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他建立了四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仅30部著述:1949《大众传播学》
1954《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
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1964《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 传播学的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加拿大麦克卢汉学说 批判学派注意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燕丽的批判态度。
行为主义学派(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以及很多人都是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做研究的。
经验学派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 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传播的特征:传播的双向性、间接性、传播双方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去王少的一中基本元素。
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多义性和模糊性 符号的功能:表达与解释功能、传达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符号的二分法:a 信号(冒烟、乌云)b 象征符(树、龙、绿军装)
现代传播媒介对符号的再现:a 现代媒介传播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由于技术介入,所有符号最终到达受传者时,都是一种复制性符号;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介中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相对与语言文字符号来说却具有可以直接把握实现的能力,因而成为便捷的传播手段。b技术介入的另一种影响(诸如电视等拍摄中使用的特定方法,能是镜头相应带上新的含义)是还可能使原有符号或符号系统加上附加含义,我们视之为产生了新的“符号—功能”函项 索绪尔的符号研究: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和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a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语速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等
b 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态
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徽章、音乐、建筑、服装、饮食等 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存在的广泛性;难以表达抽象意义;多义性;语言依赖 20、传播功能的心理学分析
工具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业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愉快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
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 传播分为工作传播和游戏传播
对某些导致行为的传递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二元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分为社交性传播和自我中心传播。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与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使用与满足理论
2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22、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交流。
23、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
符号互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社会哲学家米德、库利等人的思想中萌芽,后经米德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总结提出。这一理论认为,借助于语言、非语言等符号进行的人际传播是构成社会、形成自我意识、获得社会角色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即它们在形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理论还强调符号讯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使双方产生相互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舒兹人际传播的需求论包容性人际需求;控制性人际需求;情感性人际需求 哈瑞斯人际传播的“生活见解论”
人际传播的模式:约哈里之窗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哈姆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别人了解的信息开诚布公的自我无知的自我 公共区潜在区
别人不了解的信息封闭的自我(私人区)盲目的自我(盲点)
25、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建立人际关系;控制周围环境;进行情感沟通
26、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费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
27、小团体传播:三人以上或相对人数较多的集体,其成员可以相对容易地互相直接传播讯息,彼此以某些共同的目标及某种程度的相互牵涉来从事的传播活动。小团体传播的作用:解决问题;维持人际关系和整体性社会
28、组织传播定义:在组织中个人与个人之间,次系统内部,次系统和次系统之间,次系统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思想、观念、看法、资料、消息与情感的交流。功能:内部协调,形成整体;控制环境,决策应变;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29、大众传播定义
大众媒介——能大量复制承载讯息符号的传播中介 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媒介的传播
大众社会——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特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机械团结的社会 30、特点:一切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接近发送设施的有限性和有控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制度化的安排的介入。
31、把关人理论
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渠道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者等。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把关人的存在使大众媒介不仅扩散讯息,也过滤讯息,大众传播因把关人而成为二者的统一体,这正如施拉姆谈到的:大众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很长的输送管,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的权力很大的把关人。同时,把关人行为也因此成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行为的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之一。而在当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行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大量的讯息进行取舍。
32、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制度 ①极权主义(君主独裁式)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起源于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现代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②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成过程”;依靠法庭。媒介禁忌:诽谤亵渎物理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③社会责任(自我的形式)发源于:20世纪美国
思想源泉:孜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时间,媒介自律守则。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把冲突转化为讨论。媒介控制: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
媒介禁忌:对公认的个人权利和重要的社会利益的严重侵犯。媒介所有权:私有,除非政府为了保证为公众服务而接管媒介。④苏维埃——极权主义(国家统管式)
产生于前苏联,不过前期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方式。
思想根源: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的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主要目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值得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于政党和专政。媒介使用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
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媒介禁忌:批评党的目标。媒介所有权:公有。
33、内容分析 ①梅尔文-德弗勒 品味的金字塔理论
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的三个方面:低级趣味内容,重复性,受众群广大;无争议内容;高级趣味内容。
②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客观环境→拟态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③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反馈的机会不同
速度的控制方面程度不同 语文符号使用的比率不同 保存信心的力量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克服弃取的力量 增值的力量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论媒介冷热论
①热媒介指这些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无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低的媒介 ②冷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低,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34、大众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①20-30年代枪弹论
观点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动。缺陷: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②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通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渐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缺陷:1.只考虑到传播效果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很少考虑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2.只考虑到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3.只考虑到即时直接的效果,未考虑长期间接效果
4.只从传播者立场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③20世纪60-70年代适度效果论 大众传播对受众仍然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与枪弹论不同,而是复杂的、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宏观的社会的效果。
35、大众传播受众分析
大众传播受众具有:人数多、成分杂、分散、隐匿特点 代表性研究劝服效果研究 一面说与两面说 防疫论
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智
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有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到N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及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是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传媒以及大众传媒如何满足受众需要的两个方面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36、卡次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他们引起对大众传媒或者其他信源的失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往往是非有意的)结果。
37、创新和扩散理论
1962年罗杰斯在《创新的普及》一书中提出,人际之间的影响可能是多级的,如早期采纳者影响早起追随者,早期追随者影响后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影响滞后者等。早起采纳者和革新者往往有与大众传媒极为密切接触的特征。
38、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者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于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媒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围绕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即新闻的报道方式影响公众对当时重要议题的感觉扩展开来;第二阶段讲媒介效果研究与“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起来,从原先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媒介议程对公共议程的效果”变成了“为什么某些选民比其他人更乐于接触特定的大众媒介传播媒介的信息”;第三阶段的研究将议程扩展到公共议题之外,并对比各种不同议程之间的区别;第四阶段的研究则已将新闻议程由自变量转为因变量,最初的问题“是谁设置了公共议程”变为“是谁设置了新闻议程”。
39、培养论(涵化理论)P182-183 伯格纳在1966年确认了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手中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这一理论被称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40、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利恩《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41、知识沟理论中的传播效果的探讨: a、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b、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c、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部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有增大趋势。
