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社学科工作计划
整合品社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品德与社会学科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一晃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品社学科的教学任务,特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好品社学科的指导思想
既然品社学科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所以本学期以至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以多样灵活、与时俱进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对于品社学科的教材分析
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作为传统学科的教育性、作为整合科目的综合性、作为社会学科的参考性、作为见闻学科的广博性。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用生动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小学科目的直观性。
因为教的年级有四个,所以把每一本书按单元、课节分析太麻烦,也没有必要,通过我个人的观察和总结,无论哪个年级,品社学科都是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即基本伦理和道德、历史知识、地理常识、社会常识。所以我按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先说基本伦理和道德板块,这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可不学,旨在确立一个未来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以前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总认为,富有了一切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富有了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有时候因为富有了,剩余时间多了,社会问题也就更多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道德来解决,解决的最佳时间就是小学阶段。
再说历史知识板块,这一板块有这样三个任务:
1.深入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对待历史及传统文化。
2.了解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培养初步的辩证历史观,丰富自己的学识。3.无论中外历史,不仅要借鉴成功的经验,更要吸取血的教训,为自己和民族甚至世界的发展思考,为将来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教学时我一定本着“不止为教知识,更为教方法”的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说地理知识板块,这各板块也有三个任务: 1.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主要地理特征,地理知识。
2.学习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会基本的地理方法,能看地图,运用地图。知道世界地理的一般常识。
3.了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能对不同文化有包容、理解但不盲从的态度。
最后说社会学板块,这个板块是最活的、最与时俱进的,能突出时代特色的板块。主要是为了建立学生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底线道德,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最新的社会常识,社会观念,争取让学生从小开始就跟上时代。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时代的教育新名词,它是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就成为我们品社学科的“关键”因素了。从本人粗浅的认识中,品社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应该要有爱国情怀,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有获取新知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本学期,通过参与教研员李老师的培训,为我的教学指明的方向;同时五年级的品社学科历史题材的内容占了全书半壁江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爱国教育也成为我思考的核心问题。
通过历史题材,综合资源渗透民族自豪感,不能忘记历史。五年级的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和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的第二个主题都是属于历史题材的内容,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遥远,有的是无法回顾的,而教科书中所列举的内容又是十分有限的。但学生了解的欲望又是相当强烈的,他们不知的正是书中无法满足他们的,因此老师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补充拓展,但一节课中的知识点多,内容太过于饱满,课堂容量又是不允许的,所以综合本课的相关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课,学生对丝绸之路有所知又有所不知,为什么我们要开辟丝绸之路?他们却理解不深入,有种浅尝则止的感觉。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我们在历史题材中渗透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突破口。于是我让学生借助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然后借助张骞出使西域的古诗让学生认识他们,感受中国的古代文明,初步产生自豪感;然后通过讲述习总书记提出的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为自己有这样伟大、杰出的领袖和祖先而自豪。学生就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认识了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也懂得要把自己的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又如《鸦片敲开国门》一课,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国家今天的繁荣发展是与自己的奋斗是离不开的,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为祖国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不断强大祖国,才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学生在视听觉的影响下,充实认识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肩上的重任。《品社课标》指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课堂的学习中,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渗透了民族自豪感,落实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对于学生的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我所任教学科的各个年级的学生素质都很好,具体来说: 三年级学生守纪律,但是气氛不活跃,重点应该落在社会学上,伦理道德常识也应该通过活动的方式去内化。
四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情况正好相反,教学重点次序和三年级也应该正好相反,强调最基本的纪律道德教育。
五六年级情况和四年级相同,不再赘述。
或许在品社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的内容进行爱国教育,借助地理题材的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但如何在品社学科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史明理中强大自身,更在学理中不断强大自身的学习力,真正激发学生内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是值得课堂教学示断尝试不断创新的。
第二篇:品社学科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知探究课”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实现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一门综合课程,其学习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实施特点,针对不同学段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以促进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生活轨道由家庭、学校逐渐趋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规则,需要掌握更多的生存技巧。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深化了家庭、学校、家乡等不同领域中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一、基本思路
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其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范式的基本结构
(一)情境设置,找准切入
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激发学生构建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情感升华的思考和对比场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自主建构
生活情境的创设仅仅是课程的开始,对问题的初步解决也只是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随着活动的逐渐展开,学生们将进一步体验生活的奥妙。所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所以设计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观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搜集、寻求帮助、亲身实践等种种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交流互动,自主参与
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小组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质疑、总结,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感谢您,老师》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采访,交流中老师们一天所要做的工作,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一想你与老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让你难忘的事情,最后讨论你认为有些同学只尊敬自己的老师,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说说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对教师的工作就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内心会很自然的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意。
(四)展示提升,内化感悟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认知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以及想要验证自己、他人、教师、教材的理论和观点的更迫切的心理需求,通过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在此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第三篇:品生品社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品生品社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倡导全面的质量观,衡量学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只是教学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而课程目标是有机统一的,任何割裂课程目标诸要素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因此,我国要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德育载体的品生品社学科的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学生喜欢的学科,通常就是他们学得好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教学中,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发现,以体现新发现的喜悦,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还注意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课外活动,发挥品生品社课的导航作用 1.加强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落实道德实践 2.教学与学校工作相结合,加强德育实效
