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昌新区调查报告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0年5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就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考察了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河南瑞贝卡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中原电气谷风电产业园、许继集团、西继电梯有限公司、河南森源集团奔马公司、众品公司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听取了许昌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区建设的情况介绍,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我们认为,许昌市在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思路清晰、政策配套、城乡联动、积极创新、效果明显,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许昌市城乡一体推进新区发展基本情况和成效 许昌地处河南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工业城市,现辖6个县(市、区)和许昌经济开发区、许昌东城区,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69.2平方公里,人口456.41万人,经济总量居我省第四位。许昌新区始于2006年初建设的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推进区南北将许昌市中心城区和长葛市城区相联,东西横跨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两大动脉,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涉及五个县(市、区)的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2万人、16.5万亩土地。2010年1月,经省批准,在推进区的基础上建设许昌新区,其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里。四年多来,许昌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使新区建设进展迅猛、成效显著,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机勃勃,大气磅礴的新城区美好形象。
---发展势头强劲。到2009年,新区累计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548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实现GDP总量达到520亿元,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11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形成资源合理配置、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生态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中原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许昌推动“三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和全民创业的最佳平台,被列入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凸现。开工建设主次道路48条,总里程164公里,已经完工35条,建设里程136公里;其中以许昌—长葛和魏武大道的双向八车道快速通道为支撑的“三纵九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各社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10个社区实现了户户通。许昌县核心起步区、长葛市民营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的路网正在加快建设,区内迂回贯通的路网格局基本建成。区内电力、通信、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现3座供水厂、3座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厂和19座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已建成投用,供热、供暖、通信等管网工程已接入工业集聚区,对2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500千伏变电站进行了新建扩容。规划建设郑州国际机场客货枢纽港、石武高速客运许昌站、京珠高速公路新城区立交口等对外交通节点的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产业支撑突出。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围绕建设“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集群经济体系,科学编制了《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用产业支撑推进区的建设发展。先后论证实施了面积13.9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达240亿元的中原电气谷、投资5亿元的郑州机场许昌客货枢纽港、投资16亿元的帝豪卷烟生产专线和投资31亿元的2×30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构筑了新的产业优势。先后投资2.7亿元建成了长葛钢材交易市场、九鼎美达建材市场和魏都万通汽贸城等3个物流园区,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优势叠加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基地。目前,新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物流发展区,已被列入河南省四大主导产业基地。
——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新区拓展。三年多来,新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新建敬老院分院10所,新建高标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11所,许昌县正在建设高标准的综合试验学校;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120个,体育健身工程70个,农家店50个。
——绿化、亮化和美化成效显著。规划建设了“一片花木基地、四个生态园区、三个园林组团、一百个生态新村、七百里景观林带”的生态建设体系,引进花木企业、大户114家,建设绿地5900公顷。推进区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的“绿肺”、人们休闲度假游的主要目的地。植物配置更加合理、绿化层次更加丰富、景观品位有了大的提升。对清异河、曹操饮马河、机场河等内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形成了林水一体、水清林茂的秀美景观,区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改善村庄环境条件,38%的社区达到了“五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标准。市政管养按照“严、精、细、实”的要求,共使整个东区天蓝水碧、环境优美、生机盎然。
——人气聚集增长迅速。新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其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也加速了人气聚集和人口的增长。现许昌县、魏都区等机关和事业单位、许昌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先后移驻,区内各类产业集聚区的迅猛发展,有力带动了人口增长;同时,每年都有省内外的大批人员到新区参观学习和观光旅游,形成了强大的人口集聚效应。
二、许昌市新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一)优化空间布局,主动对接郑州
许昌市在推进区的建设之初,许昌市委、市政府就依据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以郑州市为龙头,率先推动郑州与开封、洛阳、许昌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等构建全省城市体系的发展要求,结合市情实际,以清晰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设郑许经济带,主动对接郑州,推动郑许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共享,在区域合作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同时,以市区为节点,向北延伸,把建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行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未来许昌带状城市的新城区、乡村风情林水生态休闲旅游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发展定位,实施“紧凑型节点走廊式”和“链珠状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模式,规划建设新的城区。