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屏山县后移民时代城市管理
浅析屏山县后移民时代城市经营
随着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一期蓄水目标完成,屏山县“一城五镇”移民整体搬迁也尘埃落定,后续发展新舞台幕布已经拉开。搬迁新城之后,全县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受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功能不完善,城镇集约化程度不高,辐射能力和带动力不强,管理水平较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屏山县 “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和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的农业县的现状仍未能全面扭转。要改变屏山县财力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镇基础设施欠账多,融资难度大,县城建设土地储备少。经营好新城市,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县城基本概况
屏山新县城北倚凤凰山,南傍岷江水,至宜宾市及机场约37公里、至老县城50公里、至向家坝电站坝址46公里。2012年规划总人口约6万人,面积约为5.4平方公里,根据“十二五”规划展望,新县城即将成为宜宾市二级中心城市之一;新县城按照“一城、两片、三组团”的布局结构形态规划(“一城”即屏山新县城,“两片”即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三组团”即丁发组团、石盘组团和凉坝组团),上、下台地市政道路由一条主干道、8条次干道和17条支路组成,交通网络布局合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和生活空间。新县城融合地理优势、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身,有望成为错落有致的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二、屏山城市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推动着城市发展,而城市则是各种资源要素载体。屏山历经十年封库停建,老县城城市规模小,城镇化率低,政府乃至居民城市理念不强,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各种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潜在资本没有概念,经营城市理念尚未形成,自身及周边资源要素挖掘不到位,搬迁后面临重大的维稳压力,同时,财政负担重,无法支撑城市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公益性事业,经营城市理念未被广大民众接受。
(二)支撑城市中心产业不强
2011年,屏山县三产业的结构为37.73:36.6:25.67,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96万元,其中亏损企业6个,亏损额达158.40万元。工业实力上存在产业集群不明显现象。目前,屏山仅有2个工业集中区,石盘工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企业为主,宋家坝工业园区以移民迁建企业为主。工业产品主要为纸业、茶叶、电石等,对地方财政贡献率极小,带动力不强、影响力较弱。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屏山新县城对外交通主要依靠S307省道,但该路段车流量大,经常造成通行不畅;由于新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完善,县城道路路况较差,县城内交通状况不佳,需进一步完善;文化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未建设,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无处开展。
(四)城市建设投资渠道单一
近年来,屏山县虽克服常规工作与移民工作相互交织的困境,在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建设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融资办法目前仅有理论方案,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政府单方面投融资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由于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往往使政府这个单一投资主体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城市建设这条路越走越窄。
三、经营城市的对策
(一)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经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全体居民共同努力。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导力量,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中坚力量,居民是经营城市的决定因素。县政府必须明确经营城市目的和内容并加以宣传以期取得全体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在全县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1.明确经营城市概念。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城市中可以用于经营的公共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凡城市所拥有的除纯公益事业外,可以资本化、资产化的资源,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它有利于筹集城市发展资本,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和运营,使其增加效益,并将经营收益再投入城市建设新项目,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经营城市目的。从长远看,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能保持城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社会和谐进步。
3、明确经营城市具体内容。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房产、山水、旅游、空间等。二是人力作用资源。如,电力、道路、桥梁、宾馆、市政公用设施。三是人文资源。如,人力、文化、科技和政府资源。四是延伸性派生资源。如,城市冠名权、无形资产、信息、品牌等。
(二)建立科学机制
经营城市经济运行机制就是市场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法制机制的综合运用。经营城市中的所有资源,应通过公开信息、公开竞争、公开招标和拍卖等市场办法来引导流通和配置。经营城市行政运作机制,重要是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经营城市的积极性。通过明确政府与企业、市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从制度上,利益上保证形成经营城市的合力;工作运行机制便是指要制订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办法以及阶段目标、考核体系等,使经营城市有序推进。为健全新屏山科学可行的行政运作机制,必须下决心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坚持城区一体化,包括规划、土地、房产、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和资金收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二是成立城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对城建资金进行归集和管理 ,通过参与城建项目投资、管理和开发经营 ,滚动发展。三是四是制订驱动机制与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利益分配以及公司的目标和部门机关的工作职责。
(三)确定经营项目
1.土地经营。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之本,也是城建资金的主要来源。屏山县虽无法同大城市相提并论,但规划城区用地大,有待开发利用,盘活江北片剩余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好江南片土地,舞活土地有偿使用是屏山县当前经营城市优势所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方式运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一是要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收购储备制度,实行土地价格垄断,牢牢掌握土地原始升值;二是放开土地二、三级市场,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大力推行经营性建设项目用地的招标拍卖制度,严格实行一口拍卖价,防止国有土地收益的流失;三是运用规划调控手段,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对土地市场实行不饱和供应,使土地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提高土地增值;四是利用土地级差原理涵养级差收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把“生地”养成“熟地”,优化开发环境,提高土地收益。
2.房产经营。经营城市势必繁荣城市,加快城市化高速发展。当下,屏山县人口虽不足4万,但是随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人口流入量必定大幅度提升,伴随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等良好条件形成,新县城必定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入住,城市住房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开发商带来大量的商机,使城市运营商出现成为必然。此外,屏山新县城房产经营交通建设与江南片房产开发商机并存,可以借势构建开放型园林新城框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江北片移民安置剩余房源与移民闲置房同新县城人气上涨带来房价提升并存,可以改善并完善房产交易各项措施。
