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经验 共谋发展 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
总结经验
共谋发展
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1号文件,全国和省、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06年全市推广与管理工作,研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技推广与管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全面部署2007年全市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任务,下面,我讲
个问题:
一、2006年农技与管理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市农技推广管理系统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宏伟目标和全市农业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去,扎实工作,在自然灾害较多,自身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全面推进了我是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农产聘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拥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外分光广度度计、液相色谱仪、快速检测仪五大检测设备为主的50余台(套)设备全部通过调试,能够对50余种农残成分。多项重金属含量、重点土壤养分等项目进行定性定量科学准确地加以检测,共完成蔬菜样品常规检测2735个,其中无公害基地428个,准入市场超市2307个,出县检测报告19份,为上级部门决策及保障我是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应用的作用。一年来,质检中心多次接受各县(区)准入市场、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站的技术咨询及现场指导,对其仪器采购、检测站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和参考意见,使得各基层检测站得以快速建成。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工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药残超标率逐年降低。06年12月份,在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样化验结果中,我是蔬菜药残超标率为0%。位于全省前列。为此省农委领导向市长发来了贺信,赵市长对此作出了批示,并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媒体中公布,对我们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三品认证工作上了新台阶
06年三品认证工作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整体推进县两大重点,结合各县(区)认证实际,提出分批申报,集中审查,现场办公的方案,加快三品认证的步伐,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及大石桥市出台三品认证补贴优惠条件,推广三品数量再上新台阶。全市三品认证亦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聘产地认定67个,产品认证63个,生产面积78.18万亩,其中水稻45.5万亩,水果24.4万亩,蔬菜8.28万亩,累计完成绿色食品产地认证11个,生产企业5家,生产面积9.6万亩,产量49620万亩;累计完成绿色食品产地认证1个,生产企业1家,生产面积4880亩,产量2160吨。
(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程全面实施
根据省农委关于《辽宁省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的通知》的要求,2006年我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万亩,其中: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各30万亩,鲅鱼圈区和老边区各10万亩,共采集土样12000个,获得数据34000多个,培训人员1.7万次,同时对每个采样农户都建立了档案,发放了施肥卡。通过努力完成了老边区、鲅鱼圈区测土配方肥资金的争取工作,每个区获得50万元,同时按照省农委及土肥站要求,把列入省配方肥生产厂家及产品向农民进行了推介,为我市今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更好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四)“双引”“双推”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06年共承接省站及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产品试验18项,引进新技术10项,新品种50多个。通过媒体发布,科技培训,科普大集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推介新品种、新技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积极因素。为了加快我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先后从省内外各大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引进优质高产、高效专用的水稻、玉米新聘试验展示区2个。近几年来。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的适应营口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盐丰
47、辽盐1号搭配品种盐粳68,辽盐166、辽粳9.玉米品种东丹60、桥丰7号、丹玉
39、华丹208搭配品种丹2151,辽玉15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10万亩,增加效益3300万元。营口市被确定为辽宁省成侃出水稻引育展示推介基地。
(五)植物保护工作有了新起色
全地区共设置水田、旱田、果树、蔬菜等作物病虫害测报点10个,监测点1个,玉米螟、稻水象甲等重点测报对象18个。全年收到各种测报表148份,发布病虫预测预报及植保简报5期,通过《新农村》专栏制作三期可视化预报节目,预报玉米螟、稻飞虱、稻瘟病三种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宣讲相关的防控技术,组织各(县)区组成可视化预测预报网点,建立病虫测报电子档案,为病虫害的中长期预报积累科学的数据,为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开展产地和调运检疫。截止目前共调运水果6万吨,苗木50万株,共签发调运检疫证书1240份。同时开展产地检疫,检疫各类种子面积累计9000亩,苗木1500万株,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20份,圆满完成了全地区种子产地检疫任务,为调运检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去年我市太阳升办事处黄大寨村大棚西瓜发生了坏瓤子病,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4月12日开始积极组织全市所有力量投入工作,截止4月25日西瓜种苗处理工作全面结束,共销毁一、二类秧苗1,531,630株,封存各种西瓜和砧木种子500多公斤,9月22日省、市、县检疫机构又在盖州太阳升办事处销毁6500斤带毒葫芦种子。自发现西瓜坏瓤病以来,中心积极配合各级领导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发生区和重点监控区先后进行10多次专题讲座。从4月26日起进行全区普查,对所有的西瓜和甜瓜种植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旦发现疑似病株,立即上报,同时对病株进行铲除销毁并深埋,对疫情实行零报告制度,各市(县)区防控领导小组每周二、五两次上报,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病情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建立疫情档案,开设热线电话,制定应急防治预案。有了领导的重视,技术人员的努力,广大瓜农的理解和协助,有效控制了西瓜坏瓤病的传播蔓延。
