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祁县2010年以来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总结
祁县2010年以来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以来,在祁县畜牧兽医中心草原站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畜牧兽医中心其他同志的配合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县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既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草地资源普查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草地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充分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合理规划。根据晋牧医发[2006]57号文件精神,我中心会同市草原站同志于2011年8月对来远、峪口、古县三个乡镇的5块草地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我县共监测了暖性草丛草地5块,编号为晋02-祁县-01至晋02-祁县-05,为使样地能代表我县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调查,结合以前的工作资料,确定了北到南的8块样地,涉及到峪口、来远、古县3个乡镇,地理坐标:从东经112°24.41'—112°32.09';北纬37°18.11'—37°07.15'。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坡向1个阳坡,4个阴坡。坡位有坡下部2个,坡底部3个;土壤质地为壤土1个,砾石质4个;样地利用方式:轻度利用3个,合理利用2个;综合评价:好的2个,中的3个。5块样地,每快选择主样方1个,辅样方3个,共计20个样方,样方草地以白羊草和披碱草为主,主要草种有白羊草、披碱草、蒿草、车前子、胡枝子、蓝花棘豆等。所测样方最高盖度晋02-祁县-03-02为95%,最低为晋02-祁县-01-03为55%;综合测算为74.6%。所测样方植物平均高度最高为67厘米,最低为12厘米,综合测算为37.3厘米;所测样方鲜草重、风干重每平方米最高分别为589.3克、296.6克,最低为246.6克、148.3克,综合测算为390.8克、194克。总产草量每公顷最高5893千克,最低为2466千克,综合测算为3908千克。
二、草原建设保护
山西省农业厅晋农牧草发[2010]19号批复总投资508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62万元,市县配套14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草地围栏2万亩,人工种草0.65万亩,草地机械3台,鼠害防治6万亩,虫害防治6万亩,草食畜棚圈0.7万平方米。
祁县畜牧兽医中心在来远镇谷峪口村和峪口乡左家滩总投资220万元,省级投资220万元,建设草地围栏2万亩,鼠害防治1万亩,虫害防治1万亩;在来远镇东山头、东鱼沟村、古县镇新寨、峪口乡兴隆庄总投资40万元,鼠害防治4万亩,虫害防治4万亩。
项目的治理坚持适地、适草、适畜的原则,实施围栏育草2万亩,鼠虫害防治12万亩,人工种草0.65万亩,建设棚圈0.7万平方米,1400余头牛进入养殖小区饲养,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有效巩固了封山育草的成果,大大减轻了项目区天然草原放牧压力,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建前的45%提高到62%,草原生态系统蓄水保土功能得以增强,水土流失状况将被有效遏制。每亩草地增加产草量18公斤,共可增加产草量2160吨,增加收入64.8万元。同时牛羊进入养殖小区饲养,提高了养殖效率,增加了出栏量,共有1080头牛进入小区饲养,每年为社会提供肉类400吨,鲜奶3600吨,带动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1.9万头,出栏6.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1.67万头,全县肉类总产27970吨,鲜奶总产39161吨。肉牛头均纯收益增加、120元,奶牛头均纯收益增加330元,全县养牛收入增加1360万元。项目的实施,对稳定项目区市场、平抑物价起到积极作用,使项目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饲养方式改变,就业不出门,增收不破坏环境的目标。同时,项目建设对促进祁县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的转变,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目标,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草地资源建设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议
(一)问题:
1、草原建设资金严重投入不足。由于草地投资大,见效小,国家对草地建设投入不够,民间资金也没有介入,导致草地资源流失。
2、植被退化。草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管理,当地农民乱垦乱伐,乱采沙石,植被遭到破坏,由于近年来天气干燥少雨,使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3、草地质量退化。由于前几年过度放牧,特别是靠近村庄和坡度较小的草地,牧草资源遭到不到休养,品质好的牧草被破坏。一些草地中大量灌木生长,抑制了牧草的生长,使牧草得不到有效利用,草地资源退化。
(二)今后建议
1、加大封山育草力度,轮区轮牧。有计划的根据草地实际情况,进行牧草播种,同时清除毒害草类和灌木,提高牧草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草原水利设施等设施。二是充分合理利用民间资金,推行荒山拍卖,谁管理,谁受益。三是让山区农民承包草地,让农户真正成为草地的主人。
3、加大管理力度。严格禁止乱采乱伐,对破坏草地资源的严格惩处。
祁县畜牧兽医中心
2013.6.15
第二篇:上半年草原建设保护工作总结
时间已近半年,通过全市各级草原战线同仁的共同努力,在上级业务的大力支持和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市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既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草原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5月26日统计,市上半年饲草料种植总面积达390.46万亩,完成年任务460万亩的84.9%,其中人工种草完成62.16万
亩,是年任务100万亩的62.2%,人工种草中耕地种草完成31.84万亩,是年任务35万亩的91%,耕地种紫花苜蓿6.64万亩,是年任务15万亩44.3%;饲用作物种植264万亩,是年作务260万亩的101.5%,其中青贮玉米种植100.13万亩,完成任务100万亩101.1%;饲用灌木种植64.3万亩,是年任务100万亩的64.3%,其中种植柠条54.5万亩,是年任务80万亩的68.1%。
改良补播牧草完成31.3万亩,达任务量219万亩的14.3%;围栏草场完成121.6万亩,是年任务500万亩的24.3%。