42、依赖模式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鲍尔.洛基奇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系统、其他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依赖关系到目标和资源。媒介系统的资源就是收集、创造、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43、沉默的螺旋理论
德国的社会学家内尔纽曼提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当他发现自己处于优势意见,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当他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意见,一般人就会转向沉默和附和;进而,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44、传播学的研究方法P218 A、调查研究法——拉扎斯菲尔德(定量研究)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者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B、内容分析法——拉斯韦尔(定量研究)
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媒介如何更好地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专业媒介如何把握目标受众;媒介内容上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特别是带有阶段、种族和性别歧视色彩的意识形态问题;媒介内容批评的社会理论主题;媒介内容是否反映了社会现实,如果是,那么反映了什么样是社会现实。C、控制实验法——霍夫拦卢因(定量研究)指的是在室内进行,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从而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D、个案研究——(定性研究)
个案研究法就是以单一人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机构、事件。
45、三个层次的社会系统对受传者的影响: 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 更大的社会结构 社会总系统
基本群体:指与受传者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
参照群体:指与受传者未必是其成员,但在其帮助下可以确定其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的群体,如某个政治组织。
46、个人选择的或然率的概念:
用以指讯息流中个人选择不同的媒介及不同内容的比率。也即,个人在讯息流中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
47、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和转变上,而不是态度的加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而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来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的效果。
只从传播的立场上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48、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社会发展历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变革。
49、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他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中媒介和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第二篇:大众传播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体:载有信息的物体,传播渠道、信道、工具和手段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
于他人的人
5.传播内容:指的是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
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授权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7.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8.信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9.受众: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10.意义:人对自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
类以符号形式传播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1.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
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3.传播效果:通过传播活动所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达标程度。14.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5.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
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 16.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
知导引结构
19.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0.调查研究方法: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现象的现实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探索
所研究问题的诸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21.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复合体
22.技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
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23.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
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4.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
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5.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6.组织: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和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7.数字媒体:指以二进制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官媒体,和表示这些感官媒体的表示媒体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28.数字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元件与网络化工具,手段,方法所进行的媒体设计,开发及应用的技术 29.多媒体:多种媒体的集合体
30.综合媒体:多功能、多方位、多类型媒体的集合体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 功能。
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的概念由 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学功能概括为 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即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
12.传播过程构成的五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学六大特点是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传播过程有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大特点 17.符号一般分为 信号 和 象征符 两大类。
18.语言符号一般分为 自然语言 和 人工语言 两大类。
19.非语言符号一般分为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 和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 四化。20.符号具有 明示性意义 与 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 与 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 与 区别性意义 六种意义。
21.符号具有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三大功能。22.人内传播的五个层次为 感觉层、知觉层、再认层(认知层)、理解层、意志层。23.人内传播构成的六大要素为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24.姿态的传播具有 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功能。
25.基模一般具有 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 三大类。26.群体规范功能一般有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等结构特点。
27.组织一般具有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等结构特点。
28.组织传播具有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四大功能。29.企业组织宣传活动一般具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双全 三种类型。
30.调查八种类型:常模调查、比较调查、事实调查、态度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综合调查、专题调查
31.传播模式的功能:构造,解释,启发,简化,预测
32.调查问卷具有哪些部分:准备阶段,实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 33.大众传播社会功能:(1)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2)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
34.按人的感官将常用媒体分为:音频媒体,视频媒体,音视频媒体,多媒体,综合媒体
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大众传播学是()
A.单向传播 B.群体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4.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
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A.传播学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7.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8.目前电话通道是()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立体通道 9.网络传播诞生于()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11.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2.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3.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4.香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A.噪声 B.工具 C.媒介 D.通道
16.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9.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观点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20.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福兰.D.麦克卢汉 21.首先提出“把关人”的概念的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D.施拉姆
23.提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24.威纳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A)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25.经验学派的旗手是()
A.拉扎斯菲尔德 B.赖特 C.卢因 D.施拉姆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征?
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传播的数字化、互动性、快捷性、开放性、选择性,信息大容量,检索便利性,媒体综合性,信息再生性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1.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10.大众传播效果的类型有哪些?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2.设计调查问卷或量表 2.调查实施;4.调查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5.总结,结论。问题与对策;6.撰写调查报告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题目及分析对象的确定;2.制定类目与分析单元表; 3.评判记录;4.量化表示 5.统计描述形成结论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实验研究设计)2.实施阶段(选择被试;进行实验)
3.总结阶段(整理汇总实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观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1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默认回答施拉姆的社会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代表事物的形式;2.被符号指涉的对象;3.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21.传播模式的功能是什么?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22.施拉姆传播模式功能
政治,经济,一般社会
23.试简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26.试简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27.基模具有哪些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28.人际传播一般具有哪些动机?
