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颍泉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工作总结
颍泉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依法保护和增殖水生生物资源,改善颍泉区渔业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渔业战线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巩固春季禁渔成果,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及污染等侵占渔业水域的行为,开展涉渔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控,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渔民的一致好评。
一、实施春季禁渔
五年来,认真开展实施春季禁渔。一是宣传教育到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对辖区内各水面、码头、市场、餐馆进行了巡回宣传和检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营造了良好的禁渔氛围。二是打击处罚到位。定期、不定期开展了春禁执法行动,对泉河、颍河、茨淮新河等水域进行了重点巡查,共清理和销毁迷魂阵、布围子500余米,刺网85条,查处电力捕捞渔船1艘,没收电捕设备5台(套)处罚、教育违规人员31名。春禁执法行动对禁渔期非法捕捞起到了震慑作用,促进了我区禁渔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二、打击非法捕捞
每到捕捞旺季,渔政人员采取白天与夜间,明查与暗访,陆上与水上相结合的检查方式,采取流动巡查、蹲点守候、声东击西、杀“回马枪”等方法,加大打击力度,做到检查不留死角,处罚不
留情面,务求实效。在执法过程中,对初犯且情节轻微的,以教育为主;对屡教不改的依法严厉查处,通过抓典型,有效震慑非法捕捞人员。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155人次,出动船(车)40艘次,查获违法捕捞渔船15艘,查获电力捕鱼案件 5 起,收缴违法电捕工具5 套,销毁布围子、迷魂阵600米。整治行动中,渔政执法人员做到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非法捕捞的“钉子户”注重方式方法,疏堵结合,防止了矛盾激化,避免了事态升级扩大。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了着装整齐,亮证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查处案件做到了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执法文书制作程序规范,树立了渔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调处死鱼事故
五年以来,我区共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死鱼事故3起,其中大地磷肥厂污染事故受损户获赔5万元。化解了黑茨河污染渔民上访事件。在接到死鱼事故报告后,我站迅速协同渔业环境监测等部门赴现场进行调查取证,配合渔业环境监测等部门进行死鱼原因监测并进行调解处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加强对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
问题和建议:
1、交界水域,电力捕鱼船只非法生产,在查处过程中执法难度大,请市局牵头组织协调相关县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交界水域非法电力捕鱼行为。
2、渔业水域死鱼事件增多,我区没有死鱼原因检测和鉴定专业机构,由于接案后受时间、地域和物质条件的影响,往往出现检
测失实、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请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我区健全渔业环境监测设施,加快检测速度,提高检测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捕捞渔民和养殖户合法权益。
3、我区执法装备不齐,经费不足。执法安全性存在严重隐患;无“打非”整治行动经费来源,重点水域和交界水域非法捕捞行为猖獗,情况复杂,各项执法经费支出较大,存在较大的执法经费缺口,未列入财政专项资金;资源养护及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瞭望哨、通讯网络体系等因经费原因尚未建成。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大渔政执法装备建设和资源养护及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条件,加大“打非”专项整治行动执法经费投入,设立“打非”专项资金。
2011年6月10日
颍泉区水产管理站
第二篇:2009年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总结
一、概述
为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安徽省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方案》各项要求,根据我市渔业和水生生态现实状况,我市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
(一)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
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精心谋划,认真准
备。对投放品种、投放数量、在什么地方投放、如何投放,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最后各县区分别在涡河、北淝河、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的中、上游五处投放大规格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共计17万尾,投入资金4.6万元,投放蟹苗近309万尾,投入资金92.4万元。
(二)渔业资源保护
1、禁渔制度
每年3月1日至8月31日,我市都严格按照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省里的部署,全面实施禁渔,分别在涡河,北淝河,芡河,茨淮新河,蒙阜河等水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渔面积达到7.3万亩。
2、打击电炸毒专项行动
为保护现有渔业资源,我们认真组织各县区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尤其对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进行严厉打击,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2009年我市共出动300多人次,查处案件20多起,收缴电捕器30多台。
3、保护区建设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市只有蒙城县在芡河建立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鳜鱼青虾资源,保护区面积10000多亩,6月份已被蒙城县政府下文批准。
三、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水利部门对涡河实施清淤工作,在蒙城县拆除围网100多亩,网箱20多个,该县渔民均予积极配合,水利部门亦对渔民损失给予了适当赔偿。清淤后,涡河水质明显变好。
四、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确认,调查与处理,难度较大。
渔业水域污染防范难,确认难,案件处理难。
2、渔业生态监控,缺少必要的设备与投入。
第三篇: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做好当前渔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农渔发[2006]17号 【发布日期】2006-05-15 【生效日期】2006-05-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做好当前渔业重点工作的意见
(农渔发[2006]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渔业主管厅(局)、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今年,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发[2006]9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全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提出了重大养护行动和保障措施。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面贯彻《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职责,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做好当前重点工作。
一、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
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制度是一项符合现阶段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必须长期坚持。要加快研究制定《海洋伏季休渔管理规定》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规定》,强化管理措施,推进休渔和禁渔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稳定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重点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管理。进一步加大内陆重要水域渔业资源养护力度,在珠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鄱阳湖、洞庭湖等重要湖泊,三峡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黑龙江等界江界湖建立健全禁渔期制度。在科学评估论证基础上,完善长江刀鲚和凤鲚等资源专项捕捞限额管理制度。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组织实施好休渔和禁渔管理工作。继续开展统一执法行动,重点加强海上、重要管理分界线、渔港码头以及陆上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休渔和禁渔秩序,防止局部或个别问题影响休渔和禁渔全局。要切实关心因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渔民,按照《纲要》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协助有关部门将其纳入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通过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定期定量生活救济等形式,加以妥善解决。
二、严格执行渔船“双控”和捕捞许可制度
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确保实现海洋捕捞渔船“双控”目标,重点压减拖网、帆张网、定置张网渔船及持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严格执行《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和《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实施渔船准造、检验、登记捕捞许可和报废等制度,加强对渔船修造企业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审批、非法建造渔船行为。继续组织开展查处非法捕捞的专项行动,重点查处无证捕捞、使用非法渔具、违反禁渔区(期)规定等行为,进一步改进查处违规渔船的组织方式,加大港口查处力度,降低执法成本。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用好减船资金,落实减船任务。积极引导捕捞渔民向增养殖业、水产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转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切实提高渔民的转产就业能力。加强海洋捕捞从业人员管理,加强职务船员的各类培训工作,规范职务船员持证上岗。
