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
导语: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一
人力资源市场稳中求进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工作,截止目前共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100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03%。积极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完成了对120名就业困难人员的筛选,认定工作。发放《就业创业证》1015本。具体工作做法如下:
按照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沧州市教育局、总工会、商业联合会联合转发的冀人社函122号《关于开展20xx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在4月18日至24日积极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1、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取得成果
活动期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交流大厅这个平台,发放招工资料956份,有26家民营企业参加活动,向信誉楼泊头商厦等民营企业推荐求职人员519名,向天津服装检验公司等6家京、津企业推荐务工人员68名,签订就业意向协议419名,其中高校毕业生28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268名,就业困难人员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人,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8人。印发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1500份。
2、加大宣传、营造气氛
就业局按照“宣传到位、信息到手、服务到家、供需对接、助力转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以高校毕业生和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为重点,同时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各类求职者为工作目标,发放宣传资料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民营企业知晓活动的目的意义。
3、招聘活动讲实效
就业局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交流大厅这一平台,开展五个“优先服务”,“优先为民营企业服务”、“优先为高校毕业生服务”、“优先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优先为就业困难人员服务”、“优先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动员本地信誉楼、泊信商厦等用工较大的,用工规范的企业参加活动,并加强与北京西城区职介中心的联系,加大岗位征集力度,提高信息针对性和匹配有效性,同时积极同教育、工作、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共同开展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使整个招聘活动做到了扎实有效。
6—7月份经社区、街办处层层筛选,对3名具有残疾证人员、5名具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15名低保家庭户、56名“4050”大龄就业困难人员、33名“3540”零就业家庭人员,13名其它就业困难人员,共计124名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社区入户调查,街道办事处核实证明。就业局对124名申请人员所提供的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残疾证、离婚证、《就业创业证》以及街道社区证明材料认真的进行核实认定,并在6月28日对124名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严格考试,对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取消认定资格,至此完成了对120名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
随着国家对就业创业者扶持力度的增加,城乡就业创业者办理《就业创业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止目前,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中、城镇就业人员共办理《就业创业证》1015本,针对9月份120名接受电子商务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为他们发放了《就业创业证》。
20xx年上半年,xxx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大型招聘会33场,其中每周三的定期招聘会18场,专场招聘会3场,乡镇招聘会6场,送岗位到村社招聘会7场,顺利完成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妇联专场招聘会、残疾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共搜集各类用工单位70余家,累计提供求职岗位4149个;完成职业指导15人次,进行“创业资源评估测验”2人次,职业介绍成功796人,110就业服务平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348人次。
加大岗位信息采集力度,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
建立了用工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发动乡镇和社区主动与各用工单位对接,获取用工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用工信息的采集面。通过市场展板、大屏幕显示屏、xxx就业局网站和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将搜集到的用工信息进行及时发布,使城乡各类求职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最新的用工需求。
开展职业指导服务。
通过110就业服务平台、CETIC职业素质测评平台,对登记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其它各类劳动者采取“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地区的就业形势,针对求职者个人基本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意愿进行推荐介绍和面试指导服务。
就业服务下延。
一是在乡镇组织开展了13场“送岗位到村社”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大龄和特困人员提供政策帮扶、岗位帮扶、服务帮扶;二是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务工人员开展免费的就业服务,为我县农村劳动者送政策、送岗位,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到关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以及劳动维权,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到的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受到了极大欢迎。
定期举办定期招聘会。
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三在鼓楼坝广场举办定期招聘会,积极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牵线搭桥。上半年共举办定期招聘会20场,吸引了70余家单位参会,共提供各类用工岗位4000多个,较好地满足了用工单位和各类求职者的就业需求。
加强110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
我县积极参与110平台的建设,分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件348条,其中市级件23条,本级件325条,现办结348条,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CETIC职业素质测评,已有13人完成测评,建立《职业指导记录表》13份,完成“创业资源评估测验”2份、“职业兴趣测试”13份,所有测评者均建立个人档案。
坚持跟踪服务到位。
安排专人对3次推荐后仍未成功者持续跟踪服务,同时对各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以及专场招聘洽谈会的求职意愿结果开展定期回访,了解推荐、洽谈结果,收集空岗信息并征求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对就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指导。很多企业在招用工时,招到了员工,员工入职后做不了多长时间又辞职,缺乏对用工单位的指导,企业留不住人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在我县依然较为突出。就县域内企业来说,部分企业缺少技能型人才,而众多求职者由于企业工资待遇或自身技能缺乏等原因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三是对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还需加强,特别是对推荐就业后的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一是协助市就业局做好全市工资参考价的发布。二是加强与乡镇、社区的招聘岗位信息共享,方便求职人员查询招聘岗位。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思路,对求职者指导的同时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用人指导,更好的缓解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三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坚持以人才兴区、构建和谐为己任,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人社局20xx年度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在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上取得新突破,现就全年情况总结如下:
截止目前市场办管理人事代理人员共计2869人,其中区属破产企业人员689人,大中专毕业生357人,机关事业代理人员46人,其他企业代理人员1774人;灵活就业参加养老保险代理人员3030人,灵活就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代理人员3137人;管理集体户口人数70人。
1、完善基础管理,做好人事代理工作。
人事代理工作作为市场办一项重要服务项目,每年人事代理档案数量增长很快,今年以来共新增人事代理人员326人,其中未退休49号文件人员124人,改制企业人员47人,其他单位155人。因此始终把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增强管理水平。在工作中首先在接收档案上把好第一关,对于问题档案一律不予接收;其次将转入代理人员档案资料逐一清理、编号,根据编号专柜存放,方便查阅。第三不断完善人事代理信息库,将代理人员档案信息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保证了微机信息和档案信息的同步一致,更加便于管理。代理人员档案的规范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代理人员。
上报正常退休人员93人,特殊工种退休17人,病退46人。为代理人员提供借阅档案,出具各种档案证明68人次。完成人事代理人员2572人的养老保险数据整合工作,将20xx年度收取的代理人员养老保险费全部转入社保部门。
2、按计划完成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各项工作。
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自20xx年转由市场办负责后,按照年初计划,今年将所有参保人员统一建立参保档案,并将人员信息逐一录入微机,实现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信息微机管理。同时还配合社保完成2810人数据整合工作。
