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思路探索
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思路探索
李志刚 姚达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新变化,进一步探索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思路、新方法,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随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推动我区法制环境踏上新台阶。
一、福田区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工作基本情况
当前,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司法、公安、街道、社区等各部门积极行动,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我区大的恶性刑事案件大幅下降,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基层各类群体性矛盾时有发生,涉及社区群众日常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区稳定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为及时化解矛盾,将各种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我局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各辖区司法所、调委会、广大调解员,开展了大范围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到了“抓早、抓小、抓苗头”,有力地维护了我区的社会稳定。
今年第一季度,我区司法局在各街道司法所、调委会和广大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耐心细致的调查了解,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32宗,成功调处104宗,调解成功率达到78.8%。其中,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纠纷37宗,邻里纠纷36宗,赡养抚养纠纷1宗,继承纠纷2宗,房屋宅基地纠纷4宗,劳务劳资纠纷5宗,物业管理纠纷8宗,房屋租赁纠纷4宗,业主委员会选举纠纷4宗,市政建设引发的纠纷2宗,其它纠纷29宗。其中群体性纠纷13宗。对一些重大的纠纷隐患,各基层调委会人员做了及时调处和汇报,司法局领导经常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调解,有效防止了纠纷的激化。
在排查调处期间,我局还开展了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纠纷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领导挂案督办,效果非常明显,其中处理了香梅北片区居民因不满市国土局修建立交桥而多次上访示威的案件,福田街道天泽花园、黄洲、皇城小区业主委员会选举的纠纷,新大好、大百汇商场、华强北创景名店坊等商业城的租赁合同纠纷,福民新村、下梅林股份公司业主(股民)与管理处(股份公司)之间的纠纷等多宗矛盾纠纷。
在基层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些矛盾纠纷已经成功化解,如新大好、大百汇商场的租赁纠纷已基本解决,其它纠纷也在进一步的跟踪处理中。
二、新时期福田区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新特点
1.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新政策时考虑不全面或不完善,对相对人利益造成一定冲击,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随着社会各项改革逐渐深入,各阶层存在利益再分配和平衡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新政策和行政行为实施前应充分考虑各阶层的利益,尽最大可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尤其是涉及到群众的利益,该补偿的要补偿,有的事情一时办不到要及时解释清楚,以免产生不利影响,及时安抚群众稳定民心。因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措施,在实施这些政策和方案时,对相关人的利益造成冲击是难免的。如香梅北片区居民反对修建香梅立交桥事件警示政府的行政行为应更加缜密。
2.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城市建设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改造带来了大批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噪音扰民等,从而在居民和建筑单位之间造成了不少纠纷。因房屋拆迁安置带来的纠纷、居民因购买商品房发生的纠纷、居民与物业管理部门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是天泽花园业主委员会选举纠纷、下梅林股份公司股民与股份公司因管理和分红问题而引发的纠纷、香梅北片区业主反对修桥事件,这些事件中涉及到诸多利益纠纷问题,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3.城市居民收入两级分化,造成特困低保人员上访情况严重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政策不完善,一些特困低保人员上省进京上访情况比较严重。市三建公司职工王治平、陈芳红夫妇在全国“两会”期间,偷偷跑到北京上访,后被劝回的事件,反映出一些困难群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息,闹大事态,甚至专门挑选“两会”和其他重大政治活动期间进行,故意制造不良政治影响,以期得到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据调查,我区目前有特困户、低保户328户,户数比往年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帮扶,实施关爱工程,司法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让法律的阳光覆盖到弱势群体。
4.矛盾纠纷程度增强、性质加剧
随着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从隐蔽到显露,矛盾纠纷程度增强已成为当前群众矛盾纠纷的一大突出特点。从信访情况看,过去上访的群众大多情绪比较温和,多数只在本企业、本系统、本社区反映情况或静坐等,现在则多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小化大”,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其性质在逐渐加剧。
5.经济性矛盾纠纷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资源分配、市场占有、土地合作经营、生产经营、劳务关系分配收入等方面的经济矛盾纠纷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营体制还不成熟,法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管理方式落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矛盾纠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深层的经济利益关系上来。
6.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主体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一些实发性矛盾纠纷事件的参加主体由改建旧城把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干部、教师、学生等;相近的血缘和地缘,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往往将相关群体聚集起来;现代化的通讯联络手段容易将不同地域的人联系起来。如近来,团体聚集上访,家族势力死灰复燃,甚至开始插手和干预基层组织的政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主体的外延在扩大。
7.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与其它矛盾纠纷进一步交织
近年来一些具有“帮派”特点的社会势力与政府中某些掌权人物勾结起来,形成一种对社会的控制力量——社会恶势力。他们为非作歹,严重扰乱社会治安,使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这方面的案例在新闻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一些勾结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如民族宗教问题,人权问题等等,煽风点火,造谣中伤,混淆是非,甚至台前幕后策划,意在造成社会**,从中渔利。
8.待业、下岗职工引发的纠纷和外来务工人员与雇主的纠纷日益增多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很不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乃至破产;还有很多企业为了片面增强竞争力,纷纷改制、减员增效。因此,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再就业的难度也很大。同时,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完善,不少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有些在岗职工也因为拖欠工资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从而,职工与企业的纠纷,下岗职工的婚姻家庭纠纷都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来深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人员与雇主之间的经济纠纷也愈来愈多,如工资纠纷、工伤纠纷等。
(二)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社会转变型加快,社会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矛盾纠纷发展的趋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群众性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既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经济利益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法制积淀与现代法制意识冲突的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的一面。各种矛盾纠纷成因交织在一起,加重了当前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复杂性。我们认为,总的来看,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居民法制意识淡薄
