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十三五”展望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二○一七年七月)
云南是多民族多文化并生共存的省份,各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云南也成为了民族古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转眼之间,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已走过30余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下,云南的民族古籍工作已取得喜人成绩,主要成果如下:
一是征集、抢救、保护各民族古籍的工作持续进行,使得大批频临流失的文献古籍得以保存下来。自1999年以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征集了彝族、傣族、瑶族、纳西族、傈僳族、壮族文献古籍共3200余册卷,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收藏各民族古籍种类最多、原件最多的民族古籍资料库,所收藏的南部方言彝文古籍堪称全球第一,收藏瑶族古籍居全国首位。至今,云南省共有61部少数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二是影印出版大量民族古籍珍本善本。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以种类多、历史久、载体多样而独具特色,但大多数古籍至今仍散藏于民间,损毁日益严重。为抢救保护这宗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响应国家实施“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的号召,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从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编纂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至2016年底已出版彝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等古籍珍本65卷。除此,云南各州、市、县也相继编纂出版古籍典藏影印版。其中文山州民宗局古籍办编纂出版了《云南文山壮族文献古籍典藏》10卷,临沧市耿马县民宗局编纂出版了《耿马傣族历史古籍典藏》。这些成果的出版为保存和再造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是做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的翻译出版工作。云南始终将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献古籍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版了《云南民族古籍丛书》80余部:《云南少数民族绘画典籍集成》(上、中、下);“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系列丛书之《董永记》《唐王游地府》《白扇记》等3部;《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30卷等。这批民族古籍的出版,为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是着力编目,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纳西族卷》作为全国首卷率先出版,之后又完成了《白族卷》《哈尼族卷》的编纂任务,并积极开展与兄弟省区的协作,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卷》(文书类)、《瑶族卷》《苗族卷》云南部分的统稿编审工作,为它们的顺利出版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初,省民族古籍办还召集相关负责人,签定了《傣族卷》《佤族卷》《独龙族卷》《阿昌族卷》《基诺族卷》《傈僳族卷》《布朗族卷》《傣族卷》《彝族卷》《景颇族卷》《怒族卷》《拉祜族卷》《德昂族卷》《普米族卷》等14个民族统稿编审合同,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完稿上报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虽然经过几代古籍人的默默奉献和努力,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综观古籍事业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古籍仍在不断流失,据统计,除已征集保管的之外,云南仍有7万余册卷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散存于民间,由于保管不善和无人传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古籍正不断流失。各民族口传古籍更是不容乐观,随着传承人的去世,口传古籍也随之消亡。二是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不断减少,传承水平在不断下降。如云南的普米族现保存有近千册普米族古籍,但却找不到能识读这些古籍的韩规,这些古籍正在成为无人能读的“天书”。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少数民族古籍的文化空间也正在不断缩小……这些都给云南民族古籍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后的云南民族古籍工作亟待在工作机制、人才培养和传承保护等方面着力强化:
第一,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长期艰苦的工作,政府需要对此给予重视和支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及优惠政策,将古籍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并保证长期的经费支持。
第二,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古籍数字化管理和古籍修复工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古籍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已成为现代化古籍保护的必经之路,它对及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古籍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省区,古籍修复任务相当艰巨。很多古籍因自然脆化、酸化、虫蛀而日愈损毁严重,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只能坐视古籍的再次流失。因此,新时代古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立足于培养翻译、整理人才,还要结合时代与实际工作的需求,大力培养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传承基站,培养培训民族古籍传承人。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仅10个民族有本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流传,其他民族虽无本民族文字文献,却有口传古籍和礼仪习俗流传。各民族历来都以重大传统礼仪习俗为载体,传承本民族文化,而这些传统礼仪习俗典籍的传承和使用者就是民族古籍传承人。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看,在各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传承基站,培养培训一批古籍传承人,是一种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第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云南的少数民族古籍基本没有相对规范的传承机制,其传承“权利”主要由掌握民族古籍的民间艺人掌握使用,随意性较大,这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而,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将传承人按能力分为不同等级动态管理,必将有利于推动民族古籍的传承和传承人水平的提高。
“十三五”期间,云南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1、征集抢救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古籍流失速度加快,除了因保存不当、无法释读等原因外,还由于地处边境,大量民族古籍向国外流失。因此,“十三五”期间,我省民族古籍征集抢救重点应该着重关注我省边境、跨境民族古籍的征集与抢救,比如:傣族、壮族、傈僳族、哈尼族、布依族等。
