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16:2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

第一篇: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

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

况汇报

××××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法院审理此类案件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分析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特点

(一)纠纷起因和诉求内容多元化。前几年所受理的群体性纠纷案件主要是因为企业资不抵债、濒临倒闭而引发的,多为劳动争议、借款、集资款等案件。但最近两年纠纷的起因日趋复杂化,民

工工资、劳动争议、借款、非法集资、物业管理、房屋拆迁安置、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等成为了群体性纠纷

多发领域。同时,群体一方诉求的内容亦显多样化,在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的传统诉求上,又具有关系到生活质量的诉求。

(二)多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矛盾集中点。群体性纠纷的基本特点是当事人多、涉及面广、矛盾复杂激烈。从受理的这些群体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情况来看,95%以上的原告个人总体上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缺乏权利救济的能力,只好企望非理性手段如集体上访来引起社会和党政部门的关注。

(三)群体性纠纷的组织形态逐渐从零散型转变为有组织型。在过去的群体性纠纷中,尽管人数众多,但“群龙无首”,近两年的群体纠纷呈现有组织、有负责人、有分工的特征。一些文化水平、政策水平、阅历经历丰富、号召力强的当事人往往成为组织者。

(四)群体方依法维权意识由被动变主动。在众多的群体纠纷中,群体方总是希望通过群体的力量,引起政府重

视或社会关注,从而促进纠纷的解决。但因各种因素事与愿违,迫使他们丢掉幻想而拿起法律的武器参加诉讼,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原始目的从而转化为“要说法,要权利”的维权意识。

二、法院审理群体性纠纷案件面临的困境

(一)司法权的有限性往往无法解决夹杂于群体性纠纷中的其他社会矛盾。法院的审判功能是定纷止争,但有些群体性纠纷表面上是涉及群体一方的民事利益,背后实质是群体方基于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或对所有单位的不满而借诉讼途径进行控诉,是寻求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要求法院履行政府性的职 能,但法院审判并不能解决群体方控诉的实质矛盾。

(二)审判的程序要求难以解决处置群体性纠纷的效率要求。从化解矛盾角度讲,最有利的时机是越早越好。第三者越早介入,双方立场往往越容易调和。而纠纷诉至法院时,双方的矛盾已

经濒临激化,再调解起来难度非常大。再加之案件到了法院后,必须按照诉讼程序一步一步进行,矛盾经过无数的诉讼流程更加尖锐,法院审理更为棘手。

(三)法院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时,往往难以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佳平衡点。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反之,要取得好的社会效果,法院不得不在正常司法程序和手段之外寻求解决途径,或将不属于法院主管的纠纷纳入诉讼轨道,以化解对大局稳定形成的压力,最终工作的压力和群体方的指责只能由法院、法官独自承担。

三、妥善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建议及对策

(一)健全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审理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审理群体性

案件的应急指导小组,应急指导小组应当由立案、审判、法警部门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的职责包括负责督促、指导此类案件审理,并讨论决定其中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二是效率保障。建立立案、审判快速通道,及时、优先办理,防止纠纷极化。三是措施保障。选派有经验的法官承办此类案件,及时发现和疏导其中的争议焦点和不稳定因素,并将法制教育贯穿在立案、审理和执行的整个过程。

(二)坚持调解为主,判决为辅的基本做法。由于群体性纠纷案件当事人诉求的多元化,单纯的判决不仅可能遇到于法无据的尴尬,还可能起到激化矛盾的负作用,因此应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此类案件的整个审理过程。在调解前,充分调动有利于调解的各种因素,积极促进调解进程;在调解过程中,注重调解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实现调解结案。

(三)完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目前在我国,除了审判,还有人民调解、仲裁机构仲裁、信访制度、行政机关先行处理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这些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形式多样、经济便捷、处理灵活、程序简便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审判机制在处置群体性纠纷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做法有:强化人民调解功能,将群体性纠纷纳入司法调解的范围,并在认同调解协议的合同效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改进信访处理方式,对重大疑难的信访案件邀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群众代表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为妥善解决信访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建12全文查看