(六)全面开展科技培训
农业科技培训是落实科技兴农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市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环节。我们以蔬菜市场准入为契机,制定营口市9个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技术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举办全市7个重点蔬菜乡镇和50个重点蔬菜村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10万份。同时举办粮食作物提质增效技术、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保护地水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水改旱栽培技术、特种玉米生产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水田生产技术及生产品种发展方向、旱田生产中优新品种和生产技术、优新蔬菜品种引进和配套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各市(县)、区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举办相应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0个班次。根据各乡镇的具体特点,以讲课培训、科技大集、播放光盘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今年全市接受培训人数达200000人次,同时发放科技资料25万份。与市气象局合作,制作《气象与农情》简报9期,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开展技术普及活动,制作节目20期在电视台及电台播放。
(七)积极抓好苹果套袋项目的争取与落实工作 2006年辽宁省财政设立了果实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果农使用优质果袋的积极性,普及推广中高档优质育果袋,从而扩大套袋技术在水果优势区域内的推广规模与应用水平,改善有时区域内的水果质量,促进果品出口,实现农民增收。根据省农委要求,为把该项工作做好,我们特制定《营口市果实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实施方案》。06年全市果实套袋达8亿个,比上年增加了1.5亿个;中、高档纸袋应用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20%提高到50%以上,低档袋基本卖不出去,有效地净化了果袋市场;优质果率由项目实施前的50%提高到80%;套袋苹果每公斤增值1.0元。总计增收1500万元。
(八)以农资打假为重点,强化农业执法工作
一年来,我们按照全国农资打假转向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坚持打假和监管工作相结合,打假和扶优工作相结合,以源头监管,市场整顿、大要案查处,宣传引导为重点,不断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提升我市农产聘质量安全水平。06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剧毒杀鼠剂的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剧毒杀鼠剂行为,分别对我市两市(县)两区的农药经营点、农贸市场和游商游贩进行拉网式排查,全市未发现有生产剧毒杀鼠药的单位和个人。检查农贸市场40家,未发现有销售毒鼠强的商店。
2、对高毒、剧毒农药的管理。我们采用建立流向登记档案的办法进行管理,在所有经营单位每店一册档案,由专人管理,详细记录。在蔬菜产区一率不得销售高毒、剧毒农药,所销售的农药,必须是植保部门推荐的品种。
3、农药标签检查抽查工作。对全市所有经营农药的商店进行全面抽查,全年共抽查标签800个,合格产品占80%左右,同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处罚。
4、加大农药市场行政处罚力度。依照《农药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按照管理权限,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到目前为止,我市采取市(县)、区相结合和市(县)、区单独行动多种方式不定期全面检查和抽查,共检查单位近400家,农药经营品种240多个,查处有问题的经营单位86个,立案调查的16家,结案15家,处罚14家,罚款金额2.6万元。
5、对经营农药单位的资格进行重新审查,今年共审查经营单位530家。
6、为了更好的配合农药市场的管理,我们一是在全地区继续开展《农药诚信经营单位》评选活动,共选出19家诚信单位,目的是树立典型,以此带动后进,使农药管理工作更趋于法制化、规范化。二是配合农业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宣讲科学使用农药常识,培训农民如何识别假劣农药。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整顿了农药市场,净化了农药经营环境,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药。
7、对全市6家省级种子企业,20家市县级种子企业及167家委托种子门市部及4个种子大市场进行检查,共查处违法种子4000公斤,涉案人员18人,挽回经济损失450万元。
8、处理农业污染事故4起,通过政策解答、协商调节,使4起污染事故得到妥善解决。
回顾06年的工作,我们在省站及各级农委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无私奉献,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促进我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和配合市农业中心的工作的各位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看到打好局面和工作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农技推广与管理工作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二篇:总结经验 继续开拓推进村镇建设全面快速发展
改革创新 锐意开拓
努力开创村镇建设全面快速发展新局面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建管站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立足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等重点工作,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科学制定城镇规划。我镇创新思路,立足于建设实际需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继开展了薛埠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为我镇未来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而有力的保障。
二是立足全镇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做好工业、农业、旅游各项目的选址、建设审批等相关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先后为泰士德电缆厂、薛埠四村标准厂房、原镇南小学地块内新办高分子材料工业项目、祥和家园拆迁安置小区及新农贸市场安置小区等项目进行了立项、工程规划选址及建设审批工作,确保了这些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得到了投资者及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称赞和好评。
三是以政府实事项目为抓手,全力以赴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民生,服务百姓生活,我镇投资新建农贸市场,并有效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及污水管网建设。
2011年,我站将继续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服务,做好相关建设项目的报批工作;积极配合茅山和仙姑村特色旅游开发,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配合茶叶市场抓好市场扩建三期工程,使之新增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实施镇区汽配市场建设工程,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彻底解决和改善集镇车辆乱意停放状况;积极配合做好茅山旅游开发、东方盐湖城等项目拆迁安置工作。
