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 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 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文化 饮食 节庆 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 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 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 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 民族众多的省份。
三、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 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 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 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 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 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 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 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 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 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 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五、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解密
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 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餐饮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 餐饮菜肴形状与用料;艺及民族烹调技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发展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对策:第一,挖掘、整理、创新、宣传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是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二,品牌经营——名店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饮 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点;第三,实现生产 专业化、供应规模 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侧重点;第四,建立生态餐饮文化企业和培育民族生态餐饮文化龙头 企业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的突破点。
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 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云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 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使命、愿景、精 神和价值观,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4、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 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 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云南省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 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 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 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
族的变迁史 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 成的内聚力。
六.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一是传统的文娱活动如山歌、民谣、民间舞蹈“三穿花”、“六穿花”等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加多,40岁以下的年青人参加少,很多年青人听不懂山歌,更不说会唱了。调查显示,一些民间团体在组织举办山歌大赛,在参赛300多名歌手中,40岁以下的仅有27人,40岁至50岁的有80人,50岁以上的有210人,观众60%以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流传中的壮族山歌对唱(当地叫唱家),40岁以下的人80%无法听懂。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间艺术出现后继无人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多,政府行为少,经费不足,发动面不够广,从而造成规模小、比赛项目少、质量不高。三是留下为数不多的文物遗产没有落实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人员、经费。四是壮文的进校、推广、应用效果逐年减弱。可见,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亟待加强。
七、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2)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县、乡、村没有落实相应的专业人员、资金、交通工具等,现在的文联、文化职能部门的办公经费极少,对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不从心。
(3)文物部门对一些珍贵的文物保护措施没有广泛地进行调查,保护意识欠强,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把文物弄得斜塔面目全非,令人心痛不已。
(4)少数民族娱乐体育活动由民间松散组织牵头举办多,政府行为少,从而造成活动场所及资金相当困难,规模小,质量差。
(5)对那些善于弘扬与发展民间传统的艺术、医学、体育等优秀的民族文化贡献者,没有落实相应的激励机制或扶持措施,因此,一些优秀民族文化后继无人,有失传的危险。
八、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对策
1.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抢救、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当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把这一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落实好相应的机构、人员、经费,制定抢救、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目标、要求和有效措施,以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发展。
2.与时俱进,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保护、整理和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珍惜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与时俱进,让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生机,蓬勃发展,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世界文化大家庭之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结论
通过全文,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饮食、建筑、交通、艺术等方面;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 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 族所共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博大精 深。但是在这些美好的后面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让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生机,蓬勃发展,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世界文化大家庭之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第二篇: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信仰的调查报告
班级专业:13级历史学2班
姓名:陶金龙 学号:2013139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的地方,而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然而,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这使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寄托。
云南少数民族成分多,而我也是地地道道的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因此选择我的家乡——云南作为此次调查的地点。
一、云南民族及宗教信仰概况
1.云南民族众多,有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2.宗教派别齐全,世界五大宗教都有广泛传播。
3.跨境民族多,有16个跨境民族,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繁杂。
这些概况决定了云南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群众性的相互交织,但是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是云南民族宗教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
也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云南的宗教发展情况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经过有关文献的查找,姚顺增在《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是存在的,在客观上使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无形中在逐渐缩小,追求向往的东西日趋一致。高志英在《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中认为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宗教、民族无小事”,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首先要继承云南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境内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和睦相处,又重视与境外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友好往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激发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边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并存交融
经过一些学者专家的调查,还有我对一些有关文献的阅读,发现云南的宗教发展的确有着自身的很多优点。
1.26个民族分别信仰的多种宗教和睦并存由于历史、地域、民族诸原,云南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多样的省份。
除了各少数民族各种传统宗教(原始宗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均有传播。其中,云南佛教按所用经典的语系分类,又包含了梵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印度密教或云南阿咤力教)、汉文经典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或汉地佛教)、巴利文经典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文经典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四大派系,使云南成为别具特色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云南除宗教门类齐全之外,每一种宗教内部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比如云南道教主要有天仙派、龙门派、全真派。云南伊斯兰教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赫瓦尼三个教派。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宗教类别,却能够和睦并存、共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可以说是罕见的。