推广草业适用增产技术:以水为主的配套草库伦建设930处,面积达4.65万亩,草田伦作1.7万亩,浅耕翻改良草场2.05万亩,推广适用增产菌0.5万亩。
草原植保方面:今年春季全市各类草地鼠害发生面积达1138.8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487.6万亩,全市春季草原鼠害防治规模达208万亩,平均灭效在92%以上;截止5月26日的虫情测报,全市草原虫害发生面积达3557.9万亩,严重发生面积达1307万亩,草原防治害虫共计开展了32万亩,其中灭治春尺蠖28万亩,灭蝗虫4万亩。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饲草料种植
2月底全市草原农牧业工作会结束之后,结合生态建设项目任务和各旗区草原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并下达了各项草原建设基础任务。各旗区根据市、旗两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安排布署各自的饲草料种植工作,把两种(种草、种青贮)工作纳入各旗区农牧业局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农牧民对饲草料种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切实加大了饲草料种植的力度,促进了草畜平衡的工作,突出抓好耕地种植优良牧草和优质饲用、青贮玉米。达旗政府开展的“田野春光”工程四年来,受到农牧民的欢迎,他们把科学和技术带给了当地的农牧民,教会他们科学种草、科学养畜,使农牧民尝到了科学致富的甜头,在技术人员两年来帮助和指导下,全旗的种植结构得到了整体调整。截止5月26日,达旗完成人工种草12万亩,饲草料种植99万亩,占到了全市饲草料种植的1/3,为推动达旗百万肉羊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草原植保工作
1、草原灭鼠
我市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进入巩固建设以来,草原鼠害基本保持在“有鼠无害”的控制水平,但从以来,示范区外围局部区域草原鼠害有反弹迹象,鼠害严重密度最高达洞口数3284个/公顷,所以今年我市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力求准确、及时,确保建设成果。
为了准确掌握鼠情动态,根据内草发[]1号《关于转发草原鼠虫害监测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及全区草原鼠虫情趋势分析座谈会的会议精神,从3月3日至3月26日我市各旗区草原站草原植保人员深入各地鼠害常发区和既发区分别对以长爪沙鼠为代表的地上鼠、以鼢鼠为代表的地下鼠开展了春季常规调查,此次春季鼠害野外调查共计布设样点133个,采用堵洞法,调查结果显示,鄂市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共计1138.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87.6万亩。危害鼠种营地下鼠以草原鼢鼠为主,主要分布在准旗沙圪堵镇和薛家湾镇的百里香+柠条-杂类草草场上,平均鼠密度为15只/公顷。对草场及周边农田破坏十分严重,危害面积为45.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为9.6万亩;营地面鼠以长爪沙鼠为主,在全市各类草场广泛分布,最高洞口数达3428个/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为401个/公顷,最高达780个/公顷,危害面积1093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为478万亩。
今年我市草原鼠害属比较严重年份,从数量分布情况来说,害鼠主要栖息于植被低矮稀疏的开阔生境,而回避有高大植株、植被郁闭度高的生境,危害严重地区主要在“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外围的封育草原,人工草场、飞播草场、饲草料基地和退化草原区内。危害鼠种以长爪沙鼠的数量占优,其次为草原黄鼠和三、五趾跳鼠。
根据测报情况,市草原站积极组织各旗区调运自治区下拨的药品,各建设旗草原站组织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及联系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从3月下旬至4月初各旗区都陆续展开了草原鼠害的灭治工作,今年草原灭鼠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喷撒与小范围人工撒播相结合,人工撒播为主的办法,对斑块状分布的严重鼠害区进行了有重点的扑灭,做到不留死角,保障了灭治效果。
同时在鼠害发生区因地制宜的展开各项生态技术措施,结合我市禁
第三篇: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汇报
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简介
一、基本情况
我盟天然草原面积4551万亩,草原不仅是兴安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兴安盟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保护屏障。加强草原保护对维护我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盟的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着鼠虫害常发区分布不均匀、受自然条件影响严重、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差距大、监测任务重、从事预测预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做好草原鼠虫害的早期预警和中长期预测预报工作,根据国家总站及自治区草原站的要求,结合我盟实际,盟草原工作站2007年开展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中心,建立了农牧民测报网络。测报网络覆盖全盟六个旗县市,设立145个观测区,确定农牧民测报员145人,旗县市级测报联络员30人,重点控制面积1630万亩,包括草原蝗虫常发区、草地螟发生区、草原鼢鼠重点防治区、黄鼠重点防治区和长爪沙鼠发生区。
二、预警体系特点
1、在草原鼠虫害农牧民测报网络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分布区域地形复杂等因素,在确立观测区时,每个测报点都经过外业实地勘察,尽量避免围栏、山沟、分水岭等地形因素对测报员观测的影响。观测区面积没有固定10万亩,而是在7-17万亩之间,主要取决于草场类型、植被特征和地形等因素。
2、在测报员的选择上采取了以农牧民为主,嘎查领导和乡镇畜牧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旗县联络员和苏木负责人,苏木负责人主要负责所在苏木测报点的建设管理和测报员的调整;旗县联络员负责与农牧民测报员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准确的把测报员上报的信息整理、核实、实地调查并上报给盟预警中心。
3、145个测报点统一编号,制作发放农牧民测报点牌匾、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和观测记录本等测报工具。苏木负责人负责发放测报点建设的相关物品,测报点上牌,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等在测报点内的统一摆放工作,以确保测报点的规范建设。