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第三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0.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哪些层次?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五、五、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
(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5.谈谈你对媒体(媒介)的理解与认识。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手段(广告,公关,公司标识性)和技术(传统媒体技术 展销会 纸质,现代媒体技术 电视 广告 语音广播,数字媒体技术 网站)8.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与认识。(可能大题,单独理解)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0.谈谈你对人内传播的理解与认识。
11.分别论述传播效果与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层面。
12.试分析电子诈骗的常用手段,并总结出应对办法与措施。13.谈谈你对媒体的理解和认识。14.谈谈你对数字媒体的理解和认识。
类型P115 举例(音频媒体,视频:)认识结合专业 15.实验研究方法(定义和特点)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参加目的(学知识,拿文凭„)你的学习基础(高中,本科„)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次调查。(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调查研究方法(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
6.依据传播效果研究,对电子诈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应对措施。11.试分析设计电子诈骗者常用信息诈骗的类目,并总结出发展规律,找出相应措施和对策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12.王军在老师后面叫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 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7.结合自己,谈谈你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8.结合自己,谈谈你对数字媒体的认识。13.结合自己,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3.试设计一具有特效传播效果的广告。
9.结合实际,试设计一具有反电子诈骗功能的新颖媒体。10.结合实际,为企业公关人员设计一公关策略与公关词。
第三篇: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一、论述(35分)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答: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心理学盛行,它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我觉得有点类似于现今的新闻伦理或是新闻道德。“伪人本主义”指的是传媒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主观愿望是为了满足受众需求,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却出现偏差最终失去人文关怀并形成与受众疏离状态的一种媒介现象,在采访中不顾受害人心理、歧视弱势群体或是对受众谄媚的行为。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预防“伪人本主义”,我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分析。A
媒体和记者首先要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是事件的记录者,是向公共传达信息的,有报道事件的“权利”,而非“权力”。央视《看见》栏目的记者柴静在自己的书中多次提到,她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质疑”到“疑问”风格的转变过程,记者拥有公众赋予的报道事件的权利,但没有宪法赋予的“权力”。现在出现了不少传媒“越位”、“错位”的现象。有的省级媒体在到地方采访时,会向当地的政府部门提出各种各样的的要求,这些都有违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记者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报道事件,不是实践的主角,在不少娱乐节目里,主持人占了大量的镜头,例如《鲁豫有约》中的鲁豫在采访一位阿姨的时候,时常打断嘉宾的谈话,不停地“抢镜”,这不仅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也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B
记者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记者与任何被采访者都是平等的关系,应该用平视的心态与被采访者交流。要注意自己的采访艺术,尽量采 《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用开放式提问、对话式提问的方式。央视记者王志就是因为自己在非典中的“质疑风格”而出名,但他在采访周星驰这个笑星的时候,依然采用的是闭合式采访、审问式采访的方法,结果很不理想。所以记者在采访时要有平和的心态,正如柴静在博客中提到的“你是一个记者,你有关切,有采访的权力和可能,但归根结底,你只是一个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不因为你是一个记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在早期的《鲁豫有约》采访璩美凤那期节目中,主持人鲁豫不断地就之前的“光碟事件”问璩美凤,给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被采访者璩美凤一直在谈未来的生活,而主持人不停地询问过去的事情,对当事人来说,是个不小的伤害,所以记者或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用合理的、合适的方法采访,不用有意的碰触对方的伤痛。C 记者应该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在2011年的“杨武事件”中,记者不断地对杨武及其受伤害的妻子采访,镜头不断对准这个受伤的家庭,以至于杨武最后说出“我是最窝囊的丈夫”,“镜头暴力”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二次伤害,记者在事件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杨武家庭的伤害,为了报社、电视台的利益,不停地对这家人造成困扰、伤害。之前的“杨丽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媒体大肆报道与渲染,杨丽娟走上了盲目追星的道路,最后杨的父亲跳楼,家庭风雨飘摇,媒体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时媒体的一边倒也对该事件中的刘德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媒体及记者都应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抢新闻,就弃社会利益于不顾。《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D 媒体和记者应该关注新闻中的人,关注形形色色的人,更应该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关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如央视近几年提出来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将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有各个省卫视推出的民生新闻,都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时刻不忘对人的深度关怀。央视的《看见》栏目就是一档比较关注弱势群体的节目,其关注的大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群,例如同性恋、新生代农民工、被家暴的妇女等等,呈现出更真实的社会。同时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山西卫视的《小郭跑腿》等节目都是为老百姓服务,解决老百姓的难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E 媒体和记者不能盲目迎合受众,要有客观真实的新闻态度。不少媒体为了获取受众支持,一味的迎合受众,制作的节目内容地低下,丝毫不考虑社会影响,盲目的夸大新闻事实,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纸包子事件”造成了全国食品行业的恐慌,这都是媒体不负责任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谨防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在不少优秀人物的报道中,媒体都有意的将主人公美化,片面的强调主人公的优点,有的甚至将主人公的缺点掩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需要的是“平民化的英雄”,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经过美化了的人。
二、论述(30分)
传媒工作者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为什么?