2、采录抢救云南少数民族口碑古籍。我省民族众多,其中还有一部分民族无本民族文字,特别是我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流传着数量庞大的、主要依靠民间传承人口口相传的口碑古籍。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这些流传于各民族中的优秀的口碑古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征集与抢救。“十三五”期间,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与有关专家学者对我省少数民族口碑古籍进行语音收录。
3、民族古籍数字化处理。将云南省民族古籍办所藏古籍和散存于民间、无法征集的民族古籍采用翻拍方式进行数字化存档,用SOA架构设计,采用J2EE技术标准,B/S结构进行设计与开发。最终在每册古籍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实现强大的检索功能,包括关键字检索、二次检索、高级多条件检索等多种功能,亦可通过网页幻灯片的形式实现对民族古籍原貌进行逐页浏览。使省古籍办成为拥有含古籍原件、数字化图片、影音收录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资料、资源库,确保更多的正在流失的民族古籍能够得到最好的抢救保护。
4、民族古籍善本和珍本影印出版。由云南省民族古籍办组织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已列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此套丛书目前已经完成75卷的组稿工作,“十三五”期间将完成该丛书100卷的出版工作。
5、民族古籍编目和翻译整理出版。积极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卷的编目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并加大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
6、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培养。与各地州县市区民族宗教局定期举办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班,开展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
7、民族古籍修复。与相关机构合作进行古籍修复。同时,作为古籍专业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培训、培养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对古老文明的传承,云南各少数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民族古籍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创造它的民族,不仅属于云南、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做好云南民族古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殚精竭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好民族瑰宝。
第二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2011-07-06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本标准由民族文化宫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长虹、史金波。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董文良、杨崇清、黄润华、吴贵飙、艾合买提、崔光弼、宝音、先巴。
引 言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相互交往与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注入了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传世的少数民族文字有30余种,古籍卷帙浩繁。它们既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文化政策,也是编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的政策依据。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古籍定级标准》,当时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之间在产生、发展、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未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为定级对象,决定另行编制标准。2008年11月,此项工作正式启动。
在广泛听取、吸纳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参照文化部2006年8月5日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的《古籍定级标准》,兼顾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现存的实际情况,依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有时限又不唯时限和民族古籍文种平等五项原则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国现存各少数民族文字其他特种古代文献,如甲骨、简策、金石、舆图、书札、契约、文告、档案,以及跨境民族在境外产生的属于他国的同文种古籍,不在本标准定级范围之内。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定级总则、细则以及古籍的级别。本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物管理所、考古所、民族宗教研究机构、寺庙,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藏、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等国内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WH/T××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GB/T3792.7—2008古籍著录规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主要指1912年以前在中国及其历史疆域(含少数民族历史上建立的地方辖区)内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或印制的传本。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在产生、发展、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本标准有条件地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时代下限延至1949年(含1949年)。具体界定,见细则5.1。
3.2
版本
抄写或印制而形成的传本。
3.2.1
写本
缮写而成的传本。一般指宋代以前缮写,宋代及以后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编纂缮写或名
家缮写、以及用特殊材料缮写的文献。
3.2.1.1
泥金写本
用特制的泥金写于磁青纸上的传本,也称金汁写本。
3.2.1.2
泥银写本
用特制的泥银写于磁青纸上的传本,也称银汁写本。
3.2.2
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手稿本、改写的修改稿本及清稿本。
3.2.3
抄本
依据某一底本手工抄录而成的传本。
3.2.4
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传本。
3.2.5
刻本
雕版印制而成的传本。
3.2.5.1
初刻本
第一次雕版印制的传本。
3.2.5.2
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印制的传本。
3.2.5.3
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印制的传本。
3.2.6
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将泥、木、铜等中国传统活字摆成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1
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2
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3