同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中心城区与近郊农村有效联结,把中心城区与节点城镇有效对接、联动发展,形成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城镇化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统筹资源配置,加速产城融合 为加快新区的开发建设,许昌市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不仅先后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城中村改造,以及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而且对入驻新区的企业参与城区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样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又推进了新区建设,形成了共促共赢的多重资源配置效果。如让本地现有骨干企业,抢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入驻到新区集聚发展。2009年,许继集团在中原电气谷开工建设了“两园两基地”项目,其中,许继风电产业园去年11月第一台价值1000万元的风电样机下线,按照三年达到400台、五年达到1000台的设计规模,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2010年初,国资委正式批准了许继集团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许继在中原电气谷的智能输变电、智能电表等项目也陆续开工,照此发展,2012年许继集团的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瑞贝卡公司在推进区建设之初,就投资1.5亿元建设了创业大厦,投资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了世界先进的蛋白发丝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对武店村进行了整村改造,春节前总投资1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已经开工。这些企业在新区不仅扩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也拓宽了产业领域,又参与了新城区建设,达到了多方满意的良好效果。
(三)推进“五区联动”,着力 “三个集中”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的要求,推动许昌县、魏都区、长葛市、市东城区和许昌经济开发区实现“五区联动”,推进 “三个集中”,为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搭建平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突出主导产业。鼓励引导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向园区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龙头。2006年以来,新区内的5个产业集聚区新建项目294个,总投资138亿元,成为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金刚石及其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聚新高地。其次是农民向社区集中,突出和谐共建。首批启动建设的26个住宅小区,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本着统筹谋划、和谐共建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开发模式和村庄实际相结合。立足实际,因村施策,探索企业运作、村企共建、项目带动、土地整理等不同模式,着力破解建设用地和资金瓶颈。二是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相结合。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区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了以管促建。三是“安居”和“乐业”相结合。坚持把“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以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工业集聚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民创业园,积极鼓励和引导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第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生态品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采取村企合作、业主运作、承包权入股、协商转包、返租、倒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实行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花木生产的整体水平。通过三个集中,使城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心村及旧村改造、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就业并驾齐驱,多方受益。
(四)创新机制体制,增强动力活力
在城市新区建设中,许昌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动力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创新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上,一方面,整合市原有四大投资公司成立市投资总公司,通过注入资金和优质地产,使其强“筋”壮“骨”;同时,大力培育县(市、区)投资公司,并建立完善了投融资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融资能力提升和融资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运用经营城市的办法,探索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采取政企合作、开发商垫资兴建、村企共建、政府补助业主投资、特许经营等模式,筹集资金建设道路、生态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和社区改造项目。在创新建设用地的供给机制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盘活存量,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标准厂房等措施,挖掘现有建设用地资源,解决部分项目落地问题。一手抓“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区扩大建设用地、解决土地瓶颈的根本途径,并探索了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城市社区”改造模式,通过改造一个或若干个“城中村”,建设一个新型城市社区。第二种是“村企共建”改造模式,由开发商融资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第三种是社区自主改造模式,集体经济有实力的社区,由社区党支部、居(村)民委员会牵头,采取集体投资、群众自愿集资等方式,自行实施改造。
(五)坚持群众满意,维护群众利益
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一是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牢固树立 “只有拥有群众,才能拥有一切;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一切”的群众观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围绕群众的需求来谋划,根据群众的意愿来办事。二是在政策制定上坚持问计于群众,每出台一项政策,都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事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事后进行全方位公开;对项目建设、村庄改造、道路建设、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生态绿化等每一项工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求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三是在检验工作成效上坚持群众满意的标准。建立民意调查机制,每月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满意率在媒体公开,以此来促动各级各部门完善政策、改进工作。全市组织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15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
(五)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工作决策机制。成立了市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研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要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市人大、政协每半年组织一次视察活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市级领导按照正常工作分工、正常决策程序、正常工作程序,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市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联系、分包县(市、区)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领导小组副组长,每半个月整理汇总一次分管联系新区工作进展情况,点评意见每月在《许昌日报》上公布。实行“市指导、县为主、乡村参与”的工作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区联席会议,对前三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后三个月的工作进行安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新区建设创建点评会,对10个乡(镇、办)、市直有关部门上两个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三是工作督导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督导、重在指导的原则,市新区办公室负责对重点项目进行督导,编发《督查专报》,对工作迟缓的单位下发《督查通知》。对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大的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新区办公室开展联合督查、重点督办。市优化办对新区内涉及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不定期督查。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新区工作督导例会,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三、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启示