答:传媒工作者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理论意义:
1)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新闻传播工作的特殊性——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活动家。因为新闻传播者身份的特性,所以要求新闻传播者懂得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规律。心理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记者更方便的了解被采访者的心理,寻求更好的采访方法,达到采访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走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获得与被采访者更多的交流话题,尤其是在人物报道中,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会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有不少传媒工作者对大众传播心理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其不学就会,或者不学心理学也可以胜任新闻工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记者的形体语言都会影响观众的是非判断,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传媒工作者学习心理学知识,采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达到传播的效果,所以学习心理学知识迫在眉睫。实践意义:
1)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传媒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可以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充分了解受众需求,从心理学理论的视角去认识受众的认知规律,从而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电视节目,同时也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达到我们传播的目的和效率。
2)运用传播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在调查报道中,由于人性复杂,危险较高,记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判断被采访者话语的真实性,获得被采访者的尊重,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同时传媒工作者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矛盾和来自自身、社会的压力,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负担,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压力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的工作。传媒工作者在心理学知识的帮助下,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寻找更适合的传媒工作,为传播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论述(35分)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近期的传媒事件或媒介事件。答:传媒事件:复旦投毒案
媒体事件:神州十号发射
事件回顾: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饮用宿舍饮水机内的水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查证,是其舍友投毒,目前已被警方逮捕。
2013年4月,南航金城学院袁某在宿舍玩电脑游戏,遇同宿舍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袁某拿起书架上的一把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在复旦投毒案发生后,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渲染报道,比如南方周末的《与自己的战争
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舍友》,并且随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相似案例,都是有关大学生杀舍友事件,一时间,大学生舍友间的矛盾的说法甚嚣尘上。《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心理学知识:
1,复旦投毒案中,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心理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舍友矛盾,就对舍友痛下杀手,很难让人置信。其实事情的发生与其性格是脱不了关系的,据同学介绍,林某敏感、自卑、爱记仇,这些心理上的缺点都成为其可能犯罪的原因。
2,新闻事件的不良效应,受众的盲目从众心理。复旦投毒案是个典型的大学生舍友矛盾的写照,很有新闻看点,媒体的大肆渲染报道,对整个案件的细节描写等,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并且之后各地的舍友杀人事件与媒体的大篇报道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都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新闻事件的不良效应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3,在南方周末《与自己的战争
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舍友》文章中,作者犯了先入为主的心理学错误,文章多次提到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的投毒细节,但是整个案件警方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回答,记者只是凭空想象,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违背了新闻传播中的客观真实。
4,记者在报道案件时,对整个案件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而没有对案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该种事件预防进行相关的报道,没有对受众的道德观或是行为起到一定的警示或是督促的作用,没有利用心理学的知识。
事件介绍:2013年6月11日下午,中国的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将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
心理学知识:1,神舟十号发射,这对国人来说是件欢天喜地的大事,《大众传播心理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2011级
2011024125
靳茜
为此各种媒体,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都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大量的策划和报道,报道内容涉及神舟十号的具体构造、宇航员及其个人具体情况,还有酒泉当地的发射中心,广大观众和市民的反应等等,媒体抓住了受众的猎奇和好奇心理,对这次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从前期的准备到现场直播等等,充分展示了媒体较高的心理学素质。
2,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介绍中,网站、报纸、电视等对女航天员王亚光做了详细又具体的介绍,主要利用了女性在航天事业上地位低于男性的心理学知识,对王亚光的详细报道,一方面有利于宣传神舟十号的发射,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女航天员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和宣传作用。
3,神舟十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取得了大大的进步,媒体的报道,领导的重视,外界关注的目光,都给了宇航员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他们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就起到了作用,既要给自己减轻压力,又要对即将的任务充满信心。
4,在报道中,不少媒体提到该次担任总指令长的聂海胜八年面容没变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采访和解密,充分利用了受众的好奇心理,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航天员平时训练的神秘面纱,达到了向民众宣传的效果,促进广大受众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四篇:大众传播毕业论文
湖北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
Bachelor’s Thesis
微博及其舆论监督功能探析
大众传播 023008200318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
***
微博及其舆论监督功能探析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催生了网民自主产销的传播机制,分众传播在这里凸现,增加了舆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人们利用它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但由于微博自身快速、便捷、扩散范围广等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有力的舆论监督工具。微博的强大力量在舆论监督上已经凸显,并且收获颇多。虽然,公众利用微博进行舆论监督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博上的舆论监督就没有负面效应。实际上,微博舆论监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舆论监督失实、舆论监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本文将公众利用微博进行舆论监督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微博,传播机制,舆论监督
一、微博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2006年诞生美国,并在短短几年间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影响力持续扩大,旋起了一场极具意义的“微革命”。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对用户的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也很方便,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更方便。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今天你围脖了吗”已成为当下最时髦的问候语。“我在故我一博”已不可争议的成为中国网民的显性生活状态之一。
(二)微博的三大特性
1、便捷性:平民和莎士比亚一样
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的生产出来。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沉默的大多数”也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2、背对脸:创新交互方式
背对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微博摒弃了社交网站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而是以单向的关注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松散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
3、原创性:演绎实时现场的魅力
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一个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在场的微博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三)微博带来的传播环境变迁
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不断发展。从古代的烽火到现代的电报电话、有线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的发展,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是改变了人的现实生活方式,而且还创造了一个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交流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本身不再是由单一介质构成的有形实体,而是一个以多媒介联合为表征的多维度、跨领域的信息传播系统。媒介的变革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趋向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媒介,微博对媒介的变革以及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风暴式”的洗礼。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一是在传播过程中打破了信息单向流动的局限性,具备了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的功能;二是突破了传统媒介功能的单一性,促进了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三是超越了传统媒介传播的区域性,实现了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它让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个体的知识、热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这恰恰是新传播时代的价值真谛。”
二、微博舆论监督的现状与特点
(一)微博舆论监督现状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冤无处诉的人要找媒体曝光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都是央视的“焦点访谈”。如今,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没错,不管你是否认同,2011年上半年以来,诞生不足两年的门户网站微博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舆论监督。当人人都有了便捷平等的发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乱中渐渐浮出水面,它不仅是个别网民呼唤公平正义的平台,更包括对地方官场或行业乱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体鞭挞。微博成舆论监督新阵地,让人百味杂陈,一方面这固然说明微博丰富了民众的表达渠道,有益于还原民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另一方面也恰恰验证了现实渠道之不够顺畅,否则,民众何需求助微博?何需费尽周折、剑走偏锋,先在微博上赚取眼球以期媒体关注,最后推动事态进展?