目前,从福田区的主要居住人群来看,一部分是当地的农民和渔民,一部分是外地迁移来的农村人口,一部分是原工程兵及其家属,还有一部分是外来的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也大部分是外地农民,因而社区居民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比较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和对抗性矛盾。
2.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生产经营、劳务关系、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矛盾纠纷逐步凸现。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法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使各种矛盾纠纷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层次原因上来。
3.收入分配不公,造成居民收入两极分化
分配不公是当前我区经济领域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纠纷突出地体现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分配不公。在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下,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公平和矛盾纠纷,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悬殊。
4.干群关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某些干部的素质较低、思想工作乏力、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等,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有关系紧张、矛盾增多的趋向,突发性事件屡屡发生。有些干群纠纷完全是因为一些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缺乏民主作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滥用职权、以权代法造成的。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特别是当地农民和渔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一些居民由于房屋拆迁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还有一些公司,如原建设兵团职工的子弟在中学毕业后,由于文化素质上的原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整天就在社会上东游西荡,容易误入歧途,据调查,象这样的情况,在香蜜湖街道就达120多人。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不够。
6.司法信息工作不畅通
目前,我区司法局的信息工作启动的时间不长,司法信息员的队伍还在建设之中,也只仅落实到街道司法所这一级,还没有拓展到各个社区之中去,信息网络体系还很不健全,社区的群体性事件难以得到及时的反映,影响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及时、迅速解决。
三、新时期正确处理福田区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思路
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用矛盾纠纷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处理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体现居民间纠纷上,就表现为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等。若不能正确、及时地化解和处理,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民转刑案件的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深圳经济的发展。
首先,我区应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创新,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发展,扩大调解工作领域,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调解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司法系统的工作水平。
其次,在基层街道党工委和司法所的指导下,各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每个人民调解员要深访调查,了解分析新时期人民群众纠纷的新特点及产生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寻求解决纠纷的有效办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妥善地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群众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再次,在排查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对社会上一些深层次的较复杂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特别是要做到“两个加强”(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排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排查)、“四个防止”(防止自杀事件,防止刑事案件,防止群众械斗,防止群体性上访)。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创立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时,将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是非争论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在新形势下,在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特别是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事实充分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干部素质不高,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群众之间矛盾,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有根本保证。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根本条件。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民主法治,实行依法治国。一个国际化城市,必然也是一个文明法治的城市。深圳只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按照国际标准打造城市新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文明的法治城市,要求我们城市的每一位市民人人知法,人人自觉守法。社区是现代城市的细胞,只有抓好法律进社区工作,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营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
我们认为,我区一方面应以法律进社区为契机,加强法制宣传,认真做好各辖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法律知识宣传进户,法律服务进家庭,法律咨询进社区成员单位,在理念上、机制上、重点对象上、依法治理上、法律服务上和文化上有所突破,在全区欣起一个爱法、学法、守法的新高潮,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治社工作;另一方面,应以营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增进基层法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节的作用,切实解决辖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升级和激化,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依法维护企业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才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和依法行政工作
依法治区要从基层做起,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化解在基层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并要求我们在依法治区过程中大力推广成熟的经验,从而使人民调解工作由传统调解向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转变。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基本方略。
(六)进行体制创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充分保障社会主义人权
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要求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大胆探索,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在法制体制改革上和创新上下功夫。我们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自已的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创造人民自己的幸福生活。针对我区的生产生活的实际,作为基层组织,我们要让广大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分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
(七)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府的立法协调工作,进一步改进区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制定工作