许昌市城乡一体加快新区建设的成效及做法,对我们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启示。
一是必须有超前的发展意识。早在2006年初,许昌市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超前规划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有力地促进了新区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新的核心增长极。
二是必须有准确的科学定位。无论是之前的推进区建设,还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区建设,许昌市都能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其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目前,许昌新区正按照建成全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即“四区一基地”的战略加速推进,一个“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产中、产在城中”和“带状城市、产城融合、田园生态”的新区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许昌市把新区作为 “特区”,学习借鉴深圳特区改革发展的经验,牢固树立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特区精神”,坚持“五区”联动和“市指导、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媒体定期公示、周例会等制度,探索建立“决策、管理和执行”三支队伍并举的推进机制,并不断创新发展,使在投融资、建设用地供给等方面的机制更加完善、更加管用,更加有利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并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办法,促进了新区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四是必须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按照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的思路,积极打造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按照“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加快生态园建设,重点发展以花木种植销售、瓜果蔬菜种植采摘、水面养殖垂钓为主的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业。按照“城市道路形成景观,主要游园形成精品,出入市口形成亮点”的要求,着力打造清潩河林水一体景观带、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景观带、魏武大道花卉长廊景观带。按照“规划见绿、见缝插绿、协力植绿”的目标要求,加快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新农村”。许昌新区生态环境的打造和生态城区特色的构建,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有力提升了城区的品牌形象,加速了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许昌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系统推进。按照农民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加快新区农村改造步伐;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升宜居品牌效应;按照城乡规划一体、产业发展一体、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就业市场一体、社会管理一体的要求,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惠及,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四、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与城市新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为进一步加速全省城乡一体化和城市新区的发展进程,结合许昌提供的经验做法,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科学定位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注意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后劲;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农村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上,要做到定位准确,突出个性与特色。首先,要分析本地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人口的分布,产业的布局,从而确定新城区的规模和商贸、住宅、休闲娱乐业的分布格局;其次,要认真总结老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吸取好的经验,不好的要引以为戒,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决策和做法。第三、新城区定位要科学清晰,结合新城区实际,特别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整治和流转,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新城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城区建设的“金钥匙”。应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科学规划。国土与规划、建设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镇村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在土地配置方面采取必要的政策,防止土地的过度非农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此,需要采取的措施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资源赋权,即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不能把土地这一最稀缺的资源排斥在市场之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二是分类指导。按照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缩小农村来繁荣农村的思路,创新以“三化”带“三农”的体制机制,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的城中村;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像许昌市那样,以“项目向园区、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向社区”的三个集中为目标,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典型引路。一些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的项目上升为省、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四是搞好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相结合,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使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综合体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两大增长极。
(三)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
