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在实践中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之路
盛华东
近年来,街道人大工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成为人大工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所讨论的问题涉及街道人大工委的各个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街道人大工委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同志们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就可以作为依据,虽然该条第二款只规定了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地区设立派出机构,但是并没有排斥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也没有排斥区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有的同志却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没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的立法原意并不包含设立街道人大工委问题,因此,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派出工作机构是违反地方组织法的。虽然大家对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问题认识不一致,但是在探讨中所提的首要建议却都是尽快修订地方组织法,增加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规定,使街道人大工委的存在更加“名正言顺”起来。由此看来,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似乎已经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那么,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 1 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地方人大的宪法地位自1954年被确立,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50年当中,地方人大组织制度得到了三次重大完善:第一次是地方各级人大设立了常委会,第二次是在地区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第三次是在乡、镇设立了人大主席和副主席。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如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早在1954年制定宪法时就有人提出过建议,后来历经“三议三否”的磨砺,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在1979年被修订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采纳,这个过程历时25年。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过程,如地区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立,从1980年尝试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与县级人大常委会之间设立这么一个联络机构,到1995年修订地方组织法确立其法律地位时,全国有地区建制的除海南省以外的23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地区全部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其间经过了长达15年的实践检验。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延伸人大工作触角的过程,如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立,从只有乡镇人大而没有其常设机构到1986年乡镇人大常务主席或常务主席团的出现,再到1995年地方组织法将其规范和确定为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乡镇人大的工作触角已经延伸到日常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等各个方面。这三次重大完善,2 在其后的实践当中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20多年来,在立法、监督、自身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从组织上确保人大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发挥人大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对于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加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力度,对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区人大工作机构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工作实践也分别对促进所在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人大各项组织制度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来源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实践,并且在实践当中又充分发展了自己。
从法律属性上讲,街道人大工委也属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其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首要的,那些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缺少法律依据而裹足不前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街道人大工委是根据街道人大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街道人大工委的第一要务在于实践。
在街道人大工委产生之前,街道层面也有人大活动的影子,如代表联组、代表工作室等,他们在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工作人员少且基本上都是兼 职、组织松散等原因,显然无法全面展示地方人大工作的魅力。另外,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撤乡、镇建街道带来的乡、镇人大代表被撤销后街道人大工作相对虚化的状况如何应对的问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街道办事处的政府管理职能空前膨胀如何监督的问题,对城市社区居委会改革不断深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化如何加强指导的问题等等,这些已经不是仅仅通过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的工作所能够承担的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实践呼唤地方人大弥补其在街道监督工作的缺位。于是,作为区人大常委会派出机构的、集监督和代表等工作于一身的街道人大工委就应运而生了!
街道人大工委的产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且实践当中还存在对于其产生的合法性、发展的可能性等各种疑问,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它只是应景之作,“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如何回应这一系列的问题,单靠理论的解说显然是乏力的。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硬梆梆的实践,要让街道人大工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事实来说话。那是不是只要进行实践,街道人大工委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该区是在全国率先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全国目前已经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30多个大中城市及其所辖区、街道几乎都到那里去取过经。但是,据了解,现在小店区的街道人大工委非但没有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反而却出现了萎缩的势头。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认识没有完全 到位,没有真正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历史意义,而是将其混同为一般的派出工作机构。二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如怎样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怎样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怎样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等等研究不透。三是对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方式创新不够,只是一般套用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方式,缺乏与街道具体情况的紧密结合。归根结底的一点就是工作缺少创新,没有找到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没有创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东城区。