第二篇:群体性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

群体性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结构性根源

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群体性纠纷发生的社会性根源

一、群体性纠纷案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通过对浙江省全省法院2002年7月——2003年7月间审理的62件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抽样调查,当前法院受理的群体性纠纷案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1、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类11件,占17.74%。如农村土地标准化改造不规范,发包方擅自变更和收回土地承包权;农村基层组织未经村民民主决议,擅自将集体土地承包和流转给村外的个人或单位;乡镇政府以征用土地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证书等引发了农民状告村基层组织和政府基层组织侵犯其土地承包权的群体性诉讼。

2、农村土地征用类8件,占12.9%。如政府征用目的或征用手续不合法,失地农民要求停止征地;征地补偿费不合理,失地农民要求充分补偿;农村城市化后,失地农民要求解决安置和就业等。

3、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类7件,占11.29%。如农嫁女、招赘婿、户口未迁出子女等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上不平等,要求平分收益;村基层组织未经村民民主决议,擅自将村集体资源或企业发包给他人经营,以及收益分配不公开等引发村民状告村基层组织的群体性诉讼。

4、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类11件,占17.74%。如国有企业转制方案未征得职代会的同意,损害职工利益,或企业转制前资产低估或漏估,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职工要求确认转制行为无效;改制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持股会的股东权益受到损害,职工要求保护其股东权益;对政府主管部门作出的企业含集体企业转制后的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批准文件不服,原企业职工提起的行政诉讼等。

5、城市房屋拆迁类9件,占14.52%。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拆迁主体或拆迁手续不合法引发群体一方诉请停止拆迁;政府安置补偿方案不合理或补偿资金不兑现引发群体一方要求得到充分安置补偿等。

6、城市建设规划类6件,占9.68%。如政府规划部门不履行颁发规划许可证的法定职责;规划方案未经法定程序随意变更,侵犯居民的房产权益;规划方案与文物保护或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等引发了群体性行政诉讼。

7、车辆营运权调整类3件,占4.83%。如政府职能部门擅自调整出租车辆营运权的经营期限,或提高营运成本,或垄断经营等引发了车辆营运人状告地方政府的群体性行政诉讼。

8、工人或雇员的劳动保障类3件,占4.83%。如私营企业或建筑工程企业拖欠工人或雇员的工资,以及劳动安全措施不当造成工人或雇员的人身受到损害引发的群体性诉讼。

9、环境污染类4件,占6.45%。如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和城市的噪音、光污染等造成人身损害引发的群体性民事赔偿诉讼。

上述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的领域所在,也反映了部分地区或部门干群关系及其在经济利益上的紧张现状。同时,这些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规模较大。62件案件中,群体一方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案件有27件,占43.5%。其中兰溪市城南办事处中吴村诉该村经济合作社承包合同纠纷案的群体一方人数多达848人,由此引发的纠纷规模大、影响广。

2、矛盾激烈。所涉群体一方在诉讼中或法院判决后集体上访的有22件,占全部案件的35.5%。有的群体一方甚至利用互联网资源,串联外地相同遭遇者,扩大上访规模,或专门选择在在人大和政协召开“两会”或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前夕集体上访,给法院或政府施加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3、对抗性强。近年来,因民间私权利纠葛而引发的传统群体性纠纷渐渐淡出,除环境污染纠纷外,目前的群体性纠纷主要发生在职工与企业、村民与村基层组织、群众与地方政府之间,冲突基本上在公权力行使与私权利捍卫中出现,公权与私权相互对抗。62件案件中,只有5件在人民法院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后才调解结案,其余均判决结案。

4、诉请异化。为避免因诉讼需缴纳案件受理费带来的风险,群体一方往往以相对方的行为违法为由,诉请法院确认该行为无效或判决相对方承担停止侵权,恢复原状的责任,以取得少预交案件受理费的效果。而诉讼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补偿。由此出现诉讼请求与争议焦点不一致的状况,诉请异化导致司法逻辑与诉讼目标背离。

二、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成因分析

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是各类纠纷中具体的利益冲突,但其深层次上的根源是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的。

1、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结构性根源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人身依附走向个性自由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和价值理念的变化,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的转移,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的根本转变,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身份结构的重大变革。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发生冲突。其中,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引发的冲突将日益突出。当前,群体性诉讼普遍表现出的“为权利而斗争”的维权意识,以及“法庭上见”的诉讼决心等,都明显带有转型期社会“权力和权利”冲突的烙印。可以预见,若不采取有效对策,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司法救济维护自身权益的纠纷将不断增多,群体性的纠纷也将大量出现。