三、积极有效地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活动
大力开展渔业资源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增殖,积极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我部将组织开展沿海及重点江河湖泊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活动,举办以“世界海龟年”为主题的海龟放流仪式。同时,组织制定《全国渔业资源增殖发展规划》、《全国人工鱼礁建设规划》,为落实《纲要》养护行动提供项目储备。组织制定《人工鱼礁许可管理办法》等规章,规范人工鱼礁建设管理。
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有序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工作。重点针对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严重的水域,综合运用人工放流、底播和建设人工鱼礁、鱼巢等手段措施,加大增殖力度,扩大增殖规模。进一步规范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科学制定增殖规划,合理确定增殖水域、类型、品种、数量,强化日常管理和放流现场监管,开展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增殖效果评价,提高增殖工作管理水平。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人工鱼礁和鱼巢,开展人工放流,多渠道筹集增殖经费,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资源增殖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四、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
为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我部在《全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基础上,组织制订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规划,对列入建设规划的保护区,重点给予支持。各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原则,组织编制本地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要努力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将保护区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保护区管理工作正常运转。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水生生物湿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抢救性地建设一批水生生物湿地保护区。
要切实加强保护区内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生产设施。要积极推进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针对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精干的管理机构。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管理和科研条件,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水平。同时,各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加强法制建设,要在对保护区管理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争取做到“一区一法”。
五、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的力度
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植物种资源调查和监测,抓紧调整出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名录,将当前亟需保护的物种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对白鲟等极度濒危物种实施专项救护行动,对白暨豚等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的珍稀濒危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行动。抓紧建设中华鲟、大鲵、海龟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驯养繁殖基地,开展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保护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进一步完善水生野生动植物行政审批制度,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条件,规范审批行为。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水生野生动物紧急救护网络体系,对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进行及时救治和护理。规范捕捉、运输、经营利用、进出口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产品的各环节管理,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标识制度。建立违法活动举报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结合、专项检查与联合检查互补的执法机制,以集贸市场、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场所、集散地等为重点,严格查处各种非法经营利用行为。建立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治理外来物种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危害。
六、及时准确地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依法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严格执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等相关规章,及时组织有资质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单位的技术力量,调查分析污染原因和污染主体;及时采取转移受威胁的水产品,暂停养殖纳水和严控受污染的水产品上市等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损害,维护生产者利益,确保食品安全;科学评估渔业资源和渔民损失,提出补偿方案,督促责任单位落实补偿或赔偿经费,切实维护渔业权益和渔民利益。进一步完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抓紧制订应急处理预案,规范应急处理程序;当事件发生时,要根据级别和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依法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对于涉及饮用水等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当配合环保等部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及时报送监测检测结果等信息,适时评估损失,提出补偿和生态修复方案。要争取将渔业水域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纳入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财政部《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有关规定,落实处置突发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所需财政经费。加强水域生态应急监测和水产品应急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大江大河、重点湖泊及沿海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切实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整合水产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力量,配备技术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加大监测评估力度,为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涉渔工程环评提供技术支持。
七、强化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
进一步完善全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增加监测网点,扩大覆盖范围,有效监控重要渔业水域,发布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继续实施《全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国家级、海区和流域级资源环境监测中心,结合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病害防治中心建设,加大对省级、重点市县级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建设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更新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大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加强调查监测能力。
各地要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专项调查和常规监测,充分利用调查和监测成果,建立和完善本地区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制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基本情况的调查,科学划分渔业水域功能区并明确其范围,由当地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八、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涉渔工程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对水利水电、围垦、海洋海岸工程、海洋倾废等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建立环评专家库和评审意见报告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逐步落实三峡工程珍稀鱼类保护等生态补偿项目。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参与并依法提出对涉渔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对影响较大的项目,要组织专家论证,积极与有关部门交换意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对未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且对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造成较大影响的项目,要督促责任单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涉渔环评程序,并按照《纲要》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采取保护措施,落实保护经费。开展对已建和在建涉渔工程项目的调查和评估,督促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建设对渔业资源的负面影响。积极参与当地海洋、江河、湖泊、水库、滩涂等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保护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的措施。对于违法施工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九、积极推进科学养殖
