天玩,甚至上课时玩,以寻求快乐、发泄兴趣。当下的家庭走访因种种原因几乎绝迹,仅有的一点通讯沟通,缺乏直观的事实信息支撑,家庭、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极大的伤害了教育的本质,主要在于家校协作教育的缺失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愧疚所致。家长、教师,家庭、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策略。
6、家庭教育的智力投资缺乏,削弱学生学习意识和求学兴趣 调查发现:虽然83.7%的农村家庭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但是97.7%的农村家庭中学生仅有学校学习相关课本和辅导资料,没有课外阅书籍;99.8%的学生家长没有看过教育孩子或指导孩子的教育书籍;97.7%的学生家长知道教育改革,但课程改革、招生考试改革一片空白;95.9%的学生家长要求学生看书做作业,不让做家务,但对学生的学习一片茫然,不知所措。77.3%的学生家长关注教育政策,尤其是惠民政策,希望学生成绩好、表现好、能力强,但在态度上,则是顺其自然。以上种种现象,致使农村家庭教育形势十分严峻,没有家庭教育智力的投资,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求学兴趣丧失,家长往往以自己不能辅导,将学生托付并依赖于学校老师,自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大打折扣,家长的忙碌,教师对学生及家庭状况的不解,学校与家庭沟通受限,电话交流的失真与事实面前的无助,让学校教育犯难,家庭教育无奈。
三.策略探索与思考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课题组讨论认为务必依据农村实际现状,结合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相应措施和对策,以便稳妥地巩固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
探索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心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孩子的教育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生的起步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方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知识狂轰乱炸的21世纪,信息飞速发展,加之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的不确定性,游戏厅、网吧等成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至爱,有些家长给学生购买手机,为学生上网玩游戏提供了方便,扭曲了学生的教育,隔代教育的矛盾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的教育顾虑,严重削弱家庭教育的深度,助长了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挑战。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制定有关网络信息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机制,并协同社会各界强化监督和管理,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及接受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探索农村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落实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教育。人生成长务必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主阵地。从成长历程来看,良好的家庭教育定会为学校教育减轻负担,定会接受社会优良现象的潜移默化影响,探索农村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村家校共育的教育途径构想 所为教育途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本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座谈和个案分析发现:建立在信任和情感基础上,开发利用农村中学现有教育资源,落实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家长会短期培训、双休日家访实践活动、留守儿童的特别管理等活动。信任滋生情感,情感强化信任,情感与信任相辅相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家长相互带着情感而信任,有效落实教育本质内涵。信任而不失控,情感要真。爱而不溺,言而不虚,行而动情。如何把握其尺度,以借用道德经启迪于家校共育的途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即“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告诉我们: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从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所以我们在落实家校共育的教育途径时,首先应建立一种适匀的状态。
(2)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法构想 所谓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本课题主要在于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共同落实中学生教育的基本策略。调查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问、个案分析等研究发现:家庭走访、前途引领、以情触人、情感熏陶、信任挖掘、认识鼓励、意识唤醒、行动触及等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改变行为、端正态度、增强学习的动力。
①家庭走访法:家庭走访法,即教师到学生家中登门家访的方法。此法可以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更能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但要注意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少揭或不揭短板。善意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要让家长、学生认为教师家访就是告状,否则就失去了家庭走访的实际教育意义。现在通讯飞速发展,家访已失去了它真正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电话通知家长;家长偶尔关心学生,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等等,这种电话家访,对学生的了解仅是皮毛。家庭走访不仅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卫生、家庭家长学生的行动语言等细节,可以分析家庭教育状况、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探寻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②前途引领法:前途引领法,即引领学生自我规划自己的前途目标,促进其生活学习行为。现在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一片空白,笔者随意问了近十来个学生,“你毕业后怎么打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的是“不晓得。”现在的家庭教育都是要求子女如何如何的努力,如何如何的争气,但子女究竟怎样努力、怎样争气,一片茫然;学校教师也是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但学生怎样努力学习、怎样遵守纪律,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所以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子女或学生时,不免针对其现状,帮助分析其优势,找出不足,选定其奋斗目标,明确告诉他,如何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围绕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奋斗,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③以情触人法:以情触人法,即以情感触及对方的心灵,让其接受相应道理感悟,实现教育策略的方法。此法对家长、对学生以及家长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悟作用。在当今社会,学生家庭经历十分复杂,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等等,不免导致对家长、对学生心灵的偏差,加之社会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的诸多不公不平现象,更容易引发相应矛盾,造成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怎样,任何人都应该相信情感是抚平心灵创伤的良药。