与小店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城区的街道人大工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赢得了人大代表的满意,赢得了选民的满意,赢得了区委、人大、政府的满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看几个其工作当中的数字,东城区的10个街道办事处在成立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共开展116项监督性工作,开展闭会期间人大代表活动177次,组织238位人大代表(占区人大代表总数的98%)向选民述职,制作安装163个代表公示牌,印制14900张人大代表联系卡,解决1138件选民找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等等。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还可以看到,东城区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充分履行了监督职能,它不但弥补了以往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缺位,而且还有所创新,所开展的116项监督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听取工作汇报、视察等方式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评议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工作、测评国税所等部门创文明行业规范化服务达标工作、暗查公安派出所“首问责任制”等等,从而实实在 在地通过监督促进了政府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组织、联络和服务职能作用,在以往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创新的工作形式,为人大代表服务,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建设工作,3年来共有204人次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17件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和议案;实行人大代表公示制,架起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桥梁等。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中街道人大工委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靠的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创造性的实践。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比如,怎样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的空间和增强监督实效?怎样进一步整合人大代表的力量为社区、街道乃至全区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怎样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怎样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等等。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问题,即街道人大工委与基层政权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认识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与地区人大工作机构一样,只是一个派出机构,是属于工作性质的,其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职责都是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授权,所以谈不上巩固基层政权建设问题。也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是区人大常委会的 派出机构,如果说她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也应当是区级政权建设而不是基层政权建设。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在实践当中也是有害的。最起码是不利于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街道人大工委应当属于基层政权建设的范畴,原因有四:
(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执政方式的不断改进,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街道人大工委就是具体形式之一。
(二)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设立就是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设计的。
(三)街道人大工委是完善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重要举措,地方人大组织制度本身就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
(四)街道人大工委所开展的监督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等都属于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街道人大工委我们应当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高度去认识和理解,而不能仅仅从设立一个一般工作机构的层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认识到其本质意义,才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建设好、发展好它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像东城区街道人大工委那样赢得“三个满意”乃至更多的满意,才能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出街道人大工委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篇: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燕赵镇中管头小学
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能力的汇报材料
中管头小学,始建于1950年。1984年进行迁建,占地面积7706平方米,建筑面积777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266名学生。8名教师,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6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历。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特岗教师2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学生一生着想”的办学宗旨,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校风和“厚德、博学、和谐、通艺”的学风,打造出一所朝气蓬勃的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扩大科研队伍,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先后获得 “德育先进集体”“普法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管理先进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实绩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校以本次教学评估为契机,按照“准确设定自评目标、建立健全自评组织、严格规范自评程序、扩大自评主体的参与度”等基本要求,开展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自评和总结工作,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将自评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评估流程
1、学校教学评估:
学校首先成立评估领导小组、评估小组,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标准》中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评价研究等指标,逐条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已有经验,找出内在不足,并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初次学校教学评估的自评汇报,广泛征集教师意见和建议。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第二次自我评估,并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和提高目标。最后写出自我评估总结报告。
2、教师教学评估:
(1)评估小组成员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和《曲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实施细则》,这两个文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逐条对照,如实进行自我评估,填写自评报告书。
(2)开展他评工作。首先对照制定的《曲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细则》中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指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互评。其次组织学生及家长根据《家长、学生评教调查表》为任课教师打分。最后,学校评估小组综合以上三项评估结果,对每一位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他评,填写他评表,并由评估小组成员填写他评报告书。(3)向教师通报评估结果。
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优秀1人,占总人数的12.5%。,良好7人,占总人数的87.5%,没有不合格教师。
二、评估结果分析:
(一)、规范教学管理(24分)
1、提高管理能力 :
