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2016年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国函〔2016〕40号《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要求,现将我市2016年度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点推进和方案落实情况
自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试点以来,在商务部和江苏省政府的指导下,苏州市政府围绕试点工作的要求,制定上报了试点实施方案和七大行业行动计划,推出了38项创新举措和做法,推动全市服务贸易实现了15%的增长,试点工作按预期时序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及时完成了苏州市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报批工作。在去年9月下旬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后,市政府立即按试点工作要求将实施方案报商务部备案。
(二)成立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了以曲福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盛蕾为副组长,商务局、市发改委、等24个部门及10个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商务局吴新明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召开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会。江苏省政府批复苏州试点实施方案后,市政府立即于10月初组织召开了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大会,苏州下辖各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商务局领导以及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曲福田市长、盛蕾副市长在会上部署了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曲福田市长提出了服务贸易规模5年“翻一番”的目标和 “四个优 先”、“五个突出”的工作要求。
(四)制定七大试点行业领域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推进创新试点工作的落实,我市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运输、金融、知识产权、国际维护和维修、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七大试点重点行业创新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市推进工作会上与实施方案一起印发,通过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了各市、区的试点任务和各部门的具体责任。
(五)建立试点推进工作联系协调制度。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建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作联系制度,各市区商务部门、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分管处室,负责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日常工作的推进和联系,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的畅通,形成了试点任务有人负责,具体工作有人推进的工作机制。
(五)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试点支持政策。一是认真落实财政部、商务部财行(2016)212号《关于2016年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我市共获得国家服务外包资金8574万元和服务贸易公共平台资金800万元,其中,服务外包资金已经全部拨付至各企业和平台建设单位。服务贸易公共平台资金已使用119万元,其中56万元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1家平台企业,63万元用于市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的前期开发建设。余款拟于2017年继续用于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和统计系统的建设。二是落实海关、商务部署加函(2016)242号《关于进一步推广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保税监管模式的通知》,部分企业开展了实际操作。三是认真学习财政部等5部委财税(2016)122号《关于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正与科技、国税部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六)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考核。服务贸易增长目标分解 到各市区,并在年度与外贸、社零等指标一起进行考核。
(七)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围绕创新试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我市提出并实施了38项改革创新举措,从扩大双向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强化金融服务、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创新发展模式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工作。
二、试点主要成效
(一)服务贸易取得明显增长。
在市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全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外管局数据,2016年全市实现服务贸易总额14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比去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进口78.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从七大试点行业来看,国际维护和维修服务同比增长304.5%,旅行同比增长25%。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同比增长6.74%,文化同比增长5.9%,知识产权同比下降2.8%,运输同比下降8.4%,金融同比下降21.8%。
(二)服务业“双向开放”成绩喜人
1、服务业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市主要领导赴日韩开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活动,与30多家日韩知名跨国公司合作意向。组织开展“融合创新 合作共赢—苏州·跨国公司恳谈会”活动,市主要领导率各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沪与100多位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高层、美日新等国驻沪领馆高官务实对话、共谋发展。2016年我市服务业新设外资项目503个,占总数的71.7%,注册外资29.7亿美元,占总额的45%。现代服务业新设项目、注册外资分别占服务业的35%和38%。
2、服务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印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荷兰、香港、英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会以及东盟外交官代表团座谈会,推动我市企业以商业存在的方式投资境外提供服务。2016年全市新增服 务业对外投资项目229个,服务业中方境外实际投资额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42%。2016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三)服务贸易特色主体培育成效明显
1、总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新增31家总部企业,其中综合型总部企业28家,职能型总部企业3家,累计达114家,新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23个,累计达250多家。