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7
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制的传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称为敷彩印本。明代后期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3.2.7.1
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制的传本。
3.2.7.2
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制的传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
3.2.8
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9
贝叶本
用铁笔将文字刻写于经过处理的贝叶上,再施以小桐子油拌烟墨刷制形成的传本。
3.2.10
影印本
使用照相技术摄制某一既存版本的图像,再将此图像制成印版印制的传本。
3.2.11
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板,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制的传本。
3.2.12
铅印本
使用铅活字制成印版,再利用机械印制的传本。
3.2.13
批点本
指书叶上有评论及圈点的传本。
3.2.14
批校题跋本
指带有批、校、题、跋的传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成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
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俱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文字,通称题跋,也称题识。
3.2.15
初印本
第一次印制的传本。
3.2.16
孤本
指传世只有一部的书籍,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传世只有一部的书籍。
3.2.17
合璧本
以两种或多种文字抄写印制的传本。
3.2.18
残本
内容残缺不全的传本。
4总则古籍划分级别的指导原则。
4.1历史文物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传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一是指其版印、抄写时代较早,具有珍藏价值;二是指其可以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具有文物价值。4.2学术资料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学科内容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一是内容重要,精校细勘,文字讹误较少,注疏缜密;二是学术见解独到,有学派特点或系统归纳众说,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方面,资料比较集中完备或稀见。4.3艺术代表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版本具有的印刷技术,抄写、手绘水平和装帧形式特征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能够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能够反映古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能够反映古籍版式、插图、抄写、手绘艺术及雕版制作工艺成就;能够反映古代造纸工艺及其他
书写材料加工制作的变化与进步。4.4有时限又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时,在坚持有时限性的前提下,视其价值及保存状况可采取适度灵活性定级。即古籍以历史文物性衡量应定为某一级别时,而按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衡量,价值特别重要的可上靠一个级别,残本或书品较差的则下调一个级别。4.5民族古籍文种平等原则
侧重以科学态度正视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强调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定级时享有平等权利。即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都有特别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定价值之分,应在各等级中客观体现。允许不同文种的少数民族古籍在同等级别划分上存在适度差异。
5细则
5.1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下限延伸界定规则
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相比,在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本标准有条件地将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时代下限延伸至1949年(含1949年)。其规则指以少数民族文字抄写、印制,以传统方式著述、装帧,并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1949年以后抄写或翻印的这类书籍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传本亦应加以保护,但不属于古籍概念范畴。1912年至1949年产生的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的书籍,也不属于古籍概念范畴。
5.2难以断代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
对原书未标识年代的古籍应尽量根据其内容及其他信息进行鉴别,推定大致年代,划入相对应的等级。所谓其他信息指书籍的纸张、字体、墨色、版式、行款、词法句法结构、作者、抄书人、传承关系、装帧形式、制作工艺和其他相关佐证资料等。对这类古籍定级应采取谨慎的科学态度,要有一定依据。
5.3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合璧古籍的定级
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执行。5.4三种以上(含三种)不同文种合璧古籍的定级
按多文种合璧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5古白文、古瑶文、古布依文、古侗文、古哈尼文、古苗文等古籍的定级
参照古壮字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6哥巴文、玛丽玛萨文、尔苏沙巴文古籍的定级
参照东巴文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7少数民族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撰著古籍的定级
历史上,少数民族用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外国语言文字与本民族语言文字合璧撰著的古籍,属于本标准定级范围。纯粹用外国语言文字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作品也适宜本标准定级范围。5.8跨境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
跨境民族在他国产生的同一民族文字古籍属于他国古籍,不在本标准定级范围之内。但是在历史疆域内产生的古籍,或境外同一民族的作者由他国入籍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撰著的古籍,或作者属于中国人,在他国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撰著、翻译或传抄的古籍应属于本标准定级范围。5.9 本标准尚未涵盖而未来新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按其文种类型、古籍特征等情况,可参考相应文种古籍的定级标准定级,待修订标准时再作具体规定和调整。6定级标准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分为一、二、三、四级。具体条款如下: 6.1佉卢字古籍
6.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2焉耆—龟兹文古籍 6.2.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2.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3突厥文古籍
6.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4于阗文古籍
6.4.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4.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5粟特文古籍