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群众支持是根本保证,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一是要在统筹考虑自身历史人文、区域优势、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的基础上,立足各区域实际,选择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二是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三是要坚持在城市新区集中规划主导产业,以实现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中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四是一定要把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布局好,特别是相互有影响的产业,不要混在一起。五是要把园区开发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六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一产逐步退出的同时,要加快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金融、信息、旅游和社区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住宅小区、商业广场、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尽快聚集人气、凝聚财气。七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按照“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的要求,努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大技改扶持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文化功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
要把城乡生态一体化作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把新城区的居住和产业划分好。生活区宜居,生态环境良好,彻底打破经济与生态相对立的旧观念,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发展道路。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为重点,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机制,减少城区垃圾和工业废物对农村的污染。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精、清”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园林式园区方向发展。新村建设要考虑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质量。要统筹城乡环境绿化,提高城乡绿色覆盖率,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营造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创新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公用性市政设施的建设、运营。新区建设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做好两件事:一是造势。这就是要宣传、推介、营销好新城区,让大家认识到这是值得投资的热土,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兴趣。二是借势。主要是善于借用其它各种资本来经营城市,关键是开发预期效益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开发初期,作为城市经营者,只要能够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在不亏损的条件下,合作方式可以大胆创新,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省内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和有一些基础的产业集聚区上交的税利返还区别对待。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对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分别实行核定基数、超收或增收奖励的财政激励政策。其中,对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以2009年为基期,核定集聚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考核基数,2010—2012年,各集聚区当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超过收入考核基数按比例上缴省财政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有基础的产业集聚区非常有效,但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实行就较为困难。建议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上交的税利返还期延至五年。
(六)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保体系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在于最终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人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二次就业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研究促进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抓住新城区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就业的良好环境。适当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以住院保险为主、医疗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使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农民都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还要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赴许昌调研组
组长:禹晋卿
成员:周 立 马 磊 周清扬陈曙莲
第二篇:洛阳伊滨新区调查报告专题
洛阳伊滨新区调查报告
洛阳市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于2007年3月,2009年元月开始整体代管诸葛、李村两镇,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域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2010年10月又整体代管庞村、佃庄、寇店三镇。现管辖5个镇,106个行政村,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25.5万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
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洛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规格为正县级。设置有6个工作机构,分别是办公室、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规划建设环保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局,下属5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创业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教育中心、检疫防疫中心、社会保障中心。
一、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
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伊滨区发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系为纽带,以产业集中集聚集合发展为支撑,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可概括为:“一极五区”,即: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目标是“产城融合的明日新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伊滨区的发展目标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系列动力装备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洛阳动力谷的核心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打造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试验先行区;以便捷的交通与产业的融合,打造既有城市功能,又有生态功能、服务功能,融汇三次产业,涵盖产业、人居、生态的复合型城市新区。建成后的伊滨区将是伊河、万安山、东汉帝陵三个森林生态绿化带相环绕,郑西高客和南北走向的生态走廊贯穿其中,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相辉映的“城市综合新区”。
二、整体规划及布局
在整体布局上,主要包括50平方公里的伊洛产业集聚区和230平方公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两个功能区域。其中,伊洛产业集聚区属于城市规划区,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引山水入城,(通过“一主两副”三条轴线构建整体城市框架结构,打造 “一河两岸、组团扩展、一轴一心、一园多片”城市空间格局和“山水环抱、水廊织城、绿轴串景”城市景观系统。)在功能上以高铁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高铁以北为生活片区,建设中央商务区、行政副中心、滨河商住区、职教园区等;高铁以南为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并通过南北向的三条城市轴线和纵横交织的生态廊道实现生态、滨水和产城融合,力求打造成为洛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以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研发、商务办公、旅游度假为主的现代复合生态型滨水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区涵盖庞村、寇店、佃庄3镇和诸葛、李村两镇的山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和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三、伊滨新步伐
