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6: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

第一篇: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鼻咽癌教学第一组

一、鼻咽癌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概述鼻咽癌在世界及全国范围内的分布。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简称NPC)系恶性程度较高的头颈部肿瘤,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但欧洲、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较少,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发病率多在1/10万以下;非洲属鼻咽癌中等发病区域。东南亚较高发,但日本和朝鲜鼻咽癌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它在我国则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省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广东省的发病率为首,故有“广东瘤”之称,特别是广东的中西部,年发病率可高至30~50/10万;广西居全国第二;而北方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以肇庆、佛山、广州和广西东部的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为世界上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其周围地区发病率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2.总结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鼻咽癌的发病情况因地区、种族、年龄不同而差异悬殊,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呈一定的男女发病比例。其主要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

2.1地区聚集性:世界范围内高发区主要在:①中国南方和亚洲东南部;②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③非洲北部和东北部等三个地域。

(1)中国南方和亚洲东南部一些国家。主要以东南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多见。其中,广东为世界上最高发区,其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达12.46/10万(男),5.00/10万(女)。在我国鼻咽癌高发的广东省,肇庆、佛山及广州地区讲广州方言的广府人鼻咽癌发病率最高,讲闽南方言的潮汕人次之,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最低。从死亡率看,广东的肇庆、佛山、广州这三个高发地区居民3年平均年龄性别调整死亡率分别为10.42/10万和9.71/10万和8.94/10万,广州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人群的死亡率分别是10.12/10万、4.31/10万和3.44/10万,广府人比客家人高3倍多【1】。

(2)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当地土著人群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达13.5/10万(男)和3.70/10万(女)。

(3)非洲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国家,如科威特发病率达2.2/10 万(男)和0.8/10 万(女)。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日本等地发病率均在1/10 万以下。

2.2种族易感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三大人种中,以黄种人发病率最高,部分蒙古人种也为鼻咽癌高发人群;黑种人次之;白种人十分罕见。其中尤以我国和东南亚一带高发,目前的鼻咽癌患者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的黄种人,其中我国鼻咽癌患者的人数占全世界鼻咽癌患者总数的80%。而在黄种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中, 鼻咽癌的发病率又占首位,已俨然成为东南亚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上皮癌。我国南方高发区的原居民迁居北方地区或移民海外后其NPC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而且其后裔(后代)仍保持有很高的发病倾向。印度原居民移民英格兰和威尔士后NPC发病率高于当地居民;而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居民移民印度后NPC发病率仍然低于当地居民。由此提示,NPC的发生有明显的种族敏感性【2】。

2.3家族聚集性:本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高、低发地区均发现NPC高发家族。中国南北方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存在极大差异,而家庭癌史成为为南方鼻咽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耳鼻咽喉病史及频数为北方鼻咽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高发区广东调查发现,10%的鼻咽癌患者有癌家族史,其中56%是鼻咽癌家族史。广西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9例鼻咽癌家族倾向性报道,209 例中有101 例有家族史。在香港亦同样发现有鼻咽癌高发家族。

2.4年龄差异性及性别相关性:鼻咽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存在性别差异,对于所有人群,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男女发病率比平均为2.5:1。根据我国29个省市的肿瘤死亡调查结果,鼻咽癌死亡率全国平均1.88/10万,男性为2.49/10万;女性为1.27/10万。除福建外,广东、广西、江西等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市中都是偏低的,男性列在第23位以后,女性列在第21位以后,但是鼻咽癌的死亡率男、女性均列于前5位,其中男性鼻咽癌年龄调整死亡率,为全国标准死亡率的3.7倍, 而女性为2.8倍。其中最高发的广东中西部发病率达34.01/10万(男)和11.15/10万(女)。而香港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鼻咽癌在发病率、死亡率及死亡率/发病率三方面均存在男性高于女性现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男女发病差异又随年龄增高而增大。从年龄上看,鼻咽癌的发病率在30岁开始迅速上升,50~59岁呈最高峰,60岁后逐渐稳定。国内报道年龄最小患者3岁,最大患者90岁。据广州市1972~1981年资料,30~50岁组发病率占76.62%,显示在高发区中,中壮年病例较为多见;儿童期(<14岁)病例较为特殊:即高发区(广东省)儿童病例较为少见。而在老年鼻咽癌患者中,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3.5~6):1,死亡率之比约为(3~3.5):1。也有报道称鼻咽癌发病年龄分布在高发与低发地区有所不同,在高发区,发病年龄分布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50~59岁。而在低发区,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0~19岁和50~59岁【1】。