今年4月、6月和8月组织灵活就业医保新参人员体检,为132人办理了医保新参手续,按医保有关政策,完成了57名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医疗保险费补缴工作,为78名新参人员发放了医保卡。将收取的20xx年度医保费转入医保中心。同时配合社保卡的发放,做好代理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采取发通告,发信息,打电话等形式,目前,已收集2214人的照片和身份证,为下一步社保卡的发放做好基础工作。
截止到11月底,人事代理养老保险收取6225822。4元;自由职业养老保险收取10753539。52元;灵活就业医疗保险收取4960336。24元。
3、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工作中以换位思考、亲情服务作为服务理念,为广大代理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采取发放代理人员联系卡,以电话、短信方式通知代理人员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供poss机刷卡缴费等便民措施。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我中心8月份申请安装了第二台poss机和电话,并且已经成功使用,节省了缴费时间,大大方便了人事代理人员缴费。今年以来,接受来电、来人咨询800余次;在社区张贴各种信息通知3000余份;电话、短信通知代理人员办理各项业务5000余次。工作中注重培养工作人员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为广大办事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
1、完成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集中收费工作,并分别做好与社保局和医保中心的核对工作,集中收费工作完成后整理新转入灵活就业人员信息,逐个做好登记、并录入微机做好备份,为下一次集中收费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计划3—10月每月1号至7号办理灵活就业人员新参医保工作,全年非参保缴费期继续接收转入失业人员的档案和零散人员档案并为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做好人事代理人员的代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并转入自由职业者建立自由职业档案。3、5—10月份申报特殊工种人员到年龄退休工作,备齐资料,做好申报。10月份做好为人事代理人员申办病退手续的工作。每月做好人事代理人员申请办理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工作。4、20xx年社评工资出台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参保人员提前告知,10—12月集中收取代理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完成全年档案保存费的收取工作。
5、根据“人事代理管理系统”所录基本信息,重新按号查对现有档案。系统整理档案便于档案的保管和查找,更换档案袋,重新整理归类,补充部分新资料。另外还将继续配合我区企业破产改制工作,积极提供服务,为破产改制人员保存档案,签订协议,办理手续,代收代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情况
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情况汇报
多年来,哈尔滨市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在就业工作中承担着重任,成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全市形成了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行业、社团开办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营利性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的理念,坚持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服务,普遍设置了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社保经办、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窗口,向社会提供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指导、招聘洽谈、劳务输出等服务项目。几年来,我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从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长远发展着想,扩场地、上设备、抓管理、建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软硬件建设齐抓并举,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一、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共64家,总服务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由市、区、县(市)人社部门开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有19家,其中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抚顺街1号的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约3000平方米,八区十县(市)人社部门开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总使用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八 1
个区中的人力资源市场超过150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有两家,超过400平方米有四家。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办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共45个,分布在哈尔滨市全市范围内。人力资源行业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龙头,组织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开展系列专项招聘活动,为各类求职者就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按照国家和省厅有关要求,联合教育、工商联、工会、残联、共青团、哈报集团等多部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专项招聘活动,在2011年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中,全市组织54次现场招聘会,共计1224家企业参会,提供了300余个工种,近3.9万个就业岗位,有1.84万人签定了用工意向协议,充分的发挥了民营企业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各类招聘活动12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13万个,帮助8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为各类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用工提供优质服务。
(二)积极购买公益服务成果,鼓励各类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公益性服务。根据哈尔滨市财政局、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哈财社[2009]352号)文件之规定,对登记失业人员
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成功后,按实际就业人数,以90元/人年的标准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补助,在对各职业介绍机构申报补助材料进行初审后,由市财政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发放资金到各职介机构账户。哈尔滨市每年发放职业介绍补贴金额约一百万元左右。既有效的提高了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参与提供就业服务的积极性,也为就业困难人员节省了找工作的开销。
(三)指导市人力资源协会开展多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工作。指导人力资源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在行业内开展行业自律,搭建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沟通桥梁,促进哈尔滨市职业介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力资源协会自08年成立以来,多次组织行业会员召开研讨会议,就行业自律和行业诚信及发展规划前景等问题进行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依托行业协会优势,开展“评先评优,树立典型”等活动。定期深入基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了解其运行状况,困难等实际问题。对于经营好的机构,树立成为典型,总结其经验规律,向全行业推广,促进行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已逐步设立了行业经营典型如抚顺街为民职业介绍所,优质服务典型如为专业军人和家属服务的将士职业介绍所。
(四)把指导和管理职业介绍机构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对各类合法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日常工作指导,规范其经营行为,扶持经营好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整合市场资源,利用市场规律,淘汰掉经营不善、违规经营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大力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2011年,制订并下发
了《哈尔滨市开展切实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秩序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工商、公安、城管等多部门依法查处和打击非法中介行为,举全市之力,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为幌子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清理整顿违规经营的职业中介机构,有效遏制职业中介违法犯罪活动,规范了职业中介机构的中介活动行为,维护了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在全市形成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五)努力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为供需双方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011年我市拟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一点登陆需求信息共享,打造我市高效多维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城乡一体、功能完善、服务高效、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
三、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由于国家调整了再就业资金用途,中央财政不再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费用,各地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投入。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用于市场建设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企业改制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安置就业再就业,我市各区、县(市)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参差不齐,一些主要区域(如南岗、阿城等)还没有固定的服务场所或服务设施配置不完善,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寻找就业机会的求职者却大量增加,目前的服务场地和办公设施,信息网络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就业服务需求。按照原劳动力市
