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上半年调解衔接汇报
区*乡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 2011年上半年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区法院、区衔接办的具体指导下,调解中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动员发动各方面力量,以维护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通过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预警、排查、联调、处置“四个机制”,切实做到对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了得、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矛盾,特别是在维护我乡2011年“两节”期间、各级“两会”、人大期间的安定稳定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领导重视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调解中心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具体排查全乡11个村的矛盾纠纷。乡主要领导每月都听取中心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汇报,针对中心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研究对策,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在2011年“两节”、各级“两会”和各级人大期间,分别成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由各包村领导组织力量,对全乡范围内新旧矛盾进行统一排查,合力调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会”期间,没有出现进京到省上访的现象,各级人大期间,实现各级人大零上访。
二、健全调解网络
以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为纽带,各相关部门及各村调委会协调配合,并通过各村调解信息员及时上报发现的矛盾纠纷,做到及时处理,及早解决。由此,在全乡形成自上而下、左右衔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做到信息畅通,网络健全,全乡上下拧成一股绳,全面构建大调解格局。
目前我乡的调解信息员包括:乡、村调委会12个,两级调解人员共计65人;治保会11个,成员42人;老协会22个,成员93人。
今年以来,我中心继续对调解网络进行调整,一是扩大基层信息员数量,保障信息更加迅速、真实;二是加强了和区衔接办的联系,及时报送信息报表和调解动态。
三、及时化解矛盾
按照矛盾纠纷“发现早,介入快,处理好”的要求,为达到不上交、不合流、不激化、不反复的目标任务,对排查出来的突出矛盾纠纷,乡调解中心有效整合各方力量进行调处,同时乡有关领导亲自参与排查调处,对矛盾纠纷的重点问题亲自过问,进行督办,限期给予解决。
乡调解中心和村调解员在处理矛盾时能以认真的工作作风,较好的责任意识为基础,发扬吃苦耐劳、为民服务的精神,在合理的调解期限内处理好矛盾纠纷,没有发生一起相互推诿或者故意不处理、拖延处理纠纷的现象。乡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能够克服疲劳,相互配合,尽一切可能将问题解决在当下、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主要工作做法
在我乡排查出的各类矛盾中,邻里纠纷和宅基地纠纷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宅基地纠纷,由于它涉及到群众的根本利益,调解员在处理这类矛盾时,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取得成效。处理好宅基地、土地类矛盾不仅是我乡目前调解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建设和谐*、维护我乡安定稳定的突破点。为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实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我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不断摸索,努力尝试寻找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方式来化解矛盾。中心在*乡派出所挂牌成立近一年,在区法院、区衔接办、区司法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工作能力不断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已经被列入“莆田市直抓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名单”。中心成立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省公安厅副厅长张东鸣、市政法委副书记陈兆文、市公安局法制科科长潘玉森等领导分别到我中心实地考察,并对我中心的工作表示肯定和赞赏。
总结我中心工作一段时期以来的做法,主要有:
1、温馨调解室调解。通过召集双方当事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温馨调解室进行调解,一是给调解工作带来一份庄重和严肃的气氛,提高调解中心的公信力;二是避免了因双方口角引起的群众性纠纷;三是缓和了矛盾,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避免了当事人的行为过激造成矛盾升级。
2、现场调解。通过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到矛盾具体发生地查看情况,进行现场调解。一方面调解员通过实地查看,可以更清楚矛盾现状,不受当事人一面之词误导,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调解员可以做出直观的调解草案,以便调解深入。
3、赴外地调解。当出现矛盾急需解决而又可能引起激化,而一方当事人却无法返回处理的情况时,调解中心可以视情况特派工作人员赴外地进行调解。
4、联合调解。通过邀请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到调解中,一是整合了力量,加大了调解力度,二是提高了效率,能够及时了解矛盾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快地作出调解意见。
5、委托调解。因工作需要,可委托他人主持调解工作。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调解工作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
6、远程视频调解。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和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调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种更直观、更经济地调解方式,远距离“面对面”地进行协商,一些矛盾可以在初期就可以得到解决或缓和。
五、取得主要成效
2011年上半年,全乡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5件,成功111件,其中:房屋宅基地纠纷51件,调处成功46件;邻里纠纷47件,调处成功44件;赔偿纠纷7件,调处成功6件;婚姻家庭纠纷14件,调处成功10件;劳务纠纷3件,调处成功3件;合同纠纷3件,成功1件。
在信息报送方面,每月20日报送调解信息至少一份,上半年共报调解信息7份。
通过第一季度各项工作,除了对化解现有的矛盾纠纷,也对一些影响我乡安定稳定的事件起到一定预排,主要是:
1、防止矛盾纠纷激化。通过矛盾纠纷信息的及时获取,可以提早靠前做好预警,及时掌握苗头动向,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摸清事情成因,及时制定解决措施,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从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减少了信访件的发生。通过调解,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上约束力,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风险与成本,避免或减少了诉讼。同时,由于双方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降低了纠纷反复的可能性,有效避免因不服处理而上访。2011年第一季度,我乡新增信访件仅1件,比去年同期下降66%。
六、不足之处和下一步计划
1、基层人民调解人员法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调解员趋于老龄化,文化和法律水平不高,工作中仍然沿袭旧的模式,存在的重实际、轻程序问题,很多纠纷调解协议制作不规范甚至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这无疑束缚衔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衔接工作中,受制于财经制度不能对相应的人民调解员发放补贴,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人民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我中心将带领各村调解员发扬吃苦耐劳、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将这一项利民惠民的工作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理解我们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区*乡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 2011年6月13日
第二篇:法院调解年活动汇报材料
按照省高院、市中院要求,**区人民法院在“调解年”活动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民事调解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民间纠纷,确保了社会稳定,为我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2008年11月21日至
2009年3月20日,基层人民法庭新收案件411起,审结237起,调解104起,调撤率为44%;院内庭室(民
一、民
二、书记官室)新收案件131起,审结109起,调撤61起,调撤率为56%;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收案18起,审结
14起,调撤14起,调撤率为100%。有效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无数次化解了有上访苗头的案件。
民调成效的大小、群众评论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法官在熟练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前提下,能否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很大程度地取决于法官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上。只有在神圣的职业感觉中,胸怀大局,准确地把握时代脉博,采用适当调解手段才能使涉及群体矛盾或敏感矛盾的案件妥善处理,避免因矛盾激化造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为此,我院要求法官充分接触群众,掌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排查和解决了一大批民调纠纷。
2009年春节前,我市高速公路建设拖欠农民工薪酬一案,因农民工均为项目部施工,而项目部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而人去楼空。令施工农民历尽艰辛而讨薪无门。时值春节临近,面对渴望讨回薪酬而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们焦急的面容,**区法院民一庭简化立案手续,主审法官蔡常青迅速与高速公路公司联系,并拿出由高速公路公司敦促项目部出具付款委托书,原告与高速公路公司直接调解的调解方案,缩短了诉讼环节和期间。6案件原告迅速与高速公司达成调解意见并得到履行。6个案件最长审限为8天,最短的从立案到结案仅一天,200多万的薪酬如数交给追讨五、六年之久的农民工,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实行“调解年”活动以来,我院加大了“调解年”活动的宣传力度。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民口各庭庭长为成员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指导思想,制定了目标,在全区纵向形成了乡办调委会,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自然村(居民小区)调解小组,纠纷信息员的四级民调网络;横向形成了以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为依托,区各行政部门、群团等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完善了大民调网络的硬件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基层人民法庭指导民调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配合制度、民间纠纷排查与报告制度、法官定期下访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调解员的法律业务知识培训,民事纠纷调解的方法和技巧传授,介绍“耐心、细心、热心、诚心、交心”的五心调解法和“听、讲、评、劝”的四字调解法等成熟调解方法和技巧。依靠干部、群众把握纠纷发生的根源,以和为贵,对当事人提出的案件要求,通过对纠纷全过程的了解,将民事纠纷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区人民法院在“调解年”活动中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大民调联的机制,创新调解方法,将调解贯穿于民间纠纷的各个环节使法院工作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周口作出更贡献。
第三篇:法院调解年活动汇报材料(xiexiebang推荐)
按照省高院、市中院要求,**区人民法院在“调解年”活动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民事调解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民间纠纷,确保了社会稳定,为我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民调成效的大小、群众评论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法官在熟练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前提下,能否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很大程度地取决于法官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上。只有在神圣的职业感觉中,胸怀大局,准确地把握时代脉博,采用适当调解手段才能使涉及群体矛盾或敏感矛盾的案件妥善处理,避免因矛盾激化造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为此,我院要求法官充分接触群众,掌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排查和解决了一大批民调纠纷。