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建设是重要环节,要不断研究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不断开拓推进村镇建设全面快速发展。
2010年12月30日
第三篇:甘肃-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甘肃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五日)
甘肃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省农技推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人才、技术和网络优势,重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发展,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确保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
(一)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印发后,省政府、省农牧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指导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周密部署,组织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贯彻落实工作。截至目前,全省86个县(市、区)中74个应实施改革工作的县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各县均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任务,理顺了有利于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站管理和指导的管理体制,设臵了乡镇综合机构为主、区域站为辅的推广机构,核定了编制,纳入了全额拨款单位,建立了人员聘用、推广责任、推广考评、多元推广等制度。
(二)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实施有序推进。国 1 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2011年安排我省新建200个乡镇农技站,2012年又安排我省743个乡镇(区域)站建设(其中,乡镇站598个:新建279个,改扩建210个,只配仪器设备109个;区域站145个:新建54个,改扩建80个,只配仪器设备11个)。
2011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申报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我们从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县及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大县共51个县中,按照改革到位、综合建站、突出重点、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相结合等申报条件,选取了41个县组织实施,各县完成了实施方案的上报。2012年,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健全以区域性农技站为主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服务半径和产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臵机构、核定编制,按照产业发展、自然条件等实际,规划建设区域性农技站和乡镇农技站,提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的精神,我们要求各项目县整合资金,提高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区域性农技站。同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申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我们在核减了街道、地方农垦站、林场站、其他相关规划已经安排等不符合条件的乡镇(区域)机构后,完成了申报工作。9月29日,由省发改委、省农牧厅联合印了《关于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11月初,甘肃省农牧厅印发了《关于报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的通知》。一是明确了建设目标,即达到“四有”,有业务用房、有服务手段、有专职技术人员、有严格责任制度。二是明确了建设原则,即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独立建设,明晰产权。三是明确了建设标准,各乡镇(区域)农技站应有农技服务大厅、电教培训室、化验检测室等业务用房。新建乡镇农技站建设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重点乡镇农技站建设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新建区域农技站建设面积不低于220平方米。为确保中央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项目的仪器设备由省农牧厅和省发改委依据国家招标采购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统一配备。为支持区域站建设,2012年11月,由省财政厅、农牧厅联合印发《关于下达2012年省级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的通知》,结合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对75个改扩建区域站按每站6万元、对40个新建区域站按每站8万元共800万元进行地方配套。当前正在审核各地实施方案,审核批复后将尽快完成仪器设备的省上统一采购,稳步推进基层农技站建设。
(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为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手段,我省从2000年起开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试点,自2006年起项目资金增加到每年800万元,累计投入6000万元,下达建设指标371个(其中区域站164个,重点乡镇农技站207个)。每站投资15万元,其中11万元为房屋维修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万元由省上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及投影仪、电视机、DVD碟机、摩 托车、检测仪器等推广培训设施设备。为了加强管理、规范建设,省农牧厅先后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意见》(甘农牧„2006‟189号)、《区域农技站建设标准》(甘农经„2007‟117号)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区域站和重点乡镇农技站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甘农牧经„2007‟471号)等规范性文件。通过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四)农技推广创新发展。面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尊重农民意愿、服务三农为目标,通过转变推广理念、改进服务态度、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农技推广得到创新发展。2011年2月榆中县建立了5所、2012年3月甘州区建立了3所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推广方式方法上开展了“四化” 推广工作,即培训个性化、展示网络化、服务信息化、推广产业化。今年我站分三批共组织78名县(区)农技推广骨干参加了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参与式推广方法培训班”,于8月在榆中县举办了100多人基层农技骨干参加的“全省参与式农技推广方法及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这些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省农技推广方式创新的推广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农技推广能力。