2.5发病稳定性: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中致癌物质日渐增多,大气污染也更为严重。因此,愈是发达的国家癌症发病率愈高,如德、美、日和北欧的一些富国,其癌症总死亡率大多数已达300/10万。我国70年代肿瘤死亡率还在100/10万以下,而80年代成倍增加,其中肺癌升高最为突出。但是,鼻咽癌不论在西方的低发国家,还是在广东四会、中山和香港,近20年内都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发病率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据广东省鼻咽癌研究中心连续15 年观察,其发病率始终稳定在9.83/10 万~11.88/10 万(男女合计)【3】。根据鼻咽癌发病和死亡动态的较长期观察,提示其致病因素是比较稳定地长期存在。如侨居各地的中国人(其中大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鼻咽癌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因居住地迁徙而发生重大改变。沿珠江、西江流域及香港均聚居有操广州方言的水上居民,他们也都是鼻咽癌高发人群。好食咸鱼的中国南方、东南亚、北非、中东和爱斯基摩人从鼻咽癌高发区居民迁居到低发区后,虽然食咸鱼的量减少了,但是鼻咽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提示鼻咽癌在病因学上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4】。以上都说明,鼻咽癌的某些致病因素是稳定存在自然界中的,鼻咽癌的发病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二、探讨鼻咽癌的病因及其流行规律 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互相、长期作用的结果,还可能经过一个较长的癌前期阶段。有学者认为其大致有三种主要因素:①遗传易感因素②早期EB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入鼻咽粘膜上皮细胞(癌前期阶段)③亲鼻咽的致癌物质或其期前(包括在生活早期的食物)作用下导致癌变的【5】。目前最重视的包括遗传因素、EB病毒感染和食物中的亚硝胺等化学因素。总体上讲,NPC的危险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据报道海南省鼻咽癌的10个家系。在3个高发家系中, 家系两代11人中有4人患鼻咽癌;家系同代6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家系同胞5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广西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9例鼻咽癌家族倾向性报道,209 例中有101 例有家族史。从101 例鼻咽癌家族史中直系亲属患鼻咽癌的倾向性大小依次为兄弟(31.6%)、母子(20.8%)、父子(17.8%)、姐弟或兄妹(15.8%)、母女(6.9%)、父女(3.96%)、祖孙(1.98%)。而同胞兄弟鼻咽癌的倾向高度聚集, 可能与鼻咽癌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有关, 或是与鼻咽癌男性易呈家族聚集倾向有关。因此,鼻咽癌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这种因素并不是肿瘤本身直接遗传下去,而是一种易感倾向,即易感性。但其遗传指标略低于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参考值水平。也有学者认为认为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从目前研究看,鼻咽癌不算是一种遗传病,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还与个体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2、EB病毒因素:

NPC主要由EB病毒感染。1964年,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培养成功的一株瘤细胞中,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疱疹病毒颗粒,并命名为EB病毒【6】。后来的研究表明,鼻咽癌与E B 病毒有密切相关, 其主要证据是: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E B 病毒相关抗原(E A、V C A、MA、E BN A)的抗体升高, 其中尤以V C A-I g A 抗体的特异性更高。在鼻咽癌细胞中可找到E B V 一D N A 和E B N A 的标记。但是, E B 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是非常广泛的, 而鼻咽癌仅在某些特定的地区、特定的人群中高发, 因此E B 病毒还不能认为是鼻咽癌的唯一致病因素, 而可能是多种综合因素中的一种。但无论如何, E B 病毒血清学已应用于鼻咽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监测中了【5】。

还有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EB病毒感染在鼻咽癌发病上起着协同或加强作用。已证明EB病毒6种不同编码蛋白都存在于转化细胞核内,至少其中4种与DNA结合。潜伏表达的EB病毒蛋白授予B淋巴细胞永生能力,EBNA在生长、转化中参与这种作用,刺激宿主细胞DNA合成增生,与细胞DNA复制数目有关,因而在细胞转化和癌变中有重要作用。更有报道高发区广州风味的咸鱼其提取物能激活Raji细胞表达EA;而高发区人头发、大米、饮用水等镍含量增加,硒含量降低,这种变化有利于EB病毒激活。也有学者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3】。

3、职业性有害因素:

