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皖西学院学生会2009
皖西学院学生会2009—2010学年度秋学期工作总结 各系(院、部)学生会:
在2009—2010学年度秋学期期间,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校团委的精心指导、以及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皖西学院新一届学生会紧紧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和团委部署,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遵循“厚德尚能、博学创新”的校训,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在广大同学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整体上完成了学期初定的工作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方面工作获得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对2009—2010学年度秋学期学生会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全校各级学生干部的服务奉献意识,引领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同学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水平和道德修养。
校学生会结合时代发展与我校跨越式发展实际,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全校广大学生把先进的理论运用落实到刻苦学习和发奋成才的实际行动中去。半年来,全校各级学生会、班委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舆论导向,通过不断努力,在各类活动中,促进全校广大同学政治思想的成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通过举办2009年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强化了广大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提升了全校整体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与服务奉献意识,加强了我校学生干部组织的团队精神与大局意识。以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为起点,通过各层学生干部组织的传达与引领,真正把广大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实处,从而实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力创优良的校风与学风,为广大同学更好地成长成才服务。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是我们工作的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校园内兴起爱国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构想,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培养皖西学子爱国意识,弘扬爱国报国精神。
二、进一步落实维权与服务宗旨,深入广大学生中开展工作,加强学生会自身建设。
秋学期伊始,校学生会权益督察部、宿舍管理委员会、大学生文明自律委员会三个部门联合开展了“权益下寝室”工作。学生公寓是学生集中住宿、共同学习和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维护学生公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校学生会特开展了“权益下寝室”活动,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有效保障广大学生的切身权益。
同时,伙食管理委员会与宿舍管理委员会更是深入我校学生食堂、宿舍,积极组织开展广泛调查,切实将广大同学的权益落到实处,其中包括,建设文明食堂、食堂值班查菜,宿舍卫生安全大检查等活动。
本学期以来,为加强我校优良校风的形成,校学生会大学生文明自律委员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职能,积极开展“文明自律月”活动。学干带头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对教学楼、食堂和其他校园人流密集区进行监督检查和规范指导,为促成我校优良校风地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期,校学生会全体成员依旧始终坚持以“服务同学为己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认真做好各项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建设“失物招领中心”“校学生会信息箱”“维权服务电话”等几项工程建设,切实努力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本学期,我们还深入食堂内部进行检查,安排学生干部值班、查菜,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地职能;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实现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协调学校各机构与广大学生的关系。在努力为我校同学服务的同时,本学期,校学生会也更加关注自身建设。对内方面,一方面加强学生干部建设。团委于9月23日对各部门新任负责人进行面试考察,确保各部门工作有合适的带头人。同时,为了给校学生会注入新的发展力量,2009年9月20日,校学生会在全校进行新一届校级学生干部的公开选拔招聘工作。此次招聘工作是我校学生会历年发展之最,同时,积极召开全体学干会议,强化了我校学生干部的服务与奉献意识,各部门也依据自身情况在成员内部展开工作交流,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会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全体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学生会办公条件,根据我校发展实际,为更有效地发挥学生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校学生会办公室积极协调统筹整体工作,促进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进一步优化资源,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证。对外方面,校学生会与省内外兄弟高校学生会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09年秋学期我校学生会一如既往与一些大学学生会和一些专科高校学生会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校学生会外联部的积极努力,目前我校学生会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断增加。此举对我校学生会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校学生会与校外企业合作获得突破性发展,我校学生会在利用社会力量与资金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道路上掀起了崭新的一页。
三、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同学更好的提高个人素质
校园素质拓展活动近年来在在校大学生中的反响越来越大,素质拓展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本学期,学生会紧密联系我校实际,积极开展相应活动,基本上做到了活动有所创新、活动群众基础好、活动普及范围广、活动参加人数多、活动教育意义大的要求。
在自主活动方面,学生会从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入手,自主成功地举办了校第七届“我眼中的权益”演讲比赛、第四届新生才艺大赛、建国六十周年歌唱祖国、第五届女大学生活动月、“我爱我家”寝室设计秀,网络技术培训班、环岛跑等大型活动。为了促进我校学风建设,学习实践部在团委和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特在学生中招募培训“图书馆志愿者”,安排志愿者定期入馆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以帮助我校新生更好的认识了解图书馆。大部分志愿者积极协助管理员整理书籍、维护图书馆馆内秩序。在劳动中,广大志愿者体会到了管理员工作的辛苦,清楚认识到在今后的阅书借书应做到文明自觉。“图书馆志愿者”活动成为了图书馆与广大学生交流联系的纽带,协调了馆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包括接新生工作和校第九届体育运动会服务工作等。协助校团委成功举办了校第十届未来职业技术大赛、2009级新生广播体操比赛等。圆满成功地完成了由我校团委主办、我校学生会承办的2009级新生十佳歌手大赛。这些工作都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四、进一步加强校学生会、各系学生会、班委会各层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健全校、系、班三级学生工作体制
各系学生会是校学生会在各系的分支机构,班委会是校学生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广大同学的纽带。通过进行学期优秀学生会部门、“十佳班长”等活动评比,从而调动广大基层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本学期各个系学生会也积极举办各自的特色活动,如政法系周末大讲堂、中文系书评大赛、外语系翻译大赛和体育系电子竞技大赛等,校学生会也均给予了积极协助指导。校级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系级基层组织的宣传与组织,各系学生会全力积极支持、发挥宣传组织作用,使得各项大型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并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三级学生组织在工作经验与方法上的交流是有助于我校整体学生工作质量的提高。本学期的工作已圆满结束,在按部就班做好工作总结之时,我们更需要清醒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生干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维权与服务工作仍需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素质拓展活动需进一步创新,校、系(院、部)、班三级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会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求实创新、群策群力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前进。
第二篇:皖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宣传手册第二篇
第二篇校情知识问答
23、我校的办学历史沿革情况如何?