场建设标准要求,亟需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设备更新和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最快的是部份低层次劳动力,而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技术管理人才则供给不足。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看,高学历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 职称人员所占比重都是很低的。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人员仅占全部求职人员的26.7%,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也占全部求职人员的14.3%。还有相当部份的劳动力是文盲和半文盲。以这样的人力资源状况,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
(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正式编制数量较少,部分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未纳入财政预算,因此不利于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延续性。实际情况中,区、县(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临时借调或聘用人员,对就业服务工作长期性和执行政策的明晰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承办和参与各类大型招聘活动,划拨的费用不足以支付相应的参会人员费用和宣传费用等项目。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行政制约力度,明确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各级地方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改造,确保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以市场需求导向,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把用工单位引入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岗前技能”、“订单式”、“对接式”培训。
(三)增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稳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相应利益。
(四)建议增加职业介绍补贴额度,对承办和参与大型招聘活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给予定量的补贴,简化其补贴手续和审批流程,按照大型活动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介绍成功的业绩给予相应补贴经费,并在相应政策中明确。
哈尔滨市就业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第三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及解读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在行业引导、服务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培育
第七条 国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发展。
第八条 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
第十一条 国家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3]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第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服务,不得收费:
(一)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三)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八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15日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执行国家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工商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分支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3]
第四章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
第二十三条 个人求职,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布或者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用人单位自主招用人员,需要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流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对服务期、从业限制、保密等方面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应当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核实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及其招聘简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前将招聘会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应当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三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不得改变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劳动关系,不得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和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下列事项,并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价格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营业执照;
(二)服务项目;
(三)收费标准;
(四)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还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台账,如实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信息。服务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服务台账等服务信息档案;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对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不得隐瞒、拒绝、阻碍。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六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公示报告的有关内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复提供。[3]
第三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把用人单位、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和失信情况等纳入市场诚信建设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有关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畅通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关闭或者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未备案,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书面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发布的招聘信息不真实、不合法,未依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明示有关事项,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或者保存服务台账,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交经营情况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备案、实施监督检查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情形。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3]
内容解读
编辑
《条例》是系统规范在我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
二是落实改革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明确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的服务事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实行备案管理;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需要书面报告。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是明确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收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从事违法活动;违法开展业务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四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但是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行政机关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作用。[4]
条例解答
编辑
出台背景过程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创业就业和人力资源流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分别管理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已整合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发力,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现全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从业人员58.37万人。2017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44万亿元,帮助2.03亿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人力资源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分别依据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规章进行管理,不利于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二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责任不明确、有效措施不多,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三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许可过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不利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四是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放管服”改革要求,存在“黑中介”、虚假招聘等侵害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亟须通过制定《条例》规范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于2016年9月报请国务院审议。原国务院法制办收到送审稿后,先后两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和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赴地方进行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送审稿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2018年全国“两会”后,司法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2018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5]
