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业村社区依法推进工作情况说明
合班村社区依法推进工作
情况说明
合班村社区自开展363计
划
迈皋桥街道地处南京市城郊结合部,多年前地区环境面貌虽经多次整治,但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自去年全市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以来,迈皋桥合班村城中村危旧房片区改造项目被列入南京市九大改造片区之一的重点项目,也是南京市青奥会前重点考核项目。迈皋桥街道通过危旧房片区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强化城市管理、实施小区出新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地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路、丁家庄、象坊、长营、南十里长沟沿线等城中村、危旧房片区的善。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来,街道自加压力,先后启动北苑西动迁,为加快地区环境整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片区的拆迁将大力推进地区环境的提档升级,一个崭新的迈皋桥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前,街道正在大力推进合班村城中村危旧房片区的改造。合班村地处迈皋桥核心区域,距地铁1号线终点站仅一步之遥。但就是在这个核心地区,却存在外来人口、各类承租户达一万人以上,私搭乱建随处可见。给这个区域的市容环境、治安管理、交通秩序、消防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已成为街道薄弱环节和难点,周边群众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多。对此,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来到该地区实地调研,召开推进会议,要求加速推进,用2-3年时间实现旧城整体更新。
为贯彻落实好市、区政府的要求,尽快提升核心区域的人居环境,街道专门定好跟踪进度,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善了该片区改造的现状分析、规定红线、获取拆迁许可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该改造项目共涉及到272大户、697小户居民的拆迁。目前还剩24大户,67小户。在拆迁前期受到广大居民的强烈反对,到区政府上访,要求原地安置。在南京综合环境整治大会上,市领导对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具体要求,南京将改造近70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其中迈皋桥合班村地区就被列入到此次拆迁行动中。合班村是离城区最近的一个“城中村”,成片的老旧房屋,生活质量差,流动摊点多,流动人口多,犯案率高,此次“城中村改造”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赞成。在改造中,结合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方案进行土地整理;依法统一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统一把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农村向城市、村民向市民、村管向城管的“三转变”。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合班村老旧平房属于此次改造范围,街道也采取因地制宜,合理提高用地强度,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利用,改造和提升迈皋桥地区的环境质量。
坚持统筹安置的原则。保持危旧房、城中村改造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根据市规划要求,明确安置方案和复建地块,统筹安置房源的建设,鼓励异地安置到市集中建设的保障房片区等地铁新城。政府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优先供应被改造片区内居(村)民的安置。复建安置房,房源市、区统筹,价格统一认定。鼓励危旧房、城中村待改造片区内居(村)民选择实物安置,产权调换,也可实行货币安置。选择异地安置房源的,异地安置的面积根据各类地段进行按补偿面积增加5%—10%的奖励。符合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享受相应住房保障政策。
关于此次拆迁,区拆迁办领导和街道领导已于2013年3月22日在合班村社区会议室召开拆迁听证会议,按照南京市城中村改造方案,在丁家庄安置房片区,新建保障房给当地居民安置。把相关政策及拆迁动态一一做了详细解释,解答居民问题。
合班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情况说明
在南京市综合环境整治大会上,市领导对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具体要求,南京将改造近70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其中迈皋桥合班村地区就被列入到此次拆迁中,拆迁户数约650户,企业30户。
1、项目名称:城中村改造。
2、动迁时间:计划2013年4月6日。
3、安置地点:丁家庄片区。
4、百姓诉求:①要求就地安置。②不愿安置到丁家庄片区。
5、社区和街道对此所作的工作:
①社区于2013年1月对辖区进行小喇叭进行动迁宣传,连续宣传数天,并由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进行调查和拆迁宣传。
②2013年3月12日由区拆迁办、迈皋桥街道、合班村社区再次入户进行对村、居民房屋进行实地丈量。目前这项工作已结束。
③2013年3月19日由区拆迁办领导,街道、社区组织的会议在社区会议室对合班村拆迁户代表进行拆迁风险评估,并听取民意,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④由于拆迁户们情绪化,连续几天到社区集会,并要求与上级领导对话,我们请示街道,于2013年3月23日由区拆迁办领导、街道领导对拆迁户进行答疑解难、政策宣传。
⑤2013年3月26日下午,拆迁户们有上百号人到街道集会,由街道领导,肖胜利、龚立才、程海博对拆迁户们答疑解难、政策宣传。
第二篇:坚持依法推进,切实抓好村党组织换届工作
坚持依法推进,切实抓好村党组织换届工作
这次村党组织换届要在2月底前完成,村委换届要在6月底前完成。关于如何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县里还会专题开会、培训和安排,在第二季度集中开展。这里我主要讲农村党支部换届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选任标准,拓宽选人渠道。加强对候选人的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把好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入口关。要向党员群众讲清楚候选人应当具备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等要求,让他们明白应该选什么样的人,不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引导党员群众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农民和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班子成员。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对一些情况复杂、矛盾较多、本村暂无村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可采取上级党委委派、由相邻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任村党组织书记。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对不能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甚至与上级党委、政府消极对抗的;正在服刑、劳动教养、被羁押和拘留的;选举前三年内受过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受过党纪处分的;1990年以来有违法生育行为的;因经济或其他问题正被纪检、司法机关立案审查或处分期未满的;长期外出不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年龄过大、文化程度低等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不能列为村党支部委员候选人。