4、为了进一步确保预报网络的正常有效运转,把农牧民预测预报网络中每个环节进一步细化,做到责任明确,工作规范。明确了旗县联络员、农牧民测报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技术规程,制定了测报员奖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到盟、旗、苏木、农牧民测报员的规范化管理。
5、监测的内容在草原鼠虫害监测的基础上增加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测报。通过对有毒有害植物的监测,为畜牧业生产、草原建设和草原生态治理等工作提供信息。
三、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网络运行流程图
沟通
协调
农牧民测报员的日常测报工作主要是了解观测区域的基本情况,负责采集、记录鼠虫情原始信息,并上报于旗县联络员,当发现突发情况时,及时与旗县联络员取得联系。
旗县负责人负责对农牧民测报员上报的原始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在进行实地调查后整理上报于盟预警中心。每个测报点的信息资料登记备案,盟预警中心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对测报地区进行监测。
四、加强农牧民测报员培训
从预警体系建立以来已开展了三期农牧民测报员培训班,培训班分别邀请自治区、兄弟盟市及盟内植保方面专家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农牧民鼠虫害测报网络运行方法、在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草原鼠虫基础知识、外业实地调查的方法以及农牧民测报员观测记录本的填写等等。
培训班邀请了当地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工作,争取全社会对草原植保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对进一步推进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实现草原鼠虫害的全方位监测控制和进行有效防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09年草原站与扎兰屯农牧学校签订了一份联合办学的协议,定期组织农牧民测报员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实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牧民测报员的综合素质和测报水平。
五、积极发挥预警体系作用
通过测报网络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工作,对于缩短测报时间、减少迟报漏报、实现对草原虫害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做好鼠虫情趋势分析及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报网络2008年4月启动到现在,农牧民测报员已经在草原鼠虫害的测报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千里眼”、“顺风耳”一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观测区的鼠虫发生情况上报,使全盟各级草原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确定灾情发生区域、面积并制定应急防治方案,避免了因发生区域大造成迟报漏报、实现了对全盟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全方位的监控。
兴安盟草原工作站
2009年5月15日
第四篇:2009年上半年草原建设保护工作总结
时间已近半年,通过全市各级草原战线同仁的共同努力,在上级业务的大力支持和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市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既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草原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5月26日统计,**市2009年上半年饲草料种植总面积达390.46万亩,完成年任务460万亩的84.9%,其中人工种草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完成62.16万亩,是年任务100万亩的62.2%,人工种草中耕地种草完成31.84万亩,是年任务35万亩的91%,耕地种紫花苜蓿6.64万亩,是年任务15万亩44.3%;饲用作物种植264万亩,是年作务260万亩的101.5%,其中青贮玉米种植100.13万亩,完成任务100万亩101.1%;饲用灌木种植64.3万亩,是年任务100万亩的64.3%,其中种植柠条54.5万亩,是年任务80万亩的68.1%。
改良补播牧草完成31.3万亩,达任务量219万亩的14.3%;围栏草场完成121.6万亩,是年任务500万亩的24.3%。
推广草业适用增产技术:以水为主的配套草库伦建设930处,面积达4.65万亩,草田伦作1.7万亩,浅耕翻改良草场2.05万亩,推广适用增产菌0.5万亩。
草原植保方面:今年春季全市各类草地鼠害发生面积达1138.8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487.6万亩,全市春季草原鼠害防治规模达208万亩,平均灭效在92%以上;截止5月26日的虫情测报,全市草原虫害发生面积达3557.9万亩,严重发生面积达1307万亩,草原防治害虫共计开展了32万亩,其中灭治春尺蠖28万亩,灭蝗虫4万亩。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饲草料种植
2月底全市草原农牧业工作会结束之后,结合2009年生态建设项目任务和2008年各旗区草原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并下达了2009年各项草原建设基础任务。各旗区根据市、旗两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安排布署各自的饲草料种植工作,把两种(种草、种青贮)工作纳入各旗区农牧业局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农牧民对饲草料种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切实加大了饲草料种植的力度,促进了草畜平衡的工作,突出抓好耕地种植优良牧草和优质饲用、青贮玉米。达旗政府开展的“田野春光”工程四年来,受到农牧民的欢迎,他们把科学和技术带给了当地的农牧民,教会他们科学种草、科学养畜,使农牧民尝到了科学致富的甜头,在技术人员两年来帮助和指导下,全旗的种植结构得到了整体调整。截止5月26日,达旗完成人工种草12万亩,饲草料种植99万亩,占到了全市饲草料种植的1/3,为推动达旗百万肉羊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草原植保工作
1、草原灭鼠
我市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2004年进入巩固建设以来,草原鼠害基本保持在“有鼠无害”的控制水平,但从2008年以来,示范区外围局部区域草原鼠害有反弹迹象,鼠害严重密度最高达洞口数3284 个/公顷,所以今年我市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力求准确、及时,确保建设成果。