我区司法局要在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具体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将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工作经验整理成具体的立法建议,提供给市人大、市政府、市司法局作为制定新的地方法规和完善现有法规的实践性依据。同时,要加强与区政府各部门的有机联系,从法律角度积极指导各部门的政策制订和修订工作以及行政行为执法工作,促进政策和行政行为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减少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从而大大减少政府工作上的纰漏和失误。
(八)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深化,街道社区党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许多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转到社区上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大理涌入社区。因此,完善社区组织制度就成了解决处理群众内部矛盾的首要问题,这要靠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行,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
(九)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方面的关系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做起:
1.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缩小贫富差距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努力迎接WTO的挑战,增进国际竞争力,不但是我们在新世纪之初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也是我们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认为,我区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做法是,一是发展新的高科技产业,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二是发展带有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增加社会就业能力,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广大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和生活困难,实现经济自救;三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便他们能够尽快转移到新的行业、新的工种之中去,适应新的工作,开拓新的工作机会。
2.促进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全的“稳定器”、经济正常运行的“喊震器”和现实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社区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根本大计。我局一方面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市司法局,积极与市民政部门和社保、劳动等部门沟通,将我区人民群众社会保障需求及时如实上报,推进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政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我区各街道的社会保障所的服务窗口的建设,完善社区保障服务窗口程序,实施“费随事转”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将社区服务窗口电脑与街道、区司法局联网,接受企业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档案,促使员工尽快由“企事人”向“社会人”转变,缩小社会保障服务的时间差,实现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也为社区内的其他参保职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便利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的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性保障服务体系。
(十)建立和完善司法信息工作体系、突发性事件处理机制
司法信息工作体系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使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得以及时、有效解决的可靠保证。我局应建立区司法信息中心,健全司法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司法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区司法局、街道、社区三级司法信息体系,要将司法信息员落实到全区每个社区,强化信息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我们应建立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影响社会稳定的社情动态,及时发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和苗头,切实提高综合分析、查证、甄别和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对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
同时,我局还应建立突发性事件处理机制,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预防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有力保证。我局应考虑设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小分队,与各街道司法所、各社区形成联动机制,一旦接到纠纷消息,要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和干扰,不顾疲劳和恶劣天气条件,立即行动,尽快赶到纠纷现场,面对险情,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控制事态发展,稳定当事人情绪;当场处理完纠纷,仍要做好回访工作,防止纠纷出现反复。
今年是我区进入“三大”落实各项工作的实干年、关键年。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大局,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坚持“两个务必”和“五个力戒”,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思路、推动工作、提高水平,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
第二篇:论新时期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对策
论新时期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状况、特点及危害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和状况
当前我国改革和建设处于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经济发展期,又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矛盾纠纷出现新的特点,主要有:
1、主体多元化,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过去矛盾纠纷主体多发生在公民之间、邻里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调整,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已不仅包括公民自然人,而且包括各种经济组织甚至包括一些行政部门;不仅涉及到企业事业单位,而且涉及到广大农村群众和集体经济组织。
2、客体复杂化。矛盾纠纷的客体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各类经济组织实现经济利益渠道的曲折性和有关行政组织的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的随意性,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复杂性。矛盾纠纷的成因多、形成因素多,生成过程复杂,导致的后果严重。矛盾纠纷的演化由直线式变成曲线式,并且矛盾纠纷的发生与否多为不确定因素。
3、规模扩大化,矛盾纠纷规模呈现群体化。过去上访仅一人或几人,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导致发生纠纷的起因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具有相同的利害关系,牵涉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而且在相当一部分集体上访和群体事件中,往往是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插手利用在一
起。
4、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化。由于改革不断深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某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工人下岗、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等,都使某种矛盾表现的十分突出,各种矛盾纠纷大量产生。我所在乡镇仅今年就比去年多了十几个纠纷,而且多年来为发生集体访的小乡竟然发生了百人集体访。
5、具有明显的违法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当事人为达到目的,或聚众吵闹、或冲击党政机关、或阻塞交通,有的甚至酿成刑事案件,具有明显的违法性。
6、群体性矛盾纠纷的组织方式由分散向紧密转变。由过去的自发形成转变为现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有计划的恶意组织,组织人由前台指挥转向幕后暗中操作。
7、支持同情者有少变多。现在一个单位或一部分人上访,其他群众也公开表示同情,跟着起哄,甚至也以集体上访相呼应。
(二)矛盾纠纷产生的大量的危害
这些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的发生,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严重损伤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矛盾纠纷的解决难度大,拖累了基层政府的工作精力。
