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枣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后枣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认识到位 建立组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
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德育导师制,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助。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校长传达了教育局德育导师制的有关要求,强并对德育导师制的开展进行部署。德育组制定了齐家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学校建长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总部人员任组员,并进行了责任分解。
二、明确职责 全面实施
我们对导师的定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把受导学生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基
导师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为受导境。
(一)、导师的具体职责:
1、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促进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
(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经历与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地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每次测试以后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4)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生活指导:
(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帮助学生
4、心理疏导:
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引导题、烦恼、挫折。对受导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部门、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指导对
(二)、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确定
1、导师确定
教师自愿和学校推荐相结合2、学生确定:
(1)面向全体学生。各层次都要确定有代表性的学生(特别关注学业困难、品德偏常生),以后逐步推广,力争每位学生都有导师。
(2)原则:本学期受导学生由导师确定。以后学生自愿报名。
3、受导学生主要要求
(1)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导,在约见的时间应当按时到。要尊重导师,要主动跟导
(2)要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3)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德育导师根据相应制度开展工作
1、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学生成长记录(册)袋制度。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行为有偏差的受导庭有困难的受导生、单亲的受导生,有了长足的进步,问题学生得以明显改观。下一步我校功经验和不足,使更多的学生配有德育导师,下学期力争有40%-50%的学生配有导师。
后枣小学 2009-5-5
第二篇: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共)
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认识到位 建立组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德育研究如火如荼,新方法、新形式层出不穷,其中在中小学实行德育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德育导师制,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校长传达了教育局德育导师制的有关要求,强调了开展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性,并对德育导师制的开展进行部署。德育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学校建立了德育导师制组织机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少先队总部人员任组员,并进行了责任分解。
德育处:撰写总体方案、总体考核组织、相关制度制订、主要过程操作协调,以及导师制的平时检查与学期考评。
有关导师:负责导师制的具体组织实施。
教科组:主要负责“导师制”的相关科研工作
二、明确职责 全面实施
我们对导师的定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把受导学生贴标签。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导师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为受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导师的具体职责:
1、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优秀学生各类学生积极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孝顺等道德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
(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经历与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每次测试以后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4)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生活指导:
(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4、心理疏导:
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各类问题、烦恼、挫折。对受导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部门、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指导对象分析情况、排忧解难。
5、参与管理:
非班主任导师确定联系班级后要加强与班主任联系,要更多地关心联系班级。
(1)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抓好班级管理,出好点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要积极参加该班级的活动,重点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进行一次专题发言。
(3)与班主任一起进行家访,调动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4)班主任不在时应代理班主任,完成各种工作,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二)、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确定
1、导师确定
学校45周岁以下教师均为导师.2、学生确定:
(1)面向全体学生。各层次都要确定有代表性的学生(特别关注学业困难、品德偏常、性格偏激及其他需要提高的学生),以后逐步推广,力争每位学生都有导师。
(2)原则:本学期受导学生由导师确定。以后学生自愿报名。
3、受导学生主要要求
(1)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导,在约见的时间应当按时到。要尊重导师,要主动跟导师联系,取得帮助。
(2)要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3)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德育导师根据相应制度开展工作
1、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学生成长记录(册)袋制度:每位受导学生都有成长记录册,记录册主要记录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成长
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如成果:收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优秀作品与学生成果的相关资料、证书复印件等。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自我评价、思想认识、教师评语和家长寄语等。成绩:各次考试的成绩与总结分析。活动:各类活动的记录,照片等。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联系制度,每半月联系一次。通过家访,德育导师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经济困难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4、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天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学生每半个月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三、检查评估 努力推进平时学校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学期结束时领导小组将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导师领导小组评分、、受导学生评分、教师评分、家长评分。.定性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学生最终的情况(成绩、品德表现等)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本人的绩效奖挂钩,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在评职评优中优先考虑,优秀导师享受优秀班主任待遇。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行为有偏差的受导生、学业成绩落后的受导生、家庭有困难的受导生、单亲的受导生,有了长足的进步,问题学生得以明显改观。下一步我校将总结前一段德育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使更多的学生配有德育导师。
第三篇:小学_“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_小学教师
德育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开展了德育教育活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明确德育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
2、根据学生实际,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对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
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做好德育工作
1、德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是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2、对全体学生进行施教,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通过交往,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老师。老师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学科教学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明确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教育水平
育人先育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我主要是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全面性,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作为任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
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今后的打算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行、主动性和实效行,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做好德育工作。
小楼房小学马吉岩