为了准确掌握鼠情动态,根据内草发[2009]1号《关于转发2009年草原鼠虫害监测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及2009年全区草原鼠虫情趋势分析座谈会的会议精神,从3月3日至3月26日我市各旗区草原站草原植保人员深入各地鼠害常发区和既发区分别对以长爪沙鼠为代表的地上鼠、以鼢鼠为代表的地下鼠开展了春季常规调查,此次春季鼠害野外调查共计布设样点133个,采用堵洞法,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鄂市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共计1138.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87.6万亩。危害鼠种营地下鼠以草原鼢鼠为主,主要分布在准旗沙圪堵镇和薛家湾镇的百里香+柠条-杂类草草场上,平均鼠密度为15只/公顷。对草场及周边农田破坏十分严重,危害面积为45.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为9.6万亩;营地面鼠以长爪沙鼠为主,在全市各类草场广泛分布,最高洞口数达3428个/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为401个/公顷,最高达780个/公顷,危害面积1093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为478万亩。
今年我市草原鼠害属比较严重年份,从数量分布情况来说,害鼠主要栖息于植被低矮稀疏的开阔生境,而回避有高大植株、植被郁闭度高的生境,危害严重地区主要在“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外围的封育草原,人工草场、飞播草场、饲草料基地和退化草原区内。危害鼠种以长爪沙鼠的数量占优,其次为草原黄鼠和三、五趾跳鼠。
根据测报情况,市草原站积极组织各旗区调运自治区下拨的药品,各建设旗草原站组织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及联系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从3月下旬至4月初各旗区都陆续展开了草原鼠害的灭治工作,今年草原灭鼠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喷撒与小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范围人工撒播相结合, 人工撒播为主的办法,对斑块状分布的严重鼠害区进行了有重点的扑灭,做到不留死角,保障了灭治效果。
同时在鼠害发生区因地制宜的展开各项生态技术措施,结合我市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生态政策,全面提升生态控制力度,使草场得到一定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变鼠类的栖环境,从而达到鼠害的控制目地。各旗区专业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术人员深入灭鼠第一线,给予技术的支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印发传单,集中培训,向农牧民宣讲鼠害对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危害,发展农牧民测报员,以便及时预测预报鼠虫害的情况。鄂托克前旗草原站上半年共实施农牧民植保培训共计2052人,对草原鼠虫情测报的及时、准确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止5月5日,全市春季大规模草原灭鼠工作全面结束,共完成草原灭鼠面积208万亩,其中灭长爪沙鼠200.2万亩,灭中华鼢鼠7.8万亩。其中化学防治面积99.9万亩,生物防治面积100.3万亩,物理防治面积7.8万亩。
此次全市草原灭鼠工作共动用各类机械14台(套),动用小车7辆,拖拉机、小四轮农用机车90多辆,组织劳力5000多人次,印发关于c型肉毒杀鼠素水剂使用说明书、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的资料40000份。出动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40余人,历时一个多月,灭后调查表明,无人畜中毒现象发生,平均灭效92%,达到了防治目标,为缓解鼠害对草场造成的损失以及巩固“示范区”的建设成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草原灭虫
鉴于草原防灾救灾农药的特殊性,**市草原站经**市采购办批准,于2月19日就草原虫害防治药品及器械采购项目实行了部门集中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共有来自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等13个供应商参加投标,由市采管办全程监督,圆满完成了采购目标,共计采购化学农药60吨,生物农药300公斤,机动喷雾机3台。此外我站又联系赊购储备化学农药10吨,目前这些农药机械已全部运抵各旗区。
截止5月26日统计,全市各类虫害发生面积达4057.9万亩,严重发生面积达1547万亩,由于气候的因素,蝗虫、草地螟、螽斯还在动态监测中。目前草原防治害虫共计开展了32万亩,其中灭治春尺蠖28万亩,灭蝗虫4万亩。
今年, 自4月底达拉特旗始见草地螟越冬代成虫以来,至5月12日测报显示,我市各旗区陆续呈现草地螟越冬代成虫盛发趋势,截止5月26日统计,全市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达3652.9万亩,严重发生面积1320万亩,百步惊蛾平均1655头,最高9800头。主要发生在以沙蓬、狗尾草等植被为主的撂荒地天然杂类草草场,以及沙蒿、柠条、层头、沙打旺、苜蓿等改良草场、人工草地和农田周边杂类草草场。
由于2008年8月底我市草地螟第二代虫灾大规模发生,加之今年春季气温异常(温度骤升骤降,伴有降雨),目前达旗已始发幼虫,比去年提前20多天,其他旗区尚未发现幼虫,但是,由于今年草地螟成虫的提前盛发,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和降雨的增加, 预计六月中旬,一代幼虫的爆发趋势凸显,此外蝗虫、螽斯等草原害虫也有极大地发生趋势,春尺蠖、金龟子、蚜虫、叶甲等害虫的防治工作也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原因,我市将每年6月10日开始的草原虫情监测、防治24小时值班工作,于5月22日提前启动。目前各旗区草原站技术人员正密切关注虫情动态,同时积极开展以发严重虫害的防治工作,并按照自治区站的要求对发生虫情进行逐级上报。
3、毒草发生情况
由于2008年我市毒草铲除率低,今年在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和伊旗境内醉马草再次大面积发生,规模约130万亩,主要以马牛羊中毒最为严重,该地区醉马草发生已经连续第三年了,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防治经费没有进行治理,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此给予重视。此外,苦豆子在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发生约10多万亩。截止目前毒草防治面积为1.2万亩,均为农牧民自行组织铲除。
4、长爪沙鼠不育剂试验课题在我市杭锦旗实施