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全省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虽然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但只能基本保证 人员工资,没有推广事业费。全省乡镇或区域性推广机构中,工资及事业费能够保障80%以上的占50%,保障50%-80%的占23%,保障20%-50%的占4%,保障20%以下的占23%。部分乡镇农技站的水电、通讯、取暖、维修等基本维持费用都无法保证,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还要自己垫支交通费、通讯费,“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农资经营又挤占了乡站的人力和农技人员的精力,影响了推广服务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资金紧缺且分配不太合理。一是项目资金紧缺。甘肃作为西部地区,国家按照每个只配仪器设备乡站10万元,改扩建乡站19万元,新建乡站25万元;只配仪器设备区域站15万元,改扩建区域站30万元,新建区域站40万元。特别是新建乡镇农技、区域站,资金缺口很大。根据甘肃基层农技推广实际,新建乡镇农技站、区域站建筑面积至少应分别达到150、250平方米,目前全省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均价为1500元,仅只业务用房建设资金分别为22.5万元、37.5万元,加上仪器设备配备、围院墙、打地平等开支,在目前地方配套资金难以一次到位的情况下,难以高标准建设。二是项目资金分配不太合理。目前项目资金分为仪器设备配备、业务用房建设两大块,且规定了各自额度。我省近几年在实施省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中,按照每站4万元的标准,已经给新建乡镇农技站(区域站)配备了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仪器设备。在农业部、发改委没有明确仪器设备配备可以用于业务用房建设的情况下,如果只能采购仪器设备,这样造成了项目资 金的浪费,也不利于提高建设标准。
(三)农技人员素质不高。据统计,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有414人,占基层人员总数的4%。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知识陈旧、特别是农技推广知识缺乏,长期没有接受系统知识培训和定期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3年内参加过培训的农技人员只占到60%,累计培训时间30天以上的农技人员仅占27%。
(四)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差。目前,仍有26.5%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省上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性工资基本得不到落实。如1987年我省白银市会宁县在社会上聘用了108名农技人员,其中68名农技站人员工资待遇按同类人员70%财政供给,40名兽医站人员工资待遇按同类人员40%财政供给,目前大多已接近退休年龄,无法正常退休。另一方面,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条件与科研人员一样,都要求科技奖、论文、外语、计算机等条件,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是相当困难的,即使获得奖励,排名也在最后几位,致使职称、工资长期得不到晋升,挫伤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乡镇农技人员中初级及以下职称占到88%,很多技术人员干了一辈子到退休还是初级职称。
三、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甘肃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当前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甘肃 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由于甘肃地方财政困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欠帐较多,基础条件较差,当前甘肃农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跨越期,希望农业部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在加强乡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二)因地制宜、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各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情况千差万别,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推广队伍、基本条件、财政保障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国家安排项目建设也不可能“一刀切”,为此建议:一是允容许各地根据农技推广实际,实行项目整合。一方面是整合乡镇站建设区域站,由于中央投资新建区域站每个40万元,而每个新建乡镇站资金为25万元,因此不排除本来打算建区域站的,申请了新建乡镇站现象存在。另一方面是允许仪器设备资金、改扩建资金用于新建乡镇站(区域站)业务用房建设。在不重复配备、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可将部分仪器设备资金用于业务用房建设。在改扩建乡镇站(区域站)业务用房满足需求,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将部分改扩建资金用于业务用房建设。这样既可保证项目资金发挥效益,又可以提高建设标准。三是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审核各项目县实施方案。
(三)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农技推广是一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所需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要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专 项资金,财政足额保障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和推广项目经费,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运转效率,加快适用技术推广转化速度,扩大转化规模。二是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职称晋升难,福利待遇低,造成队伍不稳,吸引人才困难。建议能够出台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降低职称晋升条件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县级农业推广部门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核心,当前工作经费缺乏,办公设备落后,缺少交通工具,建议国家启动实施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四是为了使农技推广由乡级向村级不断延伸,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示范带动科技示范户,建议国家在每个行政村聘请一名村级农技员,每位农技员每年解决一定报酬。鼓励和吸纳乡镇农技人员、农村能人、村组干部创办村级服务站。
四、2013年农技推广体系工作计划
(一)开展法律宣传贯彻与调研