3.公共设施经营。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市场化经营,使过去的产品变为商品,使公共设施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为资产运营乃至资本运营的过程,以推动城市建设的产业化发展。一是盘活现有资产。对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营 ,实行公开向社会招标 ,中标者成为投资主体 ,对项目的策划、资产筹措、建设实施、管理运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行全过程负责 ,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二是管活地下资产。地下管线应统一规划有偿使用,包括电力、邮电、燃气、有线电视等,既克服现行各自为战破坏市容市貌,又能将地下资源有偿使用升值,体现城市资源的价值;三是用活延伸资源。对城市设施的冠名权和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拍租。包括城市空间、街道两旁、路灯电杆、纯公益性场所的建筑物和珍贵树种、夜景等。
4.环境经营。环境是经营城市关键,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不仅能提高城市的身价,提高招商引资能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更能促使整座城市资源增值。屏山县移民搬迁后,立足“三年再造一个新屏山”的构想,提出“美丽屏山”目标,打造可经营的城市环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纲要。制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纲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并通过城市经营来实现;二是在详规的基础上,在对各建筑物和场地的审批时,要求外貌以及成片区域有不同风格,各建筑物又有特色;绿化、美化城区。进一步加大对“沿路、沿江、沿沟”的绿化力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五是下力气抓好软环境。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一诺千金”的信用环境。
5.文化经营。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城市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越有历史的品位,就越有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要加强屏山后移民时代城市管理,实现屏山跨越式发展应着力抓好四件事:一是结合移民新城挖掘人文历史,体现新屏山的人文景观、历史风貌,以增强城市的魅力。二是盘活现有场地。如,对图书馆、体育馆、生活广场等,可以投资合伙扩建,减少政府负担。三是激活乡土民族文化,活跃于旅游景点,把文化气氛搞浓。四是推介冠名式文化项目,既宣传企业单位文化又组织创收。
6.经营企业。任何城市都必须有支柱产业作支撑,否则城市再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据屏山新县城现状,应从五方面经营好企业。一是做大做强现有工业,特别是发展势头好的酒类、茶叶加工等企业,要促使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扩大工业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扩大场地的同时,一定要按城市规划,注意环境保护;三是培植发展商贸走廊。在交通便捷地段设立物业配置中心,包括工农业深度加工产品和农副业土产品,分类设若干市场;四是发展物流业。随着交通便利和物业的振兴,应规划引导发展运输业和相关的服务业。五是要下力气盘活现有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的闲置资产。同时,搞活优质股资产,筹措资金扩大产业。
第二篇:城市管理进入智能时代范文
城市管理进入智能时代
随着城市化扩张,管理项目不断增多,传统管理模式再也无法呵护城市敏感的神经,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势在必行,新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自2010年以来,寿光城管执法局升级数字化城管系统,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改进城市管理方法,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抓起,实现了城市与市民和谐共处以及城市环境的不断提升。
寿光城管执法局目前共有24名数字城管监督员。数字城管监督员均配备了以手机为原型,具备语音呼叫、拍照录音、手机定位等功能的“城管通”,确保及时掌握发生的各类问题。同时局督察中心也可把要求指令及时发送给每个数字城管监督员。7月4日上午,记者随着10号车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一道,来到他的辖区,现场感受“数字城管”的魅力。
数字城管应该是70%的服务,20%的管理
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负责广场街、圣城街等总面积超过
8.7平方公里,巡查街道长度超过20公里的片区,商铺近1000家。作为我市首批数字城管监督员之一,郭光勋每天工作就是拿着城管通在街面巡视,搜索城市“顽疾”,将发现的问题用手机拍下,传回局督察中心分类归口办理,完成后进行督察复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管通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乱张贴小广告、公共设施丢失、损坏等市容违章情况进行拍照取证,将可能对市民生活产生影响的案件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迅速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执法方式创新让数字城管工作思路愈加清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数字城管应该是70%的服务,20%的管理。首先是服务,其次是管理。城管无大事,管的无非是保洁摆摊。但民生无小事,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了,实质上就是做好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件大事。郭光勋告诉记者,今年五月初,他们巡查到市广场街西段
某一饭店门前,发现下水道被堵,致使金融小区门前污水横流,马上用城管通拍照取证并输入相关描述发送到局督察中心,督察中心工作人员立即通知相关中队进行整改。辖区中队在做好店主工作后,花了两个小时,将冒溢的地方修好,此后每当城管巡逻车开进居民小区,都会受到居民欢迎。
根据办理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城管执法局所有的执法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督察中心可实现对执法车辆的监控、定位、指挥、调度,以及时处理有关问题。而数字城管监督员通过走街串巷,手握装有GPS卫星定位仪的“城管通”,对城市环境进行督查,采集信息,发现和处理问题。哪里发生突发事件,现场就会呈现在督察中心的屏幕上,为处臵事件提供直观的依据。
城市管理工作效率提升2倍,结案率达到98%。
7月4日上午9点时30分,一位市民拨通了5209111寿光城管服务热线反映在金光街西段一个窨井盖丢失。
9时35分,负责该区域的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来到现场,掏出随身携带的“城管通”手机进行拍照,通过“城管通”将基本情况和图片信息发送到局督察中心。
9时40分,督察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数字数字城管监督员发送回的资料,确认这个遗失的井盖属于市政管理范围,随即将现场资料传送给市政部门。
10点整,市政部门工作人员携带窨井盖及相关工具和器材赶到。
10点时30分,新窨井盖安装完毕。等郭光勋巡逻完毕,回到现场进行拍照并上报。
从举报窨井盖缺失,到新的窨井盖安装完毕,只花了1个小时。这是我市数字化城管运行工作中的一个现场实例。在寿光城管执法局督察中心的大厅里,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数字城管”的工作流程:一个案件包括发现问题、受理立案、任务派遣、处臵问题、结案归档等5个步骤。督察中心收到数字城管监督员用“城管通”发来的案卷后,系统将自动生成一个预立案表单。“案卷”随即出现在督察中心的电脑界面。工作人员点开“案卷”,通过GPS定位系统精确显示了数字城管监督员拍照地点的坐标,对“案件”予以立案,并将信息转发给相关中队。相关中队根据“案件”内容,立刻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这是寿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的变化。市容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等到百姓投诉了才处理?当然不是。家住学院路的张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己住宅楼下常常成为无证啤酒摊、烧烤摊的聚集地,每到深夜,猜码声、吆喝声不绝于耳,附近居民不堪其苦。尽管常常投诉,可城管队员前脚刚走小摊贩后脚就返回,整治总是收效甚微。“现在又是摄像头监控又是“城管通”手机照相,还可以开通电话、寿光民声等多种举报方式,那些扰人的小摊贩就不敢乱来了!”当然,信息采集不仅仅靠24名数字数字城管监督员。城管服务热线5209111、市长热线、寿光民声等信息渠道各显神通,拉起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
“数字城管投入使用后,原来一天处理的问题,现在不到半天就解决了,理论上说平均案件办理时限缩短一半。”寿光城管执法局督察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4日,寿光数字城管共发现并上报案件近1356起,立案963多起,结案912起,结案率98%。通过数字城管,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转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臵、第一时间解决。因为督察效率提高,结案率也提高。并且由于能够加强问题处理结案反馈的监督,大大提高了结案率和群众满意率。
数字城管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城管问题,成为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数字城管的运作逐渐从降低群众对城管工作不满意度,到基本满意,再到非常满意,二年三大步,正在成为新的“城市管家”。