答:2000年3月,皖西学院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升格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建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省立三农”)。
24、我校的首批本科生培养始于哪年? 答:1977年(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
25、我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省级立立项规划建设单位的时间? 答:2009年3月。
26、我校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的时间? 答:2009年9月。
27、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加速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主线,坚持内涵发展和服务地方双轮驱动,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走在应用型高校发展前列,在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上取得新突破,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做出新贡献。(见第二次党代会报告)
28、我校“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四大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一是“质量立校”战略;二是“人才强校”战略;三是“科研兴校”战略;四是“和谐荣校”战略。
29、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答:“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即厚德的品格,尚能的理念,博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30、我校现任校领导班子组成
答:校党委书记 王新华教授
校党委副书记、院长 张文兵教授 党委副书记 包诗忠副教授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李述芝 党委委员、副院长 张穗萌教授 党委委员、副院长 杨成升 督导员 祝嘉平
31、我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类型定位是什么?
答:发展目标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类型定位——教学型。
32、我校的办学层次定位是什么?
答:立足本科教育。
33、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方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34、我校的学科专业定位是什么?
答:文理为基础,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应用,多学科协调发展。
35、我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是什么?
答:立足皖西,面向全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36、我校校园地理位置、环境和占地面积情况?
答:学校坐落在有着优秀革命传统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安徽省西部中心城市——六安市。主校区位于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滨水生态校园。校园占地1381亩。
37、我校网站网址、中文和英文标识是什么? 答:http://www.xiexiebang.com
38、我校教学单位有哪些?
答:14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学部、基础实验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训中心。14个二级学院分别是:材料与化工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政法学院和应用科技学院。
39、我校现有多少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哪些学科门类? 答:49个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教、法、经、农、艺九大学科门类。
40、我校有多少学生?
答:2012年秋学期全日制在校生18822人(春学期为17802人)。
41、我校的师资队伍条件状况如何?
答:我校现有专任教师77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副高)以上229人,占30%;硕士以上人员497人,占64%。拥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级学科拔尖人才1人。
42、我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是多少? 答: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645万元。
43、我校的专业建设成效情况?
答: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44、我校省级以上科技平台建设成效如何?
答:省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实验室——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
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研发基地、安徽省霍山石斛研究院、大别山发展研究院、廉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筹建。
45、有哪些专业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具体如何培养?
答: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与芬兰塞文尼亚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商务、工业管理和信息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对接。合作办学的专业采取2+2培养模式。
此外,世界胡氏宗亲联合会与我校签订了捐资助学协议,被遴选的学生将有机会得到该联合会的资助赴美国高校深造。
46、我校图书文献建设情况如何?
答:我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2.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 22 个。
47、我校图书馆古籍收藏情况如何?哪部古籍参加过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答:我校图书馆馆藏各类古籍和线装书2.2万册。共有1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数量在安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第三。其中,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参加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是全省高校图书馆中唯一的一家。
48、皖西学院本科生能否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
答:学校面向全日制本科生试行主辅修制。目前已经开设了英语、法学、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土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12个辅修专业。主修专业成绩良好以上者,可申请辅修第二专业或跨学科辅修双专业(双学位)。修满辅修专业课程规定学分,学校颁发辅修专业证书,符合条件的授予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49、皖西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我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本科初次平均就业率达到94%以上。2008-2011年我校连续四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12年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50、我学院的院情如何?