二要推进交叉任职,优化班子结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村“两委”职数。要根据有关规定和行政村面积、人口、经济等情况,确定村干部配备职数的原则和要求。一般来说,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为3至5人。要统筹考虑村“两委”干部的配备,继续推进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提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不断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要着力优化班子结构,使村干部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新进班子人员一般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在45周岁以下。原则上,每个村“两委”班子中要有一名妇女干部和一名30岁左右年轻干部。同时,通过这次换届,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30岁左右的人数应有所增加。
三要改进选举方式,扩大基层民主。这次村党组织换届,要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制度,即:先召开党员大会推荐候选人,按应选人数l:2的比例提出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然后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候选人初步人选投信任票,乡镇党委根据得票情况按应选人数1:1.5的比例组织考察,按不少于应选人数20%的差额比例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提交党员大会确认后进行正式选举。每个乡镇可以选择1-2个条件成熟的村,采取“公推直选”或“无提名候选人直接选举”方式选举党支部委员,进一步提高村级班子的群众认可度。
四要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难点。我县在“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上,存在不少的重点村、难点村。对这些村,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安排专门工作组驻村指导。对于重点村、难点村,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实施“一村一策”。要全面组织开展村级财务清理审计、清产核资、公布帐目和追缴失散财产等工作。尤其是那些群众对村级财务反映很强烈的村,要重点进行审计,审计清理的结果要公示,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对选情复杂、竞争激烈,可能出现拉票贿选或各种势力干扰换届选举的村,要提前对不当或非法竞争行为裁定作出明确规定,必要时可采取司法提前介入,及时消除隐患;对党组织软弱涣散、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以往选举中出问题比较多的村,要先进行组织整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换届选举打好基础。对存在突出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村,不能“带病换届”,要先解决问题再换届,不为换届留下“后遗症”。五要明确责任,严肃工作纪律。这次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责任非常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组织的领导、乡镇驻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联乡包村的领导、换届工作督导员、驻村工作队员要切实负起协调指导责任,城乡共建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要负起共促共建责任,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党员群众,开展公开有序竞争,避免无序竞争。“两推一选”中,上一届村党支部委员要作好述职,候选人要在选举大会上作公开竞职和承诺,当选后还要将其承诺在一定范围公布。要严肃换届纪律。对照“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的纪律要求,严查各种不正之风。特别对于拉票贿选、恶势力破坏换届、宗族宗派干扰换届的,要严厉打击和严肃处理。要严格按程序依法规办事,决不能因为时间紧、工作量大、节前节后事务多而简单行事,决不能违反规定程序而造成混乱局面、危及农村稳定。要统筹安排好时间,春节前要基本完成“两推”,元宵节前乡镇要考察公示支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元宵节后的5至7天要集中完成支部换届选举工作。
第三篇:依法推进高校宗教工作探析
依法推进高校宗教工作探析
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高校作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常常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意识形态的宗教发生关联、形成交集,这使得高校宗教工作成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高校宗教工作也应纳入法治化轨道,在明确其法治基础的前提下,厘清其内容,构建其体系,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一、高校宗教工作的法治基础宗教工作是一项法治性极强的工作。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宗教法,但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的规定,共同构成了高校宗教工作的法治基础。第一,宪法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规定为高校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最基础的法律保障。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和其他任何公民一样,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他们中间有个别人受民族、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信仰了某种宗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宪法赋予他们的公民权利,高校必须予以尊重和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手段,强令他们放弃或改变已经形成的宗教信仰。与此同时,不信仰宗教也是宪法赋予大学生的公民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原本不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信仰宗教,“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别人的信仰自由,因而是极端错误和绝对不能允许的”。[1](P60)第二,宪法和教育法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规定为高校拒绝一切形式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对高校而言,要在充分保障信教大学生信教自由的同时,明确任何人包括信教大学生都不得在校内进行传播教义、发展教徒、建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等宗教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已经超越公民个人的私事而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同时还必须明确,高校的任何学科专业包括宗教学学科专业都不得开设带有宗教宣传、宗教灌输性质的课程或讲座,进行以信仰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宗教研究、神学研究,因为这样的教学科研活动有悖于“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的宪法原则,有悖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的教育法原则,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第三,宗教行政法规对宗教事务的规范为高校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宗教问题提供了法律准绳。《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对信教公民、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正常宗教活动作了明确规定。个别大学生信仰宗教,是他们个人的私事,任何个人和组织包括高校都无权干涉。但他们和所有信教公民一样,所参加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这就要求他们不应在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参加集体宗教活动,对此高校有告知和引导的义务。