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浅析营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安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通常,人们认为安全是生产、交通部门的事,与营抄部门不相关,其实不然。营抄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经营环节,直接面对的是电力设备,同样也存在着讲安全、防人身的问题。现总结一下营抄过程中的几个安全隐患,以引起大家的注意。首先,营抄人员在抄表时,很容易造成与电力设备的安全距离不够。这其中既有营抄人员主观上没注意,也有客观上不得以而为之的原因。除了提醒我们广大营抄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对于客观上的原因,我们更应积极加以防范:
(一)个人主观原因:
1、主观重视程度不够,麻痹大意、粗枝大叶;
对抄表防高空坠落和触电事故、防止习惯性违章和蹬杆抄表注意事项等认识不到位,培训不到位,将培训学习视同于“听天书”、“养神”,贯规意识不到位,抄表中带有惯性思维,不认真检查周边环境是否异常,不深入开展岗位风险辨识,不对现场危险点进行深刻分析。例如阴雨连绵的天气,户外的电力计量箱及其进出线、支持物长期被雨淋,它们的绝缘水平与平日晴好天气时有很大不同,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等等。对异常情况不敏感、不清晰、不深究、不重视,存在较严重的侥幸心理,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存在着习惯性违章,比如抄表前大量饮酒; 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难以杜绝,特别是在抄表岗位上工作时间越长,对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落实越不力,许多同志嫌手续繁杂,凭借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人为简化手续,例行办事,对规范安全管理、严格“票证”、每周安全学习不理解、不配合,认为那些是线路安装人员的事,岗位风险辨识、危险点分析等规程规范在供电所推进难度大,即便推行也是草率应付,走形式、走过场,不注重实效,对各种规程、规定置若罔闻,这种屡见不鲜的淡薄意识对安全抄表十分不利。
(二)客观环境原因:(1)用户专变配电房狭窄,有的过道仅容侧身通过,抄表时只能紧贴计量箱抄表,无法和高压部分保持足够距离;(2)用户配电房因防小动物进入封闭门窗,配电房内光线暗淡,为看仔细无误,特别是陈年老表,数字难辩,只得凑近电表,不觉中就没有保持安全距离;(3)专变用户的变压器安装不规范,有配电房但专变及计量装置装在配电房顶。对于没有安装数采系统的用户,这时抄表会带来两个危险,攀爬时容易跌伤以及抄表时头顶就是高压线,很是危险。针对以上几点,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对部分专变配电房过于狭窄的应考虑扩建;装置在房顶的应移到房内。以后新装应考虑营抄人员的工作之便和人身安全来设计施工方案。第二,对于光线暗淡的,营抄人员应携带手电筒等,增加可见度,时刻注意保持安全距离,防患于未然。第三,在计量箱没有改造前,加强人员监护,因月初抄表任务重,人员少,爬梯抄表必须有人监护、护梯。第四,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必须明确抄表人员责任,划分区域,以台区为单元,把安全责任明确落实到职工个人,使每一位抄表工身上有担子、有义务、有责任,促使抄表员适时注意、分析抄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和调整,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第五,建立健全“隐患整改消账制”,也就是要求抄表员将发现的隐患进行记录,并及时告知设备运行维护部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予以落实。供电所应用书面形式通知专变用户或设备产权所有者,要求其进行限期整改,整改后由供电所验收后消帐。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落实一处,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其次,用户配电房周围环境复杂,让营抄人员苦不堪言,稍有不注意,就会付出血的代价。第一,用户因从事行业特殊,排放物带有刺激性,对空气污染严重,对人体有害,特别是配电房周围的排放物,让人头晕,进出都得屏住呼吸。第二,有的用户将配电房内及配电房外当成垃圾及杂物堆放场所,营抄人员进出很容易发生意外。有一次,抄表人员进入某用户抄表,配电房外垃圾成堆,结果抄表工的绝缘靴被一锈钉刺穿,脚掌被刺得血淋淋。针对以上两点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立即对相关用户下整改通知书,整改配电房内外环境,还营抄工一个干净、安全的工作环境。
最后,在营抄过程中,要提防动物的袭击。这里的动物主要指狗及蛇类。对于居民用户抄表人员在抄表时应告知用户管好自己的狗,以免被狗误伤。对一些专变用户,因配电房都在很偏僻的角落,到处杂草从生、阴暗潮湿,特别是春夏两季,长着齐人高的杂草,难保其中没有毒蛇之类的小动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1.外线人员定期整改或下整改通知单到用户,清除周边杂草小树。2.营抄人员可穿高腰雨鞋等防范措施。
营抄工作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营抄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应长抓不懈,这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支持。营抄人员也要提高认识和主观能动性,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养成良好的抄表习惯,在抄表过程中杜绝习惯性违章,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同时营抄人员需要加强业务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及时发现公用设备和专变用户的缺陷,在第一时间反馈回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与其他部门搞好配合,共同搞好优质服务,规避企业和自身的法律和安全风险。营抄环境的改善将对营抄工作的提升起着极大的作用,同时营抄人员更要学会面对复杂甚至是恶劣的客观环境,时刻注意自身安全,只有防患于未然,我们才能确保安全,营抄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存在安排未取得特种作业人操作证的人员上岗作业的现象。
2、项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足,人员素质差次不齐。
3、对农民工安全管理不到位,一线作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安全意识差,4、中小型机具、特种设备管理不到位,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
5、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突出安全问题专项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项目安全办公室,配备5名专职安全员。形成了系统、合理、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加大投入推行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创建“安全标准化工地”。通过创建“安全标准化工地”,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杜绝人身伤亡事故,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切实加强和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扎扎实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保证项目工程施工安全。
3、制定并落实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
4、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三类”
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取证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