研究表明与本病相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农药、汽油、甲醛、油漆、硫酸等。据报道,如1年累积职业暴露甲醛>1.10 ppm,患NPC的0R 值是3.0(95% CI为1.3~6.6),甲醛作业及吸烟者更为明显,提示职业性暴露甲醛会增加NPC发生的危险性;长期暴露于硫酸雾0.18 mg/m3时,3名电信作业者被诊断为NPC。对上海市纺织业织布工和编织工、金属冶炼、炼钢(吹风转炉)和精炼炉工、锅炉司炉工、刀锻工、面包师傅、糕饼师傅制造糖果工人、焊工、火焰切割工、金属磨工、磨光工、工具磨削工和机床操作工的调查也发现NPC危险性明显增高l-6J。接触联苯胺染料的皮革工人NPC有高发的趋势l-2。接触石棉的男、女工人患NPC的RR值分别高达12.76和22.2。职业性接触氯仿使患NPC危险性增高。泰国东北部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患NPC危险性增高。广州的调查观察到职业性接触燃烧物的工人患NPC的RR 值为2.4,每年吸烟>30包的工人患NPC的危险性增加2倍。森林工人和伐木工患NPC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5。广西的研究显示,该研究观察了175例NPC患者,农民占51.4%【6】。

4、环境因素与生活饮食习惯:

香港何鸿超也指出, 根据尸体解剖的报告, 在广东省鼻咽癌的致病因素可能是传统的环境因素,比现代生活因素更为主要。问题是这些生活环境致癌因子是吸入体内还是吃进去的。现在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后者, 理由是:世界上,鼻咽癌病例都是男性占多数, 而女性更多接触室内致癌物质;水上居民露天煮食, 男女接触致癌因素的机会一样, 但水上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比香港其他居民高2倍;在居住条件有良好通风设备的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国人, 鼻咽癌的发病率与中国南方农村人的发病率相似【5】。也有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及Ni等与NPC有关:动物实验显示Ni能促进亚硝胺诱发NPC;广东NPC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Ni含量较低发区高,NPC患者的头发Ni含量亦高;NPC病人血液和发中Se、Mo、Zn含量均比健康人低,Ni、Cr和Cd含量则比健康人高。病例对照配对研究表明,以家用柴草为燃料,室内烟尘污染,常食用腌芥菜和鼻部疾病史是NP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主要为挥发性亚硝胺、CO、氧化氰、烟焦油、烟碱(尼古丁)等,对人体有很强的致癌作用。酒精也可以增加患NPC的危险性,饮酒且吸烟则使之产生协同作用。腌制食品内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盐,而亚硝胺是公认的强致癌物之一【3】。中国南方人婴幼年期, 特别是在断奶期或断奶后期吃咸鱼粥是一种传统习惯, 而在咸鱼中含有挥发性亚硝胺化合物,与鼻咽癌发病很可能有关。烟熏、油炸和烘烤的食品则含有大量的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新鲜蔬菜摄人少和吸烟与NPC有明显关系【6】。

5、其他因素:

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人均收入等与NPC发病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越高,工作、生活条件也相应改善,卫生和保健意识提高,自觉革除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从整体上降低了患NPC的危险性【5】。

四、探讨鼻咽癌疾病发展及患病概率。

我国鼻咽癌的死亡率占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81%,总发病率约占全世界的80%之多,年发病率为10~25/10万,而全世界平均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其男女发病之比约为2.5:1。研究表明,我国鼻咽癌高发地区的发病率呈现稳定性,男女比例无较大改变,死亡率逐渐下降,经积极治疗后的生存率逐渐增高。近二十年来肇庆地区鼻咽癌发病住院人数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鼻咽癌发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变动【7】。除河南省外, 广东省中山市、广州市、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均报道鼻咽癌的4 年、5 年生存率较过去有明显改善【8】。在治疗方面,由于我国鼻咽癌多为低分化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对放疗敏感,若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 以上【1】。

五、鼻咽癌的预防对策及措施

根据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学者提出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或者少吃腌制、煎炸食品等;(2)戒烟,适当饮用啤酒、果酒以及少量白酒;

(3)避免职业性有害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清理生活垃圾【6】;

但由于鼻咽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寄希望于二级预防,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鼻咽癌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的途径包括:(1)高发区人群鼻咽癌筛查;(2)鼻咽癌标记物的检测;

(3)提高人群对鼻咽癌防治意识等【1】。

参考文献:

【1】彭解人,李晌;老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实用老年医学,2008,4,22(2); 【2】黄贵彪,黄志碧,姜岳明;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4);