2、创新型企业和品牌企业培育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开展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认定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第二批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累计达75家,涵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其中技术创新12家,商业模式创新16家,品牌创新2家。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四)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根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八大任务的要求,我市积极开展改革开放创新,在扩大开放、贸易便利化、强化金融服务、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发展模式创新等5方面推出了38项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
1、在扩大开放方面:
(1)简化外资准入管理。做好国家、省下放项目核准事项的对接,最大限度缩小外资项目的核准范围,进一步扩大项目备案范围,简化外资项目备案管理程序,核减备案项目申报材料,下放项目备案管理权限。目前绝大部分投资准入事项实现无纸化电子备案,程序更简便、办理更高效,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服务业开放方面,已有13家外资融资租赁企业获准兼营商业保理业务,外资融资租赁企业设立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 本限制、外资投资性公司股份制改造、设立外资资信调查公司等政策也均已落地。
(2)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企业境外投资主体地位,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优化境外投资管理流程,实现境外投资工作从以审批为主向投资促进为主的转变。除国家规定的项目外,中方投资额20亿美元以下的其它项目,全部实施备案管理,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境外投资自行备案,备案时限减到3个工作日。
(3)推进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及“多评合一”制度。出台《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的意见》,对于市权限内审批事项,除选址、用地两项前置外,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并联审批。贯彻落实《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制度的实施意见》,制订“多评合一”的实施细则。明确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稳步开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治理工作。
(4)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企业登记住所方面,出台《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实施意见》并制定《苏州市商务秘书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和《苏州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操作办法》两个配套文件,统一规范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在企业名称方面,完成在网上对外开放企业名称库工作,开通网上企业名称预核申请,年内完成企业名称自主选择系统的开发。昆山和高新区开展“一址多照”试点。
(5)建立“走出去”服务体系。一是搭建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商事法律培训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跨国企业集团外汇和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建设法律实务研修班、香港法律服务论坛、全省对外承包工程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等活动。二是搭建企业家互助服务平台。举办苏州市“走出去”企业家交流会,分享对外投资合作的经验和资讯,实现资源共享和抱 团“走出去”。三是建立苏州市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平台,为企业国际参展、国际贸易以及知识权纠纷提供帮助。四是加强文化“走出去”项目组织。青春版《牡丹亭》先后赴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巡演,苏州评弹赴美国参加首届国际爱乐节开幕式演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赴卡塔尔参加“2016中国—卡塔尔文化年”演出;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展赴意大利、苏州碑刻技艺展赴英国、中国昆曲文化图片展赴拉脱维亚、“精彩江苏——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赴德国展示、展出。全年文化“走出去”项目47批次,涵盖“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和欧美23个国家和地区。
2、在贸易便利化方面
(6)持续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加工贸易无纸化报核、联网企业无纸化报核、电子化手册无报关单报核;成功开展全球维修业务试点;成功开展加工贸易工单核销试点,并完成一周期核销。
(7)构建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制度。通过对全球维修产品采取“全数核查、全过程监控、全数复出口”的“三全”监管方式,努力构建“六个一”全球维修检验监管新机制,即:创建一个全过程监管机制、建立一套企业维修管理制度、制订一套企业维修流程、开发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一套对企业和产品差别化管理模式、构建一个质量共治合作机制。目前,苏州地区开展全球维修和再制造的企业已达到20家。开展全球维修业务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问题,吸引了跨国企业的产能转移,极大地提高了苏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8)率先开展检验检疫无纸化综合改革。通过该系统贯通申报数据化、派单随机化、流转网络化、操作移动化、记录电子化、放行自动化、档案数字化八个关键环节,依托“双网双+”手段,综合集成监管场地和装备建设、模式和手段创新、检测技术革新等内容,在苏州部署建设了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综合改革 样板。
(9)推进太仓港“单一窗口”建设。截至2016年11月底,通过太仓港“单一窗口”平台,共完成一般贸易货物申报及结果反馈11966票,进出境船舶申报2349艘次。目前太仓港“单一窗口”一期功能基本完备,实现海关船舶结关无纸化,检验检疫船舶无纸化和水运系统对接改造,取消多头客户端,全面实现通关申报和结果反馈全互联网模式。太仓港为江苏首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口岸。
3、在金融服务方面
(10)建立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16年,平台注册企业已超11700家,共为4700多家企业解决近万笔1295亿元融资需求,平台融资需求解决率达到75%;融资成本低于企业平均贷款利率约1-2个百分点。从企业分类看,知识产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28.6%和10%。
(11)建立苏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系统共对接18个政府部门及水、电、气3个公共事业单位。累计征集企业授权约9.6万户,累计采集数据近4000万条。征信平台的授权模式和运营模式在全国属创新之举,引起了国办金融局的关注,人总行和省分行也多次来苏专题调研征信平台建设情况。
(12)建立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中心。已有27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支持中心”通过验收。