第三篇:把握移民工作规律 加快推进屏山移民迁建
把握移民工作规律 加快推进屏山移民迁建
屏山县移民局局长 唐作荣
向家坝水电站二期围堰已如期实现大江截流。屏山是向家坝水电站库区重点县,准确把握移民工作阶段性特征,正确分析当前屏山移民工作面临的形势,加快移民工作步伐,促进常规移民工作与围堰截流保障工作整体协调推进,确保围堰截流保障工作目标实现,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正确总结工作成效,坚定做好移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一是水电移民工作的规律性。水库水电工程非自愿移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规划、征地、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涉及库区经济重构、社会关系重组及与安置区社会文化融合,政策性、系统性、程序性很强,被喻为世界性难题。二是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特殊性。首先,电站枢纽工程2004年实质动工,2006年国家核准开工,移民工作落后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两年多时间,工程建设与移民工作不同步,导致围堰截流保障工作与常规移民工作将长时间交织影响和制约。其次,向家坝水电站是新颁布《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简称新《移民条例》)后国家核准第一个开工的大型水电站,尚无经验模式可借鉴,《移民可研报告》在新《移民条例》之前经国家批准,移民工作在新《移民条例》之后实施,形成“两张皮”。第三,在新旧《移民条例》交替、新《移民条例》的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机制滞后的状态下,采取“老程序,新政策”办法,是我国大型水电移民工作中仅有之例。
(二)当前屏山库区移民工作总体估价。屏山库区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始终以“超前谋划、提前安排、先期启动、争取主动”为指导思想,坚持“统一思想,科学决策,不断探索,增强队伍,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推进前期各项移民迁建工作:一是争取省、市高度重视,对屏山库区移民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快速推进;二是移民安置和补偿补助政策标准相继出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陆续完成,基本能满足城集镇大规模迁建的需要;三是提前启动的各项工程建设基本满足移民工作需要,围堰截流影响保障实施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移民工作进度和运行整体顺利;四是上级下达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库区社会总体平稳。
二、直面挑战,正视困难,不断深化对移民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当前屏山移民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一是任务繁重。2012年前要完成近6万移民安置、一城六镇整体迁建以及大量企业、专项设施迁复建工作,与屏山匮乏的人、财、物力量相比,任务艰巨,加上围堰截流保障工作攻坚,使屏山移民工作任务、难度和矛盾成几何级增大。二是矛盾问题相对集中。移民工作本身固有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正常移民工作与围堰截流保障工作相互交织,使移民工作的困难、问题集中凸显。三是实施时间紧迫。因移民工作任务堆积重叠,实施时间极为有限,工作压力大。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围堰截流保障工作推进难度大。目前国家尚未正式批复《截流方案报告》,有关截流工程项目均无资金计划,特殊措施无法启动,正常程序推进的工作进度与2009年汛期安全渡汛时间要求差距较大。二是前期政策滞后影响短期难以消化。因农村移民补偿补助标准和安置办法刚出台,政策宣传、移民安置方式选择、安置协议签订工作正加紧推进,堆积重叠到实施围堰截流保障工作阶段,短期难以全部消化。施工区与库区、正常移民与围堰截流保障、移民迁建征地与国土征地等存在一定的政策差异,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三是移民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省、市、县移民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尚需建立完善,涉及规划设计的咨询、审查、审批程序繁多,制约移民项目推进。四是规划设计与移民工作推进有一定差距。目前城集镇迁建规划已核定,但单体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审查还不能满足移民工作需要,围堰截流相关保通保畅的项目设计滞后。五是移民工程项目推进制约因素多。移民单项工程项目的立项、核准、审批程序不清,部分项目勘测、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变更较大。六是移民干部工作能力亟待提高。政策水平、群众工作能力还不适应工作开展。七是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不足。受封库停建、“三原”原则影响,一些项目、企业迁复建项目建设规模、标准等与实际和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建设资金普遍存在巨大缺口,地方政府深感压力大。
三、争取各方面支持配合,全力以赴推进移民工作
(一)强化统揽统筹,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移民工作。移民工作项目多、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全面系统分析,统筹统揽,强化控制,增强监督管理,提高信息反馈能力。首先,紧抓“一个重点、两个结合、八大板块”,分类完善子系统。即围绕2009年主汛期前围堰线下移民安全渡汛的“一个重点”;做好正常移民工作与围堰截流保障工作结合、工程项目进度与移民搬迁进度结合的“两个结合”;全力协调推进围堰淹没影响相关的过渡安置区建设、城集镇功能恢复、专业设施保通保畅、三个重点影响集镇和县城迁建、企业和专项(迁)复建、围堰线下库区农村移民、城集镇过渡移民和城集镇新址占地过渡农村移民的“八大板块”。其次,重抓各项工作程序间关系和前置条件关系,分轻重缓急安排部署。再次,紧抓科学决策、合理安排、信息反馈、监督控制四个环节,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逐月科学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工作重点,统筹部署;强化监督控制,成立监督组,逐项做到事前监查计划、事中半月监督措施和责任落实、后事监督结果;强化信息反馈,形成上下左右畅通快速高效的半周信息反馈网络体系,达到参谋、决策、指挥协调、执行、监督、信息反馈等各大系统有机协调统一,议必决、决必行、行必速、速有效。最后,必须严把导向关。需根据移民工作阶段性特点准确把握移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工作导向。
(二)健全移民组织指挥体系,确保移民工作加快推进。完善“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指挥部综合管理、乡镇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加快移民领导组办公室、农迁指挥部、城迁指挥部、围堰截流保障指挥部与各乡镇、各部门间相互磨合,理顺职能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力量整合,形成移民迁建整体合力。移民工作既要考虑群众的合法合理述求,又要考虑全局和大多数人利益,尽可能尊重移民意愿,体现政府主导。一要利用好省市县协调机制解决难题。争取加大现场处置协调力度,解决正常移民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程序以及截流保障工程项目程序等问题。二要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联系。尽快建立乡镇、部门、移民工作队间半月交流制度,快速推进耕地分解到户、城集镇新址占地移民过渡搬迁、线上个人财产调查及农村移民安置方式选择等工作。三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强化“感情移民”。要组织开展“为移民办实事解困难”的活动,增进感情和相互理解。同时提高工作透明度,把握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做到有情操作和智慧运作。四要加强政策研究,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常规移民工作与围堰截流保障工作的关系,施工区移民、城集镇新址占地移民、城集镇附居农村移民与库区其他农村移民的关系,云南、四川两省协调统一的关系,移民可研报告与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关系,“老程序”与“新办法”的机制运行关系,移民迁建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把握工作节奏,确保移民工作稳中求快。首先,遵循移民工作基本特点,工作一旦展开,要一鼓作气,不可懈怠。其次,必须把稳定工作摆在首要地位。稳定移民情绪是掌控全局的关键,要“抓小抓早抓苗头”,在加大宣传和沟通对话,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大多数移民的理解支持的同时,对违法者予以严厉打击,保持高压态势。第三,严格时序推进,严格遵循移民安置规划控制和工作计划、资金概算、项目及目标的四项管理基本程序,不可混淆,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个攻克,形成良好氛围,造成强大声势,有利于保持整体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第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必须集中力量加快过渡安置点的各项建设进度,确保2009年主汛期前锦屏、书楼、新市镇苟家坪的城集镇移民过渡安置房建设完成,2009年主汛期前必须做好围堰线下农村移民和城集镇移民安置。
(五)加强移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水平。广泛调研和大规模开展移民法律法规及政策学习、业务培训、政策宣传活动,转变移民干部的工作观念、思维、作风和方法,准确把握和理解新形势下移民工作的规律性、特殊性,促进移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复杂多变的移民工作环境。