【3】黄腾波,柳青,黄惠明,曹素梅;广东鼻咽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2,4,19(2)。

【4】钟健略,冼珍妹,刘伟;鼻咽癌;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2)【5】李振权;鼻咽癌流行病学的一些特点,癌症,1985,4(4)。

【6】黄志碧,姜岳明,方益敏;广西鼻咽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4)【7】陈斌,般善开;鼻咽癌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状况;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02,5,4 【8】张少华,吕波,蔡悦成;肇庆市5352例鼻咽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基层医药,2005,7,12(7)。

第二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标题 2)引言 3)基本情况 4)实验室检测情况 5)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1、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2、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3、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2、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2)重点不突出。3、3、预测及建议:(1)建议不具体;(2)建议操作性不强。

第三篇: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Incidence:发病率,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占同期暴露人口数的比例。

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观察分析群体中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暴露与发病率(死亡率)的不同,探索病因线索。

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明确、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与环境所构成的疾病的流行规律,评价流行趋势及措施效果。

计划免疫:通过分析疾病疫情和人群免疫状况,按照免疫原理所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所针对的疾病的目的。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例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

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对策与措施,并对措施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疾病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实验。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以是住院病人,也可以是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screening:筛检,是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可分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研究开始时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某一人群作为队列,然后前瞻性地随访一定的时间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现在到将来。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之前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况选择某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根据现在的情况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过去到现在。

现场试验: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或一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实验。

信息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理论流行病学:它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概率或特定的方法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样本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Matching:即匹配(配比),是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相同的一种限制方法,可以消除匹配因素的作用,还可以用较小的样本提高分析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Risk ratio:即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倍数。

Selection bias:即选择偏倚,指由于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特征存在着系统误差,使效应估计值与真值之间发生的偏差,可产生于研究开始选择研究对象时,也可产生于收集资料过程中出现失访或无应答时。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lindness:即盲法,指为避免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研究中使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了解治疗情况或分组情况的方法,有单盲法、双盲法和三盲法之分。

流行: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Cross-sectional study:即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Matching:即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被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的频率就

下降。

Confounding bias:即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的存在,歪曲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配比:又成为匹配,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一致,目的是在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是表面上健康的得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诊断,以便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接种:使用疫苗针对以感人群采取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疾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

流行:某地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疾病的周期性:疾病的发病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个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传播机制: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生活在外环境及入侵易感者更换宿主的过程。

串联诊断试验:又称为系列试验,采用几种筛拣方法检测疾病,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阴性即判断为阴性。

混杂因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者几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者夸大了研究因素同疾病或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部分或者全部的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这些因素被称为混杂因子。

双盲试验:研究的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每个对象被分到了哪一个组,需要由第三者来安排控制整个实验。

病因:在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这种与疾病消长有关的因果联系称为该病的病因。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叫做流行过程。

散发:某病的病例在人群中零星出现散在发生数量不多,强度相当于历年来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

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特点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的地区范围。

疾病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增高的特点称为疾病的季节性。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可以用人群中可能发生感染的比例来衡量。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又称为效度或者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

混杂: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

血清库:是一个贮藏血清标本的系统,是专为今后的研究分析而建立,标本的来源是一次或多次研究所收集、积累的。它要保证所藏标本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并能够准确地追溯其来源。

genetic epidemiology: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后果和控制的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病因网络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条病因网,这就是病因网络模型。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ecologic studies: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 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Neyman bias:奈曼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是研究时的现患病人,而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不典型的病例。此外,某些病人在患病后,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这样由于研究的病例类型(现患病例)显然会与队列研究或实验研究不同,它们多用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即为奈曼偏倚。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体内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seroepidemiology:血清流行病学是用血清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流行病学工作,它通过对血清中各种成分(包括抗原、抗体、代谢产物、生化物质、营养成分和遗传因子等等)出现和分布的研究,以阐明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采取相应仿制措施后用血清学方法来考核其效果。

ecologicial fallacy:生态学谬误,它的产生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其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学谬误常难以避免。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认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第四篇:《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科教学大纲汇编

1.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2.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3. 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707908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课程英文名称:EPIDEMIOLOGY 总 学 时:140(讲课学时30,实验学时24,自学学时86)学

分:9分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函授专科 前置课程:卫生统计学 推荐教材:《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参 考 书:(1)《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既要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科研中运用群体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独立进行现场调查的设计、资料收集、总结分析及科研论文的撰写。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1)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2)理解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3)了解流行病学用途。