“抓教学,谈课改,搞教研”是我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充实自己。校长、主任经常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县、市、省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带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摆正领导是“领头雁”非权威者的位置,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人文关怀,平等相待,敬业律己。从根本上保证了在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中,始终抓住教育教学中心不放松。
2、形成管理机制
形成良性管理机制,是人的积极性发挥、制度落实的保障。多年来,我校制定校长职责、副校长职责、主任职责,制定了《教师考评细则》。这些方案是各类人员职责分明,考核方案可操作性强,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形成机制上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教学过程管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教务主任经常对各学科教案的备写、学生作业的设置与批阅进行经常性检查,并做好记载与反馈。我校实行授课能力评定等级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效果、教后反思及教案书写等方面评定等级,在考核中给予相应分值。校长每周都在教室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说课、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了解教学真实情况,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2)规范作业布置、批改的具体要求。作业布置、批改是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手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课外作业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内。作业的批改应及时,倡导激励性评语,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学科特点留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型作业。把学生从习题集中解放出来。
(3)加强对学科质量的跟踪调研。对各年级各学科每学期进行两次质量检测,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不留知识上的盲点和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教师严格把好质量分析关,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我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业务档案盒,盒内有个人信息和收录、整理能够反映自己教学历程、教学成绩、教学特色的资料,这些内容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成长轨迹。每学期末教师对自己的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回顾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能够正确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5)加强教研活动管理。为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校本研修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作业批改制度》《常规教学管理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将自己的收获、感悟升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3、强化学生管理
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体育文艺等课外活动,如: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勤俭教育、“六一节”展演、拔河比赛、中国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书法绘画、英语对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少先大队还组织“小小广播站”、校刊编辑部、气象小组、科技兴趣小组、手工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锻炼技能,培养能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已成为学生丰富个性发展的一片沃土。为教师展示教研成果,进行教研交流搭建了平台。
(二)、加强课程管理(19分)
1、根据教育部《课程实施方案》、河北省课程计划及我校实际,每学期开学前一周 , 教务处制定本学期课程安排表、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并上报县教育局。我校按照省课程计划安排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目前我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9门国家课程。设有礼仪、安全2门地方课程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系列读物1门校本课程。《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系列读物》6个分册,低年级分册中有认读、写字、儿歌和简单的经典古诗;中年级分册中有《百家姓》、《弟子规》、经典古诗、现代诗文、名人名言;高年级分册中有《三字经》、《千字文》、经典古诗、现代诗文、名人名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知情明理,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保证三级课程的实施,我校规定教师不能随意增减课程,教务处定期检查。
2、学校为学生订足订齐上级要求的各种教材 , 建立课程实施评价机制,每学年进行评价、总结,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保障教学条件(18分)
1、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能接受新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她们善于学习,勤于积累,自身素质、业务技能也不断提升。几年来,有陈桂红、朱静香等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有高洁梅、张琳娜等十余名教师在市课堂教学评比或素质大赛中获奖,刘爱丽等20余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获县级奖励。高洁梅、刘爱丽送教下乡受到了当地师生的广泛好评。学校也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及培训,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教学设施及资料
学校拥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少先队活动室、档案室、多媒体室等8个功能教室.各种仪器、图书均达省级一类标准,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及时为教师购买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育专刊20余种。我校还建有远程教育播放室,电子备课室,光盘播放室,配备各种音像图书资料、教学课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
3、学校全面保障教学经费,完善投入体制,保证用于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等五项教学费用的比例不低于经费总额的15%。
(四)、坚持校本研修(18分)
我校于06年3月正式启动校本教研,经过探索、实践,建立了教、研、思一体化的学习型、合作型校本教研机制,形成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运行模式。为保障活动的开展,我们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使校本教研处处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1、制定研修规划
根据我校教研实际制定2006至2009年三年研修规划,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具体目标。每位教师也制定了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并存入自己的业务档案。目前我校三年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现在正谋划第二个三年研修规划。我校每学年初对任课教师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并切实分析校本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制定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计划、措施和目标,以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2、完善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成立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综合等5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配有两个组长。教研组长每周一次组织学科组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学习和活动记录清晰。另外,语文、数学组又分别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并在一个办公室办公,随时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