6.5.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5.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6回鹘文古籍
6.6.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印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印本、抄本。6.6.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7契丹文古籍
6.7.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7.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
6.8西夏文古籍
6.8.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印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印本、抄本。
6.8.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9女真文古籍
6.9.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9.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10八思巴字古籍 6.10.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10.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
6.11藏文古籍
6.1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唐代(吐蕃)时期抄写的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传本。——元代及其之前(公元1367年及其以前)写、印且卷帙比较完整的传本。——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3年)稀见传本、孤本。
——明清两代(公元1368年至1911年)朝廷及地方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明清两代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稿本、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以前)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元代及其之前的残本。——清乾隆及其之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名家名著的初印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的稀见传本、孤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地方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1.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
——清代晚期采用新技术印制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1.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藏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2察合台文古籍 6.12.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6.12.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2.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民国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
6.12.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民国时期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各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3蒙古文(包括回鹘式蒙古文、托忒文)古籍 6.1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名家名著的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乾隆至清末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乾隆时期抄写、印制的传本。
——清乾隆至清末时期(公元1736年至1911年)用特殊纸张写、印,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名家名著的稿本、写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稿本、写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代采用新技术印制的石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4满文古籍
6.14.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卷帙完整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乾隆至清末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4.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乾隆时期的传本。
——清乾隆至清末时期(公元1736年至1911年)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4.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代晚期采用新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4.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满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5彝文古籍
6.15.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5.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毕摩、慕史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5.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毕摩、慕史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5.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彝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6傣文古籍
6.16.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精抄本、贝叶本。6.16.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
——书册首页或末页中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抄写供奉某寺的民国初年(公元1919年)以前的抄本、贝叶本。
6.16.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民国时期以特殊工艺制作的写本、贝叶本。6.16.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傣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7东巴文古籍
6.17.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7.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大东巴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7.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大东巴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7.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品相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8古壮字古籍