实施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积极推进科学养殖。2006年我部将重点创建100个生态养殖示范区(场)、20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10个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和5个工厂化循环养殖试点场,并在病害预防示范区内选择50个池塘养殖户开展微生态制剂等生态防病技术应用示范,选择40个池塘开展草鱼免疫试点,以促进健康养殖的推广和普及。建设100-150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建立健全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和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制度,提高重点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同时,结合我部为渔民办理的实事,将在示范区内举办病害防治、安全用药和科学投饵等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培育1万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10万户养殖渔民。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将转变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养殖证制度建设。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基础上,配合当地政府,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继续扎实做好养殖证核发工作,调整和优化养殖布局。二是强化对水产养殖生产的监管。依照相关法规,加大对养殖水域环境、养殖中渔用药物使用、水产苗种生产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引导养殖生产者科学投饵、施肥和合理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推广节能环保的健康养殖方式。对部分地区超养殖容量且投喂杂鱼的普通网箱、未达标排放的流水工厂化养殖等生产方式,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一定的限制和调整措施,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等节能环保的健康养殖方式,推广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养殖生产中小杂鱼使用。要鼓励养殖生产者按照无公害、绿色等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加强对各地已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监管。各地要支持和鼓励水产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优质种苗、低毒安全高效鱼药疫苗、颗粒饲料及健康养殖模式的研发,通过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十、不断开创资源养护工作新局面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贯彻实施《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抓实抓好,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努力开创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纲要》精神,争取领导支持,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建立健全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相互支持配合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体制。抓紧制定养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工作责任制,有序推进养护工作。
(二)科学制订规划,优先实施重点项目。根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地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规划。进一步明确养护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优先项目,以落实项目带动养护工作,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三)拓宽资金渠道,落实养护经费。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财政、基建和科研等项目支持,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养护经费。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
(四)加强法制和队伍建设,提高养护管理能力。抓紧组织起草《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强化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建设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组织科研力量,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养护技术,为养护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
(五)学习宣传《纲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增强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普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参与养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6]207号 【发布日期】2006-07-03 【生效日期】2006-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
(内政办字[2006]207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七月三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
(自治区农牧业厅二○○六年五月九日)
200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06]9号)。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促进我区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现就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区水域总面积0.9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0.8%,受北方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生生物具有高原性、冷水性、耐盐碱性等特点,且水生生物种类比较贫乏,生态系统脆弱。近年来,个别地区阻断河流,占用水面,水域污染、非法捕捞等案件时有发生,导致我区水生生物资源量大幅度下降,部分物种已达到濒危状态。《纲要》的发布对于我区有计划、科学地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管理手段,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保护公共资源的主导作用,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制定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抓好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认真学习,加强宣传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渔业经济发展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实际,围绕《纲要》组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学习计划,面向渔业系统、渔区乃至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同时,要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及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向社会公布咨询电话和信箱,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中来,在全社会营造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良好氛围。
三、我区实施《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0年,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改善,濒危物种数目逐步减少;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捕捞产量的增幅控制在2%以下;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5亿尾(粒)以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数量达到5个以上;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60%以上。
2、中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渔业资源丰富的目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捕捞产量每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0亿尾(粒)以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数量达到10个以上。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水域生态环境优良,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并得到高效利用,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良性循环。
四、渔业资源增殖行动
(一)建设渔业资源增殖基地。自治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全区渔业人工增殖规划,在各大中型渔业水域建设天然鱼类产卵场和人工繁殖基地,增加天然水域经济鱼类苗种的投放量,提高优质经济鱼类比例,增殖、恢复渔业资源。
(二)发展天然水面增养殖。我区湖泊、水库、河沟的面积占渔业总水面的98%以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大中型水面渔业综合开发,通过开展网箱养殖、围栏育种,小水面人工精养、半精养,大幅度增加水产品产量。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休闲渔业及其它相关产业,提升涉渔二、三产业的比重。