第四篇:关于移民后期屏山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关于移民后期屏山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石 进
2012年,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在即,屏山库区移民工作即将由搬迁安置阶段进入后扶发展阶段,全县工作重心也将从移民迁建转移到库区及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对于屏山这样的山区农业县,如何发挥农业经济在移民可持续发展及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
一、屏山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屏山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宜宾市西部。全县幅员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其中2个彝族乡),总人口30.98万(农业人口26.7万),有耕地17201公顷,林地79587公顷,森林覆盖率51.3%,三次产业结构为44.6:26.2:29.2,城镇化率为19%,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屏山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2.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二是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茶叶基地达到15万亩、烤烟面积达到2.2万亩、水果面积达到11.5万亩,成为“全省优质绿茶基地县”、“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和“水果产业基地培育县”。三是特色畜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生态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5个,畜牧产值占据农业产值半壁河山。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7亿元、林业产值1.45亿元、畜牧业产值7.5亿元。
二、屏山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投入、地理条件、资源匮乏和近十年封库停建等原因,屏山农业经济与市内外发达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较小,虽然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7亿元,但总量仍远远落后宜宾市其他区县。二是产业品牌不突出,虽有部分农产品自主品牌,但是品牌不响亮、效应不明显、知名度不高。三是农业经营粗放,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低,综合效益差,农民增收乏力。四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虽已建立近百个农业专合组织,但组织化水平较低,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五是农业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从总体上加大了对农业板块的政策扶持,但是屏山受多种政策条框及自身财力限制,项目储备量仍然较小。六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受移民迁建及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缺乏招商引资可比优势,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屏山农业经济发展。七是农民、农村观念落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发展农业产业和经济的思路和方法不多。
三、屏山农业经济发展定位
(一)特色农业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屏山在茶叶、魔芋、林竹、烤烟、水果、畜牧等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移民迁建后区位条件改变及市场需求量增加,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农业融资环境改善,屏山发展特色农业前景巨大。
(二)生态农业县。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后,库区将形成“高峡平湖”景观,加上老君山原始森林、龙华古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旅游等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生态农产品也将广受青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是屏山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四、屏山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展望
(一)发展思路。以“生态、特色”为主题,重点在“土”字上下工夫,抢抓移民后期扶持及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围绕一个目标(提速增效促农增收),加快两个建设(基地建设、体系建设),提高三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农机化作业和抗灾能力),推进农业四化(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强化五个支撑(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打造六大产业(茶叶、林竹、果蔬、畜牧、烤烟、白魔芋)。
(二)发展目标。到2016年底,力争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优质水果达到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15万亩,白魔芋达到10万亩,烤烟种植达到4万亩,建成产值达300万元以上的生态畜牧示范基地100个,确保建成产值超千万元的村100个,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其中:农业12亿元、林业2.5亿元、畜牧业10亿元、渔业0.5亿元)。
(三)产业布局。一是以构建库区第二产业带为重点,在书楼、锦屏、新安、新市、清平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优质茶叶和生态畜牧、库区水产养殖基地及生态观光旅游,推进金沙江产业带上品牌、增效益;二是以建设新县城及宜宾市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在新发、大乘、鸭池、富荣等乡镇大力发展早春茶、蔬菜、蚕桑、獭兔、肉羊等无公害种养殖业,推进岷江产业带成规模、上档次。三是以龙溪、龙华、中都、太平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林竹产品、优质烤烟、优质白魔芋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基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业快速发展。四是以夏溪、屏边、清平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山黑猪、高山羊及西宁河细鲢鱼等生态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具有彝族风味的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五、屏山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基地建设。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整合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移民迁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等政策和项目,结合屏山气候、地理条件的多样性,采取整村连片推进、集中打捆打造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借助库区高峡平湖景观和农业产业重构,重点打造库区第二优质水果带及书楼—锦屏—新安—新市—清平观光农业基地。二是抢抓农业综合县及烤烟基地单元县机遇,打造中都—太平万亩优质烤烟、魔芋基地、新发—大乘万亩优质早茶基地。三是利用山地气候多样性,打造龙华—龙溪林竹产业基地、夏溪—屏边生态绿茶基地及山区生态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将屏山打造为优质烤烟、茶叶、水果产业基地强县,促进农业产业提质扩面。
(二)突出特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突出“生态、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打响“屏山炒青”、“金屏水果”等本土品牌。一是打破“分散经营、各自为阵”的局面,积极推进茶叶品牌整合,使“屏山炒青”实质投入集团运营,提升“屏山炒青”等品牌知名度和商业价值;以无公害、生态为重点,扶持壮大1-2个本土绿茶品牌,改变屏山茶叶长期处于初级产品供应端的地位,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二是发挥“阳光、绿色”特点,以商标为主体、质量为核心,融入信用、文化等信息,形成统一的“屏”字头品牌,打造具有屏山特色的农业、畜牧品牌(水果、白魔芋、蔬菜及腊肉、山羊、生态土鸡、蜂蜜、彝胞鸡等)。
(三)汇聚内力倾力发展专合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大力发展以协会为主的农村专合组织,建立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要重点扶持、培育、壮大现有茶叶、果品、魔芋、生猪、肉牛羊和土鸡等协会,发挥其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提高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要重点规范专合组织,在种植业专合组织内选一批明白人,分工协作引领专合组织发展;在畜牧业专合组织内实施“六统一分”的养殖模式(统一章程、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分户分区饲养等)。三是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种养殖业,专业加工、专业营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让农民更多地直接获得收益。