6.18.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8.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师公、道公、麽公、歌王、歌师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8.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师公、道公、麽公、歌王、歌师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8.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壮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9水书古籍
6.19.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9.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水书先生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9.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水书先生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9.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水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20朝鲜文古籍
6.20.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民国以前(公元1912年以前)的稀见传本。——民国以前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6.20.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以前流传较少、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6.20.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以前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民国时期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6.20.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朝鲜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21多文种合璧的古籍 6.2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的传本。——清乾隆时期的稀见传本、孤本。6.2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乾隆时期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6.21.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6.21.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一至卷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009 [2]史金波,黄润华.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吴元丰.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4]张公瑾.我国傣族古籍.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赵世红.关于东巴文古籍定级的若干问题.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6]潘朝霖.水书古籍抢救状况及版本鉴定审视.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7]王元鹿等.中国文字家族.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8]新疆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新疆少数民族古籍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9]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0]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突厥语言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徐惟诚,田胜利.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2]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13]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张公瑾,黄建明,岭福祥.民族古文献概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5]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民族辞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文化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18]戴庆夏,许寿椿,高喜奎.中国各民族文字与电脑信息处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 [19]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华民族古文字图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2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1]陈永龄.民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2]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华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术语和定义索引
(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B 版本﹍﹍﹍﹍﹍﹍﹍﹍﹍﹍﹍﹍﹍﹍﹍﹍﹍﹍﹍﹍﹍﹍﹍﹍﹍﹍﹍﹍﹍﹍﹍﹍﹍3.2 贝叶本﹍﹍﹍﹍﹍﹍﹍﹍﹍﹍﹍﹍﹍﹍﹍﹍﹍﹍﹍﹍﹍﹍﹍﹍﹍﹍﹍﹍﹍﹍﹍﹍3.2.9 C 彩绘本﹍﹍﹍﹍﹍﹍﹍﹍﹍﹍﹍﹍﹍﹍﹍﹍﹍﹍﹍﹍﹍﹍﹍﹍﹍﹍﹍﹍﹍﹍﹍﹍3.2.4 残本﹍﹍﹍﹍﹍﹍﹍﹍﹍﹍﹍﹍﹍﹍﹍﹍﹍﹍﹍﹍﹍﹍﹍﹍﹍﹍﹍﹍﹍﹍﹍﹍﹍3.2.18
抄本﹍﹍﹍﹍﹍﹍﹍﹍﹍﹍﹍﹍﹍﹍﹍﹍﹍﹍﹍﹍﹍﹍﹍﹍﹍﹍﹍﹍﹍﹍﹍﹍﹍3.2.3 重修本﹍﹍﹍﹍﹍﹍﹍﹍﹍﹍﹍﹍﹍﹍﹍﹍﹍﹍﹍﹍﹍﹍﹍﹍﹍﹍﹍﹍﹍﹍﹍﹍3.2.5.2 初刻本﹍﹍﹍﹍﹍﹍﹍﹍﹍﹍﹍﹍﹍﹍﹍﹍﹍﹍﹍﹍﹍﹍﹍﹍﹍﹍﹍﹍﹍﹍﹍﹍3.2.5.1 初印本﹍﹍﹍﹍﹍﹍﹍﹍﹍﹍﹍﹍﹍﹍﹍﹍﹍﹍﹍﹍﹍﹍﹍﹍﹍﹍﹍﹍﹍﹍﹍﹍3.2.15 D 多色套印本﹍﹍﹍﹍﹍﹍﹍﹍﹍﹍﹍﹍﹍﹍﹍﹍﹍﹍﹍﹍﹍﹍﹍﹍﹍﹍﹍﹍﹍﹍3.2.7.2 G 稿本﹍﹍﹍﹍﹍﹍﹍﹍﹍﹍﹍﹍﹍﹍﹍﹍﹍﹍﹍﹍﹍﹍﹍﹍﹍﹍﹍﹍﹍﹍﹍﹍﹍3.2.2 孤本﹍﹍﹍﹍﹍﹍﹍﹍﹍﹍﹍﹍﹍﹍﹍﹍﹍﹍﹍﹍﹍﹍﹍﹍﹍﹍﹍﹍﹍﹍﹍﹍﹍3.2.16 H 合璧本﹍﹍﹍﹍﹍﹍﹍﹍﹍﹍﹍﹍﹍﹍﹍﹍﹍﹍﹍﹍﹍﹍﹍﹍﹍﹍﹍﹍﹍﹍﹍﹍3.2.17 活字本﹍﹍﹍﹍﹍﹍﹍﹍﹍﹍﹍﹍﹍﹍﹍﹍﹍﹍﹍﹍﹍﹍﹍﹍﹍﹍﹍﹍﹍﹍﹍﹍3.2.6 K 刻本﹍﹍﹍﹍﹍﹍﹍﹍﹍﹍﹍﹍﹍﹍﹍﹍﹍﹍﹍﹍﹍﹍﹍﹍﹍﹍﹍﹍﹍﹍﹍﹍﹍3.2.5 M 木活字印本﹍﹍﹍﹍﹍﹍﹍﹍﹍﹍﹍﹍﹍﹍﹍﹍﹍﹍﹍﹍﹍﹍﹍﹍﹍﹍﹍﹍﹍﹍3.2.6.2 N 泥活字印本﹍﹍﹍﹍﹍﹍﹍﹍﹍﹍﹍﹍﹍﹍﹍﹍﹍﹍﹍﹍﹍﹍﹍﹍﹍﹍﹍﹍﹍﹍3.2.6.1 泥金写本﹍﹍﹍﹍﹍﹍﹍﹍﹍﹍﹍﹍﹍﹍﹍﹍﹍﹍﹍﹍﹍﹍﹍﹍﹍﹍﹍﹍﹍﹍﹍3.2.1.1 泥银写本﹍﹍﹍﹍﹍﹍﹍﹍﹍﹍﹍﹍﹍﹍﹍﹍﹍﹍﹍﹍﹍﹍﹍﹍﹍﹍﹍﹍﹍﹍﹍3.2.1.2 P 批点本﹍﹍﹍﹍﹍﹍﹍﹍﹍﹍﹍﹍﹍﹍﹍﹍﹍﹍﹍﹍﹍﹍﹍﹍﹍﹍﹍﹍﹍﹍﹍﹍3.2.13 批校题跋本﹍﹍﹍﹍﹍﹍﹍﹍﹍﹍﹍﹍﹍﹍﹍﹍﹍﹍﹍﹍﹍﹍﹍﹍﹍﹍﹍﹍﹍﹍3.2.14 Q
铅印本﹍﹍﹍﹍﹍﹍﹍﹍﹍﹍﹍﹍﹍﹍﹍﹍﹍﹍﹍﹍﹍﹍﹍﹍﹍﹍﹍﹍﹍﹍﹍﹍3.2.12 S 石印本﹍﹍﹍﹍﹍﹍﹍﹍﹍﹍﹍﹍﹍﹍﹍﹍﹍﹍﹍﹍﹍﹍﹍﹍﹍﹍﹍﹍﹍﹍﹍﹍3.2.11 T 套印本﹍﹍﹍﹍﹍﹍﹍﹍﹍﹍﹍﹍﹍﹍﹍﹍﹍﹍﹍﹍﹍﹍﹍﹍﹍﹍﹍﹍﹍﹍﹍﹍3.2.7 铜版印本﹍﹍﹍﹍﹍﹍﹍﹍﹍﹍﹍﹍﹍﹍﹍﹍﹍﹍﹍﹍﹍﹍﹍﹍﹍﹍﹍﹍﹍﹍﹍3.2.8 铜活字印本﹍﹍﹍﹍﹍﹍﹍﹍﹍﹍﹍﹍﹍﹍﹍﹍﹍﹍﹍﹍﹍﹍﹍﹍﹍﹍﹍﹍﹍﹍3.2.6.3 X 写本﹍﹍﹍﹍﹍﹍﹍﹍﹍﹍﹍﹍﹍﹍﹍﹍﹍﹍﹍﹍﹍﹍﹍﹍﹍﹍﹍﹍﹍﹍﹍﹍﹍3.2.1 Y 影印本﹍﹍﹍﹍﹍﹍﹍﹍﹍﹍﹍﹍﹍﹍﹍﹍﹍﹍﹍﹍﹍﹍﹍﹍﹍﹍﹍﹍﹍﹍﹍﹍3.2.10 Z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3.1 朱墨套印本﹍﹍﹍﹍﹍﹍﹍﹍﹍﹍﹍﹍﹍﹍﹍﹍﹍﹍﹍﹍﹍﹍﹍﹍﹍﹍﹍﹍﹍﹍3.2.7.1 朱印本﹍﹍﹍﹍﹍﹍﹍﹍﹍﹍﹍﹍﹍﹍﹍﹍﹍﹍﹍﹍﹍﹍﹍﹍﹍﹍﹍﹍﹍﹍﹍﹍3.2.5.3