第二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4学时

(1)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简史,掌握病因的概念。(2)了解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方法。

(3)了解病因推断程序,掌握病因的判断标准。第三章 疾病的分布

8学时(1)掌握疾病频率测定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了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及分布特征形式。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

12学时

(1)掌握现况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了解现况调查的特点及用途,理解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及抽样调查的样本估计。

(2)掌握筛检的概念及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明确真实性、可靠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概念,理解提高筛检指标效力的方法,了解评价筛检收益的方法。

(3)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方法、应用及优缺点。(4)了解个案调查的概念、用途及调查方法。

(5)掌握爆发及爆发调查的概念、爆发调查的步骤、内容和总结分析方法。了解爆发与流行的类型。

第五章 队列研究

4学时(1)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2)了解队列研究的研究步骤,理解暴露人群及非暴露人群的选择方法,以及影响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

(3)掌握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率的计算、人时的计算、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计算。(4)理解分层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作用。(5)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8学时

(1)理解病例对照的基本原理,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2)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掌握匹配的概念及作用,理解病例与对照的选择方法。

(3)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4)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5)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第七章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4学时

(1)理解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特点及优缺点,掌握单盲、双盲及三盲的概念。

(2)掌握流行病学现场实验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实施及其整个过程中的有关概念(如安慰剂、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等),了解流行病学实验常见的偏倚。(3)了解类试验的概念及类型

(4)了解临床试验的特点及类型,掌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原理、应 用、优缺点及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

4学时

(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的概念: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2)掌握选择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3)掌握信息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信息偏倚的方法。(4)掌握混杂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国际国内传染病的形势,认识新发现的传染病。

(2)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了解潜伏期的意义、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及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3)掌握医学观察、留验、消毒、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8学时(1)了解预防疾病的策略和措施。(2)掌握慢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内容。

(3)了解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及预防性措施、国境卫生检疫的概念及我国国境卫生检疫的病种。了解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实施,学会计划免疫效果的评价及工作考核。掌握计划免疫、扩大计划免疫规划的概念,掌握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的内容。

(4)了解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种类及甲类传染病的病种。

(5)掌握疾病监测、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概念。了解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的概念。了解疾病监测的种类、监测的组织和监测系统。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

4学时

(1)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医院感染的种类、特征及危害性。(2)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3)了解医院感染的状况及诊断标准,理解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的方法,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患病率、漏抱率的概念。第十二章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死因顺位。(2)了解心血管疾病的三间分布。

(3)掌握高血压、脑卒中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十三章

肿瘤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2)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3)了解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第十四章

消毒、杀虫、灭鼠的常用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4学时

(1)了解消毒的种类、方法及疫源地各种对象的消毒方法,掌握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的概念和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2)掌握杀虫的概念及杀虫的评价方法,了解杀虫的方法和常见害虫的杀灭方法。

(3)了解灭鼠的方法,掌握灭鼠效果的评价方法。第十五章 肺癌

4学时

(1)了解肺癌的临床和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

(2)了解肺癌分子标记物,掌握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3)掌握肺癌的主要防制措施。

第十六章糖尿病流行病学

4学时(1)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类及诊断标准。(2)了解糖尿病尤其NIDDM的三间分布。

(3)理解糖尿病IDDM和NIDDM的主要危险因素。(4)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第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

8学时(1)掌握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了解甲型肝炎不同传染源的作用、易感人群的特征、流行特征、预防措施及疫苗的应用。

(2)掌握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及抗原抗体系统、主要的传播途径,了解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染源、流行特征,熟练了解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疫苗的作用。

(3)了解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病原体特性、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

第十八章

感染性腹泻

4学时(1)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危害及主要病原体的种类、特征。

(2)了解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了解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原则、防制策略和措施。熟悉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概况、诊断原则和防治要点。第十九章 结核病

4学时(1)了解结核病病原体、检测方法及结核病特点。(2)掌握结核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征。

(3)了解结核病流行特征及评价流行状况的指标,掌握控制结核病的策略与措施。

第二十章

性传播疾病

4学时(1)了解性传播疾病的种类、病原学及流行概况。

(2)熟悉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种类、高危人群及人群易感性。(3)重点了解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因素。

(4)掌握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危害、预防措施和策 略。

第二十一章血吸虫病

4学时

(1)了解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与危害及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2)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

(3)掌握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与防制措施。

第二十二章肾综合征出血热

4学时

(1)了解汉坦病毒的形态学特征、血清学分类、宿主和传染源。(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章 碘缺乏病

