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
加快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
宁海县司法局基层科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司法行政部门直接面向群众和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前沿阵地和工作窗口,担负着具体组织实施司法行政各项基层业务工作的主要职责。罗干同志在司法部召开的人民满意的司法所、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基层综合部门共同构成我国基层政权的政法组织体系,共同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目前,基层司法所机构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捷,司法所建设工作是当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司法所建设纳入到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共同构筑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组织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的职能作用,这既是维护我县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义
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快基层司法所机构体制改革,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一项主要措施。
(一)司法所在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政治稳定,保一方平安的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基层司法所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发挥职能上已经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如果让基层司法所作为代表地方政府调处矛盾纠纷的专门机构,说服教育、依法调处,进一步加强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力度,这样司法所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法律管理服务的优势,既能发挥司法助理员懂法律又熟悉本地民情的优势,公正、公平、依法、依理的多层次、多角度预防化解矛盾,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维护他们生活、工作当中的合法权益,又能使党政领导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发展经济的大事,真正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二)加强司法所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党政领导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虽然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当中对许多法律方面的具体问题并不十分熟悉,如果有一个精通法律的司法所作为助手,在一些重大决策和涉法问题上由司法所帮助把关,就可使领导如虎添翼,从而提高地方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进而协助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经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另外,建立一支人员充实、素质过硬的司法所队伍,可以很好的把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依法治理等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各项职能的长处,又可提升整体综合资源的优势,对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我县基层司法所现状
我县现有司法所18家,其中派驻司法所6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3人,其中从事司法业务工作10年以上4人,5年以上3人,2年以上4人,2年以下12人(9人刚刚分配到岗)。司法所实行县司法局与镇乡(街道)双重管理体制,县司法局派驻镇乡(街道)的司法所,其人员的任免、调动和录用征求镇乡(街道)的意见;镇乡(街道)内设司法所人员的任免、调动和录用征求县司法局的意见。司法助理员工资福利待遇关系由县司法局负责,镇乡(街道)另外提供一部分福利。
三、基层司法所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所法律地位不明确,职能界定不清。司法所机构设置既没有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确认,也没有在中央编委“立户列编”,司法所的设置与否主要取决于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县18个镇乡(街道)有12家司法所只是内设的一个虚无机构,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实质是机构未列入镇乡(街道)机构序列。而且其他在建的6个派驻司法所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相比,在办公用房、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办公设施及办公经费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二)人少事繁,职能发挥难以到位。目前,全县共有司法助理(特派)员23人,一个镇乡(街道)平均2人不到。根据司法部的规定,司法所主要职责有:指导、管理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协助基层政府处理重大疑难民间纠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依法治理工作;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年来,众多的司法助理员在各方面工作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日趋繁重的工作也使本来就单打独斗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应接不暇。司法助理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政府部门的涉法工作以外,还要承担镇乡(街道)的大量中心工作,使司法助理员工作任务日趋加剧,不能深入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从而出现“杂而无序,杂而不精”的“一盘散沙”现象。
(三)工作协调多,可操作性难。从司法所门口挂的牌子看,大多是这“中心”,那“委员会”或“工作站”,这些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多设在司法所,开展这些工作部分是司法行政的职能范围,但大多是其他部门的共同职责,司法所只是起到协调作用。牌子多,看似司法所地位提高,实质是给司法工作人员出了一道难题,给人一种司法工作务虚多、务实少的感觉。如果按照这些“中心”、“委员会”来开展工作,在司法所是很难开展的,主要就在于操作性难,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司法所机构体制的改革。
(四)经费短缺,保障措施难以保证。由于基层司法所的法律地位一直未能确认,必要的财政办公经费也没有相应的保障。财政预算中没有司法所、司法助理员的专项工作经费预算,所以办公经费没有固定来源,导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司法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严重影响。
(五)基层司法所人员变动过大,缺乏相对稳定。一方面,由于体制问题未能确立的关系,造成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难以很好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司法所人员的自身发展,在困难无法解决的前提下,许多司法司法助理员纷纷寻求新的岗位,跳出司法工作,造成人员变动大,工作难以衔接;另一方面,新上岗的人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刚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业务,又要轮岗到别的镇乡(街道),新上任的又要开始一段新的熟悉过程,常此以往,使工作缺乏连续性,发展就更困难。
四、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央领导对司法所建设寄予了厚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上,对司法所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政法会议要求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从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出发,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司法行政事业的成败。基层稳,则全局稳;基础牢,则事业兴。因此,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司法所用人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改善司法所的办公用房条件,配置必要的交通、通讯、文印、档案管理等办公设备,为司法所职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体制改革是根本。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组织机构规范化,司法所唯有达到机构独立、编制单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科学规范的问题。2007年,县司法局在跃龙街道设立了第一个派驻司法所,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这一举措开了我县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改变了以往司法所只是镇乡(街道)一个虚设的内置机构的管理体制。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局党组的重视下,县局着手扩大派驻司法所的建设工作,并将司法所长的级别提升为副股(股)级。这一举措为今后司法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律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建立健全“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管理严格、充满生机”的人员管理体制。要认真贯彻干部录用相关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会同人事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并严格按照用人标准、考录程序以及审核、审批、任免权限规范运作。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成效。目前,我县司法所只有5家配有2名司法行政专职人员,其余都是独根苗,人员的严重匮乏阻碍了司法所工作的正常运转。只有保证人员的充实,才能真正实行所长负责制。要建立健全以法律知识的全面运用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业务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