④情感熏陶法:情感熏陶法,即用感情熏陶学生心灵,打开学生交流话匣,谈出内心话,落实对其的教育。人本身就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情感左右人的言行举止。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情感十分脆弱。学生与学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社会及朋友之间,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子女)时,应该兼顾学生身心感受,现身于人生之不易,做情感熏陶,让其感悟到父母的不易、老师的不易,以及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不易,打开交流的话匣,谈出自己的内心话。
⑤信任挖掘法:信任挖掘法,即挖掘学生对帮助人的信任感,打开心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初中生个性本就处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状态,遇到什么事,总不愿意向家长、老师陈述,更多采取自己处理,同时也不愿意找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家长、老师有时也深感无助。这都是学生心中信任感的缺失而产生顾虑,担心暴露后会遭到惩罚,表现出搪塞或是干脆不做声,教师或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先弄清楚学生的心理,从学生心灵感受出发,挖掘学生的信任感,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结,敞开心扉,述说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⑥认识鼓励法:认识鼓励法,即是首先肯定学生的认识和观点,逐步规范其不当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规划自我,矫正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当首先说出别人的不足后,无论你如何去肯定别人的优点,如何去恭维别人、表扬别人,都会无法挽回交流中的损失;如果首先肯定别人的认识和观点,恭维、表扬别人,再谈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与对方交流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用在教育学生方面是十分凑效的。
⑦意识唤醒法:意识唤醒法,即人类自我觉醒的认识和素养。其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学习意识、成长意识等等。初中学生本来的自我认识都不足,好奇之心、依赖之心、玩性都相当突出。家长和老师从学生自身实际、家庭实际及社会生活的现状给予适当的引导,唤醒对自我的认识,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我怎么做、不该做的我又该怎么做,强化生存意识的培养,定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健康成长。
3.创新农村教育激励机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学生基础、家长素质等等,都是不可与城市一概而论的,教育的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是要有前提条件的。虽然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外在形象,但教育发展的实质并非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氛围和创新思维才是学校立足之本,所以,农村中学务必创新教育激励机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方能促进教育的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
(1)精心研制学校规划,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规划是学校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无论是短期的、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能确保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航向,也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不可“单打鼓,自划船。”务必遵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尤其是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连,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把握时代特点、农村地理及经济条件和学校文化氛围,定能创造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2)城市与农村的合理比较,探索农村中学家校共育之路 城市家庭教育与农村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城市文化氛围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和重视方法远超农村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家庭辅导教育是农村家庭无可比拟的。还有农村家庭教育中,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身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文化水平更低和观念上的陈旧,家庭教育就更逊色于城市家庭教育。所以,农村家校共育务必落实家庭走访、家长培训、留守儿童管理等突出家庭教育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方式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3)创新家校共育教育激励机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激励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村中学学生虽享受义务教育书杂费减免、住读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等惠民政策,普通高中也有部分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等,家长教育负担有所减轻,利益驱使因素较强,真正的教育获益令人堪忧,比如住读生生活补助,本来只有住读生才能享受,有学生由住读生变成走读生后,其生活补助取消了,还质问老师凭什么取消了(况且不是所有的住读生都能享受),学生违纪了,班主任通知家长,家长反倒说:“你们老师也闲穷爱富。”教师享受了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教师补贴,但比起城市教师隐性收入还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城市生源优势和教师地位优势带来的精神享受,那是农村教师所不及的。学校教育本身就带有顾虑,何谈家庭教育的关注与引导。所以建立农村家校共育教育激励机制,迫在眉睫。①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结合学校整体规划,梳理学校核心部门,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保障职能部门规范行为,合理办事,为学校教师树立标杆,增强团队意识和荣誉感。②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觉学习。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应突出教师成长获得利益的心理和动机培养,体现创新和成效,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觉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③探索家校共育的协作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家校共育获得成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已颁布《重庆市中小学家校共育促进条例》,从家庭实施、学校指导、社会参与、保障激励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了家校共育协作机制,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如何监督、如何评价、谁评价及效果的考核与运用如何呈现。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探索,学校教师自觉主动乐于指导,家庭家长和学生热情快乐接受,才能切实保障家校共育获得成效。