第三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抢救保护少数民族珍贵古籍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
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
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
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
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
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
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
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
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第四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举报此信息 2010-12-16 10:23:47 发布人:xizang 来源: 人民网
访问:94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信息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第五篇: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各族人民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一、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为氐羌后裔,唐称“寻传”。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黑色裤子。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上衣钉四组银扣,胸腰垂多股银链,链系小银盒,盛槟榔等物,手镯、耳环均银制;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长辫盘于头顶,喜佩戴各种银饰。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楼下为畜圈。历史上,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一般同姓不婚,有“串姑娘”的情爱方式。此外,“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妇女有嚼烟、嚼芦子的习惯,男女均有嚼槟榔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阿昌族人死行土葬。
歌舞方面,阿昌族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形式。阿昌族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行销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另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
二、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人,主要聚居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支,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
白族 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丧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响行火葬,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白族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白色或蓝色长裤,外罩黑领褂,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
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传统大小节日有“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70余个。
三、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0388人,主要聚居地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布朗族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
住房为干栏式房顶双斜竹楼,以草排覆盖。男子着黑对襟长袖衫,宽短裤,白包头,黑巾,有纹身习俗。妇女着两衽黑色窄袖紧身衣,双襟于胸前交合,左腋下双带打结,下着黑筒裙,白布缠腿,头包青布,喜带银饰,配以诸色彩线。男女都有抽烟和嚼烟的习惯。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白花”。布朗山茶叶是制作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的崇信小乘佛教。丧葬方面,公共墓地按年龄排墓坑,80岁以上者行火葬。
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圈圈舞”是青年男女情感交流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多用来歌唱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甩调,节庆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四、布依族
布依族人口有22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有少量分布。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有54695人,主要居住在曲靖地区、文山州、红河州。布依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来源于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布依文。
布依族古代的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建筑。现在由于竹木材料的减少和受汉族影响之故,多改为石木料平房或“吊脚楼”。男装穿对襟衣,大裤脚长裤,青帕、白帕或花格帕包头。女装穿右衽短衣,细长袖内衣,长裤,腰系绣花围裙或穿细裙长裙。在择偶习俗上,有 “朗绍”、“朗冒”(意为“赶表”、“玩表”)。婚姻为一夫一妻、寡妇可再婚、同宗姓不婚等制式,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择吉日、成婚四个步骤,还有“不落夫家”的习惯。布依族的丧葬,古代盛行二次葬,即停尸于墓,上以伞盖,二三年尸体腐烂后,再行火葬,骨灰装缸埋窖。历史上布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信土地神,近代天主教传入后,不少改信了天主教。节日以农历计算,有“春节”(“过年”)、“端午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
五、藏族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藏族有128432人。云南藏族聚居区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南段北端,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为三山夹两江。主要由唐代时期南下的吐蕃军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云南藏语属康方言,有自己的文字。
云南的藏族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青稞面、酸奶渣和酥油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藏族的住宅主要是二层或三层的土墙碉楼式建筑,家中均设立经堂。女子衣着对襟长袍,加坎肩,下围七彩“邦典”,以彩色毛线系辫盘于头顶;男子上衣下裤,外套圆领长楚巴,足着靴子。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家庭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小家庭,也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现象。家庭里男女平等,一般是老大继承家业。藏族丧葬受喇嘛教影响,有水葬、土葬、火葬和天葬等。