3、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备课制度。为强化教研组功能,争取备课和反思的充足时间,我校实行超周备课,开展集体备课、分头上课、交流互动的备课方式,以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2)完善交流制度。广泛开展听评课活动,每学期主管业务的副校长、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教师要达到15节,听课有记录,有点评,听后有集体评议;举办典型课例研讨,大家平等参与,探讨评析,搭建对话的平台;教师随时记录日常教学中的感悟及困惑,定期通过教研活动讨论解决。我校和沧州育红小学结成联谊学校,请他们到我校做课并互相讨论交流。在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校和杨集乡、小营乡、庆云镇、望树镇等五个中心校进行连片教研,通过一系列教研交流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完善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每位教师每月不少于两篇教学反思,学期末学校组织两次教学反思交流活动,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及时反思、总结、反馈,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随笔、案例、论文等材料,反思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4)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掌握先进理论,提高研究水平是关键。学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家讲座,或观摩优秀课例,并邀请教研室领导进行专题讲座,给老师们提供理论指导。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并注重学习积累,做好自学笔记。学校还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所有老师都能掌握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5)完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评优课活动,制定优秀课评分标准,业务领导牵头,教研组长参与,组成评委,对授课教师打分评奖,分学科评出一、二等奖,给予物质奖励;培养教研骨干教师,树立典型。几年来我校有2名教师成为省骨干教师,有8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12名教师成为县级骨干教师。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激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教学研究。几年来我校派出校外学习30余人次,学校还将校本教研的个人业绩与教师期末考核挂钩,对教研活动中发表论文、讲公开课、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参与竞赛获奖的教师,按学校考核制度分级别给予加分鼓励。
4、深化教学研究
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外出学习并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活动,在专家、同行的引领下积极努力探索新课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抓好教学案例研究,开展“新课程〃新教师〃新课堂”评优课、“新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教师素质大赛”、“数学教师素质大赛”、“英语教师素质大赛”“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尤其是教师录像课,所有青年教师每人一课,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课改新理念,通过听课、评课,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5、主题研究
我校采取“课题牵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推进教研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广大教师立足教学,边实践、边研究、边整合。同时加强了平时的点滴探索,教研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如: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之类的问题。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编辑教研专刊,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敢于暴露教学中的新点子并录入专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形成了人人搞教研,时时搞教研的风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搞好师生评价研究(13分)
1、全面教学考查
学校制定了《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结合学校和教研组听课及教务处检查教案、作业、教研成果、以及个人档案情况,再综合期中、期末教学成绩测评进行全面的教学考查。
2、量化教师评价
建立了以教师自评,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量化考核,学校建有教师教学评估机制,每学年一次 , 评估结果作为评优、评模、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3、多元学生评价
为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我校建立学生全面评价体系,采用自评、教师评、家长评三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学期末,班主任综合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成功的足迹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填写《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作为学生每学期的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及成绩,家长均能给予认可。
4、创新命题研究
学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试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程理念,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又突出了人文性。教师把好质量分析关,一方面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检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今后改进措施,写出书面试卷分析,促进教师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明确自己的位置,确立努力方向。
三、现状思考:
1、教师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对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将新课程理念同教学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还存在困惑。
2、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具备一定的反思交流习惯并提出合理建议,但还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力。
3、教学评价制度还欠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欠深入、系统。
四、改进措施
1、继续抓好教学案例研究。发挥典型课、示范课的作用,指导教师努力探索新课标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
2、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不但在校内搞教研,还要在校外搞教研。应深入扎实的外出交流学习。提倡反复备课,磨课,集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大胆尝试对教材按学生需要进行整改。
3、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观为依据,通过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如教师激励机制、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评价机制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实施体系。
通过本次教学评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以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铸就实验小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2009年
第三篇: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创新突破旅游产业
论文摘要: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有关各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在山西旅游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开拓创新,寻求突破,努力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认识山西旅游产业
(一)重新认识山西省旅游资源