(13)创新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型轻资产企业提供信用融资,460余家企业获得222亿元信用贷款;近1230家企业获得超过76亿元“首贷”、“首保”,非抵、质押类贷款金额600多亿元,占比超56%。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信用保证基金,与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共担风险,1000余家企业获得超过32亿元“信保贷”。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14)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推动小微金融端口前移试点扩面。目前,苏州银行、常熟农商行两家首批试点银行已成功拓展合作电商平台51家,为991户企业线上授信余额23.11亿元。张家港、昆山、吴江和太仓4家农商行第二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15)加强金融对“走出去”、文化、知识产权的服务。一是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贴政策,补贴资金121万元。二是搭建“走出去”金融支持平台,深化银政企合作。梳理重点企业融资需求与苏州国开行对接,联合中信保发布支持“走出去”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三是深化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修订《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文贷通”全年为11家文创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1亿元,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30家文创企业提供了5999.5万元的风险补偿额度,拉动银行对文创企业发放贷款23.9亿元。
4、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
(16)建立对外投资经济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出台《苏州市对外投资国际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线运行“苏企海外通”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事中事后监管软件系统。
(17)搭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平台。一是旅行社诚信管理平台一期上线运行、与市诚信平台有效对接。推广旅行社电子合同,年新增旅游电子合同约4万份、涉及游客约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倍。二是成立了苏州旅游数据中心并即将实体化运作。三是设立了“12345”旅游专席,推动建成“苏州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姑苏旅游巡回法庭”。
(18)建立专利违法行为公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执法信息公开的要求,将违法企业相关信息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档案,定期将假冒专利、专利侵权等信息报送市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19)建设苏州服务贸易统计系统。建设包括基于企业收付 汇、企业服务贸易合同、自然人流动、境内外商业存在等5个子系统的苏州市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目前已完成5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正在开展基于企业收付汇、企业服务贸易合同的两个子系统调试及试运行,并组织全市1000家服务贸易企业在直报系统进行注册。
5、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
围绕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运输、金融等七大重点行业,积极开展创新发展工作的推进,一些创新措施和做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运输服务
(20)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由苏钢集团牵头、联合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太仓港港务集团、苏州铁路西站申报的“苏南公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近日入选江苏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并已由江苏省推荐到国家交通部,成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候选。此次入选江苏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将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苏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经过3年运作,初步形成了集中欧、中亚、中俄进出口班列为一体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平台。“苏满欧”出口班列2016年共发运120列,同比增长33.3%;10706个标箱,同比增长27.6%。
(21)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向现代化综合服务型港、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转型发展。2016年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7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540万TEU。目前,苏州港太仓港区共开辟沿海、近洋航线总共183条,包括外贸干线22条。
(22)推进虚拟口岸建设。苏州物流中心虚拟空港项目,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搭建虚拟海陆空港物流平台,接入了全球SITA系统,实现了苏州货站与航空公司航班信息数据交 换,目前已为近2000家企业代理了空陆联运进口业务,为200余家企业代理开通了陆空联运出口业务,成功对接和打通上海浦东、虹桥,南京禄口、杭州萧山以及苏南硕放的货运通道。
(23)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由江苏物润船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作为政企合作项目,具有政府监管和企业市场化运作双重属性,已正式上线运营。平台涵盖了水路、铁路、公路、港口等运输节点的信息发布、运力在线交易、物流路线优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政府监管、政策发布等功能。
(24)推进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对接。苏州国际快件处理中心2016年处理邮件量突破5415万件。进出口邮件业务增幅主要来源于国际小包和国际E邮宝等跨境物流产品,96%以上均为跨境电商类邮件。苏州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国际邮件处理量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0%,年服务跨境客户数达2000多家。公司建立海外仓服务系统和网络,覆盖美、英、德、澳等欧美国家,总仓库面积达3万平米以上。以在线发运平台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各类物流服务。建立跨境综合服务平台和进口国际邮件邮政服务系统,年服务客户数超1万人次。
知识产权服务
(25)搭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2016年11月,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为会员技术和知识产权需求、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投资、入股、质押以及其它转化运用活动提供服务。苏州市知识产权服务超市也正式上线运行。
(26)建立苏州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示范创建区,目前全国仅三个。
金融服务(27)深化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扩面共享。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扩大至全市,9月末,跨境人民币贷款参与企业家数达49家,跨境人民币贷款提款金额37.7亿元,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20笔,对外投资金额26亿元;台企集团内部人民币双向借款家数达275家,双向借款金额达149亿元,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获批并正式启动;张家港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利用新政已办理跨境融资25笔,折人民币近20亿元。