2、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错位、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的因循守旧,不是靠经济手段调节市场、配置资源,而是靠拍脑袋决策,靠开会发公文,靠行政命令指挥市场。如某区政府某日突然发文,规定各客运机动三轮车主禁止在城区内营运,只能向区三轮车管理中心租赁人力客运三轮车,而且是两人合租一辆,期限二年或者四年不等,致使原先合法取得营运权的89户经营者群体起诉该区政府。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既是市场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如在旧城改造中,绝大多数由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充当拆迁人,诸如“拆迁办”、“拆迁指挥部”、“土地储备中心”等,同时上述机构或其所属政府部门又是拆迁安置补偿纠纷的裁决人。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角色错位。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缺乏诚信。如某市交通局批准17家企业的职工办理一次性进社保的安置方案。据此,职工与企业脱离了劳动关系,企业按规定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不久,该市政府却以交通局发布的文件不符合《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为由予以撤销,要求职工退出社保,引发了404名职工起诉该市政府的群体性纠纷。

3、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群体性纠纷发生的社会性根源

社会转型使人情社会逐渐走向理性社会,由对人的依赖逐步走向了对物的依赖,人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化,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明显弱化。尤其在农村,乡村基层组织自律不严,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经常发生,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大大减弱。从调查的情况看,所有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纠纷、农地征用纠纷及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等群体性案件,均是由于村基层组织实施的重大决策没有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运作,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方式进行民主决议,损害了农民民主权利和财产权益而引起。群众的利益一旦受到损害,在本地区本组织内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后,法律权威自然进入了群众视野。为寻求法律的保护,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传统意识的影响,单个的社会成员自然意识到群体行动的重要,群体性纠纷由此产生。

三、人民法院审理群体性纠纷案件面临的困境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完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政府职能正在规范,民主法制正在完备,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人民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地法院普遍反映群体性纠纷案件是个“烫手的山芋”,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1、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当地经济建设大局之间的两难选择

追求公平与正义是司法审判的天职和生命,维护合法权益矫正非法行为,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但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或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征地或拆迁手续,或先动工后立项。酿成群体性纠纷后,政府一方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停止征地或拆迁行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非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

2、群体一方片面的司法公正观念与司法固有的审判规律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

群体性纠纷案件中,群体一方往往以裁判结果是否胜诉作为衡量司法是否公正的唯一标准,而不考虑司法运行中——诸如程序欠缺、证据失效、时效超过等,也会导致败诉等固有的审判规律运行结果。司法的专业技术逻辑与群体一方朴素的传统思维之间难以吻合,法院与群体一方的理性沟通受到阻碍。如有些案件群体一方或因证据不足,或诉因不符合法律规定导致败诉,或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某类案件不予受理等,群体一方往往会不分缘由,均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帽子扣在受案法院头上。有的甚至在一审败诉后,就在二审法院门口静坐、游行,以期获取过往群众同情,给二审法院施加压力,司法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

3、司法权的有限性与群体诉讼一方目的的多样性存在落差

有些群体性纠纷中的群体一方向法院起诉寻求“公平与正义”的背后,实质是寻求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要求法院履行政府性的职能。如在征地或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纠纷中,对安置补偿费问题,当地政府一般均在地方法规或规章中作出了规定,虽然该补偿标准存有不合理之处,但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行政审判中,主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群体一方通过行政诉讼想达到的却是超过该标准的经济补偿,司法审查和裁决制度对此无能为力。应该说司法诉讼仍是当今公众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基本制度途径,但对于群体性纠纷而言,依赖个案的诉讼毕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的格局,反而容易引起各种利益的冲突和政策的混乱。政府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权力机构,才是能满足群体一方诉讼目的的合适主体。同时,司法权的被动性和行政权的主动性决定了群体性纠纷的救济重在法院,防范重在政府。完善政府职能才是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纠纷的关键。