1、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组织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的新规定、新要求,深刻领会法律精神,切实提高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快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律精神和要求传达到每个机构、每个人员。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宣传,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要求,宣传农技推广工作成效,宣传长期扎根农村、推广农技、服务农民的农技人员典型。
2、参与地方性法规调研。为贯彻实施新《农技推广法》,加强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参与我省有关部门组织的立法调研,推动新《甘肃农技推广条例》早日颁布实施。
(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
1、参与组织实施好2011—2012下达的体系建设项目。组织召开一次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现场会,明确建设要求。
2、配合完成好其它工作。协助参与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提出2013年省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分配计划;参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
(三)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举办一期全省农技推广干部培训。
2、筹备成立甘肃农技推广协会,依托协会搭建多元化农技推广平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提供系列化服务等。
第四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 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通过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结姜堰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基础上,指出了该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现状;对策建议;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7-0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依靠力量,是政府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2009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该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2]。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姜堰区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完成了项目实施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该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科技支撑。姜堰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姜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水陆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高沙土和里下河两大农业区,共1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风景区,有262个行政村,总人口79.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87万人,总面积927.5km2,其中耕地面积48 433hm2,水面面积14 667hm2。2013年农业现价总产值56.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 695元。粮食生产实现“十年增”,高效农业面积比重突破50%。姜堰区农业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年产值达10亿元的三大优势产业(优质家禽、蔬菜园艺、瘦肉型猪)、五大传统产业(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特种水产、特色林果)和五大新兴产业(食用菌、肉鸽、观赏鱼、肉鹅、奶业)。该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示范区。全区农产品拥有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省市名牌产品13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50个。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首批现代农业建设试点县(区),2013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姜堰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2.1 区级农技推广体系 姜堰区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业干部学校、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区畜牧兽医站、区水产技术指导站、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6家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66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含正高级5人)。
2.2 镇级农技技术推广体系 2010年姜堰区对镇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农技站、综合站(水产、林业、蚕桑)、农机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和经费由区农委统一管理,并建立了村级兽医防疫员制度。各镇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由区、镇财政予以保障。2012年实施了“五有”(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时通过泰州市验收;50%的镇畜牧兽医站达到“五有”建设标准,全面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综合实力。
2.2.1 有先进的服务手段 15个镇农技服务中心现有综合服务场所总面积12 647.26m2,平均843.15m2。均有独立的办公服务场所、为农服务大厅、常规实验室、现代农民培训教室、档案资料室、办公用房等,分区合理,门牌标识统一规范,产权手续完备。办公、检测等设备齐全,拥有手持GPS、土壤pH测定仪、解剖镜、测报灯、投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等仪器、办公设备等各类仪器设备共1 640台套。同时各镇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2.2.2 有优良专业人员 全区31个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现有编制数367人,实有人员323人。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311人,占96.28%。中专以上学历278人,占86.07%。
2.2.3 有规模示范基地 各镇农技推广机构自建或联办1个6.67hm2以上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养殖示范场。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2 580hm2,以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果品和规模养殖等为重点内容开展试验示范,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现代高效农业的样板。