2009年春节前,我市高速公路建设拖欠农民工薪酬一案,因农民工均为项目部施工,而项目部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而人去楼空。令施工农民历尽艰辛而讨薪无门。时值春节临近,面对渴望讨回薪酬而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们焦急的面容,**区法院民一庭简化立案手续,主审法官蔡常青迅速与高速公路公司联系,并拿出由高速公路公司敦促项目部出具付款委托书,原告与高速公路公司直接调解的调解方案,缩短了诉讼环节和期间。6案件原告迅速与高速公司达成调解意见并得到履行。6个案件最长审限为8天,最短的从立案到结案仅一天,200多万的薪酬如数交给追讨五、六年之久的农民工,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实行“调解年”活动以来,我院加大了“调解年”活动的宣传力度。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民口各庭庭长为成员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指导思想,制定了目标,在全区纵向形成了乡办调委会,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自然村(居民小区)调解小组,纠纷信息员的四级民调网络;横向形成了以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为依托,区各行政部门、群团等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完善了大民调网络的硬件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基层人民法庭指导民调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配合制度、民间纠纷排查与报告制度、法官定期下访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调解员的法律业务知识培训,民事纠纷调解的方法和技巧传授,介绍“耐心、细心、热心、诚心、交心”的五心调解法和“听、讲、评、劝”的四字调解法等成熟调解方法和技巧。依靠干部、群众把握纠纷发生的根源,以和为贵,对当事人提出的案件要求,通过对纠纷全过程的了解,将民事纠纷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区人民法院在“调解年”活动中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大民调联的机制,创新调解方法,将调解贯穿于民间纠纷的各个环节使法院工作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周口作出更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浅谈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机制
浅谈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机制
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调解,是大调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有机衔接,是增强大调解机制整体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衔接,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调解能够在双方工作层面上实现更多的相互借力和参与。也就是说,实现双方工作资源共享、工作相互促进、达到互利互惠目的。具体说,就是通过衔接,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保证公正与效率前提下减少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参与民事诉讼调解,强化业务素质,提高调解业务水平。双方各得其所,最终实现双方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我县目前的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基本上是各司其职,谈不上衔接和联系,更谈不上经验,笔者仅在2005年和2006年应邀参加了两次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收效甚微。当前,建立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问题
我县人民调解员普遍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繁重的调解工作。另外,部分审判人员也存在法律素质、政治素质、综合协调能力偏低,不能耐心、细致地做调解工作,导致调解结案比例偏低。
二、经费问题
对于人民调解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诉讼调解工作,虽然有办案经费,但没有诉讼调解的专项经费,并且诉讼调解会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判决结案比调解结案来得更直接和便利,许多案件要经过多次调解才能达成协议,因此审判人员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解。
三、制度问题
1、当前,我县基本是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套人马合署办公,没有专门的人员独立办理人民调解工作。而司法调解是收取费用的,即使调解不成,就会引导进入诉讼程序而充担代理人的角色从中获利,所以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的优势无法体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形同虚设,有的当事人会越过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直接进入诉讼。
2、我院是刑庭、民庭、行政庭合署办案,一共7个审判人员(含三个庭庭长)轮流办理全县的各类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立案庭仅负责受理案件和送达文书,而审判人员要负责应诉通知书等各类诉讼文书的填写、确定案件承办人、确定开庭时间、调查取证、打印、校对法律文书、装订卷宗、办理结案发票、卷宗移送等工作,并且大量的报送材料和调研文章、案例、学术论文均由三个庭的审判人员完成,因此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诉讼调解,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人民调解。
3、一方面要求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及时解决当事人的纠纷;另一方面要求案件的调撤率,做到案结事了,化解当事人的矛盾。这两个要求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知道,要调解结案就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成协议,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达成协议,这就不能做到快速结案。这使得审判人员无所适从,有时为了快速结案而匆忙下判;有时为了达到调解的目的而久调不决或者采用死缠烂打的办法使当事人违心接受调解。
只有对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进行相应的制度优化及资源整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二者的有机衔接。要有效实现两者的衔接和互动,笔者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指导部门要有想法
指导部门要有想法就是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机关要有衔接的想法和动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是法律赋予基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的职能。基层人民政府的职能具体落实在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身上。指导部门要有想法是说,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与市、区县人民法院要对人民调解衔接民事诉讼一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认识,能够取得共识并意欲付诸实施。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通过协商,共同出台实施意见或做法,从而规范这一项工作。至于如何取得共识,司法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进行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拿出具体设想和操作规程,争取法院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