2012年6月26日上午,洛阳新区46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仪式在伊洛工业园区举行。这些项目涉及工业、社会事业、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商务办公、村民安置六大方面,总投资211亿元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水平高、涉及面广,掀起了新区新一轮的发展建设热潮,在洛阳城市建设史上注定将留下重重的一笔。
(一)城市发展跨入伊河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的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提出“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战略方针,此举被称为“洛阳模式”载入中国规划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组织编制第二期城市规划,旨在洛河北岸填白补齐;2001年,形成南北对称发展的“北拓南扩”的规划思路;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洛阳新区的重大决策,使洛阳跨过伊河向南、向东发展,洛阳城市发展由此从洛河时代进入伊河时代。
洛阳新区的面积扩大到洛阳环城高速以东、偃师高龙镇西边界以西、偃师至伊川边界以北、洛河至白马寺以南,规划面积480多平方公里。其定位是: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新区发改规划局负责人介绍,洛阳新区拓展区主要包括伊洛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两个功能区域。它的发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系为纽带,以产业集中集聚集合发展为支撑,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
要方向。
其中,伊洛产业集聚区是洛阳“动力谷”的核心区,担负着振兴洛阳老工业基地、承接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的重任。城乡一体化发展区涵盖庞村、寇店、佃庄3镇,紧邻中心城区,是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
龙门北桥新桥原计划9月底建成通车;洛偃快速通道伊河大桥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预计年底可建成通车;5152米长的伊洛大道各标段开始开挖管道沟槽,7674米长的希望路完成放线工作,7488米长的高铁大道正在按规划方案设计;伊洛工业园一期标准化厂房主体已竣工,大部分被预租、预售……
(二)伊河之滨建设生态之城、复合之城
在一份洛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材料中,我们看到了新区拓展区的基本构思:以伊河为亮点、以公建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提升、以公交为引导的生态之城、复合之城。就目前已经形成的规划成果,新区发改规划局负责人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空间结构上,依托伊河和道路景观系统,形成“一河两岸、组团扩展、一轴一心、一园多片”的空间格局。“一河两岸”就是:将伊河两岸地区纳入整体规划范围,统筹考虑。“组团扩展”就是:以生态廊道和道路廊道划分为多个组团。“一轴一心”就是:纵向串连各个片区的中央生态公共服务轴和滨水商务中心。“一园多片”就是:伊河生态度假公园和多个城市功能片区。
在用地布局上,以中部高速铁路为界,北部大部分规划为居住用地,东部为职教园区用地;铁路以南大部分为工业用地,东南角规划为仓储用地。另规划4处安置用地,用以建设农民安置小区。
在道路交通方面,洛阳新区拓展区的道路系统可分为高速路、区域主干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支路5个等级。其中,南侧紧邻规划中的郑洛第二高速。
区域主干路方面,有5条道路将撑起基本城市框架:伊河南北各有一条区域快速路,其中伊河以南的洛偃快速通道与二广高速有接口,向西与开元大道与洛南新区连接,向东可到达207国道和偃师;在郑西高铁北侧并行建设一条大道,向西跨过伊河,可到达洛阳龙门站;郑西高铁与顾龙路间为希望大道,向西跨过伊河,向东连接城乡一体化区域;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原大道,向北可跨过伊河、洛河与310国道连接,向南与郑洛第二高速有接口;中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伊洛大道,向北连接洛偃快速通道,是拓展区的中央大道。
铁路和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之列。与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平行,规划一条洛阳至郑州城际铁路,并在伊洛新城中心设置城际客运站;规划两条轨道交通线一纵一横布置,设站8处,集中在公共服务主轴和片区级服务中心处。
在景观规划方面,洛阳新区拓展区的景观系统归纳为“山水环抱、水廊织城、绿轴串景”。伊河将是最突出的亮点,将滨水区域划分为五大主题区。整体工程计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总长18.5公里,范围为龙门焦枝铁路桥至西石罢段,预计投资4亿元,已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
产业发展将撑起拓展区发展的脊梁。这里,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限制有污染的企业;将工业区全部规划在高铁以南,分别设立新能源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动力机械和矿山设备产业区。为满足供电供热需要,计划在东南角规划2×600兆瓦热电厂一座。
为满足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划建设洛阳市职教园区。选址位于李村镇和庞村镇北部。规划近期启动5000亩至7000亩,远期达到2万亩,最终形成10平方公里、10所学校、10万学生的规模。
在撤村并城方面,计划2010年至2012年,分4期将33个村庄撤并建成4个生活组团
10个现代化城市生活社区。
洛阳新区2010年工作会议提出,洛阳新区拓展区今年将确保完成50亿元投资,力争达到60亿元的投资目标。据了解,计划投资的项目当中,基础设施项目19个,预计投资16.8亿元;社会事业项目8个,预计投资9亿元;工业项目11个,预计投资17.36亿元;商务、文化旅游及房地产综合项目5个,预计投资17亿元。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洛阳新区拓展区,将是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山水共生、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体和谐、多元复合型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三)高标准谋划新区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是通过科学规划创造出来的。
为加快洛阳新区拓展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洛阳市委、市政府聘请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团队,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绘就洛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蓝图,为新区实施开发建设打开通道。
去年6月,市政府委托洛阳新区管委会组织开展了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我国的5家一流规划设计公司,参与此项征集活动。11月初,市委、市政府和洛阳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邀请17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征方案进行评审。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亲自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评议,为5个应征规划方案评出了名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应征方案得分排名第一。
随后,新区管委会又邀请有关专家和市直相关部门,对深化设计后的方案进行讨论,对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
11月底,我市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深化工作汇报,强调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新区乃至洛阳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可谓引领洛阳未来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也是把洛阳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指南。
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滨未来更美好,洛阳未来更美好!
第三篇:许昌发改委(推荐)
许昌市发改委
关于城市供水价格的相关情况汇报
(2016-7-16)
一、水价基本情况
(一)我市水价基本概况。我市现行水价是省发改委以《关于对许昌市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的批复》(豫发改价管【2013】929号),于2013年7月对我市批准调整,且一直执行至今。我市城市供水自2014年底启用南水北调工程原水以来,所增加的南水北调水费,经政府63次常务会研究,由政府、供水企业共同承担,未通过调价方式解决,没有增加市民吃水负担。