第三篇:群体性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

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结构性根源

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群体性纠纷发生的社会性根源

一、群体性纠纷案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通过对浙江省全省法院2002年7月——2003年7月间审理的62件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抽样调查,当前法院受理的群体性纠纷案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1、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类11件,占17.74%。如农村土地标准化改造不规范,发包方擅自变更和收回土地承包权;农村基层组织未经村民民主决议,擅自将集体土地承包和流转给村外的个人或单位;乡镇政府以征用土地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证书等引发了农民状告村基层组织和政府基层组织侵犯其土地承包权的群体性诉讼。

2、农村土地征用类8件,占12.9%。如政府征用目的或征用手续不合法,失地农民要求停止征地;征地补偿费不合理,失地农民要求充分补偿;农村城市化后,失地农民要求解决安置和就业等。

4、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类11件,占17.74%。如国有企业转制方案未征得职代会的同意,损害职工利益,或企业转制前资产低估或漏估,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职工要求确认转制行为无效;改制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持股会的股东权益受到损害,职工要求保护其股东权益;对政府主管部门作出的企业含集体企业转制后的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批准文件不服,原企业职工提起的行政诉讼等。

6、城市建设规划类6件,占9.68%。如政府规划部门不履行颁发规划许可证的法定职责;规划方案未经法定程序随意变更,侵犯居民的房产权益;规划方案与文物保护或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等引发了群体性行政诉讼。

7、车辆营运权调整类3件,占4.83%。如政府职能部门擅自调整出租车辆营运权的经营期限,或提高营运成本,或垄断经营等引发了车辆营运人状告地方政府的群体性行政诉讼。

8、工人或雇员的劳动保障类3件,占4.83%。如私营企业或建筑工程企业拖欠工人或雇员的工资,以及劳动安全措施不当造成工人或雇员的人身受到损害引发的群体性诉讼。

9、环境污染类4件,占6.45%。如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和城市的噪音、光污染等造成人身损害引发的群体性民事赔偿诉讼。

上述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的领域所在,也反映了部分地区或部门干群关系及其在经济利益上的紧张现状。同时,这些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2、矛盾激烈。所涉群体一方在诉讼中或法院判决后集体上访的有22件,占全部案件的35.5%。有的群体一方甚至利用互联网资源,串联外地相同遭遇者,扩大上访规模,或专门选择在在人大和政协召开“两会”或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前夕集体上访,给法院或政府施加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3、对抗性强。近年来,因民间私权利纠葛而引发的传统群体性纠纷渐渐淡出,除环境污染纠纷外,目前的群体性纠纷主要发生在职工与企业、村民与村基层组织、群众与地方政府之间,冲突基本上在公权力行使与私权利捍卫中出现,公权与私权相互对抗。62件案件中,只有5件在人民法院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后才调解结案,其余均判决结案。

4、诉请异化。为避免因诉讼需缴纳案件受理费带来的风险,群体一方往往以相对方的行为违法为由,诉请法院确认该行为无效或判决相对方承担停止侵权,恢复原状的责任,以取得少预交案件受理费的效果。而诉讼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补偿。由此出现诉讼请求与争议焦点不一致的状况,诉请异化导致司法逻辑与诉讼目标背离。

二、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成因分析

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是各类纠纷中具体的利益冲突,但其深层次上的根源是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的。

1、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结构性根源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人身依附走向个性自由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和价值理念的变化,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的转移,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的根本转变,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身份结构的重大变革。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发生冲突。其中,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引发的冲突将日益突出。当前,群体性诉讼普遍表现出的“为权利而斗争”的维权意识,以及“法庭上见”的诉讼决心等,都明显带有转型期社会“权力和权利”冲突的烙印。可以预见,若不采取有效对策,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司法救济维护自身权益的纠纷将不断增多,群体性的纠纷也将大量出现。

2、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是群体性纠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错位、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的因循守旧,不是靠经济手段调节市场、配置资源,而是靠拍脑袋决策,靠开会发公文,靠行政命令指挥市场。如某区政府某日突然发文,规定各客运机动三轮车主禁止在城区内营运,只能向区三轮车管理中心租赁人力客运三轮车,而且是两人合租一辆,期限二年或者四年不等,致使原先合法取得营运权的89户经营者群体起诉该区政府。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既是市场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如在旧城改造中,绝大多数由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充当拆迁人,诸如“拆迁办”、“拆迁指挥部”、“土地储备中心”等,同时上述机构或其所属政府部门又是拆迁安置补偿纠纷的裁决人。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角色错位。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缺乏诚信。如某市交通局批准17家企业的职工办理一次性进社保的安置方案。据此,职工与企业脱离了劳动关系,企业按规定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不久,该市政府却以交通局发布的文件不符合《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为由予以撤销,要求职工退出社保,引发了404名职工起诉该市政府的群体性纠纷。