二、实现衔接要有办法
衔接的办法往往是指衔接的途径。既然两者衔接更多的在于双方工作层面上的相互借力和参与,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具体做法实现衔接:即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坚持先行调解理念,将调解贯穿于工作全程始终,并将调解工作向前延伸,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事实上,调解已深深扎根于解决民事纠纷的诉讼制度之中。从全国各地法院对诉讼调解工作了解的情况看,各地法院都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和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如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进行“送达调”;询问被告答辩时进行“答辩调”;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后进行“即时调”;庭前准备阶段在交换证据时进行“听证调”;庭审阶段进行“庭审调”;同时法院发挥双方委托代理律师作用,促使当事人庭外和解进行“庭外调”;以及在定期宣判送达前,应一方当事人请求进行“庭后调”。笔者认为的衔接,是指对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的衔接,以及人民调解组织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的参与。对于这两类具体工作的衔接,可以通过以下具体做法实现:
1、实行立案前调解。凡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的一般民事纠纷,或双方当事人在同一社区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立案诉讼的,立案庭应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告知或建议当事人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法院接待人员应与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将此案件移送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暂缓立案。或者在查明情况基础上,主动联系基层民调组织,及时掌握纠纷情况,安排专人参与诉前调解。
2、实行审判中调解。对于已经立案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般民事案件,承办人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告知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目的与意义。如当事人同意诉外调解的,立即办理撤诉退费手续。如当事人坚持要求诉讼,审判人员发现存在调解可能的,也应及时与当事人所在地的民调组织联系,邀请其一起参加调解,加强调解效果。
3、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间纠纷案件时,对可能变更、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应通过司法局通知主持调解的调解员参加庭审旁听。
4、人民法院赋予经过公证的具有债权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在人民调解员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由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协作,通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自动履行协议的,只要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受理后直接进入执行程序。
5、各区县人民法院、法庭与司法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采取以会代训方式,评析审理过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提高人民调解业务水平。
6、人民法院应聘请或特邀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增强调解队伍业务知识。
7、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法院做好各个环节的调解工作,帮助优化民事审判环境,关键是坚持依法调解原则。依法调解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一要找准双方争议焦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二要找准双方利益平衡点,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三要找准法理与情理融合点,综合发挥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双重作用。核心是要善于引导当事人依法达成调解协议。
8、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纠纷移送制度。通过对纠纷的审查,分清纠纷性质,确定采取何种调解方式。对不符合人民调解范围或不适宜人民调解的纠纷,要在三日内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对同时具备行政性质和民事性质等多重性质的纠纷,要能够依据纠纷性质分别提出调处意见,指导并促使矛盾双方在各自程序中依法运作。
9、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引导机制。对于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或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要说服和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调解途径处理矛盾纠纷,并主动向法院提供相关情况,以便纠纷尽早解决。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可以提请司法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援助。
10、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共同调解制度。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一些纠纷,尤其是已经诉讼到法院的民事案件,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协助做好调解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三、具体作为要有章法
具体作为要有章法是指:要通过建章立制,保障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衔接工作的规范有序。为保证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有机衔接,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以下有关工作制度:
1、经费保障制度: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核拨一定的经费,从经费上保证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顺利开张。
2、联系与会议制度:法院与司法局各确定一名联系协调人,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主要是双方适时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明确各自工作目标;交流工作信息,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存在问题;讨论有关指导工作的重大决策。各村(居)、街道民调组织具体确定一名工作