中国农大植保教授施大钊于2009年2月12日来我市为其所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中长爪沙鼠不育剂试验课题选择试验地。由于我市旗区草原植保技术人员提前开展了野外踏查,根据课题要求基本框定了试验区域,施大钊教授通过一天认真的实地勘察,顺利地在杭锦旗伊和乌素选定了试验地。该课题主要针对荒漠草原区主要害鼠——长爪沙鼠的控制技术,开展不育剂试验,试验期为一年。3月11日至18日,该课题的首期试验工作在该试验地完成。目前该课题开展顺利。
此外,鄂托克旗草原鼠害分布及长爪沙鼠种群调查工作也同时展开。
(三)我站牧草种苗繁育基地2009年草品种区试工作顺利实施
**市草原站作为内蒙古四个国家定点区域试验单位之一,2008年完成了高丹草、多变小冠花共两个种、六个测试品种共24个小区的区域试验。今年4月17日—23日,由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第二期“全国草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培训班”在河南郑州召开。本次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部行业标准《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品种区域试验技术方案、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以及草品种区试软件的安装应用等,总结2008年各区试点的经验教训,部署2009年任务,今年我基地在继续观测多变小冠花生长状况的同时,开展了四个高丹草品种,16个小区的区组试验,上述测试品种于5月30日实施播种。
(四)积极参与**市生态恢复区建设的调研工作
4月20—4月26日,由市人口转移办牵头,组织农牧局草原科、草原站等相关部门,对东部4个旗区2007、2008两个的人口整体搬迁转移工作,以深入农牧户随机抽查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在市政府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指导意见》(鄂府发〔2008〕43号)出台后,各旗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人口转移的各项工作,有效的加强宣传引导,逐步完善禁止开发区人口转移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口转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转移对象处于偏僻闭塞之地、整体素质较差;转移范围涉及面广;特别是资金需求量大,完成转移工作,又需涉农及其许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行各项工作难度较大。但从整体来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艰苦工作,目前各旗区的人口整体转移工作已在逐步推开。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一、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4年1月和2016年8月,总书记分别在内蒙古和青海调研时,对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对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着力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印发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明确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农业部印发了《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发布了《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推动构建草原产权制度、保护制度、监测预警制度、科学利用制度、监管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组织开展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草原资源承载力监测、草原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多项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纳入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着力落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措施。
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责,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施工程项目、开展督导检查等措施,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财政部和农业部自2011年起,在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补奖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中央财政草原补奖资金投入超过1200亿元,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等五大工程,重点治理陡坡耕地、退化沙化草原、已垦撂荒草地和石漠化草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70多亿元,完成草原治理任务超过10亿亩。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建设各类草原自然保护区41个,面积达2481万亩。国家民委牵头开展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这些政策措施各有侧重、相互配套,协同推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着力推进依法治草。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强化草原法制建设,扎实开展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在全国人大环资委指导下,农业部配合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工作,深入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部门意见,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案。按照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农业部修订了《草种管理办法》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取消下放草种进出口等4项审批事项,简化了草种经营许可等审批手续。内蒙古自治区修订了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对基本草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目前,我国草原管理工作已有1部法律、1部司法解释、1部行政法规、5部部门规章和13部地方性法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各有关地区和各级农牧部门创新草原执法方式,采取省、市、县纵向联合执法,会同公安、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开展横向联合执法,督办查处重点难点案件,加大对重大案件和高发案件的打击查处力度。2013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9万余起。不断强化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00余起。同时,加大草原保护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月等活动,从2013年起每年对典型犯罪案件进行通报曝光,对破坏草原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震慑作用。