5、针对风险较大的工程,制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加强危险源辨识力度,对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6、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措施费计划和使用制度,保证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按照“三同时”和《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工程总价提取不低于1%的资金作为安全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购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规定的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保证安全设施齐全、有效地运行,改进施工工艺,改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生活条件。
7、加强安全检查,认真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
8、制定《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规定》,完善应急预案,配齐应急救援器材,做好应急演练工作,使员工清晰的掌握到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避免事故扩大,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第三篇:氧气储罐检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氧气储罐检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一、前言
氧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氧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而为我们日常所接触,它无毒无味,在氧气储罐的定期检验中,氧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从而留下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下面就以一次氧气储罐开罐定检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的例,阐述氧气储罐检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二、事故的经过与原因
2001年8月9日济南市某厂20M3氧气储罐在进行定检前的准备工作中突然发生爆燃,致使在罐体内作业的3个民工当场烧死,损失惨重。原因分析初步认定是氧气储罐内部留有部分残余气体,在民工进罐打磨时,产生了火花,由于氧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遇明火与可燃物质产生剧烈燃烧所致。因此对于氧的性质我们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氧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它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无毒,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气体。氧气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容易忽视它在氧气储罐开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因浓度过高给人带来的危害:
(1)物理危害 在大于0.05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体所有的细胞都会受到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还可能发生“氧中毒”。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在0.3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中,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另外,液氧接触皮肤会引起严重冻伤,对细胞组织有严重破坏作用。
(2)化学危害 氧的化学性质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它不仅可以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可与多种金属等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在氧气储罐的开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当氧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时,如果产生火花达到燃烧的条件,有可能引起可燃物猛烈的燃烧,从而引发伤亡事故。
针对氧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的危害,应从氧气储罐定期检验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燃烧的情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在氧化储罐的检验过程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
(1)储罐内存有油脂 在氧气生产过程中,压缩机的润滑油挥发后有可能在氧气储气罐内沉积;如果储罐在充装氧气之前充装过可带油气体(空气、氮气)也可能将油脂带入储气罐内;检验人员的手上、脸颊、头发及手套、衣服和工器具等也易带油脂。氧本身是强氧化剂,有资料表明,压力在2.94MPa以上的氧气与各类油脂接触,都能发生异常激烈的氧化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油脂迅速达到燃点而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在进罐定检的过程中,如果罐内有残余氧气,其压力虽为常压,但氧气在空气中的分子量较大,罐内残留氧气沉积在罐体的底部,如果打磨或静电放电产生火花点燃油脂则极易产生爆燃现象。
(2)粉尘 固体物质被粉碎成粉尘以后,其表面积成倍增大。假设原有一固体球形颗粒其半径为R,其体积为:,表面积为:。在分解为N个小颗粒以后其总体积不变:,得小颗粒的半径,总面积变为。可见一个小颗粒如果粉碎成27个小颗粒的话,其表面积将是原来的3倍。燃烧特性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是不燃物质可能变成可燃物质,原来是难燃物质可能变成易燃物质。而在氧气储罐的开罐定检时,焊缝打磨是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如果打磨产生的粉尘浓度过高,与罐内残留的过高浓度的氧气充分接触,一遇明火就可能发生强烈爆炸。第一次爆炸所扬起的沉积粉尘,其浓度往往比第一次爆炸时的粉尘浓度还要大,再加上粉尘爆炸中心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稀,经过一个极短时间后形成负压区,新鲜空气向爆炸中心逆流,与新扬起的粉尘重新组成爆炸性粉尘而可能发生第二次爆炸。
(3)易燃的衣物 在检验前打磨焊缝等准备工作中,钢丝刷与焊缝剧烈摩擦,产生火花是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火花如果掉在较易燃烧的化纤类衣物上,在富氧浓度下会产生剧烈燃烧。
五、氧气储罐定期检验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根据氧可能存在的物理和化学危害及氧气储罐检验过程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在开罐定检之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1)置换彻底 氧气储罐内残余氧气应置换干净。氧的分子量比氮分子量大,在空气中氧气比氮气重,罐内残留氧应在罐体的底部。所以进罐之间测氧含量时,取样部位应在罐体底部。
(2)盲板隔离 在检验之前氧气储罐应彻底与其他储罐、管线用盲板隔离。以防止连通阀门关闭不严发生向置换储罐内的渗漏。
(3)清除油脂 检验之前清除罐体内部可能存在和可能带入罐内的油脂,以防产生爆燃。
(4)强制通风 由于打磨焊缝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既不利于工作人员健康,也可能会发生爆燃事故,所以在氧气储罐的定检过程中,应采取强制通风。
(5)防止静电 特殊情况下,在氧气高浓度区作业时,鞋上最好套上鞋套,以防静电,不得穿带钉子的鞋,以免产生火花。
(6)劳保防护 进罐作业之前,穿着阻燃或不燃的工作服。
(7)加强管理 在进行检验之前,充分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危害,避免麻痹大意,做好安全教育。