(四)借助外力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一是精心包装招商项目。根据屏山特色优势,着重包装并推出优质茶叶、魔芋、水果、林竹、药材、畜产品等产业化开发项目,积极组织产品和企业参加“中国宜宾早茶节”、“中国西部农交会”等展销活动,向外展示屏山优质产品和潜力。二是完善招商政策。坚持“先予、做大、后取”的原则,在土地、融资上完善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营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良环境,以最大的优惠吸引企业来屏投资开发,发挥借鉴外来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上的先进经验。三是建立加工园区和专业市场。利用好新县城区位交通条件,力争建立宜宾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
(五)强化引领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彻底改变对龙头企业只扶持不管理的现状,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方式转变。一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培育管理。坚持育、管并举,研究、制定、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科学确定龙头企业进入和退出条件,建立以奖代补激励制度和以退代惩约束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形成以政府培育为载体、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为主体的良性发展机制。二是抓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引进。重点抓好农业特色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争引进“雨润”、“新希望”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屏山开展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强化公司牵引,发挥协会和专合组织助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务求建设成川南优质绿茶基地和宜宾无公害优质干水果基地,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生态养殖基地。
(六)科学发展致力优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开阔思路,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山区农业观念,促进屏山农业经济由“粮猪型”向“特色产业型”转变,由单一产业向产业链条转变。一是在发展模式上重点将种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发展模式,体现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种植上着力推广现有的“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种植模式,养殖上重点推广“公司+农户”或“专合组织+农户”的养殖模式,科学运用“借猪还猪”、“借羊还羊”的模式加快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坚持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培养一批农业骨干型人才。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和水务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建立“校县”合作关系,通过进校培训和到场示范培训的方式培训一批农业骨干人才。
第五篇:后亚运时代广州城市管理
后亚运时代广州城市管理的探讨
摘要:亚运会在广州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广州的国际地位,促进广州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办亚运,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力量和手段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亚运会的结束,如何使广州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得到良好的运转和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城市管理是城市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亚运后广州市的体育场馆、交通、信息、社区管理等几方面简要分析了良好的城市管理对广州市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 后亚运时代 广州
广州市主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是广州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难得机遇,也是向国际社会宣传广州、介绍广州,让世界了解广州,让广州走向世界的难得机遇。要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和谐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不仅要有一流的设施,更要有一流的服务。而亚运会后广州的城市管理,比如的体育场馆、交通、信息、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对广州今后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一、亚运后广州市体育场馆的管理 1.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分析
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使用70个体育场馆,包括53个比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这些场馆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其中4个场馆分别设置在广东佛山、东莞、汕尾。在70个体育场馆中,新建12个,改建、扩建58个。新建12个场馆包括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广州飞碟
训练中心、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南沙体育馆、花都新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海珠体育馆、广州棋院和广东重竞技综合馆。
广州亚运会在场馆建设投资和场馆坐席规模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亚运会,而且,亚运场馆的技术装备和水平都达到了举办国际赛事的标准,在亚运后广州市体育场馆的质量和树立都将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2.广州亚运会场馆的特点与规划概况 1)场馆分布在偏远县区,多中心布局。
亚运场馆安排充分考虑了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求,采取了多中心、多功能的战略布局,将比赛、训练场馆合理分布到10个区和2个县级市。此次广州亚运会使用53个比赛场馆,19个训练场馆,改扩建60个,新建12个。广州主赛区的比赛场馆相对集中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等亚运场馆群;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和主媒体中心等非比赛场馆,则集中设在番禺区新建的亚运城。
上述个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遍布广州市10个区2个县级市和佛山、东莞、汕尾3个分赛区城市,形成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及花园酒店(总部酒店)周边场馆等五大亚运会场馆群。全部场馆遵从距亚运地30分钟车程路程的原则来安排。亚运会场馆布局形成了多中心、多功能的空间格局。这种多中心的场馆群布局:既有效拓展新区,又兼顾旧区优化提升。2)场馆数量和规模有所控制
这次亚运会新建场馆数量12个。其中4个为省级体育场馆,4个为市级体育场馆,4个为区县级体育场馆。这个数字小于前几届亚运会新建场馆数。这些新场馆大多坐落在城市的新发展地区和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
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和网球中心都建在原来的奥体中心内,以进一步强化这个地区的设施密度,为未来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做准备。而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广州棋院都位于广州新开发(或即将开发)的地区,如广州新城、大学城。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南沙体育馆、海珠体育中心体育馆、花都新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都位于公共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行政区。3)场馆设计突破创新
此次场馆设计上借鉴了国外经验,在满足比赛要求的同时,考虑了赛后的后续利用。亚运的游泳馆是所有场馆中考虑赛后利用最多的场馆,设计上对场馆功能进行了区分,在空间
利用上形成互补。游泳跳水馆的比赛池中设置了移动池岸,以满足赛后训练和进行短池比赛等多方面要求。游泳跳水馆的部分附属用房,直接设计成了覆土建筑,减少了因为阳光照射而需要降温的费用,为场馆运营者尽可能节省了开支。4)亚运新城的双重定位,带动城市薄弱地带发展
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将构筑“一主三副”和“两心四城”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品质。“一主”即中心主城区,重点建设珠江新城、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广州新城等地区;“三副”指在中心主城区南、东、北各发展一个副城区,即南沙、萝岗-新塘、花都副城区。“两心”主要是指天河新城中心、广州新城中心;“四城”主要是指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