总之,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主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知识的狂轰乱炸和信息的迅速发展,时刻搅合着教育的三大阵地,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深刻为难着学校教育,易于接受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强化家庭教育,提升学校教育,优化社会教育,是当下教育改革务必思考的核心工作,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但愿本课题研究,能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积极应对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我认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经过这几年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于2011年3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罗湖镇初级中学为中心,辐射了临川区部分乡镇的12所初级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我设计的《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1.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2.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3.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
4.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5.对学校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有12个乡镇初级中学的16个班级的1031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994份;220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96份;386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356份;12位校长填写了表5,全部收回有效;24位班主任提供了24个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76人,家长28人,教师46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2.3%,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9.6%,初中毕业的也仅占32.7%,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5.4%。究其原因,相当多数家长自己的读书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也没有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那些初中毕业的家长,在那个年代里学到的东西也很少,何况,“知识老化”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这组数据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调查中的另一个
数据向我们显示:83.4%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一句话:考上大学。其余的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一味地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对其它问题一律不闻不问,把其余的事情全部推给学校;二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了给钱让孩子吃饱喝足外,其余全部听其自便,只为混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
2.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39.31%,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34.39%,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3个百分点。另外,我在一所中学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学校某年级按成绩编成两种类型的班级,结果成绩较好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8.4%,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24.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尽完全合理的物质供给,反而促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放松,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也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手头比较宽松,因此,给孩子的钱也相对较多,以为让孩子吃好些也是应该的。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花光了零花钱,连每个星期的伙食费也花光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傻了眼,仅伙食费就又欠了一千多元。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老师告诉我们:游戏厅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由于迷恋游戏,导致了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稍微要求严一些,他就背着书包回家,为了不出安全事故,老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捧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人会责怪老师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凭良心说,有多少小孩子能经得起游戏的诱惑,而愿意过上清苦的学习生活呢?很多时候,有些人总在责怪老师没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可是,当老师的教育在某些人身上不奏效时,老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的老师最害怕的是出安全事故,因此,老师们有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件苦差事呢?一位伟人的话似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3.隔代管理产生诸多矛盾
在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这一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94.6%。在农村,有两句俗语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孙子孙,隔了村,这是对爷爷奶奶们说的。意思是,孙子和自己隔了一代,自己的孩子早已成人,现在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能放就放,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力地管教孙子的。一是蠢鸭子,带鸡仔;蠢外婆,带外甥,这是对外公外婆们说的。意思是,外甥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却不是同一宗族的血脉,因此,只要管管外甥的衣食住行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管。而孙子或外甥们则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替父母暂行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像父母那样严格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矛盾:
①监护难,一味溺爱。有74.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十分疼爱,关系容易处理。究其原因,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子或外甥都有一种特别的宠爱,因为他们认为,钱是他们的父母赚来的,自己只要管好吃住