人员与区县法院或当地法庭进行定期联络,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级民调组织联系网络。
3、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法院专门成立一个人民调解指导办公室,选派具有丰富民事审判经验的法官专职担任人民调解指导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对各社区、各乡镇的人民调解员进行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县法院、法庭要确定一名法官作为人民调解指导员,并将指导员的姓名、电话印发给各街镇、村(居)人民调解组织。同时,县司法局将辖区内的街镇、村(居)人民调解组织人员姓名及其联络方式等信息提供给指导员,以便加强沟通与联系,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4、指导与培训制度:人民法院要加强对民调组织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加强对民调委员的业务指导可以采取各类方式:一是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形式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系统授课、专题讲座,主要讲解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以及调解方法、技巧;二是包片指导方式。由法庭的审判人员具体负责一个街镇的民调指导工作,时常到民调委员处了解情况,进行指导。三是以会代训方式。法院审判人员可以定期参与各街镇调解组织例会进行答疑释惑;四是以庭代训方式。对一些典型案件,法院可以到各街镇村就近开庭,组织调解人员现场旁听;或者各基层法庭及业务庭经常选择一些典型案件,邀请人民调解员到庭旁听,组织调解人员到法院旁听开庭,观摩调解技能,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识别证据、认定事实和组织调解的能力。
5、调解协议书评阅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督促各级民调组织建立台帐制度,凡启动民调程序的纠纷均需手续齐备,材料规范,结案后及时装卷,以备检查。对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局、法院要选派专人定期进行评阅,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认真改正,不断提高调解协议的制作水平。对于经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不服起诉的,法院依法受理。对不具无效和可撤销因素的人民调解协议,法院予以维持,以维护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提高社会公信力。
6、信息沟通与反馈制度:法院对于涉及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案件,无论是确认还是判决变更、撤销或被确认无效,都要及时将审理信息反馈给司法行政部门及基层民调组织,以便共同做好这类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及时将法院交办的调解案件结果和情况进行回复、报告。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不成功的纠纷,及时派出审判人员进行指导或参与调解,将基
层调解员情况熟和法院审判人员业务精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的优势互补。
7、疑难案件会诊和研讨制度:人民调解组织遇有疑难复杂纠纷难以处理的,可以及时与法院的人民调解指导员取得联系,请求其进行疑难案件会诊。法院在“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的前提下,可以就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咨询,努力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上的互补与协调发展。法院通过加强对民调工作的指导,参与疑难案件调解会诊,尽量使群体性纠纷解决在社区中而不形成诉讼。同时选择一些疑难案件,组织人民调解员共同研讨,既开拓他们的眼界,又增进其综合分析法律与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
8、首席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利用民调委员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心理等特点,法院可以挑选素质较高的民调主任,提请当地人大常委会,通过一定程序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讼案件审理及一些辅助性工作。经法院批准,人民调解员可以以见习人员身份参加一定期限的法院审判工作,旁听开庭、调解,担任人民陪审员等。
9、跟班学习和联调制度:县司法局有计划经常性地选派基层调解骨干到法院各业务庭室、基层法庭跟班学习,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审判人员处理纠纷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其调解技能。法院可以尝试民调、审判联动新机制。对于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法院可以尝试由特邀人民陪审员或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由法院制作调解书。从而充分利用民调组织的人力资源,增强审判工作的民主性、公开性,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诉讼调解的社会效果。
10、评比与奖励制度:法院及司法局应定期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评比。对工作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法官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及时宣传典型案例和先进事例。
总而言之,通过多种形式和制度构筑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桥梁,使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互为贯穿,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保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主管机关,要切实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指导的针对性。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稳步发展。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研究,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要及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的典型经验,研究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及时帮助人民调解组织解决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虽然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调解衔接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磋商和探索。但只要双方胸怀社会稳定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第五篇:三大调解衔接规程