(四)专项财政是保障。财力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没有钱就干不了事,出不了成绩。目前的问题是,基层司法所没有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同,没有同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一样被同等摆上“政法部门”的位置,财政相对薄弱。由于县财政没有司法所办公经费的专项预算,所以缺乏资金保障。但是各司法所在开展职能工作、表彰先进典型、平时的打印资料、水电支出、交通通讯等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因此,只有司法所独立,其专项经费预算才能得到保障。
(五)考核机制是激励。在实行司法所机构单独列编后,在人员的使用上,才能真正实行考核任用制和岗位轮换制。每年年终对全体司法助理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实施所长述职制度,并征求所在镇乡(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留任。对成绩优秀的要对其进行表彰奖励和政治提拔,对考核不合格者和经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要做调离或转岗处理。要将岗位职责与学习培训和考核奖惩等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增强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责任心。
第二篇: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摘要: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民生、科学发展观、意义、背景、地位、指导作用
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的基础上,社会建设虽有很大进步,但仍是一块“短板”。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我国发展到今天,加强社会建设,既是提高民生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现在也有条件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按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民生建设。1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不断增长。做好民生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做好民生工作,还能够提高人们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质,这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因此,重视这项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位置。
三、着力构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5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要。政府要着力保基本,构筑起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保障网,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织起保基本的安全网,努力做到全覆盖,在保障对象上面向全体居民,在制度上不留空白,实现应保尽保;还要努力做到可持续,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政府实施保障房建设、医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实施保障房建设、医改、城乡居民养老等民生工程,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迈出重要步伐。十八大明确今后还要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可谓最大的福祉。
四、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指导作用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民生和社会建设实际资源配置、机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和保障。社会领域改革与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领域改革密切相关,把转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改革的重要原则是促进社会公正、保障机会公平。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公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同时,加快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形成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应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形成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培养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2
一是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6页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是需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四是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13-32)
[2] 重庆晚报数字报2012年11月9日 星期 五第七版《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三篇:加快基层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材料
夯实劳动保障基础,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为有效破解劳动保障工作发展难题,进一步提高我县劳动保障服务质量与水平,我们就全县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03年,我县开始组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经过几年的运作,我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软、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县10个乡镇、金坪华侨农场和工业园区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建所率达100%,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23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器材,各乡镇在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方面想方设法进行落实,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水边镇、马埠镇、巴邱镇平台建设比较规范,起点比较高。83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83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建成,基层劳动保障事务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工作业绩已经走在全市的前列,这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各劳动保障所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存在问题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劳动保障宣传工作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险政策未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些乡镇、部门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块块、部门利益为重,缺乏支持配合意识;部分企业对劳动保障工作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思想,在政策理解上出现偏差,劳动保障有关业务工作配合支持不到位。有些乡镇在保障所办公场地、建设配套经费、人员
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材料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有相当部分干部职工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思想意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不能适应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意识仍较广泛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存在工作热情不够高、工作效率不高、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三不高”现象,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劳动保障服务所干部“在其位不谋其事”,工作作风极其漂浮,县里布臵工作任务臵之脑后,根本不下去做工作,造成下面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对县里的有关精神全然不知,拖了县“两个合同、三个台帐”工作后腿;一些干部职工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对群众的咨询解答不够清楚,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堪忧;新上岗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情况不清,对开展工作的政策、措施等不能够熟练应用。
三、对策建议
当前劳动保障部门迫切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转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方式,实现重心下移,将工作面延伸到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劳动保障服务。特别是目前“两个合同、三个台帐”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党的十七大对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县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显得尤为紧迫。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使劲着力: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完善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的需要;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材料