就行,因此只是一味地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偶尔孙子孙女或外甥的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又怕他们在外面分心,结果即便有事,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番。这样一种不很负责任的爱,其实是一种溺爱。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校的一位初三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只生了他爸爸这一个独苗,现在他爸爸又只生了他这一个男孩,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般宠爱。虽然学生的爸妈反复交代少给钱孙子花,可爷爷奶奶却瞒着孩子的父母每月多给孙子三四十元。孙子为了要钱,用爷爷的话来说,他对爷爷奶奶特亲,叫得爷爷奶奶骨头都酥了,以致爷爷奶奶发现孙子经常进游戏厅都不会批评,甚至站在孙子旁边看着他玩游戏,还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结果是谁都拿他没办法,老师随便多说两句,他就背着书包回家,尔后是爷爷奶奶又牵着孙子来求情,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谁能剥夺?现在很多学校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束手无策。
②沟通难,一味责骂。有25.2%的学生认为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却不知道什么叫幸福,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看不惯,就经常唠叨个不完。而孩子的心理却在想:我用的是爸爸妈妈的钱,要你管干什么?这样,两代人各有各的想法,从而造成了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沟通。思想上的无法沟通又导致了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方法的简单,态度的粗暴,方式的过激,以致非法打骂。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有一个星期天在游戏厅玩到下午3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爷爷奶奶不见孙子,急得团团转,找到游戏厅发现孙子居然在这里,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就要打人,谁知一棍子没打过去,孙子负气离家而逃。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人。从此,爷爷奶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管孙子的吃住,其余的什么事都撒手不管。
4.少数家庭只单独留下子女在家
在调查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极少数家长只留下子女一人在家,父母双方都外出,也没有委托任何人照顾,这种情况虽然只占2.4%,但情况却十分危险。我认为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
在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材料中,某校张某同学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该同学今年14岁,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外公外婆又在较远的外地,加上该同学的脾气又有点特殊,亲朋好友家他都不去。无奈之下父母让他一个人在家。学校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是这位班主任家访时才发现的。我们与这位同学座谈时他告诉我们,星期一至星期五他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家中,星期五至星期日在家,为了不让自己太寂寞,他每个双休日都会邀请两至三位同学来家陪着吃住。使用液化气和高压锅等工具做饭,而这些工具使用时大人都必须十分小心,这位同学的家长却随意让几个小孩使用,安全实在令人担心。我问这位同学,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怎么办呢?他说,不知道。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我认为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积极稳妥地巩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根据我们的思考,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人生的一大缺失。我们呼吁,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能进
入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2010年11月23日《临川晚报》发表了一篇记者在一个县城的调查,文章说在网吧、游戏厅《未成年人唱主角》。县城尚且如此,农村更是这样。在我的调查中,有54%的学生认为,双休日最好的去处是网吧和游戏厅。在我与学生、家长、老师的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注要原因是迷恋网吧与游戏而不能自拔。很多老师坦言:老师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星期做好了某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戏厅或网吧老板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又把他拉了回去。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和游戏深恶痛疾,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强烈呼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一管到底,不要紧一阵松一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
我认为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因此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即使城里能够容纳他们的子女入学,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在父母的身边。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足够使用的教学设施,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善于管理学生的优势,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农村初中可以做如下工作:
①开设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5
6.7%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辈更是有86.4%选择了这一答案。其实这一做法在很多高级中学早已开展,我们认为在农村中学这样做也是完全可行的。
②丰富双休日学校文化生活。很多农村初中双休日校门永远是紧闭的,这主要的原因是都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现在老师不论想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因为谁都负不了安全责任。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却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敢带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郊游呢?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无法负起安全的责任。很多学校想在双休日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又为安全问题而苦恼。我们可以想象,农村除了学校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呢?因此,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做代理家长。在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了一份材料,介绍了湖北竹山县实施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电话交流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双休日如果能把孩子委托给老师管理,肯定是他们最为放心的。他们并不是想让老师给他们补课,而是希望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更有管理的经验。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不是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吗?天天让学生围着老师转,他们那里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农村,有3