亚运城选址番禺中东部,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99平方公里,其中建筑密度12.2%。绿地率55.9%,是规划的广州新城建设启动区,主要包括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亚运公园六大部分,赛时容纳44800人进驻。亚运会结束后,亚运城将转换为商品房住宅小区,成为娱乐、购物、餐饮、医疗、中小学等各项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高品质生活社区,进一步推进广州“南拓”,带动广州新城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
亚运城的定位是双重的,既要满足亚运会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广州新城的启动区,因此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时和赛后两方面需求的结合,包括交通设施,都是为城市的发展和路网对接、为未来城市的扩展作考虑。赛后,亚运城将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居住、文化、体育、商业、市政等综合配套设施,打造成为可容纳10万人口规模、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新型人居示范宜居社区,带动周边城市的整体发展,推动城市“南拓”战略的实施。3.亚运后广州体育场馆利用的建议
1)部分场馆向市民开放,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亚运使广州在硬件设施上的确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市民的素质的提高,使城市的变化可以带动市民素质的变化。在向市民免费开放场馆的同时,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一些措施来制约市民的行为以及进行一些相关的教育,从而使向市民免费开放部分场馆这个措施真正的可行。希望能够通过部分场馆免费开放这种惠民的措施,带动整座城市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
大型体育场馆必须摒弃只搞体育的传统模式,迎合大众的需求,必须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以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将形成项目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体育场馆不
仅要举办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等,还要进行非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如商务活动、娱乐、餐饮以及无形资产经营等。
从广州具体状况出发,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和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训练组成的体育产业对体育场馆或社会需求施的需求;二是演唱会、音乐会、居民文化活动等组成的文化产业和事业对场馆设施的需求;三是会展业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商业。
因此,广州亚运会场馆在赛后利用过程中,其经营项目可以灵活多样:表演比赛、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展览会、餐饮、住宿、购物等,但都要围绕体育场馆拥有丰富的场馆资源,赛事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资源来开展和开发。例如,利用场馆的硬件设施进行场馆出租,组织承办各种赛事,承接广告,承办各种会展,商业汇演,文艺演出,出售、出租场地冠名权,发行场馆项目贵宾卡;利用城市名片的荣誉接待旅游开发,吸引社会赞助;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优势开发体育商城,形成餐饮、住宿、购物一体化经营,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各项资源投资或与社会其他行业合作开发新项目。2)科学规划场馆布局,合理配置
科学规划主要指场馆的选址和布局。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对赛后运营、甚至对其周边地区的综合效益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场馆的规划设计,既要有利于体育比赛,又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二是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三是与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结合。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让场馆靠近居民生活区。第四,赛后拆除那些临时性的体育比赛场地设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赛后维修保养费用和工作人员的开支费用等。
基于广州亚运城的双重定位,比赛后将新建大量住宅、完赛各项配套设施,成为广州另一个市中心区,实现广州南拓的发展。另外,广州在场馆布置的时候采用多中心模式布局,场馆分布在广州市10个区2个县级市和佛山、东莞、汕尾3个分赛区城市,尤其是增城、从化这些经济发展较薄弱的地带,多中心赛区布局模式,可以很好兼顾比赛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首先,方便赛事的交通组织,只要解决给赛区的交通,就可以满足比赛的需要。其次,将多种体育馆分布在城市各处,使体育设施具有相对合适的服务半径,从而方便赛后利用。3)将场馆的赛后利用与旅游观光相结合
大型体育赛事早已成为城市间、国家间的文化、精神、价值交流的平台。例如。2002年釜山亚运会期间举行的文化与国际哲学学术大会、亚洲古典音乐学术研讨会、亚洲国际艺术研讨会等活动非常有效地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品位。所以,亚运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体育意
识,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同时,亚运会的结束也并不代表其影响力结束,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影响是长期的。亚运会每一个场馆的设计理念都不相同,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像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其设计师邵巧明介绍其的设计理念是富有动感,强调其的流线型,除此之外,还在体操馆和台球馆、壁球馆之间建设了综合体育馆的核心—亚运历史博物馆,并把这个核心做成了醒目的红色。因为亚运场馆赛后还可做为旅游观光的用途,把其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线路供游人参观。例如位于大学城的场馆,可将它们与大学城内的岭南印象园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新的亚运文化游的旅游线路。岭南印象园是一座极能体现岭南特色的建筑、风貌、民俗、文物估计以及岭南文化的服饰、语言、生活方式等特色的综合主题公园。这样可以让游客在参观亚运场馆的同时,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这样即增加了旅游收益,又为场馆往后的维护增加了经费,同时又宣传了广州。
4)亚运体育场馆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场馆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
我国亚运会场馆一般是国家一次性投资兴建,日后只是差额补助场馆的维护成本,场馆的二次开发资金只能靠积累,而由于二次开发所需的资金一般比较大,体育场馆自身特点决定了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是很难进行项目开发的,所以体育场馆要通过资源整合、资源置换、项目捆绑、场馆冠名等多种方式与社会上一些投资商进行长期的合作,这将有利于解决场馆二次开发所需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场馆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场馆经济效益的提高。大规模的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除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之外,还面临赛后大量场馆的开发利用问题。因此,广州市政府和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借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项目法人招标的市场化运作成功的经验,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亚运会场馆的后续建设和经营,减少政府的投资、经营风险,探索出一条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公益设施的融资新渠道。5)综合利用场馆
亚运场馆可仿效鸟巢和水立方,在后亚运时期加强其的综合利用性,像是开放游览收取费用,像是鸟巢的游览分为外观和内观,外观免费,内观其贵宾路线则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亚运某些具有代表的场馆,也可效仿这样的做法。另外,鸟巢和水立方还会不一定期的举行演唱会、表演、大型文艺演出。鸟巢从原来的单一运动场馆转型为以精品旅游、高端演出以及大型文化体育赛事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基地,水立方将成为大型的文艺演出场所。广州众多的亚运场馆可根据每个场馆的不同的特点,设计规划其不同的功能,提升它们的综合利用性。从现在到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这段时期是一大商业契机,如果我们能够抓紧整理并大力推展广州亚运遗产,想方设法进行多种合理的经营,有可能又会创造出多一个广州亚
运的奇迹。
二、后亚运时期的广州交通管理