(28)探索“股权+债权”、“投资+贷款+保险”、“投资+保险”等投贷保结合业务。人保总公司与苏州地方创投共同出资设立总额5亿元的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为全国首例保险资金直投科技企业债权。
(30)推动在苏设立跨国公司跨境财务结算中心。大力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17家企业获批开展业务,合作银行从2家扩大到8家。芬欧汇川、亨通财务等公司已设立并运营亚太区跨境财务结算中心。
服务外包
(31)修订《关于加快苏州市服务外包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拟对企业设立境外接包中心给予支持。支持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支持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建设。
(32)加强各级示范基地建设,截止2016年,苏州已形成了“1+2+8”服务外包基地发展架构,即拥有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城市和8个省级示范区。
国际维修和维护服务
(33)推动全球维修业态创新。市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值、无污染”为基本准则,制定出台《苏州市国际维修和维护业务创新发展试点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入境维修检验监管示范区”,促进企业从加工贸易转型到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丰厚的服务贸易。
(34)推动产业链延伸。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原来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后期检测维修服务延伸,形成以生产订单带动维修订单、以维修订单促进生产订单的良性循环,有效拓展企业市场空间。世硕电子建立起百万级的苹果手机维修再制造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0亿美元。名硕电脑今年获得全球维修资质后,2016年的维修货值预计达3.4亿美元。
文化服务
(35)搭建文化贸易发展新平台。举办第五届苏州创博会,参展单位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企业948家,参展作品5.8万件,共举办各类对接、论坛活动38场,现场签约项目266项,实现交易总额65.4亿元。成功举办“2016中国苏州动漫国际合作峰会”,签订6800万美元的动漫版权合作交易合同,成为中国动漫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探索开展版权合作的重大成果;
旅游服务
(36)启动城市旅游服务总入口工程。线上总入口集信息查询、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和公共服务于一体,年内已完成方案设计招标。线下总入口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交通换乘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完成汽车西客站试点工作。
(37)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优化“苏州好行”等特色服务。“苏州好行”现营运7条精品线路,全年服务游客60万人次,月均接待量环比增幅约200%。
(38)利用国际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境外营销。持续运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年 初组织启动的“让全世界通过网络看苏州”活动,吸引了超过20亿人次的海外游客的关注。与全球最大的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合作,联合打造苏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成功举办“千名美国游客游江南水乡”等活动。
四、2017年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安排
2017年将是我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决胜年,我们将积极落实国务院的要求,加快实施《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各项工作。
(一)明晰目标
坚持目标引领,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规模增长体系。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保持15%以上的增长。
二是结构优化体系。重点抓好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国际维修、文化、旅游等七大试点重点行业,力争年均分别增长10%、5%,8%、10%、100%、25%、30%以上,到“十三五”末,新兴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提高到50%以上。
三是创新驱动体系。一是创新服务贸易统计办法,开展全口径统计。二是努力创造制度性创新成果。2017年争取再推出30个以上创新发展新举措,努力为全国提供经验、作出示范。三是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引进培育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进出口,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贸易。
四是载体平台支撑体系。制定苏州市服务贸易发展试点园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贸易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办法,力争2年内建成10个以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认定30个苏州市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园区,以及200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
(二)强化支点
实施差别发展,突出“四个优先”:
一是出口优先。优先发展出口,努力提高苏州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服务进出口逆差。
二是重点企业优先。大力培育本土服务贸易企业,到“十三五”末,全市服务贸易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本土企业争取达到30家以上。
三是品牌优先。将服务贸易出口品牌建设纳入到全市外贸品牌培育体系中来。“十三五”末,市级服务贸易出口品牌达到50家以上。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优先。依据苏州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际贸易,助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畅通路径
强化政策创新,提升“四大环境”:
一是提升贸易环境。着力破除综合保税区阻碍来料加工和国际转口、物流、分销、仓储等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苏州的综合保税区试点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改革;针对服务贸易相关货物产品特色,开展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代表的服务贸易通关相关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海关接受软件、带料加工贸易等服务贸易报关,建立和完善特定种类的服务贸易报关方式;积极申报国家全球维修示范城市,争取不区分自产产品和非自产产品的覆盖面更广的全球维修。
二是提升投资环境。在试点重点行业以及苏州具有优势的对台、对新、对德服务业合作领域,积极对上争取改革试点和政策,尤其要争取取消或降低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推进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营。
三是提升金融环境。积极争取“一行三会”金融创新政策在 苏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跨境财务结算中心生存发展的环境,扩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和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试点,创建有利于离岸转口贸易稳定和可预期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大宗现货市场向有国际交易商参与的国际化报价、交易、结算、交割转型,尝试开展中远期期货交易。