9.31%的家长不在子女的身边,又有55.4%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你叫他怎样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④对“留守”学生进行特别管理。在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父母也要进行登记,定期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情况。双休日,老师和“留守”孩子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当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没有寂寞,没有烦恼。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改革,不可是一句空话,也不可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全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处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为此,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①农村与城市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不在子女身边的人更少,家庭中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城市家庭电脑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或听他人说过,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电脑大多数人没有摸过,玩过的除了游戏机还是游戏机。加上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在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性。
②尽快在农村初中建设公寓,实行住校制。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房东只问经济效益而很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使很多学生走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加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双休日文化生活不丰富,学生也只能在游戏厅或网吧找到一点快活。
③允许农村初中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常进游戏厅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回答进游戏厅的原因是在“放学后无事可做,老师也管不了”的情况下才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去的。有些人总在可怜这些学生,以为在校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殊不知,他们出了校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发展特长,在健康成长,而是去了更加不该去的地方。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在城里打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请家教。本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我们高得多,却还在花钱请家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是电视里除了武打与爱情,还余下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呢?所以,适当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确实是农村中学的实际。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以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很多城里的学校都在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吗?是的,这也是事实,但这可能适合城里,却不适合农村。
总之,为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教育的实际,制定与农村教育实际相符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我们真诚地希望农村与城市能有所区别,再也不要农村与城市一个样,全国教育一盘棋了。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教育管理观念又怎能不变呢?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与思考
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与思考
张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毕节地区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家长的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以及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影响;家庭成员对孩子学业的支持程度;对孩子学习的指导状况等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毕节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是:
(1)、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
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庭中有53.1%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料理生活;有21.6% 的学生父母双双常年在外打工,这部分学生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料。七至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最佳时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自控能力的培养加强,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2)、部分家长的思想认识落后
1、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了,改革的浪潮推出了一些缺少文化的有钱人。一些短视的家长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见到那些屠户、倒爷、摊贩纷纷富了起来,于是认为不读书也有饭吃,甚至发财。只要有“本事”照样赚大钱。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象造成一部分家长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读书没有出路。其次,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家长身上依然存在。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近31.2%的家长认为女孩子学习再好、知识再多也留不住,有的甚至干脆让女孩子中途辍学,省出钱来供男孩读书。这种现象在较落后的地区尤为突出。
(3)、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身素质太低
孩子的道德标准、人生目标、情感因素、学习态度的形成更与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言行密不可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在接受调查的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中,仅有5.3%是高中学历;有44.9%是初中学历;48.7%是小学文化,文盲占1.1%。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承担者缺少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只能听自任之,全部推给学校。
(4)、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只有望子成龙的心情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管供给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放任自流、娇宠至极。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坏是老师的事,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花钱和照料生活。
另一种现象是额外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见到《ABC卷》、《过关测试》等辅导资料,不论优劣,统统买回,一股脑儿地逼着孩子去完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过重的学业负担,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再无兴趣,一见到作业就反感,一见到书籍就倒胃。