至于他们中间有人自行组建团契、设立聚会点、充当传道人,就更不能为宗教法规所允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是针对外国人在华进行宗教活动的行政法规,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高校应加强管理,确保他们“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第四,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党内法规是加强党对高校宗教工作领导的基本准则。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于宗教问题,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提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应当坚持不懈地宣传无神论”,“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这样的原则精神,在此后中央及有关部门下发的多份重要文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别要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宗教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机构管理,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所有这些,都为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宗教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基本准则。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基本内容在高校开展宗教工作,既是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着力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要求。基于我国高校的功能定位,基于境外宗教渗透和校园传教的严峻形势,做好当前的高校宗教工作至少应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宗教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宗教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还有个别人信仰宗教。在此情况下,高校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这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事关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讲授宗教的起源、本质以及存在根源、发展规律,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为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的思想基石。在文化素质教育课中,开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的正常渠道,既满足他们对宗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又破解他们对宗教问题的现实谜团。在有关专业课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避免他们因精神生活枯燥、文体活动缺乏而受到宗教诱惑。在校园网络管理中,努力搭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平台,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无神论的声音入情入理、入耳入心地占据校园网络主阵地,有针对性地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能够拥有从容的心态、坚韧的意志,而不至于投身宗教、寻求慰藉。在校园安全教育中,融入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内容,防止传教人员借新生入学、寒暑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机会拉拢学生信教。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创业空间,避免因就业压力过大、工作生活无着而逃避现实、转向宗教。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精准资助,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谨防一些“信善助学机构”以捐资助学为掩护进行宗教宣传。在西方宗教节日期间,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避免他们因好奇、孤寂而被吸引到宗教活动场所去。第二,依法管理高校宗教事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对共产党人来说,虽然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但不能简单地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必须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2](P384)同时还应当明确,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2](P385-386)这两方面的要求,高校都必须落实到位。一方面,不是不允许大学生信教,也不是要把已经信教的大学生打入“另册”,视为异己力量,而是要在尊重他们个人选择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团结和引导工作。包括派专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支持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过正常的宗教生活,不在校内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不在原本不信教的同学中传播宗教。此外,对极个别信教的大学生党员,还应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区别不同情况,慎重对待,相宜处理。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会同公安、安全、宗教等部门,依法处理校园传教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信教大学生,在校内进行的任何宗教活动,都要依法制止;对参与活动的校内人员,不管其信教还是不信教,都要批评教育。对在校内建立的各类宗教组织以及在校内及其周边非法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活动点,无论其建立者、设立者是谁,都要依法取缔,对其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还要依法查处。对向高校传教的各类组织和人员,无论其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依法处理。对以各种名义拉拢学生到校外参加涉及宗教因素的活动的,都要依法制止,并做好受蒙蔽学生的教育劝阻工作。第三,依法管理高校涉及宗教因素的教学科研活动。宗教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不可能被排除在高校教学科研之外。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宗教常识教育,直至培养专门的宗教学人才;在科研中,进行有关宗教问题的研究,直至建设一支宗教理论研究队伍,都在高校的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必须明确,高校涉及宗教因素的教学科研活动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一样,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公立性的学校资源就可能会被用来宣扬宗教的观念和思想,甚至从事传教活动。所以,对高校涉及宗教因素的教学科研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在教学活动中,所有教师都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引领学生,决不允许在课堂上散布、宣扬或变相散布、宣扬宗教和有神论。对借教学之机传播宗教和有神论的,要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对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要根据学校岗位聘任规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对执意传教、屡教不改的,要坚决调离教学岗位;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在科研活动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决不能离开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以所谓“中立”“纯学术”的面貌出现,举文化旗子、宣神学内容,甚至站在护教的立场上,论证宗教的合理性、永恒性,成为宗教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在做好教学科研活动管理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处理好因国际合作与交流可能带来的宗教渗透问题。