4学时

(1)明确碘缺乏病的概念,了解碘缺乏的危害及碘缺乏病的病因。(2)了解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征。(3)掌握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方法。

三、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实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1、疾病频率测量

2学时

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了解频率测量指标的应用条件,学会其具体计算方法。理解发病率、患病率和病程的关系;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

2、疾病的分布

2学时

掌握疾病按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熟悉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移民研究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资料的分析方法。

3、现况研究

2学时

了解现况调查的原理、用途、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抽样调查样本量确定方法,以及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学会现况研究资料的统计及分析方法。

4、筛检方法的评价

2学时

掌握评价筛检试验的指标极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学会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掌握影响预测值的因素。

5、爆发调查

4学时

掌握爆发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传染病爆发调查资料分析和总结方法。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处理疾病爆发事件。

6、病例对照研究

6学时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常用指标的计算:暴露率检验、OR、OR%可信区间。学会成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常见偏倚的类型及测量,学会控制常见偏倚的方法尤其分层调整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格式和内容。

7、队列研究

4学时

深入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学会队列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掌 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率的计算、SMR、RR与AR、ARP与PARP的计算及意义。

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2学时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事例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安排适当的模拟现场实习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学的章节于面授后留讨论题目和作业题,通过面授开展课堂讨论和批改作业。

五、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学完卫生统计学后进行。

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

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报告占10%,考试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刘雅文

院 主 审:

院 院 长:

二O O二年六月二十日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607906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总 学 时:60(面授20,实验4,自学36)学 分:4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函授专科 推荐教材:《医学免疫学》(第四版),杨贵贞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

现已广泛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应掌握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为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⑴ 了解免疫学的概念

⑵ 了解免疫学科的形成过程和当代免疫学的特点 第二章 抗原 3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⑵ 熟练掌握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⑶ 掌握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各种因素

⑷ 掌握抗原决定簇、半抗原、交叉反应的概念 ⑸ 理解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⑹ 了解佐剂的概念及用途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及抗体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⑵ 掌握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⑶ 掌握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了解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

制备及种类

⑷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水解片段 ⑸ 了解Ig的生物合成及抗体产生过程 第四章 免疫器官与细胞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中枢性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了解其形成过程 ⑵ 熟练掌握外周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

⑶ 掌握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概念及免疫学功能 ⑷ 掌握T细胞、B细胞的表面受体;了解NK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⑸ 了解树突细胞的免疫功能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学时 ⑴ 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⑵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家族、信号传递及细胞因子拮抗剂的作用 ⑶ 了解细胞因子及有关疾病的产生及治疗 第六章 补体系统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的途径及生物学功能 ⑵ 了解补体激活的调控过程

⑶ 了解补体受体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人类HLA复合体的概念 ⑵ 了解HLA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⑶ 了解HLA多态性的遗传基础 ⑷ 掌握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八章 免疫应答 6学时

⑴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生物学意义及特点 ⑵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⑶ 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⑷ 理解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过程 第九章 免疫调节 2学时 ⑴ 了解抗原与抗体的调节过程 ⑵ 了解细胞与细胞因子的调节过程 ⑶ 了解网络调节过程

⑷ 了解遗传因素的调节过程

第十章 超敏反应 2学时

⑴ 熟练掌握变态反应的概念及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⑵ 掌握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⑶ 了解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第十一章 免疫检测技术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⑵ 掌握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的相关概念及种类 ⑶ 掌握免疫酶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⑷ 掌握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原理

⑸ 掌握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T细胞、B细胞酶检测技术 ⑹ 了解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它生物学技术 第十二章 免疫防御 4学时 ⑴ 掌握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作用 ⑵ 掌握机体的特异性防御作用

⑶ 了解机体对各类病原体特异性免疫防御特征 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 4学时

⑴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形成的条件;了解免疫耐受发生的机制

⑵ 掌握自身免疫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及临床特征;了解其发生的机理

⑶ 了解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 4学时

⑴ 掌握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的概念;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种类 ⑵ 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传播途径 ⑶ 了解HIV所致的免疫异常及机制 ⑷ 了解HIV感染的基因预防及治疗

⑸ 了解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2学时

⑴ 掌握肿瘤抗原的种类及肿瘤生物治疗方法 ⑵ 了解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学 2学时

⑴ 掌握移植排斥的概念及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及骨髓移植

抗宿主反应)