二、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社会转变的加快,社会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矛盾纠纷发展的趋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既有历史原因、政箦原因、经济利益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
箦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鲁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法制积淀与现代法制意识冲突的一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式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的一面。各种矛盾纠纷产生的成因交织在一起,加重了当前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复杂性。总的来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对预防处置矛盾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化解矛盾纠纷的措施不利。对一些事关大局的矛盾隐患,个别领导只是一般性应付了事,该亲自调处的不亲自调处,工作不深入,缺少力度。这是矛盾纠纷发生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观原因。
2、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生产经营、劳务关系、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急需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整。由于某些方面、某些曾次、某些环节的措施不配套、不完善,使社会某些成员、某些问题处于“断层”和“夹缝”中,为矛盾纠纷的形成酿造内外因结合的环境和条件,造成某些群众无休止的上访。这是引发矛盾纠纷发生的客观原因。
3、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差,干群关系恶劣。一些干部群众观念单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还有一些干部私心严重、巧立名目、贪污受贿,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群众不买帐,导致干部矛盾加剧;还有个别别有用心的干部,拉帮结派、争权夺事,煽动群众上访、请愿、闹事,以致引起
大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是形成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
4、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群众收入两极分化。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纠纷突出的体现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分配不公,在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下,体现了一些新的不公平和矛盾纠纷,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悬殊。这是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5、一些群众法制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单一强调个人利益,凭个人意志办事,不能冷静处理问题,把简单问题搞成复杂化、扩大化,试图通过群众闹事解决问题。说明我们的法制宣传教育还落后于发展形式。
6、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淡化局面。部分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精深文明建设,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一部分人思想上素质底下、不思进取、道德滑坡、私欲膨胀,一切向钱看。这是产生各类矛盾纠纷的思想根源。
三、正确处理矛盾纠纷的思路
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问题做到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矛盾纠纷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
(一)处理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出现了
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体现在民间的纠纷上,就表现为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若不能及时化解和处理,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集体上访和群众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民转刑案件的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掌握三方面原则。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创新,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扩大调节工作的领域,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调解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司法系统的工作水平。
其次,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人民调解员要深入调查,了解分析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及产生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寻求解决的有效办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再次,在排查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对社会上一些深层次的较复杂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特别是要做到“两个加强”(加强对重点部位排查,加强对重点人群排查)、“四个防止”(防止自杀事件、防止民转刑案件、防止群众械斗、防止群体性上访)。
(二)增强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事实充分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干部素质不高,不仅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提
高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有根本保证。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根本条件。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提高民主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只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施政,才能建设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全体群众人人知法,人人自觉守法,而营造这一氛围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普法教育,抓好“法律三进家”活动。
一方面,要以“法律三进家”活动为契机,加强法制宣传,认真作好辖区内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法律知识宣传入户,法律服务进家庭,法律咨询进成员单位。在理念上、机制上、重点对象上、依法治理上、法律服务上和文化上有所突破,在辖区内掀起一个爱法、学法、守法的新高潮,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以营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增进基层法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切实解决辖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防止矛盾纠纷升级和激化,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依法维护企业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
(四)全面推进依治理力和依法行政工作
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要从基层做起,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化解在基层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怎么在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并推广成熟的经验,从而使人民调解工作由传统调解向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转变。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基本方略。
(五)健全机制,创新体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要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在法制体制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创造人民群众自己的幸福生活。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作为基层组织,我们要让广大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
(六)深入调查,积极探索,为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依据
在解决矛盾纠纷的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工作经验整理成具体的建议,提供给政府作为制定新的更合适的地方法规和完善现有法规的实践性依据。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有机联系,从法律角度积极指导各部门的政策制定和修订工作,以及行政行为执法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