谈到山西的旅游资源,人们常用“资源丰富”和“旅游资源大省”来形容。山西的旅游资源到底怎么样?在全国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认清自我,知己知彼,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业都有重要意义。从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的数量看,全国目前共有29家,山西就有平遥古城和大同云冈石窟2处,位居北京、四川之后,同安徽并列第三。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来看,全国现有176处,山西占有5处,同河北、湖北省并列全国第九。从4A级旅游数量来看,全国现有443家,山西仅有10家,占全国的2.2%。从品位来看,山西既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等人文资源,又有五台山、恒山、芦芽山、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等自然独特的自然风光,很多景区都具有惟一性,这是我们旅游的王牌。从分布来看,这些顶级的景区景点,从北到南,沿大运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串,构筑了山西省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支撑山西旅游发展的基石。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并不等于商品,只有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而我们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光产品占主体,主要是文物古迹游居多,度假、休闲游比例较少,淡旺季也过于明显;二是相当一部分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不配套,难以形成旅游精品和绝品;三是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交通不畅;四是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影响,商务客人少。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山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比较优势,但我们还远没有形成旅游商品比较优势,这严重影响了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重新认识山西的旅游产业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西旅游业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一是全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据统计,全省旅游经营单位已达到5605个。其中,全省旅游景区(点)已发展到136个,旅行社已发展到426家(国际旅行社23家,国内旅行社40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6万人之多,间接从业人员达80多万人。二是全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大运高速公路纵向穿越全省8个地市,连通或辐射近80个旅游区(点),连接北京、西安两大国际旅游城市,与京、冀、蒙、秦、豫等周边省市区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国内航线可直通全国38个大城市,开通了并港旅游包机航线。太原机场也已被国家民航总局批准升格为国际机场,为山西告别没有一级旅游市场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山西旅游企业仍存在着小、散、弱、差等问题。全省营业额不足100万元的旅行社185家,占61%,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仅有11家,占4%。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目前,全省共有星级宾馆(饭店)236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饭店目前仍为空白,四星级17家,三星级以下为219家,各占全国的3%。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全省旅游企业领导层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微乎其微。外语导游短缺,全省6353名导游中,外语导游仅有505人,占导游总数的7.95%。
(三)重新认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认识和尊重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其发展。
1.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市场,可以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娱乐业以及对外贸易等发展。正因为如此,发展旅游业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配合,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牵涉到很多行业,离开了这些行业的支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坚持用大旅游的观念来统一认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发展旅游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旅游经济发展。
2.旅游业具有可超前发展的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总是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展,商务旅游就越发达,旅游总量也就越大。这是一般现象,但我们绝不能得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的片面结论。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共性来看,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旅游业是依托性很强的产业,但它的发展不完全依托和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最大的资源,市场是最大的优势,哪儿的旅游产品有需求,哪儿的旅游资源有市场,哪儿的旅游业就有发展。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社会不缺少供给能力,缺少的是市场需求,旅游业之所以有目前这种发展形势和发展局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有大的市场需求。
3.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经济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模式,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来组织。二是旅游产品多数是公共性产品,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的旅游资源是国家所有,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当然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全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对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早日把山西的旅游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现从战略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壮大可以为众多行业带来商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其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凝聚起来和调动起来,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一点,绝不是旅游部门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的山西,光靠市场调节,目前还是难以奏效的。外省的很多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把手工程”。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是与几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四川省旅游业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年大步追赶云南,也与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一个省如此,一个地市也如此。河南的焦作市,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小,在全国也没什么名气。之后新来的市委书记十分重视旅游业,短短几年内,就把焦作云台山打造成了响当当的4A级景区,使焦作市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成为河南各地市中发展旅游业的一面旗帜。
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各有关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绝不是要让政府包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并不矛盾。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赢得这个市场,提高山西旅游在这个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促进山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也绝不能游离于党
委、政府的工作主线之外。否则,山西的旅游业就很难尽快发展兴旺起来。
(二)坚持产业扩张战略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目标,我们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着力打造山西旅游企业的航空母舰的同时,更要注重放低旅游产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实现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的数量扩张,进而使企业和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发展以名胜古迹观光为主的旅游开发战略
从山西总体情况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度假游客还不能成为山西旅游接待的主体。这是因为:(1)山西省的旅游优势在于文化底蕴厚重,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以及太行山和黄土高原的独特地理风貌是山西旅游的长项,吸引的全是观光客。如果不继续大力抓这个市场,就容易丢失自身的优势。(2)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能真正吸引大批量度假游客的,一是夏季的海滨,二是冬季的滑雪地,三是高尔夫球场。山西在这些方面是弱势。