(三)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各级人民政府要专门划拨增殖放流专项资金,确保增殖放流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的人工增殖放流规划,建立增殖计划申报审批、增殖苗种检疫检验及增殖放流监督制度,在做好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等自治区重要渔业水域的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增殖鱼类资源。
(四)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殖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保护区的管理。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对水产遗传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水产遗传育种资源的保护,促进水产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开展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进一步完善黄河鄂尔多斯段黄河鲤、兰州鲶保护区,兴安盟阿尔山冷水鱼保护区及呼伦贝尔市根河冷水鱼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强化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调查研究,规划建设呼伦贝尔市陈旗鲫自然保护区、阿拉善盟卤虫自然保护区、鄂尔多斯市无定河甲鱼自然保护区及其它特有的濒危水生生物物种保护区。
(二)濒危水生生物物种救护。在呼和浩特市建设自治区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各盟市分别建设水生生物救护站,建立救护快速反应机制,对误捕、受伤、罚没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对鲟鱼、鳇鱼、哲罗鱼、细鳞鱼、黄河鲤、兰州鲶、陈旗鲫、卤虫、水獭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要制定重点保护计划,实施专项救护。
(三)开展濒危物种驯养繁殖。要建立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的种质保护基地,渔业科技部门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做好种质的提纯复壮,强化对水生野生动植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水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基地,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扩大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量;要进一步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人工放流活动,建立人工放流制度、制定放流规划、技术和标准,抓好对鲟鱼、鳇鱼、哲罗鱼、细鳞鱼、黄河鲤、兰州鲶、陈旗鲫、卤虫等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人工放流,并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四)开展对水生野生动物的规范化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制度,加强对渔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重点开展对捕捉、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进出口水生野生动物行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植物行为。
(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督管理。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海关、口岸的联系,把好外来水生生物的入口关,建立对外来物种监控、预警机制和检疫及疫病控制体系,在重点地区和重点水域建立监控点,适时做好监督管理,保障本土物种安全。
六、开展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行动
(一)加强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渔业环境监测网。在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呼伦湖、达里诺尔、岱海、乌梁素海等自治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黄河、西辽河流域的池塘连片养殖区建立日常监测点,对水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监控机制。对渔业水域附近的高污染企业的排污口进行重点监督,适时监控,确保水域环境安全。建立突发性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及时确认污染主体,科学评估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者损失,依法对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做好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对遭受破坏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对修建水库、水电站、围垦、倾废区等建设工程,环保部门在批准或核准相关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补偿方案或补救措施,并落实补偿项目和资金。相关保护设施必须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开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渔业病害防治体系,配备技术人员和检测设施,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养殖水质监测、环境监控和投入品使用等各项制度,抓好养殖水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渔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池塘“上粮下鱼、以渔改碱”、稻田养殖等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建立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做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水产品认证工作,严格执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七、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
(一)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执法协调机制,做好环保、水利、工商、交通、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不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保障《纲要》的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计划、财政、科技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合理整合生物资源养护有关经费并统筹使用。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将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及企业资金、个人捐助、国外投资、国际援助结合起来,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供资金保障。要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做好资源增殖保护费和补偿(赔偿)资金的收缴,专项用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
(三)建立监督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处理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生产开发的关系,在抓好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渔业生产开发。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无序开发和破坏资源行为的监督管理,打击一切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环境的行为,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四)严格执行各项渔政管理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渔政执法装备投入,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渔政执法工作力度。
1、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禁止在禁渔期、禁渔区进行非法捕捞或者收购、运输、储藏、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在目前对黄河内蒙古段实行全面禁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实行常年禁渔。
2、严格执行渔业捕捞许可制度。按照《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严格《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办证的条件和程序,抓好对《渔业捕捞许可证》的管理,严格控制捕捞渔船、网具的数量和规格。强化渔船检验和报废制度,确保渔业安全生产。
3、严格执行捕捞限额制度。按照自治区各及盟市公布的部分渔业水域的捕捞限额,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捕捞限额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没有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的水面,有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规定,限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评估,确定捕捞限额。
4、强化和规范捕捞渔船船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渔业船员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实行捕捞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捕捞从业人员的数量。
(五)建立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的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我区渔业资源养护行动的近期、中期和远景目标,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建立健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的长效运行机制,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真正做到长抓不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纲要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纲要