作为最新型的自媒体,微博己经对舆论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指出:“微博客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信息,已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网民通过跟从链接而形成的微博客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在微博上发表新闻资讯几乎每分钟都在更新,而且几乎每一条重大新闻都会很快在大家的转发和议论中形成话题并受到广泛关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异军突起,成为企业、个人舆情应对的重要渠道。
(二)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
1、裂变式传播形成社会舆论监督
微博的传播路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粉丝路径”,某一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粉丝A、B、C、D……都可以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乙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消息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A、B、C、D……也都可以实时接收到这条信息,以此类推,实现裂变式传播。
这种裂变式传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公共舆论能量。在微博中,有着共同兴趣立场的用户借助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将自己的个人意见在群体中迅速交换,交换后的意见结晶为指向明确的群体意见,形成群体舆论监督,这种群体舆论和其他群体进一步交换讨论,形成更大范围的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波及整个微博空间,参与主体广泛,影响巨大。
2、“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的能力日益凸显。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开始使用微博,意见领袖发布的微博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任何一个具有敏感性的社会话题发布到网络上都极易形成不同网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流。随着参与该话题人数的增加,原本仅仅是个人的意见变成了该网民圈子的大体一致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甚至会出现通过网民直接的影响扩大到非该网民圈子民众的更大社会范围,此时该话题由个人意见变成了重大社会舆论源。微博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信息传播新途径,成为网络舆论监督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载体,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
三、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开辟社会责任新途径
微博以其独有的快书写、快发布、快阅读、快交流等特点跻身2011年十大
关键词。140个字附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式的“微传播”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通过关注的“互粉”,我们可以在“我关注的”与“关注我的”这样一个人际传播中发布身边的见闻、关注当下的热点、交换互相的意见,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其中,相对于小圈子传播的个人趣闻而言,那些不平的遭遇、不公的事情更能在带着批评的“转发”中成为共同关注的对象,借助不平则鸣的“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中转,微新闻被迅速放大—置于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放大器”下,大大增加了社会责任监督的新途径。
(二)使多媒体合力,强化舆论监督
传统媒体介入,与网络传播形成合力,成就微博监督。目前,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格局的冲击,使微博动摇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主流媒体在提供信息的数量上、时效上均不敌微博。但同时,主流媒体也将目光投向由微博引发的网络舆情。这种回应营造了一种互动氛围,既是主流媒体关注网络舆情,回应网民的表现,也提供了一种下情上达的渠道。虽然微博在许多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真正促使事件得以解决的,乃是传统媒体的“最后一击”。微博转发量几何级数倍增之后,自然引起了人们及众多传统媒体的关注,并实时追踪事情发展。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给各职能部门带来的压力,最终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微博,也代表网络,在事件中占据主动,它设置了议程并使之成为社会议题,从而影响公众。然后,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其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其真实性,公正性等难以得到证实,故公众的信任度不高。而传统媒体因其组织结构规范,专业素质较高等原因,在公众心目中有着网络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因而,传统媒体的介入传播对事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就这样,主流媒体与微博新媒介互动,形成合力,打出“最后一击”,最终成就了微博的舆论监督。
四、微博开辟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泛滥混淆监督视线
这两年,国内外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风向,往往第一时间就在微博上出现,引发围观和大量转发,这不仅反映出新的网络传
播路径和秩序正在演化之中,更反馈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成为影响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实际情况看,微博在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方面有其积极一面。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如果不加以遏制和改善,将成为巨大的社会危害。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某种意义上具有“独立通讯社”式的“自媒体”特性,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去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这一特点极易导致社会对立,引发思想混乱。当前,一些微博上充斥着不负责任的谣言、谎言、传言,许多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者故意误读、恶意曲解,不少人还以编造、传播这些信息为乐。同时,恶毒的攻击、谩骂随处可见,曝人隐私的八卦、低俗的炒作、功利的营销泛滥成灾,令人生厌,从而模糊舆论监督视线。
(二)信息误读,群体极端性带来监督错位
近年来微博“双刃剑”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微博可以传播正面声音,迅速反映社情民意、丰富信息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微博作为“自媒体”,也会使非理性声音大面积传播,对于信息出现误读现象,现有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这对网络信息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新挑战。
在凤凰咨询中有一篇题为《多方联手救下登高倔老头》的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在社会新闻中并不罕见,然后文章的配图却引起众多关注,并引发争议。
消防人员和民进将其救下,警方劝说无效,将老人抬起准备带回派出,此过程发生僵持和扭动的情况
这一场景通过微博传播后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由于图片中的强弱对比悬殊,引起一些网友的误读。更戏剧性的是,图片被“张冠李戴”成另一条极富煽动性的新闻,作为其配图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大家会觉得现场拍到的照片,都是客观、真实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瞬间做一个很好的说明,事实可能是相反的。”
(三)信息虚假,侵权削弱监督力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和普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使媒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这两年网络微博快速兴起,社会影响力日益显现,这既是新技术造就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方便了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但也由此带来了重大社会问题:虚假信息、过激言论、恶意炒作、低俗之风以及非法营销等充斥其中,令公众莫衷一是,对社会有害无益。不讲诚信,不负责任,已成为不少人对某些网络微博的切身观感。