⑵ 了解移植排斥的细胞基础及损伤机制 ⑶ 掌握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⑷ 了解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 ⑸ 了解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方法

第十七章 免疫防治 2学时

⑴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 ⑵ 掌握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 ⑶ 了解免疫治疗的方法

三.实验课 4学时 实验内容㈠ 单向免疫扩散实验

目的要求:⒈掌握用已知抗血清测定未知相应抗原的方法

⒉学会琼脂板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备 实验内容㈡ 乳胶凝集试验

目的要求:⒈掌握间接凝集试验的方法

⒉学会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标本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开展课堂讨论和不定期课堂测验。自学章节预留复习题

五.必要说明

建议本课程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 学 院 主 审: 学 院 院 长:

二○○二年六月十六日

《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607918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总 学 时:68(讲课学时22,实验学时8,自学学时38)学

分:5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专科)前置课程: 推荐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人体寄生虫学》,胡昌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参 考 书:(1)《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的学习,将为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

第1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2学时)

(1)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掌握质粒、荚膜、芽胞的概念。(2)熟练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理解细菌生长四期的特点。

(4)了解与医学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热原质、细菌素的概念。

(5)掌握噬菌体的概念,了解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第2章

细菌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2学时)

(1)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学意义。(2)掌握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机制。

(3)理解构成细菌致病性的因素,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4)了解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的类型,掌握菌血症、败血症、带菌者的概念。

(5)了解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结果及主要意义。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2学时)(1)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3)了解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第4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2学时)

(1)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概念,理解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与意义。

(2)了解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及免疫性。(4)了解支原体的特点。

(5)了解其他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第5章

消化道传播的细菌

(3学时)(1)理解大肠埃希菌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能引起肠道或泌尿道感染,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掌握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按致病机制不同分为五组(EPEC、ETEC、EIEC、EHEC、EAggEC)

(3)了解志贺菌属的分类(痢疾、福氏、鲍氏、宋内氏),掌握其主要的致病因素。(4)了解沙门菌属中的2500多个血清型大多只感染动物,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及肖氏沙门菌,还有部分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5)了解引起霍乱的血清群为O1群(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和O139群,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因素。

第6章

创伤感染病原菌

(3学时)(1)了解葡萄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了解链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分类情况,掌握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理解其防止原则。(4)了解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

(5)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主要种类、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第7章

食物中毒病原菌

(2学时)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了解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种类。(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该菌为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3)了解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肉毒毒素的特性。(4)了解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原因食品、主要临床症状。(5)了解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掌握该肠毒素的特点及主要临床症状。

第8章

性传播细菌

(2学时)(1)了解淋病奈瑟菌的形态特征和主要致病因素。

(2)掌握梅毒螺旋体为梅毒的病原体,以及其传播途径。了解梅毒病程三期的传染性及其免疫性。

(3)了解沙眼衣原体为STD的重要病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

(4)了解溶脲脲原体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已列为STD。第9章

人畜共患病原菌

(2学时)

(1)了解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勾体病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其中鼠类和猪是钩体重要宿主,肾脏中可长期带钩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2)了解鼠疫耶尔森菌是人类鼠疫的病原体,是由带菌鼠蚤叮咬而被感染。掌握其主要生物学性状。

(3)了解立克次体是一类营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及其共同特点。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

(4)了解炭疽芽胞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见于牛、羊等草食动物,也可传染给人和肉食动物。了解人类炭疽病的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

(5)了解布鲁杆菌属是人类、家畜布鲁菌病的病原体,我国流行的主要 是羊布鲁杆菌、牛布鲁杆菌和猪布鲁杆菌。人类感染是因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经皮肤、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人类。

第1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学时)(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性,掌握病毒的核酸类型。(2)掌握病毒增殖的5个阶段。

(3)了解病毒变异的机制,掌握影响病毒的理化因素。第11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2学时)(1)掌握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及病毒感染的类型,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2)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12章

呼吸道病毒

(1学时)(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了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了解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主要危害。

第13章

肠道病毒

(1学时)(1)掌握人类肠道病毒包括的主要类型,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

第14章

虫媒病毒

(1学时)(1)了解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性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及登革热,均属黄热病毒。

第15章

出血热病毒

(1学时)(1)了解出血热病毒分别属于5个病毒科,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我国已发现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2)了解汉坦病毒的致病性。

第16章

逆转录病毒

(2学时)(1)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有两型。掌握其传播途径。了解其致病机制。