比如,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要在做好其背景审查的基础上,以适当形式开展我国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并加强对其集体宗教活动的管理,如发现有传教行为的,要及时劝阻制止,顽固坚持的要解聘退学。对有境外经费资助的研究课题、合作项目、国际会议等,要严格甄别,如发现有宗教背景、传教目的的,要坚决拒绝并依法制止。对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使用的国外网络教育资源等,要严格把关,防止宗教的观念和思想通过合法渠道流入高校。对学生社团,要加强审批和管理,防止被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用,接受赞助而从事传教活动。对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疏堵结合的管理体制、管理法规,探索遏制各种形式的网上传教。
三、高校宗教工作的组织体系高校宗教工作多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它不是高校内单一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涉及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学生工作、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外事管理、安全保卫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统战、公安、安全、宗教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高校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党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紧密追踪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校园传教的严峻态势,加强本校宗教问题的调查研究,明确本校宗教工作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不能让本校成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盲区”,成为敌对势力“跑马圈地”的场所。统战部门是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在高校宗教工作中理应发挥协调各方的牵头作用。具体职责可包括:掌握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了解境外宗教渗透和本校校园传教、学生信教的情况;协调涉及宗教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强化其责任意识、考核其工作业绩;抓好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宗教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加强与信教师生的沟通联系,在尊重其信仰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学生工作部门是高校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作为其工作队伍的主体,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大学生思想的教师。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研究大学生对宗教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谈心活动。尤其是当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扰又受到外部传教力量的诱惑时,要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充满亲和力、感染力的说服教育中,使大学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共青团干部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绷紧宗教工作这根弦,谨防境外敌对势力披着合法外衣,把宗教因素植入校园文化活动,伺机向大学生传播宗教。教学管理部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枢纽,在高校宗教工作中,一是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都能有针对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在文化素质教育课中开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常识课程;二是要确保涉及宗教因素的所有课程包括宗教学学科专业的课程,都不带有传教性质,都不组织学生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三是要严把教师的思想关、政治关,确保宗教人士不得进入课堂,确保有宗教信仰的教师不在课堂上传播宗教。科研管理部门在对涉及宗教因素的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一方面,对宗教团体和带有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资助的项目,一定要甄别来源,如有境外敌对势力介入或附带宗教条件、进行传教活动的,一律不予批准;另一方面,对涉及宗教问题的任何研究,都必须明确要求研究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能离开这个立场搞所谓的“文化神学”“学术神学”,混淆公立世俗大学与宗教院校的根本区别。外事管理部门参与高校宗教工作,体现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要审查其可能包含的宗教因素,如附带宗教条件、传教目的,应坚决拒绝并依法制止;体现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中,要在尊重其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如有违反就依法处理。安全保卫部门负责校园的安全稳定,无论依法治理在高校及其周边非法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活动点,还是依法处理校内外针对大学生传教或其他涉及宗教因素的非法活动,都担负着重要责任。履行这一责任,对内要加强与学生、教学、科研、外事等部门的合作,动员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发现问题就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对外要密切与公安、安全、宗教等部门的联系,取得工作指导和支持,既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又讲究策略、稳妥处理。总之,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就可以通过扎实有效的高校宗教工作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净化涉及宗教因素的校内外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参考文献:[1]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鲍莉炜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方案
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规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学校法治建设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就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宪法、法律和法规为依据,坚持党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指导和学校自主管理有机结合,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学校依法办学行为,健全校内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营造学校法治文化氛围,进一步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努力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依法治校,系统地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学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逐步将全校工作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行政工作法制化,廉政建设制度化,监督机制完善化。为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全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基本目标:坚持“正行风,促发展”的原则,形成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建立健全权益救济渠道,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章程和制度规范建设