保障服务工作平台,方便新县城居民办理有关业务。水边镇、马埠镇、巴邱镇要加快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步伐,力争明年上半年内建成三个实施一流、服务规范、高起点、高标准的精品亮点工程。进一步明确乡镇(园区)劳动保障服务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工作职能,加强规范管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始终,全面开展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接续等“一站式”服务,为城乡劳动力就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边建设边运转的原则,促使农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在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组织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协助做好社会保险参保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劳动合同签订与纠纷调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能,尽快发挥作用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快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村级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全覆盖,切实将劳动保障各项服务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4、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为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抓好经常性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种业务培训和资格考核,不定期对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及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水平,实现所有工作人员100%持证上岗。建议对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干部职工进行重新考核认定,全员强制性参加岗位资格培训,取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类(如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保障协理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指导人员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由县政府下文予以认可。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能动性、艺术性和协调性,当劳动保障本职工作与乡镇的中心工作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弹钢琴”,积极汇报工作,善于沟通,争取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
第四篇:基层司法所建设调研
基层司法所建设
我市基层司法所基本情况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结构,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机构共同构筑起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政法体系,它们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共同担负着加强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基层社会主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使命。
我市紧紧围绕“机构健全、人员充实、职责明确、设施完善、运作规范、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精心谋划、克服困难,务实工作,我市司法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按照国务院《中西部地区“两所一庭“建设规划》规定“乡镇司法所建设按每所12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办公用房具备所长室、工作人员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功能布局,制作安装统一的司法行政机构外观标识、公示栏、宣传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作人员由2名以上专(兼)职司法助理员组成”的要求,我市坚持按照“一乡(镇)一所”的设置原则,全面完成了全县80个乡镇司法所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一、我市基层司法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佳木斯市司法局在基层司法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体制不顺,影响了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
街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化解矛盾、推进依法治区的前沿阵地。但目前,我市部分司法所体制不顺,隶属不清,人少事繁,兼职过多,职能缺位,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司法所职能的持续履行。一是隶属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司法所交由街道管理,其权利的行使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街道和居委会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往往居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担任调委会、帮教小组的成员,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素质法律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基层司法工作队伍。二是工作流动性大。司法所作为街道的内设机构,不但要从事本所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往往还要参与街道其他事务性工作,如群众文化、计划生育等,有时甚至还要抽调人手协助街道其他部门的行政工作,这样势必造成司法干部不能专注于本职工作,影响司法所法律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司法所“高质量运行”的规范化要求。
(二)司法所和派出所工作配合不到位,出现衔接问题。
按照国家司法部要求,2010年11月份我市所有基层司法所都安装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对刑释解教
人员的管理更加及时化,与此同时司法所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它需要派出所的紧密配合,但由于派出所业务繁多,系统所提供的人员信息有不充足,所以给人员的核实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要加强派出所的权利配合。
(三)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操作困难。
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是司法所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刑满释放的人员,司法所要对其进行帮教安置,与刑满释放人员签订帮教协议、建立档案,季度写实,但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刑满释放人员释放后与司法所取得联系,如果他不主动到司法所报道,那么对他的帮教工作很难进行。
(四)专职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需要壮大,提高调解水平。当前,制约我所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民调工作的范围主要 集中在邻里纠纷、婚姻、劳务关系、债权债务、继承、赡养抚养、赔偿等方面,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还没有发展起来,普法宣传工作和“法律进社区”活动不全面,社会覆盖面较差,工作效率较低。
二是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强培训力度,开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水平。
三、改进基层司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方向,以构建“大普法”格局为目标,立足 “大服务”、“大环境”战略,整体推进基层司法普法工作向纵深开展。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工作的关键。首先,要密切与街道党工委和区司法局党委的关系,建立一支牢不可破的基层司法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其次,要认真贯彻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基层司法队伍建设成一支终身学习的学习性队伍。第三,我们应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完善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注意吸收社区离退休老法官、检察官和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司法建设,特别是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吸收社区老党员参与维稳工作,发挥余热,调动一切积极性,做好传帮带,维护社区稳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二)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整行政隶属关系,强化司法所机构的职能作用。通过上级领导的安排部署,加强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合作。我们应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合作在各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共同开展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工
作站应当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成,充分发挥工作站“短、平、快”及时、便利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特点。
(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以“四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上新台阶。