制定总体思路
《条例》在制定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巩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改革成果,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统一规范;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的人力资源市场培育职责,明确市场活动规范,综合运用信息公示、随机抽查、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等监管手段,确保市场活力与秩序;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将职业中介活动明确界定为行政许可事项,对其他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四是细化就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内容,《条例》不再规定。[5]
政府职责规定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三是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四是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5]
改革要求亮点
为了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条例》规定: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二是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其所从事的业务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开展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只需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四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5] 市场主体规定
为了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一是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二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守相应的活动准则;四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收费标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事项;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违法开展业务等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5]
监管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条例》规定:一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进入被检查单位等监督检查措施;二是监督检查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提交经营情况报告;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六是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七是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5]
第四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机构请示
***发„20**‟*号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成立**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请示
县编委: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按照“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权益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拟成立**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县人社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事业编制1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工作人员13名。同时,给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加挂**县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源市场牌子。
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1、拟定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配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负责对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监督指导各类用人单位规范用工,做好再就业指导工作。
3、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库。受理各类用人单位登记和用工申报,负责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审核;发布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信息。
4、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负责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开展职业能力评估、职业分析与评价工作。
5、协助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建立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库等工作。
6、负责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县就业服务管理综合系统,建立和完善用工信息查询系统,提升职业供求信息发布能力。
7、负责为在中心登记的流动人员提供人事代理、档案托管和社会保险代理服务。
8、负责组织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参加招(应)聘、面试、考(核)试、录用等工作;组织做好全县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招录工作。
9、组织劳务开发,开展劳务洽谈、劳务对接、基地建设、劳务输出工作,指导协调农民工疏导和劳务派遣及境外输出工作;协调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相关政策,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
10、负责全县劳动保障系统网络的使用、维护、安全等工作。
妥否,请研究批复。
二○一○年十月 日
主题词:机构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请示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10月 日
第五篇:公司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意见
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全面贯彻集团公司“两调整、两提高”战略举措,持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效配置资源作用及“蓄电池”作用,加快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省政府国资委关于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精神,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对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引导
当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有序分流富余人员、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集团公司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稳运行、保增长、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管理升级、实现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涉及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关乎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各级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握工作时机和工作力度,提高工作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畅通富余人员退出渠道,做好转岗培训,有条不紊地推进人员调剂与分流,保障
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做好正向引导,要切实让广大员工明白: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员工利益的根本保障,是“以人为本、人企合一”的真正内涵。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共识,赢得支持,形成“同舟共济战危机”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协同推进
进一步健全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成立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领导机构合并管理。各成员企业及其所属区域公司、矿(厂)等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要配备配齐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及各项业务的专兼职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落实成员企业主体管理责任,加快建立成员企业、区域公司、矿(厂)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分级管理体系及相应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分级负责,逐级落实。各单位“一把手”为本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人力资源工作分管领导、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办公室主任及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为主要管理责任人,其他相关专业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承担相应专业责任。
制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按照
矿(厂)、区域公司、成员企业、集团公司的顺序,逐级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实现人力资源余缺互补和优势共享。各单位要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深入分析责任区域内不安定因素,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的安全生产经营秩序。