(二)2016年元月起,我市水价排名已不居前。由于各地市水价调整不同步,2015年,我市水价排名居前,2015年以来,全省18个省辖市由于各自水价调整时间长,积累矛盾多,大部分地市已在开展水价调整的前期工作,其中,郑州、开封两市已于2016年1月1日调整执行到位,按分类水价已分别高于我市0.70元/立方米、0.20元/立方米;漯河市水价也于2016年3月调整执行到位,其水价仅比我市低0.10-0.20元/立方米;其余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调价前的筹备工作,目前,我市居民水价在全省排名第三。
(三)水价调整程序、权限和我市居民水价。在2015年7月前,水价的定价权在省发改委。程序为:首先,各市水价调整工作由当地发改部门报请省发改委同意后,由省发改委先委托省成本调查队进行成本监审,后委托各省辖市发改委主持召开听证会。根据听证会意见,由各省辖市发改委报当地政府同
对这次水价调整召开的听证会,一是提高了听证会的公开程度。发改委不仅通过《许昌日报》、《许昌晨报》发改委网站发布了两次公告,扩大了公告的范围。同时公告了听证会人数及构成、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等事项,增加了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及听证方案要点等项公告内容。二是提高消费者听证会参加人选取的透明度。市发改委在市天平公证处、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在所有自愿报名参加听证会的人员中通过公开随机摇号的方式,选择了6位听证会参加人。可以说,这在我市定调价历史上尚属首次,采用公开摇号方式选择听证会参加人属一次工作创新。而且为避免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产生较大影响,我市在调整水价时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对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户,执行原水价优惠政策,未增加其吃水负担,确保了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
二、我市供水成本高主要原因
历次水价调整中,许昌市水价和制水成本都比较靠前,主要是由许昌市所处的地理位臵和地质构造所决定的,许昌市按地质构造处于许禹背斜的东部前沿,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基本上属消耗性开采,补级量不及降水量的20%,是严重的贫水区,被国务院划定为全国42个严重缺水城市,且长期以来制水成本较高,致使水价较高为我市城市供水客观实情,对此省发改委、市政府早有共识。
(一)城市供水成本构成。2012年,经省成本队成本监审,监审结论为,许昌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2011年的定价成本为2.69元/吨(不含税)。
其构成如下:
上升到日售水7.3万方),与全省其他城市相比,属于后3名。仅列举南水北调受水城市,郑州日售水80万方、焦作60万方、新乡15万方、平顶山30万方、濮阳17万方、安阳13万方、南阳10万方,鹤壁10万、漯河5万方、周口4万方,我市仅比漯河、周口略高。过低的生产规模,致使单位售水成本明显高于大多数城市(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等不变成本与生产规模呈反比例下降),而且这方面已成为我市单位供水成本高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另外,还由于较低的供水规模,由此带来不合理的供水结构,我市居民用水所占比例为70%左右,非居民用水29%左右,特殊用水0.98%。水价调整后,2013年第四季度实际售水单价为2.74元/立方米(不含税)。根据定价原则,居民用水应属保本微利定价,以我市现行价格为例,居民用水价格2.4元/立方,扣除增值税等税费后,净价为2.25元/立方,与定价成本2.69元/立方米相比,居民用水每供一立方亏损0.44元。因此,居民用水亏损部分主要要由非居民用水价格来弥补,但同时由于非居民用水其绝对值、相对额都低的现实,也无力承担居民用水亏损部分。所以,我市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较为困难。历次水价调整,定价部门并未按国家规定的供水行业作价原则(净资产利润率8-12%),而是采取弥补亏损、基本保本,降低企业愿望的折中办法处理。三是过度超前建设,使消费者背负了过度建设的成本。三是过度超前建设,使消费者背负了过度建设的成本。2000年,总投资2.6亿元的我市第二水厂立项建设,该工程是当时向国家申请争取的国债资金、外资贷款项目。由于过度超前建设,建设中期偿债问题和建成后售水量不匹配等原因,一是直接导致了2006年我市水务体制改革,水厂民营化;二是超前建设新增建设成本,加大了消费者负担。该费用经成本监审核
四、对水价排序的几点看法
鉴于以上情况,经研究,市发改委站在价格管理角度,对水价高低排序谈几点看法:其中,一是某一时点水价排序无意义。历史上,我市与三门峡由于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其水价、制水成本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居前。由于调价时间不同步,经常出现互为前后现象。2015年水价排名居前也是不争的事实,仍由于调价不同步,截止目前,我市排名已降为第三。由于各地现行水价大部分是2010年前调整的,大部分城市正在酝酿调整水价。并且随时间推移,排序仍将发生改变。鉴于此,某一时点的水价排序无法体现动态变化,说明不了什么,也是无意义的。二是单纯水价排序只起到误导消费者作用。2015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省政府定于2015年年底调整出台由全省各级供水企业代征的水资源费政策,为防止出现郑州水价听证炒作事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各自不同职责,进行不同分工,明确对外宣传工作由省委宣传部总牵头,具体宣传工作由省水利厅发布实施。由于省水利厅是首次参与价格调整的宣传工作,对价格敏感度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此,对外宣传中,出现了跑题偏题现象。水利厅对外宣传时,在介绍全省水资源稀缺严峻形势中,出现了全省供水价格排序的两次敏感报道。致使各网络媒体随即出现了肆意加工,变相炒作现象。之后,省政府对宣传提出批评,并对当时的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效地制止了进一步发酵升级。同时,按当时权限,定价成本监审由省成本队来做,结论也有其出,各地水价均由省发改委审批。对这种不分析成本高低,只看价格排序的
第四篇:最新区医改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最新区医改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自XX年医改工作启动以来,xx区医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区上下准确把握现阶段医改的思路、重点和关键措施,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各项医改工作任务,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区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辖5乡7 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x个。有各类注册医疗机构x户、开设病床x8张;村卫生室x个;个体私营医疗机构x家。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x人,其中区级x人,中心卫生院x人,乡镇卫生院x人,村卫生室x人,私营医疗机构x人;有执业医师327人,执业助理医师x人,注册护士x人,医技人员x人,公共卫生人员x人,村卫生人员x人。全区医疗机构占地面积xm2,建筑面积x97m2;有医疗设备总额x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x台、x万元。
xx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又被确定为全市医改试点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XX--XX主要工作安排》,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医改工作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精心组
织,积极运作,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建立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制度。经反复讨论和充分酝酿,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管理办法》。同时,根据工作实际,又相继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试点办法》,为稳步推进药品零差价提供了制度保障。XX年3月1日起,在老池乡等7个乡镇卫生院和灵泉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4月10日桂花、永兴等两个中心卫生院相继铺开,仅用一个月时间,全区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全覆盖。XX年7月又开始在村卫生室全面铺开。通过登录省政府药品采购平台,在已通过资质审核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中,确定了3家医药公司作为我区唯一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承担全区基本药物统一配送任务,并签订了配送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并全部进行区级集中统一支付。