四是提升政策环境。出台苏州市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梳理阻碍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整套创新的政策诉求,不断推进相关改革,积极向上争取政策。
(四)聚焦重点
精准把握重点,聚焦“四个环节”:
一是聚焦行业重点。立足苏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重点推进物流、金融、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国际维修和维护以及文化和旅游这七个行业领域,落实具体行动计划,完成既定的增长目标。
二是聚焦自贸市场。当前我国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项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除了在货物贸易领域促进了成员国间的互相开放,大部分涵盖了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和开放措施。苏州必须抢抓机遇,大力拓展自贸市场的服务贸易业务。
三是聚焦总部经济。跨境财务结算中心是总部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在税收、人才、高端就业等方面对地方贡献很大,应予以重点发展。借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充分用好财税等方面的试点政策,依托中心商贸区、开发区等载体,大力培育跨境财务结算中心,争取形成突破。
四是聚焦模式创新。注重推动货物贸易演变成服务(如: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视频等数字内容产业)、传统服务产品演变为电子服务产品、有型货物产品提供多功能服务,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第三方服务模式。附件:(共10 个文件)
1、《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的意见》
2、《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制度的实施意见》
3、《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实施意见》
4、《苏州市商务秘书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5、《苏州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操作办法》
6、《苏州市对外投资国际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7、《关于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8、《苏州市总部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
9、《关于打造产业新平台引领经济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10、《苏州市平台重点企业和特色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市商务局
2017年1月23日
第二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
发布时间:2016-02-25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出口、带动就业,实现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有关要求,为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择部分地区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
二、试点地区及期限
试点地区为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等10个省市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5个国家级新区。试点期为2年。
三、试点任务
(一)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促进、服务和监管体系,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服务贸易领域地方性法规立法探索,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健全政府、协会、企业协同配合的服务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二)探索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本地区旅游、研发设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
(三)探索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公共资源,加大对服务出口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扩大服务出口。依托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大企业,探索建立一批项目对接平台、国际市场推广平台、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四)探索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技术贸易、金融、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
(五)探索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通关监管机制和模式,为服务贸易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特色服务出口产业。推动境内外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便利流动,为外籍高端人才在华工作居留等提供便利。
(六)探索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资金安排结构,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为“轻资产”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七)探索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拓展基础数据来源,整合各部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实现共用共享。创新统计方法,完善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扩大统计覆盖面,实现应统尽统。探索建立对服务贸易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全口径统计。
(八)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完善技术、文化等领域进出口监测,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确保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建立服务贸易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诚实守信主体实施联合奖励。实施“互联网+监管”,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据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相关主体实行差别化分类监管。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试点地区要根据上述要求细化形成各自的试点方案,在全面推进落实八项试点任务的同时,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建设若干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开放、创新经验。
四、政策保障