(七)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方面的关系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缩小贫富差距。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大规模增加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广大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和生活困难,实现经济自救。再就是组织再就业培训工作,为广大群众开拓新的工作机会,若百姓们有了工作,生活有了着落,各种矛盾就会自然减少,从源头上断了矛盾的根,社会自然稳定了。
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斩源之剑。
(八)优化整合调解资源,彻底解决矛盾纠纷
1、发展多种形式的调解组织,发挥群众、社会团体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种有 目的的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维权行为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因此要以多种形式吸引和引导社团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努力使调解工作延伸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和环节,通过建立调解自治组织明确职责,强化其自我服务、自我救助的能力,真正形式“大调处”格局。
2、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一是将律师和退休法官请入人民调解组织担任调解员,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威望,一些矛盾纠纷在他们的调解下,就会迎刃而解。二是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资源,参与司法调解工作,将法院调解案件先行交给民间调解组织调解,在调解有难度或者有必要时,再请法官到场,决定调解的结果。三是设立调解指导办公室,加强对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培训。聘请法庭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乡镇(街道)和村(居)人民调解员,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让人民调解员参与司法审判实践,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建立和完善定期联络制度,协调联动制度,形成一个处理矛盾纠纷的具有强大合力的调解组织,使矛盾纠纷彻底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
第三篇:浅谈新时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
浅谈新时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
近年来,海游镇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一大局,以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目标,以加强镇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基础,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重点,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全镇改革、发展的大局,为此我就如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维护社会
稳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矛盾会不断产生,它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正确的认识存在的矛盾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就目前来说主要的社会矛
盾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土地征用拆迁纠纷。近年来,随着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游镇靠县城的周边村土地大量的被征用,但国家核定的土地价格与村民的要求有差距,有时又往往运用行政手段,由此产生矛盾纠纷。有的村干部对土地征用款管理不严,挪用土地出让金,违法犯罪等。村就因土地征用引发上访;二是村级集
体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纠纷。大批土地被征用后,对如何使集体资产保值、发展成为村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的村因村务、财务帐目不清,或公开内容不详细,或投资决策不民主,引起村民的矛盾和猜疑,甚至闹事或上访,如海游镇的上、下枫坑村等;三是农民利益保障引发的纠纷。一方面,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就业渠道狭窄,加上客观存在的就业难,无法安排全部失土农民的重新就业;另一方面,是对农村特殊群体,如农嫁居等人员的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而产生矛盾,使农民因失土后生活出路成了大问题而引发上访事件;四是农村宅基地安排问题。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严格,许多村无法落实群众宅基地,有些村多年没有安排宅基地,由于安排不公平合理和非法抢建而引起纠纷。五是干群关系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勤政意识差,为民服务思想薄弱,工作透明度不够,集体资产管理不善,引起村民不满,使村民对干部信任度降低,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
发矛盾纠纷,甚至上访。
2、城区“四个多样化”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是因企业转制、亏损、破产、租赁、兼并和转让,许多职工下岗,转变身份、劳资、劳务、医药费、劳动争议等纠纷增多,并且成为引发婚姻家庭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环境污染反映亦趋强烈,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逐渐增多;三是三产中小企业管理不善引发的纠纷,尤其是酒店、餐饮业因经营不
善,老板卷款潜逃,员工工资拖欠,债务无法偿还,由此引发员工、债主哄抢酒店财物事件时有发生。在2002年和2003年两年来全镇共诉讼保全查封4家酒店;四是旧城改造、拆违拆临纠纷。海游镇是我县城区,城区改造、拆违拆临涉及到群众利益,影响面大,一度也成为影响全镇的不稳定因素。
二、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性。因企业转制、旧城改造、市场经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等引发的多种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易于引起其有相同利益关系人的共鸣,一旦触及就会引起群众性纠纷。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全镇集体上访20批次560人次。
二是复杂性。新时期发生的纠纷既有当前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涵盖面广,往往与民事纠纷、行政纠纷或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混杂在一起,交织发生,若调解不及时,不到位,就会使纠纷激化。同时,纠纷主体也越来越复杂,由过去的民与民之间的人身、财产权益纠纷纠纷扩大到了民与官、民与政府、民与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纠纷。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有直接当事人,有随同旁观者,也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合理的要求与过激的行为相互纠缠,给处置工作带
来极大的难度。
三是突发性。因一些职能部门信息机制不完善,个别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思想麻痹,作风不实,与群众沟通不够,不能正确对待当事人的反映,以致积小成大,矛盾激化,使一些本来可以消除于萌芽状态,解决于基层的纠纷引起群众
上访。
四是危害性。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复杂化,对全镇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增多牵制了领导和部门的精力,影响了工作效率。又由于一些纠纷调处难度大,时间长,久而久之引起群众对政府、干部的不满,降低政府的威信,影响了党群关系。在农村发生的干群矛盾导致一些村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村集体经济发
展,破坏了农村的稳定。
三、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新时期所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在本质上与敌对分子的破坏性有明显区别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是可以转化的,究其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职能部门工作方法不当。有的职能部门干部缺乏群众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水平低较,在处理一些与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时,不深入调查,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有的单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态度冷漠,有的甚至相互推诿扯皮,使小矛盾,小纠纷成了大矛盾、大纠纷,甚至集体上访。
二是群众的法制观念、政策意识、市场观念还不够强。有些群众在碰到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不是首先想到用法律手
段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过激行为;有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政策、路线片面理解,以偏概全,以自己理解或者道听途说的内容来衡量干部的行为,认为干部不合已愿的,就是违反政策甚至违法,并因此不予执行,形成干群矛盾;有的对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行为因没法达到自己的意愿或损害自身利益就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止,甚至采取集体上访行为,扰乱政府部门的办公秩序。