3、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群体性纠纷发生的社会性根源

社会转型使人情社会逐渐走向理性社会,由对人的依赖逐步走向了对物的依赖,人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化,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明显弱化。尤其在农村,乡村基层组织自律不严,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经常发生,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大大减弱。从调查的情况看,所有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纠纷、农地征用纠纷及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纠纷等群体性案件,均是由于村基层组织实施的重大决策没有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运作,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方式进行民主决议,损害了农民民主权利和财产权益而引起。群众的利益一旦受到损害,在本地区本组织内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后,法律权威自然进入了群众视野。为寻求法律的保护,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传统意识的影响,单个的社会成员自然意识到群体行动的重要,群体性纠纷由此产生。

三、人民法院审理群体性纠纷案件面临的困境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完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政府职能正在规范,民主法制正在完备,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人民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地法院普遍反映群体性纠纷案件是个“烫手的山芋”,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1、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当地经济建设大局之间的两难选择

追求公平与正义是司法审判的天职和生命,维护合法权益矫正非法行为,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但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或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征地或拆迁手续,或先动工后立项。酿成群体性纠纷后,政府一方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停止征地或拆迁行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非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

2、群体一方片面的司法公正观念与司法固有的审判规律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

群体性纠纷案件中,群体一方往往以裁判结果是否胜诉作为衡量司法是否公正的唯一标准,而不考虑司法运行中——诸如程序欠缺、证据失效、时效超过等,也会导致败诉等固有的审判规律运行结果。司法的专业技术逻辑与群体一方朴素的传统思维之间难以吻合,法院与群体一方的理性沟通受到阻碍。如有些案件群体一方或因证据不足,或诉因不符合法律规定导致败诉,或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某类案件不予受理等,群体一方往往会不分缘由,均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帽子扣在受案法院头上。有的甚至在一审败诉后,就在二审法院门口静坐、游行,以期获取过往群众同情,给二审法院施加压力,司法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

3、司法权的有限性与群体诉讼一方目的的多样性存在落差

有些群体性纠纷中的群体一方向法院起诉寻求“公平与正义”的背后,实质是寻求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要求法院履行政府性的职能。如在征地或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纠纷中,对安置补偿费问题,当地政府一般均在地方法规或规章中作出了规定,虽然该补偿标准存有不合理之处,但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行政审判中,主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群体一方通过行政诉讼想达到的却是超过该标准的经济补偿,司法审查和裁决制度对此无能为力。应该说司法诉讼仍是当今公众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基本制度途径,但对于群体性纠纷而言,依赖个案的诉讼毕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的格局,反而容易引起各种利益的冲突和政策的混乱。政府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权力机构,才是能满足群体一方诉讼目的的合适主体。同时,司法权的被动性和行政权的主动性决定了群体性纠纷的救济重在法院,防范重在政府。完善政府职能才是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纠纷的关键。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论文摘要 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文章首先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明确界定六种法院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 群体性突发事件 表现形式 预防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近几年来,发生在人民法院系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发生在案件审判处置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危害了人民法官、诉讼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民法院的财产安全。这类群体性、突发性的事件性质恶劣且其发生呈逐年增多态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直接管辖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肩负着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职责,同时他们也担负起处置法院系统内突然事件的重任。这些突发事件发生迅速并且无规律可循、不可预见,一旦不能立刻处置或者处置不当都会对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依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已经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与类型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界定如下: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多人参与,扩大事态、加剧冲突、使用暴力等手段扰乱、破环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突然性。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契机诱发的,它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形式出现,事件的规模和影响程度是人们无法事先预测和掌握的,它具有不可预见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人们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社会资源也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往往会出现处置不当的结果,因此造成恶劣的影响。

2.破坏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对公共生命构成威胁、造成公共财产损失、扰乱和破环公共秩序以及造成公众心理障碍等等。这些破环很多都是不可恢复的,一旦发生,就实实在在的存在,自始至终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破坏虽然可以逐渐消减,但是往往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代价。因此必须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置,减轻突发事件造