微博给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发布传播不实信息、造谣诽谤,甚至蓄意捏造歪曲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在面对社会热点、群情沸腾的关键时段,一些不实信息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尚在紧张救援之中,微博上就出现“现场又发现300具遗体,被两辆卡车运走”、“有遇难者的胳膊被挖断”等谣言,之后又传出“尚有29人失踪”等虚假信息。虽然后来这些谣言被一一戳穿,但在当时,却进一步刺激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公众神经,制造紧张、不满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
微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间意见集散地和新闻爆料库。这样一个巨大的言论场和信息传播平台,其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的有限交往中,我们都要求彼此诚信,何况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传播的网络交流中呢?实际上,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行为主体都是同样的人,适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一样的。违反道德、发布传播谣言应受谴责,触犯了法律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不过要有效监管虚拟世界里的行为主体,还需要相关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五、正确利用微博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措施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微博传播中生成的网络舆论一方面深化了全民“思想共享”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因为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的缺失导致思想碎片甚至思想垃圾泛滥;一方面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使得舆论主体的意见表达的充分度以及舆论本身生成的快捷度与其他媒体生成的舆论相比占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在舆论的深度、韧性等方面又稍处劣势。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基于最新型自媒体工具产生的网络舆论,己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当中
形成强大影响,应当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宏观层面政府对网络媒体环境的把关
1、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目前,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对现行法律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博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媒体,尚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这需要不断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改善立法滞后的问题。只有对微博的监督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微博规范运行。
2、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应加强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着力营造健康的微博舆论环境。微博作为跨媒介传播工具,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就政府而言,微博提供了一个问政议政平台,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一个视角;就民众而言,微博带来的一大好处就在于把舆论导向和监督的权利从传统媒介的手上转向了一般民众。.民众有了话语权和舆论监督权,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设置的语境环境中的“失语者”,也不再只是纯粹的在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中和“意见领袖”的裹挟下,被动的成为舆论的跟随者,从而使得社会朝着更为民主化、信息更为公开化的方向发展。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空间的无序化和微博自身的特点会使得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无法得到有效引导和科学引导,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国内最先复制Twitter模式的个别微博网站被停,就跟他们发布的内容“越界”有关。如何更好的做好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的引导是当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好,就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民众对于国家的舆论监督,构造良好“氛围”如果引导的不好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3、做强主流媒体
在网络这个大千世界里,要求每一个传播主体都发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因此,必须把党和政府创办的网络媒体推到市场中锤炼,使其做到最好。要鼓励主流媒体建设微博平台,引导主流媒体,发挥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微观层面门户网站和传统新闻媒体对微博舆论的引导
1、加强门户网站对微博言论的引导
通过调整传播机制来避免虚假信息或者错误信息的传播。由于网上难免出现一些处于某种目的进行打击报复的言论,网友发帖后难免会遇到不友好的回复和评论。所以门户网站要在活跃微博气氛的同时,通过调整传播机制来避免攻击性或者错误信息的传播。门户网站可以成立监控部门,对网上有发展潜力的议题进行跟踪,对有争议、虚假的言论进行调查,并且及时公布真实的最新的情况。同时,针对微博里的不良信息,进行集中的定向清理,避免虚假言论在庞大的微博受众中传播。
2、实行网络微博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能够防止一个网民化身千百个“马甲”重复发帖灌水,对微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让发言者对自己的发言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容可信度。对于敏感事件、热点事件的微博讨论实行实民讨论,这样网友在发言时会无形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让发言更有价值,这样有助于遏制虚假和攻击性言论。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反映、生成、监督和引导舆论是微博的基本社会功能。从微博的本身特点和传播特征来看,微博是舆论生成的天然土壤。一方面,微博能最大范围地聚集舆论的主体、最快速度地汇聚海量的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对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作用巨大,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的语言环境。微博作为网络舆论的信息平台、以其言一论的交互性与汇聚性,在网络舆论场塑造中具有发布个性信息、报道新闻、展现思想交锋,给网络舆论疏导提供了一个更便捷和有效的渠道,微博在网络“舆论场”的形成和塑造上有着其独具的优势。基于微博传播而产生的网络舆论既有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也有着生成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性。因此,它对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相对无序性,微博传播中生成的网络舆论也存在话语很快被淹没,即产生长远影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引导微博中网络舆论的方法,是要建立一个立
体而长效的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应对—舆情评价的舆论引导机制,只有政府在第一时间对民众实现了公开、知情,才是引导微博中网络舆论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完善过程,需要建立长期的引导机制。
[1]刘国锋.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阴.中国记者.2010.4.30 [2]新浪网.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
[3]王淑华一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新闻实践 2009.10 [4]刘兴亮.微博开创传播新纪元
[5]高俊波,杨静.在线论坛中的意见领袖分析 [5]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传媒,2008 [6]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凤凰网资讯
[7]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
[8]陈艳辉.传播新闻媒体在信任危机实践中应当如何担当.2010.12 [10]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2.