经国家计委、财政部批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于2000年5月1日开始征收。这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杠杆相结合的办法,宏观调控国有资源利用,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重视。值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开征之际,回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提高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认识,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全面推动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文和气象环境复杂,为多种水生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条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在我国现有的4000余种脊椎动物中,水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就占70%左右。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水生动物濒危物种不断增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为引起社会公众以及决策者的关注,出版了保护动物红皮书。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已有92种鱼类被列为野生绝迹、濒危、易危、稀有等级。目前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贸易和限制贸易的水生动植物种(附录
一、附录二)近300种。我国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有近80种水生动物种,其中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暨豚、中华鲟、白鲟、鼋、儒艮、中华白海豚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文昌鱼、江豚、胭脂鱼、鲸鱼等。此外还有许多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被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如东北雅罗鱼、长江鲥鱼以及龟类等。这些物种都是世界珍稀动物资源,更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科研和文化价值,因此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1、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水生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野生动物每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有各自特定的地位,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互为依赖,共同维持生态平衡。随着一个物种的消失,将导致若干物种的灭绝,直至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改变。水生野生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比陆生动物更为敏感,某些水生野生动物的异常或灭绝,往往就是自然环境已经恶化和人类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的征兆。因此专家认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遭到破坏,会引起生态平衡的改变和环境的恶化,最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水生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如白暨豚具有极为发达的大脑及声纳系统,它对人类的军事科学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中华鲟,从其进化上可以研究地质、地貌变化,其物种又有生长速度快、发病死亡率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极其珍贵的鱼种,《本草纲目》等文献中记载其具有显著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我国许多水生野生动物在生物学、仿生学、生理学、地质学以及军事科学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另外,一个物种在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就已经绝种,就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是一种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性,只要人们遵循水生野生动物生存自然规律,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就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经济,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造福人类。
3、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建设现代文明国家的需要
国际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日益重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程度也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环境保护意识及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各国政府和政治家都已把这一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为我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良好国际形象,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回顾
1、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逐步健全
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及《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等一系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定。一些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陆续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许多地方确定了地方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意识逐步提高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举办各类讲座,开展各种展览、放流等活动,向社会广泛进行宣传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义、法律法规、保护科普知识等,使广大群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普遍得到加强,群众自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并逐渐形成社会新风。
3、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
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40余处,分别以保护中华鲟、白鲟、白暨豚、中华白海豚、江豚、鼋、海豹、胭脂鱼、文昌鱼、大鲵、玳瑁、大珠母贝、鳇鱼、哲罗鱼等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重点,其中有广东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辽宁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四川长江合江—雷波江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以及湖北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儒艮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强化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栖息环境的保护、管理,如广东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上岸产卵的海龟和海龟卵得到保护,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表彰。
4、积极组织抢救、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将各类活动中误捕的水生野生动物进行救治放生,同时还开展了水生野生动物的增殖放流工作,如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等的放流。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9年底,国家放流中华鲟苗总计近600万尾,特别是1999年底,由农业部与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合举行了中华鲟放流活动,向长江投放10厘米以上幼苗10万余尾,取得较好效果。
5、强化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管理
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通过狠抓电、毒、炸等有害渔具、捕捞方法的清理,逐步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工作。各省、市、自治区渔政管理机构还与工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配合,对倒卖、运输、经营和走私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案件进行查处,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栖息地、以及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三、当前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水生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建闸筑坝,截断了水生野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生态习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日趋繁忙的航运和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不仅挤占了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而且使水生野生动物遭受直接伤害的危险与日俱增,对水生野生动物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2、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仍显缺乏。虽然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已颁布多年,但是从实践看,一些主管部门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仍有不足,缺乏紧迫感,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强。广大群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打击不力。许多地方对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案件没有进行认真查处,甚至有个别人对捕杀、走私贩卖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熟视无睹。还有些地方对查获的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大案、要案,只作行政处罚,不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处罚了,但往往达不到震慑违法人员的效果。此外,对于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的单位或个人,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