这就是云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值得骄傲的地方。
2.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在云南,在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也有信仰多种宗教的。
除了回族是单纯信仰伊斯兰之外,其余24种少数民族在普遍信仰各自的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分别接受了两种以上其他宗教,形成一种宗教被多种民族信仰, 一种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情形。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宗教类型众多,,宗教派别也众多的情况。
3.同一民族信仰的同一宗教吸纳融合多种宗教而有多源、多元之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宗教、各个教派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而并行不悖。以丽江地区为例,东巴教和藏传佛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和喇嘛教、显教和密教以及儒、释、道的合流交融。
(1)东巴教和苯教、藏传佛教。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宗教,早期受藏族苯教影响,明末清初藏传佛教传入,有的东巴画幛就直接请藏族喇嘛画师画。丧葬是纳西族民间最重要的活动,在永宁地区,巫师达巴(即东巴)和喇嘛共同举行法事。
(2)佛教和道教。明代白沙壁画中,佛道合流表现得很明显,如大宝集殿西面佛龛后壁“如来佛会图”,上层为小佛坐像;中层为道教的帝君、天女、神将等,下层画的是和尚、帝君、天女之属。
(3)佛教和喇嘛教。丽江福国寺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是纳西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佛寺,被徐霞客誉为“丽江之首刹”。木氏土司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为喇嘛寺, 为丽江喇嘛寺之始, 这种和平的蜕变, 说明了两者之接近和交融。
(4)显教和密教。永宁喇嘛寺平时可以广泛结交阿注, 这正是受密教的影响。(5)儒、释、道合流。丽江佛教有和尚, 道教则无道士, 文人则尊孔、兴庙学, 各教教徒或信徒, 都对孔子、释迦、玉皇毫不敢怠慢, 而且在城乡业余洞经会(坛经班)中, 既有文人、道士、佛教徒共同参加, 也可同场挂孔子、释迦、三清神像, 并陈金刚、明圣、普门品等经书, 互不矛盾,互不干涉, 合三为一。
总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儒教等相继传入后,与东巴教并行于纳西族社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多元格局,出现了诸教寺庙融为一体、不同宗教教徒同堂和平共处的文化现象。多种宗教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当中的和睦并存, 源于云南各民族对诸多宗教信仰的宽容、认同和吸纳,反过来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三、云南各民族宗教信仰中的不和谐因素
在云南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发展历程中也不尽然是一派祥和景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诸多教案就是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之后发生的。在个别地区,也存在过同一宗教派别内部各教会之间的矛盾。
解放以来,由于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消除了各种宗教及教派、教会之间产生激烈冲突的基础,虽然宗教门类之多,其下各支系、教派之多在全国所罕见,但各宗教、各教派之间总的发展趋势是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和睦并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一,局部地区宗教活动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宗教活动频繁,宗教节日、教堂落成等宗教活动规模扩大,对社会影响力增强。其二,个别地区和民族中出现非法(或非正常)宗教传播问题。四、一些对策
云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之原因,,首先是在云南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各民族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也是基于社会制度变迁,党和政府实行切合中国实际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江泽民说过“宗教、民族无小事”,在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尤其如此,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不但关乎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换言之,没有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建设边疆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
1.提高宗教与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法制建设方面,引导各宗教加强自我管理,使宗教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3.坚持在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下的改革开放,在重视对跨境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同时抵御宗教渗透。
4.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根本上抵制宗教渗透,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信云南能够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处理得更加完美,从而促进云南社会稳定,帮助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奔小康,一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一份力。
第三篇: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佤族传统女服:
这是生活在云南省阿佤山区的佤族青年女子的服饰,裙子为纯手工纺织成的长筒裙。女孩子从出生起每年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个藤圈或竹圈。它既是一种装饰又代表着姑娘的年龄。佤族女青年均留长发,擅长跳节奏鲜明的长发舞,显示出佤族女子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银泡衣毛织筒裙女服)
景颇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目脑纵歌”。景颇人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各支系为“纵歌”。整个意义为大伙跳舞。一般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十六举行。
白族
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名族,服饰多以白色为主色调。白族女子常戴头帕,其上有两三厘米长的厚密白色流苏,左侧飘着一束雪白的缨穗直垂肩上,这个头饰寓意着大理地区四种特有的自然景色“风花雪月”四个字: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
One of my classmates once asked me:“Do you live in jungle?”I feel extraordinarily amazed!I believe after my introduction,you will learn more about the real Yunnan!The first part is Travell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ri-la,Lijiang,or Dali?All of them are leading scenic cities in Yunnan.This is Shangri-la,a mysterious land in the eyes of everybody.Ethnic minorities have inhabited Shangri-la for generations,with the Zang Minority making up the majority of it's population.Ok,another beautiful city,Dali.This is the Dali Three Pagodas,the symbol of Dali.Here you can see the beautiful Erhai Lake,a harmonious homeland to sea gulls.After travelling, don't forget to eat!Speaking of the speciality of Yunnan, everyone may think of this, you know? Yeah, it's Crossing Bridge Noodles!It is so popular not only beccause of its attractive design but its fragrant and pure broth.The legend behind Crossing Bridge Noodles involves a woman who had to cross a bridge to bring rice noodles to her husband, who studied on an island.Besides,you can try one local food-Poket Tofu in my hometown-Baoshan,Yunnan.Ok,next part,having fun.Yunnan is a marvellous place to have fun,especially with ethnic people.The best opportunity is no other than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of Dai people.As implied in its name,Dai people celebrite it by splashing water on each other, to rinse away sickness and misfortune.Now it became a water splashing frenzy, as the wetter you get, the more luck you receive, and the happier you will be.Now, celebrities, do you know her? She was born in Dali but lived in Xishuangbanna when she was young.She is one of China's renowned danc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She has won a reputation for being the Spirit of Dance due to her charming performances, such as the Soul of the Peacock, Moonlight and so on.This is her most famous dance-The Soul of the Peacock.It's wonderful!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e sure to spare some time to travel to Yunnan!
第四篇:云南少数民族旅游
三、发展云南三台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行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式保护,对开发条件骤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是要注意多方的参与,普通征求所以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过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过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利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与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只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唉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唉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给与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参考文献:
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
第五篇: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287-296 【2】 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 1990 【3】 刘军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1999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