(3)从旅游度假设施来看,目前山西上档次、上规模的度假区还没有。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当前还需要在大量吸引海内外观光游客上下更大的功夫,还需要继续开发以观光游客为主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度假游和其他特种旅游。比如大力开发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适应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需求的大众化旅游度假设施,开发大众化的度假旅游,以进一步优化山西旅游产品的结构。
(四)大力发展区域旅游联合旅游业是以促进人的流动为基础而兴旺发展起来的产业,消除地区壁垒,减少旅游障碍,是促进各相邻地区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资源互补、线路互通”的原则,在大开放的体系下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合作,开发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实现同周边省市的无障碍旅游。
第四篇: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中旅附中吴志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目前,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注重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 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制约。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另一种理解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凿性、情境性,要求针对不同情境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这样, 教师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也就注重于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 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案例知识, 并且通过共同体的相互影响, 将个性化的隐性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性知识。
在此, 我们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思想理念、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各种能力等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使教师成为像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不可替代的专业, 教师能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适当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最需要的学生,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态度、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上不断成长的过程。传统上,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简单等同于教师的校外进修,如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各类课程班和培训班等。今天,教育界人士愈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也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学历进修和各类课程班外,还包括邀请专家讲学、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对于教师专业的提升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看到现行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或不足。
在笔者看来,缺乏实效是我国现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其中又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像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各类课程班等专业发展活动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适当的观照。“ 概念知不少、进修缺实效” 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二是像同行交流和参观考察之类的专业发展活动虽然侧重于实践,但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很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和理论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一方面使得教师对理论的作用产生怀疑,使得他们不愿意学习理论,因而也很难自觉地运用理论调整自己的教
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实践中好的做法很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探讨。
第二,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缺少应有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专业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反思的参与,任何的专业发展活动都只能是外在的,很难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如同杜威所指出的:“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然而,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力”,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推动,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和学校的要求而被动甚至被迫参加各种专业发展活动。由于没有内在动力,参加专业发展活动对于教师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外在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也就显得勉为其难了。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能否在实践中落实,关键在教师能否具有理论的探索性、实践的创造性及自我反思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更新,建立适应新需要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教师教育模式来看,其理论基础已由行为科学转向认知科学的建立,发展目标则由“教书匠”转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而教学过程则由“训练”模式转向“发展”模式并尝试运用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学方法。
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以学校为依托。由于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得教师自觉地把学校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学校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积极投入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自觉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问题、新途径、新方法,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并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 这种推动力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把外在的与内在的结合起来。教师并没有因学校改革的成功而停止自己的发展, 他们总是依据自己设计的专业发展路线对自己进行调控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自我再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素质与能力, 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
校本管理认为,真正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他们最了解自身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活动,他们所设计、实施的专业发展活动是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
学校所组织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如果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放在学校来进行,不管是由学校里的教师主动研究或是
聘请专家到校协助指导,教师都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境进行主动探究,可以调整到适合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实际状况,他们都会以主动心态和专家互动。“如果学校正在推动某种新措施或正在进行某种改革,必定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急迫需要,根据此种需要来推动相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但对学校有立即的帮助,教师的动机与意愿也最高,成效也最好。” 学校教师本身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发展,并进一步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者。教师们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从事新理论的学习、一边从事教学实践研究,他们不必因时间不协调而无法去学习,而且没有年龄、教龄等的限制。