第四篇: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认识与思考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新时期需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而新课程以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强调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显然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德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2 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班主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班级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其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时间。反观这些工作:从受惠对象看,面向全体的多;从内容上看,制度层面管理的多;从方法上看,说教灌输成分多。真正面向个体的沟通、关怀、疏导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参与的道德实践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1.3 学生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高中学生由于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而产生了行为习惯不良、纪律观念不强、自信心不足、责任心缺失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传统的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忽视个体,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德育导师制及其操作策略 2.1 德育导师制的的内涵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导师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依据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意愿,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导师在任教班级导学、导育数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的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的有效途径。
德育导师制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导师定义和受导对象定位。现阶段由于班级和教师数量等客观原因,导师制只能是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有效补充,并不能替代而成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在导师工作实践中,德育导师一般导育5~10名学生,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德育导师制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要坚定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转潜”工作。2.2 德育导师的任务及工作目标
德育导师的任务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他们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因此,德育导师必须是教学水平高、师德好、有爱心、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并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的教师。导师可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引导者,可以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多方面发展的辅导者。
德育导师的工作目标:
(1)培养受导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人的个性道德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外,主要是个体在共同生活及合乎人性的教育环境下生成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契机、情境和氛围。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关怀、激励、鞭策、辅导、期望、规范,从而唤起、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2)提升受导学生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发展性、丰富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正视、尊重、珍视和满足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再通过德育引导提升学生的更高层次需要,促进受导学生的人格完善。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德育导师试图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能力。2.3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它通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以便使作为个体的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的监护、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人格(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等)。为此,结合导师工作的实际我们确定导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受导学生开展学习辅导、人格培养、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导师应着重对学生学习情绪、动机、意志和技能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学生都有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经历,有的学生能正确对待,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因此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这种消极情绪还会带来不做作业、旷课甚至逃学等退避行为。而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学习策略的辅导也是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的。斯普瑞克说:“没有比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学习、成长和成功更为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就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束手无策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学!”这句话道明了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给予反馈和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例如针对学习积极主动意识不够的学生,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当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实现了这个学习目标时,他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就会得到强化。
(2)人格培养。导师应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及青春期心理进行辅导。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帮助和指导学生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冲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调,更好地适应环境;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老师、父母沟通。导师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受导学生当前的情绪发展水平及情绪缺陷,并且通过加强自己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训练和促进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在导育时切忌说教,而应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实现道德判断进而得到发展。例如,针对自我意识低的学生(消极、错误的自我认识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我不会做”、“我做不到”),我们应设计一些活动,如可以任命他担任同伴学习的辅导者,给他回答难度不大的题目,写信鼓励他„„通过活动来激励他的自信心。
(3)生活指导。导师应着重关心受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检查、帮助受导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我们关注孩子的生活行为,但没有注意到在孩子的行为背后起支持作用的思想观念。这说明孩子(同学)的生活细节背后往往有需要我们导育的内容。指导关心受导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导师体现亲情化,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的最有效的方法。老师的爱是阳光,她能包容一切,温暖一切,改变一切。导师导育工作是心育,贵在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疾苦,贵在心的感动与感悟,情的体验共鸣。导师用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地关爱受导学生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爱是教育的根本。
(4)心理辅导。导师如在导育工作中遇到心理困惑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应请学校心理辅导室专职心理辅导员协助导育。2.4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策略
(1)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沟通是人的生存方式。导师应与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启封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真诚合作的关系才能够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的情绪和创造的精神才会得到有效地激发。良好的沟通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理解与关心学生。同时还要与受导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2)谈话。谈话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导师与受导学生要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放矢进行谈话,并且在谈话时讲究艺术,使谈话能有所收效。
第一,充分准备。在谈话前应对谈话内容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弄清事情,找出根源,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针对受导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谈话方案。
第二选择时地。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学生情绪激动时要冷处理,待平静后再谈;学生有困难时导师要主动地去谈话。谈话的地方也应讲究,选择寝室、家中、教室、操场„„这些都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有所选择。
第三,学会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关键,只有倾听才能获取重要的信息,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导师应该关注受导学生的倾诉,不急于回答与评价。
第四,学会批评。受导学生在导育期间会出现问题,导师应少批多评。评论要重在方法上的指导、情绪上引导与心理上的疏导。