2.2.4 有严格责任制度 各镇农技推广机构围绕“农民致富我服务、农民维权我帮助”这一主题,制定了从管理到责任落实等多项责任制度,并公布上墙。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强化对农技人员的管理,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和质量。(1)包干一个村,对包干村的所有农业技术工作负责,对非本专业技术问题负责联系有关专业人员予以解决。每年下村到户时间150d以上。(2)挂钩联系一批农户(一般不少于10户),每年对联系户指导户均5次以上。(3)每年按农时季节组织100人次以上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在所包村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示范方,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能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新机具等示范。(5)责任区内有一套完整的农事生产指导与服务档案记录。(6)指导、服务好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好技术参谋。(7)参加一项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或者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项科学试验。(8)结合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撰写或发表1篇专业技术文章。
2.2.5 有稳定财政保障 全区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决算,2012年在编人员平均年收入41 932元,与全区教师平均收入43 777万元相当。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农技推广的动力 姜堰区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农技推广的动力,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加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强化区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进一步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建立区、镇、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3.2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技推广的基础 姜堰区注重农业高级人才的引进,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省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常年聘请3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该区相关农业企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姜进行技术讲座,建立高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从2009年起,该区共引进硕士毕业生14人,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一线。注重农技人员培养,每年组织100多名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精的农技骨干参加市级以上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所有区、镇、村级农技人员每年都能接受一次以上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派遣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入户等方式,丰富农技人员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技能。目前,全区共有在职农技人员380人,其中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市“311工程”培养对象16人。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菜单式培训,每年举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0多期,培训农民经纪人、合作组织负责人、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服务人员等2 000多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活动20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
3.3 坚持把入户指导作为农技推广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姜堰区组织基层农技员、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每年选聘200多名农技人员作为科技入户指导员、4 700多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指导员与示范户联系卡制度,不定期开展入户指导和现场培训,年入户指导100次以上,将技术和品种送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示范户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业企业和新建农业规模项目,安排专门技术人员挂钩服务,进行全方位服务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做到项目发展到哪里,指导服务就跟踪到哪里。
3.4 坚持把载体建设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加快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农民培训、农产品展示、农业投入品配供等机构,提升了园区综合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已分别建成市、区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4家、5家,每镇规划建设333hm2现代农业园区,引导现代农业项目集中建设、集聚发展,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初步形成以水稻、家禽、果蔬为特色优势的园区产业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快各类示范基地建设,淤溪镇建成了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基地,全面应用微孔增氧设施,创建江苏省现代渔业精品园。同时,沿区内沈马线、农溱线建设桥头食用菌、河横葡萄、沈高大棚蔬菜、双星水生蔬菜、北农大种鸡等10个示范基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建立的省级稻麦油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每年展示稻麦油新品种100多个、示范应用新技术、新模式20多项,2009年在该基地试种的甬优8号超级稻高产攻关田创下903.3kg/667m2的全国稻麦两熟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在沈高镇双星村建立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每年引进种植新品种20多个、示范应用新技术10多项。同时,该区建成国家、省、市级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0个,部省级稻麦油高产增效667hm2示范片10个。