4、水生野生动物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经费不足。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资源分布以及受环境条件变迁影响的程度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但是,对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研究得不多、研究得不深。由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经费投入有限,许多地方没有把此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使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困难。
四、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措施
1、认真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水生野生动物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远古时代,200万年才有一种鸟类灭绝,60万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而十年前,4天就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到今天,每4小时就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而且生灵灭绝还在加速。据科学统计,目前地球上,有5205种野生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70多种。以水生野生动物为例,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白暨豚,80年代初尚有400多头,现存数量已不足百头;原在我国南海海域广泛分布的海龟,由于产卵场遭到破坏,资源已寥寥无几。此外,儒艮、白鲟、达氏鲟、山瑞等品种,现在也都难觅踪迹。残酷的事实表明,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已刻不容缓,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为此首先要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从而认真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其次,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不仅要向群众宣传,也要向领导干部宣传;不仅要在资源的产地宣传,也要在城市宣传;不仅要向成年人宣传,更要向儿童宣传,消除宣传上的误区和盲点,荡涤“野生动物无主,谁捕谁猎谁得”的旧习俗,提高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第三,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教育的新方法,突出重点,丰富内容,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此外,各地要在宣传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实施条例》的同时,抓紧制定地方性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配套法规、规章,制定和完善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确保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和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物环境监视、监测体系,适时开展监督、监视、监测工作。为了避免工程建设项目对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重大影响,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主动参与建设项目对渔业水域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影响的环境评价工作,以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补偿或恢复措施,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也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划定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要尽快完善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并切实加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功能作用;对目前尚未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水生野生动物集中栖息、繁衍、索饵、洄游或具有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水域,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调查、论证,尽快向当地政府申报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严格执行各项许可、收费等管理制度,强化对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实行特别许可制度,是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关于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同意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的复函》、《关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标准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规定,为全面实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特别许可制度创造了条件。在目前严格控制增加收费项目的情况下,能争取出台水生野生动物的收费标准,确实来之不易,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事业的发展。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广大渔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学习,严格执行国家给予的政策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各项规定,强化对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活动的监督管理,把本地区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救治和驯养繁殖研究,努力提高保护水平。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救治,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切实开展好这一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负责对受伤、搁浅、受困以及依法没收或移交的水生野生动物进行救治、饲养和放生。驯养繁殖是拯救极度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有效手段,也是繁衍、恢复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单位或个人,如果能够为繁殖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做出贡献,就等于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尽了一份力量。为了把国家鼓励驯养繁殖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有序管理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使其与科研单位相结合,开展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优势,协助搞好驯养繁殖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经验提高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水平。同时要防止个别单位和人员,利用野生动物救治和繁殖名义,非法倒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
5、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性研究。针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础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的实际,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情况,认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础性研究,包括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状况调查、品种生活生态习性研究、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有效管理体制与体系的建设等等。当前,尤其要抓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通过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当地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状况,为制定科学的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措施和中长期管理规划、近期管理目标提供依据。
6、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和危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国家有关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捕捉、收购、运输、驯养繁殖等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活动以及水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对破坏和危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也规定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工商、林业、环保、交通、铁路、民航、邮政、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强化对资源产地、集贸市场、饭店餐馆、运输环节等的监督检查,对非法捕杀、经营、倒卖、贩运、走私水生野生动物以及污染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违法行为,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案件多发的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成立群众联防组织,通过打防结合,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网络,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和危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要克服以罚代刑的现象,对非法捕捉、经营利用、走私等破坏危害水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行为,要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予以查处。