1.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法治校的依据是学校章程制度,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对学校的办学性质、发展目标、学校的组织机构与决策程序、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作出规定,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报县教育局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2.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在依法制定章程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贯彻落实。
依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教师职务评审、聘任制度及相应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招聘、录用和管理教师。
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规范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的法人财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符合法治要求的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学校依法办学和内部治理机制。
1.依法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明确学校校长及行政组织、党的组织、其他群众组织的职责权限,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明确学校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
2.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严格依照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能与岗位职责,学校管理者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和其他服务人员的行为都纳入法制化轨道。
3.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学校的决策机构与程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保证学校的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让教职工充分了解和参与。
4.建立家长委员会,明确家长委员会的权限和议事程序,在涉及学生教育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支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加强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联系沟通。5.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的政策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公开;学校的招生政策、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素质。
1.切实加强对广大教职员工、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学法用法水平。通过大会动员、专题讲座、宣传橱窗、学校广播站、校园网、课堂教学、班级学习园地、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等,努力使各项教育法规入心入脑,人人知晓,不断强化师生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师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2.把法制教育列入学校课程,并结合学科实际,把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等知识,有机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3.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制度,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和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寓法制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法制教育于综治安全管理中,寓法制教育于学生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4.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依法治校工作,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四)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
1.按照教师法规定,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应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待遇。
2.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依法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加重其学习负担,不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3.进一步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或侮辱其人格尊严,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4.进一步健全校内教师和学生申诉制度,规范师生申诉程序,完善申诉工作机制,做到申诉的办法和程序公开、处理依据和结果公开,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争议。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5.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维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妥善处理好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分清事故责任,以采取协商、调解为主的办法进行处理,协商和调解不成的依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主动争取法制副校长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五)积极开展学校法治文化建设
1.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的重要举措,通过橱窗、板报、广播开设普法宣传栏,开辟法治文化长廊,开展校园法治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学校法治文化建设。