1、鼓励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在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可能会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挑战,而使得教师抗拒改革,拒绝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因而,这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校长是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因素,他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学校要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对于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薪资、津贴等物质奖励,并且改变原先完全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标准来决定晋升与否,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作为一条指标,教育决策部门则应制定一些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切实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当然,除了这些外在激励因素,更要重视引导教师的自我激励,因为这才是具有持久性与主动影响力的,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2、组织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相同,内容相通,效果相辅相成,已日渐受到欢迎与关注,因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失的知识与能力。校本教师培训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规划设计,旨在满足全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培训活动。它的主要特点体现为:学校本位,即立足于学校发展,由学校为主体设计规划,并在学校中实地开展;教师本位,考虑到教师发展需求,为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本位,即培训都是针对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而展开的,强调合作,它强调教师们分享知识与经验,学校与校外加强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反思的文化、合作的氛围。这种培训形式与传统的大一统培训方式而言,针对性强,而且与实践紧密相连,因而非常高效,而且培训效果也会令人满意。
(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与以往的规范性、奖惩性教师评价相比,发展性评价方式在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期望,激励其不断进取和自主参与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我校正在尝试
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电子档案,以形成发展性、过程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成长档案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有所学专业、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及相应聘书、教育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从教年限、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喜好等。
二是个人成长系列。具体内容包括八类主要文本资料:(1)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复印件;(2)发表的教科研文章复印件;(2)参与课题研究、开设研究课或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3)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4)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5)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6)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7)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学习和活动情况;(8)学校规定的其他必须收录的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上述内容加以完善并设置细化栏目。每学期我们要求并指导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成长档案中的资料分类归档,并组织教师展示交流。
三是评价系列。包括阶段性自我评价、阶段性学生评价、阶段性家长评价、阶段性同行评价、阶段性教育教学情况评价等。
2、教师成长档案的评价方法
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如果不进行评价,这项活动就失去了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的作用。评价不科学也同样会伤害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成长档案应坚持包括教师本人在内的多元参与和多样化评价方式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以客观真实反映教师师德、教育观念、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的发展状况,促进教师有效反思,不断进取。这也就是说,教师成长档案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体现以教师自评为主、同事、家长、学生、领导、专家多主体参与的评价理念。
(1)自我评价。教师是自己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教师在收集整理成长档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我,随时调整充实记录内容,总结成绩,发扬优势,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弥补。通过多次阶段性反思,使成长档案日臻充实和完善。学习周期结束后,教师个人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还有一个总结性反思,并形成作品。教师自我总结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同事评价。教师间的经常性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评价可放在教研组进行,同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主要是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指导督促,对教师成长档案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针对性、发展性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缺失和困惑提供帮助。
(3)学生评价。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师德是否存在问题,教育教学水平是否提高,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最有发言权。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教育活动观摩等形式进行。教师应虚心听取学生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提高。
(4)家长评价。家长参与评价是社会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是否爱孩子,家长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了解,他们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见解往往能切中要害。家长可以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则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家长会、家长参与学生活动等途径了解家长的评价与看法。
教师个人、同事、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结果是教师成长档案的内容结构要素,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为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提供真实依据。
学校综合评价。学校综合评价是教师成长档案的总结性评价,体现明确的导向性和终结性。综合评价由学校组织专门的评价小组对成长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并对各项内容进行评分。对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而明确的文字描述,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利于教师今后的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述设想是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步探索,但无论何种方式都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不放松,就会促使教师专业的更快成长。