第五篇:大众传播通论论文
现代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的探讨
摘要:当今时代,广告层出不穷。广告不仅给商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色不少。而商业广告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一直以来,广告中主角的定位对广告是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女性形象一直深得广告的青睐。本文从商业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正确定位问题。
关键词:商业广告;女性形象;女性消费;女性形象的正确定位 前言
在商业化日趋显著,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广告与人们的生活娱乐更加紧密。商业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女性的形象出现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商业广告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它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一、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出现的场合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大多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首都女记协曾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11月晚间播出的电视广告进行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
具不完全统计: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是女性担当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
二、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目的
(1)用女性的形象美增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
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创意的方法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所谓“3B”,是美女、婴儿、动物。很多广告人将其视为指导广告创作的瑰宝,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有着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人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个个年轻貌美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广告上,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成为一种能引起注意的刺激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增强受众对广告的兴趣。
(2)用女性的形象美显示商品的优良品质
在商品广告中,内容主角的言行是为展示商品的卓越品质、独特功能和优良服务等服务的。莎朗·斯通是迪奥一款护肤新品的代言人。莎朗·斯通在全球都颇受欢迎,在40岁的不惑之年仍然拥有美丽迷人的容颜,充满知性与独立。我想每个女人都会向法国女性讨教驻颜秘诀。如今,更有众多明星,包括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亚洲最受欢迎女艺人陈慧琳,韩国超人气女艺人崔智友都加入到迪奥的明星代言阵容中。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连这些大腕明星都在使用该产品,这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而且此种名人效应也会让人觉得这种产品有着很高的品质,也许因此人们也会认为自己用了该产品也可以达到广告里所宣传的效果。
广告产品只具有诱惑力还不够,还必须使受众建立对产品的信任。例如现在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女性的形象几乎都是精选的貌美女郎。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形体,吸引人的温柔话语,几乎使受众相信她们就是使用了该产品身材才这么好的,因而增强了对商品的喜爱和信任。(3)以女性的形象美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
广告模特通常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大众心中的偶像,如成就卓著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由于她们的职业专长,她们往往被公认为某种商品(如化妆品、体育用品等)的使用和消费权威,成为大众特别是广大妇女、青年崇拜和仿效的对象,于是社会上形成种种消费“追星族”。例如,美国安利公司是一个直销公司,但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曾经破例请体育跳水女明星伏明霞做安利纽催莱的食品保健广告。流线型的身材,优美的姿态,使具有从众心理与崇尚名人心理的受众相信其推荐的商品好,从而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三、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1)女性被物化
在众多宣传女性用品的广告里,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
以张柏芝代言的浪莎丝袜广告为例:画面开始,在一家咖啡厅里,一位穿短裙的年轻女郎(张柏芝饰)优雅自信地从一位男士身边走过,缓缓爬上楼,引起他回头凝望。女郎也注意到他的注视,上楼时对观众露出盈盈笑意。最后广告由张柏芝声音解说:不只是吸引——浪莎袜业。
这则广告虽以女性为中心,但浪莎丝袜广告中男士深情凝望的特写镜头显示了女性的被看地位。广告意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女性的魅力,只有通过男性来赋予,仿佛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窥看欲,男性是旁观者、是鉴赏者、是品论者。因此男性赞许、认可的目光成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
甚至在一些与女性毫无关联的广告中,女性身体也被肆意物化以作为招徕物吸引潜在的男性消费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冷饮广告:一位穿着性感睡衣的美女半倚在床上,手上拿着一根巧克力雪糕,在特技的配合下将它送进口中。最后才突出主题,让人知道是雪糕广告。甚至有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写这样的广告:“看中她,就把她开回家”。作者刻意的把“它”置换成了“她”,美女就等于名车。标题似乎给了大家一种暗示,女性不仅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还可以任意审视、挑选,甚至可以与商品一同购买。无形中,女性的地位被贬低,男性至尊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作为车辆购买的主要对象,男性的主宰者、领导者的至尊地位被无限放大和凸显,这样的车展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而这则新闻的照片呢,我们却发现最显眼的竟然是那些名车上所坐着的衣着清凉、性感的车模。她们的对面就是围观的记者和人群,无数的眼球和镜头就正对着汽车和车模。此时看人还是看车,我们已经难以辨得分明了。
(二)女性形象被完美化
广告中女性大都年轻靓丽,拥有苗条的身材、嫩白的肌肤和迷人的容貌。正如《Beauty And the Beast of Advertising》所说“美丽是她的唯一属性。她没有皱纹、疤痕和瑕疵。的确,她连毛孔都没有。她苗条,通常很高又有一双长腿,而且年轻。无论产品和观众是谁,所有广告中的美女都遵循这一标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完美远高于普通标准,是现实中大多数女性所不能达到的。对女性形象夸张性的描述并不是对现实中女性的真实表现,如飘柔洗发水广告中女模特亮泽飘逸的黑发;以及化妆品广告中女性娇嫩的皮肤等,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男性所幻想、女性所追求的完美形象。广告中完美化的意向通过大量出现的女性抚摸动作得到加强。典型的表现是指尖优雅地轻划过自己的面部、颈部、腿部等裸露肌肤。此类抚摸是不具有任何功能性色彩的,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女性自恋的体现。女性欣赏自己完美的肢体并乐于将肢体展现于人,吸引着别人也来欣赏。这种自恋性的抚摸,配合广告里女性自我陶醉的表情、飘逸的发丝、半遮半掩的肢体以及朦胧的自然背景,自然更吸引男性的眼球,可却明显地带有虚幻的一面。