第四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模版]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据世界前列,全国大约有8亿多农民。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因素,还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人类就没法生存。因此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再一次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然而,由于生产水平,农民素质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和视频安全问题。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组数据:
1、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2、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
3、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正在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无机能等裹挟着一路狂奔。如今我们已深陷食品安全困境不能自拔。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形势,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
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资料显示,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关于农药,从网上查到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2011年我国农药总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说起“白色污染”,人们往往较关注城市中一次性塑胶餐盒及购物袋等的使用与回收。但我们却无法忽视,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用塑胶薄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速了耕地的“死亡”。我们时常可以在一些农村看到几乎被清一白色塑胶膜覆盖的农田、山坡,用“白色恐怖”来形容毫不夸张。资料显示,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在15-20厘米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此外,令人担忧的还有,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看似干净了,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农膜是现代农业最垃圾的发明。人们利用它得到一部分增产后产生依赖。在脱离了传统锄地做法,不用有机肥、秸秆等养地,覆盖一层农膜就实现了保温、保水、除草、杀虫等目的,表面看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实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在加速耕地“死亡”,无异于“杀鸡取卵。”
其实,即使没有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对耕地的间接污染已经使之不堪重负。此外大气污染使气候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气候因素影响,例如:酸雨使土壤酸化,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增高,积累在受酸化土壤种植的粮食、蔬菜中,使食品安全受到影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污染了大量河流、湖泊,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渔业和农业受到威胁,甚至更严重地直接污染人类和其他生物可直接饮用的水源,最终导致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动植物的死亡。有关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受到严重污染。官方也承认目前我国土地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红线”。
农业依赖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堪称所谓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危害甚多,不可持续。它不仅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等,使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后,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但危害绝不仅于此,耕地污染还严重威胁到食品、粮食安全。
学过生物学的我们应该懂得,绕一个圈子,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之中,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当锄禾日当午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被取代,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成为现代农业的“常规武器”时,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的农业之本。”此外,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的生命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缩短至
2.5-4个月。这些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大量泛滥,令各种农药、激素和添加剂充斥城乡食品。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共存的。人类对环境的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对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使得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改变,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造成对人类与环境平衡关系的破坏,甚至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一系列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由环境污染导致食品污染的因素。
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农业的必行之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要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合理使用农药,不滥用化肥,使用可降解的塑胶薄膜。对于农田灌溉,利用收集的雨水,经水质处理后,通过合理开渠进行灌溉浇田,减少水源的浪费。
食品安全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基础,食品安全与否需要环境和谐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
提高,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十分关注。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教育与国外相比仍然落后,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消费者习惯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针对于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相关培训也未纳入正轨。加强对企业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教育,更好地培训企业卫生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卫生管理水平。要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认识到,食品的卫生安全是企业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从农田到餐桌”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全程的环境控制,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境阶段的安全技术;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技术体系。