以上凡此现象和问题带有普遍性。学校、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目前这种家庭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不定期、分散召开家长会
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在外打工的学生父母有相当一部分农忙期间和节假日(如春节)回家探亲。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及时召集他们开家长会,通过他们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
二、经常深入家访
针对农村忙时多、闲时少的特点,教师经常性的到学生家去,到田头去,到学生家长劳动的地方去,互通情况,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
三、采用“家校联系卡”建立联系
用“家校联系卡”定期向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并请家长通过填写“联系卡”及时了解孩子在家表现。不用家长化时间跑到学校,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四、“家长学校”正常开展活动
针对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思想陈旧等状况,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方面的讲座、学习活动,形成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承担者的素质。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让“家长学校”真正发挥实效。
五、加强宣传
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的力量,树立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典型,弘扬正气,破除旧习,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第四篇: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南江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南江县政府办公室 林仲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一、基本现状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主体空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农村孩子便缺少了监护人或无监护人照管。据统计,长赤镇共计36896人,外出打工就有9230人,这还不包括在本市以及流动性打工的,该镇9166户中有80%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儿童2116人,占全部儿童47%左右。据调查我县大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比例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从长赤镇九义校、竹林小学。付家小学、贵民中学提供的数字看,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率都在45%左右,而红顶九义校,则高达50%以上。这些低收入的家庭,只有外出务工才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为了生活的“钱图”,忽略了孩子人生的“前途”。首先,家长有能力,有体力、健康的在外占大多数。其次,父母全都在外的家庭,由爷爷婆婆代养的隔代教育家庭,老人的文化素质相比较弱一点,他们不能代替教育的主体。再次,寄养或大带小的家庭,教育主体直接空位。
教育过程脱节。农村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家长,有95%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又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极其有限。教育实践中发现只有30%左右的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卸载于学校。这是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认识偏差造成脱节。其次,在农村流传一种“读书无用”的谬论。大学毕业是打工挣钱,高中毕业是打工挣钱,初中毕业是打工挣钱,打工热潮萌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思想上忽略教育,拜金主义产生教育过程脱节。再次,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老百姓总爱说那句话“他念书有条件”。条件即经济嘛。即使孩子读书成绩与生较好,家里条件差“送不起”也就自然心生懈怠,教育过程同样脱节。目前,学校碍于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对难管的“问题儿童”,干脆放任不管了。也是形成学校家庭、教育脱节的原因。
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严而无爱” “爱而无教”。据调查,农村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严而无爱”。首先,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成龙,不能成凤,便采用武力解决了。在农村,按老人的话说“一代一代都是打出来的。”其次,教育孩子不注意场合,不讲究分寸,普遍存在恶语伤害孩子自尊心。心罚和体罚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再次就是过分溺爱,“爱而无教”。从小不教,习惯养成自然,殊不知在小树上的一小伤口,以后便成了大疙瘩了。
三、对策建议
增强学校职能,改变残缺模式。篮球教练员讲究是“补位”战术。教育者应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行动。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省市成立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园;聘请留守儿童辅导员;对留守儿童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实行“惠民惠农”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缓解教育主体继续缺失。
提升人口素质,改进联系方式针对家庭教育脱节的现状,只能加强家、校联系。这联系就是抓好教育的中间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还得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质量。教育者普遍认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防范家、校教育脱节的有效措施。首先提高家长的认识,从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庭家长教育讲座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不能放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关键作用。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与家长的高尚品德、文化基础知识有关。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好子女有从何谈起?其次,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督察和监管力度,加强学校教育职能是解决家、校联系的有效措施。再次,打造“名人”效应。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国家机关重要干部,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自然可以消除“读书无用”的谬论。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实现现代化,不能只是城市现代化,还要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提高家教水平,改良教育形式。岳母没有较高的文化,但他造就了一代爱国英雄——岳飞。她靠的是正确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就是让他们改良落后的教育方式。不能将传统的“不打不成才,几代人都是这样打出来的,”教育悲剧重演。“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更多是孩子的心灵。忽略了精神上的关心,孩子自尊将被摧残,自信将被打击,智慧将被扼杀。“哀莫大于心死”,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善良,理由是多么实际,不合适宜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家长应多关注电视媒体,多与有文化的人交流,多向好的教育家庭学习。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沟通、多联络感情、多与孩子谈谈心,抓住了孩子的心,就抓住了育人的绳,就抓住了教育的本。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要。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当然,农村家庭教育有他的特殊性,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国民素质。