近年来,伴随着广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迅速扩大,但乘车难、行车难的局面仍在不断加剧。随着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扩展,市民出行对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城市公共交通现状的改善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随着2010年亚运会的临近,广州市参照国外成功经验,通过城市公交体系的优化,整合交通资源,逐步形成了政策、规划、设施一体化的良好格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交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阶段,还要制定专项个性化疏导维护方案。交管部门还将继续深化亚运期间交通科技的应用,成功实施“单双号出行”等交通管制措施,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1.限行对广州交通的正面影响
1)限行前后主干道时速差一倍。限行前,全城交通拥堵情况严重,车流量巨大、轻微事故频发。在广州各大主干道中,南北走向的广州大道很多时候几近瘫痪,东西走向的黄埔大道更是挪不动步。单双号实行后,交通十分顺畅,大部分主干道均能保持60公里左右的时速。从“不限行”到“限行”,实在是“冰火两重天”!
2)市区停车位增多,机动车出行花费减少。由于限行后广州市一半的车辆不能出行,大大降低了对停车场的使用率,使得设在道路两边的停车场使用量大减,为车辆的顺畅通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且机动车时速提高,耗油量降低,出行花费也相应减少。
3)限行实行后公交车准点率提高。限行实行对于公交族来说,也是有影响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BRT开通后,公交车的到站时间与站台上的告示屏显示的时间不一致,这与某些交通路段经常塞车有关系。通常情况下会推迟5-10分钟,甚至更长。但自从限行实行后,公交车准点率提高大大提高。广州市交委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车限行后,广州全市公交车准时率却达到了95%以上,比非限行期间动辄受到交通堵塞影响时好了很多。2.限行对广州交通的负面影响
1)公交压力倍增。限行前,广州的公共交通压力已经非常大,自从限行后,公交车的载客压力倍增。很多时候,甚至出现乘客连等几辆车都无法挤上车的局面。地铁、出租车的压力也大大增加。
2)限行对广州市的驾校行业造成致命打击。广州市约有一千三百万人口,驾校行业的潜力非常巨大,为国家税收作出不少贡献。一旦实行单双号限行,务必影响驾校的招生率,而且也会对驾校的车辆调控和考务预约带来很大的难度。3.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
既然实行单双号限行的代价如此之大,很多学者建议亚运后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整治广州交通。
1)广州市应该根据道路的容量和空气环境容量来限制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在恢复建筑工程施工的同时严格限制黄标车的出行,规定报废一辆车才能增加一辆车;根据新增道路容量来增加汽车的上牌量。
2)在财政上增加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以更优惠的公交车、地铁、轮渡等的价格,鼓励广大市民自愿选择公交出行。
3)借鉴香港经验,倡导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城乡无缝接驳,减少进入城市区域的交通流量,把公交和地铁的运输能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后才考虑增加道路容量。4)城市规划与设施建设方面
①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交的便捷性、准时性及舒适性水平。
目前私家车的使用率之所以高,是由于开车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为方便快捷。只有通过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才能引导有车族在上下班的时候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发展高速轻轨、适当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合理规划线路,根据不同时段调整发车次数;优化道路设施等。这一方式在日本东京就得到很好的体现,现在东京几乎是家家都有车,但是市民上班下班出行方式90% 都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这也得益于他们公共交通体系的便捷、准时、快速,特别是地铁和轻轨。
②要适度增加私家车的使用成本,收取‘拥堵费’
像英国伦敦、新加坡,汽车进入中心城区,系统就会自动额外收费。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观点,认为对私人占有公共资源收费,实际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市中心交通流量的举措。政府可以通过税费的杠杆,增加汽车购置和使用成本,比如上调购置税、开征燃油税等手段来有效控制私家车的盲目消费,引导市民合理有效地使用私家汽车。
③按照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区位的停车场收取相应的停车费
在香港,中心城区停车收费是郊区几倍甚至几十倍。实行香港模式实行综合治理,让人需要的时候才开车,平时尽量不开车,有效合理地把私家车主分流到公共交通中去。④错开各单位上下班时间,契合现有公交运输能力。
由市政府牵头,改变各单位上下班时间过于集中的局面,对本市各单位和政府机关分别制定如下3个上下班时间,并鼓励各单位实行弹性工作时间。
目前,世界各国学者们对于交通拥堵的问题都做了不少研究,在是否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方面赞成和反对双方更是喋喋不休,相互争论。唯一认可的一点是:必须通过分析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才能下定论。所以,在没有实行限行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完善交通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市政设施才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
三、亚运后广州城市信息管理 1.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城市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进行城市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处理和分析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管理整个城市,使城市接近最佳管理状态。它包括城市管理主体的信息化和城市管理物质对象的数字化。管理主体信息化是指城市政府等管理主体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其内部办公自动化和各专业部门间的网络互联,以提高信息沟通能力和整体运行效率。城市管理物质对象的数字化是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等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的特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存储、传输、整合、分析,最终以文字、音像、图形等形式输出,作为城市管理的技术依据,以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过程。
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政务、城市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监控信息系统等很多方面。
城市管理信息化,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改变以前城市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不畅、被动管理、封闭管理、管理不科学的状况。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多维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进而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管理的效率。
2.亚运后加快广州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举世瞩目的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圆满结束了,人们在感受盛会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之后,都是讨论亚运后的城市管理如何进行,如何保持亚运期间那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出门不堵车,满城鲜花打扮,空气清新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在广州亚运后如何保持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加美好幸福而需要思考的东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加快广州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城市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利用3s技术加快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防灾、地下综合管线维护、城市生态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
面的系统;加强与城市发展和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和综合集成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2)加快培养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尽快造就一批集信息网络技术和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尤其是具备综合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信息深度加工、系统分析的资深人才队伍。
3)加快提高城市公民的信息素养。城市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这个行为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起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城市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正确的利用城市网络。