2.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依法治校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维护稳定相结合,优化学校法治环境,增强师生法治观念,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依法治校与深化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相结合,引导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形成公平、有序、民主、法治的学校文化,引导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六)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抓手,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把我校建设成为内江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依法治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把依法治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循序渐进地推动这项工作,确保学校走上法治轨道。成立依法治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提高工作的效率。制定依法治校的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展开会议,汇总依法治校的工作情况,商讨依法治校的工作方略,制定工作计划,使我校的各项工作朝着正常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前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认真总结依法治校工作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提出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提出阶段性目标与要求,统筹规划、分段实施、稳妥推进。要注重培育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把依法治校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各项任务落实。研究探索科学的创建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扎实开展。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网站、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宣传依法治校工作的意义、任务和工作重点,引导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自觉投入到依法治校工作中,努力扩大群众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氛围。
附件: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2018年7月
第五篇:大胆推行社区“海选”,依法推进社区民主
近年来,我区始终围绕“优化社区功能、强化社区民主”,大胆积极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玄武特色的社区建设指导思想、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和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早在2000年4月全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之初,我区就在xx街道的北苑社区率先进行了全体选民参加的有候选人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探索社区直选、扩大基层民主上迈出了第一步。去年12月,我区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精神,在锁金村街道锁四社区试点,首次探索城市社区居委会“海选”,即不明确候选人,由社区居民自主报名,公开竞选,经社区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今年上半年,区委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研究决定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决定以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普遍实行社区直选,推行社区“海选”。全区社区居委会全部采取由户代表或全体选民参加的直接投票选举办法,其中有16家采取无候选人的“海选”方式。全区由户代表选举的参选社区总户数103348户,登记选民数76771户,参加投票选民数70146户。参选率达84%。全体选民参选的社区登记选民数7706人,参加投票选民数7328人,参选率达95%。全区社区居委会竞选人数718人,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182名,委员395名。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平均年龄45岁,比上届降低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48%,比上届提高10%;党员占67%,比上届增加4%;社区专职人员中失业人员155名,占54%。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胆实践抓突破:率先推行社区“海选”以往居委会基本采取间接选举办法产生,即由居民代表而且大多是等额选举产生。在第二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中,我区在去年底锁四社区“海选”试点一举成功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大胆实践,扩大直选,推进社区民主,在社区选举形式的民主化上取得了以下几个突破:一是参选主体由居民代表扩大到社区全体户代表或全体选民,在选举形式上全区各社区普遍采取了户代表或全体选民直接选举方式。二是被选举对象由明确候选人发展到不确定候选人,全区每个街道都有1—2个社区进行“海选”,梅园街道所有社区都实行“海选”。三是在候选人确定上,由过去的以街道推荐为主到社区居民自主报名,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确定。四是重视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换届。要求按20户产生一名、总数不少于50名的比例,扩大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规模,社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单位代表、居民骨干、残疾人、低保户、离退休人员等代表进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使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体现广泛的代表性、优化的结构性和较高的素质性,通过强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作用,扩大社区参与,畅通居民参事、议事渠道。
二、依法选举抓规范:重点环节抓好“三统一”鉴于社区居委会目前没有法定的具体选举程序和办法,我们依照《居委会组织法》,本着依法办事、尊重~、推进自治的指导思想,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整套选举程序和办法,编印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手册,做到了“三统一”:一是统一规范了选举工作程序,明确了“海选”和非“海选”的七个主要程序:
1、推选社区选举委员会;
2、民主选举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
3、公布社区居委会的选举职位、职数及竞选的基本条件;
4、进行选民登记;
5、对社区候选人和“海选”社区竞选人进行资格审查,非“海选”的社区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必须多于应选人数,“海选”的社区对资格审查有效的报名竞选人全部予以公布;
6、召开社区投票选举大会;
7、公示选举结果。二是统一规范了选举公告、选民证、委托投票证、选票和投票大会主持人讲话稿等样式,便于社区实施操作。三是统一规范了投票选举办法、投票选举大会的议程和具体要求。要求参加投票选民必须超过应到会选民的一半方可召开大会。当选人票数必须超过参加投票选举选民所投赞成票的一半以上。选举会场设立若干秘密写票处、代写处。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因故不能参加大会投票选举的,可书面委托他人代为投票,接受委托的选民凭委托投票证领取选票,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三人。有的社区投票选举根据需要设立分会场、投票站和流动投票箱。但投票站和流动投票箱都有三名以上的工作人员,便于互相监督。
三、组织领导抓关键:推选好社区换届选举委员会在这次换届中,我们改变了过去居委会选举由街道干部负责主持的做法,依法明确规范了社区选举委员会的构成、职责职权、工作机制,所有社区换届工作由社区换届选举委员会来负责。社区选举委员会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上届社区成员代表以及居民骨干中有一定组织能力、群众威望较高、办事认真的人,不参加竞选的本届社区居委会成员等组成,与竞(候)选人有亲属关系的必须回避,不得参加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做好选举的宣传发动工作;制定选举工作方案和选举办法;负责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推选;负责进行选民登记;负责社区居委人竞(候)选人的资格审查;主持投票选举等。事实证明,群众推选的社区选举委员会人员绝大部分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处理问题能力,对社区换届选举起到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避免了街道行政策划。