四是着力促进草牧业转型升级。2014年10月,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题研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明确了草牧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农业部在全国启动37个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在青海设立全国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会同中国科学院、财政部在内蒙古开展草牧业科技示范,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牧业发展模式;会同财政部组织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粮改饲”等项目,加强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生产经营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各有关地区按照“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依靠科技,加快出栏、保障供给”的思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6年,13个草原牧区省区的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20.4万吨和317.3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11.2%和15.7%,为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和促进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着力提升草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务院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草原防火工作。各地各部门强化运行机制,加强物资储备,不断提升草原火灾、鼠虫害等综合防控能力。每年组织开展草原灾害防控应急演练和督导检查,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在关键时节启动灾害应急值守制度和灾害零报告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国县级以上草原防火机构达1148个,应急队伍7000余支,专兼职扑火人员19万多人,较2010年底均有大幅增加。全国建成各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36个,防火物资储备库79个,年均出动火灾隐患排查人员近2万人次,火灾24小时扑灭率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草原火灾发生次数与受灾损失一直处于历史低位,草原火灾受害率与重特大草原火灾发生率分别控制在3‰与3%以内。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取得积极进展,草原鼠害、虫害的绿色防治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分别达到80%和50%。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6%,较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10.4亿吨,较2010年增加3.7%,连续6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草原生态已恢复到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1.3%,创有监测记录(20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草原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历史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保护欠账较多,人草畜矛盾依旧存在,统筹草原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地区自然条件总体比较严酷,降雨少、蒸发量大、积温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黑土滩问题严重,部分典型草原仍存在退化的风险,草原鼠虫害、火灾、旱灾等灾害频发。近年来,我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年均在4亿亩以上,虫害危害面积在2亿亩左右。草原火灾时有发生,2016年全国草原火灾56起,累计受害草原面积55.4万亩。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连年干旱,近1亿亩打草场丧失了打储草功能。总的看,虽然近年来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整体仍较脆弱,处在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阶段,草原生态安全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薄弱环节。二是草原违法案件多发常发。一些地方在草原上乱开滥垦、违法违规开矿、随意挤占草原修建厂房和旅游点现象突出。据统计,2016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破坏草原面积13.74万亩。其中,非法征占用草原问题突出,发案数量达到160起,破坏草原面积4.54万亩。特别是一些大型采矿项目,征占用草原面积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三是牧区生产经营技术水平较低。草原牧区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制约了产业转型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不利于草原生态保护成果的巩固和扩大。一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一些牧区半牧区的家畜饲养仍“靠天吃饭”,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比重低,牲畜生产效率低,养殖效益差。特别是在一些高寒易灾牧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怪圈仍未根本打破。另一方面,产业化水平不高,草牧业龙头企业少,现有的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难以推动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牧民转产就业渠道窄,还没有摆脱“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增收难”的困境。