以上是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不妥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王继新, 贾成净《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2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韩冬云《辽宁教育研究》2005.33、《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探究》周密《青海社会科学》2004.94、《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陈黎《中小学
第五篇: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旬阳县阳光学校工作汇报
旬阳县阳光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项目学校,也是安康市第一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位于县城北郊,近倚丹凤山,远眺太极城,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校园占地面积7314m,建筑面积3019m,绿化面积1200 m。学校教职工编制30人,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16人,目前招收语(听)障、智障两类学生32名。设三个教学班,其中语(听)障2个班,智障1个班。学校未来办学规模为10个班,可容纳120名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一、高起点 高标准 完成学校项目建设
旬阳县阳光学校是我县向上争取项目创办的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少儿的特殊教育学校。2008年经安康市发改委批准,旬阳县发展计划局下达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计划,批准特殊教育项目建设校舍3000 m2,其中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1500 m2,行政办公用房200 m2,生活用房800 m2。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土建项目投资350万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制投资80万元。该项目于2009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伊始,县委、县政府、县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齐心协力决心把旬阳县阳光学校建设成一流的校园。
1、高度重视,果断决策。2008年3月6日省教育厅、发改委、残联召开了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会议,县发展计划局和教育局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是我县的一项民生工程,直接关系我县整体教育水平的均衡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及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亲切关怀。为此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特殊教育建设的选址和规划方案,县教育局、计划局结合我县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旬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方案,形成《旬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2、积极配合,精心施工。学校建设过程中,在县教育局的精心指导和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09年5月就开始运行项目建设工作,积极配合,认真实施。工程建设前期的规划、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工程正式建设后,学校由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工程建设,并派一名校委会成员专职负责工程现场管理。学校定期
222召开校委会针对工程进展及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督促落实。由于上下协调一致,各方密切配合。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施工监理资质齐全,建设材料质量合格,项目建设如期完工。共建成校舍3010.77 m,其中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1504.19 m,行政办公用房680.25 m2,生活用房834.33 m2。项目建设总投资达52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408万元(包括新建教学楼176万元,改造工程143万元,校园场地硬化49万元,操场扩建40万元);校园绿化及文化建设27万元;教学设备购置93万元。
3、校舍亮化,师生温馨。项目工程如期完工,已全部投入使用。如今,校舍整齐美观,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优良,建有听力检测室,感觉统合室,律动教室等多个功能部室,配有先进的听力检测、语言训练设备,具有对语(听)障儿童进行早期语言康复矫正功能。现在师生置身于面貌全新、整洁明亮的校园里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倍加珍爱。
二、抓管理、抓规范,做好学校起步工作。
我校于2010年秋正式招生并开班上课,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促使学校有序、健康、稳步发展,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残疾少儿入学摸底工作,开学前学校将教师分成九个小组,分别深入县城各乡镇,上门到户,分别就残疾少儿家庭状况、个体表现、残疾类别等方面进行了解,现场目测,登记造册,并进行宣传动员,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积极鼓励按时入学。
二是有效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教育局、县残联及时协调,将县残联开办的县残疾人培训教育中心与阳光学校合并,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学校的在校学生、教职员工、相关教学设备整体并入阳光学校,并重新任命了学校领导,学校也及时组建成立了领导班子,从而确保了学校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学校按时开学上课。2010年9月1日学校正式开始新生报名,9月4日正式上课。学校对现有教职工进行了合理分工,并依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致使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实施。
四是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学校刚成立,教师结构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对象改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年龄悬殊,残疾程度不一,生活环境陌生,加之学校办学经验不足,管理方法欠缺,致使学校开学以来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为了使学校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规,并且有效运转,学校仅仅依靠全体教职员工作的集体智慧,22及时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坚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制定了教工岗位职责、常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方案和师生奖励办法。一方面注重引导,根据教师岗位设置,制定了生活指导教师、班主任一日工作流程,并经常分别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从严要求,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爱心奉献学生,细心管护学生,耐心教育学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由于学校工作措施到位,教师齐心协力,开学以来,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职工精神状态良好,学生学习生活愉悦,学生家长比较满意。
三、思未来 谋发展 打造陕南特教名校
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对于我们旬阳县阳光人来说,更为迫切。我们将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创特色,五年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主线,以“让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为家庭排忧,为社会减负”为办学宗旨,秉持“以人为本,以爱为魂,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狠抓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建设,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把我校建成素质教育高质量,人员素质高水平,学校高标准的陕南特殊教育名校。
四、学校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因学生全部吃住在学校,水电费开支大,残疾学生无意识损坏公物严重,维修量大。学校开学以来,日常办公及小型办公设施购置负债已达20.68万元,目前尚未着落。
2、学校建设累计欠账138.4万元,急待解决。
3、学校新建,急需添置教学设施。
4、教师业务培训迫在眉睫。
5、学校运动场急需扩建。
上述困难和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学校相信,有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有县委、县政府的关注,有县教育局、县残联的有效领导和大力支持,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会逐步得到解决的。学校有信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特殊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二O一0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