第五篇: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林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入农村实地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农村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和智力参考。
关键词:农村;林业;调查与思考
镇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成片林近千公顷,绿色长廊几十公里,林木绿化率30%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认真开展“把树种上”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扶持了一批林业企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快镇林业的发展,本组深入实地进行深入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也提出一些策略建议,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
一、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造林缺乏长远规划
近年来,镇内各类绿化造林主要以道路、河道两侧以及美好乡村工程建设小区绿化为主。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造林绿化依然呈现粗放管理态势,缺乏系统规划,绿化造林远景意识淡薄。往往造成道路、河道、新建小区绿化接近城市标准,而原始的自然村落之中仍然树种杂乱,野草丛生,影响村容村貌。
(二)植树造林空间不足
随着“十一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和近两年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镇区域内宜林荒地越来越少、造林空间越来越小。有些造林项目在耕地上实施,土地租金高,造林投入大,且往往会被农民破坏,林地面积和林地质量提升难度大。
(三)现有林分质量不高
镇现有林分大多为杨树纯林,部分区域种植刺槐和松树,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生态功能不强,特别是部分林地、退耕还林生长态势不好,急需更新。树种选用方面也有有一定缺陷,大量栽植的杨树品种春季杨絮过多,严重影响交通以及人们身心健康。
(四)林业资源利用不足
近年来,镇大建设带动了周边的园林企业飞速发展,周边三县从事林业苗木生产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各企业收获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林业资源的生态优势,不能合理利用。以镇天欣园林公司为例,天欣园林是镇一家以园林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施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园内林地面积广阔,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利用林业的生态旅游功能,导致企业优势得不到体现,园内部分旅游设施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五)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
“十一五”期间,全国兴起退耕还林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逐渐褪去,农民当初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也逐日递减。观其原因:其一,目前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15元,而土地流转,农民出租土地每亩600元,加上粮食补贴100至200元每亩,农民种粮收入要比种树高很多,自然积极性就降低了;其二,补贴呈现地域化,林业租地补贴政策不同,导致外地企业不愿来镇上投资造林。
二、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一)创新林业机制,增强林业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化造林和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地林木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资产评估平台,搭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一批社区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三是逐步扩大和提高生态补偿范围及标准,充分调动 镇村二级保护、造林的积极性,确保资源稳定增长和生态安全。针对租地造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办法,提升建管成效。
(二)提高造林意识,政府引导投资
一是镇党委政府要提高造林意识,依托森林增长工程和相关政策,把树种上,继承、发扬“林业百佳乡镇”的荣誉。二是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生产,要以“生态、特优、高效”为核心,结合镇以及企业实际,因地制宜,以特色林果、乡土苗木、优质花卉、休闲林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品牌,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倡导企业改变原始造林模式,多引进适宜镇生长的优质林木新品种,改变以往粗放、单一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营造林圃、林果两用林、积极培育典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大型片林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打造经济、生态结合双赢点。
(三)打好生态林业乡镇牌,做好造林统筹规划
一是做好相关规划,科学确定森林资源增量,同时,巩固原有绿化成果,做好原有道路、河道森林资源的保护、更新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提供更好生态服务、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作用。二是大力营造村片林。一个村庄或居民小区就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由于土地置换、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需要,使部分成片林被砍伐或原有老村庄变迁,从而使原有村庄内多年生乔木和乡土树种受到一定损失。为了营造良好的村内生态环境,应该在改造村庄、小区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做好树木补植工作,实现森林资源动态平衡。补植过程中,应同时做好树种的优选工作,除了栽植传统用材树种外,还应创新栽植观赏性强、生长快、管理粗放、无飞毛、少花粉、能吸尘和吸收有害气体、抗污染的树种,逐步达到远观村庄“白天不见屋,晚上不见光,进村不见阳光”的效果,进而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三是美好乡村内造林及绿化。以村为例,新村建成后楼房多、硬化多;村内绿化大树少、小树多,速生树种较少,树种选择不合理,炎热的夏季村民没有遮荫避暑之处。为此,更应花大气力绿化造林。其一,道路两旁和广场周围可以栽植一些高大速生落叶乔木,既能迅速提高遮荫效果,也能提供一定量的木材。其二,在公共绿地内增植常绿树种、观赏树种以及竹子等速生观赏草本植物。三是庭院经济和绿化。广泛发动各家各户在自己门前屋后的空地栽植花草、果树,也可以在墙边栽植攀援植物,以防晒降温。四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亮点旅游业,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把天欣园林、千亩桃园、林场作为旅游景点重点开发,合理利用林业优势,力争将镇打造成省级“绿色生态园林镇”
(四)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可以减少干热风、沙尘暴、调节风速、气温、水分,改良土壤,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林下也可以种粮、种茶、药材、草,发展林下养殖等。使农民认识到发展林业不是“林粮争地”,而是可以大大改观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保护耕地,从而使林木繁茂,减少灾害,实现粮食丰产、畜牧业兴旺、生态优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