答:(请各教学单位结合二级学院院情情况总结提炼)。
第三篇:西学中体会
西学中体会
尊敬的:
盛夏五月,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西学中培训课,不知不觉两个多月已经过去。尽管时光飞逝,中医却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西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对于中医我一直知之甚少。来到河南省中医院工作之后,虽然每日接触中医,却因工作繁忙,并不能静下心来去好好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这也一直是我心中一大遗憾。随着医院对西学中学习班的开展进行,不仅弥补了我的遗憾,更让我从内心经历了一次中医的洗礼。
一,思想的转变:中医之不同于西医,于我感触最深之处,在于它的观念。中医观念,是一个中医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在临床上遇到一种病症,或者某个治疗思路,能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从中医的治法治则去着手,这便是最基本的中医观念。中医的思想源于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凝聚和升华。透过中医,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病症,更多的是一种法,一种道,一种自然万物都在遵守演化的规则。所以我深切的感触到学习中医对我思想上的改变,让我开始感受大自然,感受天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和感应,让我觉得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疾病也不仅仅是一个症状、一纸诊断。
二,工作的转变:中医的辨证方法,虽有万千变化,却都因人而定,特别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一点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让我在疾病的判断中受益无穷。比如临床上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的时候,我开始试着去改变之前的一些“对症治疗”,会去摸一摸、按一按,问问患者的感受,再问问“得温如何”、“得寒如何”?通过摸、按后患者诉减轻或是加重,可以判断病证的虚实;通过得温与得寒后患者诉舒服或难受,可以判断病证的寒热,这样就从大的方向上对这个病证的诊断有了把握,下一步的治疗也便有了方向性的指导。这些都是中医带给我的珍贵经验。
三,生活的改变:学习中医,让我慢慢感受到中医早已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行坐卧眠等等,都倒映着它的身影。而这些发现总能让我受益无穷。比如老人常言:“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是在告诉我们夏天阳气行于上,阴气藏于下,人贪凉睡于石板之上,阴气会随之侵入人体,伤人阳气。又比如在饮食方面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冬天天寒地冻,阳气潜藏,寒性凝滞,人的气机容易受遏,而萝卜恰恰是行气除满之物,能助人恢复气机。而夏天暑湿弥漫,伤于表则郁遏阳气,伤于里则湿热泄泻,所以要用生姜来助阳发散,祛除暑湿。而许多人都觉得夏天应该多吃清凉解毒之物,来对抗暑热。其实按内经的说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人应该借助于外界阳气的充盛,来补充自己体内的阳气。所以夏天才应该是进补温药、充实人体阳气的好时节。这也是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空调病”的原因,其实就是人在需要补充阳气的季节,不仅没有好好利用,反而背道而驰,过分贪凉伤及人体阳气。本来夏季人体腠理大开,一者借汗出以排出邪气,二者与外界阳气交通。空调温度过低,寒湿之气随腠理而入,自然就“伤人不浅”了。所以,中医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治病救人,与此同时,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的生活。于人于己,皆有所宜,这便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经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提高了我的中医知识水平,增加了我对中医的兴趣,更改变了我的思想观念。我也特别感谢医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环境,让我们去接触中医、学习中医、感受中医。这不仅仅是医院对我们“西学中”医生们的关怀,也必将是对中医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深远的贡献。我们定不负院领导所望,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争取把中医与西医灵活的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医院增加更丰富的救治方法,为病患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
第四篇:西学中心得
西学中的体会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
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学中的体会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 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
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
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
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
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5.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缺乏理论自信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的要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也要发展。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中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价值必须更广泛地获得民众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同。为了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科研侧重点应当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方药和针灸疗法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和中医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立与开发。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
目的瑰宝。但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收入较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宝贵遗产面临失传等严峻生存危机。在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与机遇面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之路:即 在借鉴西医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第五篇:西学中心得
“西学中”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在中医医院工作的西医大夫,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中医诊疗措施,感受到各种中医文化,聆听各种中医理论。如果不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就很难和周围同事、相关科室密切协作,也就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医院每年为西医人员举行的“西学中”培训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我虽为西医人员,但本身也喜欢祖国医学,在一年又一年的医疗生涯中,我经历了许多疾病或疾病中出现的某些症状,单凭西医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束手无策,如纳差乏味、盗汗自汗伴高热不退等等经中医中药治疗,真是药到病除,让我刮目相看。从此,使我对学习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时学习中医总是不得法,该平台给了我良好的系统的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对中医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的印象,并且逐渐深爱之。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触西医办法,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性的。应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手段,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水平。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很多。我作为心内科医生,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中医与西医不同,它遵循的是“阴阳平衡”(即矛盾的统一)。中西医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用西药又用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观念,主要是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取得优于单一疗法的更好效果。临床上,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应用降压药、抗血小板药、利尿药治疗心内科疾病,直观效果固然肯定,但临床症状如口干、头昏、四肢倦怠、胃部不适等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还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药物反应,这时按中医理论分析病情,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辩证施治往往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解决痛苦。
另外,通过系统培训,进一步培养了我们对中医的兴趣,通过吸收中医精华,提高了我们诊疗疾病的水平,增加了我们诊疗疾病的手段,丰富了我们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而且通过中医知识的学习,也悟出了很多做人和行事的道理。
总之,中西医治疗疾病,各自有优势和不足,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西学中”三期培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