第五篇:许昌医保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2007]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低水平起步,筹资水平、保障标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重点保障,重点解决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坚持参保自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属地管理,以设区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共同发展;居民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三条 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遇。参保居民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和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医疗支出。建立居民门诊帐户,用于支付普通门诊医疗费用。
第四条 在建立居民医保的同时,建立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用于解决参保居民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
第五条 全市执行统一的居民医保政策,实行分级管理。
第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居民医保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制度实施的相关管理工作。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经济开发区、东城区居民和市属各类学校学生医保经办工作,做好对县(市、区)居民医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各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地居民医保经办工作。
街道办事处(社区)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在所属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做好居民医保的申报登记、资料审核、信息 录入、参保缴费、医疗保险卡发放工作;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关系变更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和政策宣传等服务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居民医保政府补助资金的安排、拨付和监管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参保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安部门负责参保居民的户籍认定,及时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教育部门负责在校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宣传动员,协助做好参保登记、缴费工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对医疗和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做好药品的生产、流通和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民政部门负责低保人员及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份认定,并协助做好其参保工作;残联负责重度残疾人员的身份认定,并协助做好其参保工作;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居民医保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城镇居民参保的良好氛围。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居民医保工作。
第二章 参保范围和条件
第七条 参保对象
(一)具有许昌市城镇户籍、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二)本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下简称普通高校学生)。
(三)异地户籍在本地就读的中小学生。
第八条 转为本市城镇户籍的被征地农民,可选择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可选择参加居民医保。参加居民医保的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章 基金筹集
第九条 居民医保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费由个人负担。
(一)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为:
1.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普通高校的学生和其他18周岁以下居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 90元,其中,个人缴纳 10元,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20元,市、县(市、区)财政补助20元。
2.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的居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90元,其中,个人缴纳110元,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20元,市、县(市、区)财政补助20元。
3.属于低保对象的学生和儿童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个人不缴纳,中央财政补助45元,省财政补助20元,市、县(市、区)财政补助25元。
4.属于非学生和儿童的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90元,其中,个人缴纳 30 元,中央财政补助70元,省财政补助20元,市、县(市、区)财政补助70元。
同时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补助条件的,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补助,不重复补助。
(二)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
学生和儿童每人每年 10元,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的居民每人每年30元。
第十条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资金中应由市、县(市、区)两级负担的资金,分别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列入预算。市、区按5︰5比例分担(包括对特殊群体增加的补助);市、县(市)按2︰8的比例分担(对特殊群体增加的补助由县级财政负担);市直直接管理的市属中小学、幼儿园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财政补助,全部由市本级财政负担。第十一条 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也可对职工家属参保给予适当补助。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参保和缴费
第十二条 参保登记
(一)劳动保障部门委托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学生和儿童的参保缴费;普通高校及技校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参保缴费。
(二)其他城镇居民应以家庭为单位整体参保,持户口簿、身份证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社区)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申报登记。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通过学校统一参加居民医保的其他家庭成员,应提供参保证明,不再由家庭申报登记。
属于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及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在参保登记时还应携带相关证件及其复印件。
第十三条 参保缴费时间
(一)居民医保为自然,居民医保费(个人部分)按一次性预缴。每年10月31日前为居民参保登记和缴纳下一医疗保险费的时间。按时足额缴费的参保居民,次年1月1日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二)制度启动当年7月1日至10月31日为参保登记缴费时间,参保居民应按规定缴纳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全年的保险费,缴费次月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三)已参保居民未按时缴费的,视为自动退保;再次要求参保的,按首次参保对待,其缴费年限不累计计算,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四条 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缴纳办法。经审核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应持街道办事处(社区)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开具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通知单,到指定银行网点缴纳应由个人负担的医疗保险费。普通高校学 生、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医保费,由所在学校和幼儿园代收后到指定银行网点缴纳。
第五章 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五条 居民医保基金由统筹基金和门诊帐户构成。
第十六条 居民门诊帐户每人每年划入20元,用于支付参保居民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医疗支出。