三、明确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条件与范围 各单位在安排人员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前,必须进行劳动组织整顿和优化,对应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要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得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劳动组织优化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纳入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一)因机构改革、技术革新、生产布局和系统优化、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定员与劳动组织优化等原因引起的相对富余人员。
(二)按“岗位规范”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经考试、绩效考核或评价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
(三)违反劳动纪律或有关法规、企业制度规定,达不到集团公司员工奖惩条例或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人员。
(四)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员工医疗期满、经鉴定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需要转岗培训的人员。
(五)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性安置但内部暂时没有空缺岗位,需要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待安排人员。
(六)其他需移交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
四、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
(一)明确市场定位。各单位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不能单纯以“减人”为目的,要立足于“分流与安置并重”、“提高员工素质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并重”,着力抓好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转岗培训和调剂工作,努力实现“进来一批、培训一批、安置一批、退出一批”,达到平衡优化。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蓄电池”作用,通过加强对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在岗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待岗人员的竞争力,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与潜力。
(二)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情况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一是对精简富余人员、待分配人员等实行集中管理,积极参与内部及各单位间的人力资源调剂。二是对经考核不能胜任岗位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违反劳动纪律人员等,要按转岗或入职要求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做好转岗或入职工作。三是对伤病人员要按规定提供相应服务、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并按规定做好返岗、转岗培训及退休、退职或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工作。四是对其他不在岗人员,要以加强劳动合同梳理与管理为主,逐步按规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五是积极鼓励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面向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自主择业就业。
(三)做好培训工作。要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培训纳入各单位整体培训计划,特别是对富余分流人员可
分批选拔安排到各培训中心或技校分专业进行集中培训,做好转岗再就业准备。各级培训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实效,切实满足技能提升及转岗需要。
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应当与人员需求或招聘单位签订订单式委托培养协议,培训费由委培单位负担,培训期满考核合格,按原培训计划要求转岗。培训结束后不按协议要求上岗的,解除劳动合同。
(五)健全管理制度。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培训、考勤、考核等各项制度,严格管理,强化纪律,加强考核,要以管理考核作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工资核算或生活费发放的依据。对违反日常管理、纪律及考核规定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
(六)加强就业指导。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基本情况(如年龄、工种、实际技能水平、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求职方向等),并对其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进行考评。二是结合员工专业特长和各单位岗位需求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针对性培训,指导员工重新上岗就业。三是加强与外部单位的信息联络和沟通,关注集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新项目建设,提前掌握外部劳动力供求信息,及时输出合格的人员。
(七)搭建信息平台。以信息化为抓手,构建集团公
司各级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单位人力资源市场进入量(供给量)、输出量(安置量)、需求量(招聘量)及详细专业、岗位工种、上岗条件等信息,实时组织推荐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参加各类竞聘或选聘,调剂余缺,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八)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标考核,将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进入率和输出率、集体上访率,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水平、管理效率提升等作为重要指标,统一纳入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工作考核,定期对标排序,奖优罚劣,切实提高各单位的积极性。
鼓励各单位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在本单位或到外部单位开展劳务输出,并按所创效益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成,提高收入水平,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快富余人员流转。
五、畅通安置和分流渠道,促进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有序退出
各单位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深入研究国家和我省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安置政策,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多渠道安置和分流富余人员。
(一)内部推荐就业。各单位要全面掌握集团公司内外部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积极组织推荐符合需要的人员进行应聘就业。对专业相近、需求量大的岗位和工种,或专业相差较远但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较快且愿意转岗的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合格后向需要的单位推
荐。
(二)自主择业。鼓励员工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向社会其他企业应聘,实现自主择业。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提供适当支持,帮助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自谋职业。
(三)内部退养。对已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工龄已满30年、重新上岗有困难的,经本单位研究同意可实行内部退养,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四)解除劳动合同。对自愿离开企业辞职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各级组织两次安排工作岗位、拒绝上岗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六、因地制宜制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待遇标准
(一)因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分流的富余人员且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定的,从进入市场之日起一年内按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第二年及以后可按最低工资或生活费标准执行。具体由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确定。
(二)接受单位组织和推荐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培训期间按培训工资执行。培训考核合格、竞聘上岗且胜任工作的,可按上岗岗位工资标准补发培训期间的工资差额。
(三)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可按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计发内部退养工资,具体由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确定。
(四)其他人员
1.原停薪留职人员有协议的继续履行,无协议的与“两不找”人员一并按劳动合同法规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由企业妥善处理。
2.本指导意见印发后,新增的自主择业人员可给予1-2年的过渡期,与原单位签订委托代管协议,暂时保留劳动关系、代缴社会保险费用,协议期满后终止劳动关系。
3.其他原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或劳务市场的人员,继续按原规定执行。
(五)对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七、其他规定及要求
(一)对因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优化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原核定单位工效挂钩工资基数不调减,在考核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总量控制指标及人均利润、人均营业收入(产值)等效率指标时,计入“调减人数”并纳入相应效率计提工资核算。
(二)各单位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细则,报上级公司备案后实施。
(三)各单位要关心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身心健康,关注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和排忧解难。要关心弱势
群体,对家庭无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人员,以及低保和困难家庭人员应优先安置,应保证其生活收入。
(四)本指导意见解释权归集团公司,自印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