成的破环和不良后果。

3.紧迫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且突发事件的发展规模和影响深度都难以估计和预测,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必须立即行动,依法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妥善处置,避免突发事件造成更加严重的和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突然事件相比,群体性突发事件采取集结力量的方式,它对社会影响面大、冲击力强,处置起来难度更大,也更容易产生遗留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多,而且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2)涉及的行业人员众多。我国的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各行各业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矛盾,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参与人员身份复杂。(3)表现方式激烈。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往往采取过激的方式,有时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处置不当,矛盾会不断加剧,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

(三)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突发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哄闹、冲击法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审判活动中,参与者主要利用旁听、参加庭审活动等机会在法庭上进行哄闹、辱骂或者围攻法官、公诉人、证人、以及对方当事人等,扰乱、破坏了正常的法庭秩序,影响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序进行。

2.暴力抗法。主要变现是判决的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亲属为了逃避执行,在人民法院执行判决或裁定时,利用暴力手段,冲击执行现场、殴打工作人员、损毁执行材料、破坏执行车辆和器材、抢夺警械用具或者自伤、自残等一系列严重阻碍判决正常执行的违法行为。

3.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是指在司法警察押解被告人或犯罪分子的过程中,不法分子为抢夺被告人或犯人,聚众对押解车辆进行非法拦截,暴力伤害押解人员,或者被告人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脱逃的行为。

4.枪击、爆炸类。主要是指参与者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等进入法院机关、庭审现场、办公场所等进行枪击或者引爆,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情况。

5.集体上访类。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人民法院的裁判结果不满,因此采取静坐、喊口号、拉横幅、堵大门等过激手段,达到获得群众围观、引起社会关注的目的,此类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更为激烈的扰乱法院工作的行为。

三、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

坚定处置突发事件的信念。各级人民法院对于突发事件要有坚定的立场,要有处置暴力抗法者的决心,无论规模的大小和影响的好坏,都必须严格地坚持依法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严格按照各类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情节严重者,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基层法院要加强与司法警察和公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坚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心。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对司法警察的政治立场、擒拿格斗

技能、驾驶能力甚至射击等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司法警察要有坚实地警务基础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反复、多次的演习,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人员的反应能力、布控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

改善司法警察所配置的装备。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不仅需要计谋、手段和措施,还必须要有精良的装备。当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面对突发事件行为人的各种暴力攻击时,司法警察需要有精良的抗暴警械。根据《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资格配备和使用警械和武器,因此为了大力防范群体突发事件,司法警察必须配有网枪、防弹、防刺背心、手套,要有警棍、盾牌等警械装备,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科技优势。

四、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果应对措施得当、处置方式合理的话,可能会防止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损坏的发生。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本文认为司法警察常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如下所述。

(一)制定各类群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司法警察管理部门要依据当地的具体执法环境,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来明确各类群体事件处置的目的要求、处置的原则和方法、处置的分工部署以及相关的联动机制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模拟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处置演练。

(二)执行任务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为了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司法警察执行任务之前,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各种可能的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预计突发事件的规模、影响等因素来合理的布置警力,明确各个司法警察的分工。

(三)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工作

依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的要求,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必须严格、细致和文明检查进入审判区人员的人身和随身物品,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权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检测出的各类限制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危险物品进行处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检查的方法有检测设备检查和人工检查两种检查方式。

(四)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上文可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有六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这六种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对于哄闹和冲击法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值庭的司法警察可以警告并制止事件行为人,告知其行为将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若警告直至无效,可以按照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所制定的强制措施进行处置;对于暴力抗法事件,司法警察必须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束缚抗法者,收缴相应的危险品,谨防抗法者做出过激行为;出现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等恶性群体事件时,司法警察必须立即制服被告人,严密监控其他被告,将所有涉案人员

进行分开押解或看管;对于集体上访事件,司法警察可以协同接访工作人员对上访人员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