四是草原监督管理能力亟待加强。机构队伍方面,目前草原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较为薄弱,机构小、人员少,与草原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能力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草原调查统计制度,实际工作中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在落实草原承包、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开展精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面上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深入推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措施,实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治理退化沙化草原,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落实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改革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源头保护、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草原资产产权、监测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全国草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摸清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情况。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实施好《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强化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落实资源管控措施,确保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的目标如期完成。
二是加强草原资源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新一轮草原资源清查,全面摸清草原面积、类型、质量、利用现状等。指导督促京津冀区域及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等重点地区2017年年底前完成清查,其他地区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清查,为草原改革任务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整合建立草原大数据中心,加强草原数据采集、资源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修订《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学界定草地、林地、耕地的概念范围,合理调整“未利用地”内涵。开展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妥善解决“一地多证”、“林草矛盾”等问题。
三是强化草原法制建设。配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研究完善草原生态文明关键制度、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草原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解决现有草原违法案件处罚依据不充分、处罚偏轻等问题。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步伐,依法严格划定基本草原,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可能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强化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装备,提升能力。组织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挖等破坏草原行为,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曝光力度。
四是实施好强牧惠牧政策。加大对草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综合考量草原面积、牧草产量和牛羊肉价格等因素,稳定和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在保护草原的同时,提高牧民政策性收入。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加大草原修复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落实补助政策。指导各地根据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合理调整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的范围和面积,确保禁牧封育成效,有序实现草原休养生息。进一步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
五是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加强牧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和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繁育推广牛羊良种,强化基础母畜饲养扩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培育现代草原畜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利益合理分配,实现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双赢。继续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支持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设置草原管护公益性岗位,探索建立草原地区牧民参与矿藏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拓宽牧民的转产就业渠道,减轻对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