三是少数干部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农村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依靠行政命令式的“人治”管理模式,有的甚至个人说了算,严重影响干群关系与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干部在处理涉及群众利益问题时,不能自觉接受监督,不和群众商量,引起群众不满和猜疑,因此一遇到热点问题便一触即发;有的村干部办事不公开,不公道,从政不廉,集体资产管理混乱;还有少数干部文化低,政治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做群众工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不够,对人民群众利益和实际困难关心不够,解决新矛盾的办法不多。
四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吃“大锅饭”的老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企业转制后,增效减员,职工下岗分流,农民土地征用后安置困难,许多人感到生计出现危机,容易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一旦遇到政府或企业政策制度、调整出台,哪怕是合理合法的,也会成为他们抵制、拒绝、上访、起哄闹事的理由。
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化解。
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三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和把握好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牢牢树立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认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全局工作的首位来抓。只有积极主动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才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推进民主法制进程,维护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使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凝聚人心,巩固基层政权。
二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要处理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者而不是指挥者;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依法行政来管理社会;处理好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从根本上遏制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轮流培训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增强执政
基础,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积极实施农村“先锋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一支能干事、干好事的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干部责任制,要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实绩与职务变动、奖励挂钩的一项内容;要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完善公正执法和错案追究制度。四是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要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让村民参与村里重大问题的决策,让村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村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办事、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作风,深入群众,对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明明白白做人,干
干净净办事。
三要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要通过举办讲座、利用电视、广播、录像、传单等多种媒体,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一是权利和义务的教育。要教育群众克服重权利轻义务的倾向,教育群众既要享受权利,也要履行对国家、集体、社会的义务,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二是科学文化教育。要在群众中开展实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培训,事关群众文化生活,提倡科学和文明,反对迷信和愚昧;三是政治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切实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做好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创造民主渠道,引导群众以民主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四是法制教育。要结合“法律进万家”的普法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大力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把阻止违法犯罪和遵纪守法的防线建立在群众的心中,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规范关系和行为方式,五是政策法规教育。在农村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矛盾是与当地政策落实不好,甚至违反政策有关。因此要让群众全面正确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利用各种媒体,载体进行宣传,增强群众按政策办事的自觉性。四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前的土地征用、旧城旧村改造、拆违拆临、市政建设、村级财务公开、环境污染、劳资等纠纷,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镇村干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主动与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调查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工作方法,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搞好疏导教育,对群众有些不合理要求坚持依法裁定,防止简单粗暴,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稳定要慎重,既不推诿拖拉,又不草率了事,要满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合理要求;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领导接待制度、“民情日记”、镇长值班电话等有效做法,将集中接待和平时工作结合起来,畅通与群众联系的渠道,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影响群众情绪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力维护稳定,让人民群众满意。
五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各项制度。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埸经济条件下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逐步把这项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一是建立预测预报制度。要建立健全灵敏、高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和信息预警情报中心,及时发现苗头,准确掌握动向,并定期对本辖区、本部门、本系统可能产生纠纷的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二是规范协调会议制度。要坚持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对排查出的问题要责任到单位和人,要有解决办法,并要形成会议纪要,报告同级党委、政府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三是完善信息报送制度。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定期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情况。对重大矛盾纠纷要随发随报,及时续报、不得迟报、漏报、瞒报。对一个阶段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四是健全基层分级调处制度。乡镇由综治委牵头,组织协调有关方面解决重大矛盾纠纷,派出所负责调处治安矛盾调处纠纷,司法所承担民间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在村居和企事业单位的治保会和调解会,负责调处一般矛盾纠纷;五是实行领导干部包片包案制度。党的主要领导要作为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
人,分工负责若干个地方或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在本辖区、本部门、本系统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党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包干负责,并落实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限期调处;六是建立严格督查督办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要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要进行登记,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并逐件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七是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度。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这项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与责任人的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紧密挂沟,严格考核,兑