五、结语

群体性突发事件形势严峻,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极为艰巨。但是,相信司法警察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公正司法、廉洁司法、司法为民的思想,从源头消除各类突发事件隐患,推进人民法院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第五篇:原州区人民法院最新竣工汇报材料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由宁夏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法院审判庭和办公用房及少年法庭、城郊法庭工程,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完工,今天邀请大家在百忙之中进行竣工验收,我代表施工单位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工程施工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建筑面积: 15869.2㎡,办公楼框架八层;审判庭框剪三层,工程防火等级二级,抗震设防八级。建设单位:原州区人民法院 勘察单位: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

设计单位: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由固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宁夏固原六盘山监理公司监理,宁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本工程于本工程于2012年7月20日开工,2014年6月3日进行预验收进入各功能调试阶段。

二、施工质量控制

1、组织保证措施

对于本工程,我公司高度重视,明确了高质量、高效率的目标要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建立了以分公司经理为项目经理,甄选优秀的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资料员等建立项目管理班子。各级管理人员质量职责、岗位责任明确,主管要素清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预控措施

认真编制了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各分项工程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具体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对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对关键点和特殊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

3、过程控制

(1)施工中强化“三检制度”,在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基础上,按规定组织工程的隐蔽验收和预检。未得到监理部门的签字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2)优化施工工艺,随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克服了施工难点,减少了质量通病的发生。

(3)实行项目部周检、分公司旬检、总公司每度检查制度,结合检查情况写出书面通报,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4)严抓安全管理,注重文明施工。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三、检验、检查控制措施及检验批核查情况

1、对进场所有原材料按相关质量标准进行了进场检验,杜绝了劣质材料进场。

2、商品混凝土严格按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控制,每车进行测坍落度测试并按规定留置试块。钢筋、水泥等材料进场和使用前按规定进行了见证取样,送检钢材、水泥、沙石等检测报告和复试结论全部符合相关标准。同条件试块、混凝土保护层检测满足设计要求,主体功能安全可靠。

3、暖卫、消防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打压试验,通风与空调、电器照明系统满负荷调试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各项资料均得到了监理部门的跟踪验证。

4、检验批核查情况

基础工程共8个分项,81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 主体工程共7个分项,178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 装饰工程共7个分项,85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屋面工程共4个分项,8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水暖工程共7个分项,14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电气工程共12个分项,19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通风与空调工程共4个分项,4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节能工程5个分项,26个检验批,质量合格、观感“好”。

安全功能检测抽测19项,合格19项,质量控制资料27项,符合要求27项,观感质量验收20项,符合要求20项。

5、质量控制资料齐全、真实、有效,能客观反映工程实体内容。

四、自检结论

经公司技术、质量部门全面检查,认为以上工程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内容已全面完成,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工程质量自检结论为:质量“合格”,观感评为“好”。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固原市质量监督站的领导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我代表公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工程虽然已经顺利竣工,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存在一定瑕疵,我们郑重承诺将按照“用户至上,诚信服务”的宗旨随叫随到做好保修服务。谢谢大家!

宁夏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法院审判庭和办公用房及少年法庭、城郊法庭工程

宁夏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6月13日

下载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法院对群体性纠纷案件有关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物业费纠纷案件的几点认识

    对物业费纠纷案件的几点认识 物业服务纠纷中物业费问题最为常见,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满以拒交服务费的方式表达,是否合法不论,却最为直接也最有力。但物业费是物业服务企业......

    上栗县人民法院创先争优总结汇报材料(大全)

    上栗县法院“创先争优”活动 汇报 今年以来,上栗县法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胸怀大局、能动司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在各项工作中甘作......

    人民法院法院精神文明汇报(大全五篇)

    XXXX人民法院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2011、2012年度)近两年来,XXXX人民法院在州县文明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审判中心工作,服......

    县人民法院加强工作举措汇报

    今年以来,××*县人民法院积极贯彻学习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的“能动司法”理念,正确处理司法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充分发挥法院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

    人民法院对选调生的调查报告

    人民法院对选调生的调查报告 人民法院对选调生的调查报告 市人民法院对选调生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日渐增多,,选调生队伍也不断壮大,这些从各地方院校中挑选的优......

    各地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公章印鉴返还纠纷案件的法律规定

    各地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公章印鉴返还纠纷案件的法律规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二)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15、股东、董事、经......

    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有创新

    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有创新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转型社会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分化组合,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社会......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李秀娟(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01)摘要:网络舆情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虽然政府机关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大多仅是阶段性数据统计缺乏及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