3.5 坚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农技推广的有效手段 姜堰区坚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业信息化全覆盖工程,利用传统与现代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宣传现代农业先进典型、成功经验、适用技术,适时传播农情农时,指导农户科学种养;利用区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业信息,设立网络农技培训课堂让广大农户通过网络接受农业新技术;利用“12316”农技热线和气象预警短信平台,向3 000多个规模种养农户免费发送农技短信,公开农技专家联系电话,随时接受技术咨询;利用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在养殖业上推广应用养殖、加工全过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远程化和自动化;利用互联网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立网站和QQ群开展网上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6 坚持把科技项目作为农技推广的捷径近年来,姜堰区先后承担部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4项,累计引进实用技术115项,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7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8项,年均解决30多项农业生产技术难题。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其中“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集成推广”获江苏省科技推广一等奖,“姜堰区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获2012-2013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区农技推广中心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4.1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姜堰区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对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区级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除工资外,每年的推广经费寥寥无几,导致示范引导、参谋服务、咨询培训等公益性职能难于履行,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
4.2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 姜堰区农业推广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在镇村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学历较低,年龄老化严重。全区农技人员中51岁以上的112人,占现在编307人的36.5%,56岁以上人员65人,占21.17%。30岁及以下仅3人。农技队伍人数逐年下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受编制及其他待遇情况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大量吸收农业院校毕业生补充到队伍当中,造成青黄不接,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基层政府对农业工作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人力、财力、精力投入不充足。通过“五有”建设镇农技中心、兽医站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有所改观,但现代化、信息化办公设备配套还不够。乡镇基层站所改革后,部分镇将农技岗位人员抽调到其它岗位上工作,大多数镇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只剩2~3名老同志,加之青年人对农业领域就业兴趣不大,农技推广部门招人难、留人更难,这部分老同志退休后,农技推广工作可能会出现断档现象。此外,村组农技人员不到位,懂得农业技术的村组干部不多,农技推广有时存在难到底、到边的问题。
4.3 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有相当比例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劳动力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偏低,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当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都在60~70岁,仍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粮食产量和土地收入对家庭来说已微不足道,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很好地学习应用新技术。开展农技培训活动,找培训对象成了难事,甚至要花钱请人来听课。只有少数规模种养大户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热情较高,成效也较为显著。
4.4 推广服务的难度增大 多年来,由于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弱化,公益性的农技服务开展不到位,一些农资企业、销售业主等农技服务的辅助力量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部分,但这些部门都是以赢利为目的,技术服务内容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往往误导农民,对农民造成损失,导致农户对进村入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破坏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难度。
4.5 基层农技队伍管理合力不强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行区、镇两级双重管理,区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各镇主要负责人、财、物管理,目前少数镇农技服务中心还没有真正规范运转,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考核机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为农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本全覆盖、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强化为农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5.2 加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费投入,确保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重点项目的支持;优化投入的结构,明确支持的重点。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科技项目;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改造提升为农业科技企业。引导多方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逐步开创全社会关心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局面。
5.3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与人才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积极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和镇、村农户进行科技合作,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5.4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应用能力 以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各类主体为对象,以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中小企业科技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科技培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科技培训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5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就姜堰区而言应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生物农业、智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瞄准农产品主销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调整种养品种和结构,借助科技支撑,生产市场短缺的中高档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平台。