现奖惩。
第四篇: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各煤矿自改制以来,基本保持了原党建工作格局,党的组织健全、党组织隶属关系明确。近年来,绝大多数改制煤矿党委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一、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煤矿安全工作的政治保证。
煤矿党建工作与安全工作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但二者之间仍有着必然的联系。煤矿安全工作是煤矿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保证,其它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而煤矿党建工作是煤矿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二者根本目的相同,工作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安全侧重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并以此来规范人的工作行为和习惯以保证安全生产。党建工作侧重于人的思想观念向好的方面转变,以影响自身行为)。但二者的最终效果都是靠人的思想和行为来体现。可以说,二者互为作用、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担负着煤矿发展的重任。企业之中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主体。人的行为和习惯,直接影响着
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但任何制度只能是对人的行为习惯的约束和影响,要想使制度入心入脑,在头脑中形成自觉的意识,还得与做人的思想工作紧密联系,党建工作正具备了这样的优越性。二者的有机结
合更能体现出最佳效果。
近年来,我阳煤集团在大力开展和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工作的有效活动,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如针对工作实践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屡禁不止现象,适时推出了“管理人员入井抓„三违‟规定”和“领导干部入井跟班带班制度”,有效地遏制了“三违”现象,特别使基层区队中重生产、轻安全、只顾眼前利益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违章指挥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身边无违章、无不文明现象、无事故”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安全生产,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潜能,带动广大职工自觉履行职责和遵守制度,自觉规范行为和习惯,促进煤矿安全平稳发展,促进安全管理程序顺畅、和谐,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政治保证。
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党建工作为基础。
煤矿企业能否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党建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用文化管理企业成为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和追求。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使企业安全文化彰显出独特优势,还必须依靠党建工作引领和指导企业安全文化,为企业安全文化提供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继承和发扬
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用党的纪律和“三个代表”要求来指导实践,依靠广大职工来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它有赖于全体职工的共同愿景,通过企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依托、不断实践、实现价值的过程。我矿党政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党员队伍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力量。这是因为党员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种先进标志,其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带动和促进广大职工努力工作、昂扬向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团队精神力量,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市场主动权上更能体现出实力和潜力。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指导,才能在长期的持久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几点思考:
煤矿党建工作通过融入煤矿安全文化工作才能发挥其更大作用。那么在指导安全工作实践中如何找准切入点和关键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丰富党建工作内容,理清党建工作思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首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执行,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各级班子建设,提升执行力。煤矿党建工作能否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关键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关键在于能否参与和指导安全生产实践,关键在于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是否明显。所以,要坚持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
决策不能变,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要准确把握方向,要坚持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要特别重视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为安全工作容不得丝毫虚假,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才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才是保证党建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作用发挥的有效手段。
其次,创新工作理念,灵活工作方法,开拓党建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新思路。坚持围绕安全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保安全,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层次之中。用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果,注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把企业党建工作目标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融合在一起,同布置、同安排、同考核。同时关心职工切身利益,体现出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使党建工作深入人心。
总之,煤矿安全生产与煤矿党建工作都是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二者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只有把人的工作做好了,二者才能体现出最佳效果。所以,只有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总结和创新工作理念,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才能使党建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才能使党建工作与煤矿安全工作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和推进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第五篇:关于正确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综治办的工作安排,我乡综治办按照要求内容,积极深入基层进行了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治安形式总体良好,但是,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还大量存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加。较之以往,目前的矛盾纠纷除数量有所上升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为公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企业职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等纠纷(当然,目前的婚姻家庭纠纷尤其是婚姻纠纷呈大幅上升趋势),也就是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广泛性,矛盾纠纷普通存在,非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所独有,纠纷涉及面宽;二是群体性,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群体械斗情况也有发生,矛盾主体一方往往人数较多;三是复杂性,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体制、观念、作风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交结在一起,调处难度增大。