五、征好用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
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体现了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是新形势下国家利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杠杆相结合的办法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好收费制度,可以拓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资金来源,避免对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无度利用,制约利用水野生动物谋取暴利行为,有利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但是,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收费制度的出台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要看其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做好资源保护费的征收管理工作。
1、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地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利用现状。掌握资源及利用现状,是实施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制度的基础。各地在实施这一制度前,首先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以及出售、收购、驯养繁殖等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现状开展普查。通过普查,不仅可以掌握本地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可利用程度,而且,还可以针对普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完善本地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2、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关于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同意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的复函》、《关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合并简称《通知》)的精神,全面实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制度。各地在贯彻实施《通知》精神时,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把握:
一是征收的品种问题。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按其濒危程度,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9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共80种。此外,由于我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签约国,公约把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列在公约的附录一,把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列在公约的附录二。附录
一、附录二中的物种,签约国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严格或特别严格的管理。因此,《通知》不仅规定了对捕捉、出售、利用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征收资源保护费,也规定了对捕捉、出售、利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二所列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征收资源保护费。
二是征收的对象问题。利用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加工成制成品或举办表演、展览,对野生动物资源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利用单位也应当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规定,“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举办展览等活动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考虑到展览水生动物投入大、成本高,因此按其收入的2%征收(陆生动物对此按50%收费)。此外,加工水生野生动物制成品,是一种直接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因此,《通知》不仅对捕捉、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二所列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征收资源保护费,也对利用上述物种或其产品加工成制成品或举办表演、展览的征收资源保护费。
三是征收的权限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需要捕捉、出售、利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需要捕捉、出售、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批准,这里明确了国家和省一级主管部门的权限。因此,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同时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二所列的水生野生动物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对应,《通知》规定,农业部负责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所列水生野生动物品种资源保护费的征收;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品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所列水生野生动物品种资源保护费的征收。
四是关于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费的问题。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减轻企业负担、减少或取消管理性收费的精神,避免重复收费,《通知》在确认资源保护性收费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后,对进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和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不得再收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费。
总之,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切实掌握收费的各个环节,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收,不超过标准征收,不超过权限征收,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以及经营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3、积极探索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的新途径、新方法。《通知》在相当程度上明确了收费的标准和环节,但各地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如对个别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加工成制成品和进行表演、展览的,按比例征收可能会发生征收基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各地在具体实施时必须要结合实际,加强与财政、价格部门,包括经营利用者的协商,共同寻求出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征收方法,确保依法足额征收。
4、要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是征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的职能部门,被征收单位和个人是工作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为被管理者提供优质服务,不仅是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做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工作的根本。各地在严格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管理的同时,还应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到融服务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中优化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把搞好服务作为推进和提高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征收工作的主要目标。
5、严格按规定使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顾名思义,是为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而征收的费用。《复函》明确规定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应专项用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水生野生动物的增殖放流以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驯养繁殖、科学研究等方面,这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对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比例的资源保护费,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工作中的经费不足。因此,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使用好所征收上来的费用,确保真正用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事业。
六、结束语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三大难题。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国家资源与环境的管理部门之一,承担了法律赋予的光荣职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