(三)强大的女性消费力量
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在近20年里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作为消费领域里重要的社会群体,她们对品牌的实际决策力量超过了男性。有些人甚至认为:“所有的广告都是给女性看的”。在家居用品上女性的购买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男性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家电广告,而女性会用心地考察各品牌的性价比。甚至在情人节或特殊纪念日,女性也会留意剃须刀的广告,因为没有实际使用的经验,她们更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三个男人分别用不同品牌的剃须刀剃须,一位美丽的女郎用贴面的方式检验效果。这则广告可谓是讨好女人的经典,它显然是在暗示:剃须不是为了男人自己,而是为了和女性更亲近。事实上,女性不仅承担着为自己采购商品的使命,丈夫、孩子、整个家庭的购买决策权也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女性手中,甚至女性在买房、买车方面的决策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众多商家正是看准了这股强大的女性消费力量,抓住这一商机,才导致了传媒广告中女性比例增加的现象。
四、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正确定位
(1)广告中女性形象应符合现代文明要求
加强道德伦理建设 ,传播高尚道德精神 ,是先进文化宣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商家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 ,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 ,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 ,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 ,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 ,损害商品的信誉。广告宣传在策划设计女性形象时 ,要对导向性进行合理的预见,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 ,使其达到“教育人 ,鼓舞人 ,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总之 ,广告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商品推销的经济功能 ,只有具备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感召力的广告 ,才能够拥有自己的受众 ,形成广大的消费群。因此 ,媒介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既要符合广告商的自身利益 ,又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传播 ,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2)广告中女性形象应尊重事实的客观性
面对媒体展示的众多广告,有的时候我们会眼前一亮,心动不已。原因是广告中的主角所展示的商品的效能似乎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说洗发水广告,广告中的女主角那乌黑亮丽的秀发,让人心醉和向往。很多消费者因此去购买了该产品,可在日后的使用中却发现根本没有达到广告中所说的效果。很显然,时间久了,这种夸大其辞的广告必将失去说服力,从而影响商家预期的销售计划。由此可见,在商品广告中,那种夸大的形象美并不具备长久的说服力。因此,广告业应该向受众呈现真实的一面,考虑到广告中女性的实际问题,从女性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策划广告,相信这样一来,可以让演绎广告的女性更加投入更加自信,同时也可以更加贴近大众的心,从而提升广告的价值,提高广告的说服力。
(3)广告中女性形象应具备主观性
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商业广告都是由男性评价,这说明女性在演绎某个广告时是非常在意男性的审美眼光的。如果是男性认可的,女性在广告中才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对商家来说,也许营利才是最终的目的,但我认为他们忽视了女性的主观性。这种做法否定了女性自我实现的能力,好像女性的自信是源于男人的注视一样。
我觉得,作为女人自信很重要。因为自信才能彰显女性独特的阴柔之美。女性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太在意周围的人和环境,也许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些“太在意”而影响了自己本身的价值表现力。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女性也比以前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但是大多数的女性还不自信,有时甚至迷失自我的现象。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思想等各方面也会取得不断的进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对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组成社会的无疑是男人和女人,女性得到了发展也必将使整个社会有所发展。人活着就要对自己有信心,女人为什么不呢?女性具备独特的自身魅力,这就更应该好好的发掘了。总之,女性的自我实现能力应进一步地发展,当然,也不能否认现在在女性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
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传达出了这样的话语意义: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信息环境形成意见气候,来制约社会心理和影响舆论;广告通过金钱在相当程度上垄断了信息环境,它们和大众传媒中那些受到“严格”把关的、具有权威意义的信息内容同登“大雅之堂”,成为垄断信息环境的社会权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并引导人们的消费,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以广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传媒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男士本位视觉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做为隐喻的形象还是美丽的形象,其实都是女性形象的物化。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单一化,传媒应担负起表现丰富女性形象的责任。因此,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它承担着反映良好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中国女性美好品质的责任。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活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之中,成为社会结构中巨大而无形的凝聚力量。我们应该重视传媒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和正确定位,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文明传播。参考文献:
[1] 吉尔·里波韦兹基著.《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田常晖 张峰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2] 吴谨《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的探讨》当代传播2003(05)
[3]马中红《视觉文化:广告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
[4]徐瑞《浅议影视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缺位现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