当前形势下我乡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在农村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土地权属不清,群众争执激烈,甚至发生械斗。
2、在劳动就业方面,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困难,自主择业性不强,就业压力增大;二是下岗职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多,就业渠道狭窄,社会闲置人员增加,易诱发治安问题。
3、有部分上访老户对信访答复不满意或有关部门未予答复持续上访或越级上访不断。
二、社会矛盾的现实解决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我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乡人大主席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两次排查会议,一把手亲自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抽调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土地、管理区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三夏”、“三秋”、及元旦和春节期间,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确保农忙、节日期间的社会稳定。我乡XX村由于近年来高速公路和XX大道占地,导致村里的土地被占了相当一部分,很多群众没有了土地,经过村委会多方面考虑,准备统一再分一次地,但是没被占地的村民不愿意,扬言要捍卫自己的土地,眼看“三秋”大忙来临,没有土地的村民马上要错过今年的小麦种植期,双方矛盾一触即发。我乡“三秋”矛盾纠纷排查小组在进驻XX村得知了这些情况以后,立即分成三组,对持反对分地意见的三个居民小组展开疏导,终于在经过两天的耐心细致的劝说下,在“三秋”大忙期间,使得全村土地顺利重新分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2、我乡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制度:一是机关每天安排10人值班,两名班子成员带班,每村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值班;二是机关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机关和各村进行检查;三是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司法行政系统指导,自治性解决机制发育不足,村民调委会是在法院指导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民间组织,这种调解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影响较大,有许多不利因素:(1)、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负担;(2)、强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3)、增加了基层信访压力;二是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农村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村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同时,在行政协调过程中,由于受“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影响,个别基层干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会采取有悖于政策和原则的协调,给群众传递“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信号,使群众大量纠纷涌向信访部门,有的还以各种激化方式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
1、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集中精力发展农村经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于改革有不解之缘。这些矛盾有的是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而引起的,有的是改革没有配套而产生的,有的是由于旧思想看不惯新事物而出现的。解决好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招商引资蛋糕做大。社会财富增加了,人民富裕了,许多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二是要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公民在生产、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一是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乡主要领导;二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要对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达到“五个底数清”,即矛盾纠纷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婚姻、家庭、邻里、土地纠纷底数清;群体(5人以上)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户、重点人员情况底数清。并要做到矛盾纠纷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处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处理办法及具体措施明确;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各村委会、调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即不弄虚作假、不夸大问题、不缩小问题、不隐瞒事实,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五是要认真执行首问负责制,群众前来办事,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执行好首问负责制,属本科室职能的认真办理,需由其他科室办理的,引导其如何办理,不能出现推诿和不理不睬现象。
3、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组织力量建设,只有把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综治办、维稳办等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既各司其职,又大力协作、互相配合,真正维护好当地的社会治安,保证稳定的工作大局。一是综治办要当好党委和政府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带头贯彻执行党委和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参加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并经常向党委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反映情况,报告工作,提出建议。严格治安管理措施,检查和指导各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基层治保组织、群防群治队伍的工作;二是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工作的主管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属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适当的调整工作重点、警力部署和勤务制度,改进工作方法,用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加强基层治安基础工作,以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三是司法所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依法积极疏导、调处各种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做好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四是法庭要加强审判流程管理,严格审限跟踪监督,确保办案快捷高效。大力推行“繁简分流”和简易化审理方式,缩短办案周期。加大诉讼调节力度,积极疏导矛盾,减轻当事人诉累。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充分利用非诉讼渠道解决社会纠纷,缓解审判压力。开展清理超审案件和超期羁押被告人的活动,严格执行审限制度,有效纠正“拖案”现象。
四、对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农村的矛盾纠纷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我乡一直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今年以来,通过乡、村两级矛盾排查机构共排查出纠纷42起,劝阻上访14起21人,排查出的矛盾全部化解在基层,真正起到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做好村级调委会的管理工作。村级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法定组织。要使村级调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内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乡调委会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村调解员、治保委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我乡每年都组织两次全乡综治、民调主任培训班,通过邀请市综治办领导和律师给他们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提高他们处理纠纷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村级调委会的自治性,司法行政部门要尽量放权给村级调委会,地方行政部门则在调处过程中起监督作用,保障村级调解委员会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
3、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调解员的日常工资及误工补贴,调动其调解积极性;三是建立调解奖励措施,对调解成功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村级调委会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