5.6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环境和氛围 要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强化督查考核,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和督查考核内容。努力营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报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春英.新形势下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对策的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4(3):12-14
[2]李俊超.让农民梦想成真的基础性工程[J].群众,2014(4):16-17.(责编:张长青)
第五篇:湟中县深入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湟中县深入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丘陵沟壑农业区,海拔2225~4488m,境内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年降雨量350~650mm,属半干旱地区。辖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全县农村人口接近43万,有耕地80.7万亩,是全省农业大县。近年来,湟中县把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技推广工作活力,作为实现农业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建全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积极引进和繁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加快高产、优质品种的更新换代,先后共引进、试验、示范、繁育推广40多个优良品种,全县良种推广面积达到77万亩,良种化程度达95%以上。
2、扎实开展各项支农服务
向项目区、示范区、示范村供应补价蚕豆良种15万公斤、小麦良种10万公斤、马铃薯种薯180万公斤、杂交油菜种子10万袋,围绕科技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技术快速转化通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发展取得新进展;对全县化肥、农药、种子市场进行了5次执法检查,防止了假冒农药、种子、化肥坑农害农现象发生。
3、不断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向群众宣传施用有机肥和配方施肥的好处,为了培肥地力,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向项目区、示范区、示范村供应化肥2500t、农膜120t,马铃薯、油菜、蚕豆、小麦配方肥900t,酵素有机肥350t;推广测土配方技术60万亩;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31万亩次。通过大面积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4、广泛应用农业植保技术
大力推广化学药剂灭草、灭虫、灭鼠、防病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267.95万亩次。其中,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白杆病、根腐病8.86万亩次,药剂土壤处理防治作物虫害21.7万亩,药剂土壤处理防治作物草害29.04万亩。田管期间,药剂防治油菜病虫害61.15万亩次,麦茎蜂10.6万亩次,锈病18万亩次,药剂防治农田杂草15万亩次,人工除草53.4万亩次,综合防治农田鼠害50万亩次,使病虫草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推广了一些微量、高效一次性除草和防病灭虫技术,对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显著作用。
5、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了各项农业增产技术,扩大先进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先后推广小麦、油菜条播、沟播技术,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杂交油菜种植技术、蚕豆、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山区一次性化学药剂除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实用技术50多项,实现了由单项技术推广逐步向多项技术组装配套的综合推广。
6、增强农民科技务农意识
从农科教统筹入手,狠抓科普教育,强化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开辟农业科技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培训。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16期,接受培训的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6万人次,印发各种农业科技资料6万多份,召开各种现场会50多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全县劳动力的受训率和科技入户率达到85%以上。
7、成效明显
7.1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重点加强蚕豆、油菜、马铃薯、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80.7万亩。其中,小麦19.06万亩;蚕豆12.56万亩;马铃薯15.1万亩;青稞0.32万亩、豌豆O.3万亩;油料作物21.92万亩;蔬菜9.78万亩。蚕豆、马铃薯、杂交油菜、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达到75%以上。
7.2 农业科技示范面广量大
建设各类作物示范村84个,示范面积5,62万亩。其中,蚕豆示范村12个、示范面积0.6万亩;杂交油菜示范村41个、示范面积3.6万亩;小麦示范村11个、示范面积0.51万亩;马铃薯示范村20个、示范面积0.91万亩。建设上新庄镇国家级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区1个,平均亩产252kg,千亩展示区亩产258kg,百亩攻关田亩产266kg,新增总产30.18万kg,新增产值132.8万元;在拦隆口、多巴镇建设省级万亩蚕豆高产示范区1个,平均亩产353kg,比一般大田亩增78.1kg;在海子沟乡建设省级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区1个,平均亩产2010kg,比一般大田亩增266kg。示范村、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项目区农户的增产增收,而且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福射带动作用。
7.3 增产增收技术得到落实
依托项目实施,全县粮油亩产分别达311kg和181kg,分别比基础产量亩增产3.6%和5.2%;集中连片全膜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面积8110亩,平均亩产达到2364.1kg,较未覆膜马铃薯亩增产418.5kg;推广露地地膜蔬菜0.6万亩,地膜玉米0.3万亩,推广种植冬小麦0.2万亩;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800亩,建立杂交油菜制种田700亩、生产杂交油菜种子8万多kg,建立小麦繁种田2500亩、生产种子96.25万kg,建立蚕豆繁种田1500亩、生产蚕豆种子45.6万kg,建立马铃薯原原种、原种基地1200亩,生产微型薯40万粒、原种234.5万kg,建立马铃薯繁种田2.2万亩,生产种薯4510万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