(四)围绕“三个下降、一个上升”的目标,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飞跃,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人民调解应紧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归口办理制度等制度,规范排查调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排查调处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实现“调、防、教”三结合,促进民调工作上新台阶
(五)立足社会实际,改革基层法律服务所
从服务于稳定的大局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改革法律服务所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服务所的发展。一是创新法律服务所体制,将法律服务所的性质定为“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法律服务所主任由区司法局聘任,执业人员及行政辅助人员由法律服务所聘用。在法
律服务所的布局上,打破一街一所的格局,特区外的街道可设两个所,特区内的街道仍设一个所。二是改革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隶属关系。我市社区法律服务站的设立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体制不顺。如果将社区法律服务站并入法律服务所,作为法律服务站的分支机构,对外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们相信能更好地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
(六)以人为本,管教结合,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街道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公安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和司法所共同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司法所,所长兼任主任,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我们还要建立街道、社区、用人单位三级矫正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其次,要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街道和司法所应当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纪律、工作请示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矫正对象接受制度、报到登记制度、外出请假制度、会客制度、回访制度、迁居制度、就业安置制度等,严防漏管和托管失控。同时,市、区司法局也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体系,提高矫正质量和矫正效果。第四,要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质量。一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化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将矫正对象个人资料输入电脑,随时可查;二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便捷、高效、互动的通信联络方式,及时将有关事宜通知矫正对象及其亲属,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第三,要建立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矫正,因人施矫。矫正对象自卑心理强、忧郁、情绪不稳定,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就会自暴自弃,走向自毁的道路。心理辅导室应当针对具体的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分别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强化矫正对象的自控能力。
第五篇:基层司法所建设汇报材料
首先,我代表县司法局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对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就我县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一、基本情况
县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辖四镇四乡,总人口39.44万人,居住着汉、彝、壮、苗、瑶、回等民族。近年来,我县遵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政法组织“两所一庭”
建设的指示精神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坚持把基层司法所建设作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抢抓发展机遇,用活国家政策,适当超前建设,保证适用便民”的原则,以改革司法所管理体制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为依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司法所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在五龙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其它七个司法所建设逐年推进,全面铺开,开创了我县司法所建设工作新局面。,全县8个乡(镇),建所率达100%,底,全县8个司法所全面竣工投入使用,8个司法所总占地面积为54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018平方米,每个所都设置了调解室、接待室、资料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抓住机遇,争取县乡党委政府重视,为基层司法所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司法所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强化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将司法所建设问题列入议程,研究解决司法所所长待遇、办公用房、资金投入、资金垫付、机构规格等一系列问题。县委、县政府对司法所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主要体现在“三个落实”上:一是落实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全县司法所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加强对司法所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司法所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全县综合治理目标考评内容。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两办”联合转发了《县司法局关于切实做好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办公用房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乡镇一所”的总体目标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的建所标准,要求乡镇党委、政府加强对司法所建设工作的领导,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等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报批、资金拨付、土地划拨、工程监理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司法所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年内全部建所的目标。三是落实建设经费。县政府常务会檠芯浚丶杜涮鬃式鹧细癜凑丈霞兑蠼信涮祝唤黾笆倍粤腥牍钅康?个司法所每所投入建设资金4万元,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要求乡镇为每个司法所无偿划拨建设用地300-660平方米。为此,以来,仅县级财政就到位司法所建设资金32万元,这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县来说执行上级政策是相当到位的。目前,全县8个司法所中央投资67.4万元、省级投资67.4万元全部到位,市投资33万元到位29万元(其中龙庆司法所市级配套4万元还未到位),县级配套32万元全部到位。
(二)精心组织,专款专用,严格施工管理,保障工程质量。
一是司法所建设批准立项后,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及时做好项目选址、图纸设计、落实施工单位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建设合同,严格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专门聘请一名有资质的工程质量监理师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二是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司法局班子成员定期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和施工合同要求进行施工,保障了工程质量。三是在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严格把关,专设帐户,专款专用,做到周密计划,精打细算,用活用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有效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破解难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基层司法所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着力解决基层司法所人员不足的问题,我县现有乡镇司法所8个,平均每个乡镇司法所在职在编人员只有一人多,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编制的严重不足,是制约基层司法所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沟通,由乡镇党委政府从乡直其它单位调剂了15名懂法律、基层情况熟悉、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各基层司法所,加上在职在编的11人,全县8个司法所有工作人员26人,平均每所基本达到3人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司法所人力不足的现状;二是协调联动突破司法所机构设置规格。积极向县委请示,明确规定了司法所的“机构规格可比照同类乡镇派出所、法庭等机构规格,由县委组织部、县政法委会同县司法局确定”,县委先后召开常委会议就司法所规格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将司法所定为副科级机构,从而解决了司法所机构规格和司法所所长高配等问题。目前,我县基层司法所所长已按副科级配置到位。三是积极争取县政府明确将司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