第17章

肝炎病毒

(4学时)

(1)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其传播途径。(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及传播途径。

(3)了解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占目前输血后肝炎的80~90%。

(4)了解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于HBV才能复制。(5)了解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第18章

疱疹病毒

(1学时)(1)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了解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水痘,潜伏后再发则表现为带状疱疹。(3)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先天性感染的最常见病毒 第19章

其他病毒

(1学时)(1)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了解与胃肠炎有关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典型杯状病 毒及小圆形结构化病毒等。

(3)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20章

真菌学总论

(2学时)(1)了解真菌的形态结构,掌握其培养特性。(2)掌握真菌所致疾病种类。

第21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2学时)

(1)了解皮肤癣真菌是一类浅部感染性真菌,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三个属。了解其致病性。

(2)了解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该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3)了解新生隐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于鸽粪中,可侵犯人体多种部位,引起隐球菌病。

(4)了解曲霉所致的疾病有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

(5)了解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引起的疾病为组织荚膜胞浆菌病。

寄生虫学部分: 第一篇 总论

(4学时)

(1)掌握寄生、寄生虫、终宿主、中间宿主、感染阶段等概念。(2)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第二篇 医学原虫学

(6学时)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2)掌握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3)掌握人毛滴虫。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6学时)

(1)掌握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2)了解布氏姜片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3)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4)掌握肥胖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其流行情况。

(5)掌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了解流行情况。

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4学时)

(1)掌握蚊、蝇、蚤、虱的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及防治,了解其生态与种类。

(2)掌握蜱、螨的生活史与形态、致病与防治。

三、课程的其他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4学时)

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方法以及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学会细菌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及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的方法,掌握细菌于上述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

2、细菌的革兰染色(4学时)

了解病原菌的常用检查方法,掌握细菌革兰染色的方法和结果判定。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案例教学。自学的章节于课前留讨论题目,开展课堂讨论。

五、本版教学大纲与前版大纲的比较

六、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

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占10%,期末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甄清

黎明兰

院 主 审: 学

院 院 长:

(公章)

第五篇:体检报告解读——鼻咽癌

鼻咽癌多发于鼻咽顶后壁及咽隐窝处,因位置深藏而隐蔽,检查比较困难,本病早期缺乏特征,为一般症状所掩盖而被忽略或误诊。常见症状为:

鼻部症状:以回吸性涕中带血为主。开始常为少量血丝,易被忽略,待出血量较多时病情已入中、晚期。

耳部症状;颈淋巴结转移;头痛;

颅神经症状:眼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面部麻木,下颌歪斜,咀嚼困难,咽喉麻痹症状,出现吞咽和感觉障碍、声嘶、伸舌偏斜、甚至发生颈交感神经瘫痪综合征(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部皮肤无汗。

1.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以增强鼻腔黏膜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

3.注意改善生活及工作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4.防止急性鼻炎的发作,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防止鼻旁窦炎的形成,采用正确的擤鼻方法,不宜强行不正确的擤鼻,以免引起急慢性鼻旁窦炎。

6.不要用手挖鼻,以免引起鼻疖等炎症。

7.经常保持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减少各种疾病发生。

8.保持大便通畅。

9.不宜长久使用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滴鼻剂,如麻黄素,滴鼻净等。

需要更详细的体检报告查询可以通过原文链接:

http://www.xiexiebang.com/download/

下载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总结报告

    10级学生第二学期学习生活思想活动分析报告 大学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有喜有忧,有乐有悲,有人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而有意义的过完了自己的大一生活;然而大部分人则是碌......

    检查鼻咽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医院检查鼻咽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鼻咽癌由于生长位置特殊,因此对于鼻咽癌的治疗大多首选放疗,早期发现鼻咽癌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大大提高其治愈率。但是很多患者并没有在......

    鼻咽癌的治疗方案演讲稿

    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分析 各位同学,早上好! 我们组演讲的题目是《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分析》。下面,有我来为大家就我们的幻灯片做主要展示。 首先要介绍到的是这次的病例:患者男性,5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09临床C班流行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整理:成玄璇 结语:以下内容为老师在最后一次课上强调的内容加之前上课所讲的重点。本科目考试为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至此我也为各位完成了总共六......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

    流行病学本科重点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人群现象,......

    做好鼻咽癌五官护理工作(合集5篇)

    做好鼻咽癌五官护理工作 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后还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康复过程,让患者做好与疾病打持久战的准备,减少恐惧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做好五官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按医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