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下的由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由居民医保基金和参保居民个人按比例承担。
参保居民住院起付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0元,一级定点医疗机构200元,二级定点医疗机构400元,三级定点医疗机构500元,经批准转诊到异地医疗机构就医的,起付标准按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计算。
在一个自然内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45000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20000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25000元;城镇居民连续缴费满5年后,最高支付限额为55000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30000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25000元。
参保居民在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部分,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医保基金支付65%;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医保基金支付60%;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医保基金支付55%;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医保基金支付50%。按规定转外就医的,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按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降低10%支付。
经鉴定符合门诊规定病种标准的参保居民,在门诊治疗规定病种疾病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支付50%。
第十七条 在一个自然内居民医保基金支付住院费用和门诊规定病种费用合计金额,不超过最高支付限额。
第十八条 除急诊外,参保居民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九条 参保居民经门诊紧急治疗后不需住院的,其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参保居民经门诊紧急治疗后住院的,其符合规定的急诊费用可并入住院费用;经门诊抢救无效死亡的,其符合规定的急诊费用按50%支付。
在本市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按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支付。
第二十条 参保居民外出、学生假日期间在所属统筹区外突发疾病确需急诊住院治疗的,应及时报告所属统筹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其在当地急诊住院的医疗费用,按异地转诊报销。未经批准在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二十一条 跨住院的起付标准按一次住院计算,住院医疗费用按不同分别结算。
第二十二条 参保居民发生意外伤害的住院治疗费用,无其他责任人的,纳入居民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第二十三条 参保居民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发生的生育住院医疗费用,纳入居民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参保居民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一)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治疗的;
(二)自残、斗殴、酗酒或因违法违规等造成伤害的;
(三)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意外伤害(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除外)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因美容、矫形、生理缺陷等进行治疗的;
(五)属于工伤保险(含职业病)支付范围的;
(六)按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 参保居民可通过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社会慈善捐助等途径,解决超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外的医疗费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自己的医疗需求。
第六章 医疗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
第二十六条 居民医保的医疗服务管理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参保居民患病应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经诊断确需住院治疗的,应持本人身份证、医保卡和住院证,到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完善,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制度。
第二十八条 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由个人用现金支付;居民医保基金支付部分,采用记帐方式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第二十九条 参保居民需要转往外地就诊的,应转往高一级的非营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经本统筹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可以外诊。
第三十条 居民医保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执行。居民医保儿童用药,参保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基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居民缴费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财政补助资金;市财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安排市级补助资金,并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补助资金,补助资金应及时拨入各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第三十二条 居民医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单独建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居民医保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有关规定执行,基金利息收入并入居民医保基金。
第三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居民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居民医保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十四条 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建立居民医保基金预警制度,当医保基金达到预警指标或出现超支时,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由同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居民医保基金损失的,依照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居民医保管理规定,造成医保基金损失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追回违规费用,并按医疗保险规定与服务协议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或取消定点资格。其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参保居民弄虚作假,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已支付的费用,并暂停其医疗保险待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基金运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对居民医保基金筹集标准、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居民医保基金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支付比例等提出调整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九条 居民医保基金的管理按照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为减少基金支付风险,保障参保居民享受医保待遇,提高保障能力,建立居民医保基金调剂金制度,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参保居民因重大疫情、灾情及突发事件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同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解决。
第四十一条 开展居民医保所需工作人员和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四十二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