对于食品本身,增加其安全性是基础,是要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原料从环境中来,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要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来自于自然环境。人们不愿接受被污染的食品,那么对于食品的来源就要从源头把关,从种植或饲养的各个环节把关。培植的农作物不能过度喷洒农药,利用自然条件使其生长,增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类。禽蛋熟肉制品在最初的养殖过程中,从动物的生活环境到喂养环节都要牢牢把关,防止动物性疾病的发生。再通过严格地保证食品加工、储运、包装等过程后,使最终到达人们餐桌的都是安全放心的食品。
食品安全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息息相关,如今不仅局限于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更要创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从原始层面上来看,这只是反应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文明还有很多可发展的方向,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对于生态,它介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只有环境和人类和谐的发展,保持共存的平衡关系,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大自然给予的物质是有限的,如何保护好有限的资源环境,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可能实现人类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了执法监管力度,加快制定和实施了一些管理政策。在食品安全方面,各级政府都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和问责制,增设并修订了不同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 又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基础上,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建立“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的监督力度,促使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更有效地做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观念,早日解决的我国的目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强国。
第五篇:2012届毕业生求职、实习过程中安全问题注意事项
2012届毕业生求职、实习过程中安全问题注意事项
各位毕业生: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更加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求职陷阱,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醒广大毕业生在外求职和实习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安全注意事项:
1、招聘信息的安全
获得就业信息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同学们应仔细鉴别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合法性,应尽量通过正规途径(如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事局、公办人才市场)获取信息,尽量选择信誉佳的公司应聘,对于那些并不熟悉或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应聘前先上网或打电话求证是否有此公司,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联系在该地工作的学长询问相关情况以确保信息安全。
2、求职面试时的安全
因双向选择的需要,大多招聘单位都要求与毕业生进行面试,要求大家应注意事先明确具体的面试时间和地点,接到面试通知时,要问清对方的办公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切忌到不明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面试。正规的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招聘单位面视地点选择宾馆等临时租借来的地方,要仔细鉴别真伪。同时大家事先要清楚告诉家人或同学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保持手机等联系方式的畅通。初次面试尽量不饮用点心或饮料,注意面试场地的外观与对外通道,注意观察面试者之言行举止,如有暧昧不清,应立即离开。如需缴交证件,只能交影印本而不应给原件。
3、实习工作时的安全
上班时,衣著、态度、言行均应谨慎,不轻言允诺非公务以外的不当要求。刚到新公司应先熟悉环境,谨慎处理不熟悉同事的邀约。注意公司营运情形,是否仅为空壳公司或别有意图。
4、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安全
不要将个人的所有联系方式都提供给招聘单位,一般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即可,至于固定电话,可以提供学院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最好不要提供宿舍或者家庭电话;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信其花言巧语,应拨打114进行核实,或者与老师同学一起分析商量(曾发生过陌生人以各种理由骗同学关机一段时间,然后向家长骗取钱财的事件);对于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慎重核实,不要轻易填
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不要采取“天女散花”的求职方式,对自己不信任的、不规范的公司不要随便递简历。
5、注意个别收费的合理性
政府有关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若招聘单位巧立名目,收取求职者各种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这些都是违法行为,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坚决拒绝交纳各种费用。提醒毕业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招聘单位录用人时与劳动者订立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产品推销协议,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不要去签订以推广、促销为名的民事协议,更不要头脑发热盲目签字,随意交钱。一旦上当受骗,求职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6、警惕卷入任何形式的传销活动
传销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行为,千万不要偏信能使你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免误入歧途。提醒毕业生“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若有,也可能是个陷阱,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勤奋努力得来的。
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