明末清初,建起了康区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赞林寺,成为云南藏族“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中心。德钦“弦子”、中勾“锅庄”、维西塔城“热巴”各具特色。云南藏族有自己的节日,如正月十五“祈愿大法会”、五月端午“赛马大会”、七月“旺果节”、冬月二十九“跳神会”等等。
六、傣族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人,主要聚居区在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语和德宏的傣纳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傣泐文(西傣文)、傣纳文(德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种。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傣族无论男女,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图案形象逼真,每种图案都有其意义,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还有最隆重的“泼水节”,它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
七、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有17804人,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分布于德宏、保山、思茅、临沧地区。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昂族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有“红德昂”、“花德昂”和“黑德昂”3种。德昂语分布雷、若马、纳盎三种方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和景颇语,通用傣文和汉文。
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叙述了德昂族起源。德昂族盛行“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绕圈而跳,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在外、女子在内,由一个戴着直径3市尺草帽的男子,带头击象脚鼓,其他男子则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的花纹,兜圈而舞。
德昂族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背、大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其中“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较为隆重。
八、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的小查腊村。独龙族源于贡山北部的怒江地区和西藏察瓦龙地区,其迁徙路线也大致从上述地区到独龙江。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生产生活都靠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创制了适合群众使用的新独龙文字。
独龙族的妇女精于织麻,能在简易的织机上织出有彩虹般色彩条纹独龙麻布毯;男子擅长竹蔑编制,制作生产、渔猎、生活用具。在独龙族的文化特征中,文面曾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至上世纪60年代末,只限于女性。独龙人认为人死后其亡魂会变成一种色彩艳丽的蝴蝶,故文面时把整个脸庞文刺成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独龙族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其信仰上的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与物都有灵魂。此外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还信仰基督教。
独龙族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瓦”,意为年节。节日的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各个家族自己择定,一般都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一年一度的“剽牛祭天”活动,既是对天的顶礼膜拜,又是独龙族群众辛劳一年后的族聚活动,具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独龙人过去用这种“剽牛祭天”的形式,祈祷上天保佑。如今,“剽牛”作为一种民族节日的传统仪式保留下来。
九、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思茅、玉溪和西双版纳等地州市。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里,经过漫长的迁徙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个土语。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拼音文字。
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根本上讲,迁徙历史和梯田稻作是哈尼族文化赖以萌芽、生长和构建的两大基础。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哈尼族的节日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代表性的节日有“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六月节”)等等。节日庆典活动既是一年四季不同历月更替的转折点,又是不同季节梯田稻作耕作程序交替过渡的标志。
十、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有643238人。云南是继宁夏、甘肃、河南、青海、新疆等省区之后,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汉语为回族群众的日常用语,在回族用语中,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如“穆斯林”、“朵思梯”、“色俩目”等等,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归真”(“逝世”)、“知感”(“感恩”)等。宗教活动中则使用阿拉伯语、文。
阿拉伯、波斯等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进入云南最早始于唐代。大批回回人迁入云南是在元代。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
在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里,人人穿上洁净的衣服,家家炸好香甜的“油香”、“馓子”,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大家互道:“色俩目”,祝生活幸福、阖家安康、节日愉快。
十一、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确认的古老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20685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和景洪、勐海等地。“基诺”属本民族自称谓,“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面、后代,“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表示尊敬舅舅的意思。在汉文献中记载为“攸乐”或“攸乐人”。基诺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无本民族的文字。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历史上基诺族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将村社占有的耕地划为13片,每年耕种一片,13年为一个轮歇。主要种植旱谷,其次也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基诺山是“普洱茶”的故乡。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
基诺族一般居住在平缓的小山之巅,以“干栏式”的竹楼为其住所。有的以一个父系家庭全部成员住在一起,也有同一父系氏族数代人居住在一起。基诺人有悠久的种茶史,善射猎、围猎。他们喜爱两耳穿孔,孔内塞有木塞或小管,并以耳孔大为美。字数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