(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服务贸易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切实防止骗税和骗取补贴等行为。支持试点地区建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等给予贴息支持。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试点地区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将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由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广到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据实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落实创新金融服务举措。鼓励和支持在服务贸易及相关的投融资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规避企业汇率风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适合服务贸易特点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的支持力度。
(四)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中央财政支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有出口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服务。
(五)探索便利化举措。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模式。
五、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推动、综合协调及措施保障,每年向商务部报送试点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商务部要充分发挥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督促推动、考核评估和政策协调,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组织复制推广,并将考核结果报国务院。
第三篇:服务贸易新特点---服务创新
服务贸易新特点——服务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全球服务创新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快了全球的服务贸易和产业升级。
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服务创新这一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产品销售到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IBM于1911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则硬件业务上陷入困境,在郭士纳的带领先成功地从硬件向软件的战略转型,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进入21世纪,IBM有进行了战略调整,出售全球PC部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将其带向了关键的高价值领域。从下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成功: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IBM的营业收入达到103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每股盈利8.93美元。
2.NIKE:从制造业转型服务提供商
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和国际竞争的激烈,NIKE将其制造业务外包出去,逐渐将其经营重心转向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品牌维护、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务,NIKE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家服务贸易商。
第四篇:服务贸易发展影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和影响
演讲稿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二战以后,日本于1951年开始恢复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1953年年2月, 日本生命保险、第一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分别出资2.2%、2.4%和6.2% , 参加了东京银行在美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
但到60年代末, 由于金融保险公司的资金力量非常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保险业上,主要保险公司中除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协荣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外, 其它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到1979年末, 日本十大保险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只有39家, 而且, 主要是由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和协荣生命保险建立的。其中,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的子公司虽多达19家, 接近总数的一半, 但不论是独资经营, 还是合资经营, 投资的规模都很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然而,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例如,十大保险公司同时开始或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 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53家当地法人企业, 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并独资经营了资本金超过3000万美元的较大企业。由于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不断增加, 规模也不断增大, 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1984,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由1983的11.67亿美元猛增到20.85亿美元, 占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5%, 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业者。1985年和1986, 又连续猛增加82.7% , 分别高达38.1和了72.25亿美元, 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1.2%和32.4%。到1987年3月末,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投资余额达180.8亿美元, 一举超过了商业部门的145.3亿美元, 矿业的124.3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跃居第一位。
在四大非制造业投资中,商业投资是日本最先开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金融保险业投资是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投资不仅是最主要的非制造业投资,而且还牵引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达到顶点的1989,金融保险业投资为20424亿日元,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0.2%,同,金融保险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6%。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
济泡沫带给日本国内持续的经济紧缩和衰退,促使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稍稍超过1989的水平。