4)重视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城市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所以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后亚运时代的社区管理
广州是一个善用体育事件的大城市,早在亚运会申办初期,广州就不是把亚运会看出简单的体育比赛,而是希望借助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触媒效应”,迈向国际化,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建设“两个适宜”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为此,广州市将城市发展目标与“亚运会”这一战略工具的作用很好地的结合,全面推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区管理的改造工程,促使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为后亚运时代广州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1)继续推进“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广州市应把社区建设作为后亚运时代切实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中之重来抓,把社区建设工作列为制订之中的全市“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新路。要从体制、内容、方式、手段上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使居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心理压力、就业、生老病死等问题需求都能在社区、街道得到帮助解决。2)转变社区更新改造观念
此次社区管理改造推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改造对象的确定、改造方案的制定都是政府说了算。实践证明,这种独断专行的改造模式容易忽视社区居民的利益,甚至引发各种社会矛盾。首先,政府要改变理念。政府应树立起市场经济下的“公平自愿”原则,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增加公众参与渠道,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其次,开发商要转变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在旧城更新改造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获取商业开发利润自然是开发商的主要目的,但是开发商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
养,加强社会责任感,推动公众参与,在商业利润与公众利益之间谋求合理的平衡,才能使拆迁安置的矛盾减少到最小,才能得到住户的支持,进而加快更新改造的速度,最终达到实现开发利润与企业形象提升的双重目标。
再次,社区居民自身也要转变观念上。社区居民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更新改造中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只有积极参与到社区更新改造中,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使自己生活的环境得到真正改善。因而,居民既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社区更新改造中的权力和义务,又要加强相关的规划设计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参与能力。3)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健全社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平台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根据广州实际,在一些街道社区开展社区服务中心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要高度整合全市的行政和社会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健全社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平台,使之一头连着社区广大居民,一头连着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齐抓共管”解决居民生活需求问题的社区服务网络。将来市民有什么投诉,都可以找到各区党政一把手直接投诉,而不用跑到市一级的部门来投诉。在街道建立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对于群众满意、评价较高的街道干部,可以破格提拔,比如“副局级街道书记”,让基层干部更安心、更热心、更尽心地扎根社区、服务居民。4)加强社会力量培育
社区尤其是低收入社区,其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决定了其在决策体系中的地位,难以与政府和市场抗衡。因而要维护社区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育,提高社会力在更新改造决策体系中的影响力,以制衡政府与市场的“权钱”联盟。所以要加强社区能力的培育。社区是更新改造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然而社区自身又是弱势群体,这主要是因为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和生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壮大社区力量,提高社区对于更新改造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维权能力,以保障社区自身的合法利益。然而,社区居民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难以在决策体系中发挥作用,往往也容易被“权钱”联盟各个击破。社区能力的培育必须从社区居民个体抓起。一方面,要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更新改造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的参与能力——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于更新改造项目的认知来实现;另一方面,在社区居民个体参与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培育。5)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目前,中国的官员实行任免制,而非西方那种由市民选举产生,即使“权钱”联盟以牺牲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促进城市发展,公众也无法通过换届选举的方式来拆散这种联
盟,唯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才有效制衡这种联盟。主要方式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大众对更新改造全过程进行监督,提高更新改造操作的曝光度。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和市场为了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便会有所收敛,从而限制“权钱"联盟的行为。
五、结语
进入后亚运时代,广州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城市管理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政府要想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继续深入和提高城市管理这个以人为本的工程,真正的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综上来看,亚运后广州城市管理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以人为本,从广州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完善交通、信息、社区、体育场馆、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让亚运的投入要做到短期投入长期受益,使亚运期间与亚运后所创造的收获与成绩真正的融入市民的生活中和整个广洲市及周边地区,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进陈华.欧阳静仁.2010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思考.体育学刊.2010.05.第17卷.第5期
[2]潘华山.广州大学城2010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和前后期管理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1.第28卷.第1期
[3]李圣旺.广州亚运场馆投资、建设与经营的对策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1.第26卷.第1期
[4]广州亚运城逾七成设施赛后改造 有望成新旅游线路[J],南方日报 2010 [5]赵义.广州交通的崩溃危言.双周刊.200907第二期 [6]王文华.广州交通突破警戒线.博识文萃杂志,201005 [7]王新文,郭东法,吕洪涛.城市管理信息化:内涵、特征与理念更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2(4)
[8]陈辉.城市管理信息化战略探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6)[9]张建.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4(5)
[10]王洪钟.树立现代城市管理理念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10)
[11]郑静.论广州城中村的形成、演变与改造对策[J].规划与观察,2004(1)
[12]黄向平,朱子丹,杨明.2010年广州亚运会与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发展及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