隆都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有机衔接操作规程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以下简称“三调联动”)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调解工作职能,整合社会调解资源,化解社会矛盾,根据《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建立人民调解与劳动争议调解有机衔接机制的指导意见》(粤司[2009]118号)和《汕头市社会治安综治治理委员会、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调解与诉讼调解衔接工作的暂行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操作规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和强化调解职能,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综合协调,司法调解员牵头实施,相关单位协作联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规范调处工作,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和质量,减少当事人诉累,减少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二、主要内容:
(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诉讼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1、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方式包括: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
2、中心接访处理的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争议标的额不大的民事纠纷,可以由中心的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
3、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先由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并在《综治信访
维稳调解建议书》上签字确认的,人民法庭应当暂缓立案。
4、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庭应当依法及时进行立案审查。
5、当事人同意委托调解的案件,应当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并由人民法庭向中心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当事人口头要求的,记入笔录。
6、当事人不同意委托调解的,人民法庭应当依法及时审理。
7、经中心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主持调解的特邀调解员应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加盖中心公章。
8、中心对接受委托调解的案件,不管调解结果如何均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并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委托调解的人民法庭。
9、委托调解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从相关材料移送之日起算。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10、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向中心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特邀调解员协助调解。中心应当在人民法庭指定的期限内指派特邀调解员协助调解。
11、经中心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中心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12、人民法庭审理涉及中心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二)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劳动争议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1、人民调解与劳动争议调解衔接工作应遵循依法、自愿、高效、便民和不收费的工作原则。
2、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部门应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和协调有关问题,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劳动仲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均应依法进行调解,劳动仲裁机构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原则上实行首接负责制,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劳动争议,劳动仲裁机构
在立案前可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社会保障、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4、劳动仲裁机构对于正在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在征得有关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受委托调解的案件,不管调解结果如何均应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并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委托调解的劳动仲裁机构。
5、劳动仲裁机构对于正在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6、涉及政策性较强的重大、复杂劳动争议或群体性劳动争议,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当指派精干力量,组成联合调解小组,共同调解,及时化解。必要时,司法行政机关应组织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参与联合调解工作。
7、劳动仲裁机构分流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从相关材料移送之日起算。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8、劳动争议案件在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衔接,应当以书面形式交接。分流、移送的案件,接受方在调解结案后应以书面形式将结果告知分流、移送方。
9、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劳动仲裁机构应当优先审查立案。
10、经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
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当事人申请置换劳动仲裁调解书的,劳动仲裁机构应进行立案审查,符合条件的及时出具劳动仲裁调解书。劳动仲裁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附则:
本操作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隆都镇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一日
附件:
一、诉调对接文书样式
1、《综治信访维稳调解建议书》
2、《委托调解函》
3、《委托调解确认书》
4、《调解情况复函》
5、《协助调解函》
二、劳动仲裁与人民调解对接文书样式
1、人民调解建议书(申请人适用)
2、人民调解建议书(被申请人适用)
3、委托调解函
4、委托调解确认书
5、调解情况复函
6、协助调解函
7、置换劳动仲裁调解书申请