四、宣传发动抓深入:依靠居民骨干,分片包干到户宣传发动工作贯穿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始终。我们对选举工作人员分层实施全面培训。区民政局负责培训到街道指导人员,由街道负责培训到每位社区选举工作人员,再由社区负责抓好广大居民的宣传发动。为让广大居民群众了解社区直选的意义、目的、方法、程序、参选要求等,各社区都印发了《致选民的一封信》,通过召开楼幢长、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等会议,制作各类宣传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社区选举工作,引导广大居民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许多社区为提高社区参选率,采取居民骨干分片包干到户的办法,一人负责落实二十户居民参加选举。由于宣传发动到位,玄武湖街道花园路社区6031户选民,有5092人参加了投票
选举。副省长张桃林、原市老领导潘寒操等参加了兰园街道公教一村社区居委会投票选举。北门桥社区居民骨干吕则银还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候选人陈桂珍义务宣传,发动居民群众投她一票,理由是年轻肯干,希望大家给她一个在社区就业的机会。
五、选民登记重实际:外来人口享有同等权利搞好选民登记是进行社区直选的重要基础。我区对人户分离的、户籍在本社区但实际不居住本社区的拆迁户、空挂户等,不纳入选民登记;对于居住在本社区一年以上,但户口不在本社区的暂住人口可纳入选民登记,他们同样享有本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村居合一的、居民多于村民的5个社区村民也纳入选民登记。xx街道xx村社区有379户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该社区居委会的“海选”,从浙江来该地区经商的45岁倪春法还被当选为xx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这是南京首例外来人口当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
六、依靠群众抓监督:确保选举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为保证选举过程依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区民政局、各街道、社区都公布了选举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对违反选举办法、妨碍居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人和事,居民有权向社区选举委员会、街道指导小组及民政部门举报。新街口街道社区换届选举指导小组接到北门桥社区居民举报该社区选举有舞弊选票,经调查属实后,即在民政局的指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下,成功组织了重新选举。
七、特殊情况重~:顺应群众愿望,保证选举成功区政府在关于做好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文件中,原则要求:社区居委会竞(候)选人年龄为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对从事过社区工作并有突出贡献或其他特别优秀者适当放宽条件。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社区应广大居民要求,将年龄放宽到了男、女不超过55岁。兰园街道九华山社区居委会原主任张月琴虽然已年愈六十,她本人也作好了退下来的思想准备,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致推选她为主任候选人参加选举,结果她高票当选。一些社区居委会主任竞(候)选人不是党员,不符合“一肩挑”的条件,但只要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确定的,只要是社区选民的选举结果,我区各街道都能尊重~,另行配备专职社区党支部书记。
八、创新机制促自治:构建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互助社“三位一体”的社区工作新机制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自治性组织。民主选举是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我区结合社区换届,以社区居委会直选为手段,不断深化社区组织和管理体系改革,创新社区工作机制。主要举措一是进一步扩大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规模,强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监督作用。建立完善社区议事决策机制、日常居务参与机制、民主监督评议机制,畅通社区居民自治渠道,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根据社区工作需要设立若干工作小组,由各专门小组依据职责分工进行民主监督。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社区“政事”分开,“政社”剥离,在社区设立社工站,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社工站主要承担社会保障、社区治安、社区保洁等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的工作任务,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聘用专职社工,社工实行“街聘居管”。由街道办事处在社会公开招聘,人员接受社区管理和监督。三是整合社区公益服务劳动站、社区服务站等功能,在社区成立由居委会举办,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区互助社,深化拓展社区服务。社区互助社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区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开展各种公益性、群众性活动,负责星光计划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运作,是万家帮社区服务呼叫系统开展微利有偿服务的社区平台。社区初步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监督,社区居委会民主管理,社区工作站具体办理社区事务,社区互助社承担社区服务的新型社区工作机制,构建起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互助社“三位一体”的社区工作新机制。在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社区直选是社区居委会的选举方向,一开始,我们对“海选”能否取得成功并没有把握,但在选举中,“海选”的方式却得到了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的欢迎。事实证明,民主的手段必定能选出靠得住、能干事的社区当家人。我区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4月20日基本结束,新当选的社委会成员没有来得及培训,就投入了社区“抗非战斗”。在突发性的重大灾难面前,30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顾大家、舍小家,坚持在社区“抗非”一线,没有一个退缩,经受了考验,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爱戴,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社区直选,扩大了社区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责任感,奠定了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培育了社区民主意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直接选举,是落实十六大提出的“保证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在社区选举上真正做到该给居民群众的权利一个不留。对广大社区居委会当选人也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民主教育。决定他们去留的是社区群众,赋予他们权力的是社区群众,因此他们必须对社区居民群众负责,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社区直接选举,培育了社区居民的平等、民主、竞争、责任、服务等思想意识,促进了社区人的观念现代化,这是强化民主自治、抓好社区建设的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