(3)价值澄清。价值澄清法是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斯(L.Raths)等人提出。价值澄清是通过导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来澄清学生的价值混乱,从而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目的。它是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导师在开展导育活动中也值得借鉴与使用,因为受导学生行为偏差的背后都有他自以为合理的价值观在支撑。导师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①界定需要价值澄清的事件(如学生异性间亲密行为)。②采用讨论、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价值辨析,辨析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后果、体会等方面展开。③导师归纳澄清事件的社会公德和符合现实的价值趋向,并说明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从而让受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领悟。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及改进措施
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新局面,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成果。
首先,提高了德育导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有效促进了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由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师”和“范”的结合,使课任教师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由于导师与受导学生是一对一的个性化、亲情化教育,因此德育变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人文关怀,可以说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所以教育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受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导师制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受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同时因德育导师有定期的家长接待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与忧愁;导师的指导、辅助,帮助同学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导师的尊重与关爱,改善了同学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健全的人格。通过导师设计的具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第三,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促成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悉的局面,充分调动了课任教师的积极性,许多任课老师转变了过去“重教学、轻德育”的观念,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堂管理、学生工作上,而且提升了课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论是哪一位受导学生有任何的事情,那么他找到的第一位教师很大可能就是他的德育导师,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导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在学生当中的亲和力。由于受导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德育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许多导师为了提高导育质量纷纷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导师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转换,教育的方法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落实和确立。实施德育导师制为所有教师都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虽然明显,但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值得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1)导师培训。如德育导师的素质问题(包括数量与质量),从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导师工作深浅不一,导师工作艺术参差不齐,导师责任心强弱有别。如何让导师都能提高自己导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开展导师工作校本培训是当务之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建设。要使德育导师制深入、持久的开展,健全的制度建设就非常必要。如德育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因德育工作的长效性,有些目标无法评估),当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侧重在定量评价且缺乏有力的依据、合理的标准、办法等;如导师工作的待遇制度、奖励机制,当前学校对导师的工作待遇也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在物质补助和评先、评优、评职等政策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
(3)组织建设。学校在推行德育导师制过程中虽有组织领导体制,但是由于机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结果反而是过程管理职责不明确。我们认为,学校在德育导师制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由校长亲自挂帅,并由一名分管校长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同时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基本规范与因地(校)制宜的关系。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我省普通高中开展德育导师制试点工作已有几年,各试点地区和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德育导师制运作的基本规范。在全面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既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规范,防止随意性,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操作模式、运行机制,要大胆实践,重点开展研究如何构建既切合本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运行机制,发挥德育导师制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教学月刊,2005.1
第五篇:绍兴县鉴湖小学_“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重点
绍兴县鉴湖小学 “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积极推行“德育导师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让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自从实施德育导师制以来,各科任教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为了使教师们理解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多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让教师们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讨论,明确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本项工作,我们对本校的德育导师制做了如下的认识上的界定:
1、学校教职工应明确德育导师制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其实质是学校教职工人人承担起对学生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职责,与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结成对子,根据该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
2、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德育导师工作受导对象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导师除了对受导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班主任责任,做好“搭桥”工作
1、在班主任会议上,使班主任明确本校实试导师制工作,并不因此而淡化班主任工作,而是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应该成为我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让班主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2、要让班主任明确我校的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班主任了解、确定,由班主任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课任教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
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的一项育人新举措,一方面教师的理解、探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明确导师的职责、义务、工作目标、任务来规范导师的行为,否则导师制工作会盲目无序或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效绩制定了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了导师制,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一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
话告诉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全员育人”还是比较虚化的,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有德育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说教,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上那就往班主任和德育处身上一推,免遭麻烦。推行导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4、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育人先育己。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但导师工作又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处理好对学生的特色辅导与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关系。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学校的一些规定、要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但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较多地显示自己的特点,而忽略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既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导师要在学校统一要求指导下,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今后的打算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行、主动性和实效行,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不断总结经验,向兄弟学校学习,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构建 “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系统。
绍兴县鉴湖小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