结合学校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在品生品社课上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教育,加强德育实效;开展小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理想教育等。也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咨询”,促其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自治、自律、自理,培养其主人翁的意识和参与意识等;开展题为“让家长,老师开心的笑”的演讲比赛,促进尊师爱生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组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等。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
1.抓住各种传统节日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每年的雷锋活动月,精神文明宣传月,开展“学雷锋,学做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养成一个好习惯;学做人,发扬一个好传统,学做事。”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尊敬师长、尊重知识、热爱科学的进取教育;利用“
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等。
2.为扩大课堂教学容量,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为加强德育实效性,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如:举行一些活动课,通过自由辩论、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树立良好的品德。
4.通过红歌,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道德升华 品生品社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但是,可以用音像资料和歌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播放,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总之,一个人拥有了真实的、健康的、美好的情感,有健康的心理,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品生品社课的老师担负着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重任,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计划
龙王庙希望小学 武增凤
一、工作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区教研室品社计划的精神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目的,扎扎实实上好品德课,开展好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研目标:
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135互动课堂”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惹人爱的学生为目的,逐步成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的作用。
三、活动安排
1、平时工作中注意加强品德课的备课工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上好每节品德课。
2、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3、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交流讨论,落实计划目标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课标,结合本学段要求落实教学常规。
十月份:
1、六年级品社集体备课
2、开展听评课活动,互相学习,加强交流。
十一月份:
1、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2、撰写教学案例。
十二份:
1、组织教师参加说课评比活动。
2、反思交流会
一月份:
1、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2、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3、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评价,进行试卷测试。
第五篇:品社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浅说
品社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浅说
黄花镇张家口小学 易仁新 刘会林
有一句成语叫“有的放矢”,“矢”者,箭也;“的”者,箭靶也。该成语的意思众所周知:放箭要有靶子;比喻做任何工作都得有明确的目标。小学品社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无外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件。但是,这赫赫有名的三维目标,是适合于所有学段、全部学科的。即是说,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共性,在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它们不可能是平起平坐的,而是允许有轻重缓急的。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应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笔者以为,品社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理由如次。
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规定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必须修成的功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把“修身”当做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认为“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指出“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笔者以为,无论从学生个人成长还是从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着想,助学生正心修身都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五育并重,德育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金缨《格言联璧》)因为“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如何助学生做到心正呢?首先就得从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有义务协调社会、家庭并以学校为主阵地,帮助学生从小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使学生长大后真正成人成才,愿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实现其个人发展目标和体现其人生价值。
《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规定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学校要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固然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力,但毋庸讳言,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当承担主要的“传道”任务。笔者曾这样给学生解释《品德与社会》:了解良好的、主流的品德知识,了解社会的常识和进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参与社会进步做准备。这个解释固然难免偏颇之嫌,但似乎也很有道理。教育部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义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翻开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没有哪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有“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表述,这说明帮助学生正心修身,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独有的主要任务。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笔者以为,首先是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爱什么恨何物、什么对什么非、哪样做有意义哪样行无价值、、、这些都得在课堂里尽量弄清楚辨明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之于生活实际,借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上根深蒂固的烙印,以免长大后临事而迷,误入歧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段文字是教育部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表述。试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小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一旦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了偏差,这些目标可能达成么? 《品德与社会》教材规定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品社教材内容,虽然说包括了品德与社会两大方面的内容,但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方面的内容也离不开“品德“方面的知识。且以鄂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例略作说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三下品社教材四个单元三十二个主题,从主要倾向上看,第一、第四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我是聪明的消费者》)应当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为主要目标的,可是,里面很多内容却无论你怎样做,都撇不开”品德”(良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说,离开了品德的培养,你就无法完成好教学任务)。比如第一单元第二课《身边的朋友》第二主题《公用电话的诉说》,主要是讲公共设施被损坏及其后果,借此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的,可是,谁能说“爱护公物”“保护公共设施”与良好的情感态度无关呢?又比如该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社区》,介绍的是中国江南水乡、四川山地、青岛沿海、国外泰国、加拿大等地社区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看,仅仅就是了解一些“不一样的社区”特点而已,但从深层次上分析,培养学生广阔的心胸不正是其应有之义么?而“胸怀宽阔”不是良好品德么?再比如说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三主题《我去商店买东西》,引导学生文明购物,难道我们能说“文明购物”与情感态度无关么?最后看该单元第三课第二主题《别人有的,我该不该有》,该主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量入为出,倡导学生以俭为荣,有谁能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勤俭节约呢?总而言之,在鄂教版三下品社教材中,教材的内容规定了我们不得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践行的主要目标。2014、02、16 赵老师:
这是去年看了您的微研课题的一点思考的结果,现不揣浅陋,权当新年礼品寄给您,请斧正。
黄花镇张家口小学 易仁新 刘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