金融保险业出于信息收集的目的较强,1994年达到对外直接投资25.7%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日本金融保险业在经历19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泡沫后,暴露出诸多管理、信用和风险问题,使得19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收集信息的目的增强外,强化地域系统统筹管理的功能叶明显加强,由1994年的1.5%增至2002年的3.5%,而处于资金调剂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有所减弱,由1994年的28.4%降至2002年得2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日本保险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成为方向,其中既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重组、寿险公司内部的重组,也有寿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过程持续了5-6年时间。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2001~2004年,商业投资为721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35亿日元,分别占对华投资的39.1%和29.0%。2005年,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97亿日元,商业投资为534亿日元,分别占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6.6%和32.8%。2004年,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日本又以欧洲为重点投资地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欧洲“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2001-2004年间,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和金融及保险业的年投资比重均超过当年对欧洲投资总量的50%,分别达到50.21%,57.37%,54.08%和53.14%。其中,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77%,43.94%,34.10%和48.30%。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该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PPT: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
6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直接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整顿中逐渐恢复,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被日本金融保险直接投资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第五篇:贸易服务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落实县委要求,扎实搞好党的建设。一是组织全体党员扎实开展
“学习风气好、工作业绩好、工作作风好、开拓创新好、团结协调好”五好活动。二是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三是修订完善党委成员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2、重视服务民生,力推放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和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以确保安全消费,促进放心消费,倡导绿色消费为重点,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流通市场整顿,狠抓重点行业和重要商品市场监管。严格生猪屠宰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外地猪肉的监管力度,对进入县城的外地猪肉实行集中报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生猪产品市场的监督检查,结合重要节日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扎实开展对肉食专卖店的规范管理活动。累计执法出勤130余天,查处违法案件2起,行政拘留2人,没收不合格猪肉XX余斤。上半年定点屠宰生猪21325头,没有发生行政责任事故,保持了市场稳定。严格煤炭经营管理,按时为全县6家煤炭经营许可证进行了年检并换发新证。积极开展酒类市场整顿,扎实推行备案溯源制度。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促进加油站点的优化布局和诚信安全经营,完成18个社会加油站的年检工作。保证了群众吃“放心肉”、烧“放心煤”、喝“放心酒”、用“放心油”。
3、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总抓手,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标准,扎实推进超市下乡。一是加强对已建成的农家店的监管,使所有农家店全部通过了国家和省市的验收,争取到补助资金近50万元。二是积极实施“市场拓展举措”,重新申报确定承办企业,基本完成县级配送中心改造建设,2处乡镇级综合超市建设方案已经确定。农家店改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三是深入乡镇、村,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问题进行调研。
4、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推介服务业项目。认真筛选编制服务业招商项目,对济西玫瑰大酒店、_市场改造提升、鲁西建材大市场3个重点服务业项目进行了包装,参加了_市组织的深圳、哈尔滨招商会,制作了多媒体光盘并现场播放,发放宣传材料200多份,为下步服务业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5、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扎实开展包村工作。春节走访困难群众送去面粉、食用油等物品一宗,“六一”节为驻村学校捐款1000余元。二是认真做好全财贸系统的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开展“慈心一日捐”、“送温暖、献爱心”和“雨季造村”等捐助活动。三是抓好流通企业社会稳定和安全经营工作。
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市场拓展举措”工作难度较大,主要由于山区村镇经营业户的房屋面积小,达不到国家商务部的标准要求,农家店改造建设进展缓慢;流通市场整规特别是生猪产品市场由于外地猪肉的涌入和价格上涨,造成肉品质量波动大、屠宰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管理难度加大;县贸易服务局更名后,仍存在着部门职能不清、工作关系不顺、办公经费紧缺、事务性工作繁杂等问题,有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及措施
在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精神,紧紧把握工作大局,瞄准全年工作目标,自我加压,拾遗补缺,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扎实推进市场拓展举措。以实施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的原则,圆满完成1处县级配送中心、2处乡镇级综合超市、100家农家店的建设任务。
2、加大流通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为重点,加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完善市场巡查制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进一步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保证群众长期吃放心肉。加强成品油、煤炭、酒类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全县人民放心消费。
3、大力加强机关全面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思路,努力提高人员责任,积极争创文明机关。一是以团结、廉洁、务实为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以文明、和谐、敬业为标准,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完毕,全文共218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